甾体类化合物
《甾体类化合物》课件
![《甾体类化合物》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489a29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c.png)
甾体类化合物的药理学特点
由于甾体类化合物在人体多种生理活动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家们 正对与它们相关的药物的功能、副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
甾体类明对人 体不同类型的疲劳有一定的缓解 作用。
提高运动表现
甾体类药物还可以通过提高运动 员的体能等途径提高运动表现。
日常使用
同时,甾体类药物也可以帮助缓 解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疲劳,提高 生活质量。
甾体类化合物的未来发展趋势
1
学术研究
应该加强对甾体类化合物的研究和发展,
合成新型药物
2
以更好地认识它们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 的作用机制。
应该进一步发展人工合成方法,创造更
具有功能性的甾体类化合物,为研发新
型药物提供原材料。
人体内自然产生的甾体类化合物
1 胆固醇
胆固醇是人体内最常见的 甾体类化合物,也是胆汁 中的主要成分。
2 类固醇激素
3 其他
肾上腺中激素的一类,广 泛参与人体的生长、代谢、 炎症反应以及免疫功能。
还有一些人体内产生的甾 体类化合物,但它们的功 能和作用尚未完全阐明。
甾体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制备方法
天然提取
3 光学旋光度
4 其他物理性质
甾体类化合物具有光学活性,具有旋光作用。
甾体类化合物的其他物理性质包括比旋光度、 折射率、电导率等。
甾体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1
类固醇基团的反应
甾体类化合物中的类固醇基团对不同反
侧链的反应
2
应具有不同的敏感度。
甾体类化合物中的脂肪酸侧链也可以参
与反应。
3
其他化学性质
甾体类化合物还包括氧化、还原、酰化、 乙酰化等反应。
3
探索新的应用领域
甾体类化合物含甾体皂苷和强心苷
![甾体类化合物含甾体皂苷和强心苷](https://img.taocdn.com/s3/m/6d10497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4.png)
甾体化合物的立体构型主要有两大类,分别称为胆甾烷系和粪甾烷系。 胆甾烷系(别系) A,B环反式(5α系) A,B环aa型连接
粪甾烷系 (正系)
A,B环顺式(5β系) A,B环ae型连接 18及19位上的甲基称角甲基,在环平面上方(或前方)的角甲基称β-角甲基,在环平面下方(或后方)的甲基称α-角甲基。天然存在的甾体化合物中都是β-角甲基,其它基团根据其在环平面前方还是在环平面的的后方,用β-或α-表示。
麦角甾醇 分子式为C28H44O,白色片状或针状结晶,m.p.=165℃, [α] = -130°,λmax=282nm。不溶于水,溶于热乙醇和乙醚。存在于酵母菌、麦角菌、霉菌中,在空气中极不稳定,一般保存于植物油中。 分子中有三个双键,抗氧化能力强,生理活性大可作为合成甾体激素和药物的原料,例: 维生素D2
11-去氧皮质甾酮 学名为21-羟基-4-孕烯-3,20-二酮。
02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6α-氟-1-去氢皮质醇 (6α-氟-11β,17α,21-三羟基-1,4-孕二烯-3,20-二酮)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思考:用简单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化合物: A.胆甾醇 B. 雌二醇 C.睾丸酮 D.孕甾酮
科技风销售汇报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环戊稠多氢化菲
02
一、甾体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
甾体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起调节和控制作用。例性激素调节性功能及调节生育,皮质激素调节水盐代谢及糖的平衡。甾体化合物主要有胆甾醇,胆汁酸,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甾体生物碱等。
1.甾体化合物的结构
甾体化合物基本母核(结构)为环戊稠多氢化菲,一般含有三个支链,其中R1、R2常为甲基,R3因化合物不同而异。
