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导学案

合集下载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马嵬》优秀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李商隐的《马嵬(其二)》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以唐诗为主,选取了唐朝不同阶段的诗人代表,旨在领悟唐朝诗人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和艺术感悟能力。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

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二说学情学生对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对于咏史诗在讲解《杜甫诗三首》中也有涉猎,他们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反复咀嚼体验诗歌这一含蓄细腻力情感见长的文体,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激发审美情趣,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依据新课标三个维度、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教学一篇诗歌目的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马嵬》导学案

《马嵬》导学案

马嵬(其二)导学案一、基础过关【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诗歌大意.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3、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知识导学】1.题解马嵬驿在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面。

天宝十五年(756),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避难,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2 弄清史实马嵬之变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3.常识补充诗词鉴赏艺术手法包括:(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3)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4)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

【基础演练】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马嵬(wéi )未卜(bǔ)宵柝(tuò)晓筹(chóu )驻(zhù)马2请根据文中注释,翻译出全文。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梆子,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牛郎织女。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马嵬(其二)》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马嵬(其二)》全诗,理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关键意象和典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人生、珍惜爱情的态度,以及对诗人李商隐深刻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欣赏。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马嵬(其二)》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及马嵬之变的历史事件。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意象及典故运用。

•拓展延伸:探讨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马嵬(其二)》原文、译文、作者介绍、历史背景、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唐朝历史的短片,简要介绍唐朝的繁荣与衰落,特别是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看短片,思考历史事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教师导入:在唐朝历史上,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催生了无数文学作品。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感受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创作风格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强调李商隐在晚唐文坛的重要地位及其诗歌的含蓄深沉、意境深远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李商隐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李商隐的生平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教师引导:分析李商隐创作《马嵬(其二)》时可能的心境和动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马嵬(其二)》,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马嵬(其二)导学案.doc

马嵬(其二)导学案.doc

马嵬(其二)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手法3、背诵全诗【学习重点和难点】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2、诗歌蕴涵的寓意【学法指导】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2、背景链接3、关于咏史诗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4、题解天宝十五年(7 5 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平),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李唐前朝皇帝唐玄一Zj> O 【学习内容】朗读诗文(注意节奏)疏通诗文(一)、基础知识积累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马嵬()未卜()宵柝()晓筹()驻()马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空闻虎旅传xiao ()柝⑵如何四ji ()为天子3、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笑:嘲笑;如何:为什么三、赏析诗文(合作探究)1、《马嵬(其二)》诗中哪几句诗概写了“马嵬之变”这一历史事件?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颔联“虎旅传宵柝”对“鸡人报晓筹”,分别是哪里的声音?“空闻”对“不复”,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可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何种境遇?(1)军营内的声音,宫内声音(2)对比、对偶C3)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山西省阳高县高中语文 7《李商隐诗两首之马嵬(其二)》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山西省阳高县高中语文 7《李商隐诗两首之马嵬(其二)》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7、《李商隐诗两首之马嵬(其二)》一、学习目标: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二、学习重难点: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

三、读书指导:1、写作背景:这首诗为咏史诗。

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坡,六军不进,逼玄宗赐死杨贵妃及其亲属,史称“马嵬之变”。

诗开首即说“海外”,指传说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有方士说在海外仙山找到了她,并带回金钗之类的饰物给唐玄宗看的故事。

2、相关知识:咏史诗: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

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四、自主学习任务:1、自由朗读全诗,初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2. 给加点的字注音。

马嵬.( ) 未卜.( ) 宵柝.( ) 晓筹. ( ) 驻.马(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4.李商隐名句:(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无题》)(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5.背诵全诗五、合作探究:1.《马嵬(其二)》一诗的诗眼是哪两句?2.《马嵬(其二)》一诗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时间的,前者指眼前,后者指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什么情况?3.《马嵬(其二)》的尾联用莫愁的典故有什么用意?4.《马嵬(其二)》这首诗的章法结构是怎样的?5.全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马嵬(其二)》名师教案1

《马嵬(其二)》名师教案1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2学情分析《马嵬(其二)》这首诗歌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语文必修三的第二单元,是一首咏史诗,讲授对象为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对诗歌尤其是咏史诗的学习没有经验,也没有一定的诗歌学习方法,思考问题时容易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去赏析诗歌,也没有积累赏析咏史诗的切入点。

高一学生对待咏史诗习惯于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内容,不去深入思考。

好在高一学生对中国的古典诗歌兴趣浓厚,他们喜欢古典诗歌,愿意多去朗读。

在咏史诗学习方面,高一学生需要积累赏析咏史诗的经验,学会赏析咏史诗的需要注意的方面。

教师应系统地引导学生去赏析咏史诗,从咏史诗的内容到其写作方法、写作特点。

让学生积累咏史诗的有关文学常识,慢慢地学会赏析咏史诗。

3重点难点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导入】活动1提起李商隐,我们马上就会想起他所写的表现坚贞爱情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优美诗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咏史抒怀诗《马嵬》,希望能借助这首诗,学习鉴赏此类诗歌的一般方法。

