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国共摩擦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石油、煤炭、食盐的开发-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石油、煤炭、食盐的开发-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自给工业经济建设中进行了矿业开发,成功地对石油、煤炭、食盐等矿产品进行开采和生产加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打破了顽固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促进了边区工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为边区的巩固发展以及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开发石油陕甘宁边区北部的延川、延长、永坪等地,有着丰富的石油储量。
1911年,中国有关部门与美商美孚公司签订开采陕北油田的合同,随后在陕北延长等地进行开采,至1916年先后打了7口油井,后因出油量不多和运输困难等原因而终止。
1932年,国民政府有关部门成立陕北油矿采勘处,又在陕北的延长、永坪两地各打井4口。
截至1933年底,在陕北钻探成的20口油井中,除永坪一口油井正常出油外,其余均未有大的出油量。
1934年底至1935年春,陕甘先后解放了延长、永坪后,这里便成为陕甘根据地的区域。
由于战争环境的影响和缺乏石油生产技术及管理经验,这里石油的开采和生产曾一度陷入停顿的状态。
1935年10月, 中央和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克服困难整理油矿,重新开矿生产,到1936年4月,共开采原油7万斤,生产挥发油400斤,汽油2000斤,头等油2.5万斤,除供陕甘苏区自用有余外,并有部分运输出口到国统区。
后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中央领导机关和暂时撤离瓦窑堡,放弃了延长石油油矿。
西安事变后, 再次进驻这里。
按照的指示,中央经济部接管了延长油矿,开始组织原有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恢复石油的开采和生产。
由于经过围剿与反围剿战争的破坏,油矿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受到了较大的损失,还有许多设备及机器的零部件散落,多数油井无法正常生产,虽有个别油井勉强恢复生产但出油量极少。
尽管如此,仍为边区油矿的开采创造了条件。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即由边区政府建设厅接管了延长油矿,成立了延长石油厂,先后投入生产资金10574元,组织力量对个别油井进行清理修复。
关中分区的反摩擦斗争
关中分区的反摩擦斗争作者:刘杰来源:《党史文苑》2014年第14期[摘要] 关中分区位于陕甘宁边区的南端,较早地开始了与国民党顽固派之间的摩擦与反摩擦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关中分区军民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的同时,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取得了反摩擦斗争的最终胜利。
关中分区军民通过顽强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气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果,保卫了陕甘宁边区的和平稳定,为全国的反摩擦斗争积累了经验,也使关中分区的一大批领导干部在斗争中不断成长和成熟起来。
[关键词] 关中分区反摩擦斗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此时的关中分区处在“一个比较和平的环境,工作是按中央和边区党委的指示,循序去做的”[1]P267。
但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共两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矛盾逐渐尖锐,团结抗日的气氛很快蒙上了阴云,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摩擦与反摩擦斗争。
一、关中分区反摩擦斗争的严峻形势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边区境内保存了国民党政权,因此“统战区”实际存在着共产党和国民党领导的“双重政权”。
国民党中“个别不识大局,固持成见的顽固分子”[2]P290,不顾民族危亡的大局,坚持以反共为中心任务,以达到破坏边区抗日根据地的目的。
在关中地区,国民党借口西安事变前关中地区为东北军的防地,理应由国民党军队驻守,与共产党制造了一系列摩擦事件。
1.骚扰不断随着国民党反共高潮的加剧,顽固派不断采取各种方式骚扰我关中分区。
首先,从1938年开始,国民党限制共产党在“友区”的群众工作,驱逐共产党在各县的办事处。
其次,在边区周围设立秘密据点绑架和杀害边区党政军工作人员,制造事端。
同年5月,国民党栒邑县县长公开枪杀了分区工作人员张科科,导致矛盾激化。
再次,顽固派经常无故侵扰我驻军营地。
在淳化县城,国民党军队就曾侵扰我保安独立第二营驻地,“不时向我哨棚扔砖头,继而发展到摸岗哨、烧哨所、打冷枪”[1]P285,进行各种挑衅活动,以此逼迫我军退出县城。
国共第二次合作中产生摩擦的原因及启示再探
国共第二次合作中产生摩擦的原因及启示再探作者:樊玉生来源:《世纪桥》2017年第10期【摘要】在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国民党蒋介石不断制造摩擦乃至挑起武装冲突,按传统观点看是国民党蒋介石始终坚持反共反人民立场的结果,但按现代理性看是在一块没有现代文明的土地上,不同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必然引发相互冲突彼此征服的结果。