表性甾体化合物 甾醇 甾醇是脂肪不能被皂化部分分离得到的饱和或不饱和的第二级醇(仲醇),无色结晶,几乎不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甾醇在C3上-OH都是β-型,在天然界中以游离醇或高级脂肪酸酯形式存在。 主要有三大类: 动物甾醇 动物体内 微生物甾醇 酵母菌,霉菌 植物甾醇 植物体内
甾体类化合物的名词解释
![甾体类化合物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a32357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a.png)
甾体类化合物的名词解释甾体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四环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其结构特点是四个环均为六元环,并且第三个环和第四个环共用一个碳原子。
甾体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界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一、甾体类化合物的一般结构甾体类化合物的一般结构由A环、B环、C环、D环组成,其中A环和D环为六元环,B环和C环为五元环。
A环和B环之间通过一个碳原子相连,C环和D 环则共用一个碳原子。
这种结构特点赋予了甾体类化合物许多重要的性质和功能。
二、甾体类化合物的代表性成员1. 胆固醇胆固醇是一种常见的甾体类化合物,存在于动物体内,也可通过饮食摄入。
胆固醇在人体中起到多种重要作用,如构建和维护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合成维生素D和多种激素等。
但是,过量的胆固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类固醇激素类固醇激素是一类由胆固醇合成的甾体类化合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雄激素和雌激素等。
它们在人体内起到调节生理功能和维持内分泌平衡的重要作用。
例如,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雄激素和雌激素则参与性别特征的形成和性激素水平的调节。
3. 植物甾醇植物甾醇是一类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甾体类化合物,其结构与胆固醇类似。
植物甾醇具有降低胆固醇吸收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作用,因此常作为功能性食品成分和药物辅助治疗高胆固醇血症。
4. 类固醇类生物碱类固醇类生物碱是一类具有类固醇结构和生物碱性质的甾体类化合物,多存在于植物中。
它们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例如,甘草中的甘草酸和天然龙胆中的地黄苷都属于类固醇类生物碱。
三、甾体类化合物的应用与挑战由于甾体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因此在医药和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类固醇激素在炎症、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此外,甾体类生物碱也成为新一代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点。
然而,甾体类化合物的研究和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合成复杂度高,合成路线繁琐,制约了甾体类化合物的大规模合成和商业化生产。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b0dcc5a49b89680203d8258d.png)
第九章甾体类化合物甾体也是由甲戊二羟酸途径衍生而来的一类化合物,其结构中都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甾体母核。
第二节强心苷类化合物这是本章的重点章节。
结构与分类:强心苷的结构包括其苷元部分的结构特征及类型、强心苷糖部分的结构特征及其与苷元的连接方式三个部分。
强心苷元是C17侧链为不饱和内酯环的甾体化合物。
构成强心苷的糖有20多种。
根据它们C2位上有无羟基可以分成α-羟基糖(2-羟基糖)和α-去氧糖(2-去氧糖)两类。
α-去氧糖常见于强心苷类,是区别于其它苷类成分的一个重要特征。
强心苷大多是低聚糖苷,少数是单糖苷或双糖苷。
通常按糖的种类以及和苷元的连接方式,可分为I 、II、III三种类型。
理化性质:重点是强心苷的水解反应及其应用和显色反应。
水解反应主要是酸水解和碱水解,掌握不同水解所用溶剂和水解的结果。
强心苷的显色反应很多,容易混淆。
