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歌阅读A卷含解析
2019年至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及答案
2019年至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及答案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课标全国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解析】本题考查了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水平层级D。
第一问主要从“雨雪隔榆溪”“狐迹、天寒、地暗”能够看出。
第二问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由“从军度陇西”知是士卒远征,“别路”与之对照,当指告别家乡之路。
本题难度不大,考生要仔细研读诗句,体会“狐迹、马蹄、天寒、地暗”的意象的含义,避免错解。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水平层级D。
第一问对表达技巧的理解,一定离不开诗句的内容,所以要结合两句诗的意义分析其“好处”。
第二问通过对全诗的理解不难看出是征人思乡。
考生往往在第一问上犯难,其实,理解了诗句的内涵,其表达效果自然就出来了,所以,关键还是对诗歌的解读和理解上。
【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但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是生动的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大纲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广东省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01 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01一、最新高考解读1.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的分析与鉴赏.2.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高考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3.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4.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5.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它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二、思维突破1.诗歌的基本类型(1)送别类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的《别董大》.从诗题“送”和“别”上就可以看出这是送别诗.尽管前一首写得黯然神伤,深婉含蓄;而后一首写得豪爽自信,粗犷热情.但都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2)怀古类怀古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另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如杜牧的《夜泊秦淮》是一首怀古诗,属第一种类型.这首诗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抨击了他们只知贪图享乐,不问国家前途的罪行.(3)边塞类与思乡类(5)借景抒情类和咏物言志类是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景语”即“情语”,也就是使人物思想感情与景物高度一致.咏物言志类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或理想.如王维的《过香枳寺》就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的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表达出一种对恬淡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宁静的情趣.如果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能注意这些,就能比较容易进入诗歌内容,准确地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作出评价.2.形象和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塑造艺术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等,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3.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给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4.语言特点由于作家的生活阅历、感情气质、艺术修养等不尽相同,因而在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古诗的语言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如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以清新的笔墨,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2)质朴.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杜甫的《三吏》、《三别》都是这类语言的典范.(5)简练.其特点是语言简洁、凝练,注重练字、炼句,如贾岛的诗就属这类.5.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式.修辞方式在修辞一节已复习过,要应用到鉴赏的实践中去.下面主要介绍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1)抒情方式①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③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2)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①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②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③虚实这是古人论文章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文艺作品在写到较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陆续介绍了贾府中几乎所有的主要人物,贾母‘王熙风、贾宝玉等登场亮相,为实写;贾赦、贾政等没出场,为虚写.再加《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拟庐山瀑布,为虚写.表的婉约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同一流派作家的作品有大致相同的艺术风格,他们在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以及创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例如婉约派词,写得比较婉曲、比较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格遵守音律;豪放派词,则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不严格遵守音律.但同一流派的作家不只有一种风格,他们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同为豪放派,苏词广达洒脱,辛词则慷慨愤世.有关诗歌风格的一些常用术语:(1)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的《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的《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尤其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特别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笔下有狼山大漠,有绝域孤域,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2)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就作为主体的诗人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奇特,志向高远,襟怀旷达.就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而言,往往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李白是豪放风格的集大成者,苏轼则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3)沉郁.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但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4)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悲慨的内容包括: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辛弃疾的词.(5)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如杜牧的诗,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既有撑天宏志,又感报效无门.(6)冲淡.即冲和淡泊.王维的山水诗均有闲、静、淡、远的特点.其笔下的大自然往往就是诗人自己,反映着涛人冲淡的心情.7.