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第二章地图地形图的判读复习教案设计11

合集下载

最新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最新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课题】七上第二章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度的陡缓,估计海拔和相对高度。

●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从而区分两种高度的差异。

(重点)2.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数值的变化判断坡度的陡缓。

(重点)3.结合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等高线的分布特点,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重点)4.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一案三环节”学模式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小组讨论法【教具准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课件、教学模型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解)我们通常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来表示地表的高低起伏的状况。

(设置问题)1、什么叫做海拔和相对高度?2、查看甲、乙两地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3、泰山海拔约为1524米,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约为﹣400米,它们的相对高度大约是多少?4、我们平时所说的身高是什么高度呢?学积极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1、海拔:是指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称为绝对高度。

(广泛使用在地图上)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高度)2、甲的海拔是1500米,乙的海拔是500米,那么它们的相对高度为:1500﹣500﹦1000(米)3、泰山与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的相对高度为:1524﹣(﹣400)﹦1924(米)4、小组探究后进行拓展到其他有关的高度上,从而让学生对海拔和相对高度进行区分。

基础上,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采取“生教生”的进行新模式,并达到好的效果。

从身边的问题着手开始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衔接与过渡(讲解)大家观察“枣庄市山川风光”视频,我们发现枣庄市的地形表面高低起伏,复杂多样。

(江西专用)2019中考地理-第二章-地图-地形图的判读复习教案设计

(江西专用)2019中考地理-第二章-地图-地形图的判读复习教案设计

(江西专用)2019中考地理第二章地图地形图的判读复习教案设计知识目标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地形剖面图来判断地势的起伏高低,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教学重点1.地形剖面图2.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知识,现在,我们共同来学习另一种新的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形图。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讲授新课]提出问题电脑展示课本P27图1.43“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

让学生读图分析这种表示地形的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并总结分层设色绘制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讨论点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补充点拨。

1.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来的,即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基础上,分层着上不同的颜色,并以一定的颜色变化次序或色调深浅来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使人看起来产生明显的立体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图的旁侧附有高程表和深度表,供人们对照查看。

2.图上的颜色随地势高低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例如,陆地部分,海拔200米以下用绿色,海拔200~500米的地方用浅绿色,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方用黄色表示,地势越高,黄色越深;一般来说4000米以上用褐色,雪线以上则用白色。

海洋部分用蓝色表示,蓝色由浅至深表示海洋由浅而深。

这样,人们对地势高低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演示活动 1.教师用电脑演示,鼠标点击拖动,逐步给等高线地形图着色、还原。

2.让2~3名同学,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把右图着上不同的颜色(蓝、绿、黄,并提示学生陆地地势按由低到高着色,海洋按由浅到深的顺序着色)。

中考地理第二章地图地形图的判读温习教案设计11

中考地理第二章地图地形图的判读温习教案设计11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知识目标初步学会在各类地形图上判定地形高低起伏状况能力目标1.在各类地图上,学会判定地形起伏高低的方式,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2.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类地表形态。

德育目标从多方面培育学生读图方式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把握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明确把握地图知识和技术,也是尔后建设祖国所应具有的文化素养之一。

教学重点1.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2.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类地表形态。

教具预备相关课件[导入新课]同窗们,请回忆地图的大体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咱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大体技术。

今天咱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熟悉和分辨地球表面各类各样的地形。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悬念设问世界最顶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只是4000米高,什么缘故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取得的呢?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式电脑展现讲义P24图“地面高度的计算”,让学生观看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式,鼠标点击甲地相关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甲地相关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电脑展现鼠标点击乙地相关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提出问题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电脑展现鼠标点击甲地相关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甲地相关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确实是甲地相关于乙地的相对高度。

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二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别离应该如何表述?讨论小结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

①三个高度的一起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

②1500米和500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故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表述为:甲地海拔1500米,乙地海拔500米。

中考地理第二章地图地图的阅读复习教案设计

中考地理第二章地图地图的阅读复习教案设计

第二章地图地图的阅读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熟记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2 识别出最常见的一些图例。

