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冯骥才。
这篇作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向我们传达了勤奋、勇敢、智慧等美好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2.教材内容故事讲述了一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但小猴子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后成功地回到了家。
在这个过程中,小猴子展现出了勇敢、智慧、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说教法1.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明确勤奋、勇敢、智慧等美好品质的重要性。
(2)通过阅读故事,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故事中的品质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更好的人。
2.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情境创设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段关于勤奋、勇敢、智慧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为学习《小猴子下山》做好铺垫。
例如:“大家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出“勤奋、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
2.自主阅读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小猴子下山》,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批注和笔记。
在阅读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3.集体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你认为小猴子在故事中展现出了哪些品质?这些品质对你有什么启示?你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品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讨论。
4.课堂展示邀请几位同学上台进行课堂展示,分享他们对《小猴子下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以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要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故事。
这是一篇饶有情趣、发人深省的童话。
告诉了学生如果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手(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学习图文结合课文的方法。
2.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时间短,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民主、协作、自主的实践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三、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结合聋生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培养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育学生懂得小猴子见新扔旧的行为是不好的,明白做什么事都要专一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关键是必须处理好形象的图和抽象的文字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图文紧密结合了,才能使学生了解小猴子活动的顺序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一、说教材《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
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免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可以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文词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
在本文的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又_又_”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作出简单的推断。
二、说学情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手(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学习图文结合课文的方法。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时间短,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民主、协作、自主的实践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结合学生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培养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育学生懂得小猴子见新扔旧的行为是不好的,明白做什么事都要专一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培养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玩“小猴子摘桃子”的游戏。
(课件出示图片)一棵树上结了12个桃子,一只猴子正在树下摘桃子。
《小猴子下山》优秀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小猴子下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第四篇课文。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
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小猴子下山来看到玉米,高兴地掰了一个;第二自然段写小猴子看见扔玉米去摘桃子;第三自然段写小猴子看见了西瓜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第四自然段写小猴子看见可爱的小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第五自然段写小猴子只好空手回家。
在叙述小猴子的过程中,作者用了“掰、扛、扔、摘、捧、抱、蹦”等动词,教学时我都注意引导学生理解。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文讲评中,让学生明白平时做事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才有所收获的道理。
二、说整体设计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时主要以活动教学为主。
在引入课文时就设计了两个富有激趣的小活动,为上好下面的课设下了很好的铺垫。
接着又设计了“师生协作”环节,通过“读、看、思、议、演、练”等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拓观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使整个教学环环相扣,张罗有驰。
三、说教学要求1、教学目的根据本课的.特点及本班学生的情况,上这篇课文要达到如下几个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从小应该明白做事要一心一意,且不乱拿别人的东西的道理;(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会和理解本课的部分形容词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及“掰、找、扔、摘、捧、抱”等动词。
掌握10个生字的读写方法,并学会用“真”、“非常”等词语练习说话。
2、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利用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重点词句。
3、教学难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有明确目的,要专一,要有始有终的道理。
说课稿《小猴子下山》(精选8篇)

说课稿《小猴子下山》(精选8篇)说课稿《小猴子下山》(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猴子下山》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小猴子下山》篇1一、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作了以下的分析:《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
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六、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三、教学目标设定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共同目的(也就是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一目的)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德育目标,就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我们从小做事应该一心一意和不要乱摘别人的东西等道理。
第二是智能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自己分析、推断、想象、表演的能力。
第三是知识目标,就是能理解重点词“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可爱”、“掰、找、扔、摘、捧、扔、抱、追”以及相关的句子。
第四是美育目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到小猴的可爱;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想象能力。
《小猴子下山》优秀说课稿(精选6篇)

《小猴子下山》优秀说课稿(精选6篇)《小猴子下山》优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小猴子下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第四篇课文。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
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小猴子下山来看到玉米,高兴地掰了一个;第二自然段写小猴子看见扔玉米去摘桃子;第三自然段写小猴子看见了西瓜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第四自然段写小猴子看见可爱的小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第五自然段写小猴子只好空手回家。
在叙述小猴子的过程中,作者用了“掰、扛、扔、摘、捧、抱、蹦”等动词,教学时我都注意引导学生理解。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文讲评中,让学生明白平时做事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才有所收获的道理。
