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望族 陇西李氏
天下李氏 郡望陇西 3.18
![天下李氏 郡望陇西 3.18](https://img.taocdn.com/s3/m/64b1f5f9f61fb7360b4c6586.png)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各位朋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 如意!
2
寄语
在中国·陇西第二届世界李氏文化旅游节 开幕式上的讲话
甘肃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会长 李维平 (2013 年 8 月 26 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地李氏宗亲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八月的陇原大地,惠风和畅,瓜果飘香。今天我们满怀喜悦之情,在这里隆重举 行“中国·陇西第二届世界李氏文化旅游节”开幕式,这是继去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 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节后又一次盛况空前的文化盛会。值此之际,我谨代表甘肃陇西李 氏文化研究总会对中国·陇西第二届世界李氏文化旅游节的盛大召开表示热烈的祝 贺!向远道而来的各地李氏宗亲代表、新闻媒体记者以及社会各界友人表示最热烈的 欢迎,并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李氏文化产业开发建设的各级领导和社会人士表示衷心 的感谢!
天下李氏 郡望陇西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
2014 年 3 月
目录
卷首语··································································1 序言·····································································2 寄语·····································································3 记事··································································· 11 交流··································································· 13 成果··································································· 18 人物··································································· 21 李恒山································································ 21 李世英································································ 21 李德胜································································ 22 李真··································································· 22 李龙官································································ 23 李波··································································· 24 李永冰································································ 25 王克平································································ 26
李氏文化缘何落户陇西县
![李氏文化缘何落户陇西县](https://img.taocdn.com/s3/m/2bbc5d36eefdc8d376ee3299.png)
2005年4月社科纵横Apr,2005总第20卷第2期SOCIAL SCIENCES RE VIE W VOL.20NO.2李氏文化缘何落户陇西县王耀东(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内容摘要在当今寻根问祖的热潮中,!李氏文化∀这一概念逐渐形成。
!天下李氏出陇西∀已成共识,因此,与!陇西∀有关的陇西、天水、临洮等市县都希望成为李氏文化的发祥地。
李氏文化究竟落到何处,曾一度被激烈地讨论过。
今天,尽管这个悬念早已尘埃落定,但把李氏文化确定在陇西县,仍为绝大多数人所不理解,本文试图从六个方面作一说明。
关键词李氏文化 陇西县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5)02-0142-02公元2004年8月5日,对陇西人和李姓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国外交部长李肇星来陇西拜谒先祖,并在!李家龙宫∀亲笔题了:!五湖四海,共建华夏∀几个字。
很快,一个沉寂多年的话题重又浮出水面:李氏文化发祥地为何在陇西县,而不是天水、临洮或其它地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皋陶为李姓血缘始祖,利贞为得姓始祖,利贞数百年后才有李耳,李耳生子四人:崇、辨、昭、玑。
李崇任秦陇西守,为陇西房始祖;李玑定居赵郡,为赵郡房始祖。
后来,由于兴起于陇西的李唐王朝空前繁荣,!陇西李∀渐为李氏主流。
在漫长的岁月中,李氏本枝日繁,瓜瓞绵绵,繁衍至今。
历代李氏人才辈出,仅唐朝就有李世民、李靖、李白、李贺、李朝威等著名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者多达60余人。
∀李氏如此显赫的地位和辉煌的成就,使李氏在唐时就已萌芽为一种文化形态。
而今,全世界李姓已!高达一亿多人∀,各行各业,英才济济, !以实业家为例,香港八位李姓拥有资产158亿∀。
同时,李氏文化也蔚为大观,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5年李氏文化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藏传佛教文化,并列为!甘肃四大文化∀。
李氏故里——陇西
![李氏故里——陇西](https://img.taocdn.com/s3/m/4fd93343783e0912a3162a12.png)
天下李世故里在陇西,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
古时陇西亦称,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
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
李氏成为陇西郡的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
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
李广孙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的望族。
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
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
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
到南宋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