(2)能力目标1 掌握并熟练的将三种不同形式的比例尺之间进行相互转换并比较大小2 学会根据比例尺量算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3 掌握不同类型地图的方向判别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的使用地图。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判读、图例。

难点:地图上方向的判别。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说说你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地图?你能读懂它所蕴含的地理信息吗?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地图。

活动:师:请同学们先看幻灯片。

你能读懂小明绘的校园平面图并回答下列问题吗?1 学校大门朝哪个方向?2 教学楼在什么位置?3 旗杆离校门有多远?生:……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小明绘制的图回答出上面的问题?生:不能师:为什么不能呢?……讲解:小明绘制的并不是一幅完整的校园鸟瞰图,少了几个要素,所以我们无法做出判别。

师:完整的校园平面图是什么样的呢?对比一下两幅图片,你会发现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绘制的地图多了哪些要素呀?生: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师:不错,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小明绘图缺少的这几个要素就是我们说的地图的基本要素。

板书:地图的基本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过渡:要想使人们看懂一幅地图,地图的基本要素是必不可少。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认识一下每个要素的特点和性质。

(一)方向师:如何判断不同地图上的方向呢?普通地图,我们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来判定。

人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那么这“八方”分别是哪些方位呢?找学生上台展示讲述。

地图上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进一步细分,还可以分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向,不同的地图表示地平面方向的方法不同。

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来确定方向,指向标永远指示的是正北方。

【教案】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教案】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授课内容《地形图的判读》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授课内容新授课授课时间45分钟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

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课标解读行为条件为“运用地图”通过地理工具,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说出别”“识别”行为动词要求到达知识的了解程度。

内容拆分:一方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如何表示地形。

;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地形图识别基本地形。

教材分析教材体系本节内容位于初中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图》第二节内容。

教材结构教材内容是在第一节地图学习之后分支地形图的在内容上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其中等高线地形图是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

学情分析地理兴趣地形图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地理表现形式,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色彩丰富、标注清晰的地图。

地理知识初一学生在学习地形图阅读之前,可能对地理知识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地理空间的概念、地理要素的分布等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少。

地理能力初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注意到周围环境中的一些细节。

但在观察地形图时,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有针对性的观察能力,学会从地图中提取关键信息。

教学目标1.通过地理模型,认识理解海拔、等高线的概念2.通过分析地形图上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特征,理解地形起伏与等高线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培养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了解等高线绘制过程,感悟地理工作人员的艰辛,培养对地理工作人员其崇敬之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地形图中判别基本地形。

教学难点在地形图中判别基本地形。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地理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引导法、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邢台郭守敬纪念馆内部照片提问为什么要郭守敬建纪念馆。

并且有一些小学还因此为命名。

教师补充:没错,郭守敬的确是邢台的。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111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11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3、情感目标: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课件展示:几种地形类型的图片)导言: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的盆地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山、有低地。

然而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她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能引发动力。

初一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在这里用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设疑导思吸引着他们。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学生自读课本,结合图1.27和图1.28自学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学案第1题: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学以致用: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据测量,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13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珠穆朗玛峰高8844.13米”指的是什么高度?(海拔高度)。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拓展阅读:郭守敬是第一个提出海拔高度概念的人(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1.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依次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如100米、200米。

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小组合作1:给“土豆山”画等高线!步骤一:准备半个土豆,想象它是一座山;步骤二:量出土豆的高度,把这一高度平均分成三份,并在土豆表面画上线,再沿着这三圈线把土豆切成百度(高度)相同的三线;步骤三:将土豆摞起来,周一根废弃的筷子沾上墨水,从“土豆山”的最高处,垂直向下插到底;步骤四:筷子穿过土豆会在纸上留下一个黑点,从“土豆山”的最高处开始,在土豆侧面画一条标记线,并在纸上也画上标记。

小组合作2:画出属于自己的等高线!(三)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分析特征:米,乙地海拔为 354 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317 米。

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郭守敬的其他事迹。

读图析图:找出图中标有海拔高度的等高线观看视频,阅读思与学,了解等高线是如何绘制的动手操作:感悟等高线地形图的画法脑洞大开:读图分析: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同一条等闭合曲线;同线等高;同图等距;不相交、不重叠(四)等高线地形图的辨识(1)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

