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和安逸是影响体质的又一重要因素。
适度的劳作或体育锻炼,可使气血调畅,筋 骨强壮,脏腑功能旺盛;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消 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维持人体正常的功能 活动。劳逸结合,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保持 良好的体质。
(六)情志因素
七情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脏腑精气的变化,而影 响人体的体质。情志和调,则气血调畅,脏腑功能协调, 体质强壮;反之,长期、强烈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 的生理调节能力,可致脏腑精气的不足或紊乱,对体质 造成不良影响。
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女子 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男子多用气,故气
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男子病多在 气分,女子病多在血分。男子之病,多由伤精耗 气,女子之病,多由伤血。
(四)饮食因素
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有明显的影响。 长期的饮食习惯和固定的膳食品种质量,日久可 因体内某些成分的增减等变化而影响体质。 (五)劳逸因素
这是因为不同的种族、民族、家族长期的遗 传因素和生活环境条件不同,形成了体质的差异, 即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抗病能力和免疫反应的 不同。
依据精气理论,对某些遗传性疾病和遗传倾 向性疾病,若能在先天之精和遗传基因层面上进 行干预,则可改造其偏倾性体质,使病不发。
若注重调气、炼神以修身,也能使其偏倾性 体质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使病减缓发作。
2.体质因素还决定着发病的倾向性
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 等疾;年高之人,五脏精气多虚,体质转弱,易患痰饮、 咳喘、眩晕、心悸、消渴等病;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 患中风、眩晕;瘦人或阴虚之体,易罹肺痨、咳嗽诸疾; 阳弱阴盛体质者易患肝郁气滞之证。
3.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的发生,以 及过敏体质的形成,也与体质密切相关
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 即使患病,多为表证、实证,且易于治愈,康复亦快, 有时会不药而愈。如果后天调养得宜,无暴力外伤、慢 性疾患及不良生活习惯,其体质不易改变,易获长寿。
2、 偏 阳 质
偏阳质是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 类型。其特征为:
①形体适中或偏瘦,但较结实; ②面色多略偏红 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 ③性格外向,喜动好强, 易急躁,自制力较差; ④食量较大,消化吸收功能健 旺;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黄赤; ⑤平时畏热喜冷,或 体温略偏高,动则易出汗,喜饮水; ⑥唇、舌偏红, 苔薄易黄,脉多偏阳; ⑦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 灵敏,性欲较强。
(四)体质的特点
1、体质具有遗传性; 2、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复杂性 3、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 4、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
1、脏腑盛衰偏颇的不同决定体质的差异:脏腑 的形态和功能特点是构成并决定体质差异的最根 本的因素。
2、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道路:体质主要通 过外部形态特征表现出来,脏居于内,以经络为 通路,而形见于外。
(三)体wenku.baidu.com的标志
1、体质的评价指标
① 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包括体表形态、体格、体 型、内部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协调性。
② 身体的功能水平:包括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各器官、 系统的功能,特别是心血管、呼吸系统的功能。
③ 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包括速度、力量、 耐力、灵敏性、协调性及走、跳、跑、投、攀越等身体 的基本活动能力。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心率、心律、面色、唇色、脉 象、舌象、呼吸状况、声音的高低、食欲、口 味、体温、对寒热的喜恶、二便情况、性机能、 生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形体的动态及活动 能力、睡眠状况、视听觉、触嗅觉、耐痛的程 度、皮肤肌肉的弹性、须发的多少与光泽等方 面的差异。
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差异均为内在脏腑功 能状态及气血盛衰的外在表现。
内伤病的发生也与体质密切相关。个体体质的特殊 状态或缺陷是内伤情志病变发生的关键性因素。
(三)解释病理变化
1、体质因素决定病机的从化 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从化的一般规
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相对亢奋,受 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机能活动相对 不足,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 邪从燥化;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
3、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的盛衰,决定着体质的强弱,并影响着体 质的类型。
三、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体质的分类法是认识和掌握体质差异性的重要手段。
古今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进行了的划分。《内经》 曾提出过阴阳划分法、五行划分法、形态与机能特征分 类法、心理特征分类法(包括刚柔分类法、勇怯分类法、 形态苦乐分类法)等,张介宾等采用藏象阴阳分类法, 叶天士等以阴阳属性分类,章虚谷则以阴阳虚实分类。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体表形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
