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标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精选文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第五条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二)重要性原则。
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第六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第七条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
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第二章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第八条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2024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2024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合同目录第一章:总则1.1 目的和依据1.2 适用范围1.3 基本原则第二章:组织架构2.1 组织结构设计2.2 职责分工2.3 管理层职责第三章:风险评估与管理3.1 风险识别3.2 风险评估3.3 风险应对策略第四章:内部控制活动4.1 审批流程控制4.2 业务流程控制4.3 信息系统控制第五章:信息与沟通5.1 信息收集与处理5.2 内部沟通机制5.3 外部信息披露第六章:内部监督6.1 监督机制6.2 内部审计6.3 监督结果的应用第七章:内部控制的实施与评价7.1 实施计划7.2 内部控制评价7.3 评价结果的反馈与改进第八章: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8.1 持续改进机制8.2 改进措施的制定与执行8.3 改进效果的评估第九章:违规责任与处理9.1 违规行为的界定9.2 违规责任9.3 违规处理程序第十章:附则10.1 合同的解释权10.2 合同的修改与补充10.3 其他事项第十一章:签字栏11.1 签字人员11.2 签字时间11.3 签字地点以上为2024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目录。
合同编号______第一章:总则1.1 目的和依据本规范旨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使用效益。
1.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运行。
1.3 基本原则内部控制应遵循合法性、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等原则。
第二章:组织架构2.1 组织结构设计明确组织结构,确保职责清晰、权责对等。
2.2 职责分工各部门、岗位的职责应明确划分,避免职责重叠或缺失。
2.3 管理层职责管理层应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和监督负最终责任。
第三章:风险评估与管理3.1 风险识别识别和分析单位运营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
3.2 风险评估对识别的风险进行系统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3.3 风险应对策略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包括风险避免、转移、减轻和接受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该《规范》分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6章65条,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
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第七条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
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的基本规范11、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本要求 1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有关规立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有关规范性文件范性文件。
2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应涵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应涵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涉及财务管理工作的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涉及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 并针对业务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 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落实到决策、执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3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应保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应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涉及财务会计业务的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涉及财务会计业务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 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确保理划分 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相互监督。
4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应约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应约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涉及财务会计业务的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涉及财务会计业务的所有人员 任何个人不得拥有超越行政事业有人员 任何个人不得拥有超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力。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力。
11、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本要求 1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有关规立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有关规范性文件范性文件。
2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应涵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应涵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涉及财务管理工作的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涉及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 并针对业务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 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落实到决策、执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
政策财会(2012)21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
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第七条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
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第二章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第八条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是指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确保组织活动的规范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制定的内部控制的一系列制度、方法、规则和程序。