(2)识别地形部位小组合作: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并分析特征。

规律总结:高谷低脊、重叠为崖活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1)识别图中① - ⑦表示的地形部位。

(2)比较图中④和⑥的坡度差异。

(五)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学以致用:结合实例,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适合建水库和大坝的地方;选择丙丁两村修路和正确路线;从⑤、⑥线路中选择出向乙村引水的正确路线;还有攀岩、登山、漂流和宿营的最佳地点。

初中地理_第二章 地图 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二章  地图  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导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2015年点击率最高的网络语言。

假如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出发之前我们应该准备哪些东西……生:人民币衣服地图师:对,地图。

地图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应用十分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取一个地区的街道,旅游景点还有酒店的信息。

那我们中考都是考哪些要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第二章地图》有关的知识。

出示这节课的复习目标。

生:读出学习目标点明课题:第二章地图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梳理(一):第一节地图的基本要素(时间3分钟完成)三、要点突破 1.地图上判别方向的方法:师:图一: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A位于B的东南方向图二:指向标法:把指向标平移到B点,箭头指的方向为正北方。

A位于B的东北方向图三:经纬网定向法:利用经线南北,纬线东西。

此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根据地球自装的方向“南顺北逆”判定。

2.比较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内容详略的关系师:比较比例尺大小时统一换算成数字式比例尺,且分子分母都换算成厘米。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检测升级:1---4 (3分钟完成)过程:学生回答,讲解错题。

要点突破:1.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是指垂直高度不同点:起点不一样。

海拔的起点是海平面。

相对高度的起点是另一点。

2.陆地表面的五种地表形态:山地:林业(自然林)丘陵:林业(经济林)平原:种植业高原:畜牧业盆地:种植业3.区分等高线分布的疏密与坡度陡缓有什么关系?总结: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4.区分山体的不同部位:山峰: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陡崖:几组等高线相互重合的部位5.判别分层设色地形图: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一般来说,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丘陵,褐色表示高原和山地。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

虽然标准只列出了三种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

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识别,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凸出方向的不同。

坡的陡缓形态上可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别(密则陡,疏则缓),实质上可理解为单位水平距离上的相对高度大小。

估算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标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读坡度的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教材结构合情合理,首先告诉学生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然后由浅入深,说明了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以及等高线地形图,最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常见的地形部位。

教材设计思路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

本节的重难点等高线的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基本部位。

三、教学目标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坡度陡缓。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找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形态特点。

3、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可以通过形象的课件和实体模型来强化直观性。

此外,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强,对新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要求学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初步建立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对应关系的认知,形成空间概念,为学生后续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观察和阅读有关区域的地形图打下基础。

内容要点说明【等高线地形图】1.教材图2.9是教材图2.10中三维地形模型的一个剖面,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计算海拔的参考基点是海平面。

这个海平面相当于标尺中的0刻度。

相对高度是某一个地点相对另一个地点的海拔差。

2.教材图2.10通过三维地形模型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对比,帮助学生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地形起伏状况,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教材设置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的“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读不同地形部位及坡度陡缓。

3.为帮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测绘过程,教材设置了“思与学”栏目。

在实际测量时,选择的测量点的海拔数值不可能正好是选用的等高线上的数值,甚至都不可能是整数。

为了让问题简单化,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图2.11中测量点的海拔数值采用了整数。

依据已测点的海拔估算其他未测点的海拔,是绘制等高线的重要步骤。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新课导入【展示】南京市遥感影像图。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南京市最著名的山地名称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观察南京市遥感影像图,了解南京市主要山地的名称及其空间分布,说出南京市最著名的山地名称及理由。

【过渡】南京北、东、南三面低山环绕,西面是长江天堑,山环水抱,龙盘虎踞,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在南京群山之中,紫金山为群山之首,它是南京海拔最高的山,历史悠久,风景名胜荟萃。