二、说整体设计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时主要以活动教学为主。
在引入课文时就设计了两个富有激趣的小活动,为上好下面的课设下了很好的铺垫。
接着又设计了“师生协作”环节,通过“读、看、思、议、演、练”等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拓观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使整个教学环环相扣,张罗有驰。
三、说教学要求1、教学目的根据本课的特点及本班学生的情况,上这篇课文要达到如下几个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从小应该明白做事要一心一意,且不乱拿别人的东西的道理;(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会和理解本课的部分形容词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及“掰、找、扔、摘、捧、抱”等动词。
掌握10个生字的读写方法,并学会用“真”、“非常”等词语练习说话。
2、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利用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重点词句。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说课稿、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作了以下的分析:《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
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五、六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三、教学目标设定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共同目的(也就是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一目的)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德育目标,就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我们从小做事应该一心一意和不要乱摘别人的东西等道理。
第二是智能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自己分析、推断、想象、表演的能力。
第三是知识目标,就是能理解重点词“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可爱”、“掰、找、扔、摘、捧、扔、抱、追”以及相关的句子。
第四是美育目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到小猴的可爱;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想象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我根据教材所处的位置、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成绩口头表达能力。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学习资料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小猴子下山》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看图学文。
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要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一、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看图学文。
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要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故事。
这是一篇饶有情趣,发人深省的童话。
告诉了学生如果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本篇课文配有五幅插图。
这五幅插图生动形象,能根据聋生的生理特点充分发挥插图帮助聋生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内容的作用,把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从而利于发展聋生的语言思维和语文能力。
二、学生分析:1、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手(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学习图文结合课文的方法。
2.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时间短,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民主、协作、自主的实践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三、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采用图文结合法、扶放结合法、读思结合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精神。
3.懂得小猴子见新扔旧的行为是不好的,明白做什么事都要专一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难点:通过课文学习,明白小猴子空手而归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1.教法:(1)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
(2)以扶为主扶放教学法。
(3)读思结合,品读感悟法。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活动过程(一)、创始情景,激发情趣导入课文。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
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
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学生读懂。
关注文中插图: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在词句学习时,重点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说话。
关注文章构段: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解课文内容,读懂童话故事。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取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作出简单推断。
二、学生情况分析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学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六、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三、教学目标设定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共同目的(也就是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一目的)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德育目标,就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我们从小做事应该一心一意的道理。
第二是智能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自己分析、推断、想象、表演的能力。
第三是知识目标,就是能理解重点词“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可爱”、“掰、找、扔、摘、捧、扔、抱、追”以及相关的句子。
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精选3篇)

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精选3篇)小学语文《小山公下山》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预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进步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咱们收拾的小学语文《小山公下山》说课稿(精选3篇),欢迎阅览与保藏。
小学语文《小山公下山》说课稿1 一、教材剖析:我依据自己对教材的了解,作了以下的剖析:《小山公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
新纲要指出:“发起在学生读书考虑的根底上,通过教师的指点,环绕环绕打开评论和沟通,鼓舞学生宣布独立见地。
”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览操练的关键只是在教育活动中,留意诱发学生的爱好,采纳多种办法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一同也创设情境,引发参加、指点思想、激起参加、图文结文,开始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学生状况剖析从学生的常识把握和才能系统来看,这些学生通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必定的言语堆集和白话表达才能,学习了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的办法,开始学习了结合词句的了解来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办法,具有开始的思想了解才能和口头表达才能。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色来剖析,此刻的学生大多六、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留意保持不了多久,只要在教师的辅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爱好,发挥其主动性,学习功率才高。
三、教育方针设定依据教材剖析,学情剖析,以及语文教育跟其他学科的一同意图(也便是教育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打开,为他们的终身学生、日子和作业奠定根底这一意图)我将本课时的教育方针定为四个方面:榜首是德育方针,便是通过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咱们从小干事应该全神贯注和不要乱摘他人的东西等道理。
第二是智能方针:培育学生依据对课文关键词句的了解和自己剖析、揣度、幻想、扮演的才能。
第三是常识方针,便是能了解关键词“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心爱”、“掰、找、扔、摘、捧、扔、抱、追”以及相关的语句。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
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
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动作表演自主识字。
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目标结合本阶段识字和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1.借助图片,通过自主识字、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方法,会正确认读“猴、结、掰”等12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
