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现代文学的开端与新文学运动1.1 文学革命与新文学运动的背景1.2 代表性作家与作品1.3 新文学运动的深远影响2. 鲁迅与现代文学2.1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2 主要作品解析:《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2.3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3.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3.1 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其文学主张3.2 创造社的文学实践与成就3.3 代表性作家与作品4. 沈从文与乡土文学4.1 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4.2 湘西世界的描绘:《边城》等作品解析4.3 乡土文学的意义与影响5. 现代诗歌与散文的发展5.1 现代诗歌的崛起与代表诗人5.2 现代散文的成就与特点5.3 代表性作家与作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作家生平和作品特点。

2. 鉴赏法:分析重点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

4.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分享心得,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全面的文学史教材。

2. 辅助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和相关评论文章。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影像资料:播放相关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提问和讨论积极性。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文学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和论文质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讲授与互动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3. 课程进度安排:6.1-6.2:现代文学的开端与新文学运动6.3-6.4:鲁迅与现代文学6.5-6.6: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6.7-6.8:沈从文与乡土文学6.9-6.10:现代诗歌与散文的发展七、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 一、幻想精神在传统文化中的边缘地位 • (一)中国文化的早熟性质,趋向实际和
理性。
(二)对道德功利的强调
• 二、传统文化中的儿童地位和古代儿童文 学
• (一)童年的消逝 • (二)古代民间儿童读物
二、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儿童文学运动 • 一、五四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 • (一)理论的先行 • 1、文字改革: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 2、“儿童本位”的儿童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说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学的现代化
• 一、现代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 (一)八十年代以前评论界对“现代文学”
的界定
• (二)八十年代以来的观点: 文学的整体性
• 二、现代文学的整体特点:
• (一)概况
• (二)特点: 启蒙、“为人生而艺术”、 “传播”新思想
第九章 左翼、京派和海派小说

第一节 左翼小说的创作
• 一、三十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
二十年代小说 人生写实派 (文研会为主) 主观抒情派 (创造社为主)
三十年代小说 左翼文学(上海)
京派文学(北京) 海派文学(上海)
• 二、左翼小说 • (一)茅盾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 • (二)丁玲
• (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东北作 家群”作家(流亡作家群)
第一节 老舍的创作以及老北京文化 • 一、老舍的创作经历
• 二、老舍小说中的老北京文化 • (一)“京味小说” • (二)老舍小说中的老北京文化
第二节 老舍对老北京文化的思考
• 老舍对老北京文化的思考: • (一)老舍的思考 • (二)对老北京和老北京人的热爱与批判
• 二、老舍对现代北京的复杂心情 • (一)“挽歌情调” • (二)对现代北京人的刻画

(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教学要求:1、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总体特点;2、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安排: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教学过程:★一、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分期 P1(一)中国现代文学史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最新的分法,是用“三个十年”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20年代)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40年代)二、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一)前五四文学时期1898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开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林纾:开拓“汉译小说”,翻译了近180种西方名著。

(二)新文化运动 P3序幕: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新青年》主要内容:“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是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统一。

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原因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文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指自19世纪末到现在的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战争、革命、社会变革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于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名词解释:1. 白话文:白话文是指以口语为基础的文字表达方式,与古代文言文相对。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文的兴起和普及被认为是一次文学革命,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易懂、更贴近生活的文学作品。

2. 新文学:新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支重要潮流。

在20世纪初,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反对传统文学形式和内容,提倡以写实主义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

他们的作品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3. 汉语口语化:汉语口语化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在20世纪中叶以后,作家们开始注重表达方式的真实性和生活化,大量运用口语和方言,使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亲和力。

4. “文革”文学: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一场重大事件,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受到了严格的审查和限制,许多作家被迫放弃写作,而一些作品则被用来宣传和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5.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中国文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流派。

这种文学风格强调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传统文学模式的颠覆。

作家们尝试以多元化的语言和形式表达个人和社会的困惑和矛盾。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领域,其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和特点。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欣赏和品味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华。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部分,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今天的一系列文学作品。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现代文学的起点:中国现代文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新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国家危机和社会变革,一批爱国志士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提倡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文学刊物,如《新青年》和《新小说》等,为后来的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2. 五四运动与文学变革: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包括鲁迅、胡适、茅盾等,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反思。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呐喊》等作品,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展开了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学革命。

