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设计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a04ca4a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6.png)
学堂乐歌教学目标:1、聆听百年前的学堂乐歌(黄河、春游、勉女权歌等),认识沈心工、李叔同,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表现的内容。
2、赏析《送别》,在聆听、对比演唱、分析中,加深对歌曲《送别》的理解,感受词曲结合的魅力。
3、通过探究比较“学堂乐歌”与“校园歌曲”的关系,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在聆听、演唱、对比、分析、探究中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及创作内容,感受《送别》的作品内涵。
教学难点:感受《送别》词曲结合的魅力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木中版《南山南》2.引导学生说出木中版本《南山南》的创作形式(借曲填词)二、《国民革命军军歌》1.带领学生根据节奏,边拍手边朗读歌词,让学生根据节奏歌词来猜是哪首乐曲的旋律?(两只老虎)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2.跟老师的钢琴演唱3.介绍作品,20年代的军阀时期,人们在这首儿歌旋律不改变的情况下,加上了富有时代感的歌词,顿时增添了革命和战斗的色彩,所以在当时也被人们戏称为“两只老虎除军阀”。
三、出示课题《学堂乐歌》1.播放视频《学堂乐歌》的起源。
(请同学们根据视频总结学堂乐歌概念)。
2.老师补充,课件出示《学堂乐歌》概念。
3.介绍中国学堂乐歌第一首作品《男儿第一志气高》(创作手法、)4、介绍沈心工四、学堂乐歌时期作品赏析1.提出问题(1)你听到了哪些学堂乐歌?曲名叫什么?(2)这些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有何不同?(3)这些学堂乐歌分别表现了哪些内容?(第一小组同学关注第一个问题、第二小组同学关注第二个问题、三、四小组同学关注第三个问题)2.播放视频《学堂乐歌》作品集3.第一小组学生总结,老师补充出示课件国民革命军军歌、体操-兵操、黄河、勉女权歌、夕歌、文明结婚、春游4.第二小组学生总结,老师补充课件出示课件(1)多数是根据国外曲调填词。
(2)少数为根据民间曲调填词。
高中音乐_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7cf856187c24028915fc3a3.png)
5、欣赏歌曲《黄河》,思考:这首歌曲在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上和《兵操》有何不同?
6、师生共同从旋律、节奏、主题等方面对歌曲进行分析:这首歌曲除了“圣、河、誓、我”和两个“不”字外,其余都是一音配一字,且多用同音反复。歌曲第一段节奏紧凑,附点音符的频繁运用使乐曲产生了较强的动力,描写出滚滚黄河的奔涌气势。第二段节奏先紧后宽,大量使用长音符,曲调雄壮有力,情感起伏有致,生动体现了那一时期知识青年面对祖国山河破碎,立志投笔从戎,为国捐躯的慨然之情。
7、小结沈心工及其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资料以及对两首歌曲旋律、节奏、内容等音乐要素的分析,认识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并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三、新文化运动先驱——李叔同
1、简单介绍李叔同。
2、欣赏《祖国歌》。
3、出示《祖国歌》和《老六板》谱例,进行分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和民间乐曲《老六板》的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祖国歌》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
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学堂中“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由学校而及于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乐从创作、音乐理论、乐器以及音乐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提供了经验。
本课包括学堂乐歌概念、历史来源、艺术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社会价值等内容,是音乐鉴赏模块的一个重要特殊的不可缺少的区域,它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运动的先河,在了解中国音乐历史文化、欣赏并理解其对于社会进步意义具有重要、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9ffca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b.png)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传承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
2.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通过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介绍2.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3.沈心工与李叔同代表作品的欣赏4.音乐素养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及代表作品的欣赏。
2.教学难点: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享对沈心工与李叔同的初步了解。
2.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1)教师详细讲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包括创作风格、代表作品等。
(2)学生听赏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
3.沈心工与李叔同代表作品的欣赏(1)教师播放沈心工的《送别》和李叔同的《春游》等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4.音乐素养的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2)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谁能分享一下?(2)学生回答,巩固上节课的知识。
2.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1)教师讲解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学生分享对作品背后历史背景的感悟。
3.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演唱与演奏(1)教师教授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如《送别》的演唱技巧。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演唱成果。
(2)学生自主拓展,了解其他音乐家的生平与作品。
五、作业2.尝试创作一首简单的音乐作品,展示自己的音乐素养。
六、教学反思1.在讲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时,要尽量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docx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docx](https://img.taocdn.com/s3/m/c576eb03a0116c175e0e483f.png)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送别》《竹马》《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重要意义。
