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 绪论
北京体育大学考博《教学论》李秉德主编-考研、考博复习资料
![北京体育大学考博《教学论》李秉德主编-考研、考博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ae0bf2c0b4c2e3f5627631c.png)
《教学论》绪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包括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师与学生、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管理等。
教学是一个实践过程,教学论就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并上升为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一节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1、教学的概念: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2、教学的地位:教学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是特别重要地位。
3、教学的任务: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
第二节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
第三节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一、教学活动诸要素:(教学活动七要素:学生、目的、内容、方法、环境、反馈、教师)1、教学活动是为谁而组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2、为什么要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不同层次、不同性质或方面的目的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3、教学目的凭借什么去完成?主要凭借教学内容或课程,这是教学活动中最有实质的因素,他指的是一定在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内容组织的结构或体系。
4、教师怎样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的?方法(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5、教学环境(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教学环境)。
6、反馈(教学是在教室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
7、教师(指的是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师态度、教学能力)二、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七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要素要围绕学生主体组织安排,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目的受社会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制约;教学的目的主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来实现;课程受制约于教学目的;方法受制约于课程,它是把课程的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从而达成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在方法的进程中受到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环境受制约与外部环境(物质和精神,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分为有利的和不利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环境。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教案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e6f25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4.png)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教案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特点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3.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项目。
二、教学内容1. 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与特点2. 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3. 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发展4.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项目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特点、意义和历史发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项目。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
2. 讲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与特点: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讲解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从健身、文化、娱乐等方面进行讲解。
4. 讲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发展:介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过程。
5. 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项目:介绍的项目包括武术、太极拳、蹴鞠等。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特点、意义和历史发展。
2. 了解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第二章:武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武术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武术的基本技术和战术。
3. 让学生了解武术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二、教学内容1. 武术的定义与分类2. 武术的特点3. 武术的基本技术4. 武术的基本战术5. 武术的历史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武术的定义、分类、特点、基本技术和战术。
2. 示范法:演示武术的动作要领。
3. 练习法:让学生分组练习武术动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武术的概念。
2. 讲解武术的定义与分类: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讲解武术的特点:从健身、防身、观赏等方面进行讲解。
4. 讲解武术的基本技术:介绍拳法、棍法、剑法等。
5. 讲解武术的基本战术:介绍攻防、真假、虚实等战术。
6. 讲解武术的历史发展:介绍我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体育概论全部
![体育概论全部](https://img.taocdn.com/s3/m/49b9eecbccbff121dc36830b.png)
• 8月18日,纳达尔取代费德勒,成为世界男子职业网 坛排名头号选手。本年度,纳达尔在法网男单比赛 中实现“四连冠”,并相继夺得温布尔登公开赛和 北京奥运会男单冠军。
• 7月27日,第九十五届环法自行车大赛在巴黎落幕, 西班牙车手萨斯特雷首度成为环法赛总冠军。但本 届环法大赛仍未能摆脱禁药丑闻,德国ARD电视台 也因此退出本届环法转播。
.
• 11月3日,英国车手汉密尔顿夺得2008赛季F1 车手总冠军,也成为F1历史上最年轻的车手 总冠军。法拉利车队以172分获得本年度车队 总冠军。
• 6月18日,凯尔特人队在NBA总决赛上以总比 分4∶2击败湖人队,夺得2007—2008赛季NBA 总冠军及球队历史上的第十七个总冠军。
你对国际10大体育新闻评选有什么看法?
物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不同是造成儿童发展
差异性的先天影响因素
.
的先天影响因素 3.遗传素质不是决定人的发展的唯一因素 (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
性影响作用 1.社会生活条件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
变成现实 2.社会生活条件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
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决定论和二因素论的错误 (三)教育(包括体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
.
三 体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 一)体育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是人 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最终决 定和制约着全部社会关系领域,当然也就决定 和制约着社会现象的体育。 1、生产力制约着体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2、生产力制约着体育功能、体育目的制定 和体育结构
.