3. 抒情诗的兴盛:20世纪上半叶,抒情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代表作家有徐志摩、聂绀弩、朱自清等。

这些作家以纯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吸引了大量读者,并且对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聂绀弩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作品,至今仍被广为传诵。

4. 抗战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历经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磨难和洗礼。

在这一时期,文学作品承载着抗争和希望,成为了人们抵抗外敌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力量。

有名的作家如艾青、丁玲、王实味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英勇。

例如艾青的《乌篷船》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5. 文革与后文革时期的复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许多作家和文化人受到迫害和压制。

然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中,仍有一些作家坚持在困境中发声。

在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一批新人作家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承接着先辈,展现了新时代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 新文学运动:指1917年至1927年间中国文化领域内出现的一系列思想解放、文学革命和文艺创新的运动。

2. 白话文运动:指新文学运动中,以推崇白话文为主要特征的文学运动。

白话文是指白色文字表达的口语话语,是当时普通百姓普遍使用的语言。

3. 独立自由派:指新文学运动中不属于任何政治派别,反对应用传统文艺观念,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文学流派。

4. 立体派: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性流派之一,注重诗人的独立性和个性表达,采用现代派艺术手法,倡导诗歌立体化,力求用诗言志。

5. 五四文化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爆发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现代文化的追求。

6. 文艺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文艺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倡导民主化、市场化和多元化,以扭转文艺长期沉闷和僵化的局面。

7. 江湖文化:是以小人物为主角,展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命运的文化现象,常常被认为是中国前现代文学的一种形式。

8. 没有主题的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小说领域内的
一种文学倾向,其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主题,而是强调个体情感、人际关系和社会现实的多方面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50年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1949.7)1、1917—1927:五四新文学运动产生和向革命文学发展的时期2、1927—1937: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3、1937—1949:抗战的民族的文学运动兴起和繁荣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7—至今)1、十七年文学(1949—1976)创作两个阶段一确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狂欢时代1序曲诗歌何其芳长篇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组诗《时间开始了》小说赵树理《登记》话剧老舍《龙须沟》2主旋律诗集郭小川《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邵燕《到远方去》《给同志们》梁上泉《喧腾的草原》散文靳以《到佛子岭去》《佛子岭的曙光》李若冰《柴达木手记.小说赵树理《三里湾》康濯《春种秋收》马烽《结婚》谷峪《新事新办》萧军《五月的矿山》周立波《铁水奔流》3变奏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解放战争孙犁《风云初记》---抗日战争峻青《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王愿坚《党费》《粮食的故事》话剧胡可《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二高涨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丰收时代1 成熟文学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胡正《汾水长流》陈残云《香飘四季》陈登科《风雷》浩然《艳阳天》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罗广斌杨溢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欧阳山《三家巷》《苦斗》冯德英《苦菜花》短篇小说马烽《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李准《李双双小传》《耕耘记》刘澎德《桥》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周立波《山那面人家》《禾场上》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罗宾基《山区收购站》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生活小赋吴伯箫曹靖华人生漫忆,碧野山水游记诗歌贺敬之郭小川《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季《杨高传》李瑛的军旅诗2新的开拓(反应古代生活作品)历史剧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田汉《关汉卿》曹禺《胆剑篇》小说李劼人《大波》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耕《杜子美还家》《顾母绝食》冯至《白发生黑丝》徐懋庸《鸡肋》3多样化文学局面A山西“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韩文洲---人民内部矛盾,中间人物,语言大众化B河北“荷花淀派”孙犁,刘绍棠,从维熙,房树民—普通人,充满人情味,散文随意洒脱,诗意浪漫气息C湖南“茶子花派”周立波,谢璞,孙建忠,周建明,叶慰林,古华---农民高尚情操和心灵美,方言土语,幽默第三节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的冲击十七年中三轮冲击一电影《武训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批判运动导演—孙瑜清末武训“行乞兴学”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海河边上》《锻炼》二 1954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5对胡风集团的批判------文字狱,教条主义1956整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造.刘绍棠《田野落霞》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丰村《美丽》李威伦《爱情》陆文夫《小巷深处》阿章《深夜的别离》1957整风转变为反击右派三 1957—1959三年困难时期196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2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强化1957左倾错误长篇小说《刘志丹》昆曲《李慧娘》电影《林家铺子》《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北国江南》《不夜城》第四节“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文化大革命序幕文革期间三种文学一“阴谋文学”长篇小说《鸿南作战史》—张春桥授意而作《牛田洋》----吹捧林彪短篇小说《初春的早晨》-----描绘“一月革命”风暴,歌颂“文化大革命”,夺权为最高主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1.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主要内容: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双簧信》提出三大主义。

