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曲线创新笔记摘抄有感
第二曲线创新
• 当我跟你说增长速度是倍数变化,是比绝对值变 差一个更加预警的一个信号。所以顶级CEO一定 要看自己的增长速度,变差之前来预警自己。
• 什么时候启动第二曲线?
• 当你的还在增长,但是增长速度的拐点开始下来 的时候,就要开始布局第二曲线。这是一个在关 于判断极限点这样的指标。如果到了极限点再拐 ,神仙也来不及了。
第二曲线创新
创新篇
©NSCA Certification Commission
• 创新的三个模型——第一曲线,第二曲线和飞形 创新。
• 在今天这个时代如果不创新,这个词叫等死。因 为你过去的范式已经很难来延续了。但是如果创 新的话,其实创新死的概率更高。所以创新早死 。所以各位想想看,现在真的是一个难题,我不 创新死,我创新早死,说存在这样很重要的一个 二元悖论出来。
第二曲线创新
创新篇
©NSCA Certification Commission
• 第二曲线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点叫破局点。 如果不 过破局点,就很难获得这种自然的增长,太多的 创业企业,永远在低水平的重复,你就没有突破 破局点,没有突破那个阈值。
• 所以这两点构成了这样的一些难题。
• 从生物学里边得到的启示。当年有人在质问达尔 文,几乎跟我们今天刚才的窘境是同样的一个窘 境,大家质问达尔文,说怎么可能从一个物种突 然变成另外一个物种,比如说怎么可能突然从狼 物种变成了狗这种物种了,这是个大难题。
• 第二节有一个重要点叫破局点,这个破局点非常 重要。有两个问题,第一我如何识别破局点。第 二,如何击穿破局点,所以大家一定要找到并击 穿破它产生自增长,感觉就太美妙了。
第二曲线创新
创新篇
©NSCA Certification Commission
第二曲线创新笔记摘抄有感
AB 分类法示意图 3
自己的定位分类被占领,就继续细分,没有小市场,只要击穿阈值,都有大市
场
美团选择新兴价值网的原因
一打不过巨头
二巨头不屑做
三市场足够大
4、美团酒旅的错位竞争
我们能做的是,努力观察强大对手的边界,在他的边界之外寻找破局点(新
兴价值网)
第八章颠覆性创新:创业者的理想后门
1、两种第二曲线
第三章分形创新:每一步都是上一步的结果 1、变异+选择=新物种 管理可以看作遗传,创新如同变异。如何从第一曲线到第二曲线犹如自然选 择进化论。自然界无飞跃,自然选择仅能借着轻微的、连续的、有利的变异 的累积而发生作用,没有巨变和突变,而是按照短小的和缓慢的步骤发生作 用。变异被强化,新物种才有可能产生。 2、创新+选择=第二曲线 创新源于主营业务日常的不断迭代,当其中某次级创新受消费者、市场或者 资本等青睐,就有可能成为第二曲线。 3、分形创新 貌似伟大的创新都源于第一曲线的分形创新。 案例 阿里巴巴的第一曲线电商业务中有很多类似支付宝的分形创新有些消失了, 如来往,有些成功了,如菜鸟物流。 美团的团购业务升级到到店业务,成为了美团的第一曲线,发生了酒旅、外 卖、影票等多个分形创新,最终由外卖成为第二曲线 4、变异的数量与速度 在将分形创新与变异思想引入创新领域时,要注意两个要素,一是是否具有 足够的变异数量,二是变异的速度是否足够快。 ①变异的数量
心得体会-《第二曲线创新》学习心得
《第二曲线创新》学习心得本周学习了《第二曲线创新》这本书,本书是李善友老师经过多年的摸索,所总结出的创新理念的一本书,书里有很多理论确实对认知、对生命的成长有很多指导意义。
一、“美好的事物”是自然“长”出来的把眼前的事做到极致,美好的事物就会呈现出来;那个美好的事物不是设计和规划出来的,而是慢慢做出来、长出来的。
这就是一种生物态的思维模式。
很多美好的体验都是在成长、探索的体验中,自然生出的。
二、从“经验”上升到“思维模型”什么叫思维模型?以前的认知叫“眼见为实”,我们眼睛所获取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0%,然后把这种信息提炼成具象的“经验”来指导未来。
但个人的经验边界太窄了,也无法跨领域。
这是农业社会的模式。
后来发展成理性,用“思想”看世界。
就是把经验再抽象化(升级),拓宽了边界;在思想里边再提炼一个模型(工具)出来,这个东西就叫思维模型。
这是现代社会的模式。
什么叫多元思维模型?就是通过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不同的维度,来观察事务,分析问题,这样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最好的多元思维模型,来自于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芒格)。
就像下围棋,一个专业的围棋选手,一定会去练定式,定式练得越多,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反应就越快;又像学画画,对工具、笔触的理解越多越深,画得就会越好。
所以要多学多思,学到老活到老。
三、第一曲线、第二曲线与分形创新创新是渐进性的,我们把它描述为第一曲线;在说第二曲线之前,我们先说“分形”。
“分形”指事物在不同的尺度下具有自相似性。
比如树叶、雪花、海岸线,都是大自然分形的体现。
同样的,如果我们放大第一曲线,就会发现在不同的尺寸,比如公司、产品和部件,都可以发现存在很多小的S曲线。
其中的一条S曲线,通过革新、迭代,就可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曲线,这就是第二曲线。
这种在第一曲线成长出来的创新,就叫“分形创新”。
(这就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的美好就能出来”的具象。
)四、如何识别破局点、击穿破局点当任何一个领域发生快速(比如十倍速)变化的时候,就是有可能的破局点要出来的时候;就像互联网(手工办公到电脑办公)、智能手机(人人机不离手,美团从PC端全面转入移动端)。
第二曲线创新读后感
第二曲线创新读后感
《第二曲线创新》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阐述了创新的本质和如何通过第二曲线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下面是我的读后感。
我认为第二曲线创新是一种非常新颖的观点。
传统的创新概念往往侧重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而第二曲线创新则强调了通过现有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这一点非常有价值,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并非最容易的选择,相反,通过现有资源的优化和利用,可以实现更大的突破。
