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原资料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原资料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cff7cdf6137ee06eef9180c.png)
第一讲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原理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
对它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唯物、唯心两大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思维即精神是第二性的,是派生出来依附于物质存在的。
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即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存在即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决定的。
(2)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对它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可以被认识。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怀疑人类的认识能力,认为世界在原则上是不可以认识的,或至少是不可彻底认识的。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1)社会历史根源——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2)阶级根源——落后阶级的需要和宣扬(3)认识根源——割裂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把认识的某一方面、环节、过程片面地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3、怎样理解马哲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从内容上看,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对象上看,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从社会作用上看,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
并在实践中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
理论难点1、一元论就是唯物论。
(1)错误。
(2)一元论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
唯物论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3)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唯一的本原是精神)和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唯一的本原是物)。
唯心论也是一元论,此题说法以偏概全。
2、马哲是科学之科学。
(1)错误。
(2)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
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私人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私人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d9587100b4e767f5acfceda.png)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单选重点1哲学的基本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3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
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哲学依据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7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普通点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5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主观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主观唯心主义。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理是天地万物之根”---------客观唯心主义。
“水是万物的本原,火是万物的始基,天地万物有土金木水火构成,世界有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静止绝对化-----------形而上学。
没有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说,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相对主义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精心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精心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1fdc6c8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章精⼼总结第⼀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社会⽣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是统⼀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的内容①、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性的问题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性的,意识是派⽣的、第⼆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唯⼼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性的,物质是派⽣的、第⼆性的哲学属于唯⼼主义②、思维和存在的同⼀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哲学上属于认识论的问题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3)、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主义(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不是哲学的全部问题。
世界存在的状态: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盾。
形⽽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的,静⽌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盾的存在。
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对⽴中,⼜交织着辩证法和形⽽上学的对⽴。
辩证法和形⽽上学的对⽴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对⽴。
2、世界的本质问题上⼀元论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对⽴(1)、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性问题①⼀元论:承认世界的统⼀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个共同的本质和本原,这种哲学就是⼀元论唯⼼主义⼀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于精神。
主观唯⼼主义:把⼈的主观精神(⼈的感觉、经验、⼼等)夸⼤为唯⼀的实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一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263f905964bcf84b9d57b4e.png)
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存在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①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含义和特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独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6.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7.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8.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原元,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论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0.发展与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1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或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体现?)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一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5秋)
![第一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5秋)](https://img.taocdn.com/s3/m/8c8ea17c011ca300a6c390d4.png)
李白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泰山也在运动 变化之中。100 万年以来,它已 经长高了几百米。
泰山日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who)
——庄子
运用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
• 诡辩家欧布里德向邻居借了一笔钱,过了很 长时间仍不归还,邻人只好前去讨账。欧布 里德洋洋自得地说:“不错,我是向您借过 钱。不过,您应知道,一切皆流,一切皆变, 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 我,你凭什么叫现在的我替过去的我还账 呢”?邻人一听,火冒三丈,操起棍子把他 狠狠打了一顿。欧布里德恼羞成怒,要告官。 邻人笑道:“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 我不是此时的我,因此我并没有打你呀。”
• (3)“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有合理之处, 表明“过去”不同于“现在”,“我”已发生变 化,体现着运动的绝对性;但是,“我”仍然是 “我”,依然处于相对静止之中,保持着质的稳 定。既然“我”仍然是“我”,那就有还账的义 务,毕竟,人的历史不能彻底割断,不能绝对否 定。