3、生产力发展促进体育的发展 4、体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二)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体育性质的决定性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体育领导权。
《体育教学论》 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论》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6e2342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03.png)
体育装学会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代码:04E00215学时分配:36学时赋予学分:2学分先修课程: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后续课程:体育教学设计等课程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教学论》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
该课程的开设,符合当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必须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开展的需要。
《体育教学论》力求在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课程资源、体育教师的行为、体育课堂教学等理论和方法方面有所突破,这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新理论、新方法、适应未来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开展与教学改革和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教学论》是研究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和学科,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该课程作为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它是搭建在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的体育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课程的基本定位为:熟悉中小学体育教材的内容、特点,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熟练地分析和应用教材;学会运用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指导体育实践,培养学生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明确学习《体育教学论》的目的、任务及其重要意义;掌握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合理地运用教学原那么以及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2、努力钻研体育课程理论与体育教学理论,熟练地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
3、应注意加强语言表达、动作示范、文字表述,教学组织和自学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并提高对学生掌握技能技术过程中各种矛盾与困难的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教法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1、本课程的教学应认真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那么,密切联系中小学体育实际,钻研教材、研讨和改进教法步骤,不断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论 第一章 绪论
![体育教学论 第一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628ddd31b14e852459fb5740.png)
本教材参考至今体育教学论定义中的合理部分 归纳各个定义要表达的意思,对体育教学论作出如 下的定义
第三节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和要点
一、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
学好体育教学论,不论是对于正在进行 体育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还是对于已经在 第一线工作的体育教师来说,都具备以下几 个方面的意义:
(一)清晰而正确地辨别各种体育教学现象 (二)统一有关体育教学的概念和术语 (三)把握基本要素,概观地认识体育教学本质 (四)掌握体育教学基本规律,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五)掌握体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 (六)推动体育教学研究、完善体育教学理论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自然 主义教育哲学思想,认为人的发展是沿着身体 、情感和理智的顺序进行的,因此教育也是应 遵循这一自然的顺序,先进行体育,在进行德 育,最后进行智育和美育。亚里士多德还主张 :孩子初生到7岁的教育应是家庭教育,任务 在于发展儿童的身体。他要求学生在7~14岁的 教育期间要参加体育锻炼,因为体育会使人健 康有力。
(二)中国近代体育教学论研究的起步
中国近代体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受到了西 方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促进了西方 现代体育项目与中国传统的武术和游戏的 结合,使得中国的体育教学发展很快。
如康有为自办的“方木草堂”就是根据 “德、智、体来设置的学校课程
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则认为:德、智、 体三者,为教育缺一不可之物。
三、近代体育教学理论问题研究起步
(一)近代国外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起步
近代的国外学校教育,由于受到夸美纽斯、洛 克、卢俊、古兹姆斯和裴斯塔洛齐等自然主义和使 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普遍重视学生的身体发展 和体育锻炼。
夸美纽斯和洛克时期,学校体育相当今天的课 外体育锻炼,组织形式以课余和休假期进行的。
体育教学论复习题
![体育教学论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2c7ce271f90f76c660371a2e.png)
第一章绪论一、判断题(请在正确命题前括号中打“√”,错误命题前括号中打“×”。
(√)1.卢梭是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班级授课制的创始人,基本形成了当时欧洲体育教学的框架。
(√)2.中国成立后的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主要是向苏联学习,在这种学习和借鉴的促进下,体育教学理论研究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3.20世纪前期,由于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研究的成果向体育教学领域渗透,加之国外体育教学思想、理论和方法的不断传入,中国体育教学的问题引起人们关注,许多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者都积极探讨或研究这一问题。
(√)4. 德国体育教育家古兹姆斯发表了许多关于体育教学的文章并出版了体育的教材,拉开了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序幕,对后来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怎样实现最好的体育教学?”,这是体育教学方法的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B)1.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家孔子创建的“礼、乐、射、御、书、树”六艺,其中含有体育教学的成分。
A、礼、乐、射B、乐、射、御C、御、书、树D、射、御、书三、填空题:1.第一个提出“教学论”概念的是德国人拉特克。
第二个提出教学论的人是捷克的夸美纽斯。
2.近代的国外学校教育,由于受到夸美纽斯、洛克、卢梭、古兹姆斯和裴斯泰洛齐等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普遍重视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锻炼。
3. 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体育课程的必修地位。
4. 体育教学的基本因素由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组成。
5. 体育教学论的发展,主要源泉是体育教学实践,同时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研究也给与了重大的影响。
