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古诗《石灰吟》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读诗题。

(读三遍)2.简介作者: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曾做过巡抚,为民兴利除弊,后来做了兵部尚书。

他忧国忧民,为官清正,性固刚直,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3.释题:《石灰吟》有的书叫《咏石灰》。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二、读诗句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读情况。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明诗意出示提示:观察课文插图,抓住关键字眼,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千锤万凿:“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形容开采石灰非常困难。

(2)烈火焚烧: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历的痛苦(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4)诗意:经过千万次锤凿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烈火焚烧的炼制也好像是平常的事情。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2)浑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全然。

(3)清白:明指石灰洁白的颜色;这里暗喻高尚品格。

(4)诗意: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害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3、结合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悟诗情再读古诗,借助诗句意思,思考: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追求?1.首句写开采石灰的艰难困苦,次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淡然处之。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竹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竹石》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它的人文主题是:抒发、坚定志向与心愿。

这首诗写竹即写人,学文即学志,学托物可言志,学气节和风骨。

教学目标1.品悟竹之姿、竹之志,感悟气节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2.结合诗人生平、拓展阅读诗人作品,了解古诗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学习诗人作品,了解古诗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方法1.形式多样地读,学生反复与文本对话,感悟诗中意蕴。

2.品析关键词“咬、立、千磨万击”,理解竹之姿、竹之志。

3.对比竹、人的命运与历练,拓展阅读诗人写竹作品,感受诗人借竹写志,寓意深长。

教学基本过程一、“竹”之源,初闻君子之说课前暖场(3-5分钟)暖场内容:(梅、兰、竹、菊的古诗诵读)1. 刚才同学们温习了我们学过的“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的古诗句,读着读着,你读出了梅的什么品质?预设1:坚强、谦虚。

(它是是最坚韧的花。

)预设2:高洁。

(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美。

)2. 读着读着你读出了兰的什么品格?预设1:廉洁、质朴。

(它不为黑暗污垢所染。

)(它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预设2:清逸。

(它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3. 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菊的什么精神?预设:坚强。

(不畏严寒、迎霜斗雪。

)4.你们猜猜竹代表什么?(PPT出示:?)预设:生说各种答案。

生1:坚韧挺拔。

(它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生2:奋发向上。

(竹虽有节,却不止步。

)(暑尽寒来,它仍绿荫葱葱。

)生3:简约淳朴。

(素面朝天,保持本色。

)生4:高风亮节。

(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

)生5:刚正不阿。

(不畏权势、不逢迎、不偏私。

)生6:专心致志。

(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打,它始终“咬定青山”。

)正直:虽不粗壮、但却正直。

无私奉献:它全身上下都是宝,竹杆可以做成竹椅、凉席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一、新课导入1.咏物诗在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独树一帜,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1.师:板书《石灰吟》《竹石》,请同学们自读诗题,找找看两首诗歌题目有哪些相同点?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生自主读,师正音:“凿”读“záo”;“碎”读“suì”,明确诗歌节奏。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石灰吟。

1.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思考: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①生自由读诗,并圈画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总结:石灰就是先千锤万凿,然后烈火焚烧,最后粉骨碎身。

过渡:古人认为优秀的品格要经得起考验,无论这考验有多么艰难,它仿佛就是高洁品质的最好见证。

刘禹锡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意思是说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警世贤文》中讲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是宝剑的锋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能飘香是因为它坚持度过了寒冬。

严峻的考验过后往往会诞生高洁的品质。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师: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

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

新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

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理想”,有《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三篇精读课文和《金色的鱼钩》一篇略读课文教学。

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革命理想教育;同时,本单元学生要接触的语文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感受主题和掌握要素的帮助下来实现学生的表达能力: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着实现上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

首句开头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第一句写了竹子的全貌,第二句则是对竹子根部的特写一扎根在岩石的裂缝之中,与第一句中的“咬定青山”相呼应,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展现了画之“形”。