专题02 地图的阅读与地形图的判读(复习课件)2024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02 地图的阅读与地形图的判读(复习课件)2024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
伸出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用 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 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 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 于山谷。
技巧1: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 2.陡崖读的相对高度计算
(n-1)d≤h<(n+1)d d=等高距
n=两地间相隔等高线条数
2×100≤ 陡崖D的相对高度 <4×100
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图上距离 比例尺 =
实地距离
1:5000000
数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 实地50千米
文字式
0
70千米
线段式
1.比例尺
大小比较
分母越大→比值越小→比例尺越____小_____; 分母越小→比值越大→比例尺越____大_____;
比例尺的选择
图幅相同的地图
表示范围 内容详略
比例尺大

地理实 践力
命题趋势
联系实际生活,如考查比例尺大小、地图内容详略关 地图的阅读
系和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从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高线地形图上提取所需信 地形图的判读 息,判断地势特征、坡度陡缓、地形类型,量算距离,
辨别方向等。此部分考查过程中注重读图分析能力。
考点梳理
1.比例尺
定义: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 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只是表示缩小的程 度,所以没有单位。
B.该图的等高距是200米 D.从C处登山容易
谢谢观看
A.甲图的比例尺比乙图大 B.甲图表示的S市地理事物比乙图详细 C.甲、乙两图中的道路长度相等 D.“车载导航仪面板示意图”中使用的是电子地图
2.(2022·江西赣州·阶段练习)有比例尺①1:100000;②1:10000;③1:1000图 幅相同的三幅地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图比例尺最大 B.②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最详细 C.③图表示的范围最大 D.若其中一幅是校园平面图,最适用的是③图

1.《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1.《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活动一:定部位,量高度 教师活动1分发地形模型,让学生确定出本组的登 山路线。

多媒体课件出示地形景观图,明确景观 图上各部位名称,引导学生观察地形景观图 上各部位形态特点。

利用山体模型和所给量算工具, 引导学 生进行选择、量算,观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适当的点拨。

从而明确海拔、相对高度、 等咼线等概念。

活动意图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在确定中强化对地形部位名称的记忆,掌握用地理术语进行描述。

通过观察、量算、对比等活动,区分海拔、相对高度、 等高线和等高距等概念,能够快速确定出某一点的海拔和相对高度。

学生量算山体模型高度, 提供量算工具,让学生选择性使用, 这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选什么 工具、怎么量算。

通过此活动,使各组间选择的工具和量算方法出现差异。

有的组可能选择绳子和尺子,有的组可能只选择尺子。

可能出现的障碍:量算过程中有可能选择一个切面量算的,有可能选择多个切面进行量算,还有的量算整座山体的高度。

但是不管如何进行量算,都有共性的部分,同时又出现了差异。

实践(实验)活动对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的意义:1. 量算的数值是倍数关系。

有的量算了一个等高面, 有的量算了多个等高面。

因为两个相邻等 高面的垂直距离是近乎相等的(切割的时候有一定误差)从而引出等高距概念。

2. 量算数值不是倍数关系。

因为有的组学生量算的是整个山体的高度,因为山体的最高点不是一个完整的等高面,所以高度存在差异,从而认识相邻等高线的取值范围确定。

3.量算中的错误。

有的组量算的高度不是垂直距离, 因此高度也不是倍数关系,从而强调是两 点的垂直距离。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1观察地形模型,小组讨论交流,绘制出一条不走 回头路的登山路线,说出本组为什么选择该登山路 线,你会如何向大家介绍该路线依次经过了哪?根据教师讲解,完善对登山路线的描述,记录下 本组依次经过的地形部位名称量算地形模型中任意一个切面,每个切面至少选取5个点,确定切面上各点高度是否相等。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情景创设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南京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

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南京地形图。

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下达任务教师告诉学生:判读地形图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像关云长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就可以学会地形图的判读了。

哪五关呢?电脑出示动画: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些?学生阅读书本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闯关题(一):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等高距。

注意: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同。

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高度相同。

高度不同的两条等高线(会,不会)交叉。

如果绘的是等深线,图中由内向外高度。

闯关题(二):(见上右图)那么地形坡与等高线有什么关系呢?第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坡度陡缓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二)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第四关: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读图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16“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认识山体素描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