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体格: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 和锻炼程度的状态,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 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体重、胸围、肩宽、 骨盆宽度和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状况来判断。
体型:指身体大小形态比例的形态特征,是 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主要观察体形之高矮胖瘦, 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
④ 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各种精 神心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病因、疾病损害的抵抗、调 控能力、修复能力。
2、健康体质的标志 (WHO)
①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 ②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③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 ⑤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⑥ 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 眼睛明亮,反应灵敏,眼睑不发炎; ⑧ 牙齿清洁,无疼痛、缺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⑨ 头发光泽,无头屑。 ⑩ 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老人的体质特点 肾亏、气虚、血瘀
(三)性别差异
由于男女在遗传性征、身体形态、脏腑结构 等方面的差别,因而体质上存在着性别差异。
男性多禀阳刚之气,脏腑功能较强,体魄健 壮魁梧,能胜任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性格多 外向,粗犷,心胸开阔;女性多禀阴柔之气,脏 腑功能较弱,体形小巧苗条,性格多内向,细腻, 多愁善感。
④ 50岁上下的妇女和55~60岁左右的男子进入了更 年期,因天癸渐竭,精血衰减,体质也发生显著变化。
⑤ 更年期以后的老年阶段,男女体质渐虚,多以 虚为主,兼夹痰瘀。
儿童的体质特点
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 心热与火同肝论,娇肺易伤不易愈。
——明·万全《育婴秘诀》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素质
在现代生理学中素质是指人先天的形态生 理特点,主要是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 的特点,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属于 体质的范畴。
身体素质是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 的本质特征,它概括了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生命活动或形体运 动中的反映,与人的体格、体型、机能、神经、 心理等均有密切的关系。人体机能在形体运动 中反映出来的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 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等能力统称为身体素 质。
质特征。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 来说,疾病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如大 病、久病之后,常使体质虚弱;而某些慢性疾病 (如慢性肾炎等)迁延日久,患者的体质易表现 出一定的特异性。而感染邪气,罹患某些疾病 (如麻疹等)之后,还会使机体具有相应的免疫 力,使患者终生不再罹患此病。
此体质类型的人,对风、暑、热等阳邪的易感性较 强,其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并易化燥伤阴;皮 肤易生疖疮;内伤杂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 容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及出血等病证。
3、 偏 阴 质
偏阴质是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类 型。其特征为:
①形体适中或偏胖,但较弱,容易疲劳; ②面色 偏白而欠华; ③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 ④食量较小,消化功能一般; ⑤平时畏寒喜热,或体 温偏低; ⑥唇、舌偏白偏淡,脉多迟缓; ⑦精力偏弱, 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偏弱。
体质学说既是养生防病的理论支撑, 又是个性化诊疗的理论基础。中医讲的 “因人制宜”,就是强调在诊治疾病时因 个人的体质差异而做相应的调整。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 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 能、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体质通过人体形态、机能的差异性表现出来,在 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差异; 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和易罹性, 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现代医家也有不同的分类法:如有三分法、四分法、 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等。
(二)正常体质的分类及其特征
1、 阴 阳 平 和 质
阴阳平和质是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其特征为:
①身体强壮,胖瘦适度; ②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 之偏,但都明润含蓄; ③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 ④食量适中,二便通调; ⑤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 ⑥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潜 力大; ⑦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四、影响体质的因素
先天因素 后天因素
年龄因素 性别因素 饮食劳逸 情志因素 地域因素 疾病治疗
(一)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
先天禀赋,是指子代出生以前在母体 内所禀受的一切,包括父母生殖之精的质 量,父母血缘关系所赋予的遗传性,父母 生育的年龄,以及在母体内孕育过程中母 亲是否注意养胎和妊娠期疾病所给予的一 切影响。