一、内控目标:1.保证组织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减少资源浪费。
3.管理和规范业务流程,确保事务的顺利进行。
4.保障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5.防范和减少内部和外部风险,保护组织利益。
二、内控原则:1.明确责任:明确内控责任人和责任范围,实行层级审批制度。
2.合理规划:合理确定组织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规范和流程。
3.内外部沟通:与内外部相关方保持沟通与信息共享,避免信息孤岛。
4.风险评估:评估和管理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5.资源配置:合理分配和利用组织的资源,提高效益。
三、内控指标:1.管理人员:明确内控部门和负责人,建立内部审计机构。
2.内部流程:建立和完善各个业务流程,确保流程规范、透明。
3.信息系统: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保护组织信息的安全。
4.人员培训: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和能力。
5.绩效评估: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对内控进行监督和考核。
四、内控措施:1.制定内控制度:编制内控手册、规范和流程文件,确保内控的有效实施。
2.分工明确: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避免权限滥用和失控。
3.审计监督: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公开透明: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对组织的经营状况和内部控制情况实行公开。
5.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和控制。
五、内控审查:1.内部自查:建立内部自查制度,定期对内控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2.外部审查:接受外部审查机构的审计和监督,确保内控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问题整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4.评估报告:对内控情况进行评估和报告,向上级组织和相关部门汇报。
5.改进优化:持续改进和优化内控制度,提高内控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标准
第一章总论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限制存在的问题:1、部限制意识相对薄弱2、财务治理制度不健全3、资产治理和限制制度有待增强4、对预算限制缺乏刚性(未逐笔核对,未涵盖所有工程)5、费用支由方面缺乏有效限制(审核不严,专项经费被挤占)6、固定资产治理比拟薄弱7、票据治理不够严格到位8、岗位设置不够合理二、部限制的目标1、合法合规性2、资产平安性3、信息披露真实完整4、提升治理效劳的效果5、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开展战略三、部限制的原那么1、全面性原那么(1)在设计容上,必须突破会计限制的界线(2)在设计对象上,应当包括对人、物、活动的全面限制(3)在设计的流程上,应当考虑各流程的风险限制点2、重要性原那么3、制衡性原那么: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宫效率4、适应性原那么:与单位规模相适应、与业务围相适应、与竞争状况相适应、与风险水平相适应5、本钱效益原那么四、以COSO?框架的部限制5要素:部环境、风险评估、限制活动、信息与沟通、部监督〔一〕部环境1、行政事业单位的法理结构2、部机构的设置及权责分配3、部审计机制4、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5、单位文化〔二〕风险评估容: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对单位外风险进行分析、关注固有风险,特别是剩余风险常常使用比拟分析法〔横向和纵向比拟〕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躲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受〔三〕限制活动常用的限制活动:不相容职务别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限制、预算限制、运营分析限制、绩效考评控制、风险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四〕信息与沟通:真实、及时、有用〔五〕部监督:有效性五、部环境〔一〕诚信和道德价值观1、领导的操守和道德价值观念具有杠杆作用:主要取决于单位领导.治理者必须立言、立行以昭示其高水平的道德标准.2、制定行为准那么和其他原那么:对员工精神规、仪容仪表、工作纪律、待人接物、环境卫生、组织治理以及违反守那么的处理方法规定;对员工的廉洁、资产平安、等的规定.旨在提升个人诚信及操守.3、治理者对干预正常程序或凌驾制度行为的规定4、面临不现实的目标压力〔二〕治理哲学和经营风格:是限制环境中最根本、最主要的因素.1、治理层的主导作用2、治理理念:包括治理层对部限制的理念, 即治理层对部限制以及对具体限制实施环境的重视程度.限制理念反映在治理层制定的政策、程序及所采取的举措中,而不是放映在形式上.3、治理层的经营风格:〔包括:治理层是否对部限制给予适当关注;是否由一人或几人限制,监督、检查机构对其是否实施有效制约;治理层在承当和监控经营风险方面是风险偏好者还是躲避者;治理层在选择处理问题的对策时倾向于激进还是保守;治理层对于信息治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是否给予适当关注;对于重大的部限制事项,治理层是否征询专家的意见,或经常与专家存在不同意见〕4、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遵守的原那么:任务目标;有效管理幅度;分工协作;权责对等;动态适应性〕5、单位文化〔四个要素: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6、人力资源政策〔具有胜任水平和正直品行〕7、部审计机构设置〔应当结合部审计监督,对部限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六、风险评估〔一〕设置目标:风险承受度是单位能够承当的风险限度, 包括整体风险承受水平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如果能够恰当地设置自身的风险承受度将给单位带来长远利益, 但单位必须有足够的水平承受设定风险度围的风险,即最大可能损失.〔二〕风险识别:收集损失原因、危险因素及其损失暴露等方面的过程.部风险因素:治理人员的职业操守;组织机构;研究开发、技术投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营运平安、员工健康.外部因素: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平安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技术进步、工艺改良;自然灾害、环境状况.〔三〕风险分析:定性分析方法:访谈、集体讨论、专家咨询、问卷调查以及标杆分析. 定量评估:概率技术、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法、敏感性分析.〔四〕风险应对1、风险躲避2、风险降低3、风险分担4、风险承受〔单位对风险承受度之的风险,在权衡本钱效益之后无意采取进一步限制举措的,可以采用风险承受策略.风险躲避策略在采用其?任何应对探施都不能将风险降到单位风险承受?以不得情况下适用〕5、风险评估的监督和评价〔主要考虑的因素:1〕单位是?已建立、沟通整体目标,并辅以具体策略和具体治理效劳活动的开展计U 9 2〕是否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并保证运行3〕是否建立莫种机制,识别和应可能对单位产生重大且普遍影响的变化;4〕风险?制治理部门是否婿立莫种流程,以识别外部环境、部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七、限制活动〔不相容职务别离限制、授权审批限制、会计系统限制、财产保护限制、预算限制、运营分析限制、绩效考评限制〕〔一〕不相容职务别离限制:6大类主要的不相容职务1、授权与执行别离2、执行与审批别离3、执行与记录别离4、保管与记录别离5、保管与使用别离6、执行与监督别离〔二〕授权审批限制:明确责任1、授权限制的围:1〕不经合法授权,不能行使不能审批2〕有权授权不得越权;3〕单位业务不经授权不得行使,一经授权必须执行.2、授权按形式分: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1〕常规授权:是按既定的责任和程序进行,2〕特别授权:对非经常经济行为进行专门研究后授权,处理特定业务的具体条件及其有关具体人员.3、遵循的原那么:1〕全面限制和重点限制相结合;2〕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结合3〕相互牵制4〕程序定位〔三〕会计系统限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是规定各项会计工作岗位的责任和权限并落实到每一会计工作岗位的制度.