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公选课作业 90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1题

论述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您的答案:

教育目的一般来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是指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几种教育目的观,杜威的无目的论,主张教育即生活;以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奇等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以及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是19世纪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20世纪资产阶级专制、集权社会的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等。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个人本性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正确的教育目的观应该将社会的需要与人自身的发展辩证的统一起来。

(一)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其社会性;国家和社会是优先的价值实体;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

(二)理论基础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涂尔干、那托普、凯兴斯泰纳等。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派”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因此,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于社会的意志。其他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类似观点:孔德:“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那笃尔普:在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并且参加社会生活。这种观点 1、打破了人生来就天然地具有真善美品质的神话,认为个人的发展都是后天社会化的结果; 2、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一味强调个人发展是社会化的结果,而忽视了社会要求还必须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内化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社会素质。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社会本位论比较极端

认为国家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造就公民。

(三)评价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社会制约作用,主张从社会的发展需求来确定教育目的。在西方,最早提出这种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孔德、德克海姆等人。他们提出,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社会制约;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公民,为社会做贡献。在我国,这种观点早已存在。例如儒家的教育目的,就是从巩固封建社会制度的需要出发而确立;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学记》提出;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朱熹把五伦列为教育目的,这些都是强调教育的社会制约作用。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18

2.第2题

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您的答案: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教学过程具有丰富的特点。 1.双边性与周期性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统一。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发生碰撞、交流和融合。通过碰撞、交流达到融合以后,又出现新的矛盾——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的矛盾,产生新的碰撞和交流,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教学周期的运转导致了教学过程的实现。诸周期的运转可以描述为一个螺旋体。也可以说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认知性与个性化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与人类其它的认识活动相比,它不是为了直接创造社会价值,而是为了实现学生个人的思维创造,即人类的“再创造”,因而,这种认识活动关注认识的结果,但更注重认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发展。学习者必须积极地建构意义,通过对话及思考过程或与他人互动,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个人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过程会越来越丰富化、生动化和个性化。也就是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实践性与社会性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教育、教学活动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具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新生一代通过

接受、继承和发展上一代传授的文化成果得以生存和发展,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19

3.第3题

论述新形势下学习方式的变革

您的答案: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学习方式存在着较为明显“四重”“四忽略”倾向: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忽视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师生交流重一问一答,忽视研讨机会的给予、思维空间的开放;作业布置重机械训练,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评价重试卷分数,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正确评估。 1、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新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的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去发现、尝试、探究、创新。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较之我们以往常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改进评价方式,促进方式转变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发展。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探究创新精神。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也是一样,每个学生都有他独有的一面,我绝不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更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 3、转变角色定位,发挥独特创造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不再做“一言堂”的堂主,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完成传统语文教育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主流,教师应尽量以参与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