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3.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4.1921年1月,北京,文学研究会,创作,人生派或为人生文学5.语丝社,语丝文体,湖畔诗社,情诗闻名。

6.林纾,文言小说,《荆生》《妖梦》7.新文化的先驱,蔡元培、李大钊、8.学衡派。

提出,仓明国粹,融化新知9.章士钊《甲寅》10.《台湾日报》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摇篮。

11.鲁迅,1918年5月《新青年》强调,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改造国民性问题。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标志者五四新文学创作伟大的开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揭露了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的吃人本质。

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抗和变革的精神。

大胆的提出“从来如此,便对么”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发出了“救救孩子”呐喊。

12.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13.《野草》还对病态的社会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针砭和批判。

14.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和《而已集》15.王统照,美和爱来弥合缺陷,净化人说。

真正能够“冷静的谛视人生,客观的,写实的,”描写着灰色的卑锁的人生。

16.许钦文的《鼻涕阿二》,《惨雾》冷峻而沉重,为人民描述了一场乡村的惨酷场景。

《活鬼》嘲讽了旧中国乡村的小孩子娶打媳妇的风俗习惯。

17.蒋光赤代表作品《少年漂泊者》与《短裤党》等。

在中国文学史最早塑造了革命的形象。

18.1922年,台湾就开始出现新文学的小说创作、19.赖和,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也是称作“台湾的鲁迅”。

20.叶绍钧,《校长》《前途》《外国旗》《潘先生在难中》,表现了小市民知识分子的自私与猥琐。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汇总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汇总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汇总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从20世纪初到现代的文学作品和发展历程。

下面是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整理资料汇总。

1.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它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这一时期,一批有志青年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思想的探索,提倡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一部分,主张彻底改变旧文化、旧教育和旧社会制度,提倡民主、科学和人权。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胡适、陈独秀、鲁迅等。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杂志,如《新潮》、《新青年》等,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一位作家、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

鲁迅的作品以揭露社会黑暗、批判封建社会为特点,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心理主义文学:心理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思想感情的表达。

代表作家有郁达夫、沈从文等。

5.抒情诗:抒情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以表达诗人自身感情和思想为主要特点。

代表作家有徐志摩、戴望舒等。

6.新诗运动:新诗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运动,它试图打破传统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追求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代表作家有胡适、周树人等。

8.现代小说: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代表作家有老舍、茅盾等。

9.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和文学作品受到审查和限制。

10.开放以来的文学发展: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得到了空前的自由和活力。

一些作家以写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特点,代表作家有余华、莫言等。

以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内容和代表人物,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的主要流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21年10月,郁达夫的三篇小说《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结集为(《沉沦》),这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2.1917 年1 月, 《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章“八事”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胡适是20世纪中国写作和发表白话新诗的第一人,1917年2月,他就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1920年又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为中国新诗的大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胡适模仿易卜生的《娜拉》创作(《终身大事》),开“社会问题剧”之先。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剧作。

3.鲁迅在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4.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独语体”散文之先河的是:《野草》5.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是《呐喊》,第二部小说集是《彷徨》,第三部小说集是《故事新编》。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呐喊》、《彷徨》《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最早发表在当时北京的:《晨报副刊》7.在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中,(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和(刘半农)唱起双簧,正式拉开这场斗争的序幕。