3.了解、认识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他们对学堂乐歌所做的贡献。
4.通过学习,体验怎样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内容人音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教学重点了解学堂乐歌的形成、特点及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学习选曲填词的创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看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听听里面的主题歌是哪首歌曲?(播放视频)师:刚才大家不约而同说出影片的主题歌是你们所熟悉的歌曲《送别》,那我们一起来唱唱,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在老师伴奏下学生将歌曲演唱了一遍,并请学生说出其感受)师:为什么大家会有忧伤、别绪的感觉呢?请再听一遍歌曲,重点xxx 音乐的基本要素、歌词及歌曲含义(复听歌曲,听后师生一起分析。
)二.歌曲分析(课件大屏幕显示)A.歌曲:曲调婉转流利,悠扬入妙。
节奏舒缓,速度中等,分“起、分、合”三段,即A(a-b)-B(c-b)-A(a-b)的形式。
b的一再重复,词曲的完美结合,使萦回与怀的离情别意呼之欲出。
B.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
以写景触情,“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但人在离别时倍感凄凉。
歌词与旋律间的回环往复配合,加深了魂牵梦饶的离情别意。
C.含义:写出离别者的一种通感。
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思索。
1914年问世至今仍在流行传唱,是触动心灵深处的送别歌。
三.走进学堂乐歌1.师: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送别》的词曲作者和它的出处?师:(通过学生回答后师做小结)它属于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学堂教唱的歌曲,是伴随着社会变革而诞生.它的出现在我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确立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3f649de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7f.png)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1、请大家观看歌曲视频的片断,聆听音乐,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时期的生活?
《学堂》
2、模唱一下这首歌曲片段,感受歌曲旋律、节奏、情感。
3、导入学堂乐歌并板书课题
认真聆听
思考
回答问题
模唱
认真听讲
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演唱熟悉歌曲并思考,导入课题
2、选曲填词:谢谢大家帮老师找到了这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老师用《送别》曲调填上了一首古诗词,想请同学们来唱一唱好吗?
3、课件展示借曲填词《山居秋暝》,师生共同演唱
思考、回顾古诗
(唐·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学堂乐歌
课题
高中音乐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授课人
课型
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课时
1课时
教
材
分
析
(一)作品分析:《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郦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设计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ec95380b4e767f5acfced5.png)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一)着重聆听歌曲《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并演唱歌曲《送别》,《教我如何不想她》、歌曲《同桌的你》,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及变化,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能运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简单述说“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能简要地说出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聆听、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体操——兵操〉,并探讨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演唱《送别》,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及形成状况的原因,并将其与我国不同时代作品进行比较,尝试理解这些作品风格及特点之间的不同。
在鉴赏中,将重点放在歌曲《体操———兵操》上。
因为此曲系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地位显著。
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要会哼唱全曲。
四、教学资源(一)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对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阅读和理解。
(二)利用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搜集中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如:文字上可从网络中,生活中,游戏中,其余教科书等各个方面上运作),同时教师也应当从此类方向上着手进行搜集,课堂资源中应当有部分数量的资源贴近学生的认知程度。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教学方法:(一)本节教材中着重运用比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
如在欣赏作品《体操——兵操》时,可同时让学生欣赏几首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如艺术性较强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校园民谣《同桌的你》等,以便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性以及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启蒙时期“学堂乐歌”的局限性。
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35434f4524de518964b7da1.png)
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教材:人音版《音乐鉴赏》(必修)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节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2、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3、认识、了解代表音乐家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
教学难点:学生了解填词歌曲,尝试自主创编歌曲。