6. 孔子“六艺”中的“乐”、“射”、“御”是中国古代体育教学的雏形7. 国外体育教学的雏形表现在:柏拉图提倡学生应进入体操学校学习;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先后顺序应该是体育→德育→智育→美育。
8.古兹姆斯拉开了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序幕,他对体操内容的进行分类,产生了深远影响。
《体育教学论》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51ab1c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5.png)
体育教学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1、课程目标:《体育教学论》是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及体育教师的必修课程是对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目标、原则、规律、方法、手段等进行研究,使学生获得体育教学实践的理论知识和使用的本领。
总的培养目标就是利用教学论原理结合体育锻炼的实际,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从而加深学生对体育教学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2、课程要求:使学生了解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了解有关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规律,以及体育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重点掌握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以及教学过程中方法的选择使用,和具体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并能够对教学效果做出正确的教学评价。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本大纲参照《体育教学论》毛振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月第2版一书编写。
编写过程中遵循体育教育发展规律,注重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培养,突出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设计的内容和深度尽量考虑到使用对象的知识结构和成人教育的特点,注重考察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及对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实践运用能力(三)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贯穿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部分章节采取讲授、实践与学科论文相结合的方法。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察课,通过教学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期成绩评定按学习态度(包括考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与讨论综合评定。
其中学习态度占15%;平时作业占65%;课堂提问及讨论占20%。
课程总评成绩计算如下:总评成绩二平时成绩(15%),+作业(65%)+课堂讨论与提问(20%)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二、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论学科基本概况,掌握本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意义及注意事项。
体育教学论
![体育教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a45ec7906bec0975f465e227.png)
绪论:《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的主体思想近年来,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日益活跃,名为《体育教学论》的著作也越来越多,这是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和体育教育学科越来越走向科学化的象征。
自1988年第一本称为《体育教学论》的书籍面世,不到20年间,“体育教学论”这门新学科就从“学校体育学”中不断地孕育、脱胎和发展,时至今日,体育教学论已经初步成型,基本上具有了自己的内容和框架。
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论》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当前体育教学论的讲述抽象,不利于培养大家的体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为当前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服务。
因此,我们根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逐渐形成适用性、实用性、真实性和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在《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现场实习、现场观摩、提问、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环节,使同学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更能会教,丰富《体育教学论》课程的内涵。
本课程通过课程实践,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理论知识,强化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意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
教学中我们“扬弃一般理论课教学原则”,针对过去体育教学论过于照搬一般教学框架和内容,教学缺乏实用性,在框架上清楚地描述和阐述体育教学现象;在内容上重点阐述体育教育教学,揭示体育教学现象背后的规律,尽量不把阐述停留在描述一件事情上,也不停留在“说法”上,大家能看明白,能想明白的事少讲或不讲。
与教学技能有关的内容多讲,与大家教学技能提高无关的、单纯为了“完整”和“惯例”的内容能省略则省略,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一些教学案例,但也同时阐述“不应该做的事情”,以便更清晰地阐述问题,并加强理论的指导意义,加强方法的可操作性。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笔记 (2)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笔记 (2)](https://img.taocdn.com/s3/m/29fba19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9.png)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本质1. 健身性- 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
- 培养学生的健康习惯,包括定期锻炼、合理饮食、良好作息等。
- 体育课程应注重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运动中得到适当的锻炼。
2. 教育性- 体育教学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德育、智育、美育的载体。
- 通过团队合作、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责任感、公平竞争意识。
- 体育教学中的规则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
3. 技能性- 传授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使学生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
- 通过技术练习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性、灵活性、准确性。
- 技能教学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注重个体差异。
4. 娱乐性- 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
- 体育活动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 通过游戏和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二、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1. 学科基础- 教育学:提供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的基础。