参考资料: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地区中部,渭河上游,东接通渭县,南连武山、漳县,西邻渭源县,北靠定西市,东西宽52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
辖10个镇,15个乡,280个村,24个居委会,167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9万人,农业人口42.76万人,人口密度203人/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等12个民族。
全县已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农村贫困面下降到2.8%,3个村达到小康标准。
陇西又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面积2408平方公里,人口49.8万人。
她以悠久的历史彪炳于华夏文明史册,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一度成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甘肃省最早的省会。
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
古建筑威远楼雄居县城中心,声闻四达;省级森林公园仁寿山亭台楼榭,风景秀丽。
天下李氏源于陇西,"陇西堂"闻名海内外。
陇西李氏源流,祖籍地证说
![陇西李氏源流,祖籍地证说](https://img.taocdn.com/s3/m/f5f7c55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2.png)
陇西李氏源流,祖籍地证说天下李氏皆冠“陇西郡”三字,以示李氏族人始於陇西,但这陇西指的是战国,秦汉时期,以狄道为郡治的陇西郡辖地,而非今日的陇西县。
陇西李氏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部陇西李氏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兴起、发展的历史缩影。
研究李氏文化,就是研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我们的态度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尊重历史、还历史的真面目。
其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从老子李耳“飞升”(陇西)狄道,陇西房始祖李崇家居(陇西)狄道,汉征西将军李仲翔战殁葬(陇西)狄道,西凉武昭王李暠籍是陇西狄道,唐高祖李渊其先陇西狄道。
这些众多显赫的陇西李氏人物,都於陇西狄道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与陇西狄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里我们简要谈谈,李氏与陇西狄道有关联的几个问题。
一、临洮、周朝称陇西邑,秦汉称狄道。
今日的临洮,就是古陇西,就是陇西李氏的祖籍地。
1.陇:甘肃省的简称。
2.陇水:即今日的东峪河,《水经注》称陇水,《山海经》称滥水。
水源於鸟鼠山西北高城岭、西迳陇坻。
迳武阶城(窑店乡境内)南,绕狄道故城东、向西北注入洮水。
它非常具体地把狄道故城,洮水与陇水、陇山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陇山:就是陇坻、陇坂、陇首。
在陕西陇县西北,跨甘肃清水县、山高而长、延至陇县、静宁、镇远、清水。
《水经注》所指陇坻,是泛指陇中之山。
4、陇西:郡名,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今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州之地,治狄道,即甘肃狄道(今临洮县)。
我们通常说:陇西、陇西、陇山以西,指的是甘肃的地理位置在陇山以西。
那么,陇西郡名是怎么命名的。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文中说的很清楚,“有陇坻(山)在(治所狄道故)城东”,故曰:“陇西也”。
把陇坻,陇水,洮水、狄道故城、紧密的联系起来,完全符合古代以山水定地名的历史事实。
它与甘肃省的地理位置在大陇山以西的概念是大相径庭,泾渭分明。
郡望:郡望,一郡之望族。
或望出。
即该姓氏的发祥地,也就是通常说的堂号。
慎终追远陇西李氏?塞外野蛮精悍之血?说不清的李唐皇室血统之谜
![慎终追远陇西李氏?塞外野蛮精悍之血?说不清的李唐皇室血统之谜](https://img.taocdn.com/s3/m/3cd389e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e.png)
慎终追远陇西李氏?塞外野蛮精悍之血?说不清的李唐皇室血统之谜唐朝的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的世家大族中“五姓七望”最为名闻遐迩、地位尊崇。
“五姓七望”就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今河北省安平县、深县、饶阳县、安国县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省清河县)、范阳卢氏(今河北省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是因为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
陇西李氏在唐代的“五姓七望”中冠冕群伦,李唐皇室宗亲及受赐李姓的功臣将相,仅唐代陇西李氏就有帝王20人(追尊而实际没有当过皇帝的人不算在内)、宰相14人,俱称“陇西李氏”,到后世陇西李氏的名望更日甚一日,天下李姓多自称是“陇西李氏”,“陇西堂”也就成为了名扬天下的李氏堂号。
因此,也就有了“天下李氏出陇西”的说法。
时至今日,海内外李氏子孙犹以“陇西”为荣。
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李世民会见吐蕃使者禄东赞陇西堂匾额陇西李氏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历史地位,和李唐皇室自认为陇西李氏后裔,并不遗余力地推崇弘扬有关。
在唐朝官方的叙事框架中,陇西李氏源自于颛顼之曾孙(一说是其子)皋陶之后,世为理官(主管法律的官员,一说因而改姓为李),到了周朝时此家族出现了道家鼻祖老子李耳,陇西李氏直接的始祖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名将。
皋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崛起,西凉王李暠成为李氏第一位国主,在唐朝的追尊体系中,德明皇帝皋陶、先天太上皇帝李敬(老子李耳的父亲)、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李耳(老子)、西凉太祖兴圣皇帝李暠都被追尊为皇帝,与献祖宣皇帝李熙、懿祖光皇帝李天锡、太祖景皇帝李虎、世祖元皇帝李昞一同成为实际没有当过皇帝(李暠只是割据政权西凉的建立者,其最后的谥号也只是武昭王)而被称为皇帝的祖先。
李氏起源天下李氏根在陇西家训家谱字辈郡望堂号大全看看扩散收藏吧
![李氏起源天下李氏根在陇西家训家谱字辈郡望堂号大全看看扩散收藏吧](https://img.taocdn.com/s3/m/d345a6c35022aaea988f0f11.png)
李氏起源!天下李氏根在陇西,家训家谱字辈、郡望堂号大全,看看扩散收藏吧李氏宗亲群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李氏”,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李氏宗亲群”,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全球李氏大家庭。
我们同心同德,弘扬李氏文化,繁荣李氏大家族。
唐代的李延寿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皋陶,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李耳为十一世。