今天海峡两岸政党要真诚合作,解决台湾问题,就必须具备现代文明社会的理念,做到对不同政见,不同价值追求的理解和包容,对不同信仰,不同意识形态的尊重和厚待,充分认识到多元信仰,多元文化,多元价值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现代理性;国共第二次合作;摩擦原因;现实启示【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019-02今年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80周年。
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能成功实现第二次合作,显然是因为两党都能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搁置不同的政见,不同的信仰,顾全大局,捐弃前嫌,团结合作的结果。
但众所周知,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时有矛盾,时有纷争,时有摩擦,甚至时有冲突。
而这些摩擦与冲突主要是由国民党蒋介石挑起的,究其原因何在?对今天有何启示?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国共第二次合作中产生摩擦冲突的原因分析1937年9月22日在中共不懈的努力下,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书》,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
此后至1938年10月,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组织上、文化上,尤其是军事上相互协商,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从而掀起了全国军民的抗日高潮。
但是,在两党合作中国民党蒋介石对共产党及所领导的军队的防范和遏制始终没有消除过,特别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蒋介石防共、限共,制造分歧、摩擦乃至冲突日益明显地增多。
究其原因,传统的观点认为由于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始终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因此制造摩擦,限制、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是必然结果。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开发的历史反思
李
( 长 江大学文 学院
摘 要
芳
湖北 ・ 荆州 4 3 4 0 2 0)
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 陕甘宁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进行 了经济开发, 取得 了巨大的成绩 , 同时在其开发政策和开发实践中
历史反思
文献标识码 : A
也存在着 一些 问题 , 对存在 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也有诸 多启示。
边 区地 形 复 杂 , 有塬地、 沟坡地 、 川地 、 丘陵地等, 其 中山 存在着很多问题 , 这些 问题的存在 , 首先是当时的历史条件造 和丘陵 , 约占8 0 %左右, 林牧业发展条件较好 , 边区的 自然条 成的。经济开发需要一定的物 质基础 , 需要科学的开发政策, 件适合农、 林、 牧 的 综 合 发展 。但 事 实 上边 区 的耕 地 面积 占总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需要具有较 高的文化素质和掌握一定 面积的 4 0 %- 5 0 %左 右 , 林 地面 积 仅 1 0 %左右 , 在 一些 人 口稠 密 技术手段的劳动者 。边区贫穷落后 , 经济基础薄弱, 资金积累 的地方 , 耕地 面积达到 6 0 %以上 。这种以粮食为主的单一经 率很低 , 同时 由于处于战时环境, 边区政府用于经济开发的资 济, 造成 了生态环境 的失调 。 金投入很有限 ,在制定开发政策上也首先是以应急为主要 目
关键 词 陕甘 宁边 区 经济开发
中图分类号: D 2 3 1
抗 战 时期 。 中国 共产 党 在 陕 甘 宁边 区开 展 了 以“ 大 生 产运 展 , 又 造 成 其 它几 种 自然 资源 的 闲置 和 浪 费 。
动” 为核心的经济开发 。 保 障了军需 民用, 提高 了人民生活水 3 边 区经 济 开 发 的短 期 行 为 平 ,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 边区开发从总体上来说 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开发, 是为 了解 决军事、 军需物资的迫 仍处于低水平 , 存在着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 切 需 要 而进 行 的开 发 。这 种 应 急 的 开 发 , 注 定是 一 个低 水 平 、 l 经济开发要注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低 层 次 的 开发 , 是一个短期行为。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 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 边区的经济开发是在国共二次合作的背景下进行的,这 的物质基础。 人们在利用、 支配 自然 、 改善生态环境 的过程中, 就使边区政府蒙上战时体制 的色彩 ,边区的一切经济建 设和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形象在大后方的塑造及国共博弈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形象在大后方的塑造及国共博弈作者:洪富忠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4年第12期摘要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时期展示中共施政理念与实践的最佳样本,在建构中共政治形象中具有典型意义。
中共力图通过报刊、图书介绍、赴边区考察等形式向大后方民众宣传边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把边区塑造为中国政治上最民主最先进的地区,从而构建一个既有先进理论指导,又具备善治能力的先进政党形象。