- 心理学:帮助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动机。
- 生理学:为体育活动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运动安全。
- 运动生理学:研究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2. 研究内容- 课程设置:研究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
- 教学内容:筛选、编排、教学方法和评价。
- 教学方法:研究教师和学生的方法、手段和技巧。
- 教学评价:研究评价标准、方法和技术。
三、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1. 学习意义- 提高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为教学提供指导。
-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 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2. 学习目标- 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分析实际问题。
- 提高科研水平,为体育教育贡献力量。
3. 学习方式- 理论学习:阅读、讲座、研讨会等。
- 实践学习:教学观察、体验、参与等。
- 案例学习:分析优秀教学案例,借鉴经验。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3d7c17d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2.png)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1. 引言在当今社会,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并提出一种适合现代教学需求的大纲模板。
2. 教学大纲的重要性2.1 为教师提供指导教学大纲为教师提供了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指导,使教师能够系统地设计和实施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大纲明确了体育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包括体育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有利于学生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3 保证教学质量和公平性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和评估方式进行明确规定,能够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保证教学的公平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公平的评价和发展机会。
3.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的制定原则3.1 学科特点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在制定大纲时应充分考虑体育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2 学生需求教学大纲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3.3 社会需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4.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的内容4.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核心内容,应明确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方向。
教学目标可以包括体育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4.2 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体育知识、技能和战略等方面的内容,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参与能力。
4.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教学大纲应规定适合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法,如示范教学、个别指导、小组合作等,同时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4.4 评估方式评估方式是对学生学习的监控和评价,教学大纲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方式,如考试、项目作业、表现评价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体育教育体育概论课程标准(本科)
![体育教育体育概论课程标准(本科)](https://img.taocdn.com/s3/m/89f7cbc589eb172ded63b7da.png)
体育教育《体育概论》课程标准(本科)一、课程概述《体育概论》是从宏观上、整体上综合研究体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是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
二、课程目标《体育概论》是体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宏观上、总体上对体育有概括的认识,明确体育对人类、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体育观,为学习体育专业其它各门课程打下初步的认识基础。
课程目标通过下列的课程任务实现:1、知道《体育概论》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学科前列动态。
2、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策略,尤其是明确我国社会主义体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实施体制,培养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辩证分析体育有关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学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巩固专业思想,初步树立体育教师的光荣责任感。
4、养成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体育现象的关注兴趣,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善于把所学的原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体育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
掌握——指运用己理解的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体育事件和现象。
学会——能从宏观上、整体上综合研究体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知道理解掌握学会绪言《体育概论》研究目的与对象课程的建立与发展简况课程目标与教学任务体育的概念“体育”名词的由来及概念体育的分类中外体育概念的比较概述体育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体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体育与物质文明建设体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体育我国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体育目的任务的一般概述我国社会主义体育的目的和任务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简述“体育的功能体育的健身、娱乐功能体育的政治、经济功能体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我国体育的体制我国体育的组织领导体制体育干部培养体制几项基本体育制度和措施体育的基本手段——身体运动身体运动技术结构身体运动的构成要素身体运动的分类及运用动作质量和效果的评定国际体育国际体育组织简介国际体育活动发展简况我国国际体育活动概述√√√√√√√√√√√√√√√√√√√√√√√√√√四、课程实施(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体育概论是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选修教育模块)的必修课程,系的主干课程。
《社会体育》绪论教案
![《社会体育》绪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96d45010a6f524ccbf85c0.png)
[授课时数:1课时]绪论一、建立《社会体育》的社会实践和理论需求任何一种理论、一门学科的出现,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是人类某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