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教师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行分析对比。

演示:用拳头演示小练习:“连连看”闯关题(四):(1)写出右图中字母代表的第五关:分层设色地形图设疑:用电脑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怎么读呢?地形剖面图反映地形起伏一目了然,它是怎么绘制出来的?电脑出示动画: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学生仔细观察,感悟画法)归纳总结(三步法)第一步:在剖面线上找出它与等高线的交点;第二步:每一个点向下做垂线,在高度表找上找到相应的点;第三步: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接。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篇1:《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定义及特点教学难点: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导入]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

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

(见课件或内容如下)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不同点相同点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课件或内容如下)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a.2186米b.19880米c.9882米d.1988.2米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精】《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精】《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

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明主要地形类型及特征。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并判读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2.通过用彩笔涂色,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

3.通过绘制、分析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起伏,学会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与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展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的景观图片)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二、新课讲解(一)等高线地形图1.读图1.35 地面高度的计算(导学):知道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讲解):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读图1.36 等高线示意(导学):明确等高线定义、特征和等高距,了解等深线。

(讲解):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特征: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等高距: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动画页: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3.判断坡度的陡缓(导学):根据山地实体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山体坡度的陡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
能力目标
1.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2.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德育目标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教学重点
1.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2.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
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电脑展示课本P24图1.35“地面高度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
电脑展示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提出问题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
电脑展示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

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
讨论小结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

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

②1500米和500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故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表述为:甲地海拔1500米,乙地海拔500米。

而1000米则是甲地高出乙地的垂直距离,故叫做相对高度,即甲地比乙地高1000米。

③地图上,都是用海拔来表示地面某地点的高度。

板书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解决问题前面提到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呢?请同学们分析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确定正确答案:8848米是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高出青藏高原表面的相对高度。

设问过渡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现在我们运用地面高度,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 2.等高线地形图
电脑演示课本P25图1.36“等高线示意”。

首先鼠标点击出现一幅有两座山峰的山体;点击山体下方出现相当于地图图纸的水平面;再点击,一水平截面运动至山体海拔100米处与山体水平相切,由水平截面与山体周围的各交点向下引垂线,垂线与水平面的各交点最后连接在一起形成封闭式的曲线,并在曲线上注明海拔为100米。

用同样的方法,在水平面上分别作出110米、120米、130米、140米的封闭曲线。

板书①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

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并对照山体地形思考: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讨论归纳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评价并归纳: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由此可见,运用等高线把一座高低起伏的山体在地图上反映出来了,因此,我们把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引导推理引导学生同理得出:在地图上把海洋深度相同各点连成的线,叫做等深线。

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情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标注深度——表示海底的深浅
板书②等深线
疏密状况——表示海底坡度大小
提出问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通过等高线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山地的高低,疏密的状况,可以辨别山地坡度的徒缓。

但是,山地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如山顶、山谷、陡崖等,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应该如何去辨认它们呢?
电脑展示课本图1.37“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让学生观察不同部位的名称、位置,以及表示它们的等高线的特点,即辨别其的方法。

分析归纳
1.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等高线呈封闭曲线,数值内大外小。

2.山脊是指山岭的顶部,呈线状延伸,类似于房屋的屋脊或中脊,马背的脊梁。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等高线数值小的方向)凸出。

3.山谷是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也是呈线状延伸。

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高处(等高线数值大的方向)凹进。

4.鞍部是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下的部分,类似马鞍,因此而得名。

由一对等高线组成的中间部分。

5.陡崖是近于垂直的山坡,又称峭壁。

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加上符号表示。

形象演示让学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五指并拢向下隆起扣在桌面上。

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

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

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

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

然后再回到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上,加深学生对图上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

[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复述要点,强调海拔、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两个重点。

板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读图等方法学习了地形图的判读及如何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使学生明确了海拔高度及相对高度的含义。

因为山谷与山脊的地形图学生比较容易混淆,所以将这两种地形图放在一起讲解并及时练习反馈,效果良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