〔四〕财产保护限制建立财产日常治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定期盘点,进行账实核对.〔五〕预算限制明确各单位的责任权限,强化预算约束.一般单位全面预算体系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预算编制是单位实施预算治理的起点,也是关键.单位采用什么方法编制预算直接影响到预算治理的效果.〔六〕运营分析限制容包括:财务分析、经营分析、预算分析、专项分析和综合分析〔七〕绩效考评限制八、信息与沟通〔一〕信息搜集对部和外部信息进行筛选、核对,提升信息的有用性.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以及本钱效益原那么,选择适合的方式搜集有价值的信息.〔二〕信息传递〔三〕信息共享〔四〕反舞弊机制、举报人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九、部监督〔一〕部监督的组织机构增强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和业务水平建设,提升监督检查工作的质量恍然效率,树立监督检查的权威性.〔二〕部监督的方式1、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部监督分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其中日常监督是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对单位的开展战略,业务流程等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的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2、持续性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持续性监督检查是进行连续的、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监督检查;专项性监督检查是进行不定期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三〕部限制评价〔四〕部限制档案妥善保管相关资料,保证部限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可验证性十、行政事业单位部限制制度评价〔一〕部限制评价的原那么:1、风险导向原那么,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确定需要评价的重大业务单元、流程环节;2、一致性原那么,评价结果的可比性;3、公允性原那么;4、独立性5、本钱效益性〔二〕部限制评价考虑的因素1、是否认期评价,是否都有适当政策;2、单位人员在履行责任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获得部限制是否有效运行的证据3、与外部沟通是否能证实部限制存在的问题4、治理层是否采纳会计人员的建议5、治理层是否纠正限制运行中的偏差6、治理层是否及时根据监管机构的报告及建议采取纠正措施7、是否存在协助治理层监督检查的职能部门8、监督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向谁报告;是否不承当经营治理责任〔三〕部限制评价容1、责任分工的健全状况2、与单位部组织治理是否吻合3、业务处理程序是否规、经济,其执行是否有效.4、各项手续是否完备5、是否符合不相容岗位别离6、是否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7、关键限制点是否均有必要的奖惩举措,是否有效执行8、在执行中受治理层的影响程度〔四〕部限制评价程序〔一〕建立部评价机构〔二〕对部限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调查〔三〕对部限制制度进行测试1、个别访谈法.2、调查问卷3、比拟分析4、标杆法,对组织外部的相同或相似经营活动的最正确实务进行比拟,做有效评价5、穿行测试法,抽取一份了解整个业务流程6、抽样法,7、实地查验法,对财产进行盘点清查8、重新执行法,对莫一活动的全过程重新执行来评价9、专题讨论法〔四〕对部限制制度进行评价对过失、浪费、损失、非授权使用等敏感问题进行评价,找由失控原因,提由改良、补救举措.存在以下情况之一,单位应当认定部限制存在设计或运行的缺陷:1.未实现规定的限制目标;2.未执行规定的限制活动;3.突破规定的权限;4.不能及时提供限制运行有效地相关证据.〔五〕编写部限制评价报告单位应当结合年末限制缺陷的整改结果,编制年度部限制评价报告.部限制评价报告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容:1.目的和责任主体;2.容和所依据的标准.3.部限制评价的程序和所采用的方法.4.衡量重大缺陷严重偏离的定义以及确定严重偏离的方法.5.目标是否有效地结论;6.目标如无效,存在的重大缺陷及其可能的影响;7.造成重大缺陷的原因和相关责任人;8.针对这些缺陷的补救举措以及实施方案.第二章.货币资金限制一、货币资金的部限制目标1、货币资金的平安性2、货币资金的完整性,预防私设“小金库〞3、货币资金的合法性4、货币资金记录的真实可靠性5、货币资金的效益性.加快资金回笼,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二、货币资金的部限制环境1、治理决策者,直接影响.2、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空白支票、印章应分别保3、部审计三、货币资金部限制存在的缺陷及其应对举措〔一〕货币资金部限制主要存在的缺陷1、不相容职务混岗2、货币资金治理未经适当审批或越权审批,可能存在因重大过失、舞弊而导致损失3、货币资金记录不准确、不完整,无视银行定期对账,可能造成账实不符或报表失真4、有关票据的遗失、编造、伪造,可能导致资产损失法律诉讼等5、限制环境存在明显缺陷〔二〕应对举措1、责任分工、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合理2、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治理合法合规,现金盘点和银行对账按规定严格执行3、资金的会计记录真准确、完整和及时4、票据的购置、保管、使用、销毁等应完整记录.银行预留印签和有关印章的治理严格有效四、货币资金部限制的关键点〔一〕责任分工1、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2、由纳不得监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由、费用、债权债务等3、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应配备合格的财会人员,实行岗位轮换. 〔二〕授权批准限制货币资金的授权批准限制制度的容:1、支付申请,2、支付审批,3、支付复核,4、办理支付五、货币资金的主要部限制方法〔一〕现金限制1、根据?现金治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确定本单位现金开支围.2、日清月结,保证现金账面余额与库存相符〔二〕银行存款限制1、根据?支付结算方法?、?信息产业部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治理规定?增强治理2、使用专项资金的单位要对专项资金实行单独核算3、开设预算外资金账户的应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原那么上只能开设一个预算外收入过渡和一个预算外支由户.4、严禁以单位信用为担保,为职工个人开设银行信用卡〔三〕其他货币资金限制1、专人治理,2、严格执行清查盘点与核对制度〔四〕票据和有关印章的治理1、设立专门的账簿对票据的转交进行登记;不得跳号开局票据;不得随意开局印章齐全的空白支票2、增强银行预留印签的治理3、清查盘点〔五〕支票治理1、连续编号2、填写“支票领用单〞3、原那么上不允许各业务部门领用空白支票4、支票付款后及时办理报销手续,购置物品时需保管员签字5、受到支票及时送交银行,不拖不拉6、收付业务发生时,由纳及时登账六、货币资金具体业务流程限制治理〔一〕现金收入治理填写“现金支票领用单〞〔二〕现金支由治理1、国务院颁发的?现金治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了围:职工工资、津贴、奖金;劳务报酬;零星开支;农副产品,劳保福利;各种文化,科技等奖金.结算起点1000元2、员工借款,填写“借款单〞3、由纳逐笔按顺序记载现金收付〔三〕备用金治理1、备用金使用必须有发票等原始凭证来证实七、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一〕容:1、相关岗位、人员的设置情况2、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3、印章的保管情况4、票据的保管情况5、是否有“小金库〞现象〔二〕常见的业务漏洞及限制1、由纳成心将金额加错,从而将多余的库存现金据为己有限制:分工登记现金账簿2、存在较大业务,通过银行转账,防止会计人员贪污限制:单位现金收入超过库存限额及时送交银行3、由纳员由于会计工作,一个人管账又管钱限制:不相容职务相互别离4、由纳利用现金治理权力挪用现金〔利用现金日记账;迟迟入账;循环入账〕限制:收入记录日期与收款日期核对,查证由纳是否及时编制收款凭证5、会计人员利用工作时机,把已报销的凭证重复入账,再次报销,贪污现金.限制:任何款项要经有关负责人审核同意后,由纳员才能付款.6、会计人员私自签发现金支票后,提取现金,不留存根,不记账.限制:支票应根据编号按顺序签发,未使用的空头支票应妥善保管.7、会计人员利用经管现金收支业务及银行存款业务的便利条件,将公款转入自己的户头,从而到达侵吞利息或长期占用资金的目的.限制:由纳根据银行存款收付记账凭证登银行存款日记账, 以及相关对应账户的明细账;总账会计登银行存款总账;各记账人员签章,分工登账.8、非法将转账支票借给他人用于私人营利性业务结算,或将空白支票为他人做买卖充当抵押.