这些措施扩大了陕甘宁边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增进了大后方民众特别是部分知识分子对边区及中共的了解,有力地提升了中共的政治形象。
关键词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大后方,形象塑造陕甘宁边区是原西北红军根据地,在抗战爆发后经国共两党协商改名而来。
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行政院333次会议通过决议(未正式公布),承认陕甘宁边区,直属南京政府行政院,其区域以中共原实际控制地区为主,其后略有变动。
作为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及中共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陕甘宁边区在中共抗战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大后方,因国共政争,陕甘宁边区被国民党视为中共“封建割据”的典型,是不服从“政令”“军令”的中枢,因而极力阻挠大后方各界了解边区情况并诋毁边区形象。
对中共而言,把自身塑造为代表国家民族利益的先进政党,不仅要看政策、方针等理论层面的表现,还要看实际控制地区所展示的实践成果,陕甘宁边区无疑是展示中共施政理念的绝佳样本。
早在1937年5月的中共苏区代表大会上,张闻天就提出,要“善于利用同外面的各种关系,进行统一战线的工作,以扩大特区的影响”。
①因此,让大后方民众了解陕甘宁边区,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宣传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抗战时期中共政党形象塑造的重要内容,②带有全局意义,由此也成为国共政治博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界关于陕甘宁边区的研究多以内部审视为主,即集中于边区自身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及取得的成就。
③对边区的外部形象问题,在诸多论文或著作中虽有涉足,但大都一笔带过,未有专题研究。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研究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研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研究引言:抗战时期,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存亡危机,为了有效对抗日本侵略者并维护国家统一,陕甘宁边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重要抗日根据地。
在这一特殊背景下,陕甘宁边区积极实施民族政策,设立特区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旨在巩固各民族合作,加强地方自治,削弱民族矛盾,为整个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贡献。
一、陕甘宁边区的特殊民族背景陕甘宁边区地处中国西北边疆,拥有多个民族聚居地区,包括汉、回、藏、维吾尔、蒙古等多个民族,民族杂居的情况给当地治理带来了挑战。
同时,该地区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交通要道,成为了日本侵略者觊觎的目标。
面对如此复杂的民族背景和日本侵略压力,陕甘宁边区必须采取适当的民族政策,以确保根据地稳定发展。
二、陕甘宁边区的民族政策目标陕甘宁边区采取的民族政策着眼于实现“民族团结、政权巩固、文化复兴”的目标。
特别是对于边区内的少数民族,边区政府在兼顾当地特定宗教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强调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支持,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意识和地方自治能力。
三、陕甘宁边区的具体政策措施陕甘宁边区实施的民族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成立少数民族特区:为加强少数民族自治能力,在边区内设立专门的少数民族特区,充分发扬当地少数民族的自主权利,提高他们参与自治的主动性。
2. 保护少数民族法律权益:推出一系列保护少数民族法律权益的政策,特别是针对女性、儿童和老年人的保护政策,使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公平和平等的权益。
3. 文化交流和传统保护:政府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鼓励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4. 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大对边区少数民族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和条件,提升教育质量,并重视培养少数民族的干部人才,增强他们管理和领导的能力。
四、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的意义和效果陕甘宁边区的民族政策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救济
在 边 区政 府 的号 召下 ,14 93年 ,新 宁 县 的 张 清益 采 取集 体 开 义 田的 办法 ,率先 在 雷 庄 建 起 了边 区 的 第 一 个义 仓 。在 边 区政府 的命 令和 号 召下 ,14 94年 后 ,义仓 建设 被 推 广 到 了全边 区 。到 14 9 5年 ,全
军 队 自运 粮草 ,不 再 动员 民力 。实 行 精 简后 ,减 少 了人力 、物 力 、财 力 的支 出和浪 费 ,这 大大 地减 轻
① ② ③ ④ ⑤