《社会体育》也是这样,它有着深厚的、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兴起的大众体育热潮,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体育出现的深刻变化,以及"以人为本"观念的全面确立,为《社会体育》的建立提供了极其良好的社会条件。
(一)国外大众体育热潮的形成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之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引起了人口构成的老龄化、劳动构成的知识分子化、膳食构成的高营养化和消费结构的社会服务化,以及疾病构成的文明病化,使大众体育迅速崛起。
大众体育与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和向正规化方向发展的学校体育,呈三足鼎立之势,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特点:平民化、普及化和科学化等。
(二)我国群众体育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把我国群众体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投资形式,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活动。
但我国开展群众体育的经济条件还相当薄弱,开展群众体育的思想认识正在逐步转变和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群众体育得到了稳步的发展,体育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大有改善;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全民健身运动正在为现代化的建设者塑造着强壮的体魄;体育场馆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民族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推动了群众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的体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已经逐步形成;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在迎接新世纪到来的时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我国的群众体育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中国群众体育是当今世界大众体育的组成部分。
体育教育学
![体育教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009b12ca33d4b14e85246829.png)
体育教育学
殊教育。 1、体育教育主要以身体活动为根本特征 2、体育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且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3、应以多维的体育观和方法论,研究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和作用 人才素质:应包括人的思想素质、体力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 身心素质:指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比较稳定的身心特征 身心素质的内容: 1)身体素质:在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活动的基础上锁表现出来的功能和相对稳定的特征 2)反应体格发展水平与质量的是身体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体型是否健美、体姿是否端正 3)反应体能的是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方面的质量与发展水平的运动器官活动能力 4)身体的适应能力是指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对抗疾病的能力 4、对几种体教育观的认识 1)自然教育观 2)技术教育观 3)体质教育观 4)竞技教育观 二、体育教育的结构 (一)体育教育的特征:群众性、基础性、健身性、教育性、阶段性、滞后性 (二)体育教育过程结构: 有四大因素:1、施教者 2、受教者 3、体育教育内容 4、体育场地与器材 三、体育教育的功能 (一)体育教育的特殊功能: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 (二)体育教育的一般功能: 1、教育功能(知识、技术、技能) 2、教育功能:培养勇敢有理想的人 (三)体育教育的社会功能: 1、体育教育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2、体育教育有助于完善人的个性、培养优良的品德和心理素质 (四)体育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一般功能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5
体育教育学
二、体育教育课程的教程层次与结构 (一)课程建设方面注意一下几点: 1、要以教程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 2、以教学为载体加强各科联系 3、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因而教学是课程的创造与发展 (二)课程论的研究 课程论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其内容基本分两个层面 1、关于课程基本理论方面的探索是人们对课程的最基本的认识,有比较概括化、抽象化的 理论观点及其说明和论证过程。 2、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是对第一层面的补充和说明,由一些探讨性比较强的要 求、步骤、原则和方法的说明和规定构成。 (三)教学计划是有国家教委颁发的政府文件,具有一定的法规性 1、不同学制的培养目标 2、教学内容的总方针和总的结构 3、其他 (四)教学大纲是有说明、教材刚要、体育课成绩考核项目标准三部分组成 (五)体育教材 (六)体育教学指导书 三、我国现行体育教材 (一)中学体育教材 1、教材的分类:基本教材和运用教材 2、教材的比重:基本教材,初中占 60%,高中占 50% (二)高等学校体育教材 1、普通体育课教材 2、选项课体育课教材 3、保健体育课教材 4、选修体育课教材 (三)中等专业学校体育教材
体育教学论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体育教学论的概念与研究对象](https://img.taocdn.com/s3/m/c3079e5d51e79b8969022630.png)
一般教学论
学校体育学
体育教学论
体育教学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体育教学的本质 体育教学的目标 体育教学理论 体育教学主体 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过程 体育教学原则 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组织
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设计谢Βιβλιοθήκη THANK YOU谢
绪论——体育教学论的概念与 研究对象
高嵘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
体育教学论的概念
教学论的在英语中称为Didactics 源于拉丁语Didactica 第一个使用教学论概念的是17世纪的拉
特克和夸美纽斯 拉特克:教学论者 和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他们将教学论界定为“教授法之学”或
“教授术”。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当时“教学”一词和“教育”以词并未 作严格的区分。
19世纪前半叶,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 个分支分离出来,并形成了两大分支:
1、把教学内容作为重点 2、把教学方法作为重点
包括教养理论(为什么教,教什么) 教学理论(如何教)两个方面。
学科教学论是一般教学论的分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学习体育教学论时的注意事项
(一)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二)注意掌握概念和基本原理 (三)结合体育教学实践进行学习 (四)结合运动专项进行学习 (五)理解教学范例,并能举一反三
思考题
1.为什么夸美纽斯最早在《大教学论》中 把教学论定义为“教授术”?
2.你能用其他的生活事例来形容一下体育 教学的全貌吗?
第二节 体育教学的诸要素
一、对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及“体 育教学全景图”
体育教学由8个基本因素组成。即学生、教师 、教学目标、教学内? (2)体育教育是谁组织和实施的? (3)我们为什么要组织体育教学? (4)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教的和学生学的是什么? (5)体育教师沿着什么样的途径达到目标? (6)体育教学是在什么环境下组织的? (7)怎样实现最好的体育教学? (8)我们看到的体育教学是什么样的?
