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说文绪论
第1讲汉字学绪论

书写的草率隶书成为新的手写体,由此产生
古 代 汉 语
了草书和行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行草四种。
章草,一说出自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
书《急就章》,一说出自东汉章帝。
今草,相传是东汉张芝(后人称为“草 圣”)从章草加以变化而成的。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课堂。请大家保持教室卫生。
草书-章草
古 代 汉 语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课堂。请大家保持教室卫生。
行书例
古 代 汉 语
王羲之-兰亭集序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课堂。请大家保持教室卫生。
附:古文字工具书和读物举例
《真草隶篆四体大字典》 陈和祥上海扫叶山房1926年
《古文字类编》 高明 中华书局1980年
古《汉语古文字字形表》 代 汉 徐中舒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语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课堂。请大家保持教室卫生。
战国文字 籀 文: 相传为周宣王
古 代 汉 语 太史籀 所作, 形体多重叠。
大篆
战国文 字的两 大系统
籀文系统的秦 石鼓文:
地文字,唐初 出土。 秦以外的东方六国使用
保 持 传 统
古文
的文字,习惯称为 “六 国古文” 。
变 异 较 大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课堂。请大家保持教室卫生。
大篆 大篆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广义大 篆是指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包括金文、 籀文、六国古文等;狭义大篆是指东周时 期通行于秦国的文字。这里指狭义的大篆, 包括石鼓文、诅楚文、籀文。 大篆基本保留了金文的特点,笔画比金 文方正,形体整齐匀称,笔画圆转,繁 复重叠。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课堂。请大家保持教室卫生。
古 代 汉 语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课堂。请大家保持教室卫生。
中国语言学史

第一章 绪论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一、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P11、 对象和任务: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对象和任务: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时期的语言学。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名实之争”关系到语言社会本质的认识;魏晋南北朝的语音研究兴起;五四运动对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究兴起;五四运动对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2、 研究成果:我国研究汉语的历史很悠久,成果也丰富。
研究成果:我国研究汉语的历史很悠久,成果也丰富。
早期: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中国音韵学史》解放后: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王力:《中国语言学史》(曾在《中国语文》杂志连载)(曾在《中国语文》杂志连载) 国外译作:国外译作:1、 黄振华译丹麦语言学家汤姆逊《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黄振华译丹麦语言学家汤姆逊《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2、 钱晋华译丹麦语言学家裴特生《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钱晋华译丹麦语言学家裴特生《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3、 赵世开译罗宾斯《语言学简史》赵世开译罗宾斯《语言学简史》在西方语言学家的语言学史著作中,只有西方的语言学史而没有中国语言学史。
原因在西方语言学家的语言学史著作中,只有西方的语言学史而没有中国语言学史。
原因在于:一,汉字难学难认,文字的障碍很大;二,我国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学史的很少,更谈不上向国外介绍中国语言学史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欧洲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语言学科建立于欧洲十九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并由此产生普通语言学)。
在这以前的语言研究,特别是东方民族的语言研究,是所谓“科学前”的语言学,即“语文学”。
这种看法,也影响了我国语言学界。
由于我国历来对语言学的重视不够,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又少,因此,其中存在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语言学?其中存在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语言学?P2 P2二、 关于我国到底有没有语言学P31、 岑麒祥认为只有十九世纪以后的语言研究才是科学的;岑麒祥认为只有十九世纪以后的语言研究才是科学的;2、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
第一章绪论.