陕甘 宁边 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 :《 E 抗 t 战争 时期陕甘宁边 区财政经 济史 料摘编》 第 2编 ,西安 :陕西人民 出版社 ,1 8 年 , 91 《 大量移 民》 解放 日报》 14 ,《 9 3年 2月 2 2日。 《 陕甘宁边 区政府文件选编 》第 2 ,北 京:档案出版社 ,18 年 , 14页 。 辑 96 第 8 毛泽 东 :( 94年 5 2 在 中共 中央办公厅为职工代表大会举行 的招待会上 的讲话 》 解放 E报》 14 5月 2 l 14 月 2日 ,《 l 94年 2 E。 房成祥 、黄兆安 :《 陕甘宁边 区革命 史》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 年 ,第 2 1 91 1 页。
的作用 。 3 放 贷款 、兴修 水利 .发 边 区 雨水 稀 少 ,时 常发 生 严 重 的 干旱 ,为 了防灾 救 灾 和 增 加农 作 物 产
பைடு நூலகம்
量 ,边 区政府从 13 9 9年起 ,发动群众实行农 田水利建设 ,兴修水利 ,扩大灌溉面积。边 区政府因势 利导 ,不断发放水利贷款 ,号召各地群众兴修水利 ,如 14 年政府拨款 7 92 5万元兴修靖边杨桥畔 、安 定杨家湾子、葫芦河沿岸水利。“ 14 年修成的靖边杨桥畔水渠 ,全长共 25 如 93 . 公里 ,每亩水量达 1 立方米 ,每小时可灌溉粮 田4公顷 ,共可灌溉 田地 6 2 顷” 7公 ①。经过几年的努力 ,边 区在许 多河川 谷 地都 修 造 了一些 水地 ,在绥 德分 区和延 安县 等地 也 打 了几万 口水 井 和水 窖 ,可 以浇灌 几万 亩农 田和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展 受生 产资 金 紧缺 的 影 响而 一 直停 滞不 前 , 甚 至发 生倒 退 , 而 为 了 改变 这 种 情况 、 为 农 民提 供 资金 支 持 , 边 区政 府 对 农业 贷 款做 出 了 合理 的 计划 , 设 立 农村 合 作 社 、 农 村 贷 款所 等机 构 。在 政策 的 扶持 边 区发展 农村经 济 的积极 因素 下 , 农村经 济的发 展有 了资金 上的支 持。 抗 战时 期 是 社会 极 为动 荡 不 安 的时 期 , 所以, 陕甘 亍 边 区的 农 村 经济 要想 取 得发 展成 果 , 就必 须具 备一 定 的条件 。笔者根 据相 关 2 、 抗 战时期 陕甘 宁边 区手 工业 、 商业 的发 展 研 究资 料发 现 , 陕甘 宁 边区 发展 农村 经济 的积 极 因素 主要 有 以下几 第一, 在 手工 业方 面 , 陕甘 亍边 区实现 了军 民日用 所需 的自 给 。 当时 的 日用 物 资 除了粮 食 和 羊毛 , 其 他 几乎 都需 要 点 。第 一 , 陕甘 宁边 区 的农 民有 了可 供长 期使 用 的土地 。尽 管 当时 受战 争 的影 响 , 军民 的日用 所需供给 非 常紧张 。针对这 种严 峻的形 势 , 的 土地 大 部 分仍 掌 握在 地 主 手 中 , 基 于 减租 减 息政 策 的 实施 , 大 多 从 外地 买进 , 数 农 民租 得 起土 地 , 在 这 种 情况 下 , 土 地的 农 村经 济 就有 了 基本 的 边 区 政 府着 手 发展 手 工业 , 比如 在 1 9 4 0 年, 边 区 政府 以 “ 半 自给 ” 保 障 。川第 二 , 边 区政 府 组 织劳 动 生产 , 使得 生 产 劳动 的 效率 得 到 为 发展 方 针 , 将轻 工 业 的发 展列 入 主 要发 展 对象 , 并 且要 努 力实 现 很 大 的 提高 。 因边 区政 府 的 积极 作 为 , 各种 劳 动组 织 建 立 起来 , 比 生 活用 品 和 生产 工具 的 自 给 自足 。在经 过 几 年 的发 展 之 后 , 直 至 9 4 4 年, 边 区手 工业 产 品基本 上实现 了 自给 。H 】 如 互助 组 、 变 工 队等 , 这 些 劳 动组 织在 促 进 农 民互 助 生产 方 面发 挥 1 第二 , 在商业的发展 方面, 陕甘 亍边区农村的商业经济出现 了繁荣 了 重 要 的作 用 , 农 民 的生 产效 率 也 因此 得 到提 高 。第 三 , 边 区农 民 陕甘亍边 区的农村经济就不景气 , 而皖 具备 充 足的 生产 资 料 。生产 资料 是发 展 生产 的重要 因素 , 是 提高 生 的局 面。在发生皖南事变之前 , 产 力的 前提 。而边 区政 府看 到 了这一 点 , 并 通过施 行农 贷 政策 的方 南事变之后农村经济遭 受了封 锁, 进而陷入了困境 。对此 , 边区政府 以 式 着手 解决 了 当时边 区 生产 资料 紧 缺的 问题 , 于是 农 民有 了充足 的 自力更生 为经 济发展 方针 , 努力 为经 济的发展创 造条件 。比如 发行边 区货币 、 加强对外贸易 、 鼓励私 人商业的发展等等 。[ 5 在 边区政府 以及 生 产资 料进 行生产 活动 。 二、 抗战 时期 陕甘 宁边 区农村 经济 的发展 劳动 人民的努力下 , 边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度 出现 了繁荣 的局 面。 1 、 抗战 时期 陕甘 宁边 区发 展农 村 经济 的政 策措 施及其 成 效 三、 对抗 战时期 陕甘 宁边 区农村 经济发 展的 思考 从 结果 来 看 , 陕甘 宁 边 区农 村经 济 取 得 了突 出 的发 展成 果 , 但 抗 战时 期 , 陕甘 宁边 区政 府为 了使 农村 经济 能 够为 战争 提供 物 资, 于 是采 取 了一 系列 的经 济政 策来 促进 边 区农村 经济 的发 展 。从 是它 所经 历 的 发展 路 程也 是 艰难 而 曲折 的 。为从 边 区 农村 经 济建 设 中 获得 发 展 经验 、 更 好地 促 进 我国 今后 的 经济 建设 , 笔者 对 抗战 结 果来看 , 这 些经 济政策 措施 取得 了良好 的成 效 。 第一, 边 区 政府 制定 并 实施 了开 荒垦 地 的 政策 , 从 而 增加 了粮 时期陕 甘 于 边 区农 村经济 发展 做 了思 考并得 出 了以下观 点 。 食 产量 。在 抗 战爆发 时 , 陕甘 宁边 区 的可 耕地 面积 大约 只 占耕地 面 第一 , 政 策 因素在 推 动边 区农 村 经济发展 过 程 中起 到 了重 要 的 积的 2 6 %, 而这 些耕 地 根本 就 不 能满足 当 时的 军 民生 活 的需 求 。口 ] 作用 。边 区政府 所 出台 的政策 , 包 括土 地政 策 、 经 济政 策等 , 都 具有 在 这种 情况 下 , 边 区政 府 颁布 了 开荒 垦 地 的政 策 , 号 召并 鼓 励农 民 很 强 的针 对 性 , 能够 抓 住当 时 的 问题 的要 害 , 因而 其 实施 之 后 能够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研究(本科)-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研究(本科)-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题目: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研究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精兵简政的提出二、精兵简政的实施1.第一次精简2.第二次精简3.第三次精兵简政三、精兵简政的成绩(一)在精兵方面,精简了人员,提高了的战斗力(二) 政权系统的简政是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的核心,成效显着,堪称楷模四、精兵简政的历史经验参考文献以下是论文正文摘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行的精兵简政政策,是科学执政的光辉实践。