学习时要从反应所对应的化学基团或结构片段入手,根据母核、内酯环、糖链等列出其相应的显色反应。
通过列表的方式把水解反应和显色反应分别列表,可以一目了然。
这部分理解并不难,主要靠归纳和记忆。
提取分离:强心苷在植物中的含量一般都比较低(1%以下);同一植物又常含几个甚至几十个结构相似、性质相近的强心苷,且常与糖类、皂苷、色素、鞣质等共存,这些成分往往能影响或改变强心苷在许多溶剂中的溶解度;多数强心苷是多糖苷,受植物中酶、酸的影响可生成次生苷,与原生苷共存,从而增加了成分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提取分离工作的难度。
根据提取目的(原生苷或是次生苷)选择适宜的溶剂和提取方法,一般常用甲醇或70%~80%乙醇作溶剂,提取效率高,且能使酶失去活性。
分离则主要是用色谱分离。
结构研究:这部分是难点,紫外和红外特征容易理解,核磁则比较复杂,这部分仅作为了解的内容。
实例:重点是洋地黄,熟悉其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第三节甾体皂苷这是本章的第二个重点章节。
学习这一章的各个知识点时,与三萜类化合物进行比较,比较其异同,既巩固了前一章的内容,又能更好地掌握和区分这两类化合物。
甾体化合物
![甾体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7c8ea9235a8102d276a22ffd.png)
甾族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内,并在动植物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甾族化合物的结构1.基本结构甾类化合物分子中,都含有一个叫甾核的四环碳骨架,环上一般带有三个侧链其通式为:R1、R2一般为甲基,称为角甲基,R3为其它含有不同碳原子数的取代基。
甾是个象形字,是根据这个结构而来的,许多甾体化合物出这三个侧链外,甾核上还有双键、羟基和其他取代基。
二、重要的甾族化合物1.甾醇1)胆甾醇(胆固醇)胆甾醇是最早发现的一个甾体化合物,存在于人及动物的血液、脂肪、脑髓及神经组织中。
3 -羟基-胆甾-5-烯(胆固醇)无色或略带黄色的结晶,m.p148.5℃,在高真空度下可升华,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有机溶剂。
人体内发现的胆结石几乎是由胆甾醇所组成的,胆固醇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的。
2)7-脱氢胆甾醇胆甾醇在酶催化下氧化成7-脱氢胆甾醇。
7-脱氢胆甾醇存在于皮肤组织中,在日光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转变为维生素D3:维生素D3是从小肠中吸收Ca2+离子过程中的关键化合物。
体内维生素D3的浓度太低,会引起Ca2+离子缺乏,不足以维持骨骼的正常生成而产生软骨病。
3)麦角甾醇麦角甾醇是一种植物甾醇,最初是从麦角中得到的,但在酵母中更易得到。
麦角甾醇经日光照射后,B环开环而成前钙化醇,前钙化醇加热后形成维生素D2(即钙化醇)。
维生素D2 同维生素D 3一样,也能抗软骨病,因此,可以将麦角甾醇用紫外光照射后加入牛奶和其他食品中,以保证儿童能得到足够的维生素D。
2.胆汁酸3 ,7 ,12 -三羟基-5 -胆烷-24-酸(胆酸)胆汁酸存在于动物的胆汁中,从人和牛的胆汁中所分离出来的胆汁酸主要为胆酸。
胆酸是油脂的乳化剂,其生理作用是使脂肪乳化,促进它在肠的水解和吸收。
故胆酸被称为“动物肥皂”。
3.甾族激素激素是由动物体内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它们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液中循环至体内不同组织和器官,对各种生理机能和代谢过程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天然产物化学 第3章 甾体类化合物
![天然产物化学 第3章 甾体类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20bae074168884868762d6b4.png)
O
O
OH
HO
OH
HO
甲型强心苷
乙型强心苷
(三)甾体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① Liebermann-Burchard 反应 —— 与浓硫酸-醋酐(1:20)反应显色。 ② Salkowski反应——氯仿中与浓硫酸反应 (氯仿层血红色,硫酸层显绿色)。 ③ Tschugaev反应——与冰醋酸、氯化锌、乙酰氯反 应显色,红-蓝-绿。
O
H OR
+ H3 O
O
H
-HOR
O
+ OR H
+
H பைடு நூலகம்O 2
O
H OH
+
+ H3 O
2-去氧糖苷
苷原子质子化
阳碳离子
2-去氧糖