历史汉字学是文字学的基础与核心。没有历史汉字学的 知识与理论,就无法进行另外两种文字学的研究工作。
三、文字学的学科地位
1.文字学是汉语言文字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汉语言文字学
词 语 修 文 音训 汇 法 辞 字 韵诂 学 学 学 学 学学 古代汉语研究离不开对汉字的研究
军
以
现代汉语研究离不开对汉字的研究
眙饴
帽冕
2.文字学是传统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广义);文字学(狭义) 小学(广义)
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现代汉字的规范使用与正字法; 现代汉字的计算机输入与输出;现代汉字的前途与发展。
二、文字学的产生与发展
1.文字学的萌芽时期——汉代以前
关于汉字起源问题思考与记载 “六书”概念的出现及文字教育的兴旺 太史籀、李斯等对汉字的整理与规范
2.文字学的奠基时期——汉代
古文字的再现:孔安国与“壁中书” 汉代学者对“六书”的深入研究 许慎撰写文字学的奠基著作《说文解字》
照 一个小日本,拿着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滴下四滴血。
4.探求获取古代各种信息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从古至今没有出现大的断层, 字形本身携带了众多古代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社会方面的, 也有自然方面的。对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等,有特殊 的意义。
自然信息例
爲
世
麟
社会信息例
妻
家
光
五、怎样学习文字学
学习文字学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分析与研究汉 字的能力,讲授与利用汉字的能力,以及应用汉字及其理 论解决文字学本身与相关学术问题的能力。 掌握概念与理论
《说文》会意字研究

《说文》会意字研究论文提要本文在继承前人对《说文》会意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通过对会意字研究演进史的全面梳理,论列各家得失,提出我们对会意字的性质、来源以及会意字与“六书”中其他各书的划界原则的看法,昀后表明自己确定会意字的标准和定义。
2.通过对会意表词和义界表词关系的研究,首次提出“会意字的取象表词要以对词义的义界为中介”的论断,并通过《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与《尔雅》、《说文》义界模式的比较,验证二者之间存在同构关系,从而证明了前述论断。
3.揭示意义的承载形式由义界语言向会意文字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三个新的特点:字素之间的“隐秩序”;释义成分的缺省;部分会意字利用字素空间位置关系辅助表义。
4.通过对《说文》所收本义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会意字穷尽性的统计研究,参照系统-功能标准,归纳出各词类的取象-表词模式;同时,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各取象-表词模式形成的原因以及由此显示的汉民族的认知思维特点。
5.提出了《说文》会意字研究对促进汉字教学的五点主张。
关键词: 《说文解字》 ;会意字;义界;取象-表词模式;认知AbstractBased on previous study results made by other researchers, this paper mainlyworks over follow questions:First,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about the previous study results of theassociative characters, we dis cusse former researchers’ gains and losses, puttingforward our view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 the origins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associative characters, and demonstrates our own definition and standard of selectingassociative charactersSecond, through the study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indicating words ofassociative and semantic-defining ways, we put forward a view at the first time, that is,the image formation of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s should take the semantic-defining ofthe meaning of words as the medium. In addition, we compared the image andindicating formation of Shuowen Jiezi说文解字and the semantic-definingformation of Erya尔雅 and Shuowen Jiezi, verified they have some isomorphicrelations and this also proved our former viewThird, we revealed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aning-bearing forms in theprocess of semantic-defining mode to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s, such as the concealedorders of the graphemes, the defaults of interpretation ingredients and someassociative characters rely on the spatial positions between the graphemes to indicatethe meaning of the wordFourth, we generalized the mode of image formation to indicate word meaning,based on the exhaustive statistical research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noun, verband adjective, referred by the System - Functional standards. At thesame time, we use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ways to analyze the formingreason of image formation to indicate words mean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cognitive way of thinkingFifth,we put forward five arguments of the study of associative characters inShuowen Jiezi which would be helpful 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Key words: Shuowen Jiezi, associative characters, the semantic-definition, theimage- formation