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聚焦与电子比荷的测定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重点】
(1)示波管的结构及其各个电极的作用(见实验22附录)。
(2)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规律。
(3)纵向磁聚焦测定e/m的实验方法。
参考书:《大学物理学》电磁学部分,杨仲耆等编,第五章;《电磁学》上 册,赵凯华、陈熙谋著,第四章。
【原理】
1)电子束的纵向磁场聚焦
纵向磁场是指与示波管轴线平行的磁场。将示波管插入一通电长直螺线管的 中部,可以认为示波管近似处于均匀纵向磁场之中,如图21—1(a)所示。
(3)等电位法要求出B正、反向相应U2 下磁场电流的平均值,然后分别 作出p=1、p=2时的U2~I2 曲线,并由图线斜率及常量C求出e/m,再 取平均值。
(4)偏转法要求出B正、反向相应聚焦次数下磁场电流的平均值 I1、I2,
然后按公式
求相当于一次聚焦的磁场电流值(加权平均值),代入
公式求出e/m。
B后,具有了径向速度的这些电子开始作螺旋运动。由于螺旋运动的周期与径向
速度无关,所以这些电子具有相同的回转周期T和相同的螺距h。只是由于径向 速度的大小不同,因而回转半径不同而已。这样当这些电子到达荧光屏时,它们 绕各自的螺线轴心转过了相同的角度 φ,从而落到屏上的同一条直线上;同时 这条直线相对于y轴转过了 θ 角。图21—4中画出了4个电子到达屏幕时的 情形。可清楚看出,它们落在屏上的4个点P1、P2、P1′、P2′在同一条直线上, 而这条直线相对y轴转过了 θ 角,φ=2θ。当B增加时,这条亮线继续旋转, 且由式(21—1)可知,B的增加,将使回转半径减小。因而屏上的亮线随B 的增加一边旋转,一边缩短。当 φ=2π 时,恰好l=h,电子束就被纵向磁 场聚焦成一个亮点。图21—5画出了 θ 由0变到 π 的过程中,亮线的变化情 形。
刚好实现一次聚焦,需增大还是减小磁场电流?(提示:计算时要用到实验室提 供的参数。)
(6)由式(21—6)可知,实现聚焦时,h值不是连续的,而是必须满 足“量子化条件”h=l/p。如何理解这一现象?你能举出其他物理现象的类 似例子吗?
h
上述实验现象可解释如下。
电子束被电聚焦后,所有的电子基本都以速度
沿z轴做匀速直
线运动射向屏幕,径向速度基本为零。由于电子束很细,可近似认为从第二阳极
A2 射出的电子束的截面是一个“点”。当偏转板Y加交流电压后,电子从Y偏 转板获得径向速度vY。相继从Y偏转板同一点射出的电子径向速度不同,而且 方向有正、有负(因为偏转电压是正弦交流电压)。当给电子束加某一纵向磁场
图21—4 偏转法原理
图21—5 屏上的亮线随B的增加边旋转边缩短 【实验要求】
1)用等电位法测 (1)检查和调整示波管在螺线管中的位置,并调整螺线管方位与地磁场平 行。 (2)按原理所述将A1、A22、X1、X2、Y1、Y2 接成等电位。U2 用高内 阻直流高压表测量;磁场电流用安培计测量。 (3)分别在U2 为800 V、900 V、1 000 V、1 100 V、 1 200 V下测量一次聚焦和二次聚焦的磁场电流,将磁场B换向后,再测一 遍。 2)用偏转法测 (1)调节U2 为800 V~1 200 V之间某值,调节聚焦、亮度旋钮, 使屏上亮线清晰,亮度适中。 (2)按原理所述方法进行一次聚焦、二次聚焦,记录相应的磁场电流值。 将B换向,再测一遍。 3)注意事项 (1)B换向再测时,应保证U2 值与未换向前相同。 (2)电路有高压,谨防触电!防止电源短路。 (3)螺线管中通大电流,不测时断开磁场电流电源,避免过热。 4)数据处理 (1)将仪器型号、级别、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参数及原始数据整理成表格。 (2)计算常量C,注意C的单位。
(2)等电位法中,电子束从一次聚焦到二次聚焦的过程中,屏上亮斑如何 运动?试解释之。
(3)偏转法中,螺线管中的电流反向后再逐渐增大,屏上亮线是否反向旋 转?为什么?
