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概念教学研究
化学教育研究方法
化学教育研究方法
化学教育研究方法是指用于探究化学教育现象、解决化学教育问题、揭示化学教育规律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学教育研究方法:
1. 实证研究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对化学教育现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
2. 案例研究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化学教育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的教育问题、教学策略和学习效果。
3. 行动研究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4. 质性研究法:运用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环境等。
5. 比较研究法:对不同地区、学校、班级或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和影响因素。
6. 实验研究法: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教育假设或探究教育干预的效果。
7. 内容分析法:对化学教材、教学大纲、考试试题等进行分析,评估其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8. 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收集学生、教师或家长的意见和反馈,了解他们对化学教育的看法和需求。
9. 教育叙事研究法:通过叙述教育故事来呈现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感受和思考。
10. 概念图法:利用概念图工具,帮助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在进行化学教育研究时,应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严格按照科学的研究步骤进行。
化学概念教学中的“情境化”“去情境化”和“再情境化”
化学概念教学中的“情境化”“去情境化”和“再情境化”概念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基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化学概念教学既要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普遍规律并总结成概念,实现从情境到概念的理论构建(即从“情境化”到“去情境化”的过程),又要能将概念还原到现实情境中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从概念到应用的经验还原(即从“去情境化”到“再情境化”的过程)。
本文以“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为例,对化学概念教学中的“情境化”“去情境化”和“再情境化”进行分析。
一、概念教学的特点与困境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后形成的,其特点是用词或词组来对共性进行表达。
如“溶液”的定义为“物质以分子、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从概念中抽取出的关于溶液特征的有效词组有“均一”“稳定”,关于溶液形成本质的有效词组有“以分子、离子形式分散”“混合物”。
这就是人们从氯化钠溶液、蔗糖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等分散系中提取出来的共性,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共性去继续其他思维活动,如溶液的导电性分析、浊度分析、溶解度分析等等。
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的过渡阶段,对于从未接触过的抽象概念缺乏兴趣和理解力,需要大量感性认识的支撑。
情境正是提供感性支撑的最佳途径。
从学习心理角度看,有趣的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习活动的持续进行;从学习经验角度看,熟悉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感性认知的基础,促进了概念形成;从学习发展角度看,情境的变化能带动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思维。
但仅靠学生在情境中对概念进行轮廓性的概括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语言文字对概念进行科学化概括,体会思维方法,形成知识体系。
若不能及时去情境化,还原对概念的理性认知,学生就难以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转化过程;同理,知识的迁移能力需要在情境的发展和变化中反复锤炼,只有通过“再情境化”,创设与初始情境相关联的迁移情境,利用所学概念解决新的问题,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真正实现概念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高中化学教学研究(4篇)
高中化学教学研究(4篇)高中化学教学研究(4篇)研究一: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这篇研究探讨了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
通过对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进行分析和评估,本研究发现,适当的实验设计和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研究二:探索性研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探索性研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一组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和传统讲授教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探索性研究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高中化学教学可以采用探索性研究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研究三:数字化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本研究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使用虚拟实验室、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在线研究平台等工具,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研究体验和互动性。
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化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效果。
研究四: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的教学方法,通过给予学生问题和情境来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效果。
以上是四篇关于高中化学教学的研究文章,分别探讨了化学实验应用、探索性学习方法、数字化技术应用和启发式教学法的效果。
