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医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医学、中医预防医学及中医经典着作奠定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因而学习和掌握该课程对深入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极为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等三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阐释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及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精气学说,是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精或气的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中医学以此为指导构建了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和精为生命本原、气为生命维系的精气理论。

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中医学以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等运动规律和形式,认识和阐释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

五行学说,既是一种古代的宇宙和方法论,又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

宇宙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此五类物质之间存在着两种运动模式:五行的生克制化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克制以维持协调平衡的普遍联系;五行的中控四方说明中土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主导或调控枢纽。

中医学用以阐释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在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等思想基础上产生的特有思维方式,主要有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和类推思维方式。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主要阐释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精气血津液神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制学说等四部分。

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

人格的结构一般可分为三个方面: ①是人格倾向,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动力 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 ②为心理特征,主要指能力、气质、性格等。 ③为心理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感受与自我控制。 可见,人格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一种多水平、 多层次的完整系统,它们彼此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其 中与中医学体质理论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个性心理特征中 的气质与性格等。
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本质特 征,它概括了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 的机能在生命活动或形体运动中的反映,与人的体格、 体型、机能、神经、心理等均有密切的关系。人体机能 在形体运动中反映出来的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 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等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概括了人体心理上的本质特性,人在心理 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力、情感行为、感知觉、态度、个 性、性格、意志等均是心理素质的反映。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 喜怒悲忧恐”,神志活动的产生和维持有赖于内在脏腑 的机能活动,以脏腑精气血阴阳为物质基础,通过口、 眼、舌、鼻、耳这些接受外界信息刺激的重要器官将信 息传入五脏,在五脏的生理活动下产生。 就认知活动而言,《灵枢· 本神》:“心藏脉,脉 舍神”、“肝藏血,血舍魂”、“肺藏气,气舍魄”、 “脾藏营、营舍意”、“肾藏精,精舍志”。 就情感活动而言,《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心“在 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 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⒉气质:分为现代心理学之气质和中医学之气质。 ⑴现代心理学之气质 相当于西方心理学“temperament”,是指人在进行 心理活动时或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强度、速度、稳 定性、指向性和灵活性等动态性的人格心理特征。 既表现在情绪产生的快慢、思维的灵活程度、情绪 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情绪状态的稳定性、情 绪变化的幅度及心理活动的内倾性和外倾性方面,也表 现在行为动作和言语的速度与灵活性方面,是人的心理 活动稳定的、与遗传有关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内部心 理气候。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五章 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五章 体质
先天禀赋——来自父母,为体质形成的第 一个因 体质 素(遗传因素、胎育因素) 后天因素——决定体质的发展与差异性
结论:先天禀赋决定了体质的相对稳定性, 后天调养又使得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体质的表现形式 体质的表现形式体现于两方面:
体质的表现
生理体质—个体对外来刺激的生理反应性 (个体在体力、智力、本能方面的 特性;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等) 病理体质—个体受病邪作用时的发病倾向 (机体对某些外邪的易感性,对病 证的易发性和发病后的易转性等)
男子以精为主,以肾为先天 内在因素 小儿为“纯阳之体”—阴阳处于蓬勃生长 年龄 状态 老人以肾气虚衰为先导—阴阳气血均衰退 心理 情志的异常变化导致体质下降,与某些 疾病发生有关
自然环境——地理,不同区域的人, 体质结构明显差异 外在因素 经济生活、意识形态、 社会地位 社会环境 影响体质 变化 职业、战争
三、正常体质 总体而言,健康人群体内阴阳是平衡的。 具体而言,不同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 或偏阴、或偏阳 ——不超过机体调节的适应 能力(常度之内)。
(一)阴阳平和质
形:体壮适中、目光有神,肤色明 润、食欲好、二便正常等 表现 气血阴阳充盛 功能协调 演化 病则易愈易治 神:性格开朗,生活安静自处,顺 应自然,精力充沛等 健康、不易生病、多长寿
四、体质所含内容 包括内部与外形两部分:
气质:是隶属于体质的一个较小概念,是个体心理特征的 总称(神态、意识、言行、风度中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 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体现于感觉运动器官和 神 内部 经系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 性、平衡性等) 性格:是人习惯化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出的个性心 理
(二)偏阳质
形:体瘦结实、面色偏红或微黑、食欲 旺、 喜冷畏热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即体质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质学说是根据个体的生理和病理特征,结合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科学地总结人体的本质特点和个体之间差异的理论体系。