限制:所有支票预先连续编号,空白支票存放平安,严格控制.第三章、采购限制一、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限制概述1、采购是指以合同方式有偿取得货物、工程和效劳的行为〔包括购置、租赁、委托、雇用〕.2、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关注的采购业务风险:1〕缺乏科学合理的采购方案,可能导致单位业务不能正常进行2〕采购环节由现舞弊,可能导致采购工程质次价高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流程及要求1〕政府采购,是指采购人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的方式和程序, 使用财政性资金〔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和与之配套的单位自筹资金,采购国务院公布的政府集中采购目录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效劳的行为.2〕政府采购实行集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集中采购:政府集中采购和部门集中采购3〕政府集中米购,是指米购人将属于政府集中米购目录中的政府采购工程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的采购活动.4〕部门集中采购,是指由交通部统一组织实施部门集中采购工程的采购活动.5〕分散采购,是指采购人实施政府集中采购和部门集中采购围以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政府采购工程的采购活动.〔一〕政府集中采购的工作程序及要求1、采购人按规定程序和要求编制、调整采购预算和实施计划.2、签订委托协议,.按平等自愿原那么,集中采购委托代理可以按工程签订协议,也可按年度签订一揽子协议.3、制定操作方案.协商.4、组织采购.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或经批准的其他方式5、确定中标、成交结果.按相关规定发生中标或成交通知书、发布中标或成交公告6、采购人应当自中标、成交通知书发生30日,与中标、成交供给商签订采购合同〔二〕部门集中采购的工作程序和要求1、细化部门采购工程.2、编制方案.3、制定方案.4、实施采购5、上述采购活动完成后,应当及时确定中标、成交供给商,向其发生中标或成交通知书,同时发布中标、成交公告6、采购人在中标、成交通知书发生30日,应与中标、成交供给商签订采购合同7、集中采购工程采用协议供货的,比照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央和交通部委托的集中采购机构的有关规定办理〔三〕自行采购的工作程序1、按规定程序和要求编制、调整自行采购预算.2、编制方案.编制方案报上一级单位财务主管部门备案3、实施采购.4、采购完成后,应及时确定中标、成交供给商,发生中标或成交通知书,同时发布中标、成交公告.5、在30日签订采购合同6、采购人对自行采购工作进行监督三、政府投资采购和单位自有资金采购的操作流程及要求1〕政府采购货物的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2〕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集中采购按资金来源分:财政拨付款采购和单位自有资金采购〔一〕财政拨款采购操作程序及要求1、采购工程的立项.2、采购方式确实定.根据采购容、数量和预算金额,参照有关规定,确定采购方式3、采购的具体实施1〕公开招标方式采购,指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供给商投标.2〕邀请招标方式采购,指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3家以上的特定供给商参加.3〕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指直接邀请3家以上符合工程采购条件的供给商进行逐家谈判4〕询价方式谈判,指就特定的工程货物或效劳向3家以上的供给商进行价格咨询,做比拟5〕单一来源方式的采购,指向特定的供给商直接购置6〕定点方式采购,指采购单位向以公布确认的协议定点供应商直接采购〔二〕单位自有资金采购操作程序及要求1〕采购资金的筹措.确定采购预算金额后才能报送立项2〕采购工程的立项.3〕采购方式确实定与财政拨款采购方式相同.4〕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和定点采购等5〕采购资金的支付.自行将资金支付给供给商四、日常采购关键部限制〔一〕请购限制1、建立采购申请制度,确定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责任权限及相应的请购程序〔采购需求与单位生产经营方案适应,具有必要性和经济性〕2、采购申请由使用部门或仓储部门提由,主管签字,单位负责人审批3、属于年度采购目录规定的采购工程,办理相关申请后,政府采购中央根据申报表汇总后办理拨款手续. 〔申报表的主要容:需购置商品的工程、规格、数量、质量及资金来源〕行政事业单位撤销需求或不执行政府采购,视为放弃此项拨款,改变需求或用途的必须按原申请方法另行申报.4、符合规定的零星需要的目录以外的物品,可以不通过财政部门审批5、单位应增强采购业务的预算治理6、审查每一份请购是否在执行后又重复提由;请购数量、品种是否合理;是否在限制的限额〔二〕采购合同1、协商签订供货合同,加盖采购单位印章,同时加盖财务印章〔合同文本和货物验收单一式四联,分别由采购单位、协议供给商、市财政局和采购中央留存.其中,市财政局和采购中央留存联,由协议供给商按月汇总报送采购中央〕2、采购人可以委托代理机构与其球员是签订政府采购〔七个工作日,采购人应将合同副本报同级政府采购监督部门备案〕3、政府采购合同履行中,需追加的可以与供给商协商,但所有补充合同的采购金额不得超过原合同采购金额的百分之十〔三〕验收与付款1、验收限制1〕按合同约定负责验收,对货物进行实物计量,并与货运单、订购单核对.2〕抄录设备及其所有可拆卸的部件的编号或序列号,形成书面记录,签字盖章,发生纠纷时使用.3〕验收入库的职能必须由独立于请购、采购和会计部门的人员承当,收货部门独立地检验收到的物品2、付款限制1〕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合同约定及时向协议供给商支付货款.2〕各采购单位按合同约定由行政事业单位自行付款的,财务部门应对发票、运费单及其他相关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合法性进行审核,然后与合同核对,经单位负责人审批后向供给商办理结算.第四章、工程工程限制一、行政事业单位工程工程应关注的风险1、缺乏科学论证,盲目上马,可能导致工程失败;2、存在商业贿赂舞弊行为,可能马上导致工程质量低劣和平安隐患;3、工程资金不到位,可能导致建设工程延期或中断.二、行政事业单位工程工程程序它是在建设领域的活动所形成的客观规律的反映.研究程序,必须充分熟悉建设领域各种容的特点,这样才能正确地按建设程序办事.所谓按程序办事,不仅仅是遵照其先后顺序,更重要的是注意各阶段工作的在联系.〔一〕设置工程工程程序的要求1、一切投资工程,都是根据特定的用途进行的.2、工程工程的一切活动与国名经济的各个部门息息相关, 影响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水平.根据权限划分为国家、部门、和地区三级治理. 这些治理的容构成工程工程建设程序的一个组成局部.〔二〕工程工程的一般程序三、工程工程限制的目标〔一〕保护工程资产的平安、完整:减少甚至杜绝腐败发生.〔二〕保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实现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防工程建设的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doc 54页)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doc 54页)第一章总论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1、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3、资产管理和控制制度有待加强4、对预算控制缺乏刚性(未逐笔核对,未涵盖所有项目)5、费用支出方面缺乏有效控制(审核不严,专项经费被挤占)6、固定资产管理比较薄弱7、票据管理不够严格到位8、岗位设置不够合理二、内部控制的目标1、合法合规性2、资产安全性3、信息披露真实完整4、提高管理服务的效果5、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发展战略三、内部控制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1)在设计内容上,必须突破会计控制的界线(2)在设计对象上,应当包括对人、物、活动的全面控制(3)在设计的流程上,应当考虑各流程的风险控制点2、重要性原则3、制衡性原则: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宫效率4、适应性原则:与单位规模相适应、与业务范围相适应、与竞争状况相适应、与风险水平相适应5、成本效益原则四、以COSO为框架的内部控制5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一)内部环境1、行政事业单位的法理结构2、内部机构的设置及权责分配3、内部审计机制4、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5、单位文化(二)风险评估内容: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对单位内外风险进行分析、关注固有风险,特别是剩余风险常常使用比较分析法(横向和纵向比较)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受(三)控制活动常用的控制活动: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风险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四)信息与沟通:真实、及时、有用(五)内部监督:有效性五、内部环境(一)诚信和道德价值观1、领导的操守和道德价值观念具有杠杆作用:主要取决于单位领导。