教学准备:多媒体、CD光盘、钢琴或电子琴。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弹奏《送别》伴奏,学生跟唱歌曲。
并问: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是谁?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课题,并介绍这是一首填词歌曲,属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跟唱较熟悉的歌曲《送别》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二、新授课1、学习音乐知识A、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
B、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影响,具有什么时代意义。
C、音乐家沈心工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D、音乐家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1)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自学一个问题。
(2)自学后两组学生代表分别展示学习成果。
(3)教师点评,并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音乐知识,加深学习印象和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A、聆听《体操—兵操》(1)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2)学唱歌曲,教师钢琴伴奏(3)旋律填空练习。
(歌曲的前两句)B、聆听《黄河》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C、聆听《祖国歌》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师问:三首歌曲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结合时代背景它们反映出了什么时代意义?学生思考后发表个人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6f57d3de80d4d8d05a4f14.png)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篇一: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教材:人音版《音乐鉴赏》(必修)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节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2、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3、认识、了解代表音乐家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
教学难点:学生了解填词歌曲,尝试自主创编歌曲。
教学准备:多媒体、CD光盘、钢琴或电子琴。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弹奏《送别》伴奏,学生跟唱歌曲。
并问: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是谁,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课题,并介绍这是一首填词歌曲,属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跟唱较熟悉的歌曲《送别》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二、新授课1、学习音乐知识A、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
B、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影响,具有什么时代意义。
C、音乐家沈心工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D、音乐家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1)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自学一个问题。
(2)自学后两组学生代表分别展示学习成果。
(3)教师点评,并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音乐知识,加深学习印象和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A、聆听《体操—兵操》(1)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2)学唱歌曲,教师钢琴伴奏(3)旋律填空练习。
(歌曲的前两句)B、聆听《黄河》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C、聆听《祖国歌》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师问:三首歌曲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结合时代背景它们反映出了什么时代意义,学生思考后发表个人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9fe53d6c85ec3a87c2c5da.png)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
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曲家沈心工和李叔同
2.欣赏学堂乐歌代表作《送别》《祖国歌》《黄河》,了解学堂乐歌的特点,有感情演唱《送别》
3.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影响
2学情分析
对于高中生来说,对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和作曲家都不太熟悉,在欣赏上有一定排斥心理,
而《送别》是学生较为熟悉和容易接受的歌曲,在欣赏时,把握好这一要点,可以提高学生在欣赏时的学习兴趣。
另外高中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在欣赏时,把握这一要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学堂乐歌《送别》
教学难点:学堂乐歌填词创作的体验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学堂乐歌》
一、导入
课前播放学堂乐歌《体操——兵操》。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cbe842f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2.png)
教学内容
导入
(课前出示显示执教者信息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为《送别》)
组织学生就坐。
课前礼仪: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对现在播放的这段旋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是《送别》(引导学生回答)
师:创作于1913年,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年对于历史来说只是沧海一束,但对于一首歌曲经过百年岁月的洗礼依然能够打动你我无疑他书写了一段音乐传奇,《送别》就是这样的歌曲,我们今天的课就从送别开始。
师:介绍作曲家沈心工,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
师:1904年冬天,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在中国的殖民地,在大连、旅顺引发日俄战争,在日本留学的沈心工感怀国家积弱已久,备受欺凌,写下了《黄河》这首作品,这是最早期的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学堂乐歌。
师:歌曲分为几段,每段分别表现了什么?
