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灭菌质量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一、科室设专人进行质量监测工作,监测人员应认真遵守各项监测技术操作规程,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
二、每月对清洗剂、消毒剂、洗涤用水、包装材料及监测材料等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应符合行业标准监测规范的要求。
三、器械、物品清洗质量监测:(一)日常监测:每日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或借助带光源的放大镜检查。
清洗后器械、器具表面应洁净、无血渍、无污渍、水垢和锈斑。
(二)定期监测:每月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三)清洗消毒器质量监测:1、日常监测: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行情况,监测并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和时间。
2、定期监测:每年监测清洗消毒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3、清洗消毒器新安装、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消毒方法及改变装载方法等时,应进行清洗效果质量监测,待检测合格后,清洗消毒器方可使用。
4、每半年采用清洗效果模拟测试物监测清洗消毒器的清洗效果,当清洗物品或清洗程序发生改变时,应当采用清洗效果测试物进行清洗效果的监测。
四、每周对纯化水进行PH值监测,并记录。
五、每次对使用中的消毒液有效浓度、消毒时间等进行监测并记录,采用热力消毒方法时应每次监测A0值。
六、每季度对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进行抽检,监测结果符合行业标准监测规范的规定。
七、灭菌器质量监测:(一)采用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法。
(二)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应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连续3次),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3次,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三)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周进行生物监测1次,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每天进行生物监测1次。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四)根据灭菌物品种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批量监测。
八、清洗、消毒监测结果及记录保留期限应大于或等于6个月,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保留期限应大于或等于4年。
医院环境、物品清洁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XXXX医院环境、物品清洁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保证医院环境、消毒灭菌设备、医疗器械、器具、物品等消毒灭菌效果合格。
1、重点部门导管室、ICU、手术室、产房、消毒供应中心、新生儿病房、血液透析室、口腔科门诊、消化内镜室、急救中心、检验科、血库、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手术室、肿瘤血液病房等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卫生及使用中的消毒液每季度监测一次,普通病房、换药室、检查室等当疑有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与环境境污染有关时进行相关项目监测。
2、透析用水细菌培养每月一次,内毒素监测每季度一次,化学污染物监测每年一次。
3、消化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一次,监测数量不少于5条,少于5条应全部监测。
4、压力蒸汽灭菌、干热灭菌、低温等离子灭菌(1)工艺监测:每锅登记温度、压力、时间、锅次、物品、消毒员等。
(2)化学监测:常规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压力蒸汽灭菌B-D试验:每日一次。
生物监测:每周一次,有植入物时每锅进行生物监测;低温等离子灭菌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
5、紫外线(1)日常监测:登记照射时间、累计使用时间、使用人签名,每周一次擦拭记录。
(2)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
(3)监测仪器每年校正一次。
6、消毒剂(1)化学指示卡监测: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等易挥发消毒剂每日监测。
(2)生物监测:消毒剂(如碘伏、乙醇等)每季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菌。
高效消毒剂(如戊二醛、邻苯二甲醛)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7、清洁用品:地巾、布巾、洗涤织物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菌。
8、污水、污物(1)污水处理活性氧浓度监测每日2次。
(2)每月进行粪大肠杆菌监测及沙门氏菌监测。
9、所有监测质量控制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对监测结果超标项目,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消毒措施,复检结果质量控制合格。
(消毒供应室)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一、目的:1.1 实行严格的监控与管理,保证灭菌安全。
二、范围:2.1 适用于供应室。
三、职责:3.1 供应室:严格执行供应室灭菌监测制度。
四、依据:4.1 根据WS310.1-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一部分:管理规范》制定。
4.2 根据WS310.1-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制定。
4.3 根据WS310.1-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制定。
4.4 根据《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与操作常规》制定。
五、对第三方提供的灭菌资料必须核实和保留以下内容5.1 每次灭菌过程均应进行工艺监测,并有关键参数记录。
5.2配合院感科对医疗器械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5.3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5.4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符合要求。
5.5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进行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5.6 生物监测不合格物品已用于病人时,临床科室应建立个案资料,详细记录病人的情况,密切观察相关的临床表现,必要时进行检查和治疗措施。
5.7 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监测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5.8每个灭菌包应进行包外化学指示胶带、包内化学指示卡监测。
每周进行一次生物培养。
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应大于3年。
消毒供应中心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监测制度
1. 认真遵守各项监测技术操作流程,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
2. 定期对清洗剂、消毒剂、洗涤用水、润滑剂、包装材料等按要求进行质量检查。
3. 定期对监测材料进行质量检查,包括抽查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及有效期等,检查结果应符合要求。