后两句是无法用画笔描绘出来的,却是诗人作画、作诗要表达的“神”,在诗人笔下,“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

但在“千磨万击”之下“还坚劲”。

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

“东西南北风”写的不仅是风向的不同,还有季节的变换。

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怎样变换,竹子都做然挺立,坚韧刚劲。

“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本诗托物言志。

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做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二、说教学目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优秀教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优秀教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优秀教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4.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5.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图片引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2.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主要作品:《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3.写作背景:《浪淘沙(其一)》是刘禹锡这首诗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怀诗,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

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

“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

“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出神入化,与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二、出示学习目标1.读懂《浪淘沙(其一)》,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重点)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情节。

掌握作品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进行文本解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勇敢、坚韧的品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生活,积极向上。

二、教学内容1.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介绍及作品背景。

2. 作品主要情节的讲解与分析。

3. 鲁滨逊人物形象的分析。

4. 作品主题思想的探讨。

5. 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情节,把握作品主题思想。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学习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教学难点: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理解作者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的作用。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自备《鲁滨逊漂流记》书籍、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讲解:分析作品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在困境中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3. 讨论:分组讨论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4. 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目录:作品背景及作者介绍作品主要情节鲁滨逊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思想探讨作品艺术特色品味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鲁滨逊人物形象分析的短文。

2. 结合作品内容,谈谈自己对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的理解。

3. 续写《鲁滨逊漂流记》,想象鲁滨逊在荒岛上度过的日子。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10古诗三首文本分析《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歌描绘了能让马驰骋的广阔画面,希望骏马在广阔天地里奔驰,借以抒发自己施展才能、为国立功的期望。

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骑马奔驰,传达出企盼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之意。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诗人以石灰作喻,表达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意志和追求高尚完美人格的志向。

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诗人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并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骨气。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读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古诗意境的前提。

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仔细推敲,因此抓住重点字、词来分析和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声、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前提,在学生读通诗句、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理解古诗内容,分析每首诗中所描写事物的特点,体会古诗表达的诗人的崇高志向和品质。

4.揣摩诗歌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感受古诗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体会古诗表达的诗人的崇高志向和品质。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了解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字词,疏通诗歌《马诗》大意。

3.体会《马诗》中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马诗》的诗意,感受古诗中所写的马的特点,体会古诗中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10课 古诗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10课 古诗三首

第四单元革命理想本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散文、演讲稿和小说,内容丰富,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单元编排了两个语文要素:一个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一个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两个要素学生都已经学过,这次复现是为了强调对这两个要素的综合运用。

本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出自己的“心愿”。

习作要求是“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这是对学生六年来学到的表达方式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表达的初步尝试。

分类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古诗三首 2 1.会写28个字,会写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古诗三首》和《为人民服务》的第2至3自然段。

默写《竹石》。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受到革命文化教育。

4.能借助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十六年前的回忆2 为人民服务2金色的鱼钩1口语交际 即兴发言 1 能根据场合、对象等,稍做准备,做即兴发言。

习作心愿 31.能选择适合的材料与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

2.能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习作。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2 1.能围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展开交流,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能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物品格的志向。

3.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朗读并背诵一组有“劝勉”意义的俗语。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合计 13古诗三首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立意深远,三位诗人借咏叹马、石灰、竹石,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借物言志的写法, 并通过学习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1.会写“络、锤”等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备课素材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2)战士们锻炼起来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来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旅。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络()捶()凿()焚()洛()锤()函()烫()3.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拟人B.比喻C.夸张D.排比(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课件

风,还是南风 北风,都不能
任尔东西南北风。
把它吹倒,不 能让它屈服。
任凭。 你。
直接抒怀,表 达作者永不屈 服的坚强意志 和骨气。
诗意升华
前两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根基