中医体质学说主要包括人体形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等方面的特点。

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和《素问》,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独立的个体差异。

体质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模式和生态平衡的表现。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人体可以分为九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分别是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和气虚体质。

平和体质是最理想的体质类型,具有阳光开朗、生理机能协调、抵抗力强等特点。

阳虚体质则是以阳气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包括畏寒怕冷、气短懒言、脖子以上皮肤苍白等。

阴虚体质则是以阴液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手足心热等。

痰湿体质是以体内湿气过重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体形肥胖、口干欲饮、腹部胀满等。

湿热体质则是以湿气和热气过盛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苦咽干、大便干燥、疮疖发痒等。

血瘀体质是以血液循环不畅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气血不足、胸胁疼痛、色素沉着等。

气郁体质则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胸闷气喘等症状。

特禀体质则是指对特定物质过敏,如花粉、尘螨等引起的过敏反应明显。

气虚体质以气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面色苍白、气短疲乏、易感冒等。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类型不同,对疾病的易感程度和治疗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具体特点,选择相应的针灸、推拿、药膳等治疗方法,以达到调整体质平衡、预防疾病和辨证施治的目的。

然而,中医体质学说也存在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体质学说过于主观,缺乏科学依据,体质类型的划分标准不够明确。

另一方面,体质学说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也必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调理原则
因人制宜、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运动调理
根据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促 进气血流通。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调节心理 状态。
药物调理
根据体质类型,使用相应的中药或针灸等 治疗手段。
常见体质调理方案
气虚质
益气健脾,适当食用黄芪、党 参等中药材,进行太极拳等运
动。
血虚质
养血补血,适当食用当归、枸 杞等中药材,进行散步等运动 。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目录
•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要性 • 体质的分类与特点 • 体质的形成因素 •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 现代医学对体质学说的研究与应用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
01
要性
体质学说的定义
体质学说定义
体质学说是指根据个体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特征差异, 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并分析不同体质类型与疾 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关系的学说。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05
辨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望诊
观察形体、面色、舌象等,判断体质 类型。
01
闻诊
听声音、嗅气味,了解体质状况。
02 03
问诊
询问症状、病史,综合分析体质特点。
辨识原则
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结合个体差异。
05
04
切诊
摸脉象,判断气血阴阳等状况。
调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饮食调理
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补充营 养。
平和质
精力充沛、适应力强、抵 抗力好、耐受寒热、不易 患病。
气虚质
易疲乏、气短、自汗、易 感冒、舌淡红、苔白润。
血虚质
面色苍白、心悸失眠、头 晕眼花、月经量少、舌淡 红、苔薄白。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的应用)

体质学说的应用体质学说,重在研究正常人体的生理特殊性,强调脏腑经络的偏颇和精气阴阳的盛衰对形成体质差异的决定性作用,揭示了个体的差异规律、特征及机理。

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差异,取决于个体的体质,体质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预后上的差异及个体对治疗措施的不同反应性。

因此,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及养生预防均有密切的关系,体质学说在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学强调的“因人制宜”,就是体质学说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体现,是个体化诊疗思想的反映。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

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生理范围内阴阳寒热的盛衰偏颇,这种偏颇性决定了个体的机能状态的不同,因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亲和性、耐受性不同,也就是选择性不同,正所谓“同气相求”。

一般而言,偏阳质者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耐寒。

感受风邪易伤肺脏;感受暑热之邪易伤肺胃之津液及肝肾之阴气。

偏阴质者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感受寒邪后易入里,常伤脾肾之阳气;感受湿邪最易困遏脾阳,外湿引动内湿而为泄为肿等。

小儿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常易感受外邪或因饮食所伤而发病。

体质因素还决定着发病的倾向性。

脏腑组织有坚脆刚柔之别,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不同,因而不同体质的人发病情况也各不相同。

一般而言,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等疾;年高之人,脏腑精气多虚,体质较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渴等病;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中风、眩晕;瘦人或阴虚之体,易罹肺痨、咳嗽诸疾;阳弱阴盛体质者易患脾肾阳虚之证。

脏气偏聚盈虚的改变,形成体内情感好发的潜在环境,使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使情志症状的产生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倾向性。

此外,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以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也与个体体质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不同的种族、家族长期的遗传因素和生活环境条件不同,形成了体质的差异,即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抗病能力和免疫反应的不同。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体质)【圣才出品】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体质)【圣才出品】