18世纪末,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奇( 1746-1827)继承了夸美纽斯和卢俊的思想, 他构建了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为中心的教 学论,并使教学论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顶峰。
德国人赫尔巴特提出了以课堂教授为中 心的教学论思想,这也是夸美纽斯传统教学 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把上述思想和理论 用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化和理论化,形成 了对中国教育理论和体育教学领域影响颇深 、被当前中国教育理论界称之为传统教学思 想的教学论体系。
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规定了体育课程的必修地位,这是中 国首次以法规形式确定了体育课在学校课 程中的地位,也是中国近代教学的真正起 步。
四、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期中国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
20世纪前期,由于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研究的 成果向体育教学领域渗透,加之国外体育教学思想、 理论和方法的不断传入,中国体育教学的问题引起人 们的关注,许多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者都积极探讨或 研究这一问题。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自然 主义教育哲学思想,认为人的发展是沿着身体 、情感和理智的顺序进行的,因此教育也是应 遵循这一自然的顺序,先进行体育,在进行德 育,最后进行智育和美育。亚里士多德还主张 :孩子初生到7岁的教育应是家庭教育,任务 在于发展儿童的身体。他要求学生在7~14岁的 教育期间要参加体育锻炼,因为体育会使人健 康有力。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教学论研究的长足发展
新中国建成后,中国的学校体育全面贯彻党的 方针,体育课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从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相继出版了 《体育理论》、《运动解剖学》等理论教材,出版 了《田径》、《球类》等实践教材。从教学目的任 务和内容方面规范了体育教学,促进了教学方法的 研究。
青年毛泽东撰写的《体育之研究》的思想与观 点对研究体育教学的本质以及指导今天的体育改革仍 具有意义。
恽代英撰写的《学校体育之研究》对当时体育 教学思想和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一时期,中国还出版了一批体育教材,如《 三段教材》、《新学制体育教材》等,吴蕴瑞和袁敦 义合著的《体育原理》,董守义编著的《三术》等著 作问世。这些教材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理 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但是,这时期中国对体育 教育问题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
卢俊在这基础上,把课余体育锻炼形式纳入到 课堂教学之中,因此卢俊是体育课堂教学和班级授 课制的创始人。
德国体育教育家古兹姆斯发表体育教学的文章 并出版了体育的教材,对后来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 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瑞典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古 兹姆斯的体育教学思想,发展了教学内容、教学组 织形式和方法手段上的理论,对后来世界体育教学 研究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古代体育教学的雏形
(一)中国古代体育教学的雏形
中国的古代学校教育中,一些近似现在体育的 成分被列入到课程之中。春秋战国时期,伟大思想 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了“礼、乐、射、御、书、数 ”的六艺,其中“乐”、“射”、“御”中就含有 体育教学的成分。
(二)国外古代体育教学及其理论的雏形
国外学校教育中最早关注体育教学的应属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他主张学生从7岁进 入国立初立学校,在修完雅典学校的普通课程 后进入体操学校学习游戏、舞蹈、角力、掷铁 饼、投枪、赛跑、射箭、骑马和野营生活等内 容。
三、近代体育教学理论问题研究起步
(一)近代国外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起步
近代的国外学校教育,由于受到夸美纽斯、洛 克、卢俊、古兹姆斯和裴斯塔洛齐等自然主义和使 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普遍重视学生的身体发展 和体育锻炼。
夸美纽斯和洛克时期,学校体育相当今天的课 外体育锻炼,组织形式以课余和休假期进行的。
3.谈谈你对体育教学论的定义的认识? 4.你对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如何认识? 5.你计划怎样学习体育教学论,提高什么
方面的能力?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 教育改革,体育界又相继出版了很多的理论材料, 推动了中国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80年代以 后,随着教学论研究理论成果向体育教学领域渗透 ,体育教学论开始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体育教育实践也有了很大 的发展。人们对于很多方面的问题都有了心的思考 与研究,也促进了中国体育教学论的不断发展和日 臻成熟。
本教材对体育教学论作出如下的定义:
第三节 体育教学论的学习意义
一、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
学好体育教学论,无论是对于正在进行 体育专业学习的学生,还是对于已经在第一 线工作的体育教师来说,都具备以下几个方 面的意义:
(一)清晰而正确地辨别各种体育教学现象 (二)统一有关体育教学的概念和术语 (三)把握基本规律,概括地认识体育教学本质 (四)掌握体育教学基本规律,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五)掌握体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 (六)掌握体育教学理论,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二、体育教学基本要素与本教材各章的关系
本教材为了清晰地描述体育教学的现象和揭示 体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主要围绕上述体育教学基本要 素的解说,设置了13章,这13章与各个体育教学基 本要素的对应关系如表1-1(p10)
三、本教材对体育教学论的定义
从目前有关体育教学论的著作来看,人们对 体育教学论的概念的理解还不统一,定义也很多 样。
(二)中国近代体育教学论研究的起步
中国近代体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受到了西 方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促进了西方 现代体育项目与中国传统的武术和游戏的 结合,使得中国的体育教学发展很快。
如康有为自办的“万木草堂”就是根据 “德、智、体来设置的学校课程
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则认为:德、智、 体三者,为教育缺一不可之物。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体育教学论小史
一、教学概念的提出
第一个提出“教学论”概念的是德国人拉特克 (W.Ratke,1571-1635),他在1612年向法兰克 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中自称是“教 学论者”,称新书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第二个提出教学论的人是捷克的夸美纽斯( 1592-1670),他发展了拉特克的教学论思想和理 论。夸美纽斯于1632年完成了《大教学论》。在 扉页中写道:教学论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 全部艺术。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 求并找到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 中把“教学论”定义为“教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