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3.6《砖瓦和陶器、瓷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3.6《砖瓦和陶器、瓷器》

课题:6、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掌握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科学探究能力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手段】学生分组器材: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

【教学策略】三年级的学生对砖瓦和陶瓷在生活中有一定的认识,教学时可用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砖瓦和陶瓷的世界中。

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研究砖、瓦、陶器和瓷器的硬度、吸水性、柔韧性以及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教师播放课件,直观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同样是黏土,为什么经过烧制后有的成为转,有的成为陶瓷”的疑问。

教师提供制作砖和陶瓷的黏土各一份,充分放手,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材料的差异,明确导致砖和陶瓷不同的因素。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一、导课1、课件展示砖瓦、陶器和瓷器。

2、师: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两种人工材料。

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砖瓦、陶器和瓷器。

(板书课题)【教学评价】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砖瓦和陶器的世界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调动。

二、描述砖和陶瓷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瓷制品的图片。

师: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2、学生分组观察。

3.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教学评价】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1.师: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样的特性呢?让我们展开对砖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

三年级科学上册《砖瓦和陶器、瓷器》教案1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砖瓦和陶器、瓷器》教案1 教科版
课题
砖和陶瓷
课时安排
1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
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注意: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对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作出初步评价。
4.汇报交流。现在我们能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下砖和陶瓷了吗?提倡先填一填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来进行描述。
四、黏土的变化
1.我们知道砖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课件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
2.了解了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①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②都由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
教法
探究观察
学法
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补充内容
一、导课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两种人工材料。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二、砖和陶瓷
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瓷制品的图片。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3.分发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进行观察比较。
4.汇报小结:烧制砖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性。
五、课堂小结
1.砖和陶瓷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但是砖和陶瓷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6《砖瓦和陶器瓷器》∣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6《砖瓦和陶器瓷器》∣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设计
课题
砖瓦和陶器、瓷器
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学习
目标
1、认识砖瓦、陶器、瓷器的用途和性质。
2、了解砖瓦、陶器、瓷器的制作过程。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
砖瓦、陶瓷和瓷器的性质。
难点
会利用学过的方法判断砖瓦、陶瓷和瓷器的性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黏土的变化
你知道砖瓦是怎么制作而成?砖瓦的材料是黏土。
(伴随讲解,出示动画)
砖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用黏土制成的砖坯很容易碎裂,砖坯经过加热,黏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就变成了坚固的砖。
各和瓷器是用特殊的黏土制造的,也必须经过烧制。
砖瓦、陶瓷具有那些性质?
通过前面的探究与学习,你能总结砖瓦,陶器和瓷器的相同与不同吗?
砖四四方方,砖瓦表面比较粗 糙,有颗粒
,颜色不均匀,比较坚硬,韧性不好,吸水性
较好放在水里会沉。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出示动画)
你身边还有哪些物品是陶器或者瓷器呢?
陶瓷罐子,陶瓷碗,陶瓷壶,陶瓷茶具等都是陶瓷的。请大家欣赏下面的陶瓷用品。
唐三彩骆驼,东汉的绿釉陶人俑。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陶盆,龙山文化蛋壳黑陶瓷。
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提升的过程中,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完成教学任务 。
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 到了哪些知识?
1、了解了砖瓦、陶器和瓷器的用途和性质。
2、了解了砖瓦、陶器和瓷器的制作过程。
自由回答
通过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
砖瓦和陶器、瓷器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我们周围的材料 砖瓦和陶器、瓷器》精品教案_5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我们周围的材料  砖瓦和陶器、瓷器》精品教案_5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砖瓦和陶器、瓷器》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六课。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硬度、沉浮情况、韧性和吸水性等特性,基于此,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知识扩展与迁移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验认识砖瓦和陶器、瓷器的特性。