to indicate words, cognition6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说文》会意字概况……………………………………………………5第一节会意研究小史 (5)第二节会意的定义 (24)第三节关于会意兼声字 (32)第四节其他边缘状态及处理原则 (38)第五节会意的性质 (40)第六节《说文》会意字的来源 (43)第三章会意、义界与取象-表词 (49)第一节会意与义界 (49)第二节会意的认知原理 (53)第三节关于“取象”与“表词” (57)第四节义界对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的影响 (60)第四章《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 (65)第一节表名词会意字的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 (67)第二节表动词会意字的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 (81)第三节表形容词会意字的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 (104)第五章《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与辞书义界模式比较 (118)第一节表名词会意字模式与名词义界模式比较 (118)第二节表动词会意字模式与动词义界模式比较 (123)第三节表形容词会意字模式与形容词义界模式比较 (126)第六章《说文》会意字研究对汉字教学的影响 (131)第七章结语 (137)附录《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字汇 (139)参考文献 (145)后记 (151)第一章绪论内容提要:本章概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任务、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论文运用的主要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2007.09第一节文化概述一、文化概念1.文化的词源“文”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是个象形字,表示的是一个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本义是纹理。
《说义解字》解释为“错画也”,即各色交错的纹理。
后世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等、“化”则是个会意字,出现稍晚,本义是教化。
《说文解字》解释为“教行也”,即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言行。
“化”字从“人”从“匕”,《说文解字》曰:“匕,变也,从倒人。
”可以看出,‘“化”由一正一倒的两个人组成,要使两人和谐融洽,相顺而不停,就需要迁善、感化和教化。
后世引申为改易、变化、生成等等。
“文化”作为单一概念,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但近代以前,一般指“文治”和“教化”,与“武力”、“武功”相对。
如西汉刘向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西晋束皙则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是19世纪末通过日文从西方转译而来的。
在西方,“文化”一词英文、法文都写作Culture,都是从拉丁文演变而来的,原意为耕耘、居住、操作。
中世纪以后,其意义延伸,进而涵盖了神明祭祖、道德法律、精神修养诸领域。
可见,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西方的Culture在内涵上有明显的区别:“文化”的本义是文治教化,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活动,偏重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的本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出发,进而引申到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其含义要宽泛得多。
然而,这两个词义有共同的一面,即强调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文化的定义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人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文化逐渐成为专门术语。
最先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的是被称为“文化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
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时文化进行了首次诠释:“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总体,是一个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
第1章 绪论(1)

張永言說:“按照近代科學系統來說,訓詁 學可以說是語文學(philology)的一個部 門,是主要從語義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的 一門學科。它跟語文學的各個部門(如文 字學、校勘學)和語言學(linguistics)的 各個分科(如詞彙學、音韻學、語法學、 修辭學)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學(如歷史 學、考古學、民族學)都有密切的聯繫; 它需要綜合運用這些學科的理論、方法和 成果來達到自己的研究目的。”(《訓詁 學簡論》)
從有文字記載到漢初《爾雅》成書,至少有 一千幾百年的時間,文獻典籍已相當豐富。 《尚書· 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冊。‛ 《左傳· 昭公十二年》:‚遠古有《三墳》、 《五典》、《八索》、《九丘》。‛杜注: ‚皆古書名。‛
這些遠古典籍不但春秋時人已不能盡通,就 是時代較近的典籍,如西周初年的《周 易》,到了春秋時期已不是一般知識分子 所能懂。
“诂”字始用于汉代。《说文· 言部》:“诂, 训故言也。”唐孔颖达《诗· 周南· 关雎》“诂 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 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可见“训”、“诂”二字都有训释字词、解释语 言之义,动词。“训”和“诂”也可指字词的解 释,《尔雅》的前三篇中,第一篇是《释 诂》,第三篇是《释训》,这里的“训”、“
毛傳:‚古,故;訓,道。‛ 鄭箋:‚故訓,先王之遺典也。‛ 這裏的‚道‛、‚典‛都是指教令。 又《國語· 周語》“修其訓典‛,《晉語》‚君君、 臣臣,是爲明訓‛,兩個‚訓‛字也都是‚教令‛ 的意思。 《說文·言部》:“訓,說教也。”本義是勸導、 教誨;引申出訓釋、解說義。
“訓”也可專指古書注解的一種,如東漢高誘為《 淮南子》作注,在篇名之後都加上“訓”字,像 《原道訓》、《天文訓》、《時則訓》等。
主講 范建國
说文解字讲义

汉字学精选课件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汉字学一、汉字中国传统上叫文字。
汉人还把文与字加以区别文——独体字——合体《说文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孶乳而浸多也” 。
说明:形体结构是独体的,叫做文。
由象形字、指事字互相组合,构加部分都作为形符的会意字,即所谓形相益;构加部分都作为声符的形声字,即所谓声相益。
这些合体结构的,叫做字。