这些研究结果为高中化学教师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教学指导和教学改进的建议。
化学概念教学成效评估研究
明 因未 吃早 餐 , 想 进 去 购 买 面 包 。那 么 , 这 个 时 候 小 明 应 该 做 什 么呢? 显而易见 , 小 明首 先 要 确 定 的 是 否有 足够 的钱 购 买 面 包, 如果 有足够的钱则进入 商店购买面包 , 然后再 继续前行 , 否则 , 继续前行。 简单 的说 , 就是 判 断 是 否 购 买 面 包 。 即是 i f 语 句: 判 断 某 一操 作 是否 被执 行 的 过 程 。
釜
田
等 条 件 来 选 择 其 中 的一 条 道 路 行 进 。 即是 i f e l s e 语句 : 二 者 选 其 一 的操 作 。 ( ) 一
田 _ 二 - —— _ = - — — — — — 、 ≤—, = = 一
事 实上 , 任何 一门课程 , 只 要 经 过 精 心 的设 计 , 都 会 变 得 生动、 有趣 , 不再枯燥 、 乏 味 。授 课 过 程 中 , 我 们 可 以通 过一 些 贴 近 生 活 的 实例 来 降 低 学 生 学 习 和 理 解 的 难 度 ,更会 起 到 事 半 功倍 的效 果 。 例如 , 我 在 C语 言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中 , 讲授选择结 构时 , 通 过 列 举 贴 近 我 们 日常 生 活 了 实 例 完 成 了 i f 、 i f e l s e 、 i f e l s e i f 三 种 不 同 选 择语 句 的学 习 。 实例 : 假 设 小 明早 晨 去 学校 时 , 从家 ( A点 ) 向学校 ( B点) 进 发 的过 程 中遇 到 了 以下 三 种 情 景 。 情景一 : 从 A 点 到 B点 的行 进 过 程 中 , 途经 一家商店 , 小
化 学概 念 教 学成 效 评 估研 究
初中化学前概念与教学策略研究
大 部分 的学 生都 认 同 使溶 液 呈 酸性 的是H。 溶液 呈 碱性 . 使 的是 O , 也 有 不少 学 生只 是从 简 单 的字 面 意 思去 理 解 . H 但 受前 概念 的 影响 , 为硫 酸铜 、 酸 钠 、 酸钾 等盐 都 是酸 性 的 。 认 碳 硝
2直 观 性 。 .
对 于 溶 液 浓 度 大 小 , 误 的前 概 念 主 要 有 : 色 深 的 、 错 颜 气 味 强 的 溶液 浓 度 大 ; 溶 液 是 饱 和 的 , 溶 液是 不 饱 和 的 。因 浓 稀 此 ,会 有 同学 根 据 颜 色 的深 浅认 为5 %的C S 液 比 1 %的 u O溶 0
N C1 液 浓 度 大 。 a 溶 而 对 于溶 液 的 形 成 , 生 会 认 为 : 质 溶 于 溶 剂 后 , 液 学 溶 溶 是 一种 新 的 物 质 。 5酸 碱 盐 的 概 念 .
学 生 缺 乏科 学 概 念 引 导 时 , 去感 知 客 观 世 界 , 往往 与 摸 得 着 、 得 见 、 得 见 的 日常 事 物 相 接 触 , 成 的 前 概 念 具 有 很 看 听 形 强 的直 观性 。比如初 三 学 生 在前 概 念 体 系 里 , 纯 净等 同于 干 将 净、 洁净 、 明 , 混 合 物等 同 于脏 物 、 透 将 污染 物 、 杂 质 的物 质 , 含 将 溶 解 等 同 于 消 失 , 分 解 等 同 于分 离 , 化合 等 同 于 混 合 , 将 将 将 抽 象 的 同 一的 物 质 组 成 和 性 质 与具 体 的各 异 的 物 质 形 式 和 存 在 状 态相 混 淆 , 化学 物 质 等 同于 人 工 制 品 , 为 物 质 变 化 将 认 后 的产 物肯 定 存 在 于 变化 前 的 物 质 中 , 等 。 等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大概念”及其教学建构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大概念”及其教学建构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近年来,“大概念”教学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化学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大概念”及其教学建构,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以期推动高中化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本文将首先介绍“大概念”的基本内涵和特点,然后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大概念”及其重要性,接着探讨如何构建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化学教学框架,最后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和探讨,能够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二、“大概念”的内涵与特征“大概念”(Big Ideas)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特别是科学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概念。
它指的是在某一学科或领域中具有统摄性、迁移性和解释性的核心概念或原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大概念不仅是知识体系的核心和骨架,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大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它通常涵盖了某一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基本原理和重要方法。
在高中化学中,大概念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化学反应原理,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也可能是一个关键的科学概念,如原子结构、化学键等。
这些大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能够帮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大概念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大概念具有统摄性,能够统领和整合学科中的其他概念、原理和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
大概念具有迁移性,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不同的情境和问题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大概念具有解释性,能够帮助学生解释和预测化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建构大概念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通过大概念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大概念的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挑战。
基于观念建构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设计研究
关 键 词 核 心概 念 过 程 性 观 念 建 构 教 学设 计
Bas d o e n t e Co e of t Co e t o Te c i h nc pt he nc p s f a h ng Hi h S ho Che it y D e i n / Li i g g c ol m s r sg / L n
mo e r c s r p o e s—o intd fom e p ss n mpatng p cic re e , r m ha i o i ri s e f i