第二曲线创新提出了一种“非线性”的思维方式。
在传统的创新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试验和探索,才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而第二曲线创新则采用了一种“俯瞰”的思维方式,通过从高处俯瞰整个企业或行业,找到潜在的第二曲线机会,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最后,我认为第二曲线创新的关键是在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之间建立“价值连接”。
只有通过建立这种连接,才能实现第二曲线的增长。
为此,企业需要不断发掘和创造新的价值点,并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和用户黏性,将这两个曲线连接起来。
总结起来,《第二曲线创新》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新思维方式,对于任何想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第二曲线创新》学习心得
《第二曲线创新》学习心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第二曲线创新》学习心得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第二曲线创新,学习,心得,第二曲线创新,学习,心得,本周,本,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范文大全中查看更多范文。
《第二曲线创新》学习心得本周学习了《第二曲线创新》这本书,本书是李善友老师经过多年的摸索,所总结出的创新理念的一本书,书里有很多理论确实对认知、对生命的成长有很多指导意义。
一、“美好的事物”是自然“长”出来的把眼前的事做到极致,美好的事物就会呈现出来;那个美好的事物不是设计和规划出来的,而是慢慢做出来、长出来的。
这就是一种生物态的思维模式。
很多美好的体验都是在成长、探索的体验中,自然生出的。
二、从“经验”上升到“思维模型”什么叫思维模型?以前的认知叫“眼见为实”,我们眼睛所获取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0%,然后把这种信息提炼成具象的“经验”来指导未来。
但个人的经验边界太窄了,也无法跨领域。
这是农业社会的模式。
后来发展成理性,用“思想”看世界。
就是把经验再抽象化(升级),拓宽了边界;在思想里边再提炼一个模型(工具)出来,这个东西就叫思维模型。
这是现代社会的模式。
什么叫多元思维模型?就是通过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不同的维度,来观察事务,分析问题,这样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最好的多元思维模型,来自于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芒格)。
就像下围棋,一个专业的围棋选手,一定会去练定式,定式练得越多,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反应就越快;又像学画画,对工具、笔触的理解越多越深,画得就会越好。
所以要多学多思,学到老活到老。
三、第一曲线、第二曲线与分形创新创新是渐进性的,我们把它描述为第一曲线;在说第二曲线之前,我们先说“分形”。
“分形”指事物在不同的尺度下具有自相似性。
比如树叶、雪花、海岸线,都是大自然分形的体现。
同样的,如果我们放大第一曲线,就会发现在不同的尺寸,比如公司、产品和部件,都可以发现存在很多小的s曲线。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如果做笔记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是心理学家厄宾浩斯在19世纪末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记忆的遗忘规律。
根据厄宾浩斯的研究,人类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忆在一段时间内会出现快速的遗忘,之后再稳定下来。
这一规律在学习、复习、记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做笔记是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那么如果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来做笔记呢?一、理解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厄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描述了一个人在学习新知识后所经历的遗忘过程。
当一个人刚刚学习了新知识的时候,他所形成的记忆会迅速的衰退,但是当他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复习和记忆的时候,这个过程会得到延缓。
厄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人类在学习后1天会遗忘掉已经学习的70的知识,7天会遗忘90,但是只要在学习后不断复习和记忆,就可以使得这一遗忘过程得到减缓。
二、如何根据厄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来做笔记1. 第一次学习时做笔记当你第一次学习到新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做好笔记。
这是因为第一次学习时所形成的记忆最为脆弱,需要通过笔记来巩固和加深。
2. 定期复习笔记根据厄宾浩斯的研究,我们知道只是做一次笔记是不够的,定期的复习和记忆才能防止遗忘。
建议在学习新知识的后的第二天,第七天和第三十天分别对所做的笔记进行复习,这样可以很好地延缓遗忘过程。
3. 导入新的知识在复习笔记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新的知识点或者理解有误的地方,一定要及时修改并且补充笔记。
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
