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二三产业的相互依存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农业与二三产业的依存关系
摘要:无论社会怎样进步,生产怎样发展,农业是基础这一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是不会改变的。本文将对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三产业的地位、作用等进行分析,以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关键词:农业地位、作用、工业化、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依存关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替代计划经济体制, 日益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同时,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逐步下降。据此, 有人认为农业已不再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 应改变传统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指导思想, 按市场竞争原则, 优先发展那些经济效益高的产业。一些地方在土作中, 甚至把农业放在末位。如何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基础地位, 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
虽然我们必须承认在封建社会,农业不但是整个经济的基础,而且还是整个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主导力量。然而,工业革命以来,这一切却犹如往日黄花,再难寻觅。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要靠农业生存,农业仍旧还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但也只是基础而已,至于主宰整个经济的荣耀,则早已让位给新生的用钢铁武装起来的工业了。
但我们也应该认清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远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见,农业是当之无愧的“母亲产业”。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起着基础作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农产品原料,为工业品提供重要的市场,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富余的劳动力,为国家建设提供了相当多的资金积累。人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增长,最终都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三大产业的关系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加强农业放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是正确的。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离开了工业的发展和工业现代化,农业也无法实现现代化。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解决工农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工农业经济更快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处理好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当前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正确的方针是,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而不能把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先后发展的关系。
三大产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大产业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之一。农业基础脆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正确处理三大产业的关系,要使三大产业形成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合理结构,并能协调发展。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国民经济的基础”。如何理解这个“基础”呢?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重工业中的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如硝酸甘油的生产)等所用的原料来自农业;轻工业中的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烟酒业等所用的原料也来自农业。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农村既是重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也是轻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以上缴农业税的方式直接国家积累资金,还通过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间接地为国宾积累了相当多的资金。农业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实到了国民经济的其他劳动部门。农业也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在出口商品构成上,工业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但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占重要地位。农业在商品出口创汇方面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事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再次,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一旦国际政局变化,势必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最后,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20世纪后半叶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兴,无从谈百业之兴,农民不富,难保国泰民安。13亿人口的中国,如果农业发展上不去,恐怕谁也不敢打保票,中国人不会饿肚子。面对国际竞争,中国民族工业的底牌,是背靠农村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没有农民增收作支撑,扩大内需战略
便如同沙中建塔、纸上谈兵,中国经济迟早会有逆水行舟,不进反退的风险。我们同样也难以想象未来中国能够在城乡二元化、工商业发达农业羸弱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强国之梦。“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发展远景规划,如果让农业拖了后腿,最终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工业与农业的关系简单来说:工业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两大基础产业部门,二者能否协调发展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建国以来,工农业快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为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要求,工农业关系处在不断调整与变化的状态中。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和发展动力;工业反哺农业,工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农业提供资金,工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生产器材,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发展保障。
在经济发展不同时期, 农业基础性作用的内涵是不是一样的呢? 回答是否定的。
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主要部门, 其首要任务是必须养活城镇的人口, 其次还要为工业积累一定资金(因为相对农业部门而言, 此时的工业太弱小) ; 否则, 工业化就很容易陷入“李嘉图陷阱”。研究表明, “任何国家, 在产业革命发生以前, 食粮是工业、商业、及其他各种经济活动确定区位的主要因素”。
在工业化的中级阶段, 随着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和食物需求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不断下降, 工业化对农业部门的资金与产品依赖都会逐渐减弱, 相反, 随着工业消费品生产的迅速膨胀, 工业部门内部的需求潜力逐步减弱, 工业化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换句话说, 农业对工业提供资金积累的时间不能过长, 在比例上应随工业化的推进而逐渐减少, 而农业的市场贡献应随工业化的推进而不断增强。事实证明, 在工业化中期, 如果农业产品贡献或要素贡献很强、而市场贡献很小, 结果同样不利于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有时一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国民收入的增长, 但新增的收入未能流入国内工业品潜在消费者(农民) 的手中, 仅靠间接的“滴流”并不能解决工业品的需求制约在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工业部门已经发展壮大, 并具备了自我积累的能力; 农业部门的相对规模越来越小, 而且农业剩余劳动力也不复存在了。在这种情况下, 农业对工业发展的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会进一步削弱, 而农业的市场贡献也在逐步减小;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已经不具备基础性地位了。相反, 随着工业规模日益增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 农业部门对工业发展的产品贡献将再次突出显现出来。此时, 农业不仅要满足城市居民的食物需求, 而且还要为工业提供足够的原材料。随着工业部门对农业剩余产品的需求压力不断增强, 随着农业人口的不断减少, 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人均农业产量将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农业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还有必要对农业采取一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 同时还有必要使工业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