边区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精简原则和裁减人员安置办法,进行了广泛的思想宣传教育,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和相关的规章制度。
通过精兵简政,边区建立了廉价的政权机构和精干的军事编制,基本上达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官僚主义的目的,体现了早期已经具有尊重规律,执政为民,协商的科学执政理念。
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无疑对对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科学执政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倡实施的精兵简政的政策,不仅使克服了财政经济困难、巩固了根据地,而且对争取抗战胜利和增强执政能力,以及后来的政府机构改革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术界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的研究,是比较深入的。
尤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成果较为集中,学术论文较多。
张扬从精兵简政的提出、具体执行过程、主要成绩、主要措施及经验四个方面做了详尽的论述,他认为,精兵简政,不仅紧缩了机构,精简了冗员,节约了支出,克服了根据地出现的鱼大水小的矛盾;而且对增强的战斗力,克服行政部门的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为发展生产,培养民力,巩固根据地,争取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大的历史性作用。
[1] 熊宇良也从上面四个方面进行了简略的论述,认为精兵简政政策的制定和正确贯彻执行,充分体现了党的集中制原则的巨大优越性。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军事斗争主体及性质问题探析
寸 音离 . 坪 拒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 区军事斗争主体及性质 问题 探析
王 军营, 李俊 杰, 许 瑞源
( 甘 肃省军 区 政治部 , 甘 肃兰州
摘
7 3 0 0 0 0 )
要: 抗战 时期陕甘宁边 区八路 军留守部队、 地方武装部 队和群众武装构成 了军事斗争的主体 边 区军事
斗争 的性质 , 是 维护和巩 固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 。陕甘 宁边 区的军事斗争, 保卫和巩固了陕甘 宁边 区, 为
区的任 务 。 1 9 3 7年 9月 , 八路 军后 方 留守 处成 立 , 主 任 肖劲 光 , 留守部 队均 归 留守 处 建制 。八 路 军后 方 留守 处 直 属 中 央 军 委 领 导 ,指 挥 机 关 设 在 延 安 。 1 9 3 7年 1 0月 上旬 ,中央军委 对 留守部 队进行 了统
l 28
第1 8卷第 1 期( 2 0 1 3 )
王 军营等 : 抗战 时期陕甘宁边区军事斗争主体及 性质 问题探析
谭希 林任 参谋 长 。 下辖 直属 教导 营 、 警 卫连 、 1 0个保
抗 战时期 陕甘 宁边 区建立 了三位 一体 的军事武 装体 制 , 构成 了边 区军事 斗争 的主体 。维 护和 巩 固 抗 日民族统 一战线 , 保卫 和巩 固陕甘 宁边 区 , 成为边 区军 事斗 争 的性 质 。陕甘 宁 边 区 的军事 斗 争 , 有力 地保 障 了边 区 的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社 会 等 各项 建设 事业 的发 展 . 为维护 边 区 的安全 和社 会 稳 定发 挥 了 重要作 用 。
担, 密 切 了军 民关 系 , 而且 改善 了部 队的物 质 牛活 ,
保 障 了各项 任务 的圆满 完成 。 2 . 地方 保安 部队是 边 区军 事斗争 的地方 武装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秩序均衡成因论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秩序均衡成因论抗战时期,中共领导下的新生政权扭转了民国初年的社会动荡局面,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秩序均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这与国统区民生凋敝、民不聊生形成了鲜明对比。
全面分析并总结边区乡村社会秩序均衡的成因,对当前维护农村稳定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乡村社会秩序井然,经济发展,政通人和。
这与国统区矛盾纠结并发、民生凋敝、社会秩序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边区乡村社会的这种美好景象,用社会学的概念来说,就叫“秩序均衡”。
均衡的乡村秩序,意味着农民较少的越轨行为,特别是较少针对国家的不满与反抗行为;从整体方面讲,即意味着社会的有序而非无政府状态。
[1](P209)延安时期,边区乡村社会“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妓女,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吃摩擦饭,十没有发国难财”[2](P718)。
作家阿光在作品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边区乡村社会:“三八年的甘谷驿,是一座冷落的镇子。