三、如何做好笔记1. 精炼做笔记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地精炼,抓住重点。
不要简单地把整本书或者知识点都抄下来,而是要剔除无关紧要的内容,留下最核心的知识点。
2. 总结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总结和理解。
这样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且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更加有效地触发记忆。
3. 组织做笔记的时候要注意分类和组织。
可以根据知识点的不同进行分类,建立起层次化的知识结构。
这样做在复习的时候会更加清晰明了。
四、总结厄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给我们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第二曲线创新》学习心得[5篇材料]
《第二曲线创新》学习心得[5篇材料]第一篇:《第二曲线创新》学习心得《第二曲线创新》学习心得本周学习了《第二曲线创新》这本书,本书是李善友老师经过多年的摸索,所总结出的创新理念的一本书,书里有很多理论确实对认知、对生命的成长有很多指导意义。
一、“美好的事物”是自然“长”出来的把眼前的事做到极致,美好的事物就会呈现出来;那个美好的事物不是设计和规划出来的,而是慢慢做出来、长出来的。
这就是一种生物态的思维模式。
很多美好的体验都是在成长、探索的体验中,自然生出的。
二、从“经验”上升到“思维模型”什么叫思维模型?以前的认知叫“眼见为实”,我们眼睛所获取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0%,然后把这种信息提炼成具象的“经验”来指导未来。
但个人的经验边界太窄了,也无法跨领域。
这是农业社会的模式。
后来发展成理性,用“思想”看世界。
就是把经验再抽象化(升级),拓宽了边界;在思想里边再提炼一个模型(工具)出来,这个东西就叫思维模型。
这是现代社会的模式。
什么叫多元思维模型?就是通过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不同的维度,来观察事务,分析问题,这样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最好的多元思维模型,来自于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芒格)。
就像下围棋,一个专业的围棋选手,一定会去练定式,定式练得越多,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反应就越快;又像学画画,对工具、笔触的理解越多越深,画得就会越好。
所以要多学多思,学到老活到老。
三、第一曲线、第二曲线与分形创新创新是渐进性的,我们把它描述为第一曲线;在说第二曲线之前,我们先说“分形”。
“分形”指事物在不同的尺度下具有自相似性。
比如树叶、雪花、海岸线,都是大自然分形的体现。
同样的,如果我们放大第一曲线,就会发现在不同的尺寸,比如公司、产品和部件,都可以发现存在很多小的S曲线。
其中的一条S 曲线,通过革新、迭代,就可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曲线,这就是第二曲线。
这种在第一曲线成长出来的创新,就叫“分形创新”。
学霸笔记摘抄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学霸,这个词语在校园里总是充满了神秘感。
他们成绩优异,知识渊博,学习方法独特,让人羡慕不已。
那么,学霸们是如何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学霸们的笔记摘抄,看看他们是如何将知识内化的。
二、学霸笔记摘抄1. 知识点梳理学霸们在做笔记时,总是会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下是一个关于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笔记摘抄:(1)力学基本概念- 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变-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3)功与能- 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功的公式:W = Fs- 能:物体具有的做功的本领-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2. 重点难点分析学霸们在做笔记时,会特别关注重点和难点。
以下是一个关于高中数学圆锥曲线部分的笔记摘抄:(1)椭圆- 椭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个固定点(焦点)的距离与到另一固定直线(准线)的距离之比是常数- 椭圆的标准方程:$\frac{x^2}{a^2} + \frac{y^2}{b^2} = 1$(a为半长轴,b为半短轴)- 椭圆的性质:焦点到中心的距离等于半长轴,椭圆的长轴是两焦点之间的距离(2)双曲线- 双曲线的定义:平面内到一个固定点(焦点)的距离与到另一固定直线(准线)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常数-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frac{x^2}{a^2} - \frac{y^2}{b^2} = 1$(a为实半轴,b为虚半轴)- 双曲线的性质:焦点到中心的距离等于实半轴,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焦点两侧(3)抛物线- 抛物线的定义:平面内到一个固定点(焦点)的距离与到一条固定直线(准线)的距离相等-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y^2 = 2px$(p为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抛物线的性质:焦点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抛物线开口向上或向下3. 课堂笔记整理学霸们在课堂笔记中,会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公式、定理等整理出来。
《第二曲线创新(第2版)》的读后感大全