论世知人所谓“世”主要指诗人所处的时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所谓“人”主要指诗人,他的生平遭遇、思想性格及艺术风格.论世知人,对鉴赏古典诗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这方面的知识,现撮其要略陈述如下.(1)南北朝时代.①民歌分北方、南方.北方战乱频繁,加之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其民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木兰诗》就是女孩子“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典型例子.当然,连年的征战也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不少民歌也反映了这一主题.南方虽政权频繁更替,但与北方相比,还是比较安全.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恋情几乎成了这一时期南方民歌的惟一主题.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双关等手法含蓄地表达男女爱慕情怀.《西洲曲》是其代表作.②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厌弃官场,向往自然,去职后长期归隐,开创田园诗派,多写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诗风平淡爽朗,语言质朴自然,极为精练.(2)唐诗题材多样,风格多姿多彩.学习唐诗,必须了解“安史之乱”.唐王朝以此为界,前期鼎盛繁荣,后期逐步衰败.这对诗歌有重大影响,“安史之乱”也是唐诗的一个转折点.乱前诗歌大多气象雄阔,感情豪迈,诗坛弥漫着浪漫气息.尤以李白为代表,奇幻的情思,绚丽的文采,不羁的性格形成了他的飘逸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以高适、王昌龄、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诗主题大多为两点:一方面歌颂从军报国,英勇杀敌,另一方面反对无休止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因此这些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情肠,其诗雄奇瑰丽,其情则悲凉慷慨,又缠绵婉转.而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则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其诗恬静自然,用语精深华妙,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唐末以温庭筠为代表,温词偏重写闺情,词藻艳丽;五代以李煜为代表,其亡国之后的词感叹、沉痛,直抒胸臆,不加雕饰,生动形象.宋初以保持晚唐五代婉约风格的晏殊、欧阳修为代表.晏词闲雅而有情思,音调谐婉,华美工整;欧词则有所开拓,述怀、咏史、绘景,风格爽朗清丽.北宋中叶直到南宋,革新派词人先后兴起,以柳永、苏轼为代表.柳永是专力写词第一人,创制慢词,善于铺叙,长于情景交融,语言浅显平易,不避俚词俗语.苏轼以诗入词,大大扩展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跳出了婉约词一般写离愁别绪、男欢女爱的狭窄范围,达到“无事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地步,其词境界宏阔,激昂慷慨,开创了豪放词派.当然苏轼也不乏清新婉丽之作.北宋的覆灭,是历史上少见的一次大浩劫,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女词人李清照于汴京破后南渡,流离转徒,词情词风为之一变,前期词多写个人的离愁,后期词则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多写无法排遣的悲愁惨痛.其词承继婉约,又兼豪放之长,长于抒情,善用白描,出语自然而创意新奇,富有音韵美.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入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了像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作家.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辛弃疾慷慨愤世,将抑郁不平之气寄于词中,成为豪迈词派的最杰出的代表.姜夔的词则以感喟哀时为主.【难点探究】古诗鉴赏设问的不同角度(一)从内容、意境角度设问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例①: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答问题.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例②: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回答问题.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答: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诗歌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例①: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后回答问题.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答: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例②:读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回答问题.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答: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例①:阅读《长歌行》(节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回答问题.问:本诗的主题是什么?答:人生也有盛衰,宝贵的是精力旺盛的少壮时期,应该及早努力,如果不抓紧大好时机,等到老年时徒然伤悲也没有什么用了.例②:阅读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回答问题.问:本诗的主题是什么?体现在哪几句?5.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例①:读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回答问题.问:全诗用梅花来比拟人的品格,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意?答:作者赞美梅花的高贵品质,实际上是表明自己坚韧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是借物言志的一种方法.例②:阅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回答问题.问:本诗明写对项羽的赞扬,暗写了什么?答:讽刺了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君臣,是多么贪生怕死,懦弱无能.6. 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例①:阅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回答问题.问:诗的第三、四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答:原野辽阔无垠,天地相连,天比树低,水月映照,仿佛月在身边.描景状物非常真切动人. 例②:阅读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回答问题.问:竹林、孤琴、长啸、明月这些普通景物能构成清幽意境的原因是什么?答:因为作者恬淡澄净的心情与此情此景相互融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 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赤壁歌送别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 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②唐突: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被一扫而空。
“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诗人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战场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解析:选C C项,“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怀古之情。
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
②送别之意。
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
希望朋友观看到赤壁古战场景象后,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
[白话诗歌]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也会看到当时大战留下的争斗的遗迹。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高考必备2019年全国高考古诗文阅读真题附答案
高考必备2019年全国高考古诗文阅读真题附答案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二、【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2019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含答案)(精校Word版)
2019年高三二模古诗鉴赏汇编宝山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临江仙.寒柳①(清)纳兰性德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②。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③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注释]①-般认为这是一-首悼亡之作。