管理者必须立言、立行以昭示其高水平的道德标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1. 引言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机构,为了规范运作、提高管理效能,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本文档旨在介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包括内部控制的定义、目的和原则,以及具体的内部控制要求和实施步骤。
2. 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目标、保护财产和遵守法律法规,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内部监督和信息沟通等手段,建立起的一套制度和措施。
3. 内部控制的目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和财务稳定;•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和工作效能;•遵循法律法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规范和合理性。
4. 内部控制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合理性原则:内部控制应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适用于各个环节;•效益性原则:内部控制应确保投入和产出的合理比例,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可操作性原则:内部控制应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控制要求,并能够有效执行;•统筹性原则:内部控制应考虑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利益,避免局部利益冲突;•审计检查原则:内部控制应具备内部审计和监督的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5. 内部控制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包括:5.1 流程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程序,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工作按照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并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5.2 风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风险管理应涵盖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管理风险等各个方面。
5.3 资产保护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资产保护制度,明确资产的管理责任和义务,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包括设立相应的权限和审批程序,以防止资产的丢失、损坏和滥用。
5.4 财务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等方面。
财务管理应遵守财经法规,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3 科技支持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 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和数 据分析平台。
结论和总结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有效建立和执行对于提升管理水平、优化资源 配置、保护资金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规范》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基石,规范内部控制对于提升管理水平和绩 效至关重要。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意义
1 提高管理效率
合理的内部控制规范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 提高组织管理效率,降低风险。
2 保障资金安全
良好的内部控制规范可以有效预防和发现资 金管理中的滥用或侵占行为。
3 增强职工纪律
4 树立良好形象
明确的内部控制规范可以提高职工的纪律性, 强化对工作流程的合规性监督。
规范的内部控制措施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树 立诚信、透明的形象。
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
责任制
明确各级责任和权限,形成责 权统一、分工协作的管理体系。
风险防控
建立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针 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步骤
1
风险识别
识别和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可能面临的各
控制制度
2
种风险和问题。
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项流
程和权限。
3
沟通宣传
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培训员工以提高控 制措施的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常见问题与解决
缺乏明确责任
明确内部控制的责任和权限, 强化责任感和管理意识。
信息沟通
强化内部信息共享和沟通,确 保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
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明确
确立内部控制目标,明确各项控制指标和结果。
制度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汇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汇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汇总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保障公共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本文将汇总整理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范性文件和相关内容,以便读者了解和参考。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内部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实现其管理目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单位内部业务和人员进行规范和管理的过程。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所有的业务和管理活动,涵盖全体员工。
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重点关注单位的重要业务和管理活动,特别是风险较高的环节。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设置、职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单位的规模、业务范围、风险水平等实际情况相适应,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1.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等环节,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财务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制定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活动的要求和程序,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准确。
