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原子结构(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含有金属 离子或NH4+的化合物。如:NaCl等)
离子与原子区别
原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 质子数=核外 质子数>核 质子数<核外电子
构 电子数
外电子数 数
电 不带电 性
表 Na 示
相
互 关
阳离
系子
带正电
带负电
Na+
O2-
失电
子 得电
原子
失电 子得电
阴离子
子
子
小结
1、你了解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了吗?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电子的能量低, 就在离核近的区域 运动;反之,电子的 能量高就在离核
远的区域运动.
原子结构示意图 +8 2 6
?该子层数上电
原子? 质
核 子? 数
电 ?子
层
核外电子排布特点: 原子的第一层最多排
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 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 个电子)。
Na Mg Al
Si
P
S
Cl
Ar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8个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最外层电子数 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情况
金属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达稳定结构 元素 非金属 一般等于或多 易得到电子而达稳定结构 元素 于4个 稀有气 8个(氦为2个)不易失去也不易得到电子 体元素
三.离子的概念: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 做离子。
四.阴离子.下列粒子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 ( C )
+10 28 +11 28 +12 28 +13 28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有答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一 原子的构成一、原子可以再分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都以为原子是简单的、不能分割的实心球体。
直到1897年,英国科学家 汤姆生 发现了电子,才第一次揭开了原子的神秘面纱,知道原子还是可以再分的。
理解辨析1、原子能否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是在其他条件下还能再分。
二、原子的构成⎧⎧⎨⎪⎨⎩⎪⎩质子(带正电)原子核(带正电)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在核外相对很大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理解辨析1、原子核有什么特点?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相对于整个原子来说,核外有一个很大的空间,这就是电子运动的区域。
原子核虽然小,但几乎集中了整个原子的质量,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核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体积小、相对质量较大。
三、原子中各粒子的电性四、几种常见原子的构成理解辨析1、原子一定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的吗?原子一般由质子、中子、电子这三种粒子构成,但某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无中子。
五、原子中各种粒子之间的关系1、原子中,质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中子不带电,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相等。
例题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C)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B.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C.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D.原子核内质子数必等于中子数例题2、有关原子带电情况的解释正确的是(B)A.原子中质子带浮负电,电子带正电B.原子核带正电C.电子不带电D.电子和中子电荷中和使得原子不带电例题3、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选择填空:(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分子;(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3)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分子、原子;(4)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质子、中子;(5)带正电的粒子是质子、原子核;(6)带负电的粒子是电子;(7)不带电的粒子是中子;(8)质量与氢-1原子质量近似相等的粒子是质子、中子;(9)质量最小的的是电子;(10)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质子、电子。
第三章 原子结构与结合键

一、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
表3-1 各电子壳层及亚壳层的电子状态
第二节 结合键的类型 一、金属键
二、离子键
三、共价键 四、分子键 五、氢键 六、混合键
四、分子键
图3-3 聚氯乙烯内部结合键
五、氢键
图3-������ 4 冰中水分子排列与氢键a)每一个氧原子以氢键与其他水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相连接 b)冰的六方对称性
一、 结合键的本质
图3-������
6 原子间结合力性质的模拟
二、结合键的性质与材料性能 1.力学性能 结合键类型对材料的弹性模量影响较为明显。
2.物理性能 材料的密度与结合键的类型也有关。
六、混合键
表3-2 元素的电负性
六、混合键
表3-3 某些陶瓷化合物中混合键的相对比例
第三节 材料的结合键与性能 一、 结合键的本质
二、结合键的性质与材料性能
第三节 材料的结合键与性能
图3-5 原子间作用力与位能 a)作用力 b)位能与原子间距的关系
一、 结合键的本质
表3-������ 4 不同材料的键能和熔点
第三章 原子结构与结合键 第一节 原 子 结 构
第二节 结合键的类型
第三节 材料的结合键与性能
第一节 原 子 结 构 一、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
二、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 (1)泡利不相容原理 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
两个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2)能量最低原理 在不违背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条件下,电子优 先占据能量较低的原子轨道,使整个原子体系能量最低。 (3)洪德定则 在能级相等的轨道上,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 道,且电子自旋平行。
原子结构(第二课时)

Fe3+ :1s22s22p63s23p63d5
(4)简化电子排布式: 电子排布式中的内层电子排布用相应的稀有气 体元素符号加方括号表示。 钠 Na的简化电子排布:
【学生活动】 你能仿照钠的简化电子排布式写出O、 Si和Fe的简化电 子排布式吗?