9.第一批新诗作家(白话诗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

11.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林徽因、陈梦家、方玮德等12.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13.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1916年)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迁至北京,(《新青年》)是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阵营挑战进击的主要阵地,也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14.诗歌三大潮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15.象征派代表诗人: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戴望舒、李金发、梁宗岱、冯至、卞之琳16.湖畔诗派代表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冰心、冯至等17.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一、前言:1.定义现代文学:指20世纪中叶以来,受到西方现代化、近代化思潮以及社会政治变革影响,吸收外来文化因素进行创新,揭示现实社会问题的文学。

2.现代文学的特点:呈现了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关注,重视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形式上更加多样化。

3.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背景: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学等。

二、新文化运动(1915年~1927年):1.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对传统封建文化的厌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关注。

2.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胡适、陈独秀等。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成果及特点:倡导科学和民主,主张“民主、科学、自由”;提倡新文学、新教育等现代思潮。

三、五四运动(1919年):1.五四运动的起因: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和抗议,激发了中国爱国主义情感。

2.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主和自由。

3.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标志着中国文学真正走向现代化,使中国文学与世界接轨。

四、五四新文学(1917年~1927年):2.五四新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鲁迅、周作人等。

3.鲁迅的贡献: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

五、新文学的发展与分化(1927年~1949年):1.新文学在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左翼文学运动”,“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等。

2.左翼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注重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代表作品有郁达夫的《春蚕》等。

3.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主张独立精神和抒发个人情感,代表作品有丁玲的《“四丁”文集》等。

六、新文学的全盛与受限(1949年~1976年):1.新文学在新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文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强调描写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事业,代表作品有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3.现实主义和人民文学的辩论:在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一)现代派(反现代派)(20年代开端,30年代高潮)二战经济萧条,政治混乱,人们在精神上被物化、虚无、迷茫、怀疑。

诗人从丑恶的事物中创造出美好的东西。

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

诗歌的革命性突破是由五四文学革命完成的。

代表人物:梁启超“诗界革命”黄遵宪——俗话作诗、新思想新材料入诗。

:白话入诗,作诗如作文。

刘半农沈尹默胡适《尝试集》的文学意义:1、展示白话入诗从传统中蜕变和新生的艰难历程。

2、提供了白话新诗的最初形态,也表达了相应的诗歌概念。

新月派核心内容讲究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第五章 20年代新诗(二)第一节郭沫若创作道路在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剧作家。

沫水和若水:大渡河和青衣江1918《牧羊哀话》郭沫若最早的小说1921年《女神》的出版,确立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在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个性解放的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如:《天狗》中的"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二,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反抗,叛逆表现在:《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 如:《凤凰涅盘》中的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三,爱国情思的抒发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盘》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1, 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2, 创作特色是主情主义,这种主情主义是属于浪漫主义范畴的,是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如《残春》就是"五四"新文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3, 历史小说在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中占有一个特别的位置.他们帮助读者明善恶之分,知兴亡之理.分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主要特色有:1, 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2, 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盘》等诗最典型地体现这一表达特点.3, 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4, 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5, 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郭沫若的《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这就是它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一,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二,在艺术上,《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女神》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它强烈的感情,唯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三,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不足之处:1, 他把形式的自由强调到绝对的地步,造成有的诗一泻无遗,有的诗过于散文化.2, 有的诗用语造句属于生造,还夹入一些欧化语法.174页社会剖析小说(20世纪30年代)特点:1.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第一部分:引言引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背景和重要性。