《第二曲线创新(第2版)》的读后感大全《第二曲线创新(第2版)》是一本由李善友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能够帮助。
《第二曲线创新(第2版)》读后感(一):自序2021 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是一场灾难,躲藏在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几乎需要反思:我们应该在此时此刻做些什么,才能迎来完全不同的未来?于我而言,这是一个暂停键,让我停下来反思:混沌大学应该制做什么,才能很好地帮助中国国际上广大的创业者?9 年前,我弃商从教,起初授课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讲课,后来创办了混沌大学。
这些年里,我主持了 7 期创业营、4 期创投营、3 期创新院,听起来做了很多事,其实只做了一件事。
我是一个讲课的手艺人,我的理想就是做一门世界级的课程,我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在讲课这件事上。
创新式生存疫情之后,每个人、每个组织工作都回不到过去,所有人都将面临挑战和选择。
此时,有一个词极为打动我——创新式生存。
我们突然发现,已经适应的环境突然改变,赖以踏赖以生存的根基正在坍塌,要想生存下来,只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是在既存的基础上,加固即将坍塌的根基,这一条路相对容易一些,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二是找到新地基。
此时,我想起了英国英国首相前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场好危机。
”也许脚底的根基坍塌了未必是四件坏事,我们可以寻到找到一个更加厚实的新地基,并在新的地基上以盖起高楼,所以我称它为“创新式生存”。
当然,这可能出现是一条正确但艰难的路。
在过去,创新性是一种奢侈品,只要行政管理做得足够好,第一双曲线足够扎实,就可以潇洒地开始第二曲线创新。
如今,行走上如在刀刃上用的危机感从脚底向上蹿升,创新变成必需品,只有科技才能活下来,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以及巨大的不确定性,唯有双创才能帮助我们打赢必须这场必须打赢的仗。
用哲科思维点亮创新在过去,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什么是创新?”“我们应该如何创新?”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结论,已经成为我余生最大的使命。
第二曲线对人生的启示
第二曲线对人生的启示
第二曲线对人生的启示是,人生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
曲线代表着人生中的起伏、曲折和变化。
人生中的经历和挑战并非都是线性的,而是会有很多曲线和转折点。
这个启示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能被它们击倒。
相反,我们要学会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并在逆境中努力前行。
第二曲线还告诉我们,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背后往往伴随着付出和努力。
当我们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并找到新的方法和策略来应对。
此外,第二曲线还提醒我们要放弃线性思维,而要学会接受和适应变化。
人生中的变化和转折点往往是机遇,我们需要灵活应对,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况。
总而言之,第二曲线对人生的启示是要我们接受人生的起伏和变化,并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适应,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和满足。
第二曲线读后感
第二曲线读后感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期待其实并没有多高。
毕竟,这年头各种打着创新、突破旗号的书籍太多了,大多都讲着一些空洞的大道理。
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却发现这是一次完全超乎想象的阅读之旅。
书里提到的“第二曲线”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事物发展到巅峰之前,就要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和突破方向。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一段和我那辆老旧自行车有关的经历。
那辆自行车,是我上初中的时候买的。
刚到手的时候,它崭新锃亮,骑起来轻快无比,我骑着它满世界地跑,觉得自己简直就是自由的化身。
每天上学、放学,它是我的最佳伙伴。
周末的时候,我还会骑着它去周边的小公园溜达,感受微风拂过脸颊的惬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开始出现一些小毛病。
车链子时不时地掉链子,刹车也变得不太灵敏。
一开始,我没太在意,觉得修一修还能继续用。
我找小区门口的修车师傅给紧了紧车链子,调整了刹车线,它又能正常工作一段时间。
可渐渐地,问题越来越多。
车胎磨损得厉害,经常漏气;车架上的油漆也开始剥落,露出里面生锈的金属。
骑着它的时候,不再有当初那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反而觉得很吃力。
这个时候,我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不停地修修补补,还是换一辆新的自行车?如果选择继续修,可能每次修完没多久,又会出现新的问题,而且维修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但如果换一辆新的,又觉得有点舍不得这辆陪了我这么久的老伙计。
这就像书中说的,当一个事物已经走过了它的巅峰期,进入了衰落的阶段,如果只是一味地维持现状,试图通过小修小补来让它恢复往日的辉煌,往往是不现实的。
最终,我还是决定买一辆新的自行车。
当我骑上新自行车的那一刻,那种久违的轻松和畅快又回来了。
