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地理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教案 人教大纲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
2.区别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的差异;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及其影响;背斜与向斜在基本形态、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上升岩块和下沉岩块的成因和典型的地貌;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差异;冲积扇和三角洲的不同形态以及在分布上的差异。
3.理解板块构造学说与火山、地震的分布、海陆的形成和分布之间的关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断层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风化壳和球状风化地貌的成因;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能力目标1.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德育目标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2.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地貌特征。
3.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1.板块构造与海陆的形成和分布。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教学,交叉使用导学、启发、比较和归纳、综合分析等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课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录像、投影仪、投影胶片、板笔、板图、随手教具。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讲授新课]3.2 陆地变动与地表形态(板书)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板书)1.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板书)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
在此期间,地球(壳)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请看录像:(播放录像)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
(分析、补充)从刚才的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1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问题引入:课件结合解释成语“沧海桑
田”
学生解释并
能举反映地
壳运动或地
表形态发生
变化的例子
引入地质作用的概念
活动一见P54火山喷发示意图和机械风
化作用等地表形态的图片,区分其能量
来源
学生回答并
能举相似的
例子
明确内力作用和外力作
用的能量来源
活动二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示意图,简
要说明其活动方式及结果
读图知道岩浆活动是
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活动三①引导学生读P54褶皱与断层
示意图,并结合投影喜马拉雅山和东非
大裂谷图说明其形态
②阅读板块构造运动材料用板块构造
理论解释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
①读图比
较其形态及
地貌的不同
②阅读材料
完成问题(问
题见附录一)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地壳
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并举例
活动四结合大理岩形成示意图简要说
明变质作用及其结果
自学教材理解变质作用的实质
解析:只有沉积岩才有可能含有化石,而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答案:
B
教后
多画地质作用结构简图,能说明内力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以及二者的关系
反思
文档说明
(Word文档可以删除编辑)
专注于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小学试卷教案合同协议施工组织设计、期中、期末等测试中考、高考、数学语文英语试卷、高中复习题目、本文档目的是为了节省读者的工作时间,提高读者的工作效率,读者可以放心下载文档进行编辑使用.
由于文档太多,审核有可能疏忽,如果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本店马上删除。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一课时学案.docx
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一课时)学案【课程标准】: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学习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地质作用的类型、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学习重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运动及其対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难点】:运用示意图,比较说明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课前预习学案】【预习指导L 1 •在课本上用红笔勾画下面的重点知识;2•用10分钟时间高效记忆,准备上课默写。
一.地质作用:由________ 引起的地壳的 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 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1・岩浆活动:岩浆活动的结果是形成了各种______________ 02.地壳运动(1)类型: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分为和两大类。
两种运动常相伴存在。
(2)地质构造:构造运动造成岩石的永久变形,形成各种构造地貌。
例如:J I摺皱:一系列的褶曲就称为___________ 。
岩层发生褶皱就会出现____ 和_____ 等地貌形态。
J世界上绝大部分山脉都是褶皱山脉。
II. fig:如果岩层受到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的强度,岩层就会破裂断开,形成断I 裂构造。
其屮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的叫做—O形成____________ 和_____ 两种形态。
(3)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按成因不同可分为、火山地震、诱发地震、冲击地震。
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表示,地面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表示。
_次地震有一个震级有多个烈度O(1) 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共有六大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其中 捱块几乎全部为海洋。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2.3【教学设计】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本节在前面学习了大气和水的有关知识后,接着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另一个组成 要素----地貌。
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影响,是地壳运动和变化的结果。
与前两节一样,本节教科书从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并以此为主线,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2.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4.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2.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学会用对比、图文记忆的学习法学习:内力和外力主要表现形式和形成的地表形态、褶皱和断层、向斜和背斜、地垒和地堑、风蚀作用和风化作用的区别和地表形态4.学生能利用板块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5.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难点】3、四季的形成。
自制教学幻灯片、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教师提问: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概念,知道地壳的组成和特点。
2. 让学生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知道地壳运动的形式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壳变化的表现,知道地壳变化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壳的概念和组成2. 地壳运动的形式和原因3. 地壳变化的表现4. 地壳运动和变化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壳的概念、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变化的表现。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的原因、地壳变化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原因和表现。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 教学新课:讲解地壳的概念、组成和特点,介绍地壳运动的形式和原因,展示地壳变化的表现。