4. 清洗质量监测:清洗后的器械、器具、物品应进行日常监测和定期抽查,并有记录,监测结果应符合WS310.3-2009的规定要求。
5. 清洗消毒效果监测:应对清洗消毒器及其质量进行日常监测,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和运转情况,并记录存档。
6. 灭菌效果监测:每日对真空型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空锅B-D 试验,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每周进行生物监测一次,灭菌植入型器械,植入物应每锅进行生物监测。
环氧乙烷灭菌器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并记录存档。
7. 质检员每日随机抽查灭菌包包外化学指示物变色情况和物理监测记录,确认设备运行中各项参数的正确性。
8. 定期对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无菌物品,工作人员手进行微生物学检测。
9. 按照要求定期对清洗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检测与验证。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一、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二、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1、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
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2、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三、灭菌质量的监测4。
4。
1 通用要求4。
4.1.1 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4。
4。
1.2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4.4。
1。
3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
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
4。
1。
4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4.4。
1。
5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
4.1.6 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4.4.2 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4.4。
2。
1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4。
4。
2。
2 化学监测法4.4。
2。
2.1 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4。
4.2。
2。
2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消毒供应中心感染管理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感染管理监测制度1.建立质量控制过程记录,认真遵守各项监测技术操作规程,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
2.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第一锅空载进行BD试验,合格后灭菌器方可进行灭菌。
3.灭菌器新按装、移位和大修后,物理监测、化学监测通过后,应空载连续三次生物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预真空灭菌器应进行三次B-D测试,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4.每周对灭菌器进行生物监测,有植入物灭菌时应每锅进行生物监测,结果合格后方可发放。
5.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汽方式等改变时,均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环氧乙烷灭菌时,应每锅进行生物监测,低温等离子灭菌时,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6.凡监测不合格,应立即停用灭菌器,停发并追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灭菌,并向相关管理部门报告,查找不合格原因,监测合格后重新启用灭菌器。
7.对医疗器械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灭菌器每次灭菌过程均应进行工艺监测和批量监测,每个灭菌包应进行化学监测。
监测员每天随机抽查灭菌包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及工艺监测并记录结果。
8.使用者应检查并确认包内化学指示物是否合格,器械是否干燥清洁,合格后方可使用。
9.每日对器械及物品的清洗质量进行监测(目测检查),每月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并记录检查结果。
10.留存清洗消毒器和灭菌器的运行参数打印资料或记录,应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的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进行记录,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
11.每季度对消毒后直接使用的器械物品进行一次监测。
12.按规定对使用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化学监测,对使用中的消毒剂每季度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灭菌剂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13.定期对室内重点部位的空气分批次进行卫生学监测。
14.每天对洗涤用水进行电导率的监测。
15.各种检测结果认真登记,妥善保管,发现问题应立即整改,以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
消毒供应中心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监测制度一、压力锅蒸汽灭菌监测:1、工艺监测:每锅监测,并详细记录锅号、压力、温度、时间、灭菌物品,灭菌日期及失效日期,灭菌操作者签名事项。
2、化学监测:灭菌包外均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物品包内应放测量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的,化学指示卡只放包内即可。
3、生物监测:应每周监测一次;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必须进行物品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品监测和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空载连续监测3次合格后才能使用;脉动真空压力锅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3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投入使用后,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试验,合格后,灭菌可使用。
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及方法进行灭菌时,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4、每年对压力和安全阀进行监测效验。
二、对器械、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1、日常监测:每日采用目测或常用带光源放大镜对清洁后的器械、物品进行监测,坐到清洁后的器械物体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2、定期抽查:每月至少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洁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认真做好记录。
三、对消毒质量的监测:1、湿热消毒检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时间与温度。
2、化学消毒监测:根据物品性能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