它的性能更好,骑起来更省力,外观也更时尚。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第二曲线”的意义。
那辆老旧的自行车,就像是一个已经发展到极限的事物,如果我一直执着于它,不愿意做出改变,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无法享受到更好的体验。
而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
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去年阅读的时候,没有留意作者,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查尔斯·汉迪,啊哈创新的第一步是要能够放弃过去的成功经验,只是多数人太习惯于自己的“舒适区”,形成了惯性的思维而不自觉,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必然会依循“生命周期”的循环,由盛而衰,所差的只是时间的长短。
“创新”硬币的另一面就是“变革”,对于企业组织来说,有很多时候缺乏的不是创新的构想或是创意,而是付诸实践的变革行动,作者特别提到很多知名的企业,因为沉迷于过往的荣光最后招致被淘汰。
作者特别强调“第二曲线”的重要性,它是一种不同于过去的思考方式,让我们根据新的时代与外部环境重新看待这个世界,书中也列举了许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重大事件,充分显示了汉迪的人文关怀。
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恐怕是启动“第二曲线”的时机,好的变革通常不是等到火烧眉毛、不得不为的时候才进行的,要动手术就要趁着身体还有本钱的时候,当势头往下坠,走入生命周期的末端,变革必定事倍功半。
作者很形象地用两条半重叠的西格玛曲线来表达这个概念,当第一条曲线还处在上升阶段,第二曲线就应该启动了。
这个概念正和咱们中国经典《左传》中说的:“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道理一样,不但要换脑袋,还得趁早。
如果我们把这个概念延伸一下,那么就会出现“第三曲线”“第四曲线”,每条曲线紧密衔接,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社会、组织因此得以持续发展,创新的价值就会更加明显。
很明显,这里存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就开始增长,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资源(金钱、时间和精力)承受在第二曲线投入期最初的下降,如果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并已经掉头向下后才开始第二曲线,那无论是在纸上还是在现实中就都行不通了,因为第二曲线无法增长得足够高,除非让它大幅扭转。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判断第一曲线即将到达巅峰呢?按常理来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一切运转正常,人们很自然地希望第一曲线将继续发展下去,有什么理由不把它现在的成功作为对未来的预期呢?然而,成功往往会蒙蔽人们的双眼,打消人们的疑虑,不断巩固原有的成功模式,只有在回顾过去的时候,人们才会发现“那就是巅峰,那就是我们本应该重新思考的时刻”,但不幸的是,这种“事后诸葛亮”都是于事无补的。
创新的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创新,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本书《创新的力量》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的方法以及创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启示。
以下是我对本书的摘抄笔记。
二、创新的重要性1.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
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现代社会的科技革命,创新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2. 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创新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产品品质,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 创新是个人成长的阶梯创新不仅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对个人成长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创新,个人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三、创新的方法1. 开放式思维开放式思维是创新的基础。
它要求我们摒弃固有观念,敢于质疑、敢于尝试,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新事物、新问题。
2. 汲取灵感灵感是创新的火花。
我们可以从自然界、其他领域以及他人的经验中汲取灵感,为自己的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 团队合作创新往往需要团队的力量。
在团队中,我们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为实现创新目标而努力。
4. 持续改进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优化创新成果。
四、创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 科技领域科技领域的创新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
例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 经济领域经济领域的创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繁荣。
