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胡力吐中心校王凤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预、是成功的基础。追忆古事,司马迁博览群书游历全国才有了《史记》,李时珍遍尝百草疗疾无数才有了《本草纲目》。联想教学,为什么同样一个教案在名师的演绎下,能使我们的教学变得那么“了无痕迹、精彩纷呈”?我觉得没有课前孜孜不倦的钻研教材,很难会有精彩的生成。因此对教材无限的解读和预设,是课堂精彩生成的保证,充分的“预设”不仅与“生成”不相矛盾,而且高度统一。下面我结合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使用情况,谈谈自己对教材的个人解读:
一、解读“预设”,吃透教材。
1、教学定位尊重学生: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不再是习题的“研究者”和考试的“指导者”,而是善于学习、善于引导的探究者。我觉得实现转变的关键一条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把教学逐渐引向深入。如《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我们的教学不是“0起点”,而应注重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三年级下册时,学生已经有了对小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已经能联系现实素材,并借助形象的直观图,初步明了分数和小数的转换关系。本学段第一课时在内容有交叉重复现象,但侧重点逐渐变成了“逐渐尝试脱离单位理解小数意义”。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四课时的教学中,我们不必过早引入名数互化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此处教材在预设上更注重解读常见单位名称的含义,如价格、长度。如果教师没有把握好预设,会使教学混乱,不断影响掌握情况和后继内容的教学,而且在学生毫无准备的前提下提早加重学生的负担。
其次,我们更应注重尊重学生的已有思维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在《生活中的小数》中涉及了“名数互化”的教学,名数互化是学生比较困难的一个知识板块,原因有:第一,学生必须要对进率非常熟悉;第二,小数点的移动也必须很明确,要有一定的“数感”做支撑。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可以通过整理进率,让学生熟悉进率,在常见习题的训练中提高互化的能力,为降低教学难度,可安排两课时进行探究,。此外我觉得,名数改写我们大可不必从语言上规范学生,书上也没有出现高度概括的总结性语句,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含义引导学生判断乘除,再转化为小数点移动更利于学生的建构,否则会对学生的掌握和运用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和程式化的东西,把复杂问题更复杂化,会使教学更“繁琐”。
2、学业评价尊重教材:学业评价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倾向。我们在报刊上经常可以看到批判传统应试教育、大力宣扬素质教育下的学业评价机制的文章。新教材实施以来,我觉得应试教育仍就在素质教育的“伪装”下如火如荼地开展,“学业评价方向性把握”的问题其实就是“对教材是否吃透”的问题。我们不反对学业评价,但是偏、繁、难的评价一定程度上逼着教师做出自己的应对。
比如《位置和方向》单元,学生在汇报例1时,可能会出现:东偏北30º或北偏东60º,但一般情况下我们取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近(夹角较小)的方位,从这个程度上说45º时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出练习的人往往吃不透教材意图,甚至连“教参”也没好好拜读过,作业中不仅出现了东偏北80º,有时还会出现量出的角是77º,额外增加学生操作的难度,让习题赋予“繁”感。《位置和方向》的单元评价试卷中,我们引进了学校的平面地图、某位同学的上学路线等,学生在解题时倍感亲切。再如56×(19+28)=56×19+56×28使
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试问56×(19+28)有必要使用乘法分配律吗?为了使用而形式地使用,是一种“教技能”的做法而非“教思想”。
不科学的习题我们在各种练习书上还可以找到很多,我们呼唤“习题也需要焕发新理念”,从这个现状中折射出这样的一个现实问题:教师在把握教材时不能凭主观想象,否则也将无法吃透教材中的“预设”,使我们的教学围绕应付习题,那就太悲哀了。
3、对教师自身的挑战:新教材对教师专业知识也发起了挑战,如果没有相当的理论积淀或补充,往往会使教学站得高度不够。虽然有时我们并不需要把你知道的所有教给你的学生,但是教师“心中有的”学生“心中才会有”,难怪苏步青就曾指出:我们要站在高等数学的高度教初等数学,最好的做法就是提升教师的素质。四年级下册数学中就有这样一些知识,向我们小学数学老师发起“进攻”:(1)常见的数学公式:多边形内角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2)统计学上的概念:极值、不足近似数、过剩近似数、误差。五年级上册还出现了“中位数”,今后还会出现“众数”、“方差”等等。(3)物理学上的概念:定向运动、自由落体运动。(4)美学中的概念:密铺。如果教师事先不给自己充充电,很可能被学生发难,或者使教学不够到位或方向性错误。(补充:关于“密铺”,本册教材只作初步了解,五年级上册将专门安排一节活动课,研究“密铺”现象,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样也会涉及到,不必对学生要求过高。)
二、调准“预设”,提升教材。
1、大背景下支撑教学:
(1)包容与整合的开发: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不是金科玉律,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对教材采取增补、删减、置换、重组等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实现教材编写的预设目标。其中“包容整合”是一条比较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整合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多元,使教学从“笔直的小巷”逐渐转化到“多向延伸的坦途”。如本册教材《四则运算》第一课时,例1对于学生来说难点不突出,思维很直接,也不需要如何思考。因此,我们可以整合开发教材。教学时我从第8页习题2入手,改编了开放性和实际性兼顾的学习探究素材“新年买衣服情境”:一件儿童上衣需要78元,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19元,一条裙子又比一条裤子贵25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再根据学生的汇报展开教学,切入四则运算。计算课,个人觉得呈现的素材不需要太多,研究透、挖掘透、每一个学习素材才是最关键的。《四则运算》单元和老教材相比,难度降低了很多,“根据所给信息写出综合算式”这样的练习也比较少了,但是书本中同样也有体现:在教学16页第14题(发展题)时,我们可以把总复习129页第6题整合到教学中来,使这样的训练从“实际数据”逐步过度到“符号化”,提高学生对计算顺序的把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时每刻都需要我们刻意追求标新立异,有时对教材主题图的充分研究和整合,同样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小数的意义和性质》53页《小数的读写》可以像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一样,请学生根据所给信息介绍世界上最古老的钱币的一些基本信息,多角度引导学生读小数、回顾计数单位、实际含义理解等。因此我觉得教学情境的多功能解读是一个比较好的尝试手段,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透越好”。
数学实践活动也是包容整合的一块实验乐土,它更多地关注:学生整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营养午餐》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素材。教学时我将实践主题改为《民以食为天》,整合渗入中国饮食文化、学校饮食结构、洋快餐等,以促进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等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是学生生活指导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