坚固,洋溢着诗人的赞美之情。



后两句是对竹子的坚定顽强的精神

的赞美。同时也隐喻了作者自己风

骨的强劲。


全诗语言明白晓畅,风骨凌然,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当:何时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 清秋:天气凉爽的秋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歌三、四句借马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 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 勋呢?
悟诗情
请结合作者资料思考,作者想要 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第四单元
10 古诗三首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知诗人
李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诗人,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 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 称为“唐代三李”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 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 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因长期的抑郁 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 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古诗讲解
作者把竹子拟人
化,用“咬”字
牢牢咬住青山 绝不放松,将
咬定青山不放松,歌颂竹子顽强的
意志和个性
竹根扎在山石
的裂缝中。
立根原在破岩中。
“破岩”形容生活极其艰苦。这里“咬 定青山”“立根”“破岩”既是实写竹, 也是暗喻人的坚定立场。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竹石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竹子立场坚定、绝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了解诗人,联系他生平事迹体会他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借赞美竹子的坚韧顽强,抒发自己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不随波逐流的志向。

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一猜,什么是题画诗是?在中国画的空白之处,常常会题上一首诗或词,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题画诗《竹石》【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诗歌1、读好诗题(大声读、干脆的读)2、了解作者(小视频)3、板桥先生一生只画兰、竹、石,那么这首题画诗是写竹还是写石?(竹石:扎根在岩石缝里的竹子。

)4、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认认真真读上三遍:字音、节奏、韵味)三、百节长青之竹读的真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板桥先生的画中竹——1、指导朗读:咬定青山不放松A、“咬”一般形容什么?给人什么感觉?(牙齿咬,极为用力)B、“咬”多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时每刻丝毫不敢懈怠——)C、你仿佛看到了竹根怎样的画面?(抓紧泥土,读出这种坚定——)2、指导朗读:立根原在破岩中A、“破岩”是指什么?(破裂的岩石)为什么不长在完好的岩石上?B、你体会到竹子的生长环境如何?(艰苦恶劣)C、环境恶劣艰难,它只能?(立根,读出竹子的顽强——)3、指导朗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A、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不屈服于千磨万击,所以——不屈服于东西南北风,所以——B、除了风欺以外,这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折磨?(风吹、日晒、雨淋、霜冻、雪压)忽然,一阵狂风怒吼着,这岩竹挺直了腰板大喊着——忽然,倾盆大雨直泻着,这岩竹抖落了浑身大雨仰天大笑着——一连几个月的干旱和毒辣日头,这岩竹忍耐着低吟着——无数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这岩竹独自屹立于山间,它总是暗暗鼓励自己——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不管处境多么艰难,它都保持自己的本色,那就是——C、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竹子的坚韧与顽强,再读《竹石》——(分角色朗读:女生读出竹子的坚韧,男生读出竹子的顽强。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古诗三首:石灰吟|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古诗三首:石灰吟|部编版

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教学过程:一、引领回顾1.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搜集了于谦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知道的于谦。

2.是的,他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刚好12岁。

3.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有吟诵,赞美之意,我们今天学习的《石灰吟》可是说是一首石灰的赞歌。

4.看着这个诗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5.是啊,司空见惯,平平凡凡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学了这首诗你就知道了。

二、合作探究(一)读出诗的节奏1.自由读诗。

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多种形式读:指名读。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那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听听石灰的自述吧。

2.听了石灰的自述,你能对照古诗找出几个关键词来描述石灰的过程吗?(出示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3.出示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你是如何理解千锤万击的?(这里的千,万是虚词,表示很多次的敲击捶打)谁能来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了怎样的煎熬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1.你读出了石灰的痛苦,你感受到了石灰承受着煎熬)但这些都不算什么,开采出来以后,石灰还要经过(烈火焚烧)4.焚,焚是一个生字,同学们观察一下,焚的结构和在田字格里的摆布,谁来说说看?我看到同学们昨天在预习单上已经尝试先写这个字了,让老师来展示一下你昨晚写的字。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4单元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豪情壮志、立志报国的诗篇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

(大屏幕出示:《马诗》)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

(教师点评)(3)齐读古诗。

(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读得响亮,还要读出韵味)(4)学生用“/”划分朗读节奏。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