这次经过,一切都变了,集会的群众拥挤着,商店、小摊子满摆在街道的两旁,新的建筑物触目皆是,集会的老乡们,手中提的不是猪肉便是羊肉,不是洋布便是土布。
消费合作社、饭铺增多了,在馆子里,人们拥挤着,他们带着微笑丰润的面孔,三五成群地到处议论着他们的丰衣足食、劳动和收成。
”[3](P227)“这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区域内广大农民群众的日趋贫困与破产的情形比较起来,恰是一幅动人的对照。
”[3](P55)一、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是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秩序得以均衡的前提经济落后、赋税繁重和高利盘剥,是民国初年边区乡村社会失序的重要因素。
清末民初时期,小农经济一统天下,工业几无发展,只有少数的手工业和家庭副业。
大小地主和军阀对农民的压迫和盘剥也极为残酷。
农民上缴的各种赋税高达80余种,且数额惊人,仅地租一项就占到农民年收入的50%左右,有的甚至达到70%~80%左右。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理论视野I►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O张朝立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作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在全面抗战时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全面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包围封锁,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一系列举措,积极发动边区人民,围绕抗战和民主两大主线,在保障抗战的大前提下,完善边区民主制度体系和政权治理与建设,发展边区生产力,最终使边区达到了“善治”的目标。
政权治理重要举措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的举措,是在全面抗战的背景下出台的,所以不可避免具有战时性特征,同时由于边区内外的环境局势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些举措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举措的主要目的,是要在顾全抗战大局的前提下,在坚持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方略下,充分发展边区民主政治,改善边区人民生活。
----确立抗日民主选举制度,广泛开展民主选举1937年5月12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召开行政会议,通过了由特区选举法起草委员会起草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
该条例明确,“遵照国民政府国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民主的原则,并依据陕甘宁边区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一角特殊情形而制定”“采取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无记名的选举制,保障实现彻底的民主”o条例规定:“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十六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以此选举条例为基础,在全面抗战时期边区一共进行了两次民主选举。
其中,第一次边区民主选举运动从1937年7月的乡级选举幵始,到同年12月选举出特区代表大会代表后圆满结束。
在边区政府直接管辖区内,县、区、乡三级都进行了民主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民选政府。
这对于边区政权的巩固和抗战动员都具有重大意义,边区的政权组织自上而下得到了基本的巩固。
——确立“三三制”政权结构,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谈到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具体方针,第一次提出了“三三制”政权的构想:“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重政权的消除
《党史博采》│2022第06一、陕甘宁边区双重政权的由来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长征到达陕北后,经过纠正错误肃反、东征西征等军政举措,使陕甘宁苏区得到巩固与发展。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为团结抗日,经与国民党政府多次谈判,1937年4月,将陕甘宁苏区改为陕甘宁特区,5月改称陕甘宁边区,9月6日成立边区政府,首府设在延安。
根据国民政府行政院1937年10月12日第333次会议,陕甘宁边区管辖范围为18个县,包括:陕西省的延安、甘泉、鄜县(今富县)、延长、延川、安塞、安定(今子长)、保安(今志丹)、定边、靖边、栒邑(今旬邑)、淳化、神府(今府谷及神木部分地区),甘肃省的庆阳、合水、宁县、正宁,宁夏省的盐池。
12月,中共又与国民政府谈判商定,边区区域增加清涧、米脂、绥德、葭县(今佳县)、吴《党史博采》│2022第06期堡5个县,共计23县。
不久,由蒋介石指定,国民政府再划定宁夏的豫旺和甘肃的镇原、环县3个县为八路军募补区,共26个县,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
虽然国民党政府同意陕甘宁边区管辖26县,但未明文规定,甚至出尔反尔,拒不兑现承诺,后来还多次发动对边区的进攻,占领了部分区县,使边区范围、人口多次发生变化。
更为奇特的是,边区境内各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同时存在着两套政权班子,一套是由边区政府委派的县长和政府工作人员,一套是由国民党政府委派的县长和政府官员。
在绥德地区,国民党陕西省政府还委派了一个行政督察专员。
形成这种奇怪现象有它的历史原因。