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决定 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
(二)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变化,男女体质的形成和演变,大致可 划分为五个阶段:
① 从出生到青春期,是体质渐趋成熟、定型的阶 段,体质基本定型于青春期末。
② 青春期到35岁左右,处于壮年阶段,体质变化 大多数较为平缓。
③ 35岁至更年期以前的男女,女性的体质常会发 生较明显的变化,且多半是转向病理性体质,出现一些 病态。相对而言,男性这一时期的变化不很显著。
(二)阐释发病原理
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
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疾病发生与否, 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的反映。
一般而言,体质强壮者,正气旺盛,抗病力强,邪 气难以侵入致病;体质羸弱者,正气虚弱,抵抗力差, 邪气易于乘虚侵人而发病。
发病过程中又因体质的差异,或即发,或伏发,或 时而复发,且发病后的临床证候类型也因人而异。
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对寒、湿等阴邪的易感性 较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表证易传里 或直中内脏;冬天易生冻疮;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 虚之证;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病证。
(三)病态体质的分类
形壮亢奋质 ,身热虚亢质,
1
瘦削燥红质 ;
形寒迟呆质,形胖湿腻质;
身萎疲乏质;
晦暗瘀滞质。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三、 体质的分类 四、 影响体质的因素 五、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 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 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 演变过程的影响,并用以指导诊断和防治 疾病的理论知识。
总之,体质禀赋于先天,受制于后天。在 先、后天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个体不同 的体质特征。
五、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
一般而言,偏阳质者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耐 寒。偏阴质者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
小儿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常易感受外邪或因 饮食所伤而发病。
(七)地理因素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不 同地域人群的饮食结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民 俗等,从而导致其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的差异。同 时,人类具有能动的适应性,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 人类各自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协调的自我调节机 制和适应方式,从而产生并形成了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体
适度的劳作或体育锻炼,可使气血调畅,筋 骨强壮,脏腑功能旺盛;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消 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维持人体正常的功能 活动。劳逸结合,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保持 良好的体质。
(六)情志因素
七情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脏腑精气的变化,而影 响人体的体质。情志和调,则气血调畅,脏腑功能协调, 体质强壮;反之,长期、强烈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 的生理调节能力,可致脏腑精气的不足或紊乱,对体质 造成不良影响。
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女子 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男子多用气,故气
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男子病多在 气分,女子病多在血分。男子之病,多由伤精耗 气,女子之病,多由伤血。
(四)饮食因素
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有明显的影响。 长期的饮食习惯和固定的膳食品种质量,日久可 因体内某些成分的增减等变化而影响体质。 (五)劳逸因素
这是因为不同的种族、民族、家族长期的遗 传因素和生活环境条件不同,形成了体质的差异, 即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抗病能力和免疫反应的 不同。
依据精气理论,对某些遗传性疾病和遗传倾 向性疾病,若能在先天之精和遗传基因层面上进 行干预,则可改造其偏倾性体质,使病不发。
若注重调气、炼神以修身,也能使其偏倾性 体质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使病减缓发作。
2.体质因素还决定着发病的倾向性
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 等疾;年高之人,五脏精气多虚,体质转弱,易患痰饮、 咳喘、眩晕、心悸、消渴等病;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 患中风、眩晕;瘦人或阴虚之体,易罹肺痨、咳嗽诸疾; 阳弱阴盛体质者易患肝郁气滞之证。
3.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的发生,以 及过敏体质的形成,也与体质密切相关
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 即使患病,多为表证、实证,且易于治愈,康复亦快, 有时会不药而愈。如果后天调养得宜,无暴力外伤、慢 性疾患及不良生活习惯,其体质不易改变,易获长寿。
2、 偏 阳 质
偏阳质是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 类型。其特征为:
①形体适中或偏瘦,但较结实; ②面色多略偏红 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 ③性格外向,喜动好强, 易急躁,自制力较差; ④食量较大,消化吸收功能健 旺;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黄赤; ⑤平时畏热喜冷,或 体温略偏高,动则易出汗,喜饮水; ⑥唇、舌偏红, 苔薄易黄,脉多偏阳; ⑦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 灵敏,性欲较强。
(四)体质的特点