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概述本教案将涉及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2.1 清末小说的兴起和革新- 讲解清末小说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分析《红楼梦》的创作与价值2.2 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学- 介绍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分析《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2.3 五四运动和诗歌革新- 解读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学的推动作用- 分析《归去来兮辞》的艺术价值2.4 抗日战争和现代战争文学- 探讨抗日战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分析《红高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第三部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样性3.1 思想与创作的多元化- 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思想倾向和主题多元化- 分析不同作家的创作特点和风格差异3.2 文学形式的多样性- 介绍中国现代文学中各种文学形式的出现和发展- 分析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形式的创作特点3.3 地域与民族的多元性- 讲解中国现代文学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的表现和反映 - 分析不同地域和民族作家的文学风格第四部分: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4.1 文学与社会变革- 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对社会变革的反映和推动作用- 介绍文学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角色4.2 文学与政治运动- 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在政治运动中的角色和影响- 探讨文学在传递政治思想和价值观方面的作用4.3 文学与文化传承- 讲解中国现代文学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分析文学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第五部分:教学活动和评估5.1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相关的教学活动,如课堂小组讨论、创作比赛等- 确定活动目标和步骤,同时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5.2 学生评估方法- 设计合适的评估方式,如书面测试、口头演讲、小组展示等 - 关注学生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六部分: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6.1 相关教学资源- 推荐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文学作品、文学史研究资料等 - 提供一些在线资源的链接,请注意避免包含网址6.2 参考书目- 提供一份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参考书目,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使用- 避免包含邮箱地址,可以提及一些出版社和图书馆的资源第七部分: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7.1 教学计划- 设计一份教学计划,包含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安排等- 组织合理的课程结构,确保重点内容的讲解和讨论7.2 课程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确定每个教学单元的具体安排和时间分配 - 确保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学生学习时间的充足性结语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内容和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同时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简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简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简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古代文学:1840年以前。

近代文学:1840——1919现代文学:1919——1949当代文学:1949年以后
另有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先秦文学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PPT课件

• 蒋光慈、钱杏村1928年1月办《太阳》月刊,李初梨、

• • • •
冯乃超、彭康办《文化批判》,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人1928年3月办《新月》月 刊,倡导自由主义文学。还有朱光潜、沈从文、萧乾等。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1929年9月提出“三民主义文艺”, 潘公展、朱应鹏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147 -149) 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的特征:1、政治化;2、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的运用;3、多种文学倾向的竞争。(147) 鲁迅、茅盾的处境。(149) “左联” 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 海,成员有鲁迅、冯雪峰、郭沫若、郁达夫等50余人。鲁 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讲话》。他们的纲领是:反 对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文艺,从事无产阶 级文艺的产生。后来,他们办有《拓荒者》、《萌芽月刊》 等刊物,在日本设有分盟,在国内一些城市设有小组,在 北平设有“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吸引了一批追求革命的 青
• 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办有《语丝》周刊, •



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 平伯等,针砭时弊的小品文(语丝体)。(122)莽原社、 未名社、沉钟社、湖畔社。(18) 胡适的文学理论 1、白话文学论:1916年在美国留学即 提出这个观点;2、历史的文学观论。(19-21) 周作人的文学理念 1、人的文学:1918年12月发表于 《新青年》;2、平民的文学:1919年1月发表于《每周 评论》(仲密)(21-24)1923年出版<自己的园地>. 对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斗争 1、林纾(琴 南),《荆生》(10)。2、学衡派:因1922年创刊于南京 的《学衡》而得名,梅光迪、胡先驌、吴宓,主张用伦理 道德来凝聚中国(文化保守),他们受到了鲁迅等人的批 判。(11)3、甲寅派:因章士钊复刊的《甲寅》而得名, 认为白话文不能代替文言文,《评新文学运动》,与新文 化运动者发生争论。(10-11)复古派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成 份。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特点:理性精神的显现、感伤情怀的流 行、主体个性的张扬、多种方法的尝试。(24-30)人与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最新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最新版)

第一章文化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第一节概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答】“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答】“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答】l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人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他主张书面语要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反对贵族的、古典的、山林的文学。

他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

他还和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即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

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此举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一文。

提出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他所谓的“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际和代表性作家作品【答】文学革命发动后,很快便形成规模和声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取得了重大的实绩:一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