2-羟基糖易产生下式互变,阻挠了水解反应 的进行,故在此条件下不能水解2-OH糖。
O H OR OH OH
+ H3 O
O
H
互变
O
H OR
+ OR H
2-羟基糖苷
+OH H
Keller-Kiliani反应:
强心苷 Fe
3+
冰醋酸液 (滴加) (FeCl3 or Fe2(SO4)3
+ 浓硫酸
蓝色或蓝绿色 (醋酸层)
应用对象 —— 具有游离的 2- 去氧糖、能水解出 2去氧糖的强心苷
三、强心苷类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是存在植物中具
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是治疗心力衰竭
杀软体动物等。
(三)甾体皂苷的生理功能
1、抗真菌、抗细菌和抗病毒活性
很多甾体皂苷有抗真菌活性,最小抑制浓度 (MIC)为 0. 5 ~0. 8μg/mL。一些甾体皂苷有抗革兰 阳性菌及抗病毒的活性。
【全文】甾体类化合物(含甾体皂苷和强心苷)
![【全文】甾体类化合物(含甾体皂苷和强心苷)](https://img.taocdn.com/s3/m/7f52300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4.png)
R
R
中性KMnO4(冷)
或OsO4
HO
Br2/CS2
R
HO
OH
OH
5α,6α-二羟基产物 顺式加成产物
HO
BrBr
5α,6β-二溴产物(反 式加成产物)
双键加溴过程:
CH3
CH3 R
HO
Br+ HO
CH3
CH3 R
Br_
+
Br
CH3
CH3 R
HO
Br
10天后
Br
两个溴都在a键上, 不稳定,易发生消 去反应
(1) 性激素
性腺(睾丸或卵巢)的分泌物,有雄性激素,雌性激素, 妊娠激素三种。生理作用很强,很少量就能产生极大的 影响。
① 睾丸酮
分子式为C19H28O2,学名为17β-羟基-4-雄甾烯-3-酮, 针状结晶,m.p.=155℃,[α]=+209°(c=4,乙醇),不溶 于水,溶于乙醇、醚和其溶剂,在人体内不稳定。
Br H
5.消去反应
消去反应的结果是脱去一些象H2O一样的小分子而生 成双键产物。
当两个被消去基团处在反式双竖键(双a键)容易发生消 去反应;反式双e键或顺式双竖键都不易消去。
H CH3
H3C OH
CH3 R
POCl3--吡啶
H3C
CH3
CH3 R
H 2-烯键化合物
CH3
CH3 R
HO
POCl3--吡啶
1.甾体化合物的结构
甾体化合物基本母核(结构) 为环戊稠多氢化菲,一般含 有三个支链,其中R1、R2常 为甲基,R3因化合物不同而 异。
R2 R3 R1
环戊稠多氢化菲
甾体化合物的立体构型主要有两大类,分别称为胆甾 烷系和粪甾烷系。
第八章 甾体类化合物
![第八章 甾体类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022a802776a20029bc642da5.png)
II 型:苷元(3 )-(6-去氧糖)x-(D-葡萄糖)y :
黄夹苷甲(强心灵)
黄花夹竹桃
III型:苷元(3)-(D-葡萄糖)y :较少见
绿海葱苷
第二节 强心苷
(一)概述 (二)化学结构及分类 (三)理化性质 (四)提取分离 (五)波谱特征
四、强心苷的理化检识
(一)性状 多为无色结晶或无定型粉末。
2.较低波数--αβ不饱和内酯环 C=O正常吸收
2.较低波数--αβ,γδ-不 饱和内酯环C=O正常吸收
(毛花洋地黄毒苷元 1756 cm-1)
(嚏根草苷元1718 cm-1)
两区频率较高―――→ △40 cm-1 ←―――两区频率较低
↓
↓
乙型比甲型多一双键,共轭程度高,频率降低
αβ饱和内酯环C=O吸收峰1786 cm-1 αβ不饱和内酯环C=O吸收峰1756 cm-1 αβ,γδ-不饱和内酯环C=O吸收峰1718 cm-1
蜗 牛 酶
3. 碱催化水解
内酯环的水解: KOH/H2O OH- 开环
H+
环合
* 甲型强心苷: C22活性亚甲基
乙型强心苷在氢氧化钾醇溶液中,不发生双键 转移,但内酯环开裂生成甲酯异构化苷
22
23
20 14
21
O
O
KOH MeOH
OH
COOCH3 OH
OH
COOCH3
-H2O
O
强心苷的颜色反应
现临床上应用多达二、三十种,主要用以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节律障碍等心脏疾病. 如:西地兰、地高辛(毛花洋地黄叶) 黄夹苷(强心灵,夹竹桃果仁)
动物中至今尚未发现有强心苷类存在 。
(二) 化学结构及分类
甾体类化合物
![甾体类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25c9cdd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d.png)
12
R
17
11
13
16
1 10
9C
D
2
A
B
8 14
15
3
5
7
4
6
一、甾体化合物旳构造与分类
各类甾体成份C17位都有侧链。根据侧链构造旳不同, 又分为许多种类,如表9-1所示。
表9-1 天然甾体化合物旳种类及构造特点
名称