• (4)借口“我”已变化而彻底割断、绝对否定过 去,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观点,相对主义必然导致诡辩论。显然,欧布里 德就是一位相对主义者,而邻人痛打欧布里德之 后予以否认的理由,也是相对主义的,这不过是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罢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评: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 物质范畴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
理论意义: 的哲学概括。
P24-2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1(1)](https://img.taocdn.com/s3/m/9450e9169e31433238689307.png)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认识世界A改造世界B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这两大类现象和活动都涉及一个问题是:即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研究哲学基本问题注意两个方面:1、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本性2、哲学基本问题的多样性拉斐尔《雅典学园》1、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本性两位思想家象征了西方哲学史的两大传统:唯物VS唯心之争柏拉图:抽象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现实经验2、哲学基本问题的多样性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即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流派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三大唯物主义&两大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辩证法&形而上学哲学基本问题不同回答产生的哲学流派宇宙的奥妙千差万别的世界背后,共同的东西是什么?这个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呢?马克思主义强调: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物质二、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论物质范畴:世界的本源归于一种特别的物质古希腊 泰勒斯:水是万物 本源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源中国:水木金火土古人处理物质与意识时常不分家重物落地,因为重物想家。
2、近代机械唯物论物质范畴:科学大革命,哲学观发生了巨变,将宇宙比喻成精准的钟那么,问题来啦:我的精神世界如何安放?……←前一个神经状态←神经冲动←肌肉运动←喝茶↓人的自由意志何在?如果这个宇宙,只是放映一部预先拍好的电影,虽然情节精彩,但结局已经注定,那我们这个宇宙还有什么意义呢?--------- 卡尔波普尔近代机械唯物论将意识彻底消灭了…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列宁对物质概念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唯心主义2、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三、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之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之主观唯心主义:2、客观唯心主义:三、可知论 VS 不可知论•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意识是否可以认识物质?•是→可知论•不是→不可知论三、可知论 VS 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认识的顺序不同•认识的结果相同三、可知论 VS 不可知论•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意识是否可以认识物质?•是→可知论•不是→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者几种实物机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等粒子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实在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主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人的意识客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精神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可知论:有同一性(即意识可以认识物质)不可知论:没有同一性(即意识不能或者不能完全认识物质)01划分标准:世界是怎样存在的?02四、辩证法 VS 形而上学何为形而上?•Metaphysics•翻译为: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可道,非常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3cdab1bab0717fd5360cdc45.png)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简答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的本质是:(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3. 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普遍性。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 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答: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二、论述题1.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740aa2e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07.png)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本原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二是关于人类思维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虽然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因此,整个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三章: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它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并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四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现象,具有共性、绝对性。
同时,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具有个性、相对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第五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第六章: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Practice is the n that unites objective regularity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The Dialectical n Theory:Firstly。
n is the n of thing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nal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things.Secondly。
马基习题集1--4章
![马基习题集1--4章](https://img.taocdn.com/s3/m/8c007ffaaef8941ea76e050c.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一)单项选择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2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变是世界的本源•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劳动人民和先进阶级的哲学 ,后者是统治阶级的哲学• B 前者重视实践,后者不重视实践• C 前者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D 前者主张从自然界出发,后者主张从人出发• 4 哲学史就是一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这是一种()• A 简单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B 符合历史实际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不符和历史实际的观点•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后者不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B 前者吸取了具体科学的成果,后者没有吸取具体科学的成果• C 前者是科学,后者是非科学• D 前者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后者不懂得实践的意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人民群众的观点•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A 表明人类发现了绝对真理• B 表明哲学由此成为科学的哲学• C 为人类揭示了永恒的真理• D 为人类认识真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8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伟大贡献是()• A 创立了唯物史观• B 建立了革命的人道主义• C 使哲学成为实证的科学• D 创立了辩证思维方法•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 批判性和实践性• B 革命性和否定性• C 系统性和完备性• D 实践性和阶级性•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使命是()• A 科学地认识世界• B 正确地解释世界• C 如实地反应世界• D 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12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9868edf9b6648d7c0c74617.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主要知识点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P27)2、哲学的基本问题。
