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
新版七上课外古诗词四首
5、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 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 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2、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 (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 陵,杜工部等,盛唐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 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 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 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初唐诗 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 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 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 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那天夜里,我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幽
黑的峡谷隔开了你我,怀了诗人 (江行思友之情。)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无 限情思,语短情长。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 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 的作用。 答: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 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 (朋友)的思念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回乐烽: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 所,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 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 • 受降城:回乐县的别称。 • 芦管:笛子。 • 征人:戍边的将士。 • 尽: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观沧海》【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初一上册第四课古诗词四首
初一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作者曹操。
1.重点字词:-临:到达,登上。
-碣石:山名。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内容理解:-这首诗通过描写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再写虚景,虚实结合,表现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和诗人的壮志豪情。
3.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
1.重点字词:-左迁:降职。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龙标:地名,在今湖南黔阳。
2.内容理解:-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被贬官而作,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牵挂。
-诗的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既点明了时令,又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后两句以奇特的想象,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名句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让明月陪伴友人直到夜郎西,想象奇特,情感真挚。
三、《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
1.重点字词:-次:停留。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船帆高悬。
-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江春入旧年:江南的春天已到,旧年未过。
2.内容理解:-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3.名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诗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四、《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七年级上册的古诗全部
七年级上册的古诗全部一、课内古诗词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句解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诗人登上碣石山,居高临下,视野辽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中。
这两句描写了大海的动态和静态之美,海水的涌动和山岛的屹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上树木繁茂,百草郁郁葱葱。
这里描绘了海边山上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大海的壮阔相互映衬。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吹过,海面涌起巨大的波涛。
这句诗表现了大海的力量和气势,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激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也是从这海洋中产生的。
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大海的广阔无垠,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的无限向往和宏伟的志向。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句解析:“杨花落尽子规啼”,描绘了一幅暮春景象。
杨花飘落,子规啼鸣,既点明了时间,又营造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
杨花象征着漂泊无定,子规的啼声常被赋予哀愁之意,此句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闻道龙标过五溪”,表明诗人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谪到龙标,且要经过偏远的五溪之地。
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也暗示了友人此行的艰难。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给明月,希望明月能伴随着友人一直到达遥远的夜郎以西。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使明月成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同时,这一想象奇特而大胆,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一、第一首《秋词》秋词刘禹锡〔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首诗开篇就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说出了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秋日胜春朝”,使用对比的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充满生机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方式抛出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秋胜过春呢?先说了自己的看法,再作解释。
第三句体现了五言绝句中的第三句破局转折的结构性特点。
用一个场景感很强的画面来把诗歌的情感丰富度拉开。
诗人用特别典型有动感的具体事物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一只飞速上升的白鹤冲破云霄,这句就一个感觉,动感十足。
这幅画面可以是看做对“秋日胜春朝”的解释。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里的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描写里面根本找不到什么悲凉的气息。
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白鹤一飞冲霄是“实”,自己的诗情得旷远是“虚”。
这样的两句把“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就得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
这首诗,读起来根本读不到悲凉的感受,体会到的是博大的胸怀和高昂激越的气概。
二、第二首《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
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1. 《观沧海》作者:曹操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归雁洛阳边。
4.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 《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杜甫原文: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岑参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 《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李益原文: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 《秋词(其一)》作者:刘禹锡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0. 《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陆游原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2. 《潼关》作者:谭嗣同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3. 《竹枝词(其一)》作者:刘禹锡原文: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4. 《江南春》作者:杜牧原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初一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初一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初一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曹操所作,全诗以观沧海为主线,描写了大海及周边的景象,表现出诗人豪迈开阔的胸襟和气概。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所作,诗中描绘了北固山下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豪迈豁达的情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王昌龄被贬谪的牵挂和忧虑,展现出诗人深切的友情。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诗人马致远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秋日的景色图,表现出诗人孤寂思乡的情感。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是经典之作,通过对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思想,值得细细品味。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包括四首古诗,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这首诗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停留在北固山下看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游记诗。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美丽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一首著名的散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这四首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心情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古诗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大全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大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大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第一首:《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代表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写作背景:乌桓是当时东北方少数民族,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凯旋途中路过碣石山,眼前波澜壮阔的景象引发曹操万丈豪情,写下此篇抒发其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诗文解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意为: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
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东:向东,往东 ; 临:到达,登上; 以:连词,来 ;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意为:(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丰茂:茂盛;茂密;萧瑟: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意为:璀璨的日月星汉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起落的。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
七上语文书所有古诗
七上语文书所有古诗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古诗因教材版本和地区不同可能存在差异,但一般情况下,常见的古诗包括以下几首:1.《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唐):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秋词》刘禹锡(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0.《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2.《潼关》谭嗣同(清):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请注意,这里列举的古诗可能不是所有地区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全部内容,建议参考所在地区使用的教材来获取准确的信息。
7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4首
7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4首1、《观沧海》
【作者】曹操【朝代】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的知识点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 《观沧海》: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叙事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不详,唐代洛阳人。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3.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这首小令以惊人的语言表现力,描绘了一个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的图景。
这首曲的意象都很像一幅白描的中国水墨画,只有几种颜色,却体现出了秋天的宁静和萧瑟。
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
全诗采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意蕴极其复杂而且可以让人产生不同联想的感怀。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笔记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笔记一、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作者及背景。
作者曹操,这是曹操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三、字词解析。
1.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 “碣石”:山名。
3.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就像你看到湖面上有风吹过,那水纹一层一层波动的样子,这里形容大海的波澜壮阔。
4. “竦峙”:高高地挺立。
你可以想象海中间那些山岛,像一个个高大的巨人站在那,很有气势。
5.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秋风呼呼地吹着,树叶沙沙作响,这种感觉就很萧瑟。
四、诗句赏析。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就点明了诗人的位置和他要做的事,简单直接,就像我们写作文开头说“今天我来到了一个很美的地方,我要好好看看”一样。
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两句开始描写大海的景色了。
大海的水波动荡,那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中,一动一静,画面感超强。
你看,水在动,山岛像定海神针一样不动,多有趣的对比。
3.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几句描写更细致了。
岛上树木茂盛,草也长得很茂密,但是秋风一吹,大海就涌起巨大的波涛。
感觉就像是先给你看一幅平静又生机勃勃的海岛图,然后突然来一阵秋风,大海就像被激怒了一样,波涛汹涌,特别有冲击力。
4.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可就厉害了。
诗人说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都是从大海里出来的;银河的星光闪烁,也好像是从大海里冒出来的。
这是一种超级夸张的写法,但又让人觉得大海真的很浩瀚,好像能包容一切。
就好像大海是一个超级大的魔法口袋,日月星辰都能装进去呢。
一、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二、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白。