12 6C
c
D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s22s22p63s23p4
5、下列有几元素的核外电荷数,其中最外层电 子数目最多的是( C ) A、 8 B、14 C、18 D、20 6、由下列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不能确定形 成该微粒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是( D ) A.1s2 C.2s22p6 B.3s23p1 D.ns2np3
自旋 逆时针 用↑↓表示自旋方向
2.洪特规则
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 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状态相同。 总能量最低 推论:当轨道被电子半充满或全充满时最稳定。 即p3、d5、f7半充满和p6、d10、f14全充满稳定 【思考】从洪特规则解释Cr和Cu的核外电子排布?
3.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
三.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1.能量最低原理 核外电子排布总是优先排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 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
(2)构造原理 能量升高
7s 6s
7p
6p 5p 4p 3p 2p 6d
能 量 升 高
5s
4s 3s 2s
5d
4d 3d
5f 4f
各圆圈间连接线的方 向表示随核电荷数增 加而增加的电子填入 能级的顺序
绘制电子云的轮廓图的方法: 等密度面
3.2原子结构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的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原子结构模型图、电子云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图等,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学生理解困难: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电子云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难以想象和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布情况。
2. 实践操作不足:由于实验器材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较少,导致他们对于原子结构模型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所欠缺。
3. 个性化教学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未能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满足。
(1)电子云的概念:学生对电子云的理解需要从微观角度去想象,这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2)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这涉及到原子结构、电子排布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
(3)激发态电子排布式的表示方法:激发态电子排布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的部分,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激发态电子排布式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2. 氢(H):1;氧(O):6;铁(Fe):2;钠(Na):1;碳(C):4。
3. 氢(H):1;氧(O):2;铁(Fe):[Ar]3d^6 4s^2;钠(Na):1;碳(C):[Ne]3s^2 3p^2。
4. 氢(H)和氧(O)都是非金属元素,铁(Fe)、钠(Na)和碳(C)都是金属元素。
5. 钠(Na)和氯(Cl)能够形成化合物,因为钠(N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而氯(Cl)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它们之间存在电子的转移,形成稳定的离子化合物。而钠(N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氢(H)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它们之间没有电子的转移,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2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二课时)

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资源分析】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在本单元中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使学生所学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完整化。
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核外电子的排布”(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它的教学作了一个铺垫。
【教学策略分析】本课题的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和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展开讨论,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
【教学准备】1.自制的有关投影片、离子形成的动画片、复印的课文插图;2.网上下载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过程】归纳小结形成结论1.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有几个电子?2.原子核外第二层最多有几个电子?3.原子核外第三层最多有几个电子?4.元素的种类取决于________。
5.1—18号元素中哪些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列表比较。
人教初中化学第三章3.2原子的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
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一个氯原子的原
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20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IA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补充19、20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
一、原子的构成
4.关于原子构成的说明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 一定等于中子数。原子的种类由核电 荷数(质子数)决定。
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核外电子排布
( 1 )定义:在含有很多电子的原子
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高的 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 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 就像分了层一样。这样的运动,我们 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
三、离子
5.关于离子的说明
1 )离子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
离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是8(氢是0) 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2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
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回原子
三、离子
6.离子结构示意图
请填写下列元素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
离子的示意图
三、离子
7.离子符号
( 1 )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
宏观含义。
三、离子
常见的离子符号
三、离子
常见的离子符号
三、离子
8.从微观角度解释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三、离子
8.从微观角度解释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三、离子
8.从微观角度解释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钠与氯气反应,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
形成钠离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 成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由于静电 作用形成化合物——氯化钠。
第三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v = ————
E2 – E1
h
; E = – —————— J
2.179 ×10-18
n2
v = —————— —— – ——
2.179 ×10-18
h
n12
n22
1
1
—————— = 3.289×1015 s-1
*
第三章 原子结构
3.1 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3.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3.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系
3.4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p47页
3.0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
3.0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p47-49页
氢原子光谱
什么是 线状光谱?