【活动】精通历史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活动】读法指导学生先完成生字的阅读,并掌握律诗的基本节奏,教师用指点法,让学生顺利阅读【活动】疏通文意,了解写作方法1.首句用典,玄宗听方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得“世世为夫妻”的誓言,有何用意?2.颔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作者的怎样的观点?3.颈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作者的怎样的观点?4.整首诗歌在顺序上和一般是个有何不同?明确:对比,反衬,反问【活动】问题探究马嵬事变,以玄宗赐死贵妃为结,为什么要赐死贵妃?中国自古有“红颜祸水”的说法,你认同吗?你可以有怎么样启示和感想,举例说明。

马嵬导学案 生

马嵬导学案 生

《马嵬》(其二)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的深刻寓意,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3.学习本诗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知识导学】常识补充---咏史怀古诗1、内容:咏怀古迹、品评古事、缅怀古人2、咏史怀古诗的情感主题a、(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b.(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c.(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d.理性反思之理性分析,独抒机杼(客观评价)3、写作方法:常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4、鉴赏步骤:首先,弄清史实:了解作品做涉及的史实和人物其次,体悟感情: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表达的情感再次,揣摩意图:探究诗人发思古幽情的缘起最后,分析技巧:分析作品采用的艺术手法【预习检测】------马嵬知多少?【诗歌鉴赏】一、诵读感知聆听范读学生模仿分组朗读试背二、品读探究-------解读咏史诗(一)弄清史实(二)辨析态度,体悟感情【探究一】《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问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探究二】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问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探究三】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第一篇:马嵬(其二)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3、体会本诗深刻寓意教学重点: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本诗深刻寓意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现在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锦瑟》)《锦瑟》可以说是李商隐所写诗歌当中最朦胧难懂的,但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嵬》相对而言要易懂许多。

二、初读正音断句1.出示已断好节奏的诗歌原文,生齐读。

师注意字词读音。

2.解题(1)马嵬,在今陕西,如今已然成为旅游景点。

此地有杨贵妃墓,更有“马嵬之变”的历史。

(2)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护驾军士砍杀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3.咏史诗鉴赏步骤弄清史实;揣摩意图;分析写法三、再读分析人物本诗牵涉到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主要历史事件是马嵬之变。

请大家结合诗歌分析历史事件之下的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1.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时的玄宗?当时情况如何?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前一句写六军将士止步不前迫使玄宗赐死贵妃。

这样不正常的情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威严尽失无能为力的落魄天子形象。

尊贵的天子不是一声令下就能让千军万马齐发吗?忠诚的将士不是应该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现在呢?将士停步不前,说,贼本尚在。

天子迫不得已,说,赐其白绫。

后一句写五年前玄宗贵妃七夕盟誓。

当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誓要生生世世在一起,而今却是你自顾保命赐我一死独活人间。

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虚伪自私的薄情男子形象。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人教版必修3 第7课《马嵬(其二)》学案1

人教版必修3 第7课《马嵬(其二)》学案1

《马嵬(其二)》学案一、实词1.一词多义①迷⎩⎪⎨⎪⎧ 庄生晓梦迷.蝴蝶 迷.不知吾所如 棋迷. 以迷.天下之主②莫⎩⎪⎨⎪⎧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点拨 ①迷恋,沉醉/分辨不清/沉醉于一物一事的人/迷惑②不能/没有谁2.古今异义①一弦一柱思华.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望帝春心..托杜鹃。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只是当时已惘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古义: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今义:指青少年时代。

②古义:伤春之心。

今义:指男女之间相互爱慕的情怀。

③古义:迷惘,茫然。

今义:形容失意的样子。

二、名句积累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三、课文理解《马嵬》(其二)1.你能分析一下本诗章法结构的特殊之处吗?点拨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马嵬(其二)》导学案

《马嵬(其二)》导学案

马嵬(其二)导学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的深刻寓意,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3.学习本诗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知识导学】1.题解马嵬驿在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面。

天宝十五年(756),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避难,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洪升的《长生殿》都是千古名篇。

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唐玄宗开脱。

李商隐身在已经走向衰败的晚唐社会,对唐玄宗的失政感到特别心痛。

他的这首诗便把矛头指向了唐玄宗,对他实行了尖锐的讽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

2.常识补充诗词鉴赏艺术手法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③.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

【基础演练】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锦瑟()弦()柱惘()然马嵬()未卜()宵柝()晓筹()驻()马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准确的汉字。

⑴望帝春心tuō()杜鹃⑵cāng()海月明珠有泪⑶仅仅当时已wǎng()然⑷空闻虎旅传xiāo()柝⑸如何四jì()为天子【合作探究】1.《马嵬(其二)》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个马嵬之变的事件?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2.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招魂说“海外”“九州”还有杨妃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3.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从内容和语气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4.从内容的顺序看,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谋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其二)》诗的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巩固提升】1.结合具体诗句分析《马嵬(其二)》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马嵬(其二)》教案(最新整理)