有些县,如绥德附近的米脂、吴堡、安定、清涧、延川、延长等县,原属陕北老革命根据地,1936年红军东征时,国民党趁机侵占。
国共合作抗日达成协议后,这些县都划归边区政府管辖,但是,国民党原先的县长和政府官员仍然把政权紧紧抓在手里。
另外一些县,是西安事变前后红军从东北军、西北军手中接防,后由国民党政府正式划归边区的,红军驻防后陆续建立了政府机构,但国民党原先的县长和政府官员仍然存在。
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中协商民主的困境、出路与意蕴
2020年8月第32卷第4期Aug.2020Vol.32No.4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DOI:10.16858/j.issn,1674-0092.2020.04.015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中协商民主的困境、出路与意蕴茹亚辉,刘瑞萌(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要:"三三制"政权是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起来的新型民主政权,它的形成既是对时势的回应,也有深刻的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
在"三三制”政权的运行过程中,协商民主面临一些困境,为突破这些困境,中共采取了多种举措:一是聘请党外人士或党员自动辞职来满足"三三制”的比例;二是在政府机关设立党组,以加强党对政府的领导;三是通过制度创新使得民主协商落到实处。
陕甘宁边区协商民主实践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时协商民主制度的创立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都承载着重要的价值意蕴。
从历史逻辑出发,探讨陕甘宁边区协商民主的运行状况,对现阶段深入推进民主协商和发挥制度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协商民主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92(2020)04-0066-06“三三制”政权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内容,而在此政权的运行过程中,协商民主又是根据地建设的重要维度。
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政权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协调并处理各阶级阶层在政权中关系的光辉典范,使得参与到政权中的各党派人士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己的利益,最终实现了团结合作、共赴国难建设宗旨。
笔者以“三三制”政权的生成为基础,深入探讨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中协商民主面临的困境及出路,进而分析“三三制”协商民主承载的现实政治价值意蕴。
一、“三三制”政权的生成1940年3月,毛泽东发表航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文,提出了“三三制”的构想,即“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山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巩固党内团结和边区内部的团结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因此,加强党内、边区内部团结成为中共反对国民党封锁和制造摩擦的首要任务。
思想上,通过整风运动,纠正了党在历史上的左、右倾错误,使党在思想上空前团结。政治上实行三三制政权,团结各方面社会人士积极抗日。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军事上,党的洛川会议决定,组建一支留守部队,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安定人民生活。[4]文化上,创办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自然科学院、鲁迅艺术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和延安大学等院校,为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和干部人才。此外还经常组织文艺汇演,密切了党群关系,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中国论文网/5/view-5331045.htm
【关键词】国共摩擦;陕甘宁边区;表现;对策
一、陕甘宁边区的国共摩擦的表现
(一)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和破坏
抗战时期,蒋介石并没有放弃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和围剿。国民党顽固派担心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势力壮大,于是对边区进行了政治破坏、经济孤立和军事封锁。
在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中,蒋介石选定了长期在西北围剿红军的嫡系胡宗南等人。蒋介石封锁边区,给出了他自己的借口和理由,他认为日军可能从绥远侵入陕甘地区,然后在进入四川,威胁国民党陪都重庆。[1]后来的事实证明并未如此,这只是其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封锁破坏陕甘宁边区的一个借口。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国共摩擦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国民党顽固派屡次在陕甘宁边区挑起国共摩擦,表现为对边区政治敌视,经济封锁和军事对峙,扰乱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常进行。针对摩擦,中共加强了内部团结,同时采取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对策,很好地处理了冲突,维护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促进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早日到来。