当气体或蒸气用火焰、电弧等方法灼热时, 发出由不同波长组成的光, 通过棱镜分光后, 得到不同波长的谱线称为线状光谱, 又称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光谱图不同。
根据 x · p ≥ h/2 ,则有:
*
3.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3.2.1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3.2.2 电子云和几率密度
3.2.3 原子轨道及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3.2.4 四个量子数
p59-80页
*
3.2.1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p59页
薛定锷方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波动方程)
o
x
2.179 ×10-18
h
与前面“里德堡常数”比较: R = 3.289×1015 s-1 (实验值)
(计算值)
玻尔氢原子结构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 但是用于解释多电子原子光谱或磁场内的光谱却遇到了困难, 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完全冲破经典物理的束缚, 后来, 微观粒子二象性的发现, 导致了现代原子结构理论的产生。
第三章第二节 原子结构学案

二.原子的结构【知识要点】1.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
在此基础上,汤姆生建立了较有影响的“葡萄干布丁”也叫“枣糕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电子像枣糕里的枣子一样镶嵌在原子里.2.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卢瑟福指导其助手用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高速旋转。
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10-15m,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 m。
所以原子核的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
这里突出了原子核是很小的,原子内部是很空的。
4“模型”与“结构”模型并不是真实情况的精确复制品,至今为止,我们还无法用肉眼去观测原子的内部结构,只能通过推测去建立模型,正确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原子的内部结构的真实写照,但是很难说是精确的.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常常会忽略一些次要的因素.进行简化,只是留下一些能够反映原物本质的主要因素.但是太阳系的行星结构则不同,我们观察得到,并且我们可以完全确定某一时刻太阳系的行星所处的准确位置.【问题探究】问题1:a粒子散射实验中为什么选用金箔?解答:(1)金的延展性好,容易做成和很薄的箔,实验用的金箔厚度大约是10-7m;(2)金原子到的正电荷多,与a粒子间的库仑力大;(3)金原子质量大约是a粒子质量的50倍,因而惯性大,a粒子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问题2:α粒子的散射实验是怎么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可根据课本上的示意图来讲述,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放大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
实验的做法.课文中写得比较简明,重点应指出荧光屏和放大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转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过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粒子数。
问题3:α粒子的散射实验结果是什么?实验结果用“绝大多数”、“少数”和“极少数”这样的数量形容词来描述。
第三章 原子结构与结合键

工程材料原理
2. 物理性能
密度:金属密度高(金属键); 密度:金属密度高(金属键); 离子键、共价键化合物密度低,如陶瓷密度小; 离子键、共价键化合物密度低,如陶瓷密度小; 熔点:离子键、共价键化合物熔点较高, 熔点:离子键、共价键化合物熔点较高, 金属相对较低(金属中过度族金属熔点较高如W,Mo), 金属相对较低(金属中过度族金属熔点较高如 ), 高聚物熔点偏低; 高聚物熔点偏低; 导电性和导热性: 导电性和导热性: 金属键使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金属键使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非金属键结合的陶瓷固态下一般是点、热的不良导体, 非金属键结合的陶瓷固态下一般是点、热的不良导体, 作为绝缘体和绝热体。 作为绝缘体和绝热体。
工程材料原理
4. 当两原子无限远时,原子间不发生作用,相互能量视为零, 当两原子无限远时,原子间不发生作用,相互能量视为零, 当原子在引力下互相靠近时,体系作用能量逐渐下降, 当原子在引力下互相靠近时,体系作用能量逐渐下降,到 达平衡距离时作用能量最低,当原子进一步靠近, 达平衡距离时作用能量最低,当原子进一步靠近,必须克 服反向排斥力,使作用能量重新升高。 服反向排斥力,使作用能量重新升高。 •通常把平衡距离下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能量定义为原子 通常把平衡距离下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能量定义为原子 的结合能E 的结合能 0。 •结合能的大小相当于把两个原子完全分开所做的功,其 结合能的大小相当于把两个原子完全分开所做的功, 结合能的大小相当于把两个原子完全分开所做的功 数据是利用测定固体蒸发热而得到的,又称结合键能。 数据是利用测定固体蒸发热而得到的,又称结合键能。
工程材料原理
固 态 冰
液 态 水
工程材料原理
六. 混合键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钠原子
-
氯原子
+17
-
+11
-
- - -
- -
-
-
-
-
-
钠原子
-
氯原子
+17
- +11
- -
-
-
-
-
-
-
-
-
-
-
钠原子
+11
氯原子
+17
-
-
-
-
-
钠离子
氯离子
-
+17
+11
-
-
-
-
-
-
-
-
-
-
质子数= 11 > 电子数= 10
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质子数= 17
<电子数= 18
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Na+
氦(He)
氖(Ne)
氩(Ar)
【稳定结构】像稀有气体元素原子这样的结构 叫8电子稳定结构(第一周期为2个)。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元素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一般<4个 一般≥ 4个
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情况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达到稳定 结构 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不易失去也不易得到电子
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区域内出现,这些区域叫 作叫做“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 内运动的,此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原 子 核 外 电 子 的 运 动 与 排 布
【思考】能否用一个更简明的图形来表示原 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呢?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核 电子层 最外层电子数 核电荷数
Cl-
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第三章3.2.1 原子的结构--原子结构

现代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 电子在原子核周围有的区域 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 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 笼罩在原子核周围。因而提 出了“电子云模型”。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原子 (不带电)
原子核 (带正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电子
(带负电)
质 子 (带正电) 中 子 (不带电)
粒子种类
质子 中子 电子
电性
1个单位正电荷 不带电
1个单位负电荷
质量(kg)
1.6726×10-27 1.6749×10-27 质子质量的1/1836
阅读上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1、质子带 正 电,中子 不带 电,电子带负 电。
2、中子不带 电,所以原子核的电性由质子 决定, 因此原子核带 正 电,(核电荷数)数目跟质子相等。
小
结
原子 ( 不显 电性)
原子核 (带 正 电)
质子 (带 正 电) 中子 ( 不带 电)
电 子 (带 负电)
核电荷数 = 质子 数 = 电子 数(核外电子数)=原 子 序数 。
温馨提示
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 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 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 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 亲爱的同学再见!