k o e g ft e c e c lc a g s t ep su e t o sr c n wld e o h mia h n e o h l t d n s c n tu t h
基 于观 念 建构 的 中 学概念 教 学设 计研 究 高 化
李 玲
( 津市 第十 四 中学 天 津 天
中图 分类 号 : 3 . G6 3 文 献 标 识码 : A
304 ) 0 2 1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 0 )6 0 6 0 17— 8 42 1 0— 9 — 2 1
科 学 概 念 的学 习 可 以使 学 生 更 加 深 刻 地 认 识 事 物 与 现 象, 促进科学知识 的系统化和结构化 , 有助于学生发展逻辑 推 理 能 力 , 高 科学 素 养 。 提
2 理论 研究
《 中化学新课标》 出, 高 指 课程基本理念部分 的教学 , 要 结合 人类探 索物 质及其 变化 的历史 与化 学科学 发展 的趋 势 , 导学 生 进 一 步 学 习化 学 的基 本 原 理 和 基 本 方 法 , 成 引 形 科 学 的 世 界观 。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教案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教案目标: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化学中常见的实验方法和技术;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学的基本概念:原子、分子、化学反应、物质的性质等;2. 化学实验: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和技术、实验方法与步骤;3. 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4.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分与特性。
教学流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化学的神秘世界;2. 基本概念教学: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并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3. 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示范,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技巧;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5. 练习与巩固:进行相关练习和案例分析,巩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内容及方法。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2. 练习成绩:对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和考核;3. 大作业:设计一个化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教学资源:1. 课件、实验器材、化学实验室等相关教学资源;2. 相关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网络资源。
教学环节设计:1. 操作示范:教师进行实验操作示范;2. 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3. 案例分析:带领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化学现象的规律性。
补充说明:1. 鼓励学生多进行化学实验,培养其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2. 注重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研究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摘要: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学评一致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为例,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主线,开展了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研究,并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对“质量守恒定律”提出了四条教学建议,供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工作中进行参考。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研究引言:“教学评一致性”理论要求教师在研究教学设计、实施以及课堂评价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策略,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发展,并使其达到一致的程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内容。
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作为化学教师即应该通过运用相关专业教学技术方法实现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优化,此时,将“教学评一致性”理论引入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即为一种可供研究和应用的教学方法。
一、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课程目标分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为:学生在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养成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符合个人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而在课程标准中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描述,这表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化学学科核心知识、技能及能力等方面的描述,而不是简单地指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技能。
教师在前期教学设计过程以及实际教学推进过程中明确课程目标——合理引导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对物质变化中的具体事实进行分析和解释,并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去。
通过学生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质量守恒定律”部分的概念和意义的过程,使其更好地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对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提升,从而使其形成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二、整合化学教材内容,把握教学设计原则“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并遵循“学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整合教材内容,按照新课导入、探究学习、复习巩固、课堂小结四个阶段组织教学活动。