第5章体质5.1 复习笔记一、体质学说概述1.体质学说的概念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2.体质的概念(1)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2)体质的特点包括:个体差异性、形神体性、群体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

(3)体质的构成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征的差异性构成。

(4)体质状况的评价指标包括:身体的形态结构、身体的机能水平、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心理的发育水平、适应能力。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三、体质的分类1.体质的分类依据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方法(框架),以藏象及精气血津液神为理论基础。

2.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表5-1 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3.九种常见体质表5-2 九种常见体质四、体质学说的应用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2.阐释发病原理3.解释病理变化4.指导辨证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

5.指导治疗(1)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常以患者的体质状态作为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

(2)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①注意药物性昧体质偏阳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体质偏阴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素体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阴阳平和质者——宜视病情权衡寒热补泻,忌妄攻蛮补等。

②注意用药剂量体质强壮者——对药物耐受性强,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体质瘦弱者——对药物耐受性差,剂量宜小,药性宜平和。

③注意针灸宜忌体质强壮者,对针石、火炳的耐受性强;体质弱者,耐受性差。

中医基础理论(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一经别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二别络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三经筋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四皮部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 用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特点
一先天禀赋 二年龄因素 三性别差异 四饮食因素 五劳逸因素 六情志因素 七地理因素 八治疗影响
一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一饮食不节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一过劳 二过逸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一毒邪 二外伤 三诸虫 四药害 五医过 六先天因素
第二节病机
第一节发病
第三节疾病传变
一发病原理 二发病类型
一基本病机 二内生五邪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
第一节经络学 说概述
2
第二节十二经 脉
3
第三节奇经八 脉
4 第四节经别、
别络、经筋、 皮部
5
第五节经络的 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一中医学及其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中医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一取象比类 二司外揣内 三归纳演绎 四试探反证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第一节阴阳学 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
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
(二)体质九分—九种体质类型及其特征
1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
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 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 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阴阳分类法和五行分类法。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阴阳平和质:
特征:身体强壮,肥瘦适度,面色与肤色随 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 朗、随和,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舌红润,脉象 缓匀有神;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 敏捷,工作潜力大,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
力较强
2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疲乏,气短,自汗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
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较慢 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5
(二)体质的要素: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生长发育迟速;感觉运动敏钝 生殖机能旺衰;抗病能力强弱
(二)体质的要素:
6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感觉、 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等的总称, 属于中医学神的范畴。

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中医学体质学说——属于藏象的内容之一。

●体质的内在基础即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

体质的差异,实乃内在物质之偏倾和功能活动之差异的反映。

●研究体质,实质上是从差异性方面研究藏象,藏象理论是体质学说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体质学说的基本概念一、“体质”名称的由来●古有“禀赋”、“素质”、“禀质”、“素禀”、“气禀”、“气体”等名称。

●近年来,“体质”逐渐形成一种学说,被日益重视。

●“体质学说”的兴起,拓展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范畴,形成一些新的理论热点。

二、体质的含义是人体在遗传性(先天禀赋)和获得性(后天调养)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先天禀赋——来自父母,为体质形成的第一个因体质素(遗传因素、胎育因素)后天因素——决定体质的发展与差异性结论:先天禀赋决定了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后天调养又使得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体质的表现形式体质的表现形式体现于两方面:生理体质—个体对外来刺激的生理反应性,个体在体力、智力、本能方面的特性;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等)体质的表现病理体质—个体受病邪作用时的发病倾向(机体对某些外邪的易感性,对病证的易发性和发病后的易转性等)四、体质所含内容包括内部与外形两部分:气质:是隶属于体质的一个较小概念,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称(神态、意识、言行、风度中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内部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体现于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等)性格:是人习惯化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点(骄傲、谦虚、勤奋、懒惰、勇敢、怯懦等)形态:人体躯体形态(体重、特征、骨骼、体形及体姿等)外形体格: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煅炼程度的状态(身长、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皮肤等)体型:身体类型(胖、瘦、高、矮、肤色等)注:上述内容中,素质、形态、体格、体型可概括为“形”;气质、性格可概括为“神”体质的内容实为“形神合一”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概念、形成、生理病理,及其对疾病的影响,并 指导疾病诊治理论。
第五章 体 质
第一节 概 述
• 一、体质的概念
• (三)体质与素质、气质、性格 • (1)体质与素质:素质主要是由先天禀赋因素决定的,
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体质是先、后天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而形成的在功能、形态和结构上的特征。
第五章 体 质
第五章 体 质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基础
•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 (一)先天因素 • 先天禀赋包括父母生殖之精的质量,父母精血所
禀受的遗传性,父母的生育年龄,在母体内的发 育过程、营养状态,以及母体在妊娠期间所受的 种种影响。
第五章 体 质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基础
• (二)后天因素 • 1、年龄因素 • 2、性别差异 • 3、地理因素 • 4、饮食营养 • 5、劳逸所伤 • 6、情志因素 • 7、其他因素
第一节 概 述
• 一、体质的概念
• (三)体质与素质、气质、性格 • (2)体质与气质:气质是人体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持
征,其侧重于人的心理特征;而体质不仅包括了个体的 某些气质特征,而且着重反映个体在形态、结构与功能 上的特点。 • (3)体质与性格:性格是个人在现实中习惯化了的稳 定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如骄 傲、谦虚、勤劳、怯懦等。体质强调个体生理特征,性 格突出个体心理上特点。
差异 2、体质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也是脏腑功能的 变化为基础的
第五章 体 质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基础
•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 • (二)体质与气血 • 体质的差异取决于气血的功能与多少。在功能上,气血
的强弱多少可以造成形体肥瘦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 体质。 • 如同为肥胖之人,根据其气血的多少又有“膏”、 “脂”、“肉”三型:膏型 之人,从气多阳,体质热 而耐寒;肉型之人,血多形体充实气血和平,不寒不热; 脂型之人,血清、气滑而少,形体不甚强壮。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