A/B
B/C
C/D
C17-取代基
植物甾醇
顺、反
反
反
8~10
个碳旳
脂肪烃
胆汁酸
顺
(一) 性状 强心苷多为无定形粉末或无色结晶,具有旋光性,C17
位侧链为β构型者味苦,为α构型者味不苦。对粘膜具有 刺激性。
(二) 溶解性 强心苷一般可溶于水、醇、丙酮等极性溶剂,微溶于乙
酸乙酯、含醇氯仿,几乎不溶于乙醚、苯、石油醚等极性小 旳溶剂。
强心苷旳溶解性与分子所含糖旳数目、种类、苷元所含 旳羟基数及位置有关。原生苷因为分子中含糖基数目多,而比其 次生苷和苷元旳亲水性强,可溶于水等极性大旳溶剂,难溶于极 性小旳溶剂。在溶解性旳比较中还需注意糖旳类型、糖和苷元上 羟基旳数目,假如羟基数越多,亲水性则越强,例如乌本苷 (ouabain)虽是单糖苷,但整个分子却有八个羟基,水溶性大 (1:75),难溶于氯仿;洋地黄毒苷虽为三糖苷,但整个分子只 有五个羟基,故在水中溶解度小(1:100000),易溶于氯仿 (1:40)。另外,分子中羟基是否形成份子内氢键,也可影响强 心苷溶解性。可形成份子内氢键者亲水性弱,反之,亲水性强。
4.Rosenheim反应 将样品溶于氯仿,加25%旳 三氯乙酸乙醇溶液,呈红色至紫色。 5.三氯化锑或五氯化锑反应 将样品溶液点于滤 纸上,喷20%三氯化锑或五氯化锑旳氯仿溶液 (不含乙醇和水),于60℃~70℃加热3~5分钟, 样品斑点呈现灰蓝、蓝、灰紫等颜色。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4f5f05ce6f1aff00bed51e67.png)
OH
极性: D>C> A >B 洗脱顺序 B A C D
七、强心苷的生理活性
1、C3-O-糖,可改变强心作用,单糖
本身无强心作用
2、甾体母核的立体结构与毒性的关系
3、强心苷对动物肿瘤有抑制作用
第三节 甾 体 皂 苷
一、定义 甾体皂苷(steroidal saponins)是一类由含有27个碳原子的螺 甾醇或呋甾醇与糖结合而成的寡糖苷。 存在:大多存在于单子叶植物的百合科,石蒜科和薯蓣科等 植物中。常用中药知母、天门冬、麦门冬、七叶一枝花等都 含有大量甾体皂甙。 用途:甾体皂甙元是合成甾体避孕药及激素类药物的原料。
《二》作用于α-去氧糖的反应
1、keller-kiliani(K.K)反应 (试管反应) FeCL3-冰HAC反应——只适于游离α-去氧糖或α-去氧糖苷 现象:HAC层显蓝绿色;界面显红色 (对结合在Ⅰ型强心苷中的α-去氧糖和乙酰化的α-去氧糖不 反应) 2、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 (纸片反应) 喷试剂后90℃加热30’——显红色(分子重排后的缩合反应) 3、占吨氰醇反应(xanthydrol)——适于任何α-去氧糖苷 样品+试剂 水浴△3’ 红色 4、过碘酸-对硝基苯胺反应 (显色剂) 样品——喷过碘酸试剂10’后再喷对硝基苯胺试剂 深黄色 喷 5%NaOH/MeOH 绿色
OH OH
乌本苷
OH
O
CH3
OH OH
特例 :亲脂性苷——毛地黄毒苷(含3个糖,共有5个OH)
难溶于水(1:100000)易溶于CHCL3(1:40) 亲水性苷——乌本苷 (含1个糖,有8个OH)
易溶于水(1:75),难溶于CHCL3
3、碱水解反应
《甾体类化合物》课件
![《甾体类化合物》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dc880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b.png)
侧链的氧化和环化
氧化反应:将甾体类化合物的侧链进行氧化,生成相应的氧化产物 环化反应:将氧化产物进行环化,生成相应的环化产物 反应条件:氧化反应和环化反应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如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产物性质:环化产物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可以用于药物合成、农药合成等领域
甾体激素类药物
其他生物活性
抗炎作用:抑制炎症反应,减 轻炎症症状
抗肿瘤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生 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抗病毒作用:抑制病毒复制, 减轻病毒感染症状
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保 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新药研发方向
心血管药物:开发新型心血管 药物,如降血脂、降血压等
抗病毒药物:研究甾体类化 合物在抗病毒方面的作用
政策支持:政府对 医药行业的扶持政 策将促进甾体类化 合物市场的发展
国际合作:跨国合 作将促进甾体类化 合物市场的全球化 发展
汇报人:
甾体激素类药物是甾体类化合物的重要应用领域 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等作用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哮喘、过敏、风湿病等
甾体抗炎药
甾体类化合物:包括皮质激素、性激素等 应用:在抗炎、抗过敏、抗风湿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作用机制: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代表药物:地塞米松、泼尼松等
增强机体免疫功 能:通过增强机 体免疫功能,提 高机体对肿瘤细 胞的识别和杀伤 能力,达到抗肿
瘤的效果
抗病毒作用
抑制病毒复制:通 过抑制病毒RNA或 DNA的合成,阻止 病毒复制
干扰病毒组装:干 扰病毒蛋白质的组 装,阻止病毒成熟
激活免疫系统:刺 激免疫系统,增强 机体对病毒的抵抗 力
抑制病毒感染:直 接抑制病毒对宿主 细胞的感染,保护 细胞免受损伤
甾类化合物
![甾类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8d45700771fe910ef12df8b6.png)
CH3 OH
O OH(H)
OCH3
OH
O OH(H)
CH3 OH
OH
OH
(三)苷元与糖的连接方式
强心苷多为低聚糖苷。
Ⅰ型:
苷元-(2,6-去氧糖)x-(D-葡萄糖)y
Ⅱ型:
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y
Ⅲ型:
苷元-(D-葡萄糖)Y
Ⅰ型、 Ⅱ型较多。
O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O
CH3
OO CH3
OO
CH3
HO
CH2OH
红紫蓝绿污绿- 黄红紫蓝-褪色 褪色
硫酸层红色或蓝色,氯仿层绿色 荧光
紫红-蓝-绿变化 淡红,紫红
Rosen-Heimer 红-紫,60℃ 红-紫红100℃
Kahlenberg 蓝、灰蓝、灰紫
第二节 强心苷类化合物 一、概述 ❖ 含义:是生物界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的
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而 成。
5.显色反应:同三萜皂苷和甾体。
三萜皂苷显红紫色 (1)醋酐-浓硫酸
甾体皂苷显蓝绿色
三萜皂苷加热到100℃显色 (2)三氯醋酸
甾体皂苷加热到60℃显色
三.甾体皂苷的提取与分离 基本同三萜皂苷,只是甾体皂苷不含羧基,
为中性,亲水性弱。 中性醋酸铅:酸性皂苷沉淀
铅盐沉淀法: 碱性醋酸铅:中性皂苷沉淀
27
17 E O
24
19 C 10 9 H
16
D
14
H
8
A BH H
5
薯蓣皂苷元
3、呋甾烷醇型
❖ 螺甾烷醇型皂苷最大的特征是F环开环, 碳22位上多有羟基或甲基取代;碳26上羟基均 与葡萄糖成苷。且易被酶解,除去碳26上葡萄 糖, F环随之闭和,转为螺甾烷醇型皂苷。
第七章甾体化合物
![第七章甾体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84439970453610661ed9f4c5.png)
C21甾:是含有21个碳的甾体衍生物。以孕甾烷或其异构体为基本骨架。
C5、C6——多具双键
C17——多为α-构型,少为β-构型
C20——可有>C=O、-OH
C11——可有α-OH
C-3、8、12、14、17、20——可能有β-OH强心苷:是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由强心苷元和糖缩合而产生的一类苷。海洋甾体化合物:不少海洋甾体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海洋甾体化合物具有活性强、结构复杂的特点。第一节强心苷(考点;结构类型,甲乙型)强心苷是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由强心苷元和糖缩合而产生的一类苷。强心苷是治疗室率过快心房颤动的首选药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主要药物。
强心苷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考点)强心苷的化学结构对其生理活性有较大影响。强心苷的强心作用取决于苷元部分,主要是甾体母核的立体结构、不饱和内酯环的种类及一些取代基的种类及其构型。糖部分本身不具有强心作用,但可影响强心苷的强心作用强度。强心苷的强心作用强弱常以对动物的毒性(致死量)来表示。