(4)偏转法中,电流平均公式实质上是加权平均,即I1 权重取1,I2 权 重取2。试解释这样取权重因子的合理性。
(5)等电位法中,当U2=1 000 V、I=1 A时,试计算电子的纵 向速度v2、回转周期T及螺距h。这时,电子束能否恰恰聚焦到屏上?如希望
将式(21—5)、式(21—6)和式(21—7)代入式(21—4) 式,得
(21—8)
令
,则
e/m=CU2p2/I2(21—9)
(2)偏转法。使第一阳极A1 与U1 联接,第二阳极A2 和一对X偏转板与 U2 联接,利用聚焦旋钮调节U1,电子束将实现电聚焦,在屏上形成一个亮点。 这时给Y轴偏转板加数十伏的交流电压,电子束将在荧光屏上扫出一段亮线。如 果逐渐增大磁场电流I,亮线将一边旋转,一边缩短,最后缩成一个亮点,实现 了磁聚焦。若继续增大电流I,还会实现2次、3次聚焦。此即偏转法测e/m。 该方法中计算e/m的公式在形式上与式(21—8)完全一样,只是其中的l 应换成Y偏转板中心到屏的距离。
磁感应强度B的确定:B可由螺线管的磁场电流I计算求得。由于螺线管不 是无限长,中间一段的磁场可由下式求出:
B=k·μ0nI(21—7)
式中:μ0=4π×10-7N/A2;n为螺线管单位长度的匝数,单位为 m-1;I是励磁 电流,单位为A;k为修正系数,可由螺线管的几何构形及线圈的绕制方法求得。 本实验取k=0.98。
(21—1) 电子回转一周所需时间(周期)
故螺线的螺距
(21—2)
(21—3) 上两式表明,回转周期T和螺距h与径向速度vr 无关。即对于示波管中从同一 点出发的电子,虽然vr 各不相同(因而回转半径各不相同),但绕圆一周所用 的时间是相同的。只要它们的vz 相同,经过一个螺距h后,又会会聚于一点。 这就是纵向磁聚焦的理论依据。
(5)求出e/m测量值与公认值的相对百分差。公认值e/m=1.75 9×1011C/源自文库g。
(6)试导出测量相对不确定度表达式。
【思考题】
(1)在仅对电子束进行电聚焦的情况下,每改变一次电子束的方向后再改 变U2 的大小,如果屏上光点不发生移动,地磁场就与电子束平行了,为什么? 此时接通磁场电流,然后再改变其大小,如果屏上亮点不动,则螺线管磁场、地 磁场和电子束3者就平行了。为什么?
(21—5)
螺距h的确定:显然,欲使电子恰在屏上聚焦,第一聚焦点F1到屏的距离l必 须等于螺距h,或者是h的整数倍。由式(21—3)可知,当vz 确定之后, h惟一地决定于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这样,若固定U2(因而固定了vz),改 变B(即改变磁场电流I),当在屏上观察到聚焦点时,必然有
l=ph p=1,2,3,„, 即h=l/p(21—6)
2)电子比荷的测定方法 由式(21—3)可导出
(21-4) 由式(21—4)可知,要测定e/m,需要确定纵向速度vz、螺距h和磁感 应强度B。 图21—2是测量线路,图21—3是测量线路电源的面板图。示波管置于螺线 管中部(图中未画出),并用电缆与电源背面的插座接好。实验时只需用导线插 头把面板所示电极的插孔与相应电压插孔联接起来,即可获得所需要的实验条件。
图21—2 示波管各电极的接线图
图21—3 e/m实验电源
(1)等电位法。将第一阳极A1、第二阳极A2 及X、Y偏转板全部和U2 联接起来,使这一部分空间成为等电位区。这时来自栅极附近第一聚焦点F1(见 图22—17)的电子一进入阳极区就在等位场中作匀速运动。由于电子束未经 电聚焦(见实验22附录中4)电子束的电聚焦),故在屏上形成一个大的亮斑。 纵向速度vz 的确定:vz 可由加速电压U2 确定。由能量关系1/2mv2z=eU2, 可得
电磁聚焦与电子比荷的测定
电子的比荷又称荷质比,即电子电荷与其质量之比e/m,是J.J.汤姆 孙于1897年在英国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测得的。之后,于1911年密立根 用油滴法测得了电子的电荷。这样,由电子的荷质比可进而推算出电子的质量。 这两项杰出的成就,不仅证实了电子的客观存在,而且进一步说明原子是具有内 在结构的。因此电子比荷的测定,在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 在实验方法上为人们探讨微观世界的奥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即通过对大量粒 子宏观行为的研究确定单个粒子的微观数量关系。因此,汤姆孙的工作对实验物 理学的发展,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图21—1 电子束的纵向磁场聚焦