②相关: 美心。
③灌(jiān)裙:溅湿了衣裙。
这里用遇柳枝姑娘的典故,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溅裙来相会。
12.这首词押韵的字数正确的一项是( ) (1 分)A.4B.5C.6D.81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杨花飞絮飘泊零落,又遭冰雪摧残,以物喻人,形象写出凄苦命运。
B.“春山”往往比喻女子眉毛,这里指代女子,由咏柳引出怀念之人。
C.两人无缘相会,面“梦断”之后连梦中的欢会也不可得,更添愁苦。
D.“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
14.鉴赏上阙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4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12.C(1分)13.D (3分)14、“疏疏”正面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停”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
“五更寒”“明月”写出夜阑天寒,明月映照的环境,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
写明月关心寒柳,运用拟人手法(移情),更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也可以说:以树喻人,寄托词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4 分。
正面描写1分:侧面描写1分:修辞或写作手法1分:效果1分)崇明县(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咏怀(其十四)(魏)阮籍开秋肇①凉气,蟋蟀鸣床帷。
感物怀般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辉。
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
【注释】①肇:初始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内容来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B.从形式来看,本诗是一首格律诗C.“蟋蟀鸣床帏”采用起兴手法触发情感抒发D.“晨鸡鸣高树”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描写环境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 C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之古诗歌阅读试题解析
[15]据题精答——简答题目 ①词句入手,检索形象,加工为意象,归结感情; ②要点无一词遗漏,回答无一句废话,晓畅合理。
文字 入手
简答题目回答流程 形象·意象 检索·加工
感情 领悟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 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参考答案] 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这副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 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 有什么作用?(6分)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 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 从容之致。
[例三·2019年全国课标三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 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 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 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 惠,受恩必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 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 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 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 者的主观感受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 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①《酬乐天扬州酬初乐逢天席扬上州见初赠逢》席对上仗见工赠稳,用典精当, 语言雅丽平巴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②这几句诗怀则旧采空用吟了闻民笛歌赋俚,曲到的乡表翻现似手烂法柯描人写。田野风光 和劳动场景沉,舟语侧言畔通千俗帆浅过显,,病清树新前流头畅万。木春。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分册二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练习(含解析)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一、(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其为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解析:选C 首先,通读选文,了解大意。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解析
古诗歌阅读一、(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选B B项,错在“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颈联中的“穷”并不是指生活贫困。
“屈穷”意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首先解释诗句的含意,再点出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本联的表面意思是,冬天的寒风终会过去,春天将会到来,届时春风会把枯柳吹绿,柳条看起来好像笼罩在轻烟之中。
从表达的情感上看,北风呼啸,喻指诗人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枯柳逢春、春柳笼烟的艺术遐思,表达了诗人虽处境艰难,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不甘沉沦,在屡次受挫之后还能自我勉励。
参考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二、(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9分)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解
古诗歌阅读一、(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选B B项,错在“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颈联中的“穷”并不是指生活贫困。
“屈穷”意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首先解释诗句的含意,再点出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本联的表面意思是,冬天的寒风终会过去,春天将会到来,届时春风会把枯柳吹绿,柳条看起来好像笼罩在轻烟之中。
从表达的情感上看,北风呼啸,喻指诗人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枯柳逢春、春柳笼烟的艺术遐思,表达了诗人虽处境艰难,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不甘沉沦,在屡次受挫之后还能自我勉励。
参考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二、(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9分)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2019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训练:“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二)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时间:90分钟满分:128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8分)一丛花令张先伤高怀远几时穷①?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注]①穷:尽,这里有“了结”之意。
②桡:船桨,这里借指船,一作“桥”。
1.上片点明了本词的写作意旨为,感情基调为。
(2分)参考答案:伤高怀远愁(每空1分)2.下片最后三句为作者赢得了“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请赏析这三句。
(6分)答:参考答案:①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杏比作女子,将桃杏在春风中飘落比作嫁给东风,形象生动;②将女主人公与桃杏作对比,桃杏尚能嫁给东风,女主人公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磨青春,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幽怨;③借羡慕桃杏嫁东风,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独守空闺生活的抗议,设想新颖,颇有艺术魅力。