影响强心苷强心作用大小的因素有以下:1 .甾体母核:甾体母核的立体结构与强心作用关系密切。2.不饱和内酯环:C17所连不饱和内酯环必须是β-构型(17α-H),不饱和内酯环不能发生开环,氧化或双键移位,否则强心作用降低或消失。3.取代基4.糖部分:强心苷中的糖本身不具有强心作用,但它们的种类、数目对强心苷的毒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苷元连接糖形成单糖苷后,毒性增加。随着糖数的增多,分子量增大,苷元相对比例减少,又使毒性减弱。一般甲型强心苷及苷元的毒性规律为:(三糖苷<二糖苷<单糖苷)>苷元。单糖苷因水溶性低于二糖及三糖苷,而亲脂性强,与心肌细胞膜三的类脂质亲合力强,故毒性大。苷元相同的单糖苷,糖越接近心肌正常代谢产物,则毒性越强。单糖苷的毒性次序为:葡萄糖苷>甲氧基糖苷>6-去氧糖苷>2,6-去氧糖苷。乙型强心苷元及其苷的毒性规律一般为:苷元>单糖苷>二糖苷乙型强心苷元的毒性>相应的甲型强心苷元
中药化学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
![中药化学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b2f44d67172ded630b1cb6c5.png)
铅盐法: 沉淀酚酸类杂质(鞣质等), 应注意 调整含醇量,减少强心苷的损失
注意某些强心苷的脱酰基反应
吸附法: 活性炭吸附除去叶绿素等脂溶性杂质
昆虫变态激素 8~10个碳原子含氧烃类
胆汁酸类
戊酸
A/B B/C C/D 反反顺 顺\反 反 顺 顺\反 反 反 顺\反 反 反 顺反 反 顺反 反
强心苷类
含义: 是指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对心脏具 有显著生物活性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一. 结构与分类 (一)苷元部分:
依C17 -位上连接内 酯环大小的不同
II型强心苷的水解 原生苷元和糖衍生物
条件温和(水、36℃左右、24 hr)、
专属性强 生苷和葡萄糖
I、 II型 次
酶 植物体内只有水解葡萄糖的酶、 III型
水
苷元、葡萄糖
解
I型 苷元-(2、6-二去氧糖)Χ(D-葡萄糖)У
II型 苷元-(6-去氧糖)Χ - (D-葡 萄糖)У
III型 苷元- (D-葡萄糖)Χ
18 R
12
11
19
C 13
1
17 16
D
8
15
2
A 10
9
B
14
3
7
4 56
O
22 23
20 21
O
强心甾烯
3β-OH 14β-OH
甲型强心苷元 3 -位连接糖
甲型强心苷
22 23
24
20
O
21 O
C
D
AB
海葱甾烯(蟾蜍甾二烯) 3β-OH 14β-OH
乙型强心苷元 3-位连接糖
乙型强心苷
(二)糖部分
解反应的副反应,应注意避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9-1 天然甾体化合物的种类及结构特点
名称
A/B
B/C
C/D
C17-取代基
植物甾醇
顺、反
反
反
8~10个碳的脂肪
烃
胆汁酸
顺
反
反
戊酸
C21甾醇
反
反
昆虫变态激素
顺
反
强心苷
顺、反
反
顺
C2H5
反
8~10个碳的脂肪
烃
顺
不饱和内酯环
蟾毒配基
顺、反
反
甾体皂苷
顺、反
反
反
六元不饱和内酯
环
反
含氧螺杂环
甾体生物碱
4
天然甾体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cardiac glycosides) 一、强心苷概述
是生物界中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 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类苷。
它们主要分布于夹竹桃科、玄参科、百合科、萝摩科、 十字花科等十几个科的一百多种植物中。常见的有毛花洋地黄、 紫花洋地黄、黄花夹竹桃、毒毛旋花子、铃蓝、海葱、羊角拗 等。
17
(2)α-去氧糖: 常见于强心苷类,是区别于其 它苷类成分的一个重要特征。
有2,6-二去氧糖如D-洋地黄毒糖等;2,6-二
去氧糖甲醚如L-夹竹桃糖、D-加拿大麻糖等。
CH3 O H, OH
CH3 O H, OH
HO OH
HO OCH3
D-洋地黄毒糖 D-加拿大麻糖
16
CH3
O
OH H , OH
CH3 HO
O
H , OH
HO
OH
OHOH
D-鸡纳糖 D-弩箭子糖
CH3 O H , OH
HO
OHOH
D-6-去氧阿洛糖
CH3 HO O
OCH3 H, OH
HO O CHH3O H, OH
O
CH3 HO
H,
OH
HO
OH
OCH3
OH
D-洋地黄糖 L-黄花夹竹桃糖 L-夫糖
11 19 1
R
20 12 18 17
C 13 D
16
2
A
9 10
B
8 14
15
3
574Fra bibliotek6甾体化合物可分为两种类型:A/B环顺式稠合的称正系;A/B
环反式稠合的称别系。通常这类化合物的C10、C13、C17侧链大 都是β构型,C3上有羟基,且多为β构型。甾体母核的其他位 置上也可以有羟基、羰基、双键等官能团。
10
二、强心苷的结构与分类
1 、苷元部分的结构 强心苷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 而成。天然存在的强心苷元是C17侧链为不饱和内 酯环的甾体化合物。其结构特点如下: (1)环的稠合方式为A/B环有顺、反两种形式, 但多为顺式;B/C环均为反式;C/D环多为顺式。