3.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资产管理制度,对单位的资产进行全面登记和管理,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4.合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对单位的合同进行全过程管理,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履行。
5.业务流程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业务流程管理制度,明确各项业务的流程和责任,确保业务的有序性和高效性。
三、内部控制的实施要求1.加强组织领导: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应对内部控制负总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组织体系。
2.完善制度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规章制度。
3.强化风险防范: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风险评估和防范工作,对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和应对。
4.推动信息化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6)其他情况。
A
17
(四)业务层面风险评估的重点(第11条)
单位进行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 面:
(1)预算管理情况。包括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 部门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 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 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 支出等问题;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 确、及时。
A
9
3 . 制衡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 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 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4 . 适应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 关规定和单位的实 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 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 提高负责人(第6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 施负责。
A
11
(七) 组织和实施的总体要求(第7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
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
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
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
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
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
A
7
(四)内部控制五目标(第4条)
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 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A
8
(五)内部控制四原则(第5条)
1 . 全面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 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 。 2 . 重要性原则。即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 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 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某市交通局在采购管理方面,制定规范的采购流程,明确采购计划、采购方式、采购合同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 加强采购监督,落实采购责任,确保采购活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案例四:某市文化局的合同管理流程
总结词
严格合同审查、强化合同履行、完善合 同档案
VS
详细描述
某市文化局在合同管理方面,严格合同审 查,确保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完 整性;强化合同履行,确保合同约定的各 项义务得到有效履行;完善合同档案,对 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和分析,为内 部管理和监督提供有力支撑。
提高管理效果
明确管理职责
通过内部控制规范,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的管理职责,避免 管理混乱和管理漏洞。
强化管理措施
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效果和管理水平。
优化管理流程
通过内部控制规范,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保障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通过内部控制规范,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
推动内部控制创新与发展
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在实践中探 索创新,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 控制制度和方法,推动内部控 制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05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市教育局的内部控制实践
总结词
注重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流程、强化监督考核
详细描述
某市教育局在内部控制实践中,注重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规 范管理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强化监督考核,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案例五:某市环保局的内部审计制度
总结词
独立内部审计、强化审计监督、注重审计结 果运用
详细描述
某市环保局在内部审计方面,建立独立的内 部审计机构,实施独立的内部审计活动,强 化审计监督,对内部管理和控制活动进行全 面审查和评估;注重审计结果运用,将审计 结果作为改进内部管理和加强风险防范的重 要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有效地提高单位的管理效率和运行水平。
合理的内部控制规范可以帮助单位切实做好资源管理、风险防范、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相关内容,以期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和重要性内部控制是指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以便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识别、评估和管理相关风险的程序、政策和实践。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良好的内部控制规范可以帮助单位规范管理行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保障单位的长远发展。
二、内部控制规范的基本原则1. 目标导向性:内部控制规范应当根据单位的具体目标和需求来设计和实施,确保内部控制与单位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2. 全面性:内部控制规范应当包括对各个管理环节和风险点的全面覆盖,做到全面控制、全员参与。
3.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对单位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和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