(每点2分,意对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8分)民夫宋伯仁阃帅①差夫欲太平,浚河才了又修城。
挑泥锹②无休日,失业③妻儿有叹声。
两个布衫寒透骨,半盂蒸饭冷无羹。
何时一统山河了,只向春田带雨耕?[注]①阃帅:掌握军权的统帅。
②锹:铲子和大锄头。
③失业:荒废了农田耕作。
3.这首诗前三联,尾联抒情。
语言朴实,以的口吻来写,真切感人。
(2分)参考答案:叙事民夫(每空1分)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对复国无功、扰民无休、无视民间疾苦的戍边将领的批判。
②对劳役繁重、饥寒交迫的百姓的同情。
③对天下太平、生活安定的渴望。
(每点2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8分)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提能练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解析)
“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 唐代诗歌(时间:40分钟满分:88分)一、初盛唐诗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岘山怀古陈子昂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①,尚想卧龙图②。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注] ①堕泪碣:堕泪碑。
晋羊祜做襄阳太守时,清名远扬,很受百姓的爱戴,且有献策平吴之功。
羊祜病卒,襄阳百姓在岘山建碑纪念,望其碑者,无不流涕,此碑即被人称为“堕泪碑”。
②卧龙图:指诸葛亮的谋略。
此处专指《隆中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答:(2)请赏析“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两句。
(5分)答:参考答案:(1)表达了诗人对岘山前贤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以及前贤逝去而自己不被理解、有志难伸的孤独感。
(2分)诗人来到岘山,俯瞰襄阳,不禁想到晋朝的羊祜、三国的诸葛亮。
他们一个是清名远扬、深受百姓爱戴的太守,一个是足智多谋的丞相,而现在,英雄豪杰、古圣先贤都已经凋零作古了。
自己虽也想和他们一样建功立业,但没有人理解、重用自己。
踌躇在先贤生活过的地方,诗人不禁生出一种孤独感。
(4分)(2)远处的荒野林木,被苍茫的雾气遮住了;渡口的楼台在傍晚的烟霭中孤零零地耸立着。
(2分)这两句借景抒情,通过“野树”“苍烟”“晚气”等意象,表现了忧愁孤独之感。
(3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陇头吟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禆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1)概括此诗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5分)答:(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1)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
2019全国高考语文2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II卷解析】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用地区: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海南)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2019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XXX】
2019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XXX】2019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1.(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XXXXXX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XXX。
XXX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弯弓射鸿,XXX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XXX的方式与XXX《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诗人表达了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意味着寒风终将过去,春风将拂绿枯柳,柳条轻烟般摇曳多姿。
解析】1)将“生活贫穷”改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更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境。
诗人身处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但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表现出沉郁愤激的情感和慷慨豪迈的气概。
因此,B项符合题意。
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整体理解能力。
《野歌》是唐代诗人XXX创作的一首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
全诗以写景收结,寓议论、抒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意境深远,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
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XXX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
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XXX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解析)
古诗歌阅读通过一轮复习来看,考生已初步掌握了古诗歌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已有基本的应对之策,但是考生读不懂诗歌仍是一个棘手问题,直接影响着答题的准确性;而在各个题型的细节处理上,还存在一些失误,造成失分严重。
故二轮复习中,我们准备从如下两方面突破:(1)再次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进一步帮助考生利用多方面的信息来疏通诗意;(2)针对考生失分点,逐点例析,并提出应对策略补短板。
第1讲读懂诗歌通诗意,首要任务要明了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在二轮复习中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仍是备考“古诗歌阅读”的首要任务。
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 别“求全责备”1•“读懂”只是相对的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
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
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只是“懂”而已。
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直接、最快捷、最牢靠的读懂路径。
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
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
二、掌握读懂“两大路径”一一要“双管齐下”[增分策略]1•最直接快捷的路径一一善借标题、注释和情语(1)看标题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
唐人作诗,最重标题。
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此外,诗题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秋)、节日(如除夕、重阳)、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
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
(2)析注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①介绍写作背景T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T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T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T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T与诗人仕途失意、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附参考答案及详解)
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 痴 之 态' 此 外!杜 甫 虽 终 生 过 着 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 的 无 私 援 助!既 考 虑 了 最 经 济
然而杜甫却独能 以 其 健 全 的 才 性!表 现 为 面 对 悲 苦 的 正 视 与 力!有过很多 成 绩!钱 塘 江 铁 桥 就 是 中 国 工 程 人 员 自 己 设 计
担荷'所以天 宝 的 乱 离!在 当 时 诗 人 中!唯 杜 甫 反 映 者 为 独 的'可是!我们从 来 没 有 完 全 用 自 己 的 力 量 建 设 过 一 座 规 模
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 力 量!所 以 才 能 使 大 时 代 的 血 巨大的铁路桥 梁' 五 十 年 前 的 黄 河 铁 桥 是 由 比 利 时 包 工 的!