原子是一个平均分 布着正电荷的粒子, 其中镶嵌着许多电 子,中和了电荷, 从而形成了中性原 子。
电子在原子核外 空间的一定轨道 上分层绕核做高 速的圆周运动。
1803
实心球模型
原子是坚 实的、不 可再分的 实心球。
1904
西瓜模型
1911
行星模型
1913
分层模型
1927
电子云模型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 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的 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 原子核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就像行 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高中物理 第三章 原子结构之谜 3.2 原子的结构教学案5

第二节原子的结构[目标定位]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3.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4.能说出原子和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一、“葡萄干布丁”模型1.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带正电的部分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电子像布丁里的葡萄干一样镶嵌在原子里.(如图1所示)图12.汤姆生的模型能解释一些实验事实,如利用电子的简谐振动定性解释某些光辐射.二、α粒子散射实验1.实验装置(1)放射源:①钋放在带小孔的铅盒中,能放射α粒子.②α粒子:带正电,q=+2e,质量约为氢原子的4倍.(2)金箔:厚度极小,(虽然很薄但仍有几千层原子).(3)显微镜:能够在围绕金箔的水平面内转动观察.2.实验结论(1)绝大多数的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2)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3)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θ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3.实验意义(1)否定了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2)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明确了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三、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1.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而电子则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2.原子半径大约为10-10 m.3.原子核的半径大约为10-15~10-14 m.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预习完成后,请把你疑惑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一、对α1.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2)图22.注意事项(1)整个实验过程在真空中进行.(2)α粒子是氦原子核,体积很小,金箔需要做得很薄,α粒子才能穿过.3.α粒子散射实验与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的冲突分析分析否定的原因(1)由于电子质量远小于α粒子质量,所以电子不可能使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2)使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的只能是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按照汤姆生原子模型,正电荷在原子内是均匀分布的,α粒子穿过原子时,它受到的两侧斥力大部分抵消,因而也不可能使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更不可能使α粒子反向弹回,这与α粒子的散射实验相矛盾.(3)实验现象表明原子绝大部分是空的,除非原子的几乎全部质量和所有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个很小的核上,否则,α粒子大角度散射是不可能的.【例1】如图3为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时,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3A.相同时间内在A时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少B.相同时间内在B时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比放在A时稍少些C.放在D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到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D.放在C、D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答案 C解析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穿过金箔后,绝大多数α粒子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故A错误;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度大于90°,极个别α粒子反弹回来,所以在B位置只能观察到少数的闪光,在C、D两位置能观察到的闪光次数极少,故B、D错误,C正确.借题发挥解决α粒子散射实验问题的技巧(1)熟记实验装置及原理.(2)理解建立核式结构模型的要点.①核外电子不会使α粒子的速度发生明显改变.②汤姆生的原子模型不能解释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③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α粒子在原子中的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④绝大多数α粒子在穿过厚厚的金原子层时运动方向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原子的质量、电量都集中在体积很小的核内.针对训练1 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金箔中的原子核可以看作静止不动,下列各图画出的是其中两个α粒子经历金箔散射过程的径迹,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 C解析α粒子与原子核相互排斥,A、D错;运动轨迹与原子核越近,力越大,运动方向变化越明显,B错,C对.二、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1.