2.简单了解各种材料的生产过程及生活用途。

3.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用实验研究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五、教学准备砖瓦和陶器、瓷器实物、铁钉、水、滴管、镊子、毛巾。

六、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瓷国名珠》,欣赏陶器、瓷器精美图片。

(一)溯本追源,揭课题1.师生谈话,认识砖瓦和陶器、瓷器师: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土,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将它们制造成我们需要的各种材料。

大家想不想认识它们?2.揭示课题(二)众说纷纭,促了解师:有关砖瓦和陶器、瓷器,你们知道哪些知识?(三)动手实验,寻规律1.探究方法师:硬度、吸水、沉浮和折弯——砖瓦和陶器、瓷器的这四个特性,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2.分组讨论3.汇报方案4.动手实验5.交流反馈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这四种材料,砖、瓦、陶器较硬,瓷器很硬;砖很容易吸水,瓦和陶器比较容易吸水,瓷器不容易吸水;还知道,它们在水中都是沉的,都不容易折弯。

6.联系生活砖瓦和陶器、瓷器的用途和它们的特性是分不开的。

我们正是利用砖瓦较硬,不容易折弯用来建造房屋;利用瓷器很硬,不容易吸水来盛放东西,作为器皿。

(四)自学课本,知变化师:黏土是怎么制造成砖瓦和陶器、瓷器这四种材料的,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0页,看一看。

(五)拓展延伸,陶情操师:同学们,课前,你们欣赏到的陶器和瓷器美不美?像这样精美的陶器、瓷器,在我们德化大街小巷,处处可见!德化人从小热爱陶瓷,学做陶瓷。

在我们学校,每一个孩子都在学习陶艺。

教科2001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三 我们周围的材料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设计_2

教科2001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三 我们周围的材料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设计_2

《砖瓦、陶器和瓷器》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理性质能够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水平;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认同物理性质是能够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实验探究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难点:在探究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的基础上明确四种材料间的区别。

(透明)、科学记录单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么?(课件展示砖、瓦、陶器、瓷器的图片)学生:砖、瓦、陶器、瓷器......(带领学生对四种材料实行认知)教师: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这些材料?学生回到见到过这些材料的场景。

教师:在这些材料中我们可能不太熟悉陶器,但其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例如我们的花盆(图示陶土花盆)。

教师:那么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更深入的了解它们呢?学生:想!教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四种材料,接下来我们就通过《砖瓦、陶器和瓷器》一课来了解一下它们吧。

(板书课题)2.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师: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个物体,我们首先要对它实行......?学生:实行观察!教师:所以接下来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观察我们的四种材料并完成我们的气泡图。

观察结束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再来实行交流。

学生对四种材料实行观察并填写气泡图。

观察结束后,选择小组实行汇报,再由其他小组适当实行补充。

教师:在对四种材料实行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探究一下它们还有哪些其他性质,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学生:做实验!3.研究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教师: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理解了很多物质的性质,你还记得我们都研究过哪些物质的性质吗?我们又是怎样做的?学生:我们比较过硬度,能够用“划痕法”......教师:你能说一说怎样实行比较吗?学生:我们能够把这些材料两两互划,看看有没有划痕......如果一种物体能够在另一种物体表面留下划痕,说明这个物体比被划的物体硬......教师:说得真好!那么,在研究吸水性时我们还要用到滴管,谁能来说一说滴管怎样使用?(以此类推,分别找同学叙述实验方法,并注意补充不足)教师:看来大家学得都很扎实!接下来我们就利用相关的材料和工具来研究一下砖瓦、陶器和瓷器的性质吧!教师:在实验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小学教育)2019年(秋)三年级科学上册 3.6《砖瓦和陶器、瓷器》教案 (新版)教科版

(小学教育)2019年(秋)三年级科学上册 3.6《砖瓦和陶器、瓷器》教案 (新版)教科版

2019年(秋)三年级科学上册 3.6《砖瓦和陶器、瓷器》教案(新版)教科版科学概念: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教学难点:会利用学过的方法判断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教学准备:学生:不同种类的砖瓦和陶器、瓷器各一小块、铁钉、一杯水、滴管。