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 使 其 有 如 此 强 大 的 担 荷 之 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 部 分 也 是 由 德 国#英 国#丹 麦 三
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 之 容 量!最 重 要 的 因 素!乃 在 于 他生而禀有一 种 极 为 难 得 的 健 全 才 性"""那 就 是 他 的 博 大# 均衡与正常'杜 甫 是 一 位 感 性 与 理 性 兼 长 并 美 的 诗 人!他 一 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 深 入 他 所 接 触 到 的 任 何 事 物! 把握住他所欲攫 取 的 事 物 之 精 华*另 一 方 面 又 有 着 极 清 明 周 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 的 蒙 蔽 与 局 限!做 到 博 观 兼 采 而无所偏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歌阅读(A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高阳台送陈君衡①被召周密②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
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
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
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
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
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 ①陈君衡,作者友人,宋亡之后,被元朝征召至大都做官,临别之际,作者作此词为他送行。
②周密,南宋词人,宋亡后隐居不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前三句描写送别场景,作者用雄健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气象阔大、色彩鲜明、热烈而又整肃的郊野送行图。
B.“宝带金章”表明人物身份,同时暗示此次大都之行的缘由。
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勒出人物潇洒的风神。
C.下片前三句,设想友人远去冰河之域的情景,这雄浑壮阔的景象与上片送别哀伤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D.全词既写眼前实景,也有想象中虚景,虚实结合,深沉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复杂情感。
题作“送”之,实即留之。
解析:选C C项,“这雄浑壮阔的景象与上片送别哀伤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错,应是“这阔大然而凄清的景象与上片热烈欢快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折尽梅花,难寄相思”,表现对友人惜别相思之情,也含不满之意。
②“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暗含对友人屈身仕元的不满之意。
③“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到那边的景象,表现出关切之情。
④“投老残年”表现作者对年华老去的伤感之情。
⑤“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委婉地透露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叹。
(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永遇乐①苏轼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②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③,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在?西垣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注] ①此词原序交代:苏轼是在与人相聚于景疏楼(大约位于江苏)时,写了这首词寄给远方的朋友孙巨源。
孙巨源离开海州时,曾“坐别于景疏楼上”。
②濉:水名。
③淮:淮河。
④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时孙巨源在此办公。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由设想孙巨源当初离别海州时写起,词人想象了几种不同的情景,层深递进。
B.“美酒”三句写孙巨源起行后的情景,“别来三度”句至上阕末尾写词人旅途孤单、无人同醉。
C.“今朝”三句写客人捎来孙巨源的“深意”,回应前文,表现二人相互思念的情愫。
D.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在回忆、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解析:选B B项,“‘别来三度’句至上阕末尾写词人旅途孤单、无人同醉”错,上阕后六句仍是写孙巨源,而非写词人自己。
4.“月”在本词中多次出现,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月”的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
(6分)答:解析:作者往往借助景物形象传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情与景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或是触景生情,或是借景抒情,或是景中寓情,或是以景结情。
解答本题时,应先找到含有“月”的词句,明确表现手法,描绘画面内容,再把握意境特点,分析情感内涵。
参考答案:①本词上阕以“月”为主要意象抒发情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1分)②“明月如水”交代离别时的情境,渲染别离时静谧清冷的气氛;“月随人千里”用“月”的追随表现明月有情,衬托孙巨源的孤独。
(2分)③“别来三度”句到上阕末,写别来三度月圆,而旅途孤单,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
从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笔,形象逼真,情景宛然。
(2分)词人“化景物为情思”,着力刻画“月”,借以寄托和抒发内心情感。
(1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9分)送湖南部曲①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 ①部曲:部属,部下。
②急急符:紧急命令。
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苡,有人告发他私藏一车珍珠。
后世用“薏苡明珠”指被人诬蔑,蒙受冤屈。