(三)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针对国民党的摩擦活动,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鼓励顽固势力”的总方针,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中共领导在解决与国民党摩擦的过程中,也十分讲究策略。
对于与我友好不搞反共摩擦的友军,真诚相待,增进友谊,发展关系。对于积极向边区进攻的部队,向全国通电揭露其行径,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向国民党当局通电,指出其非法行为。对向边区进攻,但是态度不明确不积极的军队,除进行必要斗争,还给以说服教育,宣传团结。[6]此外,边区政府和军队还主动联系友军,赠送礼物,礼尚往来,多谈家常,少谈政治,照顾国民党军官家属,帮助调节他们与群众的纠纷等,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除采取武装斗争,党中央也十分重视政治斗争的作用。一是中共几次通电全国,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在陕甘宁边区的种种倒行逆施,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迫使国民党不得不与中共谈判。针对边区的特务活动,毛泽东指出,整风既要整小资产阶级思想,同时也要整反革命;过去我们招兵、招生、招党,招了很多人,难于识别;抗战以来,国民党对我党实行特务政策,在社会部和中央党校都发现了许多特务,现在我们要学会识别特务与贤才。[5]二是党在西北国民党统治区的地方组织和领导群众运动,密切党群关系,开展边区的统一战线工作。三是利用西北特殊的地理条件加强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联系,促进了陕甘宁边区建设和全国抗战。
胡宗南还配合地方顽固派,对边区搞政治破坏。建立全面动员的指挥体制,用以严密地方保甲组织,防止和破坏中共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并准备在必要时动员他们作为进攻边区的辅助部队。
此外,在经济上,封锁边区和外界的交易,限制边区贸易,给边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派遣大批特务潜入边区进行破坏活动
国民党还派遣大批特务潜进边区搞破坏,陕甘宁边区无疑是其窥伺的重点。1939年秋,军统在陕西汉中县成立直属西北特联站,该站通过设立汉中特训班,先后训练十多期二百多人,由此构成其基本班底,先后派人打入延安抗大、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室、鲁迅艺术学院和延安专署等机构。[2]军统局主要是采用各种办法混进去边区,这些特务都负有搜集情报、从事破坏和发展组织的任务,有的甚至企图暗杀中共领导人。
(四)直接的军事进攻
抗战时期,国民党不仅封锁边区,制造摩擦破坏团结,而且还直接派兵进攻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国民党在全国范围有三次大的反共高潮,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都是直接针对的陕甘宁边区。胡宗南在抗战八年中,对陕甘宁边区发动了三次大的武装进攻。
二、陕甘宁边区国共摩擦的原因
国民党害怕中共力量崛起威胁其统治,中共在抗战中力量得到壮大,国民党认为共产党的军事战略战术,游而不击,担心国民党战后统治会被中共所威胁,而陕甘宁边区又是抗日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因此,国民党在抗战中也不忘记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和围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得以从抗日前线抽身剿共,在统一战线中,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国民党担心战后中共势力的壮大挑战国民党的一党专政领导,所以在抗日战争中在陕甘宁边区制造了不少摩擦。
在与国民党的摩擦与反摩擦斗争中,党中央始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把高度的原则性和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正确地处理了反摩擦斗争中的大量问题,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维护了陕甘宁边区的稳定。
(三)边区境内反动分子的破坏
国共合作正式宣布后,陕甘宁边区周边的政治力量形势错综复杂。有国民党势力,有中共势力,有地方军阀势力,也有土匪等。因此,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形势是复杂的。这也给了边境内部的各种反动分子以可乘之机。
边区境内有一批专门制造摩擦的反动县长、专员。他们造谣滋事,骚扰破坏,威胁着陕甘宁边区的安定团结。如国民党派到绥德地区的专员何绍南,是一个专门搞反共摩擦的顽固分子,大肆进行反共活动。他阻挠群众银。[3]
(二)坚持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
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始终坚持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的方式来反对国民党顽固派针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和摩擦。
武装斗争是中共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抗战时期边区的留守兵团是根据地赖以生存的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时期,留守兵团先后打败了国民党顽固派针对陕甘宁边区的三次大的武装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