中医根底理论体质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1.体质的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根底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2.体质的构成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

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根底。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3)心理状态的差异性。

3.体质的特点(1)先天遗传性:决定体质形成和开展的根底。

(2)差异多样性:是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问题。

(3)形神一体性:“形神合一”是中医学体质概念的根本特征之一。

(4)群类趋同性:同一种族或聚居在同一地域的人,因为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同,遗传背景和生存环境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从而使人群的体质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特点,形成了地域人群的不同体质特征,使特定人群的体质呈现类似的特征。

(5)相对稳定性:个体禀承于父母的遗传信息,使其在生命过程中遵循某种既定的内在规律,呈现出与亲代类似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在生命过程某个阶段的体质状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动态可变性: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后天各种环境因素、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年龄变化、疾病损害、针药治疗等,又使得体质具有可变性。

(7)连续可测性。

(8)后天可调性。

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根底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1)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脏腑经络的盛衰偏倾决定体质的差异。

个体体质的差异必然以脏腑为中心,反映出构成身体诸要素的某些或全部的素质特征。

(2)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根底,其中精的多少优劣是体质差异的根本。

2.影响体质的因素(1)先天禀赋(2)年龄因素(3)性别差异(4)饮食因素(5)劳逸所伤(6)情志因素(7)地理因素(8)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1.体质与发病人体的体质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体质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体质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体质的基本概念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把经络学说讲完了,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当中,关于人体结构学的理论。

体质学说我们今天讲第五章体质。

首先说一说这一章的目的要求:一、要掌握体质的概念和正常体质的分类;二、掌握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三、了解体质的形成因素。

体质的概念下面讲第一节体质的概念。

在没讲体质的概念之前,简要地把体质学说大致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就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体质学说。

历代医家关于体质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都做出了不少的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医理论的体质学说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长期以来,关于中医体质学说,只是在具体的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在疾病和治疗过程中能够体现出来。

而作为完整的学说,是在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才逐渐地形成这门学说,这也是《中医基础理论》当中一个新型学科。

近年来,又应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它进行了研究。

我们这一章仅仅是简要地介绍一下体质学说有关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体质的含义。

关于体质的含义,就现代的研究成果而言,表述的方法并不完全一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定义的方法,对体质进行了定义。

我们在这里,对体质做这样的定义。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记这个定义的要素,关键词是固有特性,体质是固有特性。

