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规划的整体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校园规划的整体设计
【摘要】本文介绍了大型校园的规划现状,从设计思想上刨析当前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人文环境的失落。提出应从根本上由理性主义转向人文主义思想,真正从校园出发,以一种诗性思维的方式,体验和追求校园的场所精神以机群的角度探讨校园规划的根本品质与属性,增进机群的复杂性给校园带来生机。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人文精神;理性主义场所精神;诗性思维;集群性
自近代以来,大学校园作为培养人才,孕育文明的殿堂,其校园环境建设历来受到重视著名的建筑师小沙里宁曾说:“大学是属于我们的时代,而庙宇。教堂是中世纪的产物,大学就象时代文化沙漠中的绿洲,校园里有美好的步行区,林荫道,而别处都没有这就说明只有校园才存在永恒的建筑学。”大学校园,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生活环境的一种象征:绿色,安宁,自由,开放.....成为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境界。
1.当前我国新建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近几年我国迎来了大学校园建设的新高潮,校园规划设计理念和方式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顺应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塑造能够促进交往,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以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和追求,然而,在近年来的大量实践后,我们却发现:很多的新建成的校园一味求“大”,结果往往只是“看上去很美”却普遍缺乏生机和活力,校园的文化气息更是无从谈起,在与很多同学谈起新建大学校园的感受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到了老区想念书,到了新区想挣钱,新校区漂亮各方面的设备也较好,但总是缺少可一些大学校园的氛围,大家在校园里的生活比较单调。
1.1校园分区结构的问题
除某些特殊原因外,大型校园已不在校区内设教工生活区,但是学生生活区也有向校外商品化的学生公寓转向的趋势。学生区设于校外或与教学区距离太远,学生不到教室自习,教学区晚上也就变成空寂灰暗的空间,没有活力。而在宿舍里看书,坐着看就想躺着看,躺着看一会就睡着了,同样学生区距离体育区过远也难吸引学生养成在课外时间经常到操场自觉锻炼的习惯,学生宿舍分布于校外就更谈不上让学生经常去运动场了,而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成长正是校园规划的基本目的。
从另一方面看,校园内的活动休憩区,过于集中,大片的广场,绿地成为了摆设,几乎没有人愿意在其中驻留。大面积的草地限制了其可进入性,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显然是规划设计者始料未及也不愿看到的。
1.2大型校园的交通问题
学生区距教学区太远,必然招致大量的自行车洪流充斥于道路,各类场地变成了存车的海洋。规划的步行区无人步行和滞留,下课后看不到师生在校园继续切磋,看不到同学三三两两在道路边走边聊,交流信息,对规划设计的大中小各种层次的交往空间也无暇驻足,到处是急匆匆赶路的人还要时刻注意不被别的车碰到,也无心观赏建筑师构筑的各种美景,更无法营造出三五成群,边走边聊的人性化和生活化的街道空间。
1.3建筑和环境的创造往往被当作单纯的“艺术”创作,主要依然是空间形体设计,更注重构图,比例,均衡,韵律等视觉美学要素
于是,为“配合”基地的尺度,往往追求夸张的建筑尺度和体量,相应的,不得不将广场,绿地,水面,道路的尺度扩大到夸张的程度。因此,昔日一些老校园中那些供人小坐交谈集会的室外活动场所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各自为政的纪念碑式的建筑;那学充满活力,令人倍感亲切的街道变成了纯粹的交通渠道,广场成了无明确范围的巨大“空”间。
面对不同的基地,不同的大学时,我们的规划方案却缺乏变化,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往往陷入了某些类似的模式,于是校园规划成了可以到处拷贝的产品。模式化的规划语言往往忽略了具体的需求和品质,从而导致了校园空间环境的简化,不合理甚至是粗糙。这已成为我国当前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一个普遍的问题。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反思,我认为有必要对其思想根源进行剖析,才能真正”病根”。
2.大学校园规划的人文主义转向
诺伯格·舒尔茨在其《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一直在追求被现代主义建筑规划理论所冷落,被人遗忘的场所概念。他将场所(place)置于空间(space)之上,认为空间只是一个在抽象的概念,而场所才能表达和人的关系。他提出“场所精神”的概念,以具体的,存在的观点来理解建筑,强调建筑应属于“生活的世界”而非“逻辑的世界”,也就是强调”人”的关注,认为人是多样的,具体的,主张人与其生活环境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并将真正创造一个对人有意义的生活环境作为其终极目标。这正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对待人和空间问题上的基本主张。
一个大学何以生气勃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场景?这就要有赖于校园建设空间环境所具有的特制及其与校园生活之间的和谐关系。一方面,适宜的校园空间环境是校园生活展开的物质基础,生活对空间环境的营造提出要求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发生;另一方面,也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人们理解了自身与空间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于是,空间成为场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使人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中的一切成了对人的活动的影响,反过来也被人的活动所改变,大学校正是在这样的与生活的互动中与人建立起了有意义的联系。
由此可见,校园生活和环境之间的关联是一种整体的,直接的关联。因此,
校园的空间环境所显示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空间,功能和特征,更重要的是他对于人的意义,也就是“场所精神”,因此要把大学校园理解成为一种场所,也就是说要将我们对于大学校园归住的焦点由抽象的功能,空间或形式的范畴扩展为具体的,与生活其中的“人”息息相关的场所。正如路易斯*康所说:大学是个中心,是某种有关人性种种的事物,这是真正的大学.....
大学校园的场所精神正是在校园生活和校园空间环境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处于一定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校园,其场所精神,必然表现出不同地域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特征,因此,研究校园的生活,并且将其与一定的自然条件,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关注空间于生活的契合,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使我们所建成的校园空间环境满足广大师生真实而生动的生活要求,成为与他们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特征和特别意义的场所。
将”场所精神”作为我们在校园建设活动中的根本依据和追求目标,以人为本——表现和展示校园文化和生活,这正是人文主义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基本主张。
3.增进集群的复杂性
我们在观察不同校园多种多样的特性时,有时会陷入更多的困惑之中,一些新建的校园,虽然建筑宏伟,道路宽敞,空间明亮,但你回感到某中单调与冷寂,缺少生机,而有些老校园,虽然场地局促,建筑陈旧,但会让你感到某种米人的气质。有时候,我们会认为:一定是时光在着二种不同的类型校园之间,起到了某种调和作用,渐渐的校园之中增加了活动,增加了人员,,丰富了色彩,校园开始有了生机。当然时光也会增进新的紊乱,新的无奈。看来一个校园的协调动作,似乎是与人们永不停息的活动,与人们和环境之间形成的种种关系分不开的。
4.小结
在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把建筑,环境人结合起来,看做一个整体设计,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完整的结合体。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与技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4,(6,7).
[2]建筑知识.中国建筑协会.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