(P28)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有神论、无神论;辩证法、形而上学。
(P29)4、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5、列宁的物质定义。
(P30)6、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P30)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8、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P32)9、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32)10、什么是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是什么?(P32)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P33)12、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P35)13、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1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8—39)第一章第二节主要知识点1、什么是联系?联系有那些特点?(P40)2、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4、矛盾及其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P43)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P44)6、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P44—45)7、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P45)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P45)9、什么是质、量、度?(P46)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P46)11、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P46—47)1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P47)1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P49—50)14、辨证思维方法有哪些?(P50—52)第一章第三节主要知识点1、规律及其特点。
(P54)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P55)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主要表现。
(P56—57)4、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P57—58)5、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8—59)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351a84e005087632311212de.png)
(1)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何者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划分哲学派别的依据)
唯物主义: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物质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结构
一元论
现代唯物主义:客观实在 (辩物与历物)
唯心主义: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 二元论: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二者不统一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对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6.规律: (1)是:事物本质联系;事物必然联系;事物稳定联系;客观的(根 本特点) (2)自然规律:自然现象固有、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无意识)
社会规律:通过人活动表现出社会生活诸现象间本质、必然、稳
定的联系(有一定目的) 分类:一般规律出、特殊规律、个别规律 27.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范畴 28.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9.马主社会历史观的基础:马主实践观 30.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只有实践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其和谐统一 31.不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不彻底、不科学 32.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
10. 黑格尔:事物的联系是绝对观念的逻辑表现
休谟:“因果联系是习惯联想” 11.系统: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 系统的特点: 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12.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 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 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 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②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1)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 (2)能动地改造世界(最主要的表现) (3)对人体自身的调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唯物论】](https://img.taocdn.com/s3/m/be693d433c1ec5da50e2707d.png)
一、物质与意识(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属于认识论问题(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二)世界本质问题各派别的对立★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识世界上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互相评选、各自独立的本原.(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内涵: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国古代“五行说”)②评价: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探索世界的本原,开辟了理解世界本质的唯物主义方向,其基本倾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不是建立在科学基本上的,带有只管的、自发猜测的性质,难以理解世界的本质一元和世界的物质形态多样性关系.(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①内涵:以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时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②评价:a.以一定的自然科学材料作基础,在说明世界本原方面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前进了一大步;b.由于科学发展水平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不理解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
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局限性: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工具;形而上学性,把一切书屋都看做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直观性,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不彻底性,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①内涵: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②代表人物:贝莱尔(英)、陆九渊(宋)、王守仁(明)(2)客观唯心主义①内涵: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4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PPT课件
![4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2f04c7e192e45361166f531.png)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 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 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 观的统一。
5
有关物质范畴的几个注意事项
一,恩格斯:物质是不可见的. 买水果的故事. 二,一个学生曾经提过的问题:物
观--- 超微观和介观 二,世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三态:气,液,固.第四态:等离子态.第五态:
中子态.超流态和超导态. 以上都是实物态,与之互补的是场态,目前共
发现了四种状态,即引力场,电磁场,强相互 作用场和弱相互作用场. 实物与场构成了正物质世界,与之成镜像的 是反物质世界. 正反物质世界都来源于真空.老子: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
15
4、统一场论则力求在一切场完 成这种统一,直至证明四种相互 作用(当然如果还有其他相互作 用也一样)本来是一种相互作用。 也可以把统一场论理解为统一量 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或将三大场 方程融为一体。
5、根据统一场论的发展远景, 它最终将以全息论作为自己的归 宿。
16
物质本源表现自己的方式: 联系和发展 普遍联系:一切事物都在相互作用。 联系的三大特征: 1、客观性 2、普遍性 3、多样性
8
根据与人的实践关系而划分的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一,人们还未认识的世界.夸克以下和 总星系之上.
二,人们有所认识但还没有纳入实践范 围的世界.太阳系之外,地球上人类还 未探索过的地区,如两极,深海.
三,人类已经实践过,留下人类印记的 世界,如农业.
四,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世界.也 就是人类社会.