设电子束中某电子在磁场B中运动时,其速度 v 与磁感应强度B成 α 角。 今将 v 分解为与B平行的速度vz 和与B垂直的径向速度vr。其中vz 保持不变, 即电子沿z轴作匀速运动。vr 使电子在洛仑兹力的作用下绕z轴作圆周运动。 合成运动轨迹是螺旋线,如图21—1(b)、(c)所示。螺线的回转半径
(1)示波管的结构及其各个电极的作用(见实验22附录)。
(2)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规律。
(3)纵向磁聚焦测定e/m的实验方法。
参考书:《大学物理学》电磁学部分,杨仲耆等编,第五章;《电磁学》上 册,赵凯华、陈熙谋著,第四章。
【原理】
1)电子束的纵向磁场聚焦
纵向磁场是指与示波管轴线平行的磁场。将示波管插入一通电长直螺线管的 中部,可以认为示波管近似处于均匀纵向磁场之中,如图21—1(a)所示。
(3)等电位法要求出B正、反向相应U2 下磁场电流的平均值,然后分别 作出p=1、p=2时的U2~I2 曲线,并由图线斜率及常量C求出e/m,再 取平均值。
(4)偏转法要求出B正、反向相应聚焦次数下磁场电流的平均值 I1、I2,
然后按公式
求相当于一次聚焦的磁场电流值(加权平均值),代入
公式求出e/m。
B后,具有了径向速度的这些电子开始作螺旋运动。由于螺旋运动的周期与径向
速度无关,所以这些电子具有相同的回转周期T和相同的螺距h。只是由于径向 速度的大小不同,因而回转半径不同而已。这样当这些电子到达荧光屏时,它们 绕各自的螺线轴心转过了相同的角度 φ,从而落到屏上的同一条直线上;同时 这条直线相对于y轴转过了 θ 角。图21—4中画出了4个电子到达屏幕时的 情形。可清楚看出,它们落在屏上的4个点P1、P2、P1′、P2′在同一条直线上, 而这条直线相对y轴转过了 θ 角,φ=2θ。当B增加时,这条亮线继续旋转, 且由式(21—1)可知,B的增加,将使回转半径减小。因而屏上的亮线随B 的增加一边旋转,一边缩短。当 φ=2π 时,恰好l=h,电子束就被纵向磁 场聚焦成一个亮点。图21—5画出了 θ 由0变到 π 的过程中,亮线的变化情 形。
刚好实现一次聚焦,需增大还是减小磁场电流?(提示:计算时要用到实验室提 供的参数。)
(6)由式(21—6)可知,实现聚焦时,h值不是连续的,而是必须满 足“量子化条件”h=l/p。如何理解这一现象?你能举出其他物理现象的类 似例子吗?
h
上述实验现象可解释如下。
电子束被电聚焦后,所有的电子基本都以速度
沿z轴做匀速直
线运动射向屏幕,径向速度基本为零。由于电子束很细,可近似认为从第二阳极
A2 射出的电子束的截面是一个“点”。当偏转板Y加交流电压后,电子从Y偏 转板获得径向速度vY。相继从Y偏转板同一点射出的电子径向速度不同,而且 方向有正、有负(因为偏转电压是正弦交流电压)。当给电子束加某一纵向磁场
图21—4 偏转法原理
图21—5 屏上的亮线随B的增加边旋转边缩短 【实验要求】
1)用等电位法测 (1)检查和调整示波管在螺线管中的位置,并调整螺线管方位与地磁场平 行。 (2)按原理所述将A1、A22、X1、X2、Y1、Y2 接成等电位。U2 用高内 阻直流高压表测量;磁场电流用安培计测量。 (3)分别在U2 为800 V、900 V、1 000 V、1 100 V、 1 200 V下测量一次聚焦和二次聚焦的磁场电流,将磁场B换向后,再测一 遍。 2)用偏转法测 (1)调节U2 为800 V~1 200 V之间某值,调节聚焦、亮度旋钮, 使屏上亮线清晰,亮度适中。 (2)按原理所述方法进行一次聚焦、二次聚焦,记录相应的磁场电流值。 将B换向,再测一遍。 3)注意事项 (1)B换向再测时,应保证U2 值与未换向前相同。 (2)电路有高压,谨防触电!防止电源短路。 (3)螺线管中通大电流,不测时断开磁场电流电源,避免过热。 4)数据处理 (1)将仪器型号、级别、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参数及原始数据整理成表格。 (2)计算常量C,注意C的单位。
(2)等电位法中,电子束从一次聚焦到二次聚焦的过程中,屏上亮斑如何 运动?试解释之。
(3)偏转法中,螺线管中的电流反向后再逐渐增大,屏上亮线是否反向旋 转?为什么?