4. 信息披露: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单位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5. 合规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单位员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做到依法合规运行,提高单位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6. 连续改进:内部控制规范应当具有可持续性和不断改进的特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主要内容1. 人员管理:包括岗位设置、职责分工、员工培训等方面,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和责任,保证工作流程的畅通和规范执行。
2. 财务管理:包括财务预算、经费审批、资金使用等方面,确保单位的资金使用合理、透明,避免产生财务风险。
3. 信息管理:包括单位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利用等方面,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避免信息泄露和错误使用。
4. 资产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维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确保单位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降低资产损耗和浪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1. 组织管理:(1)建立关键岗位分管,指定责任人。
(2)组织机构健全,承担各项职责。
(3)建立专业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4)建立完善的行政作业程序流程。
2. 会计记录:(1)建立及时准确的会计记录。
(2)制定严格的会计凭证检查程序。
(3)实行分管会计控制,保证会计数据准确。
3.财务管理:(1)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监督制度。
(2)制定经济管理准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落实财务预算管理,实现财务管理持续性完善。
4. 信息系统管理:(1)重视信息系统的管理,制定统一标准。
(2)实行信息系统运行状况的定期监测及审计。
(3)确保信息安全数据传输和文档保管,实现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运行。
5. 保密管理:(1)建立机构保密责任制度,强化安全管理。
(2)建立保密审查制度,定期检查物品以及软件的保密情况。
(3)建立保密培训制度,加强员工的保密意识。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必须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考虑到该机构自身的特殊情况和实际运营状况:一、组织管理:1、建立关键岗位分管和责任人安排,加强相关岗位的法定义务和责任落实;2、完善组织机构,按照正规的程序负责各项工作的承担;3、制定专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规定和部门责任;4、建立完备的行政作业程序流程,便于业务处理和管理。
二、会计记录:1、实行实时更新的会计记录,保持交易记录的准确性;2、严格按照相关凭据检查程序,保证盘点准确;3、分管会计控制,确保会计数据准确真实。
三、财务管理:1、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管制度,防止资金滥用;2、制定经济管理规则,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3、贯彻预管理原则,实现财务管理持续性完善。
四、信息系统管理:1、严格把关信息工作任务,准确细致制定管理标准;2、实行信息系统运行状态的定期监测和审计;3、保障信息安全,确保数据传输和文档保管。
五、保密管理:1、建立严谨的保密责任机构,制定相关安全管理规定;2、实行保密审查制度,及时检查物品和软件的保密状况;3、增强员工的保密意识,定期开展保密培训,提升保密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控制存在的问题:1、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3、资产管理和控制制度有待加强4、对预算控制缺乏刚性(未逐笔核对,未涵盖所有项目)5、费用支出方面缺乏有效控制(审核不严,专项经费被挤占)6、固定资产管理比较薄弱7、票据管理不够严格到位8、岗位设置不够合理二、部控制的目标1、合法合规性2、资产安全性3、信息披露真实完整4、提高管理服务的效果5、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发展战略三、部控制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1)在设计容上,必须突破会计控制的界线(2)在设计对象上,应当包括对人、物、活动的全面控制(3)在设计的流程上,应当考虑各流程的风险控制点2、重要性原则3、制衡性原则: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宫效率4、适应性原则:与单位规模相适应、与业务围相适应、与竞争状况相适应、与风险水平相适应5、成本效益原则四、以COSO为框架的部控制5要素: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部监督(一)部环境1、行政事业单位的法理结构2、部机构的设置及权责分配3、部审计机制4、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5、单位文化(二)风险评估容: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对单位外风险进行分析、关注固有风险,特别是剩余风险常常使用比较分析法(横向和纵向比较)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受(三)控制活动常用的控制活动: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风险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四)信息与沟通:真实、及时、有用(五)部监督:有效性五、部环境(一)诚信和道德价值观1、领导的操守和道德价值观念具有杠杆作用:主要取决于单位领导。
管理者必须立言、立行以昭示其高水平的道德标准。
2、制定行为准则和其他原则:对员工精神规、仪容仪表、工作纪律、待人接物、环境卫生、组织管理以及违反守则的处理办法规定;对员工的廉洁、资产安全、等的规定。
旨在提高个人诚信及操守。
3、管理者对干涉正常程序或凌驾制度行为的规定4、面临不现实的目标压力(二)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是控制环境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
1、管理层的主导作用2、管理理念:包括管理层对部控制的理念,即管理层对部控制以及对具体控制实施环境的重视程度。
控制理念反映在管理层制定的政策、程序及所采取的措施中,而不是放映在形式上。
3、管理层的经营风格:(包括:管理层是否对部控制给予适当关注;是否由一人或几人控制,监督、检查机构对其是否实施有效制约;管理层在承担和监控经营风险方面是风险偏好者还是规避者;管理层在选择处理问题的对策时倾向于激进还是保守;管理层对于信息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是否给予适当关注;对于重大的部控制事项,管理层是否征询专家的意见,或经常与专家存在不同意见)4、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遵守的原则:任务目标;有效管理幅度;分工协作;权责对等;动态适应性)5、单位文化(四个要素: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6、人力资源政策(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7、部审计机构设置(应当结合部审计监督,对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六、风险评估(一)设置目标:风险承受度是单位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如果能够恰当地设置自身的风险承受度将给单位带来长远利益,但单位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承受设定风险度围的风险,即最大可能损失。
(二)风险识别:收集损失原因、危险因素及其损失暴露等方面的过程。
部风险因素: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组织机构;研究开发、技术投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营运安全、员工健康。
外部因素: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技术进步、工艺改进;自然灾害、环境状况。
(三)风险分析:定性分析方法:访谈、集体讨论、专家咨询、问卷调查以及标杆分析。
定量评估:概率技术、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法、敏感性分析。
(四)风险应对1、风险规避2、风险降低3、风险分担4、风险承受(单位对风险承受度之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无意采取进一步控制措施的,可以采用风险承受策略。