他在《北史·序传》中说:“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
”到了唐宪宗元和年间,林宝撰《元和姓纂》,记录李姓的起源,就根据李延寿的说法。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撰写《新唐书》时,又依据《元和姓纂》,并加以充实。
《新唐书》中的《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里,所列李姓的起源,谱系甚为详尽。
《新唐书·宗室世系》载:李姓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
皋陶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
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
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
陇西李氏,位于陇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陇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或是出于忌吊,唐朝废陇西郡,但“陇西”二字已作为大唐李姓的标志为世人所铭记。
家训八要一要孝,父母面前无违拗。
在生不见子承欢,死后念经有何效?尔子在旁看尔样,忤逆之人忤逆报。
当为孝。
二要悌,兄长面前无使气。
手足痛痒本相关,尔争我妒终何益?有酒有肉朋友多,打虎还是亲兄弟。
当知悌。
三要忠,富贵贫贱本相同。
譬如替人谋一事,能尽其心便是忠。
一点欺心天不依,弄得钱来转眼空。
当知忠。
四要信,一诺千金人所敬。
譬如约人到午时,不到未时终是信。
李姓起源及陇西郡—京兆房—西平堂李氏世袭考
![李姓起源及陇西郡—京兆房—西平堂李氏世袭考](https://img.taocdn.com/s3/m/a23fa70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6c.png)
李姓起源及陇西郡—京兆房—西平堂李氏世袭考李姓起源李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94%,拥有人口将近一亿,是当今中国头号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
有人估算,当世界上所有的李姓人并排站在一起时,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那么,李姓源于何时何地何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所撰的《新唐书·宗室世系》说:“李氏出自嬴姓。
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
生益,益生思成,历虞舜、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名为理氏。
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
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
”引文中的“皋陶”,是古代东夷族首领;“大理”,为古代司法长官;“陈国”,在今河南淮阳;“伊侯之墟”,即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当因伊河而得名,而伊河在今河南省西部,发源于栾川县伏牛山北麓,东北流向,经嵩县、伊川,在偃师县杨村附近入洛河,故其地望应在河南西部的伊河流域;“木子”即木本植物的果实,也就是树上结的果;“苦县”,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鹿邑东。
又据清人张澎《姓氏寻源》:“理、李字古通用”。
由此可以概括为:古代东夷族首领皋陶,在尧时任大理,其后代历虞舜、夏、商三代,世袭此职,于是便以官名命族名为理氏;商朝末年,理氏裔孙理征,因直言规劝殷纣王改正错误而遭杀害,其子利贞随母契和氏出逃,至豫西的伊侯之墟隐藏起来,靠采食树上的果实充饥,因而保全了性命,然后到豫东鹿邑县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躲避殷纣王的追捕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之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李利贞的十五世孙是李耳。
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为老子,生于苦县历乡曲仁里,周平王时做过管理藏书的史官。
这说明李氏自商末形成后长期居住在鹿邑。
李耳的嫡孙李昙,有四子,因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巩为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房。
陇西李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 为何能排在众多家族前面呢
![陇西李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 为何能排在众多家族前面呢](https://img.taocdn.com/s3/m/10c2da30227916888486d740.png)
陇西李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为何能排在众多家族前面呢本文导读:在历史的发展中,慢慢形成了一种家族文化,这种文化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很长久的过程。
在古时候,每个家庭生的娃都比较多,一代一代积累传承下去,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每个家族在无形中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习俗,以及定制家族的规章制度。
在每一个朝代的历史进程中,家族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并且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它甚至能够左右一个朝代的发展。
陇西李氏就是这样的一个庞大家族,不夸张地说,如果要写中国历史中的家族史,陇西李氏必然会占据重要的篇幅。
在历史的记载中,陇西李氏产生于秦代。
当时被任命为陇西郡守的李崇,被认为是陇西李氏的鼻祖。
然而这个家族的发展也经历过低谷期,李陵是这个家族的一个后代,在外族入侵期间,他反叛朝廷,投降于外族。
自从那件事起,李氏在陇西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都被人嘲笑与羞辱。
就这样,这个家族沉寂了好几个朝代。
直到东晋,它才又突然壮大起来。
经历了这么漫长的一个发展过程,它参与到了多个朝代的发展潮流中。
一直以来,这个家族的后代很多是担任朝廷高官的。
那么在这个如此壮大的家族中,都有哪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呢?李世民是何许人也?这个名字在中国的历史中还是非常响亮的。
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正是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繁华盛世。
不得不说他是非常有才华的一个人,能力超群,无论是在管理用人方面,还是在自身的艺术修养方面,都是让人非常赞赏的。
他在位期间,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且减轻了赋税,不断发展经济,使唐朝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被称为唐朝盛世。
他对我国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陇西李氏的后裔,他又一次将陇西李氏带到世人面前。
并让世人始终记住,在中国的历史潮流中,有这么一个壮大的家族,在不断推动着我国的发展。