(4)偏转法中,电流平均公式实质上是加权平均,即I1 权重取1,I2 权 重取2。试解释这样取权重因子的合理性。
(5)等电位法中,当U2=1 000 V、I=1 A时,试计算电子的纵 向速度v2、回转周期T及螺距h。这时,电子束能否恰恰聚焦到屏上?如希望
将式(21—5)、式(21—6)和式(21—7)代入式(21—4) 式,得
(21—8)
令
,则
e/m=CU2p2/I2(21—9)
(2)偏转法。使第一阳极A1 与U1 联接,第二阳极A2 和一对X偏转板与 U2 联接,利用聚焦旋钮调节U1,电子束将实现电聚焦,在屏上形成一个亮点。 这时给Y轴偏转板加数十伏的交流电压,电子束将在荧光屏上扫出一段亮线。如 果逐渐增大磁场电流I,亮线将一边旋转,一边缩短,最后缩成一个亮点,实现 了磁聚焦。若继续增大电流I,还会实现2次、3次聚焦。此即偏转法测e/m。 该方法中计算e/m的公式在形式上与式(21—8)完全一样,只是其中的l 应换成Y偏转板中心到屏的距离。
磁感应强度B的确定:B可由螺线管的磁场电流I计算求得。由于螺线管不 是无限长,中间一段的磁场可由下式求出:
B=k·μ0nI(21—7)
式中:μ0=4π×10-7N/A2;n为螺线管单位长度的匝数,单位为 m-1;I是励磁 电流,单位为A;k为修正系数,可由螺线管的几何构形及线圈的绕制方法求得。 本实验取k=0.98。
(21—1) 电子回转一周所需时间(周期)
故螺线的螺距
(21—2)
(21—3) 上两式表明,回转周期T和螺距h与径向速度vr 无关。即对于示波管中从同一 点出发的电子,虽然vr 各不相同(因而回转半径各不相同),但绕圆一周所用 的时间是相同的。只要它们的vz 相同,经过一个螺距h后,又会会聚于一点。 这就是纵向磁聚焦的理论依据。
(5)求出e/m测量值与公认值的相对百分差。公认值e/m=1.75 9×1011C/源自文库g。
(6)试导出测量相对不确定度表达式。
【思考题】
(1)在仅对电子束进行电聚焦的情况下,每改变一次电子束的方向后再改 变U2 的大小,如果屏上光点不发生移动,地磁场就与电子束平行了,为什么? 此时接通磁场电流,然后再改变其大小,如果屏上亮点不动,则螺线管磁场、地 磁场和电子束3者就平行了。为什么?
(21—5)
螺距h的确定:显然,欲使电子恰在屏上聚焦,第一聚焦点F1到屏的距离l必 须等于螺距h,或者是h的整数倍。由式(21—3)可知,当vz 确定之后, h惟一地决定于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这样,若固定U2(因而固定了vz),改 变B(即改变磁场电流I),当在屏上观察到聚焦点时,必然有
l=ph p=1,2,3,„, 即h=l/p(21—6)
2)电子比荷的测定方法 由式(21—3)可导出
(21-4) 由式(21—4)可知,要测定e/m,需要确定纵向速度vz、螺距h和磁感 应强度B。 图21—2是测量线路,图21—3是测量线路电源的面板图。示波管置于螺线 管中部(图中未画出),并用电缆与电源背面的插座接好。实验时只需用导线插 头把面板所示电极的插孔与相应电压插孔联接起来,即可获得所需要的实验条件。
图21—2 示波管各电极的接线图
图21—3 e/m实验电源
(1)等电位法。将第一阳极A1、第二阳极A2 及X、Y偏转板全部和U2 联接起来,使这一部分空间成为等电位区。这时来自栅极附近第一聚焦点F1(见 图22—17)的电子一进入阳极区就在等位场中作匀速运动。由于电子束未经 电聚焦(见实验22附录中4)电子束的电聚焦),故在屏上形成一个大的亮斑。 纵向速度vz 的确定:vz 可由加速电压U2 确定。由能量关系1/2mv2z=eU2, 可得
电磁聚焦与电子比荷的测定
电子的比荷又称荷质比,即电子电荷与其质量之比e/m,是J.J.汤姆 孙于1897年在英国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测得的。之后,于1911年密立根 用油滴法测得了电子的电荷。这样,由电子的荷质比可进而推算出电子的质量。 这两项杰出的成就,不仅证实了电子的客观存在,而且进一步说明原子是具有内 在结构的。因此电子比荷的测定,在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 在实验方法上为人们探讨微观世界的奥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即通过对大量粒 子宏观行为的研究确定单个粒子的微观数量关系。因此,汤姆孙的工作对实验物 理学的发展,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图21—1 电子束的纵向磁场聚焦
设电子束中某电子在磁场B中运动时,其速度 v 与磁感应强度B成 α 角。 今将 v 分解为与B平行的速度vz 和与B垂直的径向速度vr。其中vz 保持不变, 即电子沿z轴作匀速运动。vr 使电子在洛仑兹力的作用下绕z轴作圆周运动。 合成运动轨迹是螺旋线,如图21—1(b)、(c)所示。螺线的回转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