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

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木,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梁实秋的散文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作 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美好与哲理,给人以宁 静与启迪。如《雅舍小品》系列文章,通过对雅 舍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
悟与热爱。
散文的影响与发展
对读者审美的影响
对后续创作的启迪
文化传承的意义
现代散文以其丰富的类型与深刻的内涵,对读者 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拓宽了读者的阅 读视野,提高了读者的审美品味,促进了文学素
现代文学的诞生奠定了舆论基础。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推广白话文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语言。 这一运动推动了文学语言的现代化,为现
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重要工具。
代表性作家
鲁迅及其《狂人日记》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短 篇小说,通过狂人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对现代文学 产生了深远影响。
的独特魅力。
随笔的随意与深刻
随笔以其形式自由、内容广泛而著称,强调作 者随感而发,表达对生活、自然的独特见解。 如周作人的《苦雨》,以雨为引,探讨人生苦 短与淡然处之的生活哲学,展现了随笔的深刻
与随意并存的魅力。
杂文的社会批判
杂文以短小精悍、针砭时弊为特点,通过对社 会现象的深刻剖析与批判,展现作者的思想深 度与社会责任感。如鲁迅的《热风》,以其犀 利的笔触揭露社会黑暗,呼唤民众觉醒,是杂
城市与乡村的对比
在现代诗歌中,城市与乡村的对比成为了 一个重要的主题。诗人们通过不同的视角 和手法,展现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面貌和 生活方式,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社会现实。
爱情与革命的诗篇
爱情与革命是现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诗 人们以真挚的情感和崇高的理想,歌颂了 爱情的甜蜜与伟大,同时也表达了对革命 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提)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提)

·民众戏剧社: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戏剧社团,1921年成立,创办了专门性戏剧杂志《戏剧》;主要成员有汪仲贤、沈雁冰、郑振锌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和“爱美剧”。

·《小二黑结婚》:四十年代赵树理的小说成名作,写解放区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的故事,创造了一种新的评书体的小说形式。

·“反思小说”:出现于七十年代初、八十年代末,对解放以来尤其是五十年代中期极“左”路线进行了深刻地批判与反思,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悲剧意味;代表作品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造大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等。

1.简述鲁迅《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1)《朝花夕拾》是鲁迅带有回忆性质的散文集;(2)叙事、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寓褒贬于平淡的叙述中;(3)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相统一。

2.新感觉派小说在艺术上有什么创新?(1)“新感觉派”的创作主要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2)注重表现人物的感觉心理,强调抓取人的刹那间的感觉,采用象征和暗示等艺术手法;(3)开掘人的梦幻与变态心理的无意识领域。

3.简析老舍《茶馆》的艺术成就。

(1)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这部戏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选择了“茶馆”这个最具有表现力的地点,截取三个时代的片断借以展示历史变迁;(2)塑造了以王利发为代表的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3)《茶馆》的戏剧语言是经过提炼的北京方言,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意味,注重人物对白的个性化。

4.简述巴金《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1)“说真话”是《随想录》最为显著的思想价值;(2)强烈的“说真话”的意识促使巴金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严格的自审;(3)把自审上升到对整个民族反思的高度,表现了作家的忧患意识;(4)通过对亲朋故人的哀思,控诉了造成许多人间悲剧的“文革”。