并且以为“文”是仓颉初造汉字时的形体,“字”是后来“文”发展的结果。
如:年、宗、炙等。
许慎《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
“文”的本义是纹身之纹,文、纹古今字。
“字”是会意兼形声字,房屋内有子出生,本义是生殖。
“文字”这一称呼最早见于秦始皇二十八年(西元前219 年)刊立的琅琊刻石(今山東諸城縣東150裏),其刻石云:“书同文字”。
先秦并不如此。
结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汉字:是具有记录汉语语音和表达语义层级作用的书写符号系统。
这里的层级作用,指表音、表意功能属于不同的符号层级。
二、汉字学文字学不等于文字,汉字学也不等于汉字文字是指记录语言的成系统的具体书写符号,而文字学是指研究这些成系统的书写符号的学问。
它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分为若干分支。
普通文字学:以世界上所有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世界文字结构、性质分类、发生、演变的共同规律的,叫普通文字学,也可以称为一般文字学。
比较文字学:以某几种记录不同语言的文字为研究对象,比较其结构特点、特质、发生发展规律的,叫做比较文字学。
个别文字学:以某一种记录语言的文字为研究对象的,叫个别文字学。
汉字学:汉字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小学。
“小学”,本来指学童之学宫,类似后来的初等学堂。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小艺”,指书、术,即文字、计算知识。
“小学”从学童的学宫之名转而指学童之书名,即指文字学了。
护理伦理学第1章_绪论

• (3)稳定性和连续性
• (4)具体性和多样性
• 3.职业道德的作用:
(1)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 设的突破口 (2)职业道德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有力保证 (3)职业道德建设是改善社会关系、 改造社会风气的推动力
第二节 护理伦理学概述
一、护理伦理学与护理道德 (一)护理伦理学※
• 护理论理学是研究护理职业道德的科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 原理去解决护理科学发展中,特别是护理实践中护士与他 人,护士之间,护士与社会之间 关系 的护理道德意识、规 范和行为的科学。
学习目标
• 掌握:道德﹅护理道德﹅护理伦理学的概念,护理伦 理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 熟悉:伦理学的概念,护理道德的特点,护理伦理学 与护理学﹅护理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美学 等学科的关系,学习护理伦理学的意义。 • 了解: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类型,道德结构﹅功能, 职业道德的概念﹅特征﹅作用,学习护理伦理 学的方法。
• 2.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 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 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社会经济利益决定道 德,还是道德决定经济利益,以及道德对社会经济有无反作 用的问题。
• 3.伦理学的类型
• 伦理学可分为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和非规范伦理学 (nonnormative ethics)。 • (一)规范伦理学 • 它明确提出了社会的是非、善恶标准. • 分为义务论和价值论 • 义务论分为道义论和功利论
(二)护理道德※
• 护理道德是社会一般道德在护理实 践中的特殊体现,是护士在护理领 域内处理各种道德关系的职业意识 和行为规范。
• 1.护理道德的本质:
(1)护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2)护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 • 总之,护理道德的本质是受一定社会 经济关系、社会道德和护理科学发展制 约的反映护理领域中各种道德关系的特 殊意识形态和特殊职业道德。
第1章 绪论(2) 中国文字学简史

著錄銅器及其銘文的專書: 有呂大臨《考古圖》、趙九成《續考古圖》、宋徽 宗勅撰的《博古圖》兼錄器形和銘文; 有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王俅《嘯堂 集古錄》、王厚之《鐘鼎款識》單錄銘文。 呂大臨《考古圖釋文》為最早的金文字典。
博古圖
北宋時發現戰國秦王 詛咒楚王的刻石,即 所謂詛楚文,對於秦 大篆研究頗有價值。
東漢 熹平石經
許慎《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研究、 解釋漢字的專著,其問世宣佈了漢語文字 學的建立,《說文解字敘》對漢字的起源、 發展、六書等漢字理論都有深入的研究, 奠定了傳統文字學的理論基礎。 劉熙《釋名》,從字音角度解釋字義,也 對後世的漢字研究產生了影響。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主要表現在字書的編纂上。 自三國至隋,所著字書將近百部,如: 按漢字形體編排的《字林》(晉· 呂忱)、 《玉篇》(梁· 顧野王), 按字音分韻編排的《聲類》(魏· 李登)、 《韻集》(晉· 呂靜), 識字課本《千字文》(梁· 周興嗣)。
在其他古代铭刻,诸如玺印、货币、石刻、 陶器文字方面,清代均有专门研究的著作 问 世, 吴 大 澂 《 说文古 籀补 》 、 初 尚 龄 《吉金所见录》、张廷济《清仪阁古印偶 存》、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桂馥 《缪篆分韵》等书反映了这些方面所获的 成绩。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殷墟甲骨文被发现。 王懿荣为认识甲骨文字的第一人。 刘鹗《铁云藏龟》是首部甲骨文著录书。 孙诒让《契文举例》开研究甲骨文的风气。 孙诒让《名原》把金文、甲骨文、石鼓文和《说 文》中古文、籀文等古文字结合起来互相校勘, 这是用甲骨文考订金文的第一部著作。 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最早考定甲骨文的真 实出土地点为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即殷都故墟, 甲骨文是商王朝占卜的遗物,推进了甲骨文的 研究。
文献学概论第一二章

竹简与木牍
• 木牍一般尺许,主要用作通信和书写短文,故有 “尺牍”之谓。《礼记聘礼》:“百名以上书于 策,不及百名书于方。”名即字。 • 简策长度,会因时而异。春秋战国时期,长度依 次为二尺四寸,一尺二寸及八寸;汉简最长二尺, 次一尺,最短五寸。长简书经典,短简著书信。 律法书于三尺简,以示尊重。每简字无定数,最 少八字,多或三十余字不等。
• 文献整理知识 版本学 校勘学 目录学 文献整理方法 抄录 注释 翻译 辨伪 辑佚
• 文献形成 著述 编述 抄纂 • 流传过程(典籍聚散) 刊印 收藏
• 文献学研究 文献学理论研究 学科性质、范围、特征 学科历史与发展 文献学方法研究 传统文献整理方法研究 新载体时代文献方法研究 新载体及技术 数字化问题
臿:《说文》舂去麥皮也。从臼,干所以 臿之。楚洽切 。 段注:舂去麥皮也。臿古今字也。許於 說解中用今字耳。周禮廩人。大祭祀則 共其接盛。接卽臿之叚借。凡穀皆得云 臿也。引伸爲凡刺入之偁。如農器刺地 者曰鍫臿。从臼。干聲。一曰干所㠯臿 之。此依韵會所據鍇本。干聲在十四部。 與十五部冣近。臿字本在十五部。臿又 轉入於八部。音楚洽切也。一曰干所以 臿之。則爲會意。干猶杵也。 《周禮· 地官· 廩人》大祭祀,共其接盛。 註:接讀爲扱。扱以授舂人舂之也。
不列颠百科