3、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每次监测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四、对灭菌质量的监测1、物理温度和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合格。
2、生物监测不合格时,通知相关科室停止使用,并尽快召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分析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3次合格后使用。
3、灭菌植入性器材,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灭菌物品每月进行卫生学监测一次。
五、环境微生物监测:1、每月对无菌物品的存放间进行安全监测一次。
消毒供应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消毒供应监测工作管理制度Ⅰ目的明确消毒供应中心监测要求和标准,保障无菌物品合格。
Ⅱ范围消毒供应中心Ⅲ制度一、规范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卫生部行业标准要求,对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等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建立操作过程记录,正确判断清洗、消毒及灭菌检测结果,规范书写或打印。
二、设专人负责监测工作。
要求监测人员工作能力强,专业技术精,慎独意识强,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工作过程及终末质量进行有效的质量检查并记录。
三、消毒供应中心建立完善的各项监测项目,对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规范落实日常监测与定期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清洗剂、消毒剂的配置浓度监测、清洗消毒器运行参数监测、清洗消毒后的器物逐个检查保养、灭菌运行中的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等。
定期监测包括清洗效果监测,一年一次;消毒物品监测,三个月一次;灭菌物品效果监测,一月一次;生物监测,一周一次,外来器械及植入物监测,每批次一次;物体表面、手卫生效果监测,一季度一次;空气培养,一季度一次。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以保证消毒灭菌效果和供应质量。
四、定期对清洗剂、消毒剂、洗涤用水、润滑剂、包装材料等进行质量检查,包括抽查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及有效期,检查结果符合行业标准要求。
五、设备维护与保养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对清洗消毒器、灭菌器等进行日常清洁和检查。
清洗消毒器、低温灭菌器等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验证;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年度进行检测校验,确保合格使用。
六、在监测中发现问题,立即上报护士长,查找原因,及时整改,持续跟踪监控。
Ⅳ参考依据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310.1-2016)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310.2-2016)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310.3-2016)4.《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一、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二、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1、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检查。
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2、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三、灭菌质量的监测1、通用要求(1)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2)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3)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
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5)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2、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1)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2)化学监测法①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
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
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
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②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法①应每周监测一次,监测方法见附录A。
②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入5类化学指示物。
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灭菌质量监测制度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灭菌质量监测制度
一、认真遵守各项消毒技术规范,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并记录。
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物理监测:应每批次进行物理监测,记录温度、压力、灭菌时间、装载的主要物品。
三、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化学监测: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试验,结果合格灭菌器方可使用。
每批次进行化学监测,检查包内外的化学指示物变色情况。
合格后方可发放使用。
四、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周一次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分析不合格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3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植入物每锅次行生物监测…
五、灭菌器XX装、移位和大修后应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试验并重复3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六、低温灭菌的监测:
1、应每灭菌批次进行物理监测,灭菌参数应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或操作手册的要求。
每个灭菌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要求。
2、环氧乙烷灭菌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测,检测方法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七、定期抽查灭菌物品的灭菌效果监测。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供应室负责全院灭菌物品的供应任务,灭菌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灭菌质量和灭菌器的灭菌效果与操作情况密切相关。
湿包是蒸汽灭菌中常出现的问题,因为,潮湿使包裹内外形成一个连续的液体通道,使包裹的无菌性受到破坏,所以视为灭菌失败。
必须重新包装灭菌方可下送至临床科室使用。
如此反复的消毒灭菌既浪费时间又消耗材料,也影响临床正常工作,因此,供心室工作中应注意对湿包的识别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1湿包判断根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消毒包含水量一般不超过3%,超过6%为湿包。