内容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内,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2.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解释(1)当α粒子穿过原子时,如果离核较远,受到原子核的斥力很小,运动方向改变很小,因为原子核很小,所以绝大多数α粒子不发生偏转.(2)只有当α粒子十分接近原子核穿过时,才受到很大的库仑力作用,偏转角才很大,而这种机会很少.(3)如果α粒子正对着原子核射来,偏转角几乎达到180°,这种机会极少,如图4所示.图43.数量级原子的半径大约为10-10 m,原子核的半径大约为10-15~10-14 m.【例2】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原子核很小B.电子在核外绕核旋转,向心力为库仑力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里D.原子核的直径大约为10-10 m答案 D解析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否定了关于原子结构的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提出了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并估算出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 m,而原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是原子核直径的十万倍,所以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由于受到带正电的原子核的库仑引力而绕核旋转,所以本题应选D.针对训练2 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 )A.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里B.正电荷在原子内是均匀分布的C.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D.原子的质量在原子核内是均匀分布的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与原子的核式结构关系的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正是建立在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基础上的,C、D的说法没有错,但与题意不符.α粒子散射实验的理解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选用金箔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可以做成很薄的箔B.金核不带电C.金原子核质量大,被α粒子轰击后不易移动D.金核半径大,易形成大角度散射答案 B解析α粒子散射实验中,选用金箔是因为金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可以做成很薄的箔,α粒子很容易穿过,A正确;金原子核质量大,被α粒子轰击后不易移动,C正确;金核半径大,易形成大角度散射,D正确.2.对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描述,你认为正确的有( )A.实验器材有放射源、金箔、带有荧光屏的放大镜B.金箔的厚度对实验无影响C.如果不用金箔改用铝箔,就不会发生散射现象D.实验装置放在空气中和真空中都可以答案 A解析实验所用的金箔的厚度极小,如果金箔的厚度过大,α粒子穿过金箔时必然受到较大的阻碍作用而影响实验效果,B项错;如果改用铝箔,由于铝核的质量仍远大于α粒子的质量,散射现象仍然发生,C项错;空气的流动及空气中有许多漂浮的分子,会对α粒子的运动产生影响,实验装置是放在真空中进行的,D项错.故正确选项为A.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3.(多选)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A.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原子核B.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C.原子的全部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着核旋转答案AD解析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由此可见,B、C选项错误,A、D选项正确.4.(多选)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解释是( )A.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主要原因是原子中电子对α粒子的作用力B.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力是库仑力C.原子核很小,α粒子接近它的机会很小,所以绝大多数的α粒子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D.能发生大角度偏转的α粒子是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较远的α粒子答案BC解析原子核带正电,与α粒子间存在库仑力,当α粒子靠近原子核时受库仑力而偏转,电子对它的影响可忽略,故A错、B对;由于原子核非常小,绝大多数粒子经过时离核较远因而运动方向几乎不变,只有离核很近的α粒子受到的库仑力较大,方向改变较多,故C 对,D错误.(时间:60分钟)题组一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理解1.α粒子散射实验中,不考虑电子和α粒子的碰撞影响,是因为( )A.α粒子与电子根本无相互作用B.α粒子受电子作用的合力为零,是因为电子是均匀分布的C.α粒子和电子碰撞损失能量极少,可忽略不计D.电子很小,α粒子碰撞不到电子答案 C解析α粒子与电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个作用力是库仑引力,但由于电子质量很小,只有α粒子质量的七千分之一,碰撞时对α粒子的运动影响极小,几乎不改变运动方向,就像一颗子弹撞上一颗尘埃一样,故正确选项是C.2.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使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的作用力是原子核对α粒子的( )A.万有引力B.库仑力C.磁场力D.核力答案 B解析由于α粒子与原子核间万有引力非常小,不可能使其发生大角度散射,而原子核可认为不动,不会产生磁场,而核力只发生在原子核内相邻的质子、中子之间,不可能对α粒子产生作用,而α粒子与原子核间的库仑力很强,它是产生大角度偏转的原因.故B正确,A、C、D错误.3.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依据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发现α粒子( ) A.全部穿过或发生很小偏转B.绝大多数穿过,只有少数发生较大偏转,有的甚至被弹回C.