李白是家族里一个非常特殊的后裔,为什么这么说呢?陇西李氏的后代一直以高官居多,李白在当官期间却是非常失败的,可是这样却并不影响他在家族后代中的地位。
陇西李氏宗祠
![陇西李氏宗祠](https://img.taocdn.com/s3/m/9cc8fd4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67.png)
陇西李氏宗祠【宗祠概况】(历史、沿革、现状)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
李家龙宫几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
至今遗址方圆一百多亩地下一片瓦砾,有的地方竟厚达十米,当地人称为“瓦碴坡”。
宋、元时期,李家龙宫修复了部分建筑,但又遭战火毁坏。
明万历五年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重建,由于大唐盛世已衰,只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
增建后的李家龙宫,外围建筑有北天第一门(俗称头天门)、北天第二门、北天第三门。
清顺治五年又毁于兵灾,仅留“北天第一门”牌坊。
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吕培高任知县时,曾于任期内在“北天第一门”上悬有“仰弥高”竖匾额。
同治五年陇西城陷,李家龙宫再遭劫难。
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维修一新,规模虽远不如前,却也山水相依,楼殿参差,别有天地。
李家龙宫现存形制,基本是明朝的“前五楼”、“后五山”和“中部祭祀区”样式。
前部建有戏台和五座楼及大小殿阁建筑群,院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谓之“前五楼”。
中部建有主祭堂,并悬有“陇西堂”匾额,正堂供四尊牌位(“李氏始祖利贞公”、“李氏先祖李耳公”、“李氏先祖李崇公”、“李氏先祖李琼公”)及汉白玉雕刻的李族祖像,殿中还供奉道教始祖李耳、纯阳真人李琼(吕洞宾)、陇西房始祖李崇等李氏先祖塑像,香火甚旺。
北殿屋脊上的九条龙,即为“九五至尊”之意。
后部为后花园,有五座人工堆成的假山,分别叫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引山、太乙峰。
每座山上都建有风格各异的亭台楼阁,内有塑像,掩映在绿荫丛中。
北极池微波涟漪,游鱼戏水,琪花瑶草,点缀其中,叫“后五山”。
解放后,李家龙宫改为学校。
殿宇上的椽檩修建了教室,大树被做成了桌椅板凳,只留下西北角的四座建筑和后花园的部分树木,其他绝大多数殿宇楼阁均遭人为拆除或改造,三座假山也被夷为平地。
2002年对尚存的十一座古建筑群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保护,2003年9月正式向游人开放。
陇西李氏——中国史上的名门望族
![陇西李氏——中国史上的名门望族](https://img.taocdn.com/s3/m/116f9fa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71.png)
陇西李氏——中国史上的名门望族说到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姓氏,不得不提的就是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除了建立了让中国人骄傲的唐朝,甚至北魏拓跋氏、西夏拓跋氏都流淌着陇西李氏的血液,更重要的是陇西李氏经过不断扩大、主动或被动迁徙,成为现今中国李氏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记载中最早的陇西李氏则是秦朝的陇西郡守李崇。
史书上对李崇记载虽然不多,然而他的子孙都赫赫有名,他的孙子李信深受秦王赢政信任,燕太子丹刺杀行动失败后,曾经被李信追击,随后李信与王贲在灭燕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李信的孙子便是汉朝的飞将军李广,而李广的孙子是大名鼎鼎的李陵。
李陵被迫投降匈奴之后,娶了拓跋氏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李陵的后裔都姓拓跋氏,几百年之后,鲜卑拓跋珪建立了强大的北魏。
到了南北朝时期,陇西李氏再次崛起,由于西北连年干旱以及长期的战争,很多西北人不得不向南迁徙,其中就有一位氐族的李氏领袖——李特,他帅民入蜀,后来由于官逼民反,李特被迫起义,占据成都,他的儿子李雄正式称帝,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该政权公存在了四十三年。
所以,李氏第一个当皇帝的就是陇西李雄。
后来有一位自称李广十六世孙的李暠(音浩),他从一个县令被提拔为敦煌太守,公元400年,他建立了割据政权北凉,虽然他并未称帝,但唐玄宗李隆基追尊他为兴圣皇帝。
北周与隋朝的时候陇西李氏成为权倾朝野的名门望族,其中有一位名叫李渊的,建立了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
在唐朝,李氏除了皇族的光环之外,在人口上也成为当时的第一大姓(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李氏当国之后,大批文臣武将被赐国姓)。
唐朝末年的战乱迫使北方居民向南大迁徙,这直接促使了李氏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而宋朝的靖康之变以后,陇西李氏继续南迁至云贵、福建、两广地区,可惜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只有少数家谱中尚有“陇西李氏”的记载。
而一直定居在陇西的李氏也人才辈出,比如文学史上著名的“陇西三李”、“发明”月老的李复言、清末的晋南首富李子用等。
迁往各地的陇西李氏
![迁往各地的陇西李氏](https://img.taocdn.com/s3/m/ae1c74cd4028915f804dc233.png)
迁往各地的陇西李氏陇西李氏迁往各地,不计其数,其著名者有从陇西迁往陕西的一支。
陇西太守李伯考的次子李向,为西汉时期的人,他的后裔逐渐发展,形成范阳房,所以史书称李向为范阳房始祖。
范阳,三国时期魏置的一个郡,治陕西涿县,晋朝时为范阳国,后魏复为郡。
可见,在西汉以后的一段时期,陇西李氏的一支迁到了陕西,至西晋末年,李氏已成为甘陕交界之六郡中的大姓之一,氐人李特家族便是其中一支从陇西迁往河北。
西汉大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忠,是顿丘房始祖。
屯丘,汉代所置的一个县,到晋朝,它成为屯丘郡治,隋朝复为顿丘县。
故城在今河北清丰县西南25里。
可见,陇西李氏在西汉以后,已有一支向河北扩展。
从陇西迁往河北,山东交界处。
侍御史李本的次子李恬,大约为三国前期的人,从他这一支派中衍成了渤海房,史称他为渤海房始祖。
渤海,汉朝所置的一个郡,当时治河北沧县。
后汉把郡治移到河北南皮县东北八里。
此后历代有因有废,治地不同,大体包括今河北海河以南,静海、青县、沧州、南皮以东,山东乐陵、宁津、无棣以北的地区。
于是,陇西李氏中的一支在大约公元2世纪,迁到了今河北、山东的交界处。
豫,鲁、甘,晋的陇西李氏。
晋朝济北、东莞二郡太守李雍之孙李盖,成为安邑房的始祖。
安邑,为汉朝所置的一个县,后魏分安邑为南安邑、北安邑二县,不久又改北安邑为夏县,隋改南安邑为安邑。
地属今山西夏县、安邑县。
可见,李盖这一支派在晋朝以后从陇西迁至今山西,成为陇西李氏在山西的一个支裔。
晋朝东莞太守李雍之长子叫李伦,李伦的五世孙李文度,为西凉安定太守。
他后来归后魏,并徙家于河南京洮山北,于是,形成丹阳一大房系。
丹阳,后魏所置的一个郡,北齐废,故治在今河南项城县东北。
由此可知,在南北朝时期,陇西李氏中的一支迁到了河南项城一带。
于是,在河南也有了陇西李氏的家族。
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有十子,其中李愔之曾孙李系,为平凉房始祖;李翻之孙李承为姑臧房始祖;李翻又一孙李茂为敦煌房始祖。
平凉,是东晋时苻秦所置的一个郡,后魏沿置,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县内。
【李氏】李氏祖根陇西郡,还有人在寻找吗?