教师:课件教学过程:一、砖瓦和陶器、瓷器1.导入师: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之精神的文化底蕴,给你印象深刻的中国古文化是什么呢?其中有一个文化就是介绍中国的陶器和瓷器。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砖瓦和陶器、瓷器。

师:(教师播放砖瓦和陶器、瓷器的图片。

)你们在播放的图片中看到了什么?知道它们的用途吗?生一一回答教师总结:砖瓦的用途主要是造一些建筑物,陶器、瓷器的用途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用来装饰和盛放东西。

2.描述砖瓦和陶器、瓷器的外观特点。

师:砖瓦和陶器、瓷器看起来怎么样啊?外观上看起来,你觉得怎么样?用词语来描述它。

并填写在书本59页。

(学生利用桌子上的材料进行观察)生先描述。

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砖瓦、陶器、瓷器的特点。

总结:砖瓦的描述:砖都是四四方方的,手捏有点硬,有点重,表面粗糙,砖的颜色不一样。

陶器和瓷器的描述:各种不同的形状,圆形比较多,看起来很漂亮,瓷器表面很比较光滑,陶器表面不太光滑,像碗一样的形状,手拿有点重。

二、研究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1.复习前4节课的内容师:我们一起来回顾在前四节课中,我们学了比较材料的一些特点,并用一定的方法来判别这些特点。

你学会了用哪些方法可以判别哪些材料的特点呢?生一一讲述。

2.检验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师:能运用前几节课学到的方法来检验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吗?利用桌子上的材料检验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第6课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6课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砖瓦和陶器、瓷器》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六课。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硬度、沉浮情况、韧性和吸水性等特性,在此基础上给学生研究砖瓦和陶瓷的性质打开了一扇窗口,本课主要安排了两个教学内容:第一,研究砖瓦和陶瓷的性质。

通过感官观察和借助工具观察两种方法来对材料进行研究。

第二,了解黏土制作成砖瓦陶瓷的过程,通过对黏土的观察知道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改变。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但却缺乏知识扩展和迁移的能力,非常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

对于本课教学的内容,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砖瓦和陶瓷制作的物品,却很少有同学进行过全面的观察和分析,而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硬度、沉浮情况、韧性吸水性等特性,本节课将提供砖瓦、陶器、瓷器让学生自主探究研究材料的性质,是前面几课学习成果的运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检测学生前面5课的学习情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教学难点】会利用学过的方法判断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交流:物体的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等特性)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两种新的材料(出示砖、陶瓷实物),请大家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这两种材料。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三 我们周围的材料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设计_0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三 我们周围的材料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设计_0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设计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能够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水平。

2、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1、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能够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教学难点:会利用学过的方法判断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一小块、铁钉、一杯水、滴管。

教学过程:一、砖瓦和陶器、瓷器 1.导入——了解陶瓷的历史,砖瓦陶瓷的用途。

中国的英文怎么称呼?CHINA还有一个意思是什么,你们知道吗?【板书】瓷器在瓷器发明以前,我们的老祖先还发明了陶器。

陶器的发明最早能够追述到10000年前,经过这么多年,陶瓷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之一了。

【板书】陶器师:(教师播放砖瓦和陶器、瓷器的图片。

)随着科技的进步,陶器的制造越来越精美,很多还成了艺术珍品;距今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还发明了瓷器,经过这么多年,瓷器也越做越精美。

你们在播放的图片中看到了什么?知道它们的用途吗?【ppt展示】瓷器生一一回答【ppt展示】陶器这些你们理解吗?【ppt展示】砖、瓦你知道他们的用途吗?教师总结:砖瓦的用途主要是造一些建筑物,陶器、瓷器的用途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用来装饰和盛放东西。