④於菟:老虎的别称。
楚人“谓虎於菟”。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属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五、六句夸赞部属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作者借写为部属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解析:选C C项,五、六句是写自己,不是夸赞部属。
6.本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重点是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此处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分析情感时要结合诗句,不要只答出情感而忽视诗句。
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送君去”和“不妨”分析“送别之情”和“先人后己的情怀”。
参考答案:①送别之情。
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
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
②先人后己的情怀。
只要部属有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
(每点3分)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8题。
(9分)陪段侍御登灵岩①绝顶[明]王世贞径折全疑尽,峰回陡自开。
苍然万山色,忽拥岱宗来。
碧涧传僧梵,青天落酒杯。
雄风别有赋,不羡楚兰台②。
[注] ①灵岩:又名方山,是泰山十二支脉之一。
②楚兰台:宋玉《风赋》中写道: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
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攀登中的所见,山径曲折疑若无路,却又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此二句在章法上颇似陆游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碧涧传僧梵”句,是俯视。
溪涧碧水潺潺,仿佛传来寺僧诵经的梵音。
色彩美中交织着音乐美,野趣中交织着禅趣,令人流连忘返。
C.“青天落酒杯”句,借鉴了李白的“月光长照金樽里”与李贺的“一泓海水杯中泻”,且写出了新意,想象奇妙,境界更是焕然一新。
D.尾联以宫苑之风反衬山野之景。
“不羡”二字,寄寓着诗人希望归隐山林的消极颓废思想。
解析:选D D项,“寄寓着诗人希望归隐山林的消极颓废思想”有误,寄寓的应是不羡宫廷之风,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8.颔联“苍然万山色,忽拥岱宗来”综合运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赏析其妙处。
(6分)答:参考答案:①烘托。
以苍然的“万山”作背景烘托泰山,表达诗人登临灵岩绝顶后看到的泰山雄奇壮观的景象。
②点面结合。
“苍然”句从面上着色,“忽拥”句从点上赋形,点面结合,主次分明,突出了泰山之雄奇壮观。
③动静结合。
“苍然”句偏于静态,“忽拥”句富有动感,动静结合,生趣盎然。
(答比拟、衬托也可。
每点3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
答对两点即可)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9分)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与俗世隔绝。
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解析:选B B项,“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但没有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
体现归隐态度坚决的句子是“流水如有意”。
10.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
(6分)答:解析:“诗中有画”是苏轼赞美王维诗歌的句子,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我们在赏析诗歌颈联的时候要抓住景物的特点,特别是景物的色彩、线条、构图等,要能由诗句想象出一幅幅的画面,突出诗歌的画面美。
参考答案: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3分)②这幅图以具有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
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3分)(意思对即可)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 题。
(9分)和游景叔月报三捷黄庭坚汉家飞将用庙谋①,复我匹夫匹妇仇。
真成折箠②擒胡月,不是黄榆③牧马秋。
幄中已断匈奴臂,军前可饮月氏头。
愿见呼韩④朝渭上,诸将不用万户侯。
[注] ①庙谋:兵略。
②折箠:喻轻易取胜。
③黄榆:借指边塞。
④呼韩:匈奴单于呼韩邪,曾主动与汉交好。
1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将游景叔比作汉朝飞将军李广,借以表现游景叔的非凡谋略和豪壮气魄。
B.第二句表明战事取胜,已为“匹夫匹妇”复仇,照应了题目“月报三捷”的内涵。
C.中间两联承接首联,以铺排词句极言战斗惨烈,突出了将士们苦战得胜的功绩。
D.尾联在前三联的基础上,表意深远,体现了格律诗结尾“合要渊永”的章法特点。
解析:选C C项,中间两联没有“以铺排词句极言战斗惨烈”,没有写“苦战”,而是高歌战斗胜利。
1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
(6分)答:解析:回答问题,可以从尾联的意思入手,然后从中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人愿意看到敌人像呼韩邪那样归顺朝廷,如果这样将士们即便不被封赏为万户侯也十分高兴。
由此可以从诗人和将士们的角度分析表达的情感,即诗人希望能够使敌人归降,将士们为国不求回报的精神;当然,从以上两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还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参考答案:尾联写相对于获得功名利禄,取得连续胜利,将士们更希望最终获得全胜而使敌人来降;(3分)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奋勇杀敌、不求回报的爱国情怀的赞美,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失地尽复的期盼。
(3分)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9分)凤栖梧兰溪曹冠桂棹悠悠分浪稳。
烟幂层峦,绿水连天远。
赢得锦囊诗句满,兴来豪饮挥金碗。
飞絮撩人花照眼。
天阔风微,燕外晴丝[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