•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 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 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 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 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 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文献通考· 自叙》
• 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 清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 “虽长老无存,文献莫考,而耳闻目见颠未可述, 吾之忠贤子弟,其益绍前烈,共思葛蕾之诗。” • 清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 “余邑先辈,文献无徵,每以为恨,故于群书中 遇邑人逸事逸文,辄掌录之。”
语言学概论(第四版)PPT第1章 绪论+总论

二、语言是思维工具
(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1. 思维的类型不同,和语言的关系也不同。 形象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和表象思维)的低级阶段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在这个阶段 上,思维可以依靠具体形象来进行,是非语言思维,也就是说,思维除了语言之外, 还可以有别的载体。 形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往往属于掌握了语言的人。这时人的 思维呈现复杂的情形,各种类型常常是有所侧重或交替使用。语言不但可以参加而 且可以在无形中起到主导的作用。
2. 起源:神话;模声说、感叹说、契约说、手势说;马克思主义语言起源学说 3. 消亡:决定一种语言是发展还是消亡,唯一的标准就是看这种语言有没有交际价值
一、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二)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用来交际的工具,除了语言之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文字;旗语、灯光语、电报 语等;身势语。无论从历时上看,还是从共时上看,文字都不能和语言相比。旗语之 类是在语言和文字基础上产生的特殊领域的辅助交际工具,更不能和语言相比。身势 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用途,但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容易误会,也不能和语言相 比。语言是所有交际工具之中最重要的一种。
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所构成的符号,这种符号不依赖语音和现实世界 而存在,因此他们研究的不是语言结构,而是抽象的关系结构。也被称为“符号派”。
三、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小结
(一)语言学研究的回顾 (4)形式语言学阶段
A.创始人乔姆斯基:1928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 其父是希伯来语学者。他曾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历史语言学的一 些原理和中世纪希伯来语的语法。他认为,语言描写和分析的 目的不在于分类,而在于建立一种理论,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 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他的目标是 建立一个能产生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主要包括生成和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曾小子祖自炎神縉雲相黃共承高辛太嶽佐
夏呂叔作藩俾侯於許世祚遺靈自彼徂召宅此 汝瀕 竊卬景行敢涉聖門其弘如何節彼南山欲罷不 能既竭愚才惜道之味聞疑載疑演贊其志次列 微辭知此者稀儻昭所尤庶有達者理而董之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
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 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 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 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 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 “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字学史
上第一次出现按照字形的结构加以部勒区分 的新的字典编述形式。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叙篇注》中,便称 颂它说:“此千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若网在纲,如裘挈领,讨原以纳流,执要以 说详。与《史籀篇》、《仓颉篇》、《凡将 篇》乱杂无章之体例,不可以道里计。”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 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二、《说文解字》的基本内容
《说文解字· 叙》曰:“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 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情。分 别部居,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靡不兼载。 厥谊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 《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 《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 文也。”
造的。 文字以语言为基础,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因 此,它和语言一样,也不属于经济基础或上 层建筑,同是没有阶级性的社会现象。 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音来的图画,但图 画却不一定有音能读。
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古代文字
从远古到秦代,约有三种不同的字体。
一是古文,为周以前字体之名; 二是大篆,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定。他
著有《大篆》十五篇,和古文有些不同,也 称籀文。 三是小篆,相传为秦相李斯所定,由大篆省 改而成。
过去学者们所能考见的古文,除保存在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和魏代《三体石经》中的 一部分外,便以殷周铜器上面的刻辞为大宗。 1899年殷墟出土“甲骨文”,这是我国目前 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一种文字。
第一章 《说文解字》绪论
教学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阅读《说文》前
首先要弄清楚的几个问题、《说文解字》的 作者、内容、价值及其局限。 重点:《说文》的内容、价值 难点:《说文》的局限 学时:6
第一节
引言
一、谁创造了文字 ?