老师课前也请大家去收集了一些,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这样介绍,我这是××?做什么用? 2.描述砖瓦和陶器、瓷器的外观特点。

师:砖瓦和陶器、瓷器看起来怎么样啊?外观上看起来,你觉得怎么样?用词语来描述它。

实验小组:观察结果砖瓦陶瓷生先描述。

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砖瓦、陶器、瓷器的特点。

总结:砖瓦的描述:手捏有点硬,有点重,表面粗糙,砖的颜色不一样。

陶器和瓷器的描述:看起来很漂亮,瓷器表面很比较光滑,陶器表面不太光滑。

三年级科学上册《砖瓦和陶器、瓷器》教案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砖瓦和陶器、瓷器》教案 教科版

⒍砖和陶瓷教材简析:第一部分:砖和陶瓷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砖和陶瓷是利用较广泛的材料。

通过观察这两种材料制作的物品,激发学生们对探究砖和陶瓷这两种材料的兴趣。

教科书第59页的记录单,要求学生对砖和陶瓷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定性描述能力的再次训练,也是了解学生有关这两种材料已有经验的一种手段。

第二部分: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在这部分中,组织引导学生运用前面4课观察材料的技能来观察砖和陶瓷的硬度、吸水性、柔韧性以及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使学生们对砖和陶瓷这两种材料的特性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要能够描述出砖和陶瓷的特点。

教师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要充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这是评价前面教学效果的好时机。

第三部分:黏土的变化在前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之上,学生可能会提出“砖和陶瓷又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呢?”这一部分的学习是要让学生了解制作砖和陶瓷的过程发生的变化。

在这部分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

学生们会发现制作砖的黏土在颜色、颗粒、硬度等方面,与制作陶瓷的黏土有比较大的区别,比较明显的区别是制作砖的黏土颗粒很粗糙,而制作陶瓷的黏土比较细腻。

但最主要的是烧制后的砖和陶瓷性质与黏土有了很大的差别,这说明黏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教学背景:在这课中,学生将探索砖与陶瓷这两种材料的特性。

在生活中,用砖与陶瓷这两种材料制作的物品是比较广泛的。

砖主要用于各种建筑,是高楼大厦主要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

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吃饭用的碗,各种各样的花瓶、茶壶、储物罐等都是用陶瓷制作的。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硬度、沉浮情况、柔韧性和吸水性。

本节课,学生要运用学到的探究技能,观察砖与陶瓷的硬度、沉浮情况、柔韧性、吸水性等特性。

可以说这课是前面几课学习成果的运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检测学生前面5课的学习情况。

教科书还介绍了在制造砖和陶瓷的过程中黏土发生的变化,这是希望学生知道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常常要经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材料的性能。

第6课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第6课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砖瓦和陶器、瓷器》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六课。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硬度、沉浮情况、韧性和吸水性等特性,在此基础上给学生研究砖瓦和陶瓷的性质打开了一扇窗口,本课主要安排了两个教学内容:第一,研究砖瓦和陶瓷的性质。

通过感官观察和借助工具观察两种方法来对材料进行研究。

第二,了解黏土制作成砖瓦陶瓷的过程,通过对黏土的观察知道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改变。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但却缺乏知识扩展和迁移的能力,非常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

对于本课教学的内容,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砖瓦和陶瓷制作的物品,却很少有同学进行过全面的观察和分析,而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硬度、沉浮情况、韧性吸水性等特性,本节课将提供砖瓦、陶器、瓷器让学生自主探究研究材料的性质,是前面几课学习成果的运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检测学生前面5课的学习情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教学难点】会利用学过的方法判断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两种人工材料。

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二、砖和陶瓷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瓷制品的图片。

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1.导语: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样的特性呢?让我们展开对砖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我们周围的材料 砖瓦和陶器、瓷器》精品教案_2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我们周围的材料  砖瓦和陶器、瓷器》精品教案_2