有以下情况之一致使包装材料受潮造成生物破坏,均视为湿包。
1.1消毒包外有水滴,触摸包布有潮湿感。
1.2固定的化学指示胶带有水痕迹。
1.3消毒包内有水滴。
1.4消毒包内有被吸收的水分。
被吸收的水分是指盆具和器械盘垫的吸水巾吸收的细小水分,通常只在打开消毒包后,检查触摸吸水巾时才发现。
这部分水分可通过蒸发和再冷凝穿过包裹布。
2引起湿包的因素2.1锅炉房供给蒸汽不稳定,蒸汽压力不足0.3MPa。
2.2蒸汽中水分含量过高。
2.3干燥时间不足。
2.4待消毒包过大,布包包装过紧,器械包包内器械件数多,没有用吸水巾分隔,产生冷凝水不易汽化。
2.5灭菌前后消毒包摆放不当致使潮气不能脱离包裹。
2.6金属物品置上层冷凝水滴湿下层布类物品。
2.7消毒车架上灭菌物品紧贴锅壁或锅底被冷凝水打湿。
2.8蒸汽排出管道未及时清除纤维屑及沉积物致堵塞不畅。
2.9灭菌器性能的维护及保养不当。
3湿包控制3.1加强与锅炉房的沟通,取得适合灭菌所需的安全稳定蒸汽,避免正在灭菌中锅炉加水。
灭菌前排尽管道内冷凝水,预热时间不少于15分钟。
3.2强制干燥时间不少于20分钟,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灭菌结束后,灭菌器内温度降至60℃以下,待自然冷却10分钟以上再打开灭菌器,取出灭菌物品。
消毒供应中心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监测制度一、目的为保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工作的质量,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达到国家标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特制定本监测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对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过程及其效果的监测。
三、监测内容1. 清洗质量监测(1)每日对清洗后的医疗器械进行目测检查,确保其表面光洁、无污渍、无血渍、无锈迹、无水垢、无油渍。
(2)每月对清洗后的医疗器械进行细菌培养,确保其细菌总数符合国家标准。
(3)定期对清洗机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工作正常。
2. 消毒质量监测(1)每日对消毒后的医疗器械进行目测检查,确保其表面无菌。
(2)每月对消毒后的医疗器械进行细菌培养,确保其细菌总数符合国家标准。
(3)定期对消毒剂进行浓度检测,确保其浓度符合国家标准。
3. 灭菌质量监测(1)每批次灭菌后,对灭菌包进行物理监测,包括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的监测,确保其达到灭菌标准。
(2)每批次灭菌后,对灭菌包进行化学监测,包括外化学指示剂、包内化学指示卡等,确保其变色达到规定条件。
(3)每周对灭菌包进行生物监测,包括生物指示剂的放置和培养,确保其灭菌效果达到国家标准。
(4)定期对灭菌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工作正常。
四、监测方法1. 目测检查:由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对医疗器械进行肉眼观察,判断其清洁程度和有无菌斑。
2. 细菌培养:将清洗、消毒、灭菌后的医疗器械分别放入无菌培养皿中,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3. 化学监测:使用专用的化学指示剂、化学指示卡等,对灭菌包进行化学监测,观察其变色情况。
4. 生物监测:将生物指示剂放入灭菌包中,进行生物培养,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5. 物理监测:使用专用的物理监测设备,对灭菌过程的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进行监测。
五、监测频率1. 清洗质量监测:每日进行。
2. 消毒质量监测:每日进行。
3. 灭菌质量监测:每批次灭菌后进行。
六、监测记录1.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应认真填写监测记录,包括监测日期、监测项目、监测结果等。
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三)
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根据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一、监测要求及方法1、设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2、定期对清洁剂、消毒剂、洗涤用水、润滑剂、包装材料等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应符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管理规范》的要求。
3、定期进行监测材料的质量检查,包括抽查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及有效期等,检查结果应符合要求。
自制测试标准包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
4、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对清洗消毒器、灭菌器进行日常清洁和检查。
5、设备的检测与验证清洗消毒器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验证。
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年对压力和安全阀进行检测校验;干热灭菌器应每年用多点温度检测仪对灭菌器各层内、中、外各点的温度进行物理监测;低温灭菌器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验证。
二、清洗质量的监测1、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1)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
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2)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2、清洗消毒器及其质量的监测(1)日常监测应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记录(2)定期监测:对清洗消毒器的清洗效果宜每年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监测。
当清洗物品或清洗程序发生改变时,也可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清洗效果的监测;监测方法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清洗消毒器应停止使用。
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3)清洗消毒器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消毒方法、改变装载方法等时,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检测,清洗消毒质量检测合格后,清洗消毒器方可使用。
三、消毒质量的监测1、湿热消毒(1)应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与时间或A0值。
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监测制度一、引言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全院提供安全、高效、合格的消毒灭菌物品和器械的任务。
为确保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质量管理要求,特制定本质量监测制度。
二、目的1. 确保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提高消毒灭菌效果。
2.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内部管理,规范工作流程。
3. 预防和控制感染,保障患者和工作人员安全。
三、监测内容(一)人员管理1. 员工健康管理: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无传染病及皮肤破损等影响工作的情况。
2. 员工培训与考核:定期组织员工参加消毒供应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确保员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 人员配置:根据工作需要,合理配置工作人员,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二)环境管理1. 环境卫生:保持消毒供应中心环境清洁、整齐,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2. 设施设备:确保消毒供应中心设施设备齐全、完好,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