劳动创造了语言。 文字也是由劳动产生的,而且是劳动人民创
四、如何理解古人提出的“六书”
《周礼· 地官· 保氏》:“保氏(周代掌管教育
的官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贵族子弟)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 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班固《汉书· 艺文志》:象形、象事、象意、
象声、转注、假借 。 郑众《周礼· 保氏注》:象形、会意、转注、 处事、假借、谐声 。 许慎《说文解字· 叙》:指事、象形、形声、 会意、转注、假借。 王筠《说文释例》:“六书之名,后贤所定, 非古人先定此例而后造字”。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 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 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 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 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 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 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 託事,令、长是也。”(见《说文解字· 叙》)
(二)解字中受阴阳五行和神学思想的影响 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 火:燬也,南方之行。 水:准也,北方之行。
(三)对一些字形和字义作了错误的解释 秃:“无发也,从儿。上象禾粟之形,取其
声。凡秃之属皆从秃。王育说:‘苍颉出见 秃人卧禾中,因以制字,未知其审。” 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亍。” “ 彳: 小步也。亍:步止也。”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
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 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 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 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 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 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
(四)有些部首的建立不够科学,归字不够
合理 四、六、七、甲、丙、庚、壬、癸、戌、亥 等。 “凫”字不在“鸟”部,而在“几”部; “词”不在“言”部,而在“司”部,
拓展阅读书目:
《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1949。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中华书局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中华书局 《中国文字概略》聂鸿音,语文出版社,1998。 《〈说文〉小篆研究》 赵平安,广西教育出版 社,1999。
三、《说文解字》的价值
(一)确立了六书理论
《说文· 叙》:“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 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 奇者也。故诡更正文,向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 以耀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 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 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延尉说律,至以字 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 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 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执而善野言。以其所 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又见《仓颉篇》中‘幼子 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 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
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 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 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 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 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
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 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 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 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 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 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 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 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 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 寖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 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 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
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 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 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 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 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 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王筠在《说文释例》中指出:“独体为文,
合体为字。故文统象形、指事二体。字者, 孳乳而寖多也,合数字以成一字者皆是,即 会意、形声二体也。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 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法也。”
第二节
《说文解字》简介
一、《说文解字》的作者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传》: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 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 ‘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 再迁,除洨长。卒于家。初,慎以五经传说 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又作 《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
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矣夫盖非其不知 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 者疑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
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 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 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 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靡不 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喻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 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 所不知盖阙如也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
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 皇帝时徵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 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 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 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
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 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也三曰篆书即 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书 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 以书幡信也
现存的甲骨文字和铜器刻辞——古文 石鼓是秦物(指周末的秦国),已成定论。
但其书体确是未变成小篆以前的字形,属于 大篆的范畴。 秦代石刻,如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许 慎《说文解字》——小篆
三、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古代字书
秦代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
胡毋敬作《博学篇》。 汉兴,闾里书师又曾合此三书,并为《仓颉 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元 帝时,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李长作 《元尚篇》;平帝时,扬雄作《训纂篇》。 ——识字的课本
“(《说文》)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 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 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 毕载。”
四、《说文解字》的局限
(一)解字中受王权、君权思想的影响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
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 而三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 王。”凡王之属皆从王。
(二)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
字书的体例 “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 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