初中化学“大概念”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初中化学“大概念”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提出了基于大概念整体设计和合理实施单元教学的明确要求 ,本文就如何落实该要求进行探讨。
1基于大概念创建教学单元1.1教学单元含义与类型教学单元是课程中由若干课时或子课题组成的相对独立的教学系统 。
根据教学单元主题性质的不同,化学教学单元可分为学科主题单元与社会议题单元两种类型。
学科主题单元是基于学科知识的某些共性特征而组建的教学单元,如“ 氧化还原反应” “ 电离与离子反应” 等主题教学单元。
社会议题单元是将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热点问题作为单元主题,在此情景框架下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如“ 科学防疫” “ 新能源汽车是否会取代燃油汽车” 等社会议题类单元教学 。
学科主题单元外显了学科核心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社会议题单元将化学教学与社会生活情景密切联系,有利于知识情景化和激发学习兴趣。
这两种类型的教学单元各有优势,在实际教学中常会交叉融合。
1.2如何创设教学单元创设教学单元是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一些教师在创设教学单元时常纠结是否需要对教材章节内容进行重组以构建新的教学单元。
例如,有教师纠结是否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与第九单元“ 溶液” 整合为一个教学单元,因为这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均与水有关,而且水和溶液在课程标准中也是并列在同一个主题内容中。
笔者认为在分析教材内容并进行教学内容重组时需要从课程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的本质联系以及学生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
仍以上述人教版化学教材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有四个课题:“ 课题1爱护水资源” “ 课题2水的净化”“课题3水的组成”“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如果以水为联系点,那么前三个课题的确可以与第九单元“溶液”整合在一起。
但从学科本质角度,课题3 和课题4培养的是认识物质组成的思路与方法,因此这些教学内容与第三单元的“物质构成的奥秘”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联系。
初中化学概念教案
初中化学概念教案
课题: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掌握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3.能够区分物质和化学物质;
4.理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
3. 物质和化学物质的区分;
4. 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出化学的重要性。
二、概念讲解
1. 介绍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讲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别;
3. 讲解物质和化学物质的概念及区分;
4. 讲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探讨原子与分子的关系。
三、例题练习
1. 让学生思考一些实际例子,判断其中是元素、化合物还是混合物;
2. 给学生一些物质名称,让他们判断其中哪些是化学物质;
3. 给出几个简单的原子和分子的示例,让学生分辨。
四、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总结
概括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化学的基本概念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写出几个化学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几种物质属于哪种类别等。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深刻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并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有效策略研究论文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摘要:掌握好化学概念是学生学好基础理论、定律、公式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
本文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034-001化学基本概念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加强基本概念教学,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致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因此,基本概念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如何高效地进行化学概念教学?笔者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解剖概念内容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loo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
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二、体验实验事实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例如,在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中引入催化剂这一概念时,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合并一起进行。
实验前先叫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实验时教师板书实验步骤和问题否有氧气产生(要求学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②给二氧化锰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③把一定量的氯酸钾和5 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④把③加热的剩余物溶解于水、过滤得黑色粉末即二氧化锰,干燥、称量(记录数据);⑤把过滤出的二氧化锰全部加入另一份氯酸钾内加热检查是否迅速产生氧气,再溶解、过滤、称量。
初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应用的行动研究
关 键 词 : 念 图 ; 动 研 究 ; 角 互 证 法 概 行 三
中图分 类 号 :
文 章 编 号 :6 2 7 0 (0 0 1— 0 9 0 l7 — 8 0 2 1 ) 1 0 1 - 3
奥苏 贝尔 … 为 , 意义 的 学 习只 有在 新 知识 与原 有 知识 认 有
21 观 察 结 果 .