王昌龄被贬官到龙标(今湖南黔阳),李白听到这个消息后,写了这首诗给他,表示同情和安慰。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所谓古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代: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错喜欢一作: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放过一作:放出)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注释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莫言:不要说。
③赚得:骗得。
④空喜欢:白白的喜欢。
⑤拦:阻拦,阻挡。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三)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四首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介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各种草植生长茂盛。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天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注释:(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zhì):高高地耸立。
竦:通“耸”,高起。
峙,挺立。
(9)萧瑟(xiāo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
(20)志:理想。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所谓古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代: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错喜欢一作: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放过一作:放出)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注释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莫言:不要说。
③赚得:骗得。
④空喜欢:白白的喜欢。
⑤拦:阻拦,阻挡。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三)夜雨寄北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四首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 作 背 景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多么 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 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水面 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日月的 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拥抱中。银河的灿烂,好 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内。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 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 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 “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 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 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 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 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 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 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 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 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 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 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 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 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 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 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 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 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 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 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 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 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 天容。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 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 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 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 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 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秋 思
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 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 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 隐退。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 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 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 同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为世 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 首,套数二十三套。
古诗四首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 ,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 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 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 权的奠基人。以汉天子的名义征 讨四方,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 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 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 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 ,庙号太祖。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 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 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 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 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 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 《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 最为著名的一篇。这是诗 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 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 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 时有感而作的。
1.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 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 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 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 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 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 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 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 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 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 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 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 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 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 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 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 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 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 子。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 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秋 思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 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 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 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 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 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 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 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 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 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 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 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 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 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 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 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 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 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 旅人的愁思。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 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 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 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 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 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 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 美诗歌来。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蹄。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 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 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 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 “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 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 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 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 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 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 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 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 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 高高扬起。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 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 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初 春
杏花
杨柳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 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是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 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 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 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 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 《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 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 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 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 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 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 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 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 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 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 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 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 造文章的祖师”。
《步出夏门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 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作于建安 十二年(207)作者北征乌桓胜利 时。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 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 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 全诗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 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 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作 品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 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 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 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 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 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 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 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 作。“几处”二字,勾画 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 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 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 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 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 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 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 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 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 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 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 “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 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