![【李氏】李氏祖根陇西郡,还有人在寻找吗?](https://img.taocdn.com/s3/m/9a33863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3d.png)
【李氏】李氏祖根陇西郡,还有人在寻找吗?陇西李氏,是中国古代以陇西郡为郡望的一个李氏家族。
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陇西李氏在秦代与汉代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
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
世传“张王李赵满地刘”,是说国人姓氏最为众多的几大姓氏,而李姓近亿人口遍布世界各地。
近年,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李氏后裔寻根祭祖之风日兴,经有关专家多年考证证实:李氏祖根在甘肃的陇西。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李姓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末期,纣王无道,理徵因直言规劝其改正错误,为纣王所不容,而被杀害。
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于伊候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李子树上果子充饥才得生存。
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之故,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故皋陶为李姓血缘始祖,利贞为得姓始祖。
李姓从形成时起,长达几百年默默无闻,直到春秋时期李耳(字伯阳,谥曰聃,号为老子)为周朝守藏室之史,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始祖,著《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余言,留芳百世。
李耳九世孙李昙生四子:崇、辨、昭、玑。
战国时迁居赵国和秦国,这一派后来分为两支。
一支为长子李崇,任陇西太守、封南郑公,居陇西,后来成为陇西李氏的始祖。
一支为四子李玑,居赵郡,成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这两支人丁兴旺,都成为名门望族。
赵郡李氏后来涌现了赵国大将李牧、秦末将军李左车、唐代大臣李吉甫、李德裕和文学家李阳冰。
陇西李氏从李崇起居住在今甘肃陇西,世代为官,其孙李信任秦大将军,封陇西侯,李信的后人“飞将军”李广和他的儿子李椒、李敢,孙子李陵都是西汉将军。
到了十六国时,李广的16世孙李暠建立了西凉国。
李暠的16世孙就是唐高祖李渊。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了唐朝。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姓作为“国姓”,是最尊贵的姓氏,在唐朝蓬勃发展,所以唐朝也是李姓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陇西李氏祠堂对联大全
![陇西李氏祠堂对联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12dd37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04.png)
陇西李氏祠堂对联大全陇西李氏祠堂对联有:- 四言通用联:- 卫公勋业,元礼门墙。
- 西陇望族,北海名流。
- 陇西世泽,冯南家声。
- 邺侯世泽,楷模家声。
- 庋藏邺架,召记玉楼。
- 家藏邺架,诏赴玉楼。
- 经传道德,名重谪仙。
- 漱玉词丽,娘子军兴。
- 有典有则,卜世卜年。
- 五言通用联:- 匡山怀哲士,青莲慕奇才。
- 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 勋业西平望,文章北海风。
- 七言通用联:- 原本陇西神仙祖,派系唐朝帝王孙。
- 狂歌痛饮双仙骨,索句呕心一锦囊。
- 居士词犹传漱玉,娘子军莫与争锋。
- 木荣花绽展春色,子孝孙贤传嘉风。
- 岷江水利千年颂,昌谷诗风万里香。
- 胪唱儿孙三百辈,经传道德五千言。
- 玉炉修炼延年药,真道兴诚益寿丹。
- 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对九峰如画屏。
- 犹龙紫气当前现,旋马清风奕世存。
- 居士词犹传漱玉,娘子军莫与争锋。
- 灌输益部成尧甸,疏凿岷源绍禹功。
- 进退一身关社禝,英灵千古镇湖山。
- 八言以上通用联:- 道德犹龙,名起柱下;文章倚马,系出陇西。
- 鸣凤朝阳,谏诤均推御史;宫袍带月,神气咸钦谪仙。
- 诗礼趋庭,人羡邺侯卷轴;忠贞体国,世瞻元礼萧墙。
- 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宗开淮左,忠良孝友笃家风。
-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遗恩远;由粤而蜀,祖德宗功沛泽长。
- 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宗开淮右,忠良孝友笃家风。
- 模楷听松风,敢诩龙门望第;文章标花萼,毋忘鹿洞遗规。
-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遗恩远;由粤而蜀,祖德宗功沛泽长。
- 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宗开淮右,忠良孝友笃家风。
- 国破家亡,几卷诗词凝血泪;金镌石勒,千秋文物葆菁华。
唐朝有三个李家,陇西李氏地位最高,李世民的家族地位最低
![唐朝有三个李家,陇西李氏地位最高,李世民的家族地位最低](https://img.taocdn.com/s3/m/877392e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62.png)
唐朝有三个李家,陇西李氏地位最高,李世民的家族地位最低《长安十二时辰》里面的李必非常自豪的说:“我姓李,但我的李却不是唐李,乃前朝隋李。
”这一句话惹出很多争议,有的人认为导演历史知识不足,也有人说是李必矫揉做作,但是为什么李必说自己是前朝隋李而不是唐李?原因就是唐朝有三个李家,而唐李的地位是最低的。
李必的李家要比唐李的地位高,所以李必才能自豪的说道我的李不是唐李。
陈寅恪认为所谓的士族就是不以家室显赫而引以为傲,他们真正的骄傲就是家学、礼法都要强过其他家族。
韩昇认为所谓的士族是尊(财富、权势)贵(文化、家学)的结合体。
以弘农杨氏为例,杨氏发迹于分尸项羽的杨喜(封侯),杨敝更是光大了杨氏的门楣(拜相),但是弘农杨氏的地位并不被认可,一直到东汉后期杨氏出了一个杨震,世人尊为“关西孔子”,弘农杨氏才正式成为公认的海内名门。
这种士族文化产生于东汉末期,兴盛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为巅峰,最后唐朝时期出现了回光返照。
所以在唐朝时期并不是以家族是否显赫来评价一个家族的地位高下,而是以一个家族的文化、家学、历史来判定家族的地位,清人顾炎武道:自古氏族之盛,莫过于唐。
唐朝时期一共有三个李家,分别为: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唐李。
陇西李氏的地位是最高的,这个是没有争议的。
唐朝《姓氏谱》记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
南宋《李氏源流》记载:言李者称陇西。