生:……
师:(补充)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铿锵有力,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三首学堂乐歌,下面我们一起来通过表格进行总结。
师:(出示表格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
师:(引导学生总结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
师:学堂乐歌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填词歌曲(课件出示第二段乐谱《渔家傲》,教师配上《一剪梅》旋律演唱)教师演唱填词歌曲《渔家傲》让学生体会填词歌曲的魅力。通过大家的掌声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填词歌曲的魅力了。下面我们也尝试创作一首学堂乐歌。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创编一首体现校园生活的填词歌曲。
生:(谈感受,很多学生会表达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
师:(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然大家感觉歌词比较晦涩,歌曲所表现的内容也离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把这段旋律填上新的歌词大家再来感受一遍。
穿越百年的歌声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穿越百年的歌声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c275dc15901020206409cc2.png)
《穿越百年的歌声——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学校:东莞第四高级中学年级:高一执教:刘紫欣一、设计思路: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兴学校的歌曲,与咱们此刻的校园歌曲息息相关,在那个处处充满着流行音乐的社会,高中生的理念,仿佛除流行歌曲就没有好听的音乐了。
本课从此刻的校园歌曲开始引导学生慢慢接纳并学会欣赏这些“古玩级”的音乐,通过对《体操——兵操》、《送别》、《祖国歌》等几首学堂乐歌的学习聆听,让学生感受及了解那时的音乐及其历史意义,并记住学堂乐歌的奠基人:沈心工、李叔同。
本课秉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新理念,在教学的同时,始终贯穿聆听——试探——(实践)——总结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踊跃性。
二、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于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本单元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熟悉、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进展,进而熟悉、了解我国近代初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形及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阻碍。
“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1903年在学校创建唱歌课,推动中国近现代新音乐启蒙运动的开始。
被李叔同称为“吾国乐界揭幕第一人”。
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体操——兵操》,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在昔时是无人能打破的记录。
跟他同期的李叔同对后世阻碍也超级深远,其创作的《送别》《祖国歌》等歌曲一直流传至今。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成绩中国近代历史十三个第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了解学堂乐歌的形成、特点及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阻碍;熟悉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二、进程与方式:通过聆听三首学堂乐歌,感受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尝试填词创作,进而加深他们对学堂乐歌特点的把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学堂乐歌的背景及意义,熟悉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期思想,进而培育一种民族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一、了解学堂乐歌、沈心工及李叔同的相关知识;二、欣赏学堂乐歌的三首代表曲目《体操——兵操》、《送别》、《祖国歌》。
沈心工教案
![沈心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701f0ccfc789eb172dc892.png)
沈心工教案【篇一:沈心工教案】频道小编推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的内容,供大家浏览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作品。
2.聆听音乐作品《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风格特征,尝试用书本中熟悉的曲调,依曲填词。
3.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以及《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其风格特征、影响及意义。
难点:尝试为熟悉的学堂乐歌依曲填词,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
教具:钢琴、多媒体播放器等教法:聆听感受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弹唱学生们熟悉的李叔同作品《送别》问:此曲的词曲作者?出处?学生回答,教师做补充,并提出大家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吗?引出主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作品中引出本节课题,师生共同歌唱感受学堂乐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本节课的关注。
二、新课教学1、学生自主学习书本内容问:(1)什么是学堂乐歌?(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内容、影响和意义?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设计意图:高中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书本内容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什么是学堂乐歌,内容、影响和意义,加深对后面学习本节作品的理解。
2、聆听沈心工《体操兵操》问:(1)从上分析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从节奏、速度上分析作品的特点。
(3)从旋律上体验调式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作品为一段体,歌词浅显易懂,意味深长,号召儿童做兵操,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身体强壮是民众走出水深火热生活的根本,不仅要唤醒民众锻炼身体,还要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祖国强大人们才会真正幸福,曲调简洁、朗朗上口,易记,节奏紧凑,欢快的五声调式。
教师钢琴伴奏,师生合作共唱此曲。
设计意图:从音乐要素来分析此曲,加深对学堂乐歌风格特征的理解,师生共唱感受其艺术魅力。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3c529d3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b8.png)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六章,主要详细内容为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及生平介绍。
具体包括:沈心工的《黄河大合唱》、《长城谣》等作品,以及李叔同的《送别》、《青春舞曲》等作品。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两位音乐家的艺术成就,感受他们的音乐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音乐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难点: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钢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沈心工的音乐风格。
