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eaca7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d.png)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变化。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解读,溶解度与溶液组成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内涵。
2. 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度的变化。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量筒、搅拌棒、固体溶质、溶剂。
2. 课件:溶解度曲线图、相关动画。
3. 教学资源:溶解度实验报告单、问题讨论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溶解度。
2. 探究溶解度概念实验演示:在不同温度下,观察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3. 讲解溶解度四要素解释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的含义。
4. 绘制溶解度曲线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5. 应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曲线与溶液组成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溶解度的概念及应用。
7. 作业布置设计一道关于溶解度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溶解度的概念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技能,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掌握溶解度的基本单位(克/100克溶剂)和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 理解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七、教学过程1. 溶解度的基本单位讲解溶解度的单位(克/100克溶剂)及其表示方法。
2. 溶解度曲线的比较展示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分析并比较它们的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8df59d2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0.png)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知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溶解度的计算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题意,规范解题步骤,提高解题能力。
2.设计一道关于溶解度实验的方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步骤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溶解度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定义,理解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能够运用溶解度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读取溶解度曲线,并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能够预测在不同条件下溶解度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溶解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溶解度曲线、实验操作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将包括溶解度曲线的识别、计算溶解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我会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正确概念。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外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等关键知识点。然后,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d798d53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5.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液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是定性的研究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结晶等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学法上学生已经基本会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结论,但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能力,容易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3.通过理解饱和状态,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两者之间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溶液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_______,_______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提出问题:一种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呢?引入新课【新知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第一课时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9aa613aa00b52acec7ca2c.png)
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三、教学模式(或方法)
综合启发式。
四、教学过程(应有教学过程的一般环节,如预习检测、复习训练、目标揭示、内容新授、教学小结、作业布置等,并且必须有内容设计、训练设计、方法设计、板书设计。)
教师活动
【实验】给实验中有剩余硝酸钾固体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加热。
【提问】溶液中有什么变化?此时溶液是否饱和?为什么?
【归纳】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溶液的饱和与否才有确定的意义。
【板书】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提问】如何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
【实验】给实验中热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降温。
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巩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和推理的能力
设疑,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和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归纳、理解
思考讲解的内容。
引入新课,明确学习目的
【板书】一、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定义)
不饱和溶液:(定义
【提问】1.从实验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讨论初步得出定义,然后阅读教材分析概念要点,完善定义内容。
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得出结论。
培养分析问题及阅读能力,初步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学习确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归纳板书】二、确定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8fb796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1a.png)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转化方法的探究,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升在实验中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概念和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考中属于常考内容。
本课题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形成的基础上,以两个物质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状态却很少思考。
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解,所以本节课将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2、了解结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结晶的方法。
【教学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充分理解概念中的“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和“这种溶质”。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设疑讨论。
【学习方法】科学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科学实验探究、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反馈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仪器和药品。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设疑:同学们通常在一杯水中放几袋咖啡?如果多放几袋,咖啡都能溶解吗?溶质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吗?象。
解几袋咖啡,课,吸引提出疑问“咖啡能学生的注无限制的溶解吗?”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最新]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新
![[最新]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新](https://img.taocdn.com/s3/m/4809007e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61.png)
[最新]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人教新[最新]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人教新专题2溶解度(两学时)从容说课本课程分为两部分:饱和溶液和溶解度。
第一部分通过“活动与探索”介绍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分析、讨论和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前提条件,判断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和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引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一个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
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并能总结相应的概念。
(2)学会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困难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比较、归纳、实践和实践。
用心爱心专心-1-教具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设备: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勺子、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坐标纸。
药物:氯化钠、硝酸钾。
课程安排:2学时第一课时:饱和溶液。
第二课时:溶解度。
教学过程A部分[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学生活动]【导言】我们知道盐很容易溶于水形成溶液,但盐能无限期地溶解在一杯水中吗?[学生发言]1。
是的。
不[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加入5克氯化钠,搅拌,加入5克氯化钠,搅拌,加入5毫升水。
结论2。
