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史之简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设计史之简述
中国设计史之简述(上)
设计艺术学09研陈百超
《中国设计史》是一本以全新的视角,全面而有系统的讲述和研究中国设计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一本书。作者高丰先生,现为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并担任中国工业设计理事会理事。
该书共分为九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为序论,探讨了中国设计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以及设计史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若干规律,另外八个章节分别叙述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不同种类的设计,以及不同时期的设计思想及变化。
在序论中探讨了中国设计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以及设计史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若干规律。学习设计,必先要了解设计的历史,这样才能更好的承接设计历史中一些好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以及设计的传统,把这些运用到我们现行的设计当中,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设计更有底蕴,才能逐渐形成中国的设计特色。中国设计史所要研究的东西很多,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但其不同于过去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联系,也有很大的区别,设计史侧重于设计的研究,而工艺美术史则偏重于工艺方面,而工艺只是设计的一个部分而已。设计史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各个时代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实用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各种设计作品,是评价一个时代艺术设计的主要标准。
设计的起源和发生,是从人类为了生存而劳动,为了劳动而制作工具开始的。从打制石器开始的旧石器时代到以磨制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不只是一个时代的变换和石工具加工技术的进步,更是原始工具设计的一个重大飞跃。不仅石工具的使用功能大大的扩大,又使石工具的形体趋于规范化,具有了形式美。原始人的造型设计观念由此而逐步产生,而磨制和钻孔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原始人对设计的造型、装饰、色彩和工艺审美因素的考虑。七空刀石这种收割工具可堪称是新石器时代工具的杰作。其七个石孔通过穿绳使石刀牢固的捆缚在木柄上,便于使用和携带,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七孔整齐有序的排列,也使造型产生了点、面组合的形式美感和节奏韵味,也达到了艺术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实用性和审美性。
原始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原始陶器的设计。其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火的利用;二是丰富的黏土资源。把黏土经水湿润后,塑造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即烧结成坚固耐用的陶器。根据原始陶器的使用功能,可以划分为炊煮器、饮食器、盛储器、水器、酒器、杂器等六大类。原始陶器的成型工艺主要分为手制法、模制法和轮制法三种。手制法是最为普遍的使用方法,其又可以分为手捏法、泥片贴筑法和泥条盘筑法。原始陶器的设计,为我国古代产品造型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开创的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原则,成为历代产品设计所沿用的一条重要准则,从设计的意义来说,原始陶器的设计是中国古代设计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商周时期,从社会学叫顾看,称为奴隶社会;从物质文化史角度看,叫做青铜时代。因此,青铜器即是奴隶社会的时代象征,也是青铜时代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所谓青铜,主要是指铜、锡、铅等元素的合金。它与纯铜相比,
熔点较低,硬度较高,具有很好的铸造性能和机械性能。青铜器的功能内用,是非常错综复杂的。总体来说,从殷商到西周,青铜器的功能内容具有浓厚的宗教化、伦理化色彩。如果简化概括,就是从人化——神化——礼化——人化的一个过程。青铜器功能的演变,直接影响着青铜器设计的发展。早起青铜器设计,质朴实用,造型轻薄,尺度宜人。造型设计上,刻意加强形体体积感、量感和力度,以适应祭神的功能需要;在装饰设计上,也以内涵复杂而神秘、外形狞厉而威严的饕餮纹为主,对称、严谨的装饰构成与对称、严谨的造型融为一体。此时期的代表作为司母戊大方鼎,其通高为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双耳耸立,四足粗壮,堪称世界之冠。西周取代殷商之后,统治阶级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青铜器的设计呈现出秩序化、系列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其也成为周代登记分明的礼制文化和亲亲尊尊的伦理意识的象征。礼器主要用以“明贵贱,辨等列”,权贵们把礼器视为显示自己贵族血统和权利地位的标志物。
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古代最早的艺术设计思想《周易》成书于此时期,周易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经文部分,称为《易经》;一是传文部分,称为《易传》。从内容看,《易经》是卦爻的符号系统和卦辞的文字系统组成的,也是我国古代传世的典籍中成书年代最为久远的一部。至于《易传》,是由《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等七种十篇构成,又称“十翼”。《周易》原本是一部卜噬之书,但却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现代,《周易》已成为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社会史研究的热门对象。另外《周易》中还饱含着古代丰富的艺术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制器尚象”、道器统一、文质统一这三个反面。“制器尚象”的设计思想,就是主张把有形之器与卦象一样作为一种抽象符号,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模拟、类比和象征,以表现更深层次的“意”。“制器尚象”的设计思想,对中国古代的造物设计主张象形寓意起到了极大的影响。道器统一的设计思想一是强调物质形态的重要性,二是强调器物设计要符合和体现客观自然发展规律,即器是道的载体,道是器的升华,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变和通,才能成就事业。文质统一的设计思想主要是讲装饰的问题,其主要思想是文与质的统一,附丽和美丽的相统一,并把崇尚自然的美作为装饰美的最高境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乱而活跃的时代,这又是一个革新的时代。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改革,为手工业生产和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特别的土壤和条件。实用品的设计成为手工业设计的主流,在设计上追求系列化、整体化,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使产品的功能、造型、装饰、色彩都出现了焕然一新的变化,使艺术设计富有强烈鲜明的艺术特色。春秋战国的青铜器设计,开始朝着符合人们实用需要、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功能转化,河南新郑出土的一对莲鹤方壶,在造型设计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铜壶高118厘米,有龙形大耳,器身四角有立体的怪兽,圈足下也有双兽,而壶顶上的莲瓣中站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鹤。其造型打破了殷商、西周那种静态的、肃穆的、庄重的格调,充分发挥了附件的造型语言,使整体造型显得轻巧、生动、活泼,标志着青铜器艺术设计进入一崭新的时期。在实用新产品方面,出现了铜灯、铜镜的设计。
其中在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十五连枝铜灯,是战国连枝灯设计杰作,其整体造型似茂盛的大树,共有15个灯盘,树体上和属下有螭龙盘绕,猴戏鸟鸣以及戏猴人物,灯座有3只双身虎承托。其造型的设计是战国铜灯造型设计的新创新。从功能上来说,相当于现代的立灯(落地灯)。战国铜灯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