绝大多数发生很大偏转,甚至被弹回,只有少数穿过D.全部发生很大偏转答案 B解析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故选项A错误;α粒子被散射时只有少数发生了较大角度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180°,故选项B正确,选项C、D错误.4.如图所示,X表示金原子核,α粒子射向金核被散射,若它们入射时的动能相同,其偏转轨道可能是图中的( )答案 D解析α粒子离金核越远,其所受斥力越小,轨道弯曲的就越小,故D对.5.当α粒子穿过金箔发生大角度偏转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α粒子先受到原子核的斥力作用,后受原子核的引力作用B.α粒子一直受到原子核的斥力作用C.α粒子先受到原子核的引力作用,后受到原子核的斥力作用D.α粒子一直受到库仑斥力,速度一直减小答案 B解析α粒子与金原子核带同种电荷,两者相互排斥,故A、C错误,B正确;α粒子在靠近金原子核时斥力做负功,速度减小,远离时斥力做正功,速度增大,故D错误.题组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6.(多选)关于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B.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C.原子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全部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内D.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 m,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是10-15 m答案BD解析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可知选项B、D正确.7.(多选)α粒子散射实验中,当α粒子最接近原子核时,α粒子符合下列哪种情况( ) A.动能最小B.势能最小C.α粒子与金原子组成的系统的能量小D.所受原子核的斥力最大答案AD解析该题考查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动能、电势能、库仑定律及能量守恒等知识点.α粒子在接近金原子核的过程中,要克服库仑斥力做功,动能减少,电势能增加,两者相距最近时,动能最小,电势能最大,总能量守恒.根据库仑定律,距离最近时,斥力最大.8.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某一α粒子经过某一原子核附近时的轨迹如图1所示,图中P、Q两点为轨迹上的点,虚线是过P、Q两点并与轨道相切的直线.两虚线和轨迹将平面分成四个区域,不考虑其他原子核对α粒子的作用,那么关于该原子核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A.可能在①区域B.可能在②区域C.可能在③区域D.可能在④区域答案 A解析因为α粒子与此原子核之间存在着斥力,如果原子核在②、③或④区,α粒子均应向①区偏折,所以不可能.9.已知电子质量为9.1×10-31kg,带电荷量为-1.6×10-19C,若氢原子核外电子绕核旋转时的轨道半径为0.53×10-10m,求电子绕核运动的线速度大小、动能、周期和形成的等效电流.答案 2.19×106 m/s 2.18×10-18 J 1.52×10-16 s 1.05×10-3 A解析 由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可知: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核对电子的库仑引力来提供.根据mv 2r =k e 2r 2,得v =e k rm =1.6×10-19×9×1090.53×10-10×9.1×10-31 m/s =2.19×106m/s ;其动能 E k =12mv 2=12×9.1×10-31×(2.19×106)2 J=2.18×10-18 J ;运动周期T =2πr v =2×3.14×0.53×10-102.19×106 s =1.52×10-16 s ;电子绕核运动形成的等效电流I =q t =e T =1.6×10-191.52×10-16 A≈1.05×10-3 A .。
量子化学之原子结构

r r sin
cos sin
z
r r
1. 类氢离子的Schrödinger方程 将这些关系式代入Laplace算符(2 ),则得到Laplace
算符的极坐标表示式:
(3-7)
电子与核之间相互作用势能与它们的核电荷成正比, 与核和电子间距成反比
1. 类氢离子的Schrödinger方程 这样类氢离子球坐标形式的Schrödinger方程为
4.Θ方程的解
(l 1)Pl1t l 2zlPl t l (l 1)Pl1t l zPl t l Pl1t l
(l 1)Pl1(z) 2zlPl (z) (l 1)Pl1(z) zPl (z) Pl1(z)
(3-19) 生成函数再对z求偏微商
整理并将式(3-17)代入得
(3-20)
x 2 x2 y2 z2
r Rr
∵
cos
z
x2 y2 z2
1. 类氢离子的Schrödinger方程
cos sin
x
x
z
x2 y2 z2 1
2x
z
x
2 ( x2 y2 z 2 )3
xz r3
1 r
cos
s in
cos
cos cos
x
x r sin cos
1. 类氢离子的Schrödinger方程
得到H原子、类氢离子的能量表达式
(3-36)
其中
即Rydberg常数,数值为13.6 eV
玻尔半径
5. R方程的解 最后得到氢原子的波函数为
6. 量子数的取值
求解R方程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得到
k是多项式中的项数,所以,n≥l+1,即Θ方程中要求 l 取值为0,1,2…正整值,R方程则给出l的上限为n-1。
原子的结构复习(2)

注意
① 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
② 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
③ 电荷数=原子得失的电子数目。
(2)意义:如O2- ① 表示一个氧离子
② 表示每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离子符号的含义
Mg2+ 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Mg2+上的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 的正电荷
Cl- 氯离子,一个氯离子
Cl-表示每个氯离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8.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一般较易 失去 电子,ຫໍສະໝຸດ 成 阳离子,这是因为金属原
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 少于
4个。
9.某种原子结构简图为
,该原子的
核电荷数为 11 ,在化学反应中易 失 (填
“得”或“失”)电子,属 金属
元素(填
“金属”或“非金属”)。
10 .六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分别为:
(1)A、B、C、D、E、F共表示 四 种元素。 (2)表示原子的粒子是 ACF (填序号,下同)。 (3)表示离子的粒子是 BDE 。
哪些表示原子、阳离子、阴离子?