1.以《边城》和《八骏图》等作品为例,试论沈从文小说的主题意蕴。

(1)沈从文的小说题材分为“湘西世界”与“都市人生”两部分,可以《边城》和《八骏图》为代表;(2)《边城》所展现的是田园牧歌式的人生形式,赞颂了自然、健康、优美的人性,作者的理想是为湘西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了美德和新的活力;(3)《八骏图》描写了知识者的几种病态人生,讽刺了他们不自然的人生形式;(4)由《边城》和《八骏图》的对照,可见作家理想的人生观,即与都市里扭曲的人性对立的乡下人的理想人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9
鲁迅杂文创作的几个时期 • 1918年至1924年即《热风》和《坟》的一部分, 属早期 • 1925年至1929年间,这一时期的杂文包括《华 盖集》及其续编,《而已集》和《三闲集》 • 1930年至1934年,包括《二心集》、《南腔北 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和《花 边文学》
60
鲁迅杂文的内容
1931年第七期 《良友· 战事画刊》
9
现代文学内部的 变迁:现代化 (西方化)到本 土化(民族化) 的转变
10
四、中国现代文学前、后期的形成
中国现代文学史记录的 是从1917年新文化运动 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 文学的发生发展情况。 这中间又以抗战的爆发 作为前后期的分界点
青年梁启超
22
文界革命:最早出现在 在梁启超写于1899年的 《夏威夷游记》中,在 后来一系列报业的实践 中成就的‚新文体‛
23
小说界革命:公开亮 相是在诗界革命已达 于创作高潮的1902年, ‚俗语文体‛的建设 便成为一种必然
24
研究论著
• 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 期的中国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 •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 小说· 叙 事》,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 陈平原:《触摸历史和进入五四》,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
新文学实践条件的产生 和成熟的过程就是新文 学的‚发生‛。这个 ‚发生‛的条件包括新 文学和文化实践的主体、 方式和资源等一整套社 会性的机制。
15
事实上,这里的‚发生‛ 概念——在某种意义上, 它试图描述一种新文学 结构性的发生,即在前 新文学时期去发现某一 种可能导向新文学的社 会性体制和结构的初步 诞生。
30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 提出了文学变革的必要性。 他认为,文学的发展必须 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他以中外文学史史实论证 了‚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 学‛的文学发展观。
胡 适
31
二、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 为白话做出重新定位 • 对白话文学形式的探索 • 对白话文学精神的追寻
50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 卓越而不间断地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多种崭新 样式,并一一使其臻于成熟
• 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 抗意识的优秀传统 • 在热情呼唤现代化的同时,意识到现代化在中 国可能产生的各种假象、变体和负面效应,充 满辩证精神的深刻思想
51
二、《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 中国文学由此跨入‚现代‛
• 探索农民灵魂世界的秘密 • 知识分子形象的两种类型 • 几种基本的叙事方式 • 借历史小说审察传统思想在现代的命运
52
1918年的《狂人日记》 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成功的白话 小说,中国文学由此 真正跨入现代
53
《呐喊》收录了1918- 1922年的14个短篇,首 开20世纪中国文学最深 刻的主题——国民性批 判的先河
56
不愿意想到目前,于 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 写了十篇《朝花夕 拾》。 ——鲁迅
民国本《朝花夕拾》插图
57
四、杂文
• ‚取今复古‛的魏晋格 调
• 面对大众启蒙与守住自 我的内心 • 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 对现代中国文章形式的 创造性综合
58
• 狭义的杂文,又称‚杂感‛, 是指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篇 幅短小手法灵活的‚社会批 判和文明批判‛ • 广义的杂文泛指中国现代一 切白话文的总和,但其内在 精神必须体现作者的独立意 志和自由思想
43
散文创作 1918年4月,《新青年》 4卷4号开辟了‚随感录‛ 专栏,为现代散文的创 作提供了最初的园地
44
戏剧创作 这一时期虽有胡适的《终身大事》、郭沫若 的诗剧《棠棣之花》等创作,但在现代戏剧 传统中的意义并非十分重大,真正对中国现 代剧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是在1922 年以后才出现的
5
1.价值观的转变:民族文 化人格的重构 2.主流社会思潮的转变: 西方思想的传播 3.文学传统的转变:对多 元文学创作的认同 4文学话语权的转变:个人 话语-启蒙话语-大众话语
易卜生《玩偶之家》6
二、对启蒙的冷静反观
• 周氏兄弟精神世界中 充满矛盾的两条思路 • 现代化主题的矛盾与 张力 • 题材的多样化选择 • 文学形式的变革实践
周作人
7
文学现代化
•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 材与农村题材 •现代文学形式的变革: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 历史要求与文学语言的民族个性的矛盾
8
三、国家现代化及文学的新要求
民族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国家 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摆脱灾 难、振兴自强的唯一途径。 在近百年的历史空间里,人 们不约而同和频繁地使用着 ‚国家‛这个核心性概念。