11
(2)取代基
C10、C13、C17的取代基均为β型。 C3、C14位有羟基取代。母核其 它位置也可能有羟基取代,其中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甾体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2、掌握强心苷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检识
及提取分离方法。 3、掌握甾体皂苷结构、分类、理化性质、检
识及提取分离方法。 4、熟悉碳-21甾体化合物及植物甾醇。 5、熟悉胆汁酸类化合物。
1
第八章 甾体类化合物
(steroids)
概述
强心苷类化合物 甾体皂苷 C21甾体化合物 植物甾醇 胆汁酸类化合物 昆虫变态激素
16β-OH有时与小分子有机酸, 如甲酸、乙酸等以酯的形式存在。
在C11、C12和C19位可能出现羰 3 基。有的母核含有双键,双键常 OH
在C4、C5位或C5、C6位。
O
22
23
O
11 19
20
18 12
21 17
13
C
D
14
A10 B OH
5
4
6
12
(3)强心苷元分类
①C17侧链为五元不饱和内酯环(△αβ-γ-内酯),称 强心甾烯类,即甲型强心苷元。在已知的强心苷元中,
2
第一节 概述
甾体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天然化学成
分,包括植物甾醇、胆汁酸、C21甾类、强心苷、甾体皂苷、 甾体生物碱等。尽管种类繁多,但它们的结构中都具有环戊
烷骈多氢菲的甾体母核。
R
1
2
A
12 13 17
11
10 9 C
D
14
16 15
B8
34 567
3
一、甾体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各类甾体成分C17位均有侧链。根据侧链结构的不同, 又分为许多种类,如表9-1所示。
23 22 20
O
24
O
21
H
海葱甾
23
22 20
O
24
O
21
H
H
H
海葱甾二烯(蟾蜍甾二烯)
14
强心苷元实例
O
O
O
O
OH HO
洋地黄毒苷元
O
O
OH HO
3-表洋地黄毒苷元
O
O
OCH2CH3
OHC
OH HO
OH HO
蟾毒素
绿海葱苷元
15
2.糖部分的结构
构成强心苷的糖有20多种。根据它们C2位上有无羟 基可以分成两类。 ➢(1)α-羟基糖: 除D-葡萄糖、L-鼠李糖外,还有6-去氧糖如L-夫糖、 D-鸡纳糖等;6-去氧糖甲醚如L-黄花夹竹桃糖、D洋地黄糖等。
8
强心苷的存在部位
强心苷可以存在于植物体的叶、花、种子、 鳞茎、树皮和木质部等不同部位。在同一植 物体中往往含有几个或几十个结构类似、理 化性质近似的苷,同时还有相应的水解酶存 在。另外,强心苷结构复杂,性质不够稳定, 易被水解生成次生苷,给提取分离工作带来 一定的困难。
9
强心苷的生物活性
强心苷是一类选择性作用于心脏的化合物。临床 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以及一些心率 失常等心脏疾患。据报道,某些强心苷有细胞毒 活性,动物试验表明可抑制肿瘤。此外,强心苷 类化合物有一定的毒性,它能致恶心、呕吐等胃 肠道反应,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眩晕、头痛 等症。
大多数属于此类。
O
22
23
O
18 20
12
17
21
11
19 1
13
16
2
10
9 8
14
H
15
3
7
456
强心甾
O
22
O
20
21
H
H
H
强心甾烯 13
(3)强心苷元分类
②C17侧链为六元不饱和内酯环(△αβ,γδ-δ-内 酯),称海葱甾二烯类或蟾蜍甾二烯类,即乙型 强心苷元。自然界中仅少数苷元属此类,如中药 蟾蜍中的强心成分蟾毒配基类。
甾体类化合物在无水条件下用酸处理,能产生各种颜色反 应。这类颜色反应的机理较复杂,是甾类化合物与酸作用, 经脱水、缩合、氧化等过程生成有色物。
1.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将样品溶于氯仿,加硫 酸-乙酐(1:20),产生红→紫→蓝→绿→污绿等颜色变 化,最后褪色。
7
第二节 强心苷类化合物
5
二、甾体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甾体化合物是由甲戊二羟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转化而来,可 以衍生成甾醇类、C21甾类、强心苷元类、甾体皂苷元类等 等。如图9-1(p249) 所示。
乙酰辅酶A
角鲨烯(squalene)
2,3-氧化角鲨烯(2,3-oxidosqualene) 羊毛甾醇
6
三、甾体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