2. 讲解(10分钟)详细介绍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音乐创作背景,分析他们的音乐作品特点。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送别》为例,分析李叔同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和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作品(如《长城谣》、《青春舞曲》等)的音乐特点。
5. 课堂互动(10分钟)6. 情感教育(5分钟)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中感受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沈心工与李叔同生平简介2. 音乐作品特点及艺术价值3. 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沈心工的《黄河大合唱》与李叔同的《送别》在音乐风格上的异同。
2. 答案要点:从旋律、节奏、民族元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自主了解其他音乐家的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环节3. 课堂互动与情感教育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e0ed848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7c.png)
沈心工与李叔同一、【课标要求】引导学生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乐歌”创作特点,进而认识和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沈心工和李叔同。
二、【教材分析】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
学堂中“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由学校普及于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乐从创作、音乐理论、音乐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课包括学堂乐歌概念、历史来源、艺术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社会价值等内容、学堂乐歌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运动的先河,在了解中国音乐历史文化、欣赏并理解分析其对于社会进步意义具有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1、对于高中生来说,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有些他们已经听过,会唱。
但什么是“学堂乐歌”及同时期的音乐家可能不够了解。
甚至在当前流行音乐不断更新的今天,对于学堂乐歌在心理上有一定排斥,但同时,高中生对我国的近现代史已具备一定基础,故对音乐作品在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风格特点容易理解,这是上好本课的一个有利因素。
2、学生更多的喜欢当今的流行校园歌曲,对比检验、模仿是其学习的方法。
在对其特有的艺术特点了解之后,让学生尝试用已有的曲调进行填词创作。
四、【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艺术特征、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及其代表作品。
2、通过历史背景及意义熏陶,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和特点。
了解“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讨论、探究“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
3、欣赏“学堂乐歌”《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了解“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及其创作手法的理解。
设计课堂拓展,让学生将《山居秋暝》填入《送别》,体验填词唱曲。
进一步实现从历史、文化、社会、音乐理论等多角度对“学堂乐歌”的理解欣赏的方法与创作技能。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4)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4)](https://img.taocdn.com/s3/m/ceb91c477e21af45b207a828.png)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4)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沈心工与李叔同》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 号考生,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沈心工与李叔同》。
说教材本节课是编排在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访》中的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本节课教材中有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黄河》,李叔同词曲的《祖国歌》。
相关知识:学堂乐歌。
二,教学内容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黄河》李叔同词曲的《祖国歌》相关知识:学堂乐歌和教唱《送别》三,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通过学习,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
了解学堂乐歌等知识。
教会学生《送别》。
四,教学重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让学生们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
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学堂乐歌。
教唱《送别》。
五,说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所以想让学生学的轻松,记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教法学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在这节课上,我主要是通过:谈话导入法,自主参与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提问法,拓展探究法等教学手段来完成我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在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展了深刻的变化,新式的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此时,“学堂乐歌”也产生了。
那么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是“学堂乐歌”,你们来解释一下这个名词。
同学们分组讨论,思考后回答问题。
老师总结补充:清末民初的时候,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就叫学堂,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在课上教唱的歌曲后来被人们统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
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
学堂乐歌的内容多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破除迷信,妇女解放,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
学堂乐歌为我国引进了西洋音乐及相关文化,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65f0e926fff705cc170a7a.png)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课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
一、设计思想
基于音乐教学是一种美学的欣赏的教育理念,以高中学生为对象基础,通过对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这一中国20世纪初音乐教育运动的背景、来源、意义、艺术特征的感受、介绍以及风格的剖析,达到对学堂乐歌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分支的了解、包容、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风格与内涵本质的感受把握,理解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它的积极内涵。