(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李贺)有谁了解李贺吗?4.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5.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分析古诗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很多同学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4.讲读第一、二句。

(1)解词。

大漠:广阔无边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燕然山。

先查部首灬,再查12画,上中下结构。

钩(gōu):先查部首钅,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用来悬挂或探取东西的器具,形状弯曲;形状像钩子的;汉字的一种笔画;用钩状物探取;一种缝纫法,用带钩的针编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1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1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流利、生动、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品味诗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

2.分析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学习和理解,体验不同古诗的风格特征。

4.通过看注释,查找古汉语词典,联系学过的知识,根据上下文推断重要字词的解释,从而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诗中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为写作积累素材。

2.灵活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感情线索。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查找相关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简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诗》一、新课导入诗的风格各异,类型多样,联系所学知识,大家了解边塞诗吗?都知道哪些边塞诗人呢?(王昌龄、岑参、高适等。

)今天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边塞诗人李贺的世界,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马诗》。

马诗(板书)二、初读古诗(一)教师范读课文,再领读课文。

(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找出不认识的生字、生词。

大漠燕山金络脑(三)学生大声朗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燕山: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三、精读古诗(一)纵观全文,背景简介1.师:大家了解诗人李贺吗?现在让我们初步了解他。

(课件出示:李贺生平简介)2.师:《马诗》是一首边塞诗,那么何为边塞诗呢?(1)课件出示边塞诗介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2)点名朗读。

3.反馈交流:(1)指名交流。

(2)首先,通读全文,找出反映出边塞诗意象的词语。

(大漠、沙、燕山、钩、金络脑)(3)这些意象对于写作边塞诗而言有什么作用呢?(通过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诗画分析,理解诗句1.诗的前两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写了什么画面?(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锤、凿、焚"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2.能借助注释。

说说《石灰吟》《竹石》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领悟诗人通过具体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进一步体会会诗歌背后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诗》教学设计导入:唐朝韩愈在《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不常有。

”古往今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满腹才华,却无从施展,李贺便是其中一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贺写的《马诗》。

板块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初读《马诗》,读出节奏,扫清字词词障碍。

(1)自读要求;五言诗,标出节奏,读出节奏(二三停顿)。

(2)读好词汇: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脑。

借助注释理解“金络脑”的意思。

络:多音字,用网状的东西套住,根据字理识字,插人PPT图画让学生深人了解解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金络络脑属贵重鞍具,若马佩戴金络脑,则马主人的地位较高。

此处指“戴上用黄金装饰的的马笼头”。

2.检查反馈。

(1)师指名读。

当小老师,邀请一位学生再次朗读,同伴互相点拨读通读顺诗句,读出节奏。

师小结:通过伙伴协作,我们将古诗读读通读顺、读出节奏了。

现在老师给大家配乐,我们能否尝试在音乐应和下读出韵律呢?板块二理解诗意,想象画面1.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理解《马诗》的诗文意思。

2.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

(出示)(1)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2)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面?根据上述两个问题引发思考,展开想象。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师小结:诗的前两句,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2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生词,正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喻体的形象特征,品味诗情。

4.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古诗的现代汉语意思。

教学重难点1.感悟诗歌大意,品味诗人形象。

2.学习诗中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为写作积累素材。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搜集写作背景与诗人简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诗》一、创设情景,新课导入今天在正式上课之前同学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坐也是立,立也是立,行也是立,卧也是立。

”(打一动物)(课件出示:马的图片。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诗!马诗(板书)二、学习生字,理解注释(一)教师范读古诗,再领读一遍。

(二)学生齐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生词。

大漠燕山金络脑(三)学生学习注释,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燕山: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三、课前概况,背景简介1.课件出示:李贺生平简介,诗作写作背景。

2.点名朗读课件内容。

3.反馈交流。

四、阅读古诗,分析诗句(一)诗画分析,理解诗句1.诗的一、二句主要是描写什么?(写景)2.描述“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画面。