陇西李氏的始祖是秦国陇西郡郡守李崇,李信、李广都是出自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起于秦国、衰于汉朝(李陵投降导致陇西李氏名望大降)、兴于魏晋南北朝(西凉王李暠自称是陇西李氏的一员,陇西李氏与崔氏、卢氏、郑氏、王氏并称为五姓高门士族)、巅峰于唐朝(李世民将李氏定为国姓,并且自称是陇西李氏的一员)。
赵郡李氏的始祖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弟弟(李玑),李玑的儿子就是李牧,赵国的国相。
李牧在两千多年开创了赵郡李氏,而之后赵郡李氏出了43位宰相、两代皇后、两百多名进士、上千位官员。
南北朝时期,赵郡李氏成为第一等的高门望族,《资治通鉴》载:时赵郡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风,故世之言高华者,以五姓为首。
历史上最辉煌的十大家族,陇西李氏排第一
![历史上最辉煌的十大家族,陇西李氏排第一](https://img.taocdn.com/s3/m/4eefa5c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b.png)
历史上最辉煌的十大家族,陇西李氏排第一一、陇西李氏中国历史上,哪个家族是最辉煌的家族?“言必称陇西李。
”秦代陇西郡守李崇,为陇西李氏始祖。
他的次子李瑶为狄道侯南郡守。
他的孙子更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破灭燕赵,生擒太子丹的陇西侯大将军李信。
汉有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
然而,当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后,陇西以李氏为羞耻。
于是这个家族自李陵后,在两汉三国到西晋,一直默默无闻。
而这期间的李氏著名人物,通常出自另一家族,赵郡李氏。
不过从东晋开始,陇西李氏忽然迅速崛起。
被霍去病蓄意射杀的李广的三子李敢,留下一个孤儿。
这个孤儿的后代,在五胡乱华时,出了陇西李氏第一个君主:李暠。
关于李暠是李广的后代,虽然中间隔了几百年,但已无任何争议。
史学界都已经承认。
当西凉被北凉灭后,主要著名的后代分为两支:一支是西凉后主李歆之后,后来在北朝,柱国大将军李虎被封唐国公,也就是李渊的祖父。
另一支是他弟弟李翻之子李宝,逃往北魏,后来成为北魏灭北凉的功臣。
其后人李充这一支被称为唐皇族的武阳房。
(唐朝史官为李渊的祖先做的考据,称之为“四公子房”)。
武阳房的后代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诗人李白和大书法家李阳冰。
南唐是从杨行密的子孙手中夺得吴国的政权而建立的。
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初为徐温的养子,叫徐知诰,但是他实际上是唐朝的没落皇孙贵族,乃宪宗之子建王恪的曾孙。
再来看看李陵在匈奴的后代。
在北朝时期,这一脉也出了两支著名人物。
一支柱国大将军李弼(瓦岗领袖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永康公李崇义(唐初战神李靖的祖父)。
这里要特别提醒:李广虽然是纯粹的汉人,但是他的后代却逐渐胡化。
陇西李氏,随着最后一位著名人物李煜的被毒杀,而渐渐的隐没在史海中。
至于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多半是附会罢了。
关于李唐皇室的真正来源,当代史学界有太多的争论了,除开陇西李氏说,还有赵郡李氏说,以及鲜卑汉化说。
本文暂且采纳最广泛流传的,被正史承认的第一种。
关于南唐皇室的真正来源,也有着较大的争议,主要是李唐后裔说,与冒姓说。
唐朝时期在今甘肃省境内的六大名门望族详解
![唐朝时期在今甘肃省境内的六大名门望族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f1d5fda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40.png)
唐朝时期在今甘肃省境内的六大名门望族详解说起甘肃省的世家大族,大家脑子里估计跳出来的第一印象就是关陇集团,甘肃省历来处在与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交锋的最前线,残酷的环境,也让这些世家大族练就了过硬的内功,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结合史料中各望族的分布情况,初步整理出来唐朝时期今甘肃省内的六大名门望族。
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是中国古代以陇西郡为郡望的一个李氏家族,在秦朝与汉代是著名的武将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秦国名将李信、西汉飞将军李广、李陵等著名将军。
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李氏成为皇族,唐朝时期还连续出现了10位出自陇西李氏的宰相。
陇西李氏世代名门,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中原五姓七望的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望自行婚娶,以降低他们的声望,不想却适得其反。
天水赵氏:秦始皇灭赵国,将代王嘉发配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后人世代居住于天水郡,并不断形成了望族,至汉代赵充国封侯入相,功成名就,天水赵氏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天水郡成为赵姓的著名堂号和名望。
天下赵姓,皆出于天水。
天水现有“天水堂”,为赵姓祭祖之地。
进入唐朝后,天水赵氏仍然属于顶尖门阀,位列大唐十六个顶级仕宦家族之一。
敦煌张氏:此支为东汉太常张奂之族所在,汉时置敦煌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县西)。
张氏世代是沙州地方豪强,在当地无比显赫,但是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攻占了河西走廊,敦煌沦陷。
公元848年沙州张议潮乘机率兵起义,陆续收复伊、西、瓜、肃、甘、凉等十一州,并遣使奉表归唐,被唐王朝册封为归义军节度使,从此开始了归义军长达200多年的统治时期。
张氏归义军政权恢复唐制,推行汉化,使敦煌的政局得到了稳定,佛教在张氏归义军政权的保护下,继续兴建莫高窟。
武威段氏:西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其后代世代为官,逐渐繁衍壮大成为当地望族,而武威从此也成为段氏郡望之一。
大理段氏就是从武威段氏迁移过去,并建立南诏国。
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
![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https://img.taocdn.com/s3/m/28743fc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6.png)
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1.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
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
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时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师。