通过观察、范写、练写,能在田字格正确规范书写“瓜、非、常,空”等4个生字。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猴子,你觉得它今天心情怎么样?对了,它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它要下山去啦!我们也一起去,好吗?相机板书“下山”,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用一句话过渡下一个环节:这只小猴在下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首先教师范读,并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
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段,并找出与之对应的图画。
接着学生再结合图画,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学习更有目的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然后检查学生字词学习,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由课件分组呈现课文中的生字。
课件先出示第一组生字:结满瓜,引导学生分享识字方法,并进行扩词游戏,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看图学文。
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要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一、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看图学文。
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要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故事。
这是一篇饶有情趣,发人深省的童话。
告诉了学生如果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本篇课文配有五幅插图。
这五幅插图生动形象,能根据聋生的生理特点充分发挥插图帮助聋生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内容的作用,把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从而利于发展聋生的语言思维和语文能力。
二、学生分析:1、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手(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学习图文结合课文的方法。
2.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时间短,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民主、协作、自主的实践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三、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采用图文结合法、扶放结合法、读思结合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精神。
3.懂得小猴子见新扔旧的行为是不好的,明白做什么事都要专一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难点:通过课文学习,明白小猴子空手而归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1.教法:(1)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
(2)以扶为主扶放教学法。
(3)读思结合,品读感悟法。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活动过程(一)、创始情景,激发情趣导入课文。
首先出示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做到:(1)学会8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做到:(1)能使学生会读、写生字、词。
(2)能朗读课文任务分析1、学生的起点能力:在原有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了阅读该课文的一些基本的字、词。
在技能方面,学生已学过《小猫钓鱼》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形成阅读这类文章的模糊概念。
2、教学任务分析:该节课都为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教学过程(一)知识的新授阶段1、呈现新教学内容(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结jie 非常fei chang 扛kang 往wang 圆yuan 跳tiao 追zhui 空kong(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
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学生先书空8个生字、词。
请两位学生板书。
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结:由“糹”、“士”“口”组成,注意是“士”而不是“土”往:“住”字再加“丿”常:底下是“巾”字跳:与脚有关,所以是“足”字旁。
(4)运用生字、词非常:提问: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用“非常”这个词造句。
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学生自己造句。
扛:请学生表演扛东西的姿势。
然后造句。
(二)巩固与检测1、根据课后习题第二题,比较区别形近字。
先请学生读这些字,然后给3分钟时间答题,请学生回答,并及时反馈。
2、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抱”“扔”“摘”“扛”;学生表演这四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学生做习题,校对。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第【1】篇〗5月29日听了仇xx老师执教了一年级下册的一堂语文课,课题是《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
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
因为他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够专一,把手中好吃的食物扔掉去追擅长跑跳的小兔子而一无所获,只好空手回家去。
课文通过这一简单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要有始有终,否则一事无成。
仇老师抓住故事特点,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和精美的课件的展示,把学生愉快的带入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地融入文章中,体现了低段语文教学声情并茂的特点。
这一整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根据我个人的听课感受,概括为以下几点:一、策略多元,趣味盎然学知识低年级的学习兴趣不是内发的,而是需要外界刺激激发,仇老师的激趣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简单的道具、有趣的图片、情景的创设等,一切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知识,简简单单却具有实效性。
如学习生字的环节,课题导入环节等,尤其是在引入课题就用猜迷语的方式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再介绍小猴子,学习“猴”,并于“候”区别,让学生发现不同,并组词巩固,仇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填空,巩固在不同的句子中运用,另外,仇老师的鼓励与表扬也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仇老师在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后都会有正面的肯定与表扬,给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仇老师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愉快地学习了知识。
二、动作演示,理解运用动词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动作的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
仇老师根据孩子们的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以动作示词义,让学生“扛竹竿”、“抱皮球”、“捧橡皮”等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摘、捧、抱、扔、追”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另外让学生用“掰玉米”等词语训练说话,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说课稿及同步练习

《小猴子下山》公开课精品教案说课稿及同步练习一、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出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本文讲述了一只小猴子下山摘果子的故事,通过小猴子在不同地方遇到不同动物的经历,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专一,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本节课我们将带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动画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氛围。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合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等课件素材。
2. 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 课文朗读录音:录制课文朗读录音,便于学生跟读和模仿。
4. 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出今天的课文《小猴子下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课文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5. 情境演练: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境演练。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故事中的道理。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一等奖12篇1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一等奖12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一等奖12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第1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途。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分“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解并描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必须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受懊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日的教训为根底,用踊跃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解并描述故事。