个 研究 阶段结 束 , 师 可根 据 课 程标 准 , 合 学 习 目标 设 计试 教 结
卷 来 测试 学 生对 所 学 内容 的理 解 程 度 。采 用 问卷 调 查 的 形式 可收 集学 生 在 教学 过 程 中的态 度 ,调查 内容 主要 涉 及 学 生关
第 一 阶 段 . 多 学 生 对 所 学 内 容 不 感 兴 趣 , 少 有 人 积 极 许 很 主 动 地 投 入 学 习 : 分 学 生 只 是 被 动 地 抄 笔 记 , 没 有 很 好 地 部 而 去 理 解 它 们 的 意 义 ; 数 学 生 不 参 加 课 堂 讨 论 : 些 学 生 很 难 多 一
下 面 就具 体 案例 , 概念 图策 略 用 于 初 中化 学 “ 质 构成 将 物
的 奥 秘 ” 元 教 学 中 , 帮 助 学 生 系 统 地 组 织 信 息 和 增 强 学 生 单 来
对 概 念 的 理 解 。 用 概 念 图 的 结 构 特 点 , 助 学 生 处 理 复 杂 的 利 帮
作 和犹 豫 等情 况 。
13 研 究 过 程 .
发 生 实 质 性 联 系 , 且 学 习 者 能 分 辨 出 它 们 问 的 不 同 时 才 能 发 并
生 奥 苏 贝 尔 的 有 意 义 学 习 理 论 基 础 上 , 瓦 克 等 人 _开 发 出 在 诺 2 】 用 来 表 示 概 念 间 意 义 关 系 的概 念 图 工 具 。 “ 质 构 成 的 奥 秘 ” 初 中 化 学 的 核 心 内 容 , “ 基 ” 重 物 是 是 双 的 要 组 成 部 分 , 学 生 今 后 学 习 化 学 的 理 论 基 础 和 必 不 可 少 的 工 是
化学大概念教育教学研究
化学大概念教育教学研究化学大概念教育教学研究化学大概念教育教学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化学中的基本概念。
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对于提高化学教育的质量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涉及到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学习化学时,需要掌握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如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等。
这些概念对于学生理解更高级的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起着基础的作用。
然而,由于抽象性和复杂性,化学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难以理解和应用的。
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化学大概念教育教学研究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具体的实验、模型和图形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此外,化学大概念教育教学研究还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实验操作等方式,参与到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此外,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为化学大概念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教师可以利用电子教学平台、模拟实验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等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
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反馈和评估手段。
总之,化学大概念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对于提高化学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该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概念实际教案及反思
初中化学概念实际教案及反思
主题:化学概念实际应用
学科:化学
年级:初中
时间:1课时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能够通过案例分析进行理解和
应用。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如牙刷上的
牙膏、水龙头中的水等。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一些常见的化学概念,如原子、分子、化学反应等,
让学生对这些概念有基本的理解。
3. 实际案例分析(2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了解化学概念在实际生活
中的应用,如洗衣粉中的化学成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等。
4. 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化他们对化学概念实际应用的理解。
反思范本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导入环节引起
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化学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概念讲解环节,学生对一些基本的
化学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由于时间紧迫,没有深入展开讲解,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进
一步加强。
在实际案例分析环节,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将抽象的化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但是在案例的选择上还可
以更具体些,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化学概念的实际应用。
总的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需在概念的讲解和案例的选择上进行改进
和完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希望通过今后的教学实践,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
理解和应用化学概念。
基于化学基本概念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如何强化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方法研究
如何强化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方法研究摘要:化学概念常常包括了化学知识的定义、原理、物质组成及分类等等性质,它是一种极为精辟且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语言。
在化学概念中的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和注释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有及其精确的含义,正是这些概念的存在使得化学保证了它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几乎在每一个章节中都有出现,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准确地掌握和理解概念,对学生们学好化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学生们很好地理解化学的本质并且对他们以后的化学学习起到指导作用。
本文就初中化学教学中概念教学的几各要点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要点研究1、解剖概念内容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