3. 环境安全:加强防火、防盗、防潮、防鼠、防虫等工作,确保环境安全。
(三)物品管理1. 采购与验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采购的消毒灭菌物品和器械进行验收,确保质量合格。
2. 存储与管理:对消毒灭菌物品和器械进行分类、分区存放,确保储存条件适宜,防止过期、变质。
3. 发放与回收:对发放和回收的消毒灭菌物品进行详细记录,确保物品去向明确,防止丢失。
(四)消毒灭菌管理1. 消毒方法:根据物品材质、用途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2. 灭菌效果监测:定期对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确保灭菌合格。
3. 消毒剂管理:对消毒剂进行规范管理,确保消毒剂质量合格,使用安全。
(五)感染控制1. 感染监测:定期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感染监测,分析感染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2. 消毒灭菌物品监测: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定期监测,确保无菌合格。
3. 感染预防与控制:加强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感染防控水平。
消毒供应中心灭菌质量监测准备及要求
消毒供应中心灭菌质量监测准备及要求一、原则与要求(1)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2)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3)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和湿包不得使用。
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3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5)植入物的灭菌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6)使用特定的灭菌程序灭菌时,应使用相应的指示物进行监测。
(7)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8)灭菌外来医疗器械、植入物、硬质容器、超大超重包,应遵循厂家提供的灭菌参数,首次灭菌时对灭菌参数和有效性进行测试,并进行湿包检查。
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是利用机械抽真空的方法,使灭菌器室内形成负压,抽出冷空气,使蒸汽得以迅速穿透物品内部进行灭菌。
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其工作程序较复杂,常受到温度、高压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严格质量管理,才能确保灭菌效果。
二、高温高压蒸汽灭菌监测通过压力蒸汽灭菌质量监测操作实践,要求掌握物理、化学、生物等评价方法的器材要求、具体操作方法、监测频率、结果判定、所代表的意义以及注意事项等。
(一)B-D测试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空载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B-D测试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小型灭菌器一般无需进行B-D测试。
1.操作方法灭菌器每天开始运行前,在空载的情况下,将一次性或自制的B-D测试包水平放于柜内灭菌车前底层,靠近腔体排气口正上方。
2.结果判定灭菌过程结束后取出B-D测试包,打开包装取出B-D测试纸,按照产品说明书观察其变色情况,并与标准色块进行比较,如达到标准色且变色均匀一致,表明冷空气排除效果良好。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器械清洗效果、清洗消毒设备消毒效果、灭菌器灭菌效果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监测。
(二)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由岗位工作人员完成日常监测,由经验丰富的专人完成定期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如实记录在质量监测记录上。
(三)监测内容及要求。
1、器械清洗效果监测
(1)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或借助带光源的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2)定期抽查:每月应随机至少抽查5个待灭菌的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效果,方法同日常监测,并记录检查结果。
2、清洗消毒机及其效果监测
(1)日常监测:应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记录。
(2)定期检测:每个月采用喷淋型清洗监测卡对清洗消毒机进行监测,每次监测清洗机的不同部位,做好标记,并记录。
3、灭菌效果的监测
(1)高压灭菌效果监测:物理监测,每批次监测;化学监测,每包内外监测;生物监测,每周监测;灭菌植入物,每批次监测;B-D 试验,每日检测。
(2)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监测:物理监测,每批次监测;化学监测,每包内外监测;生物监测,每天第一锅监测。
4、要求
(1)应建立清洗、消毒、灭菌操作的过程记录,内容包括:
①应留存清洗消毒器和灭菌器运行参数打印资料或记录。
②应记录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包括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操作员签字,及灭菌质量监测结果等,并存档。
(2)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清洗、消毒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间应≥6个月,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留期应≥3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灭菌质量监测制度
一、认真遵守各项消毒技术规范,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并记录。
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物理监测:应每批次进行物理监测,记录温度、压力、灭菌时间、装载的主要物品。
三、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化学监测: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试验,结果合格灭菌器方可使用。
每批次进行化学监测,检查包内外的化学指示物变色情况。
合格后方可发放使用。
四、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周一次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分析不合格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3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植入物每锅次行生物监测…
五、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应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试验并重复3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六、低温灭菌的监测:
1、应每灭菌批次进行物理监测,灭菌参数应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或操作手册的要求。
每个灭菌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要求。
2、环氧乙烷灭菌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测,检测方法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七、定期抽查灭菌物品的灭菌效果监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