本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为教学手段,以经典的学堂乐歌代表歌曲作为音乐欣赏范例,侧重音乐的时代背景与学堂乐歌文化融合的角度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魅力,为音乐艺术教学提供一个特别的视野。
教学过程以直观感受原则、启发性原则为基本指导,同时又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与内涵、风格、本质的挖掘诱导及学堂乐歌的发展与积极意义的把握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感受学堂乐歌,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学会一种理解欣赏的路途。
本课遵循以下的设计特色:
1、情境导入,直入主题
学堂乐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节比较枯燥而难以接受的课,从歌词、曲。
高一音乐鉴赏优质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一音乐鉴赏优质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15b0be7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f.png)
高一音乐鉴赏优质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六章,主题为“沈心工与李叔同”。
详细内容包括:沈心工的生平与创作特点,李叔同的音乐成就及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具体分析两位音乐家代表作品,如沈心工的《黄河颂》,李叔同的《送别》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沈心工和李叔同的生平事迹,认识他们的音乐贡献。
2. 学会欣赏和分析沈心工、李叔同的代表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沈心工、李叔同的音乐创作特点及其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学会欣赏沈心工、李叔同的代表作品,了解他们的音乐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设备、投影仪、钢琴。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黄河颂》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沈心工的音乐风格,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背后的历史背景。
2. 讲解:介绍沈心工和李叔同的生平事迹,分析他们的音乐创作特点及影响。
3. 欣赏:播放《黄河颂》、《送别》等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进行分析。
4. 互动: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沈心工、李叔同的音乐创作手法,并尝试创作简短的音乐段落。
六、板书设计1. 沈心工与李叔同生平事迹音乐贡献代表作品2. 音乐分析旋律节奏和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沈心工的《黄河颂》和李叔同的《送别》,阐述它们在音乐史上的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深入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其他作品,了解他们对中国音乐发展的贡献,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推荐阅读《沈心工传》、《李叔同传》等相关书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可达成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处理4. 教具与学具的选择与应用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互动环节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启发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内容上,应充分挖掘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不仅要涵盖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创作特点,还要深入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8cced8a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8.png)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想本节课《学堂乐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中的内容。
本节课的特点在于:淡化政治、历史等学科在音乐课堂上的讲述,提倡和鼓励用音乐来了解音乐。
本节课分别通过欣赏及鉴赏四首学堂乐歌:《送别》、《体操—兵操》、《黄河》及《祖国歌》,要求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对作品的聆听,相互的探讨,自己的思考,最终得出相应结论,即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歌曲特点,并开辟“歌曲串串烧”互动活动环节,目的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培养学生对音乐、对歌唱、对创作的热爱。
在教学的同时,始终贯穿聆听——实践——思考——总结的方法,旨在教会学生既会欣赏也会鉴赏。
在课堂上,整个教学过程的宗旨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唱主角。
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四首学堂乐歌,使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送别》;2、《体操—兵操》;3、《黄河》;4、《祖国歌》;5、沈心工与李叔同;6、“歌曲串串烧”。
7、为《送别》创作歌词。
四、教学重点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五、难点教学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
六、教学方法启发、参与、对比、陶冶。
七、学情分析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开始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如果教师所选的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认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所想要的不仅仅只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单一的口头传授,更希望了解他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接触到的歌曲且能够参与在其中的音乐作品。
但是他们虽然喜欢唱、听歌曲,却不能自主、大胆的进行创作与展示,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鉴别与实践,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b2c92e8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3.png)
新音乐歌声初放----《沈心工与李叔同》设计理念:1、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本节音乐课将以“学堂乐歌”时期出现的代表人物及其优秀歌曲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鉴赏和教唱优秀歌曲作品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情绪、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可以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陶冶、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品格。
3、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能力,重视音乐实践本着“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教学原则,重视音乐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基本方法,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来发展个性化的特点,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积极寻求并赋予新时期的时代音调。