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用心爱心专心-2-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硝酸钾,搅拌,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加热,加入5克硝酸钾,搅拌并冷却[学生活动,教师巡逻][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1。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课题2 溶解度教案1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课题2 溶解度教案1 新人教版(2021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416497f4650e52ea5418980b.png)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课题2 溶解度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课题2 溶解度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课题2 溶解度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课题2 物质的溶解度》一、教学设计思想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含义.(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2、ﻩ过程与方法(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ﻩ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ﻩ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ﻩ媒体:投影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可以编辑修改。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借助这个阶梯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切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休闲的方式。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a7ad26a8956bec0975e3c6.png)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9edcf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7.png)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正确运用溶解度曲线来描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变化。
2. 通过对溶解度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1. 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 溶解度曲线的解读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溶解度。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2. 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观察溶解度曲线,学会从曲线中获取有用信息,如溶解度、溶解度变化等。
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等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4.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预测溶解度变化、选择合适的溶剂等。
5.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理解溶解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导入新课。
3. 学习溶解度曲线:教师展示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曲线特点,掌握从曲线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方法。
5. 应用溶解度曲线: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 教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堂练习:九、课后作业:1. 复习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完成课后练习。
2. 调查生活中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十、拓展延伸:1. 研究液体物质的溶解度: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物质的溶解度,了解液体溶解度的特点。
2. 溶解度在工业中的应用:教师介绍溶解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溶剂提取、结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9.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教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教学(人教版)
![9.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教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教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c0849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7b.png)
9.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教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教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的定义及相关术语;2.掌握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3.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方法;4.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二、教学内容1.溶解的定义及相关术语;2.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3.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方法;4.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三、教学重点1.溶解的定义及相关术语;2.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方法。
四、教学难点1.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瓶溶解后的盐水和未溶解的盐晶体)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瓶是什么?学生:是一瓶盐水。
教师:非常好。
这个盐水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把盐溶解在水中。
教师:对的。
那我们今天的课程关于什么呢?学生:关于溶解度。
教师:非常好。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方法。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溶解的定义及相关术语。
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充分混合形成溶液的过程。
在溶解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几个基本的术语。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以下术语,并逐一解释: - 溶质:指能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如盐、糖等; - 溶剂:指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等; - 溶液:指由溶质和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教师:以上就是溶解过程中的几个关键词。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方法。
教师: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通常用单位体积(mol/L)或质量分数表示。
溶解度是一个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重要指标。
教师:那么我们该如何计量溶解度呢?我们通常可以通过实验来测定溶解度。
在实验中,我们会逐渐加入溶质到溶剂中,并观察是否有溶质无法溶解的情况出现。
当达到溶质无法再溶解的状态时,我们称溶质达到了饱和溶解度。
3. 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为了更好地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我们进行一个实验演示。
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实验。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53f14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7.png)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液状态)。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溶解度曲线的解读。
2. 溶液组成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含义。
2. 利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溶解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基本概念。
3. 引导学生观察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4. 案例分析:利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程度。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分析。
八、教学难点:1. 溶解度单位的换算。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九、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解度的测量过程。
2. 利用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溶解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测量技巧。
3. 演示实验:进行溶解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利用溶解度曲线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5. 案例分析:利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程度。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f8afc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f.png)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交流回答】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
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归纳总结】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e7012d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9.png)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溶液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应用。
4.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以引导、启发、讲解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最后,我会告诉学生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总结,学生将更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掌握,本节课的作业布置将包括以下几部分:
1. **知识巩固题**:
-完成课本第9单元课题2中的习题1、2、3,重点在于理解和计算溶解度,并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溶解度这一概念的学习将更为深入。学生在此阶段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实验和实例来辅助理解。此外,学生在前期的化学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实验操作经验,具备一定的基础实验技能,但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掌握溶解度知识的同时,提高化学学科素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507d0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5.png)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室温,5 g 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NaCl
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 mL水
室温,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KNO3
室温,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分析归纳,课件演示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AM*30710 77F6 矶!29817 7479 瑹24544 5FE0 忠35537 8AD1 諑23120 5A50 婐21418 53AA 厪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