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2、使用通俗语言帮助掌握概念,并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在初中化学概念中,很多概念普遍存在字数过多且不易记忆等情况,我们的化学老师在面对这样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将其简化的方式,使用较为通俗的语言对这些概念进行分析,并挖掘出其深层的实质部分。
这样便可以使得原来复杂的概念变得形象化,变得更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化学反应”这一概念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一开始可能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不能进行很好的区分,这是化学老师就可以使用较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概念的灌输,如用“多变一”概括化合反应、而用“一变多”概括分解反应,至于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则可以概念为“一变二不变”。
宏微 结合视角下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研究与微课设计
宏微结合视角下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研究与微课设计摘要: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学习化学理论知识与进行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重要基础。
“宏微结合”视角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化学学科特有的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将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物质的性质以及结构。
本文以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为例,结合相关文献阐述了微课“宏微结合”理念进行微课设计的化学基本概念。
关键词:化学基本概念“宏微结合”视角微课设计一、前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
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1]。
本文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及化学基本概念在必修一教材中的重要地位,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微课教学设计,结合“宏微结合”的教学理念,帮助中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而不是让学生处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微课针对一个概念知识点的集中突破,通过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模式,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该化学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利用“宏微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宏观”与“微观”的概念,学会利用“宏微结合”研究物质的变化及其结构,加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宏微结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2]。
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学习化学理论知识与进行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重要基础,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反映着化学现象与事实的本质。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使学生能够更完全、更深刻地认识化学研究的具体物质及变化规律,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大概念”研究和教学建构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大概念”研究和教学建构发布时间:2022-05-13T05:24:58.559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2月3期作者:茶新美[导读]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在新时期的教育任务背景下,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充分考量素质教育本质,茶新美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摘要: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在新时期的教育任务背景下,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充分考量素质教育本质,在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主动性,为学生后续进一步探索与创新夯实基础。
因此,本文将结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大概念”,针对高中化学教学建构展开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知识构建能力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
关键词:高中化学;大概念;教学建构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大概念”在教学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新的教育背景对于新时期的教学提出了更加多元的挑战,需要高中教师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多个层次的培养与发展。
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来说,由于化学课程与生活实际和自然科学联系紧密,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灵活多样的教学平台,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激活思维,不断助力学生多维能力的提升。
但是,我们在对于整体教学成效和进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受到高考这一“指挥棒”的影响,即使在新课改同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背景下,仍有部分教师没有科学应用“大概念”开展教学,导致了整体高中化学教学过程模式化,导致学生过渡依据建构模式进行思维梳理和知识归纳[1],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还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僵硬化、模式化,进而影响高中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除此以外,由于“大概念”教学侧重于对于学生思维素质等动态的培养,这种不科学教学模式的存在,也会影响学生归纳化学知识、建构化学知识的主体意识发挥,同样会影响学生对概念图的认知与信心,进而影响到学生参与化学学习与探究的热情,阻碍化学教育水平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概念教学研究关键词:四重表征;poe教学策略;手持技术;知识建构;电离化学概念一般较抽象,高中生学习高度抽象和内涵丰富的化学概念往往会存在困难,容易产生迷思概念。