例如,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等创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3. 社会领域社会领域的创新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例如,教育创新、医疗创新等,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4. 个人领域个人领域的创新有助于提升个人竞争力。
《第二曲线创新》读书笔记
第一曲线:增长的极限
什么是第一曲线,当然这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感觉,是站在未来看过去,相对于未来火热的行业来说,特别是未来取代掉的旧行业(第一曲线),比如汽车代替掉马车,汽车相对于马车就是第二曲线,比如电灯代替煤油灯,电灯相对于煤油灯就是第二曲线。
当第二曲线出现,第一曲线的行业遭受到致命毁灭的打击,无论第一曲线里的行业有多大,有多牛的管理,通通失效,记得如日中天的诺基亚了吗?被苹果和众多安卓智能机消灭了,就好比恐龙遇到了环境气候变化,一夜之间灭绝。
那身在第一曲线的“恐龙”如何面对突然的环境变化呢?好多人说,转型,数据统计,企业大概率活不过或者笑不过50年,今天这个时间还在进一步缩短,因为环境变化更快,大部份企业是看到了环境变化,也积极转型,死在转型的路上。
企业死,为什么死,就是没有增长,也就是没有销量,李善友教授说这是每个企业的宿命,都有天花板,到天花板,增长开始失速,销量开始往下掉,无论如何改善管理都没用,身为一个公司的掌舵人,要能识别这个天花板在什么时候到了,敏锐看到未来的趋势,也就是第二曲线,你也可以理解转型。
首先说一下,李善友参照熊彼特的观点,增长
1。
《第二曲线创新》:创新篇
《第二曲线创新》:创新篇1 第一曲线:增长的局限企业创新的直接目的是增长。
企业一旦丧失了增长的可能性,就相当于被判了“死刑”。
企业的增长路线,可以用一条S曲线来描述。
如图所示:过了破局点,增长越来越快;这样的增长却难以永久继续,随着时间推移,达到极限点;过了极限点,就开始走下坡路。
增长很重要,但要保持继续增长难上加难。
这是“增长魔咒”。
如何破除这个“增长魔咒”?首先需要思考增长的动力在哪里?只要保持这个动力不消失不就可以保持继续增长了吗?书中总结,增长的动力来源于红利、管理和创新。
红利包括资金、技术和政策等,很显然,红利总有“用完”的时候,资源可以用完,政策可能变化;管理助推的增长速度也会随着管理体系的完备和成熟放缓,最终达到极限。
红利和管理对增长的助力随着时间推移显出乏力姿态,这时候就需要创新来助推企业继续增长。
创新带来的增长路径与其他两者不同。
红利和管理带来的增长是通过技术改进、产品迭代等手段,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的连续性创新,带来线性增长;而创新带来的增长是从一条S曲线变换到另一条S曲线,书中称为第二曲线创新,带来非连续性增长。
第二曲线是在第一曲线快到极限点时及时出现,引导企业保持继续增长。
这样看,第二曲线的非连续性创新似乎比第一曲线的连续性创新更加重要,其实不是这样的。
“企业创造的绝大部分利润,都来自于连续性创新”。
也就是说,企业通过红利和管理获得第一曲线连续性增长,在这种增长到头之前通过非连续性创新获得第二曲线继续保持增长。
从第一曲线跳跃到第二曲线是非连续的。
一旦跳跃成功,又是新的第一曲线连续性增长。
第一曲线的连续性增长有以下三个特征;沿着技术路线连续改善原有的产品性能;定位于主流市场的主流消费者;更好。
举例来说:英特尔公司1985年的386芯片是一次革命性的技术进步,靠着这次技术的更新迭代,获得超过200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同样的,微软公司windows系统的不断升级获得303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
孵化创新的 第二曲线
孵化创新的“第二曲线”未来的经济是网络化的经济,核心不仅在于提升生产力,而是增强连接和改进生产关系。
6月底的北京,骄阳似火,烈日下的星光影视园热气腾腾。
这热度恰似微软加速器活动现场的气氛。
这是数年中第一次!微软加速器·北京没有在那个熟悉的场子,北三环外的中关村时尚产业创新园,进行加速器项目的展示日活动,这一次他们把舞台选在了南五环外的星光影视园,而在此之前的一周,他们已经去过了无锡、肇庆和深圳。
“为什么从一次性集中展示,变成在多个城市陆续展开?”微软加速器·北京驻企CEO檀林自问自答:2019年秋天位于大兴的北京新机场将开通,这里将是未来北京最有想象空间的区域,这里就是北京正在开启的“第二曲线”,无锡锡山区、肇庆新区、深圳光明区在各自区域经济体里都类似于大兴的定位。
檀林很喜欢“第二曲线”这个词。
当代英国管理大师中最负盛名者查尔斯·汉迪,把从拐点开始的增长线称为“第二曲线”。
在他的管理思想著作里称:任何一条增长曲线都会滑过抛物线的顶点(增长的极限),持续增长的秘密是在第一条曲线消失之前开始一条新的S曲线。
今年是微软加速器(Microsoft ScaleUp,曾名为Microsoft Accelerator)在中国的第六年。
从2012年开始微软加速器落地中国,先是在北京运营,后来2017年1月底上海站点也正式启动,中国是微软同时运营了两大创投加速器的唯一国家市场。
如果按创投圈不成文的说法,2010是中国的天使投资元年,微软加速器在中国几乎见证了中国早期投资(天使投资)的发展历程。
现在,在中国参与早期投资、天使投资的力量越来越丰富多元,甚至有些纷繁芜杂,包括投资创投空间、孵化器,比如共享办公这样的商业模式也试图在早期投资或者天使投资阶段助力创业。
曾经在创投圈有句玩笑话,中国的孵化器、创投空间多到连创业者都不够用了。
同时,中国孵化器、创投空间的洗牌和整合,在这两年也在加速。
读 查尔斯第二曲线 有感
读查尔斯第二曲线有感《查尔斯第二曲线》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作者查尔斯·汉迪通过阐述他的“第二曲线理论”,给我们带来了关于企业持续增长和人生自我超越的深刻洞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汉迪的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书中所描述的实践案例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首先,汉迪的“第二曲线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任何一条增长曲线都会滑过抛物线的顶点,持续增长的秘密是在第一曲线消失之前开启第二曲线。