32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基本观点: 中国文学一向是朝着白话的路走的。古文是 死文字,白话才是今人使用的‚活文字‛, 才是今人表达情感、思想,进行文学创造的 合用的工具。
33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 •《人的文学》指出新文学本质是对‚人‛的重新 发现,它的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 •《思想革命》主张新文学必须有新思想,强调思 想的革命比语言文字的革新更为重要
16
二、近代知识界的形成
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
张元济,曾中进士,清末 投身出版业,经营商务印 书馆,是当时文人转型的 代表
17
近代报业的兴起:报业在知识和思想传播 意义上成为知识分子所承担的‚启蒙业‛
18
学会的涌现:近代的 知识实践形式
近代中国兴学会之风, 正是从戊戌变法运动开 始的
19
三、“白话”的兴起
一、鲁迅出现的意义
家庭、世事与‚第一要著‛
鲁迅原名周树人,号豫才, 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县, 念完私塾即往南京,1902 年,他考取官费留学日本
48
在最初的文学尝试失败 后,他站在当时中国人所 能达到的理论高度批判地 梳理了中西文化的历史发 展与利弊得失,确立文艺 为‚第一要著‛
49
鲁迅‚在当时认定中国当务之急,既非 片面移植西方物质技术,也非皮毛地抄 袭所谓民主政治,更不是生吞活剥地搬 用各种主义、学说,而‚首在立人‛, 树立个人独立自由之精神,这样社会群 体才能发展。‛
45
研究论著
• 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 青年>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03年 第01期; • 王晓明:《一份杂志与一个社团——重识 ‚五· 四‛文学传统》,《上海文学》, 1993年04期; •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 1999年
46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 鲁迅
25
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
一、文学革命
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 主编的《青年杂志》(自第 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在上海创刊
《新青年》的‚青年形象‛ 与各种新式知识者向它的 迅速集结
27
破坏与建设的两个思想维度 • 首先展开在对中国思想传统的祖师爷孔子的 重新评判,展开在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以及对 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的重新估定 • 其次在新文化的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为从西 方输入文明的‚欧化‛战略和相应的西方思 潮的引介实践
•《平民文学》对新文学进行了更加具体的界说, 指出新文学是‚平民的文学‛,就是要用普通的文 体实写大众生活的真情实状
34
三、文学社团与创作倾向
• 各种社团的涌起及其 主张 • 外来文学的影响 • 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倾 向
1922年文学研究会出版丛书
• 1921年1月,由郑振铎、沈雁 冰、叶绍钧、许地山、周作 人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在北 京正式成立 • 文学研究会将《小说月报》 作为自己的代用会刊.自1921 年1月第12卷1号起,至1931 年12月第22卷12号止
鲁迅杂文涉及问题极其宽广,涵盖现代中国人 生活的各方面,核心是揭露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奴役关系,大声疾呼人的自由与解放。 内容首先是直接抨击时弊的政论。另一项重要 内容是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探索中国如何看齐 世界前进大势而又不为先进文化所主宰,亦即他早 年希望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 固有之血脉‛。
36
1921年6月,创造 社在日本东京成立, 其最早的成员包括 郭沫若、成仿吾、 郁达夫、张资平、 田汉、穆木天、陶 晶孙、何畏等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
37
莽原—未名社
• 《莽原》周刊创刊于1925年4月,是在鲁迅 的主持下与原狂飙社的成员合办的一个刊 物,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写作群体,其中 包括韦素园、高长虹、韦丛芜等,创作上 也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 1925年秋,由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李 霁野、曹靖华等又组成未名社
28
对文学革命的不同 解释及其交锋 • 与林纾的论战 • 与‚学衡派‛的论 战
林 纾
29
文学革命运动的意义
1.中国现代新文化实践的开端
2.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 了基础 3.打破了近代以来体用之争的思想樊篱,以前 所未有的开放态度和极大热情吸收和引介外 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也从根本上改变了 民族‚文学‛的生产方式
11
抗战改变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和走向 •改变了‚五四‛以来强调个人的文学主张 •文学观念由西方化向本土化转变 •使后期现代文学形成了多元的、复调性的思
想特色与艺术追求
12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一、“发生”的概念
• 以不同的‚形象‛进入 历史叙述
• 两种叙述的深刻差异
• 现代文学‚发生‛的诸 多‚条件‛
61
杂文
是文章形式的彻底解放,也是文学精神的深 刻自觉,它是鲁迅对可用于现代中国的一切 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也是他一生文学成 就的综合显示。鲁迅明确反对现代‚文学概 论‛之类对各体文章的严格限制,强调既要 发挥各体文章特殊的形式功能,更要注意互 补融合,追求无所顾忌自由驱遣的恢弘气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