什么样的固有特性呢?是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表现为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稳定”这两个字要注意,它不是一般的固有特性,是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1)强调它的形成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2)具体表现的形式是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在这几个方面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换句话说,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的个性特征。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质Biblioteka 征。(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 来说,疾病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如大 病、久病之后,常使体质虚弱;而某些慢性疾病 (如慢性肾炎等)迁延日久,患者的体质易表现 出一定的特异性。而感染邪气,罹患某些疾病 (如麻疹等)之后,还会使机体具有相应的免疫 力,使患者终生不再罹患此病。
内伤病的发生也与体质密切相关。个体体质的特殊 状态或缺陷是内伤情志病变发生的关键性因素。
(三)解释病理变化
1、体质因素决定病机的从化 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从化的一般规
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相对亢奋,受 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机能活动相对 不足,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 邪从燥化;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
④ 50岁上下的妇女和55~60岁左右的男子进入了更 年期,因天癸渐竭,精血衰减,体质也发生显著变化。
⑤ 更年期以后的老年阶段,男女体质渐虚,多以 虚为主,兼夹痰瘀。
儿童的体质特点
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 心热与火同肝论,娇肺易伤不易愈。
——明·万全《育婴秘诀》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体质学说既是养生防病的理论支撑, 又是个性化诊疗的理论基础。中医讲的 “因人制宜”,就是强调在诊治疾病时因 个人的体质差异而做相应的调整。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 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 能、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体质通过人体形态、机能的差异性表现出来,在 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差异; 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和易罹性, 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三、 体质的分类 四、 影响体质的因素 五、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 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 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 演变过程的影响,并用以指导诊断和防治 疾病的理论知识。
四、影响体质的因素
先天因素 后天因素
年龄因素 性别因素 饮食劳逸 情志因素 地域因素 疾病治疗
(一)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
先天禀赋,是指子代出生以前在母体 内所禀受的一切,包括父母生殖之精的质 量,父母血缘关系所赋予的遗传性,父母 生育的年龄,以及在母体内孕育过程中母 亲是否注意养胎和妊娠期疾病所给予的一 切影响。
(二)阐释发病原理
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
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疾病发生与否, 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的反映。
一般而言,体质强壮者,正气旺盛,抗病力强,邪 气难以侵入致病;体质羸弱者,正气虚弱,抵抗力差, 邪气易于乘虚侵人而发病。
发病过程中又因体质的差异,或即发,或伏发,或 时而复发,且发病后的临床证候类型也因人而异。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心率、心律、面色、唇色、脉 象、舌象、呼吸状况、声音的高低、食欲、口 味、体温、对寒热的喜恶、二便情况、性机能、 生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形体的动态及活动 能力、睡眠状况、视听觉、触嗅觉、耐痛的程 度、皮肤肌肉的弹性、须发的多少与光泽等方 面的差异。
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差异均为内在脏腑功 能状态及气血盛衰的外在表现。
活动和安逸是影响体质的又一重要因素。
适度的劳作或体育锻炼,可使气血调畅,筋 骨强壮,脏腑功能旺盛;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消 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维持人体正常的功能 活动。劳逸结合,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保持 良好的体质。
(六)情志因素
七情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脏腑精气的变化,而影 响人体的体质。情志和调,则气血调畅,脏腑功能协调, 体质强壮;反之,长期、强烈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 的生理调节能力,可致脏腑精气的不足或紊乱,对体质 造成不良影响。
质特征。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 来说,疾病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如大 病、久病之后,常使体质虚弱;而某些慢性疾病 (如慢性肾炎等)迁延日久,患者的体质易表现 出一定的特异性。而感染邪气,罹患某些疾病 (如麻疹等)之后,还会使机体具有相应的免疫 力,使患者终生不再罹患此病。
④ 50岁上下的妇女和55~60岁左右的男子进入了更 年期,因天癸渐竭,精血衰减,体质也发生显著变化。
⑤ 更年期以后的老年阶段,男女体质渐虚,多以 虚为主,兼夹痰瘀。
儿童的体质特点
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 心热与火同肝论,娇肺易伤不易愈。
——明·万全《育婴秘诀》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七)地理因素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不 同地域人群的饮食结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民 俗等,从而导致其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的差异。同 时,人类具有能动的适应性,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 人类各自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协调的自我调节机 制和适应方式,从而产生并形成了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体
这是因为不同的种族、民族、家族长期的遗 传因素和生活环境条件不同,形成了体质的差异, 即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抗病能力和免疫反应的 不同。
依据精气理论,对某些遗传性疾病和遗传倾 向性疾病,若能在先天之精和遗传基因层面上进 行干预,则可改造其偏倾性体质,使病不发。
若注重调气、炼神以修身,也能使其偏倾性 体质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使病减缓发作。
3、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的盛衰,决定着体质的强弱,并影响着体 质的类型。
三、 体质的分类
(一)质的分类方法
体质的分类法是认识和掌握体质差异性的重要手段。
古今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进行了的划分。《内经》 曾提出过阴阳划分法、五行划分法、形态与机能特征分 类法、心理特征分类法(包括刚柔分类法、勇怯分类法、 形态苦乐分类法)等,张介宾等采用藏象阴阳分类法, 叶天士等以阴阳属性分类,章虚谷则以阴阳虚实分类。