《马嵬(其二)》教案(最新整理)
《马嵬》(其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 4、学习本诗叙事的手法 。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 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 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 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 813~858 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李商隐 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
政治,企望革新。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 年),由于令狐绹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 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 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 开。”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3、体会本诗深刻寓意教学重点: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本诗深刻寓意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现在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锦瑟》)《锦瑟》可以说是李商隐所写诗歌当中最朦胧难懂的,但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嵬》相对而言要易懂许多。

二、初读正音断句1.出示已断好节奏的诗歌原文,生齐读。

师注意字词读音。

2.解题(1)马嵬,在今陕西,如今已然成为旅游景点。

此地有杨贵妃墓,更有“马嵬之变”的历史。

(2)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护驾军士砍杀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3.咏史诗鉴赏步骤弄清史实;揣摩意图;分析写法三、再读分析人物本诗牵涉到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主要历史事件是马嵬之变。

请大家结合诗歌分析历史事件之下的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1.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时的玄宗?当时情况如何?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前一句写六军将士止步不前迫使玄宗赐死贵妃。

这样不正常的情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威严尽失无能为力的落魄天子形象。

尊贵的天子不是一声令下就能让千军万马齐发吗?忠诚的将士不是应该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现在呢?将士停步不前,说,贼本尚在。

天子迫不得已,说,赐其白绫。

后一句写五年前玄宗贵妃七夕盟誓。

当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誓要生生世世在一起,而今却是你自顾保命赐我一死独活人间。

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虚伪自私的薄情男子形象。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牵牛织女,一年一会。

怎及你我,朝朝暮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嵬(其二)导学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的深刻寓意,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3.学习本诗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知识导学】1.题解马嵬驿在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面。

天宝十五年(756),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避难,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洪升的《长生殿》都是千古名篇。

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唐玄宗开脱。

李商隐身在已经走向衰败的晚唐社会,对唐玄宗的失政感到特别心痛。

他的这首诗便把矛头指向了唐玄宗,对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

2.常识补充诗词鉴赏艺术手法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③.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

【基础演练】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锦瑟()弦()柱惘()然马嵬()未卜()宵柝()晓筹()驻()马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望帝春心tuō()杜鹃⑵cāng()海月明珠有泪⑶只是当时已wǎng()然⑷空闻虎旅传xiāo()柝⑸如何四jì()为天子【合作探究】1.《马嵬(其二)》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2.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招魂说“海外”“九州”还有杨妃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3.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从内容和语气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4.从内容的顺序看,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谋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其二)》诗的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巩固提升】1.结合具体诗句分析《马嵬(其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2.默写诗句。

_______________,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不复鸡人报晓筹。

___________________,不及卢家有莫愁。

3.李商隐诗选读,体会其咏史诗。

马嵬 (其一)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义,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将其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

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

相对于一般诗人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李商隐的诗作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说,回顾以往的朝代,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

第二句是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琥珀枕,南朝一个皇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得到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将琥珀枕捣碎了给战士敷。

第二个是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另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一俩车都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那个君主为此非常自豪视之为奇珍,但齐桓公说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宝物。

这一联是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第三句也是两个典故。

青海马是指能担当军国大事的人才,蜀山蛇指亡国的祸胎(当年蜀国因为五壮士拔蛇而蜀路开,导致了蜀国灭亡),这两句话其实有种国家灭亡也隐隐有天意的意思。

义山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但当时是唐文宗很有雄心壮志的,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亡,所以义山也无法解释为何国家会走向衰败,所以他只能将其解释为天意。

最后一句的南薰曲是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的意思就是没人再听到舜的《南风歌》了,意思便是天下将打乱。

苍梧是舜埋葬的地方,翠华是皇帝仪仗中顶上的华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如此衰败,不复当年尧舜之风了。

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

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

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

学后反思:参考答案【基础演练】1.李商隐名句集锦: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桐花万里关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2. A.亡妻的深情悼念;B.作者的自伤;C.作者的人生自况。

3.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合作探究】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

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2.第一联,是起兴之笔。

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

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

“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

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

“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尽管时隔多年一切都变得朦胧凄迷,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

“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达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

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

美好事物的消逝与毁灭,给人以无限的悲伤无奈与怅惘。

这里具体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有感》一诗中说:“古来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

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

“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很珍重这份“感情”。

“只是当时已惘然”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

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3。

庄周梦蝶借虚渺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望帝春心以冤禽托写恨怀,也表达殷切的思念。

月明珠泪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洁净的爱赏,又有对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蓝田玉烟借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巩固提升】1.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

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都难以知晓,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

这恰恰给了人们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象空间。

2. 构思上: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

声声诉述思念之切。

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

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朦胧美: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之深。

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基础演练】sè xián wǎng wéi bǔ tuò chóu zhù托沧惘宵纪【合作探究】1.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空闻”对“无复”,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对比和反衬,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当时”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此日”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

对比,突出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2.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

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3.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从语气上看前后句有反问,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其讥讽之意愈明。

4.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另外,五、六两句,也是运用倒叙:“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