这意味着,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实现持续增长,就必须在现有业务达到巅峰之前,找到驱动企业二次腾飞的第二曲线,并且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达到顶点之前开始增长。
这一理论观点新颖、实用,对于指导企业持续发展和个人自我超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书中关于业务增长和组织创新的观点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显性曲线是由无数个业务增长点构成,比如新的业务模式、产品品类、用户群体等,而隐性曲线则是组织创新曲线,为了支撑新的业务增长,组织需要不断创新的迭代。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第二曲线是由显性曲线和隐性曲线两条曲线构成的。
这让我认识到,要想实现企业的持续增长,不仅要关注业务增长点的挖掘,还要重视组织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书中关于改变的发生从全新的视角开始的观点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对于熟悉的业务要用全新的视角来看,这样才能开辟一条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新道路。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要想实现自我超越和企业的持续增长,必须要有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
最后,我想说的是,《查尔斯第二曲线》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书。
它不仅阐述了汉迪的“第二曲线理论”,还通过书中的案例和实践经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的应用。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对于企业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个人自我成长和超越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无论我们处于何种阶段,都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提供有力的帮助。
混沌大学第二曲线复盘(二)
混沌大学第二曲线复盘(二)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
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188天的第188篇原创文章经过上个周末两天高强度的混沌大学的学习,再加上昨天晚上第一时间的复盘,整个人就跟魔怔了一样,满脑子都是第一曲线、第二曲线,分形创新这些词。
然而,在输入了这一套理论体系之后,感觉还没有完全吸收。
领教说,你只有不断输出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和应用。
所以,第一个被我“折磨”的就是周先生。
昨晚在和周先生回家的一路上,我就开始跟他叨叨第一曲线第二曲线,足足讲了一路,周先生说,不错,有帮助。
但最后还不忘加一句“你真是开始不说人话了”。
昨天半夜,Queen宝宝醒来吃奶,我还没睡,心想着这个机会绝不能放过。
然后就一边给Queen宝宝喂奶,一边给她讲如何“一边夯实第一曲线,一边发展第二曲线”,但还没讲完,Queen宝贝就睡着了。
还不死心,白天,等Queen宝宝精神了,我就接着昨天晚上的继续给她讲,结果,还没讲10分钟呢,Queen宝贝哭了。
哭什么嘛......最需要分享的还是合伙人。
如果说仅两天的学习就帮我找到了最近一些困惑的破局点,可能有些夸张,但事实的确如此,甚至形成了一套破局的落地方案,如同课程目标讲的那样,找到了同构性迁移的点。
混沌牛逼。
所以今天,到了公司,拉上合伙人,架上白板,一讲就是仨小时。
期间,不断的互动、碰撞,好像这也是一个动态互学的过程一样。
(分享的白板)会议足足持续了五六个小时,从系统的理论模型,到这套模型如何迁移到公司身上,再到具体的落地的方案,我和合伙人都觉得,这2.98万花的值了,好像赚回来了200万的感觉。
今天这篇,就暂且作为昨天那篇复盘的补充,把今天和合伙人之间碰撞出来的一些内容再填补进来,还有昨天遗漏的“隐形假设”填充进来。
1针对目标的企业各要素的拆解昨天的那篇文章,已经提到了想要实现某一个目标,要去做企业的各个要素的拆解的动作。
英国人阐述“第二曲线理论”:当知道走向机会已失
英国人阐述“第二曲线理论”:当知道走向机会已失“管理哲学之父”英国人查尔斯·汉迪这样阐述他的“第二曲线理论”:必须在第一个曲线到达峰值之前就开始,只有这样才会有足够的资源来弥补初期的投入。
这也意味着,有时当你终于知道该走向何处,机会却已经永远失去。
张瑞敏显然不希望海尔落入这样的窘境。
11月27日,在位于北京二环边上的国家发改委大会议室,现任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的张瑞敏就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探索做了一次小结。
相对于海尔过去31年的努力求索,这一个半小时并不算长。
在张瑞敏的演讲PPT上,代表海尔5个发展阶段的5段光滑的抛物线,首尾交织,接力向上,形成一条增长的曲线。
从2007年到2014年,海尔利润复合增长率为35.1%,从2009年开起连续6年成为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持续成长的秘密就隐藏在这条曲线的背后。
高歌猛进时便趋于守势,国内外的企业领导者莫不如此。
张瑞敏的演讲却表明,他一直在尝试让高速成长的海尔摘掉成功的“眼罩”:当现有成长曲线出现下滑前,务必另辟新的成长曲线。
“在达到顶峰之前,应该想到这一条路再走下去可能就是下坡路,那你就要走另一条路。
”张瑞敏对查尔斯·汉迪所描述的“第二曲线”理论做了自己的诠释。
始于1984年的海尔的“曲线逻辑”,历经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品牌战略,直至今日争议和赞誉颇多的网络化战略。
张瑞敏回忆,比肩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查尔斯·汉迪与他最近有过一次近距离交谈,给予海尔很高评价,认为其理念、探索和实践“很符合第二曲线”。