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陇西李氏始祖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
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重要人物。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君。
南北朝时陇西李氏蝉联圭组,世为显著,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为中原五姓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望自行婚娶。
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
陇西李氏2.赵郡李氏赵郡李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古代著名大族。
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
李牧是战国时名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柏人(今邢台隆尧),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是东汉以来山东望族,历经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赵郡李氏史载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李郑王,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
至唐代又有五姓七望之说。
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李姓占了两家,即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
李氏“出赵郡、陇西二望”。
3.弘农杨氏弘农杨氏,即华阴杨氏。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置,辖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陕西渭河下游关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杨氏是杨姓郡望,西汉丞相杨敞,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四世三公”。
杨震子杨奉后代世居高官。
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
隋朝皇室,越国公素及子玄感等。
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唐玄宗杨皇后等。
弘农杨氏,文的有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杨大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内望族——“陇西李”作者:李吉来源:李氏网更新时间:2011年01月13日点击量:29024来源:李氏网时间:2009-2-6李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源远流长、人口众多的古老姓氏。
在众多的李氏衍派中,以陇西为郡望,以盛唐为标志的陇西李氏最为著称,是中华李氏的主流支派。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陇西李氏,英贤辈出,代有伟人,播迁各地,享誉中外,为人类文明的进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是华夏诸多姓氏宗族中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豪族大姓。
一、以官为氏源远流长据史书所载,李氏得姓,源于皋陶,迄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皋陶为尧时执掌刑狱的“大理”,子孙世袭其职,代为理官,以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理徵(字德灵)以直言切谏,得罪而死。
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
利贞也娶契和氏之女生昌祖,仕陈为大夫。
周康王时赐苦县为李氏采邑,遂家于苦县。
其五世孙李乾,为周上御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字伯阳,又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著有《道德经》八十一章。
唐明皇时追尊为“圣祖混元上德皇帝”,即世俗所传道教之教主——老子。
春秋战国之际,李氏人才济济,屡出将相。
晋文公时,有“理官”李离,执法严正,因“过听杀人,自系请罪”,虽经晋文公多方慰勉,仍伏剑而死,以身殉法。
魏相李悝,助魏文侯变法图强,三晋称雄。
而伯阳子李宗仕魏,封于段干,为魏国贤人。
其子李同为赵国大将。
李同子李兑,赵惠文王时拜为相国。
其子李跻封安阳君,子孙后裔,世居显要。
秦相李斯也系陈国苦县李氏后裔,助始皇帝扫平六国,一统宇内。
周赧王时,李氏分为两支,一支迁于甘肃,一支迁于河北,始有陇西、赵郡之分。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伯阳八世孙李昙初为赵之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生四子:崇、辩、昭、玑。
崇字伯佑,封陇西郡王南郑公。
其子李信,字有成,为秦大将军,率军伐燕,将燕太子丹追杀。
信生超,仕汉为大将军,渔阳太守,有二子,长曰元旷,官居侍中,次曰仲翔,为河东太守,晋封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
其子伯考历仕陇西、河东二郡太守。
自李崇至伯考,祖孙六代,或为镇将,或为郡守,其生平业绩,多在陇西,奠定了“陇西李氏”的基业,因而李崇被推为“陇西李氏”之始祖。
李崇之弟李玑,字伯衡,为秦之太傅,生三子:云、牧、齐。
李牧为赵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
其三世孙李左车也为赵之名将,封广武君。
楚汉相争之时,韩信曾以师礼事之。
其子孙世居赵郡,蔚然巨族。
故赵郡李氏推李玑为鼻祖。
李玑少子李齐为中山相,世居中山,为“中山李氏”始祖,其后裔播迁辽东,故亦称“辽东李氏”。
陇西李氏自李崇开宗立派,历汉、魏、两晋,生齿日繁,以陇西为基地,先后播迁于宁夏、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北方地区,大致呈现为“一干六枝”的辐射势态。
所谓“一干六枝”,当首推“成纪李氏”,此为陇西李氏之主干。
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李伯考生二子,长曰尚,次曰向。
“尚,成纪令,因居成纪。
”向为范阳令,系范阳房始祖。
尚生子广,为汉前将军,猿臂善射,才气天下无双,匈奴畏之,号“飞将军”。
广有三子,长曰当户,为汉中李氏始祖;次曰椒,为代郡太守;三曰敢,字幼卿,继广为郎中令,赐爵关内侯。
敢生二子,长曰禹,次曰忠。
忠为顿丘房始祖。
禹字子通,生丞公,为河南太守,丞生先,字敬宗,蜀郡、北地太守,生长宗,字伯礼,渔阳丞,生君况,字叔干,太中大夫,生本,字上明,侍御史,生次公,字仲君,巴郡太守兼西夷校尉,其弟恬,由成纪迁渤海,为渤海房始祖。