设计思路: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教材,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的第一个专题《沈心工与李叔同》,设计思路如下:1、确立主题以“学堂乐歌”的最主要特点作为主题----即依曲填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体会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2、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材除教材提供的材料外,我还找到一些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音乐潜能,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
教学目标1、聆听《体操-兵操》、《送别》,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
2、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3、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难点1、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2、了解、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
教具准备人教版的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钢琴、现代多媒体和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们的校园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校园歌曲是激荡人心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首校园歌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聆听、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体操——兵操〉,并探讨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演唱《送别》,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及形成状况的原因,并将其与我国不同时代作品进行比较,尝试理解这些作品风格及特点之间的不同。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着重聆听歌曲《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并演唱歌曲《送别》,《教我如何不想她》、歌曲《同桌的你》,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及变化,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能运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简单述说“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能简要地说出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在鉴赏中,将重点放在歌曲《体操———兵操》上。因为此曲系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要会哼唱全曲。
四、教学资源
(一)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对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阅读和理解。
(二)利用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搜集中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如:文字上可从网络中,生活中,游戏中,其余教科书等各个方面上运作),同时教师也应当从此类方向上着手进行搜集,课堂资源中应当有部分数量的资源贴近学生的认知程度。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学
意图
导
入
课
堂
1、播放歌曲《同桌的你》。
2、请学生回答歌曲的特点及感受。
聆听和演唱歌曲
积极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调节课堂气氛
为后面的对比做铺垫
作
品
鉴
赏
1、作品连接:
导语:刚才大家欣赏的歌曲是现代的校园歌曲,那大家知道我国最初的校园音乐是什么样的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体验。
2、作品欣赏:老师播放歌曲《体操—兵操》
思考:歌词与旋律的特点
3、作品分析:
(1)从歌词上分析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从节奏和速度上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3)从旋律上体验调式的特点。
4、作品的再体验
(1)引导学生学唱歌曲。
(2)结合对作品的理解复听歌曲。
5、欣赏作品《黄河》、《祖国歌》、
(1)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分析作品。
进一步了解学堂乐歌
引导学生清楚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史中的地位、作用及产生的影响,以便正确看待学堂乐歌
为学生的课后学唱作铺垫
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
七、教学评价
1.请学生评价歌曲《体操—兵操》所表现的情感和反映的社会现实。
2.请学生体验民族调式的特点。
3.谈谈对学堂乐歌特点及影响的认识。
(二)教学中注重以介绍当时的音乐史为主,引导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时期来分析、了解和认识音乐作品所反应的时代思想。
(三)新教材中一个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拓展与探究”栏目的安排,主要是引导学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所以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了解音乐作品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教师基本技能的展示,以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沈心工:
李叔同:
6、请学生试唱歌曲《送别》
(老师用钢琴伴奏)
拓展训练:
1、请学生课后进一步体验歌曲《送别》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谈谈对学堂乐歌特点及影响的认识。
结合对作品的理解回答问题
聆听和分析歌曲找出之间的变化和发展
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回答问题
按老师要求完成
演唱歌曲
认真完成作业
引导学生了解学堂乐歌
以便总结学堂乐歌的风格和特点
时
代
思
想
与
影
响
1、引导学生总结出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及时代思想。
2、适当介绍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及产生的时代背景。
3、欣赏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作品的不同分析和体验我国音乐的变化和发展。
4、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要求学生课下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教学方法:
(一)本节教材中着重运用比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如在欣赏作品《体操——兵操》时,可同时让学生欣赏几首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如艺术性较强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校园民谣《同桌的你》等,以便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性以及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启蒙时期“学堂乐歌”的局限性。
聆听歌曲、思考回答问题
朗诵、分析歌词,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体验节奏和速度在作品中的作用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再次聆听歌曲
更自然的导入课堂
初步体验作品进一步Fra bibliotek解作品更深一步体验作品
检验学习效果,培养分析作品能力
教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
(2)引导学生找出以上三首作品之间的共同特点。
认真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