+16 2 8 6
S原子
+8 2 8
阴离子O2-
+11 2 8 1
Na原子
+10 2 8
Ne原子
+1 2 8 8 7
阴离子Cl-
+11 2 8
阳离子Na+
原子中: 质子数 阳离子: 质子数 阴离子: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数
【能力提高】
➢某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质子数为13, ➢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1_0__,该离子的 ➢名称是_铝__离__子_,符号是_A_l_3+_,该离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对单电子体系: 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由原子光谱确定, n 相同的所有原子轨道简并。
即: Z -18 Z E = -13.6 2 (eV) = -2.179 10 (J) 2 n n
2 2
对多电子原子:
因电子之间的排斥作用,n 相同、l 不同的 简并原子轨道发生分裂,产生能级。 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由n、l 同时确定。 多电子原子轨道能量高低的实验确定方法是:
1、1940年,索麦菲(Sommarfold,A.德) 首先根据光谱实验结果(I电离能的大小), 提出电子的填充顺序。 2、1956年,鲍林(L.Pauling 美)根据 精确光谱实验值,概括出 E 相对高低的 一般情况,得出近似能级图。(P81图3-18)
可见,近似能级图是 E 相对高低图
他曾于1973年和1981年两次到中国访问讲学。
3、徐光宪的(n+0.7l)规则与 能级组的划分(1956年)
徐光宪认为: 根据原子轨道能量的影响因素,电子 进入轨道的次序应由( n+0.7l )的值决定。 ( n+0.7l )值的大小代表E的相对高低, 0.7体现出l 为次。 同时将(n+0.7 l )值首位数相同的能级 划分为能级组。
7s 5f 6d 7p 7.0, 7.1, 7.4, 7.7 Ⅶ 未满 七
能级组的划分是周期表中划分周期的依据
25岁的徐光宪
徐光宪,中国物理化学和 无机化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1920年11月7日生于浙江省 绍兴市,祖籍上虞。1944年毕业 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7年 底赴美国留学,于1951年3月在 哥伦比亚大学获物理化学博士学 位,被选为美国PhiLamdaUp-ilon 荣誉化学会会员及SigmaXi荣誉 科学会会员。同年回国。
11Na
:
1s22s22p6 内
3s1 外
外层轨道的能量高低由原子 光谱确定(见频率规则);
内层轨道的能量高低 由X-射线波谱确定。
* 2
高能离子打击
* 2
En,l
Z -18 Z = -13.6 * (eV) = -2.179 10 * (J) n n
多电子原子中,原子轨道的能量 与n、l 的关系是:
IIIA-VIIIA IIIB-VIIIB
La系 Ac系
周期
核 外 电 子 填 充 顺 序 图
7s 6s
7p 6p 6d
7 6
5s
4s
5p
4p
5d
4d
5f
4f
5 4
3s
2s 1s
3p
2p
3d
据此可写出大多数原子 基态的电子组态。在某 些特殊情况下,上述填 充排布的顺序稍有变化。
3
2 1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54
原子 轨道 (n+l) 值: 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5f 6d 7p 1 2 3 3 4 4 5 5 5 6 6 6 7 7 7 7 8 8 8
基态原子的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规律称为 “构造原理”。
IA-IIA IB-IIB
斯莱特根据光谱数据,归纳出一套计算屏蔽常数值的经验方法。
原子中不同能级中的电子分组:(P83) (1s) (2s2p) (3s3p) (3d) (4s4p) (4d) (4f) (5s5p) (a) 外层电子对内层电子没有屏蔽作用。 (b) 1s轨道上的2个电子之间的 = 0.30,其它主量子数 相同的各分层电子之间的 = 0.35。 (c) 被屏蔽的电子为(ns np)时,则主量子数为(n-1)的各 电子对它们的 =0.85,而小于(n-1)的各电子对它们 的 = 1.00。 (d)被屏蔽的电子为nd 或 nf 时,则位于它左边的各组 电子对它的屏蔽常数 =1.00。
l 一定时:n,Eψ
如:E1s E2s E3s E2p E3p E4p n 一定时:l ,Eψ
如:Ens Enp End Enf
n、 l 均不同时: n主、l 次。
见徐光宪(n+0.7l )规则、Slater规则。
(1)原子轨道能量的相对高低
鲍林的主要科学工作是研究化学键的本质,用化学键理论阐 明物质的结构。 30年代,他为了阐明电子在化学键生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解释共轭现象与化合物的新结构类型等问题,把 W.K.海特勒在 研究氢原子时对量子力学交换积分所给予的共振概念应用到化学 结构中,提出了化学共振论。 化学共振论从电子自旋配对出发,采用多个结构的组合,描 述分子体系的电子状态,使化学结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个理论在学术界有争论,50年代初苏联学者曾从哲学方面 对它作了简单化的错误批判,这种批判也影响到中国学术界。 鲍林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经验与理性相结合,注意归纳与演 绎的结合,曾运用逻辑推理从晶体的性质推断其结构,又从该结 构预见其性质,获得了对晶体结构和性质的认识。他称这种方法 为“随机方法”,即通过假设推测真理的艺术,并把这种方法运用 于复杂生物有机分子结构研究。