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对寒、湿等阴邪的易感性 较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表证易传里 或直中内脏;冬天易生冻疮;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 虚之证;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病证。
(三)病态体质的分类
形壮亢奋质 ,身热虚亢质,
1
瘦削燥红质 ;
形寒迟呆质,形胖湿腻质;
身萎疲乏质;
晦暗瘀滞质。
体质学说既是养生防病的理论支撑, 又是个性化诊疗的理论基础。中医讲的 “因人制宜”,就是强调在诊治疾病时因 个人的体质差异而做相应的调整。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 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 能、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体质通过人体形态、机能的差异性表现出来,在 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差异; 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和易罹性, 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 即使患病,多为表证、实证,且易于治愈,康复亦快, 有时会不药而愈。如果后天调养得宜,无暴力外伤、慢 性疾患及不良生活习惯,其体质不易改变,易获长寿。
2、 偏 阳 质
偏阳质是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 类型。其特征为:
①形体适中或偏瘦,但较结实; ②面色多略偏红 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 ③性格外向,喜动好强, 易急躁,自制力较差; ④食量较大,消化吸收功能健 旺;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黄赤; ⑤平时畏热喜冷,或 体温略偏高,动则易出汗,喜饮水; ⑥唇、舌偏红, 苔薄易黄,脉多偏阳; ⑦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 灵敏,性欲较强。
素质
在现代生理学中素质是指人先天的形态生 理特点,主要是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 的特点,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属于 体质的范畴。
身体素质是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 的本质特征,它概括了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生命活动或形体运 动中的反映,与人的体格、体型、机能、神经、 心理等均有密切的关系。人体机能在形体运动 中反映出来的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 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等能力统称为身体素 质。
④ 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各种精 神心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病因、疾病损害的抵抗、调 控能力、修复能力。
2、健康体质的标志 (WHO)
①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 ②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③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 ⑤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⑥ 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 眼睛明亮,反应灵敏,眼睑不发炎; ⑧ 牙齿清洁,无疼痛、缺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⑨ 头发光泽,无头屑。 ⑩ 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三)体质的标志
1、体质的评价指标
① 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包括体表形态、体格、体 型、内部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协调性。
② 身体的功能水平:包括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各器官、 系统的功能,特别是心血管、呼吸系统的功能。
③ 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包括速度、力量、 耐力、灵敏性、协调性及走、跳、跑、投、攀越等身体 的基本活动能力。
内伤病的发生也与体质密切相关。个体体质的特殊 状态或缺陷是内伤情志病变发生的关键性因素。
(三)解释病理变化
1、体质因素决定病机的从化 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从化的一般规
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相对亢奋,受 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机能活动相对 不足,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 邪从燥化;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
此体质类型的人,对风、暑、热等阳邪的易感性较 强,其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并易化燥伤阴;皮 肤易生疖疮;内伤杂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 容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及出血等病证。
3、 偏 阴 质
偏阴质是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类 型。其特征为:
①形体适中或偏胖,但较弱,容易疲劳; ②面色 偏白而欠华; ③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 ④食量较小,消化功能一般; ⑤平时畏寒喜热,或体 温偏低; ⑥唇、舌偏白偏淡,脉多迟缓; ⑦精力偏弱, 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偏弱。
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女子 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男子多用气,故气
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男子病多在 气分,女子病多在血分。男子之病,多由伤精耗 气,女子之病,多由伤血。
(四)饮食因素
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有明显的影响。 长期的饮食习惯和固定的膳食品种质量,日久可 因体内某些成分的增减等变化而影响体质。 (五)劳逸因素
现代医家也有不同的分类法:如有三分法、四分法、 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等。
(二)正常体质的分类及其特征
1、 阴 阳 平 和 质
阴阳平和质是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其特征为:
①身体强壮,胖瘦适度; ②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 之偏,但都明润含蓄; ③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 ④食量适中,二便通调; ⑤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 ⑥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潜 力大; ⑦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总之,体质禀赋于先天,受制于后天。在 先、后天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个体不同 的体质特征。
五、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
一般而言,偏阳质者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耐 寒。偏阴质者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
小儿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常易感受外邪或因 饮食所伤而发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