这使得概念教学成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大难点。
“电离”是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其微观抽象性往往使学生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产生障碍。
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电离”的概念,将有利于他们对“电离”建构起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相关概念的学习迁移。
本文以“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运用“四重表征”的教学模式,结合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手持技术)和自主设计的教学图形进行概念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化学概念的建构。
2、理论基础2.1概念“四重表征”教学“多重表征”是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方法,能帮助学生通过化学概念的各种表征形式进行有意义学习。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突破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便于知识的储存与提取,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四重表征教学模式(tetra-representation teaching model,简称trtm),具体指的是“宏观-微观-符号-曲线”的表征并进行表征间的转换。
其中,“曲线表征”是指由某些自变量的变化引起因变量的变化以坐标图的曲线形式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将坐标轴物理意义、曲线上的起点、终点与拐点曲线走向等与实验数据相结合,反映事物的变化趋势,也是将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联系起来的桥梁。
曲线表征有助于学生的定量图像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采用四重表征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宏观表征(实验现象等)、微观表征(粒子图等)、符号表征(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曲线表征(电导率曲线),结合运用宏观(ih)、符号(if)、微观(1w)、曲线(1q)图象(或图形)进行教学组织,包括图象(或图形)的单独呈现、组合呈现,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如图2所示),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直观地进行概念建构。
2.2poe教学策略poe教学策略,指的是“预测-观察-解释”策略(prediet—observe--explain)。
poe基本的程序是,首先设计某一情境让学生进行“预测”会有何结果或现象发生,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预测并说明理由,接着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有何结果或现象发生,记录观察结果,如果与预测的不一样,让学生“解释”原因或理由。
poe教学策略增强了学习活动的指向性与目的性,有助于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概念建构。
2.3手持技术支持下的实验探究教学本教学设计运用传统实验与数字化手持技术实验相结合进行探究实验。
其中,手持技术是一种先进的便携式数据采集系统,它与各种传感器连接可以同时进行多变量的实验探究,并实现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动态测量;突破了单点测量的制约;可以自动绘制图表,使测量结果更直观,所提供的信息更为丰富,并使之定量化,收集的数据更为精确。
它常用在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中,是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得工具,是知识构建和应用实践的有力工具。
3、基于poe策略的高中化学“四重表征”概念教学案例3.1教学内容此教学课例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中第二单元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为教学内容,包括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电离角度定义酸、碱、盐等知识。
3.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电离以及电解质的含义;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电离角度进一步认识酸、碱、盐;初步认识到“手持技术”的使用方法与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微观粒子示意图,认识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的过程,并知道离子是以水合离子的形式存在,初步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通过思考与交流,对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比较,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最后通过“四重表征”教学图形,培养学生运用“宏观-微观-符号-曲线”的联系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认识离子反应本质与特点的过程中建立微粒观。
3.3教学过程环节1:创设实验情境一宏观表征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联系初中学习到的物质导电性试验,预测以下实验的现象。
[实验]利用图3所示的装置,试验物质的导电性。
(1)把碳棒插入盛有氯化钠固体的烧杯中,观察现象;(2)把碳棒插入盛有纯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3)往纯水中慢慢加入氯化钠固体,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p-预测)预测实验现象:(1)、(2)灯泡不亮;(3)灯泡变亮。
教师活动:邀请学生一同完成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o一观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并尝试解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1)氯化钠固体,灯泡不亮;(2)纯水,灯泡也不亮;(3)随着氯化钠固体的加入,灯泡逐渐变亮,继续加入氯化钠固体,灯泡越来越亮。
(e一解释)这实验说明氯化钠固体、纯水不导电,但氯化钠溶液导电,浓度越高,导电能力越强。
教师活动:结合现象图(如图3)分析原因:氯化钠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纯水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极少。
nacl溶液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有—定浓度能自由移动的离子;对于同一溶液,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越高,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设计意图: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入新知教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科学能力;展示“连动式”的“实验现象图”,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宏观表征”的表象。