(一、二句燕山山岭连绵起伏,明月如钩,月色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构成了一幅富有边疆特色的战争画卷。

)3.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首诗的一、二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4.分析这种修辞手法,并谈谈它的好处。

(把“大漠”比作“雪”,把“月”比作“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大漠苍苍、明月如钩的画面,丰富画面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5.分析开篇前两句的感情基调。

(渲染了一种清冷、悲凉、苍茫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大气的感情基调。

)6.分析诗的一、二句的景物衬托作用。

(“沙如雪”极言大漠风沙之苍凉,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月似钩”即写出月亮的强劲凌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2)战士们锻炼起来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来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旅。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络()捶()凿()焚()洛()锤()函()烫()3.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拟人B.比喻C.夸张D.排比(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4.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何当”的意思是()。

A.何时将要B.什么时候C.当时(2)这两句诗中的“”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企盼之情。

“”象征受到了重用,“”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由“千磨万击”想到了成语。

(4)诗句的意思是(5)诗句赞美竹子的精神品格。

A.无私奉献B.坚韧顽强C.硬骨头5.比较阅读古诗,选择恰当的诗句填空。

《马诗》《石灰吟》和《竹石》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远大的志向。

但表达的情感却又不同。

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是;表现诗人在困难和打击面前毫不动摇的诗句是;表现诗人坚守高洁情操的诗句是。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B.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6.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回答问题。

石灰吟,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好像B.等闲:平常C.浑:浑浊(3)诗句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志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

(5)在括号内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 )千锤万凿,( )烈火焚身,( )粉骨碎身,我( )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B.不管C.无论D.也阅读能力大提升7.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房兵曹胡马(1)解释词语:【唐】杜甫锋棱:堪: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2)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后四句写马的。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A.精神 B.形态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3)分析画线诗句,完成练习。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两句诗描写了胡马的和。

其中“”一词写出了马的疾驰。

在这两句中,是静态描写,是动态描写。

(4)诗的后四句与李贺的《马诗》中的诗句:,。

都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5)这首诗和李贺的《马诗》在表达方法上的相同点是()。

A.比喻的手法B.托物言志C.以景写情思维创新大拓展8.结合下图,展开想象,把古诗《竹石》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参考答案1.(1)yàn yān (2)jìn jìng2.联络洛阳捶打锤子开凿信函焚烧烫人3.(1)B(2)A4.(1)B(2)何当金络脑踏清秋(3)千锤百炼(4)千万次捶打至今还非常坚韧,任凭你东南西北风。

(5)B5. B CA6. (1)千锤万凿出深山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2)C(3)要留清白在人间(4)托物言志(5)AAAD7.(1)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甚至可以(2)B A(3)动作两耳四蹄轻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4)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5)B8. 在山上,竹子紧紧咬定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原来是它的根深深扎进石缝中。

千万次捶打到今天身骨仍然很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对于它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

这竹子好坚强啊,好执着!解析:这是把《竹石》改写成一段话的训练。

首先要理解古诗句的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并联系作者生活的背景,写成一段通顺的话。