次公生二子,长曰轨,魏临淮太守、司农卿。
次曰潜,为申公房始祖。
轨生隆,长安令、积弩将军,隆生艾,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
艾生雍,任济北,东莞二郡太守。
雍生二子,长曰伦,为丹阳房始祖。
次曰柔,为北地太守,世居陇西广阳府一带。
上述“一干六枝”,范阳、汉中、顿丘、渤海、申公、丹阳六房,散居各地,支分派别,但溯源寻根,均冠以“陇西李”三字。
其中尤以丹阳房枝繁叶茂,英才辈出,如盛唐时期以卫国公李靖为人望的京兆李氏和以西平王李晟为始祖的西平李氏,均为丹阳房后裔,也是五代、宋元之际,李氏南迁的主要衍派。
以北地太守李柔为宗主的李氏集团,则承袭了“陇西李氏”在地域、历史和宗法上的地位。
逐步发展为一个强盛的军事、政治集团。
东晋建安四年(400),其曾孙敦煌公李暠立国称王,拓殖西凉,史称西凉武昭王,奠定了李唐王朝的基业,被追尊为“兴圣皇帝”。
自皋陶得姓到李暠称王,陇西李氏瓜瓞支蔓,繁衍播迁,但其大本营始终未离陇西,虽地处边陲,却英贤辈出,累世公卿,成为与“太原之王、清河之崔、荥阳之郑、范阳之卢”并驾齐驱的海内五大望族之一。
二、根深叶茂肇基李唐李暠立国称王之后,陇西李氏日益强盛,其子孙历仕北魏、后周,位高权重。
至隋文帝时,李氏已成为参决中枢、左右政局的“八柱国”之一。
以陇西为本土的李氏家族,也滋蕃日盛。
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李暠有子10人:谭、歆、让、愔、恂、翻、豫、宏、眺、亮。
其中愔为镇远将军房始祖,其曾孙系平凉房始祖;翻有孙三人:长曰丞,为姑臧房始祖,次曰茂,敦煌房始祖;三曰冲,仆射房始祖,其曾孙成礼为绛郡房始祖;豫之玄孙曰刚,为武阳房始祖;歆则继位称王,为西凉后主,生有八子,为陇西成纪李氏嫡派宗支。
及至西凉为沮渠蒙所灭,歆之子重耳归魏,历任弘农太守、安南将军、豫州刺史。
三传至李虎,仕魏封陇西公,官拜太尉,卒赠唐国公。
其子李日丙,为安州总管,上柱国将军。
袭封唐公。
因世居陇西成纪长寿乡,该乡俗称“唐公乡”。
姑臧、平凉、武阳、敦煌及丹阳各房,在魏、晋、周、隋之际,也是人材济济,望重一时。
仅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武阳房自李豫任东晋西海太守起,到李唐王朝建立,祖孙四代就有“三公四刺史”。
其兄翻(姑臧房支),东晋时历任祁连、酒泉、晋昌三郡太守,其子孙在李唐王朝建立前,任郡守、刺史者达七人之多,封侯、封伯者在十人以上。
丹阳李氏,从东晋到隋末,任郡守、刺史者也达五人之多,其中三人被赐予公爵。
由陇西李氏建立的李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声威远播的一个朝代。
政治修明,国力强盛,四夷宾服,八方来朝,李唐王朝被尊为“天朝”,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贞观、开元之治,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典范,堪称中国封建王朝的极盛时期。
李氏作为大唐国姓,更是盛极一时,冠盖诸姓,仅李渊一族就有39房之多。
作为陇西李氏旁支近族的姑臧、绛郡、南阳、武阳“四公子房”,也明令附于皇室玉牒的属籍。
在李唐王朝290年中,官拜宰相的李姓多达23人(其中赵郡李13人,陇西李10人),至于名公巨卿、英贤俊秀,更是数不胜数。
如“诗仙”李白,“诗鬼”李贺,传奇小说的开山鼻祖李朝威(著有《柳毅传》)、李公佐(著有《南柯太守传》),以及军事家李靖(著《李卫公兵法》)、李筌(著《太白阴经》)等,比比皆是,不仅为陇西李氏赢得了荣誉,也为华夏文明做出了贡献。
三、避乱江南繁衍海外李氏南迁,早于其他中原诸姓。
据李宗仁先生在其回忆录中所说,其祖先原是陇西人,秦时,始皇凿氵徒河以通湘漓,有李姓将军二人,随史禄入桂林郡,是为其南迁始祖。
其说虽无史料佐证,但李氏自皋陶得姓,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几代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民族交融,李氏渡江南迁或远徙西南,绝非没有可能。
如开凿四川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即是秦昭王时由中原入蜀的例证。
一向为谱学界奉为经典的《崇正系谱》所谓“唐高祖以前,尚无李姓过江”的论断,确属偏颇。
笔者查阅《三江李氏宗谱》中,也有:汉桓帝时太尉李固(汉中李后裔)为梁冀所害,其子李燮为避祸“乘江东下,入徐州界,变姓为酒家佣”,“潜客兖州数世”的记载。
该谱还详述了其后裔颍阳刺史李信,“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避兖州兵乱,挈妻子僮仆徙姚江兰溪、金泾沙阜创业”的迁徙史实。
由此可见,至少在东汉末年陇西李氏已开始渡江南迁①。
然而李氏大规模渡江南迁,则是在唐末、五代之时。
至宋、元、明、清,李氏踪迹遍布江南,并于元末、明初开始向海外繁衍播迁。
据笔者对“中国家谱资料中心”所藏近百部李氏谱牒资料的初步分析,唐末、五代之际,避乱南迁的陇西李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李唐王室后裔,二是李唐宗室的旁支近族和王公贵戚,三是作官经商散居各地而开宗立派的陇西后裔。
李唐王室后裔,为避乱南迁的主要支派有以下四支:1、吴王李恪后裔衍派——湖北黄岗李氏吴王恪,为唐太宗第三子,贞观二十一年,封吴王,其子孙多为封疆大吏。
其九世孙李彳首亍,为唐昭宗太子太傅,朱梁之乱时,与弟李术,避地湖湘,迁居于南昌新建邑。
其十七世孙李盘于元末又迁于湖北黄岗李家集。
有子七人,其长门裔孙李善长为明太祖右相,其次门有孙名茂七者,分迁于武昌神山乡,为湖北“三鉴堂”李氏开派之祖②。
2、濮王南迁之衍派——宣州六田李氏濮王泰,为唐太宗第四子,初封魏王,后改封濮恭王。
其六世孙李伯麟(亦作伯陵),唐宣宗时因兵乱择地而居,于大中八年(854)南迁于宣州(今安徽宣城)太平县弦歌乡。
因子孙散居于太平县之馆田、赐田,泾县之竺田、顷田,美溪之百田,石埭之启田,故合称“六田李氏”。
其子孙后裔遍布于宁国、饶州、抚州、临川、贵溪、广昌等地,成为南迁李氏中条柯遍布,人数众多的一支③。
3、越王南迁之衍派——锡山李氏越王贞,为唐太宗第八子。
武后篡位时,贞与长子琅琊王冲,力议匡复,事不成而死。
越王次子定淮公垲避难而逃,播迁于光州之固始(今属河南)。
唐末,其子孙避乱江南,迁居邵武。
有名李光远者,随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起兵,入据福建。
后梁开平四年(909)王审知自立为闽王,封李光远为尚书,其子李浚为司徒。
及至闽国为南唐所灭,李浚子僧让、孙李赓俱隐归田里,由邵武徙居无锡,为锡山李氏的开派之祖。
赫赫有名的宋右丞相、忠定公李纲即为李赓之后。
其后子孙蕃衍,播迁于苏州、句容、兴化、江宁、扬州、高垂阝、湖广、昆山、泉州等地,蔚为江南大族④。
4、昭王后裔南迁之衍派——三田李氏昭王名讷,为唐宣宗第九子,广明庚子年(880)因避黄巢之乱,改名南徙,听说黄巢军有“逢黄不杀”之语,遂避居歙州之黄墩。
及黄巢军为李克用讨平,昭王乘舟北归,死于途中。
因朱温篡位唐祚已移,其三子李祥(时更名为李京),只得暂居饶州之昌水。
后择地而居,因得“乾九二见田吉”之卜,遂迁于界田。
李祥有孙三人:德鹏、德鸾、德鸿。
后德鹏自界田迁于浮梁之新田,德鸾迁于婺之严田,德鸿仍居界田。
后世称之为“三田李氏”⑤。
其后裔有迁居镇江京口者亦称“京口李氏”;迁于安徽霍山者,称“霍山李氏”;迁于丹徒开沙者,称“开沙李氏”。
与李唐王室关系密切的李姓近族,在唐末动乱中受到了巨大冲击,但也有一部分李姓大族,凭藉其昔日的政治、经济基础和血缘宗族纽带,渡江南迁后,仍能聚族而居,繁衍滋蔓,衍化为新的李氏集团。
具有代表性的是由西平李氏衍化而成的豫章、湘湖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