1、体质具有遗传性; 2、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复杂性 3、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 4、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
1、脏腑盛衰偏颇的不同决定体质的差异:脏腑 的形态和功能特点是构成并决定体质差异的最根 本的因素。
2、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道路:体质主要通 过外部形态特征表现出来,脏居于内,以经络为 通路,而形见于外。
(三)体wenku.baidu.com的标志
1、体质的评价指标
① 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包括体表形态、体格、体 型、内部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协调性。
② 身体的功能水平:包括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各器官、 系统的功能,特别是心血管、呼吸系统的功能。
③ 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包括速度、力量、 耐力、灵敏性、协调性及走、跳、跑、投、攀越等身体 的基本活动能力。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心率、心律、面色、唇色、脉 象、舌象、呼吸状况、声音的高低、食欲、口 味、体温、对寒热的喜恶、二便情况、性机能、 生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形体的动态及活动 能力、睡眠状况、视听觉、触嗅觉、耐痛的程 度、皮肤肌肉的弹性、须发的多少与光泽等方 面的差异。
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差异均为内在脏腑功 能状态及气血盛衰的外在表现。
内伤病的发生也与体质密切相关。个体体质的特殊 状态或缺陷是内伤情志病变发生的关键性因素。
(三)解释病理变化
1、体质因素决定病机的从化 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从化的一般规
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相对亢奋,受 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机能活动相对 不足,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 邪从燥化;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
3、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的盛衰,决定着体质的强弱,并影响着体 质的类型。
三、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体质的分类法是认识和掌握体质差异性的重要手段。
古今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进行了的划分。《内经》 曾提出过阴阳划分法、五行划分法、形态与机能特征分 类法、心理特征分类法(包括刚柔分类法、勇怯分类法、 形态苦乐分类法)等,张介宾等采用藏象阴阳分类法, 叶天士等以阴阳属性分类,章虚谷则以阴阳虚实分类。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体表形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
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体格: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 和锻炼程度的状态,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 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体重、胸围、肩宽、 骨盆宽度和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状况来判断。
体型:指身体大小形态比例的形态特征,是 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主要观察体形之高矮胖瘦, 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
④ 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各种精 神心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病因、疾病损害的抵抗、调 控能力、修复能力。
2、健康体质的标志 (WHO)
①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 ②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③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 ⑤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⑥ 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 眼睛明亮,反应灵敏,眼睑不发炎; ⑧ 牙齿清洁,无疼痛、缺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⑨ 头发光泽,无头屑。 ⑩ 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老人的体质特点 肾亏、气虚、血瘀
(三)性别差异
由于男女在遗传性征、身体形态、脏腑结构 等方面的差别,因而体质上存在着性别差异。
男性多禀阳刚之气,脏腑功能较强,体魄健 壮魁梧,能胜任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性格多 外向,粗犷,心胸开阔;女性多禀阴柔之气,脏 腑功能较弱,体形小巧苗条,性格多内向,细腻, 多愁善感。
④ 50岁上下的妇女和55~60岁左右的男子进入了更 年期,因天癸渐竭,精血衰减,体质也发生显著变化。
⑤ 更年期以后的老年阶段,男女体质渐虚,多以 虚为主,兼夹痰瘀。
儿童的体质特点
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 心热与火同肝论,娇肺易伤不易愈。
——明·万全《育婴秘诀》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素质
在现代生理学中素质是指人先天的形态生 理特点,主要是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 的特点,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属于 体质的范畴。
身体素质是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 的本质特征,它概括了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生命活动或形体运 动中的反映,与人的体格、体型、机能、神经、 心理等均有密切的关系。人体机能在形体运动 中反映出来的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 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等能力统称为身体素 质。