3
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辩 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一)](https://img.taocdn.com/s3/m/8d147ee9a6c30c2259019ef7.png)
PART 物质是世0界2 的本原
第二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一、物质的认识发展过程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唯物主义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在西方,“物质” 一词最早是由古希腊“母亲”一词演化而来的,意思是“创造者”。
归纳起来,古代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把具体的、可以感知到的单一或某几种物质形态当作万物的本原。 第二种,把构成事物的最小颗粒当作万物的本原。 第三种,试图摆脱感性、直观的束缚,用较为抽象的观点解释世界的本原。
辩证唯物主义还指出,任何意识,即使 是错误的甚至最荒谬的意识,也总有它的客 观原型。
第三节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意识的本质
(三)人类意识和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类智能而言的,它是指用机械、电子装置来模拟人脑的某些思维功能。 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它对人类思维的意义在于: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思维能不能 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也就是思 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 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一节 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哲学基本问题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 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为我们提供了识别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以及坚持唯物主 义、批判唯心主义的理论武器。哲学基本问 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 性问题,为我们提供了识别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的标准,以及正确认识存在、批判不可知 论的理论武器。
第一,机械性。 第二,形而上学性。
第三,不彻底性。
第二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原试题第一章
![马原试题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4d2ed4f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18.png)
马原试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第一章一、判断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对凡是哲学都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对凡是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对一切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都认为世界是精神的。
错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是“观念”的产物。
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康德的先验论。
错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
错“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错唯心主义是一元论。
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方法必须坚持,已过时的个别理论要修改。
对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对哲学的物质范畴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错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错“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错“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对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对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对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错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对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对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一因多果。
错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科学说明和测定。
对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对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对意识的本质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错人的大脑是自我感觉的产物。
错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和宇宙万物。
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现象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对作为哲学的物质范畴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
对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唯物论和唯心主义。
对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
培根 质的共同属性。
➢局限性
形而上学性 盲人摸象
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
唯物主义
马克思
恩格斯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 恩格斯把唯物 论和辩证法有 机结合起来, 创立了辩证唯 物主义;把辩 证唯物主义运 用于考察人类 社会发展,创 立了历史唯物 主义
(2)唯心主义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要认识周围的自然界, 也要逐步积累对自己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认 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诸如人类同周围世 界的关系,包括世界的本质、世界上各种事 物之间的联系、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作 用等问题的看法。这些根本的观点、根本的 看法就是世界观。
.
世界观是怎样成为哲学的呢
1)在于实践 2)社会分工的出现
.
“哲学是灵魂的医生,它卸去虚无的烦恼,把 我们从欲望中解放出来,并消除了恐惧。”
.
——西塞罗
哲学不是宗教,却能给人以信仰 哲学不是科学,却能给人以真理 哲学不是艺术,却能给人以美感 哲学不是道德,却能劝导人向善
.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是与通常局限于某 种具体对象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问。在汉语 中,“哲”是聪明的意思,在希腊文中则意 味着爱智慧,所以,按照字义解释,哲学是 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然而,这 并不足以表明哲学的实质。哲学作为一门学 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是人 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 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唯物主义
自然界
认为物质 是世界的本原, 坚持物质第一 性;精神是物 质的产物或表 现。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物质”
五行图
理解为自然界
中一种或几种
具体的物质形
态,如水、火、
气等。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洛克
拉美特里
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
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
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 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
关键就在于,他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 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 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 和历史观的统一.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使得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真正建立在科学理论 的基础上。
.
斯恩 格
哲学不是世界之外
的遐想,而是现世的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 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 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 题。 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 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 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 可能实现。
.
一,什么是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观世界,就是人们对于生活 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根本看法。即: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 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 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
世界观的形成
人类为了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等物 质资料,就必须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生产活动。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主要内容 物质世界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主要内容: 一、哲学基础知识 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四、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第一讲
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可 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 不可知论。
(三)哲学的派别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①定义: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 质第一性的哲学观点,就是唯物主义。
②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
理论化
哲学 世界观
系统化
.
哲学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不等于说人人 都具有哲学思想,个个都是哲学家。
.
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 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 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发动一次 震撼人类思想史的革命
智慧.
.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上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哲学的基本问题
斯恩 格
“思维与存在的对
立是哲学的起点,这
个起点构成哲学的
全部意义”
.
哲学的基本问题
费尔巴哈说:“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 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 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 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 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 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
.
哲学的基本问题
注:他们的思想看到了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在哲学中的地位这一合理性,但没有明确这 一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哲学的基本问题
斯恩 格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
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有两个方面:
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 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心就学性识坚的是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①
主是观的第持本世意是定
义唯点哲一意原界识认义
。,
,
② 唯 心 形主 式义 两 种 基 本
*主观唯心论:人 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 产物。
*客观唯心论:物 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 类、超自然的“客观 精神”派生的。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 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 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 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 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 础。
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 题第一个问题的不同回 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 个基本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