第四单元知识小结一、字词盘点1.字(1)难读的字凿(záo)避(bì)僻(pì)(2)难写的字锤:左窄右宽,右边“垂”的第二横最长。

凿:下面“凵”里面不是“羊”。

避:注意“辶”里面左边部分不是“启”。

砖:注意第八笔是竖折撇,一笔写成。

泰:注意下边部分是“氺”。

鼎:上边是“目”,下部注意要写得左右对称。

(3)多音字燕劲埋难为兴嚼2.词(1)必须掌握的词埋头整理书籍文件含糊军阀避免组织警察局势严重新闻纷乱喊叫闪亮抽屉僻静剧烈粗暴便衣魔鬼包围肥胖苦刑自杀严峻态度残暴匪徒拘留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昏倒过度革命解放彻底意义文学剥削压迫缺点批评指出改正意见兴旺五湖四海共同目标责任解救奋斗牺牲应当必要炊事员制度寄托(2)近义词如~像似~像等闲~平常吟~诵焚~烧若~像坚劲~刚劲千锤万凿~千锤百炼粉骨碎身~粉身碎骨恐怖~恐惧沉着~冷静幼稚~天真会意~领会含糊~模糊占据~占领残暴~残忍粗暴~粗野严峻~严厉兴旺~旺盛压迫~欺压寄托~寄寓采用~采纳哀思~悼念批评~批判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照顾~照料斑白~花白厉害~严重安顿~安置艰苦~困苦结实~健壮脆弱~软弱灿烂~绚丽抽噎~抽搭无边无涯~无边无际喜出望外~大喜过望(3)反义词快➝慢清➝浊出➝入放松➝紧张坚劲➝动摇清白➝污浊幼稚➝成熟粗暴➝温和沉着➝慌张含糊➝清楚严峻➝和气残暴➝仁慈沉重➝轻松勇敢➝懦弱坚决➝犹豫兴旺➝萧条团结➝分裂坚持➝放弃采用➝舍弃衰弱➝健壮低沉➝高亢艰苦➝舒适严厉➝和蔼服从➝反抗收敛➝放纵饱满➝干瘪浪费➝节约粗糙➝光滑灿烂➝暗淡奄奄一息➝生龙活虎(4)词语归类①ABCC式词语:怒气冲冲热气腾腾类似的词语:气息奄奄千里迢迢情意绵绵秋波盈盈衣冠楚楚白发苍苍人才济济②ABAC式词语:不慌不忙类似的词语:冷言冷语一五一十人来人往一心一意十全十美百发百中毛手毛脚③描写外貌的词语:满脸横肉类似的词语:膀大腰圆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冰肌玉骨冰清玉洁④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喜出望外类似的词语:兴高采烈喜形于色喜上眉梢喜不自胜喜不自禁喜气洋洋喜笑颜开⑤量词一支手枪一间小屋一张脸一份报一个目标一个战士一个水塘一根缝衣针一条蚯蚓一丝笑意一条小鱼⑥动词整理书籍取出手枪挤满屋子收拾行李执行绞刑捡起报纸剥削人民压迫人民提高勇气皱紧眉头克服困难安定情绪增强信心收敛笑容擦干眼泪⑦修饰词可笑的问题耐心地讲含糊地回答僻静的小屋恐怖的眼光粗暴的吼声残暴的匪徒平静而慈祥的脸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新鲜的鱼汤热气腾腾的鱼汤目不转睛地看着低沉的声音轻轻地摇摇头饱满的情绪不停地念叨金色的光芒⑧描写精神品质的成语:高风亮节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扶贫济困除暴安良扶老携幼二、佳句积累1.比喻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漠的沙比作雪,把天空的弯月比作明晃晃的弯刀,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一片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的景色。

2.拟人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品质。

3.排比句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说明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

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

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4.精彩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这句话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突出地表现了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三、考试热点1.《古诗三首》一课,三首古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考试时常考查古诗句运用的写作手法。

2.《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考试时常考查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作用,以及文章的写作顺序。

3.《为人民服务》一课,课文的第2、4自然段,常以课文内容填空或阅读的形式考查。

4.《金色的鱼钩》一课,课文题目的含义和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考试时常以判断、选择的形式出现。

5.第四单元习作,常以命题作文《我的心愿(梦想、理想)》的形式考查。

考试点睛古诗的写作手法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①写出下面的古诗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②理解古诗句运用的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四、“1+X”阅读推荐篇目:王愿坚《七根火柴》推荐理由:这篇文章通过七根火柴的故事,描写了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时的艰难困苦,体现了无名战士保存火柴的艰难,歌颂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英勇顽强、无私忘我、忠于党和革命的崇高精神。

阅读方法:这篇文章可以和《金色的鱼钩》一文进行对比阅读。

二者都是以事物作为题目,反映的主题思想也大致相同,两者在语言表达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表现了文中人物无私忘我、忠于党和革命的崇高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