质特征。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 来说,疾病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如大 病、久病之后,常使体质虚弱;而某些慢性疾病 (如慢性肾炎等)迁延日久,患者的体质易表现 出一定的特异性。而感染邪气,罹患某些疾病 (如麻疹等)之后,还会使机体具有相应的免疫 力,使患者终生不再罹患此病。
此体质类型的人,对风、暑、热等阳邪的易感性较 强,其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并易化燥伤阴;皮 肤易生疖疮;内伤杂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 容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及出血等病证。
3、 偏 阴 质
偏阴质是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类 型。其特征为:
①形体适中或偏胖,但较弱,容易疲劳; ②面色 偏白而欠华; ③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 ④食量较小,消化功能一般; ⑤平时畏寒喜热,或体 温偏低; ⑥唇、舌偏白偏淡,脉多迟缓; ⑦精力偏弱, 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偏弱。
体质学说既是养生防病的理论支撑, 又是个性化诊疗的理论基础。中医讲的 “因人制宜”,就是强调在诊治疾病时因 个人的体质差异而做相应的调整。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 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 能、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体质通过人体形态、机能的差异性表现出来,在 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差异; 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和易罹性, 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现代医家也有不同的分类法:如有三分法、四分法、 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等。
(二)正常体质的分类及其特征
1、 阴 阳 平 和 质
阴阳平和质是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其特征为:
①身体强壮,胖瘦适度; ②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 之偏,但都明润含蓄; ③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 ④食量适中,二便通调; ⑤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 ⑥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潜 力大; ⑦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四、影响体质的因素
先天因素 后天因素
年龄因素 性别因素 饮食劳逸 情志因素 地域因素 疾病治疗
(一)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
先天禀赋,是指子代出生以前在母体 内所禀受的一切,包括父母生殖之精的质 量,父母血缘关系所赋予的遗传性,父母 生育的年龄,以及在母体内孕育过程中母 亲是否注意养胎和妊娠期疾病所给予的一 切影响。
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决定 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
(二)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变化,男女体质的形成和演变,大致可 划分为五个阶段:
① 从出生到青春期,是体质渐趋成熟、定型的阶 段,体质基本定型于青春期末。
② 青春期到35岁左右,处于壮年阶段,体质变化 大多数较为平缓。
③ 35岁至更年期以前的男女,女性的体质常会发 生较明显的变化,且多半是转向病理性体质,出现一些 病态。相对而言,男性这一时期的变化不很显著。
(二)阐释发病原理
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
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疾病发生与否, 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的反映。
一般而言,体质强壮者,正气旺盛,抗病力强,邪 气难以侵入致病;体质羸弱者,正气虚弱,抵抗力差, 邪气易于乘虚侵人而发病。
发病过程中又因体质的差异,或即发,或伏发,或 时而复发,且发病后的临床证候类型也因人而异。
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对寒、湿等阴邪的易感性 较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表证易传里 或直中内脏;冬天易生冻疮;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 虚之证;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病证。
(三)病态体质的分类
形壮亢奋质 ,身热虚亢质,
1
瘦削燥红质 ;
形寒迟呆质,形胖湿腻质;
身萎疲乏质;
晦暗瘀滞质。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三、 体质的分类 四、 影响体质的因素 五、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 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 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 演变过程的影响,并用以指导诊断和防治 疾病的理论知识。
总之,体质禀赋于先天,受制于后天。在 先、后天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个体不同 的体质特征。
五、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
一般而言,偏阳质者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耐 寒。偏阴质者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
小儿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常易感受外邪或因 饮食所伤而发病。
(七)地理因素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不 同地域人群的饮食结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民 俗等,从而导致其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的差异。同 时,人类具有能动的适应性,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 人类各自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协调的自我调节机 制和适应方式,从而产生并形成了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