一.教学课题:3.6砖瓦和陶器、瓷器二.教学目标: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2.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教学难点:会利用学过的方法判断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四.主要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讨论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具准备:不同种类的砖瓦和陶器、瓷器各一小块、铁钉、一杯水、滴管。

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3.6砖瓦和陶器、瓷器看铁钉——硬度摸——折弯水、滴管——吸水性听——敲水——沉浮闻九.教学后记:附:瓷与陶的区别一、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

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

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

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

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

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

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

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

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教科版科学三上3.6《砖瓦和陶器、瓷器》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3.6《砖瓦和陶器、瓷器》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3.6《砖瓦和陶器、瓷器》教案一. 教材分析《砖瓦和陶器、瓷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砖瓦和陶器、瓷器的制作过程、材料以及用途。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我国传统的制陶技术和瓷器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已经对砖瓦和陶器、瓷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制作过程和材料可能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砖瓦和陶器、瓷器的制作过程、材料以及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砖瓦和陶器、瓷器的制作过程、材料以及用途。

2.难点:对砖瓦和陶器、瓷器制作过程的理解和实际操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比较法: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比较不同材质的特点。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砖瓦、陶器、瓷器等实物或图片,进行展示。

2.准备相关制作工具,如陶土、泥板等。

3.准备PPT,内容包括砖瓦和陶器、瓷器的制作过程、材料以及用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砖瓦、陶器、瓷器等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砖瓦和陶器、瓷器的制作过程、材料以及用途,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尝试制作简单的砖瓦和陶器、瓷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互相交流制作心得。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总结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砖瓦和陶器、瓷器,还有哪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三我们周围的材料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设计0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三我们周围的材料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设计0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课方案科学观点: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绘资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水平。

2、不一样的资料拥有不一样的特征,不一样的特征拥有不一样的用途。

3、人工资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资料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1、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新的情境感情、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研究兴趣。

2、认可物理性质是可以被察看和丈量的观点。

3、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课要点: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教课难点:会利用学过的方法判断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一小块、铁钉、一杯水、滴管。

教课过程:一、砖瓦和陶器、瓷器 1.导入——认识陶瓷的历史,砖瓦陶瓷的用途。

中国的英文怎么称号?CHINA还有一个意思是什么,你们知道吗?【板书】瓷器在瓷器发明从前,我们的老先人还发了然陶器。

陶器的发明最早可以追述到10000年前,经过这么多年,陶瓷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之一了。

【板书】陶器师:(教师播放砖瓦和陶器、瓷器的图片。

)跟着科技的进步,陶器的制造愈来愈精巧,好多还成了艺术珍品;距今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还发了然瓷器,经过这么多年,瓷器也越做越精巧。

你们在播放的图片中看到了什么?知道它们的用途吗?【ppt展现】瓷器生一一回答【ppt展现】陶器这些你们理解吗?【ppt展现】砖、瓦你知道他们的用途吗?教师总结:砖瓦的用途主假如造一些建筑物,陶器、瓷器的用途主假如平时生活顶用来装修和盛放东西。

老师课前也请大家去采集了一些,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这样介绍,我这是××?做什么用? 2.描绘砖瓦和陶器、瓷器的外观特色。

师:砖瓦和陶器、瓷器看起来怎么样啊?外观上看起来,你感觉怎么样?用词语来描绘它。

实验小组:察看结果砖瓦陶瓷生先描绘。

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砖瓦、陶器、瓷器的特色。

总结:砖瓦的描绘:手捏有点硬,有点重,表面粗拙,砖的颜色不一样。

陶器和瓷器的描绘:看起来很美丽,瓷器表面很比较圆滑,陶器表面不太圆滑。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砖瓦和陶瓷、瓷器》教学设计2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砖瓦和陶瓷、瓷器》教学设计2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砖瓦和淘器、器》是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六课。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硬度、沉浮情况、韧性和吸水性等物体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研究砖瓦和陶瓷的性质就变的容易切入,本课主要安排了两部分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研究砖瓦和陶瓷的性质。