风险规避策略在采用其䛖任何应对探施都不能将风险降到单位风险承受Ầ以不得情况下适用)5、风险评估的监督和评价(主要考虑的因素:1)单位是䐦已建立、沟通整体目标,并辅以具体策略和具体管理服务活动的开展计刂92)是否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并保证运行3)是否建立某种机制,识别和应可能对单位产生重大且普遍影响的变化;4)风险䎧制管理部门是否嫺立某种流程,以识别外部环境、部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七、控制活动(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一)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6大类主要的不相容职务1、授权与执行分离2、执行与审批分离3、执行与记录分离4、保管与记录分离5、保管与使用分离6、执行与监督分离(二)授权审批控制:明确责任1、授权控制的围:1)不经合法授权,不能行使不能审批2)有权授权不得越权;3)单位业务不经授权不得行使,一经授权必须执行。
2、授权按形式分: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1)常规授权:是按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2)特别授权:对非经常经济行为进行专门研究后授权,处理特定业务的具体条件及其有关具体人员。
3、遵循的原则:1)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2)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结合3)相互牵制4)程序定位(三)会计系统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
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是规定各项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并落实到每一会计工作岗位的制度。
(四)财产保护控制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定期盘点,进行账实核对。
(五)预算控制明确各单位的职责权限,强化预算约束。
一般单位全面预算体系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
预算编制是单位实施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关键。
单位采用什么方法编制预算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效果。
(六)运营分析控制容包括:财务分析、经营分析、预算分析、专项分析和综合分析(七)绩效考评控制八、信息与沟通(一)信息搜集对部和外部信息进行筛选、核对,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以及成本效益原则,选择适合的方式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二)信息传递(三)信息共享(四)反舞弊机制、举报人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九、部监督(一)部监督的组织机构加强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提高监督检查工作的质量恍然效率,树立监督检查的权威性。
(二)部监督的方式1、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部监督分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其中日常监督是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对单位的发展战略,业务流程等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专项监督的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
2、持续性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持续性监督检查是进行连续的、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监督检查;专项性监督检查是进行不定期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三)部控制评价(四)部控制档案妥善保管相关资料,确保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可验证性十、行政事业单位部控制制度评价(一)部控制评价的原则:1、风险导向原则,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确定需要评价的重大业务单元、流程环节;2、一致性原则,评价结果的可比性;3、公允性原则;4、独立性5、成本效益性(二)部控制评价考虑的因素1、是否定期评价,是否都有适当政策;2、单位人员在履行职责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获得部控制是否有效运行的证据3、与外部沟通是否能证实部控制存在的问题4、管理层是否采纳会计人员的建议5、管理层是否纠正控制运行中的偏差6、管理层是否及时根据监管机构的报告及建议采取纠正措施7、是否存在协助管理层监督检查的职能部门8、监督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向谁报告;是否不承担经营管理责任(三)部控制评价容1、职责分工的健全状况2、与单位部组织管理是否吻合3、业务处理程序是否规、经济,其执行是否有效。
4、各项手续是否完备5、是否符合不相容岗位分离6、是否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7、关键控制点是否均有必要的奖惩措施,是否有效执行8、在执行中受管理层的影响程度(四)部控制评价程序(一)建立部评价机构(二)对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调查(三)对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1、个别访谈法。
2、调查问卷3、比较分析4、标杆法,对组织外部的相同或相似经营活动的最佳实务进行比较,做有效评价5、穿行测试法,抽取一份了解整个业务流程6、抽样法,7、实地查验法,对财产进行盘点清查8、重新执行法,对某一活动的全过程重新执行来评价9、专题讨论法(四)对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对差错、浪费、损失、非授权使用等敏感问题进行评价,找出失控原因,提出改进、补救措施。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单位应当认定部控制存在设计或运行的缺陷:1.未实现规定的控制目标;2.未执行规定的控制活动;3.突破规定的权限;4.不能及时提供控制运行有效地相关证据。
(五)编写部控制评价报告单位应当结合年末控制缺陷的整改结果,编制年度部控制评价报告。
部控制评价报告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容:1.目的和责任主体;2.容和所依据的标准。
3.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所采用的方法。
4.衡量重大缺陷严重偏离的定义以及确定严重偏离的方法。
5.目标是否有效地结论;6.目标如无效,存在的重大缺陷及其可能的影响;7.造成重大缺陷的原因和相关责任人;8.针对这些缺陷的补救措施以及实施计划。
第二章.货币资金控制一、货币资金的部控制目标1、货币资金的安全性2、货币资金的完整性,预防私设“小金库”3、货币资金的合法性4、货币资金记录的真实可靠性5、货币资金的效益性。
加快资金回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货币资金的部控制环境1、管理决策者,直接影响。
2、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空白支票、印章应分别保管3、部审计三、货币资金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及其应对措施(一)货币资金部控制主要存在的缺陷1、不相容职务混岗2、货币资金管理未经适当审批或越权审批,可能存在因重大差错、舞弊而导致损失3、货币资金记录不准确、不完整,忽视银行定期对账,可能造成账实不符或报表失真4、有关票据的遗失、编造、伪造,可能导致资产损失法律诉讼等5、控制环境存在明显缺陷(二)应对措施1、职责分工、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合理2、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合法合规,现金盘点和银行对账按规定严格执行3、资金的会计记录真准确、完整和及时4、票据的购买、保管、使用、销毁等应完整记录。
银行预留印签和有关印章的管理严格有效四、货币资金部控制的关键点(一)职责分工1、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2、出纳不得监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等3、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应配备合格的财会人员,实行岗位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