那么,不走“第二曲线”的结局将如何?张瑞敏引用了《大爆炸式创新》作者拉里·唐斯的观点,“到了大挤压阶段”,也就是大家都做一块市场就完了。
之前,海尔已经4次成功地跨过发展的拐点,用31年时间走出一道优美的“第二曲线”。
然而对于2012年开启的网络化战略阶段,张瑞敏却颇为谨慎,因为这是一次没有路标的远行,尽管海尔目标清晰:成为一个互联网企业,而非一家跨国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篇
第一章第一曲线:增长的极限 1、用创新破除增长魔咒 推动企业增长的内因 红利、管理、创新 2、S 曲线与连续性创新 任何产品、产业和公司随着时间推移,最后增长形态都是 S 曲线。 S 曲线都有破局点和极限点,破局点是开始增长,极限点代表着即将衰退 渐进式创新的三个特征 ①沿着技术曲线持续改善原有的产品性能 ②定位于主流市场的主流消费者 ③更好 3、识别极限点的能力价值千金 任何行业都会到达极限点,在企业逼近自己或行业的极限点时,越坚守本
业,便越容易走向末路。因此,对于企业或是团队领导人,识别行业、企业极限 点的能力价值千金。
4、单一要素 10 倍速变坏 极限点识别最简单有效的标准是单一要素 10 倍速变坏识别。要特别注意两 类曲线,一类是以财务指标为代表的显曲线,另一类是以单一要素如技术、 市场、组织和产品为代表的隐曲线,隐曲线会先于财务曲线到达极限点。当 财务曲线到达极限点时,技术、产品、市场等要素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已经 回天乏术了。在隐藏曲线中,某个单一要素发生 10 倍速变化时,就是企业 达到极限点的前兆。增长速度一旦放缓,就意味着极限点的到来。 5、企业宿命 历史数据表明,大企业根本不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只有创新企业才是。 很多知名企业都是主业亏损,副业赚钱。 6、传统管理扼杀创新 计划、领导、控制等智能来实现既定目标的传统管理,都会对创新在不同 程度的扼杀。有时候缺乏创新,并不是因为管理不到位,恰好是因为良好 管理。
破局点最重要两点,一是找到合适突破口,二是如何有效击穿,让企业形成
真正循环和自增长。
2、识别破局点:单一要素 10 倍速变化
基本要素拆解模型
供需组合法
一供给: 技术、产品
二需求: 客户、用户
三连接: 平台、组织
①供给端 技术革新的 10 倍速变化
②需求端 顾客作用的 10 倍速变化
③连接端 供应者和互助企业的 10 倍速变化
一公司层面,产品之间的不断迭代 二业务层面,客户定位始终不变,迭代核心是自我升级 三产品层面 供应链管理能力,让外包厂商的技术和研发为自己所 用,即在企业外部组合创新:拆解基本要素并重新组合
创新并非创造全新的事物,而是把不同的事物关联起来,组合新事物的过程。
1、创新不等于发明创造
第二章 第二曲线 10 倍速增长的新物种 1、市场和企业 行业的增长是远远快于企业的增长,是因为 A 企业发展壮大,市场中的资金、 消费者、资金向 A 流动,但到了一定程度,市场会起破坏性作用,选择 B 企业,之后各种资源流向 B,A 则被淘汰出局。 2、大哥吃小弟效应 在开放的破坏性思维影响下,新旧冲突之时,市场会毫不犹豫的把旧企业淘 汰,而自作聪明的企业会在面对新旧业务冲突的时候,放弃充满未知风险的 新型业务,这一现象就是大哥吃小弟模式、 3、第二曲线创新
企业内部是否有足够丰富的创新源、多样性。为了保证多样性,其他企业的 尝试(乔布斯、比尔盖茨在打工期间积累,在创业)不告而取,滴滴程维的 花钱获取(成立转向基金,花钱请教) ②变异的速度 保证迭代的速度与质量 5、分形算法 你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却无法预测在何处结束。 案例 苹果的强大迭代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
市场创造性破坏越激烈,整体的回报反而越高 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只有一个人办法,通过创造性破坏,跨越到第二曲线。 4、母系统和子系统 第二曲线创新的本质是,企业要敢于破坏自己的过气产品和过气业务,毫 不犹豫把资源投向 B 产品。案例,腾讯起家的产品是 QQ,但到了移动互联 时代,把大部分的资源都投向了微信。阿里巴巴靠 B 端业务兴起,甚至上 市,但最终,选择 C 端市场的淘宝和天猫。 对于市场和企业来说,市场是母系统,企业是子系统,只有子系统不断更 新(也就是死的死。生的生),市场才能良性循环发展。就大自然和每个种 族而言,大自然是母系统、每个种族都是子系统,只有种族的更替,才能 带来大自然的欣欣向荣。 5、企业长寿方法论 企业要想长寿,从管理和创新两个方面入手,守正出奇。守正是指对第一曲 线的管理,保守一些没有关系,通过扩大规模延长第一曲线区间,推迟极限 点的到来。出奇是指对与第二曲线,积极进取,通过对第二曲线的扶持,为 企业赢得全新的增长空间。 注意回避两个雷区 1、生硬转型(在第一曲线良性运行时,生硬扭向第二曲线) 2、新旧合并 (用新技术、新创新服务老业务、老客户) 第二曲线启动最佳时期要满足条件 ①第一曲线已过破局点 (企业出现明显增长后,才有可能产生强劲的自增 长) ②不晚于财务极限点
3、击穿破局点:突破阈值
将足够资源投入关键单一要素,将阈值一举击穿。
拆分企业基本五要素产品、技术、市场、资源和组织。将旧要素重新组合。
2、还原论与组合创新
拆解基本要素,然后重新组合。
3、埃隆马斯克的神奇拆解
拆解到模块层面,将现有系统某个成熟模块独立出来即可。
第五章单一要素:找到并击穿破局点
1、单一要素与破局点
企业仅需要特别少的基本要素便可存活,无疑具备较高的生存度。
第三章分形创新:每一步都是上一步的结果 1、变异+选择=新物种 管理可以看作遗传,创新如同变异。如何从第一曲线到第二曲线犹如自然选 择进化论。自然界无飞跃,自然选择仅能借着轻微的、连续的、有利的变异 的累积而发生作用,没有巨变和突变,而是按照短小的和缓慢的步骤发生作 用。变异被强化,新物种才有可能产生。 2、创新+选择=第二曲线 创新源于主营业务日常的不断迭代,当其中某次级创新受消费者、市场或者 资本等青睐,就有可能成为第二曲线。 3、分形创新 貌似伟大的创新都源于第一曲线的分形创新。 案例 阿里巴巴的第一曲线电商业务中有很多类似支付宝的分形创新有些消失了, 如来往,有些成功了,如菜鸟物流。 美团的团购业务升级到到店业务,成为了美团的第一曲线,发生了酒旅、外 卖、影票等多个分形创新,最终由外卖成为第二曲线 4、变异的数量与速度 在将分形创新与变异思想引入创新领域时,要注意两个要素,一是是否具有 足够的变异数量,二是变异的速度是否足够快。 ①变异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