环节2:宏观表征→符号表征→微观表征教师活动:(设问)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上述实验?nacl在水中溶解后发生了怎样的微观变化呢?学生活动:(p-预测)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酸、碱、盐在水中会解离出带电的粒子,使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
nacl在水中溶解后解离出能够自由移动的na+和cl-,能够导电。
教师活动:(配合板书)nacl→na++c1-(if)学生活动:(o-观察)阅读课本中微观示意图(见图4)解析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展示“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过程的微观粒子示意图”(见图4)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学生活动:(e-解释)nacl加入到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nacl 溶解并发生了解离,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脱离晶体表面,进入水中,与水分子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教师活动:(补充)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离子发生了定向移动,溶液便能导电。
随着自由离子的增加,自由离子的浓度增高,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增强。
设计意图:通过“微观粒子图”,实现“宏观表征”向“微观表征”的转换,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微观表征”的表象,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宏观实验现象。
环节3:微观表征一曲线表征教师活动:(引导)我们通常用物理量“电导率”来表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大小。
电导率越大,溶液导电能力就越强。
如果我们把实验(3)过程中测得的电导率以点的形式记录在坐标系中,用平滑的线把各点连起来,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电导率曲线呢?学生活动:(p-预测)学生预测曲线的变化趋势:由“灯泡越来越亮”可以推测到,电导率曲线呈现上升的趋势。
教师活动:为了连续地、更准确地测量电导率,我们可以引入更精确的测量技术“手持技术”进行测量。
让我们来看看,将nacl固体不断地加入蒸馏水中,溶液电导率的具体变化。
(演示,同样邀请一位学生配合老师完成这个实验)利用手持技术进行实验:将电导率传感器置于蒸馏水中,开启数据采集器,将nacl固体慢慢地加到蒸馏水中形成氯化钠溶液(适当地搅拌),在大屏幕上同步显示出溶液电导率曲线的变化过程,最后得到电导率的变化曲线(见图5)。
学生活动:(o-观察)观察实验,记录电导率曲线的变化趋势。
教师活动:如何解释溶液的导电性为什么会这样变化?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与预测的结果进行对比、解释。
(e-解释)分析曲线:起初溶液的电导率为零,说明蒸馏水几乎不导电;随着nacl固体的不断加入,溶解并产生大量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溶液的导电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电导率不断上升,原因是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逐渐增高,溶液的导电性不断增强。
设计意图:通过手持技术生成的电导率曲线,实现“符号表征”向“曲线表征”的转换。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曲线表征”的形象,学会分析曲线解释实验。
手持技术的引入,在解决教学难点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结合poe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实现和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环节4:构建“四重表征”之间的联系教师活动:结合“四重表征”教学图形(如图6),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结合“四重表征”教学图形进行总结,帮助学生通过各种表征形式对化学概念进行意义建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减轻他们的记忆负担,便于知识的识记与运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化学“四重表征”图形化教学的思考4.“四重表征”教学与“教学图形”相结合采用教学图形与“四重表征”教学相结合,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将复杂的化学原理与抽象的化学概念用图片、图形、图象和形象性的符号来描述,使原理和概念生动化、直观化和整体化,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促进“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一曲线’’之间的转换,提高了“四重表征”教学的有效性。
4.2 “四重表征”教学与数字化实验相结合采用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学会采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化学问题,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数字化实验的实时性与直观性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元化、图形化的数据显示方式,即时地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与分析、及时地对实验结果做出判断,并对实验预测进行修正;而“手持技术”的易操作性与准确性实现了在降低实验操作难度的同时,保证实验的精确性;数字化实验使化学实验从“定性”转变为“定量”,实现了定量的表征形式一一曲线表征,给予学生更多空间进行逻辑思考,综合所得的实验数据与现象、概括并得出可靠的实验结论。
此外,信息技术的引入也将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学习与实验探究的兴趣。
4.3“四重表征”教学与“数字化实验”相结合poe教学策略的使用,有利于“四重表征”的概念建构。
在教学过程中,预测阶段能呈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又能激发学习动机。
在观察的阶段,当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测的一致时,将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联系;当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测的不一样时,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索,解释自己的观点与现象之间的差异,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结合,通过纳入、重组和改造,构成新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建构。
4.4“四重表征”概念教学模式的应用拓展采用概念四重表征教学,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有利于他们对化学概念的整体理解与把握。
突破学习化学的困难,提高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