example——经验值的来历:
求3Li 1s2 2s1 的1s2 对 2s1 的屏蔽常数—— 值? 光谱实验测得锂的 I1 = 8.638×10-19 J , 即实际2s 轨道的能量为 I1。
由:
(Z*)2 问:无屏蔽作用时, E2s R 2 I1 =? n
( Z * )2 22
有: - 8.638 10-19 = -2.179 10-18 Ζ = 1.3
象上页例子的方法,多电子原子体系 就简化成单电子原子的类似体系了 这就是中心势场模型。
试对比下列公式:
Z E = -13.6 2 eV n
*2
(Z - σ)2 E = -13.6 eV 2 n
Z E = -13.6 2 eV n
2
(单电子体系)
多电子原子中, 某个电子的能量计算公式: 13.6 (Z )2
由于多电子原子中某个电子受到核的引力的 同时、还受到其它电子的斥力(主要是内层电子 的屏蔽),这说明多电子原子的能级与屏蔽作用 有关。因此,能级分裂和能级交错现象都可通过 所谓“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加以解释。
(2)屏蔽效应
定义:其它电子对某一电子的 排斥作用,削弱了核电荷对该 电子的吸引。这种现象称为 屏蔽作用或屏蔽效应。
因对化学键本质的 研究以及生物高分子 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的研究而获得1954年度 诺贝尔化学奖。
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 鲍林,L. (美国化学家) Linus Pauling,1901~1994
1901年2月28日生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1925年获加利 福尼亚工学院化学博士学位,1926年赴欧从师E.薛定谔、 A.索默费尔德、F.德拜等,一年后回国,历任加利福尼亚 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化学教授。后为鲍林科学和医学研 究所教授。他曾任1949年美国化学学会主席和1951~1954 年美国哲学协会副主席。 他因对化学键本质的研究以及生物高分子结构和性能之 间的关系的研究而获得195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并荣获过 列宁国际和平奖;诺贝尔和平奖(1963)。 他的主要著作有:《量子力学导论》(1935)、《化学键 的本质》(1938)、《普通化学》(1974)、《化学》(1975) 和《不要再有战争》(1958)等。
能级——具有一定能量的原子轨道 简并轨道——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 简并度——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的数目
能级组——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划分为一组
——不同能级组之间的(n+0.7l)规则指出: 多电子原子中,处于一定轨道上运动的电子的 能量不能仅由n 决定,而应由n 和l 共同确定。
(n+0.7l)规则: 能级的相对高低——能级组
(n+0.7 l)值 能级组 组内状态数 周期 2 一 1s 1.0 Ⅰ 2s 2p 2.0, 2.7 8 Ⅱ 二 3s 3p 3.0, 3.7 8 Ⅲ 三 4s 3d 4p 4.0, 4.4, 4.7 18 Ⅳ 四 5s 4d 5p 5.0, 5.4, 5.7 18 Ⅴ 五 6s 4f 5d 6p 6.0, 6.1, 6.4, 6.7 32 Ⅵ 六
鲍 林 的 原 子 轨 道 近 似 能 级 图
图3-8 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鲍林的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特点:
(a)近似能级图是按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排列的, 而不是按原子轨道离核远近顺序排列的。 (b)在近似能级图中,每一个小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 道 s、p、 d、f 。 (简并轨道?简并度?)
(c)角量子数 l 相同的能级,其能量次序由主量子数 n 决定,n 越大能量越高。
En, l n
2
eV
式中:Z —— 核电荷数 —— 屏蔽常数 Z*—— 有效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特别 是最外层电子)实际感受到的核电荷。 Z* = Z - 从该公式可明显看出: 原子轨道的能量(能级)高低的影响因素是 Z、n、l(因 l 与 值有关)。
Slater 规则—— 值的估算
*
Σ Z - Z = 3 - 1.3 = 1.7
*
每个1s 电子对 2s 1的 值是: 1s 2s = 0.85
计算能级中电子的值及能级的E (P84例3-2)
example: 问19K最后一个电子填在3d1或4s1轨道上的 3d 、4s =? 轨道对应的 Eψ = ? 若电子分布为: 19K—— 1s2 2s22p6 3s23p6 ( 3d1 或 4s1) 对3d1: 3d = 1.00×18 = 18.00 Z* = 19-18 = 1 E3d = - 13.6 × (1/32) = -1.51 (eV) 对4s1: 4s = 0.85 × 8 + 1.00×10 = 16.80 Z* = 19-16.80 = 2.20 E4s = - 13.6 × (2.22/42) = -4.11 (eV) ∴ ψ4s <ψ3d (解释了能级交错现象) 故:K原子中最后一个电子填在 4s 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