通过借助工具和自身的感觉器官工具来对砖瓦和陶瓷进行研究。

第二部分,了解黏土制作成砖阝瓷的过程,通过对黏土的观察知道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改变,知道陶瓷对于黏土的要求,更了解陶瓷对于技术的要求。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但却缺乏知识扩展和迁移的能力,非常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

对于本课教学的内容,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砖瓦和陶瓷制品,却很少有同学进行过全面的观察和分析,而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硬度、沉浮、韧性、吸水性等性质,本节课将提供砖瓦、陶器、瓷器让学生自主探究研究材料的性质,是前面几课学习成果的运用,又是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整体设计思路:这是一节小学科学课中的“探究”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自主探究学科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历探究,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首先以“鉴宝活动”导入本课,出示砖瓦和陶器、瓷器制作的一些物品的碎片,切入对这些材料的用途展开讨论,多方面的联系到学生生活中这些物品的用途。

由用途回想起前面学习中研究过常见材料的哪些性质,引出学生探究性质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探究内容,同时在讨论完成所有的探究过程。

在研究材料性质之后学生会有疑惑这些材料到底是如何制作而来的,从而引出黏土,观看砖瓦和陶瓷的烧制过程,带着问题观看,从而讨论出它们制作的不同之处:一、黏土需要不同,二、烧制的技术不同。

首先出示不同黏土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化较,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考黏士为什么会变成人工材料,需要通过烧制而来,从而过度到烧制的过程,特别是烧制陶器和瓷器的要求,引出中国特有的文化—瓷器。

第6课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第6课  《砖瓦和陶器、瓷器》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

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

【教学准备】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交流:物体的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等特性)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两种新的材料(出示砖、陶瓷实物),请大家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这两种材料。

2.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陶瓷?学生交流。

教师展示图片1、图片2.、图片3。

二、研究砖、陶瓷的性质1.我们前几课学习了物体的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以及研究这些特性的方法。

今天我们一起用上几节课学习的方法来研究砖和陶瓷。

2.思考一下,要研究砖、陶瓷的这些特性,同学们需要哪些工具呢?学生交流(硬度:小刀、铁钉;柔韧性:折一折、弯一弯;吸水性:滴管、水;在水中的沉浮:水槽、水等)。

3.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材料(出示分组实验材料:一块砖、陶瓷,铁钉一枚、滴管一个、放水的水槽一个,毛巾一块),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大家应该注意些什么?该怎样更好的开展探究活动?4.学生交流看法,相互补充实验要求(按照要求逐个开展实验,注意保持安静,小组成员相互协作,保持桌面卫生等)。

5.(出示实验记录表)同学们,为了更好的把大家实验中的发现记录下来,请大家按照实验记录表,逐个完成探究活动,并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领取材料,分组实验,展开探究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对学生的实验活动做出评价。

7.汇报交流。

(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请学生对砖、陶瓷的各个特点对比着进行描述,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6课《砖瓦和陶器、瓷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

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

【教学准备】
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交流:物体的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等特性)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两种新的材料(出示砖、陶瓷实物),请大家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这两种材料。

2.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陶瓷?学生交流。

教师展示图片1、图片2.、图片3。

二、研究砖、陶瓷的性质
1.我们前几课学习了物体的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以及研究这些特性的方法。

今天我们一起用上几节课学习的方法来研究砖和陶瓷。

2.思考一下,要研究砖、陶瓷的这些特性,同学们需要哪些工具呢?学生交流(硬度:小刀、铁钉;柔韧性:折一折、弯一弯;吸水性:滴管、水;在水中的沉浮:水槽、水等)。

3.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材料(出示分组实验材料:一块砖、陶瓷,铁钉一枚、滴管一个、放水的水槽一个,毛巾一块),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大家应该注意些什么?该怎样更好的开展探究活动?
4.学生交流看法,相互补充实验要求(按照要求逐个开展实验,注意保持安静,小组成员相互协作,保持桌面卫生等)。