并能从中得到启示教学打算课件、卡片教学过程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1.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2.板书课题,提示留意“猴”的书写。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出示单字。
先自己读一读,沟通识字方法,再加上动作读。
2.给生字找挚友。
同桌轮番读词语,同桌展示,再小队开火车读。
3.小西瓜出题。
加上动作抢读出现的生字,再全班齐读。
三、整体读文,明确路途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咱们请几位小挚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
(接读课文)2.练说量词。
学生答复后,一次出现经过地点的图片。
练习填空: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终望见了一()小兔子。
四、师生协作,自主学习。
1.一起学习第一自然段。
(1)分析词语“掰”、“扛”及“又大又多”,指导朗读。
(2)这段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先写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再写它望见了什么,最终写它是怎么做的。
2.互助学习2-4自然段。
(1)在2—4段中选择最喜爱的一段谨慎读,思索以下问题,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①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②它望见了什么?③它是怎样做的`?提示:小猴子走到。
他望见,特别开心,就。
(2)小组内沟通,喜爱各段的同学分段展示,重点指出动词并指导朗读。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KW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2)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做到:(1)能使学生会读、写生字、词。
(2)能朗读课文任务分析:1、学生的起点能力:在原有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了阅读该课文的一些基本的字、词。
在技能方面,学生已学过《小猫钓鱼》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形成阅读这类文章的模糊概念。
2、教学任务分析:该节课都为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教学过程(一)知识的新授阶段1、呈现新教学内容(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结jie 非常fei chang 扛kang 往wang 圆yuan 跳tiao 追zhui 空kong (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
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学生先书空8个生字、词。
请两位学生板书。
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结:由“糹”、“士”“口”组成,注意是“士”而不是“土”往:“住”字再加“丿”常:底下是“巾”字跳:与脚有关,所以是“足”字旁。
(4)运用生字、词非常:提问: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用“非常”这个词造句。
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学生自己造句。
扛:请学生表演扛东西的姿势。
然后造句。
(二)巩固与检测1、根据课后习题第二题,比较区别形近字。
先请学生读这些字,然后给3分钟时间答题,请学生回答,并及时反馈。
2、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小猴子下山》一等奖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一等奖说课稿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
讲述了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
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在学情分析方面,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但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训练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要求,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包括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感受文章构段形式,以及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包括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研究运用,以及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难点则在于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采取了图文结合的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和读思结合的品读感悟法。
学法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法。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图片激趣导入课文,吸引学生注意,使孩子在轻松的谈话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研究的伙伴。
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
接着相机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对文章构段形式有更深入的感悟。
在教学重点和难点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和读思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最后,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明白做事情要有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看图学文。
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要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
一、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看图学文。
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要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故事。
这是一篇饶有情趣,发人深省的童话。
告诉了学生如果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本篇课文配有五幅插图。
这五幅插图生动形象,能根据聋生的生理特点充分发挥插图帮助聋生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内容的作用,把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从而利于发展聋生的语言思维和语文能力。
二、学生分析:1、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分析,一
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手(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学习图文结合课文的方法。
2.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时间短,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民主、协作、自主的实践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采用图文结合法、扶放结合法、读思结合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精神。
3.懂得小猴子见新扔旧的行为是不好的,明白做什么事都要专一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通过课文学习,明白小猴子空手而归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1)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
(2)以扶为主扶放教学法。
(3)读思结合,品读感悟法。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始情景,激发情趣导入课文。
首先出示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
学生回答主角。
老师提出问题“小
猴子下山后,发生了什么事呢?”引出课题。
(二)、扶放有度-解疑释难第一步,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出示五幅图,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五幅图分别都画些什么?
第二步,想一想比一比。
教师出示玉米,桃子,西瓜图片。
让学生用--又--又--说一句话。
第三步,玩一玩试一试教师分别让学生做掰、扛、仍、摘、捧、抱的动作。
第四步猜一猜编一编出示五幅图让学生编一段小故事。
第五步听一听读一读教师播放课文,学生认真听。
(三)、创设情境,表演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首先教师发言:刚才我们较好地学习了课文,你们谁愿意扮演这只小猴子,来表演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吗?挑选一个学生扮演小猴子,另外的学生可以戴上
头饰扮玉米、桃子、西瓜和兔子参与表演。
提示学生要注意“高兴”“掰”、“扛”、“扔”、“抱”、“追”、“蹦蹦跳跳”、“只好”这些词的动作及表情。
学生表演完毕,教师及时总结学生表演情况。
(四)、展开联想,延伸课文:思考: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学生们踊跃回答。
教师引出主题“只有一心一意,才能做好事情。
延伸生活,同学们你们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说一说布置作业:续编《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小故事。
七、板书设计:板书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
我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了往复式的设计方式,从板书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小猴子下山到回家一无所获的全过程,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