5.(出示实验记录表)同学们,为了更好的把大家实验中的发现记录下来,请大家按照实验记录表,逐个完成探究活动,并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领取材料,分组实验,展开探究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对学生的实验活动做出评价。

7.汇报交流。

(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请学生对砖、陶瓷的各个特点对比着进行描述,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三、黏土的变化
1.谁知道砖、陶瓷是怎么来的吗?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砖、陶瓷的知识。

2.教师展示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图片8、图片9、图片10、图片11、图片12、图片13、图片14、图片15、图片16、图片17、图片18、介绍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

3.看了砖、陶瓷的制作过程,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为什么松软的泥土会变成坚硬的砖、陶瓷?为什么都是泥土烧制的,为什么砖和陶瓷会不一样?它们的颜色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大?等等)
4.大家猜猜,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砖和陶瓷的巨大差异?学生自由猜一猜。

5.到底是原因造成的呢?我们给大家看两包东西,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的
不同之处(每组分发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学生分组观察比较。

6.学生汇报,教师总结:由于烧制砖、陶瓷的所采用的黏土不一样,烧制的方法也不一样,包括烧制的时间、温度、环境等有很大的差别,最终烧制成的产品就完全不一样了。

(出示图片19、图片20、图片21、图片22、图片23、图片24、图片25、图片26、图片27、图片28、图片29、图片30)
四、总结、延伸
1.谁去过砖窑厂、陶瓷厂?砖窑厂、陶瓷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介绍总结的见闻。

2.教师展示图片31、图片32、图片33、图片34、图片35、图片36、图片、(介绍:现代化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砖、陶瓷等建筑材料,我们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毁坏农田,污染环境,消耗大量能源)。

3.你还见过哪些新的建筑材料吗?学生介绍,教师展示图片。

请同学们课外看看观察一下周围还有哪些你没有关注过的材料。

下一节课我们再一起来研究。

【教学反思】
原以为砖、陶瓷实在是学生太熟悉不过的材料了,可是实际并不如此。

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学生,每天面对丰富的物质条件,眼花缭乱的生活环境,砖、陶瓷学生关注的并不多。

由于砖的种类很多,有红砖、水泥砖、青砖等,本课主要研究的应该是红砖为好。

以为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红砖,学生也相对较为熟悉,材料也容易得到。

而陶瓷就复杂了,陶瓷严格来说应该分为陶器、瓷器两种比较科学。

陶器通常有较大的吸水率(大于10%),断面粗糙无光,不透明,敲之声音粗哑,可施釉或不施釉。

瓷器坯体致密,基本上不吸水,强度高,耐磨,半透明,通常施釉。

教材上指的应该是“瓷器”更为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使用“瓷器”作为研究的材料较为妥当,学生家里接触最多的就是厨房中的各种瓷器日用品了,学生也容易理解。

由于三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时间不长,分组实验在进行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

由于有两种材料需要研究,而老师提供的工具只有一个,学生速度很慢,教学花的时间很长,活动效率有待提高,教师可以为每组提供两枚铁钉、两个滴管,学生分头进行,可以节省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

学生对砖、陶瓷特点的描述,往往抓不住要点,教师可以让孩子展示实物对比,采用徒手操作、上台岩石等手段,弥补学生语言表述的不足,丰富学生的探究成果。

虽然通过大量的图片,介绍砖和陶瓷的烧制过程,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学生对两者的区别理解还是不够深入。

具体教学中,得到烧制砖、陶瓷的黏土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提前做好准备。

由于有直观的图片介绍,学生对砖、陶瓷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理解还是比较到位的,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了唤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