3. 实例分析:分析地壳运动和变化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如地震、火山喷发、山脉的形成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原因和表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原因和表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壳的概念、组成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壳运动的形式、原因和地壳变化的表现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地壳运动和变化在其他行星上的表现,如火星、金星等。
2. 探讨地壳运动和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图片、视频等。
2. 教学挂图:地壳结构、地壳运动类型等。
3. 实例资料:地震、火山喷发、山脉形成等。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概念及其运动和变化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掌握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和地震等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在解释地球现象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教学挂图等。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引出本课的主题《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地壳的概念及其运动和变化的基本特征。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地壳的运动和变化,重点介绍板块构造学说。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地震、火山等现象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进行分析,解释这些现象。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地壳运动和变化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和地震等现象。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4.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模拟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加深对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认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与第一课时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做好铺垫。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张地球板块构造图,标注主要板块及板块间的运动方向。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地壳运动和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与变化》(说课稿)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材的第一部分就从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的角度,讲述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又以地质作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说明了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及这种变化的时间尺度。
第二部分,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变入手,图文结合,阐明了在内外力作用的参与下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该部分内容可以看作是全课教材的小结。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与其它同学交流、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2、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二、说学情学生对世界地形的成因等一些自然现象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利于本堂课的顺利进行,许多学生甚至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都关注过这方面的内容,这就为学习这堂课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
再加上初中时学过区域地理,可以为本堂课作个有益的补充。
但限于水平,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对地形的了解也往往流于表面,关注局部。
而无法对全球作出一个让自己都信服的解释。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学案5(中图版必修1)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一、本节在全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在第二章的地位本节在前面学习了大气和水的有关知识后,接着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另一个组成要素——地貌。
地貌是指陆地表面的形态或外貌,其形成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使地壳运动和变化的结果。
在陆地环境中,地貌对地表物质和能量起着再分配的作用,地貌的差异必然会引起各种自然地理过程的相应变化,对地表其他要素有着重要影响。
以前两节一样,本节教科书从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并以此为主线,将各知识点传来起来。
课文一开头首先说明了引起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即地质作用,指出地质作用与地壳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接着从能连来源的角度分析了地质作用的两种类型——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表现性设有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等,教科书重点分析了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时有内力作用亲戚的地壳结构不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特点。
地壳运动的过程一般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它去控制着地表藏行桑田的变迁,并且由量变到质变。
即使是火山爆发和地震等剧烈运动,也是在经过长期的能量积累后突变的,因此它们的发生都有一定的规律。
地壳运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当艳曾受到挤压而发生弯曲变形时,它既有水平方向上的缩短,又有垂直方向上的隆起或凹陷,造成岩石的永久变形,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必然要在地壳中留下相应的痕迹,具体表现为褶皱和断层。
褶皱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连续性变形,褶皱的形态和规模常常反映着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方式,世界上绝大部分山脉都是褶皱山脉。
如果艳曾受到的力超过了艳曾本身的弹性限度时,岩层将会发生断裂形成断层。
断层是地壳运动引起的非连续性变形,其特征是有断裂面的出现,且断裂两侧的岩层有相对位移。
断裂、错位是断层地貌的根本特征。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容易受到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教科书在介绍了断层的成因之后,结合国内外十里描述了地垒、地堑的断层组合特征和断层地带的地貌表现。
高中地理2.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学案(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学案导学
课标分析: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出地壳在内力作用下的运动过程
学习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
2、根据图片识别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并能说出各自的能量来源
3、说出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4、结合相关资料(或者举例),如根据褶皱和断层图片,说出地壳的外部形态哪些是由内力作用作用的结果。
重点、难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方式:读图分析法、案例探究法等
学时安排:1学时
地质作用
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外力
作用。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a.解释地壳运动和变化的概念。
b.画出板块构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各板块的特征。
c.分析地壳运动监测数据,判断某一地区地壳运动趋势。
d.举例说明地壳运动和变化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2.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地理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中图版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壳的概念,掌握地壳的运动方式和变化特征,了解地壳运动对地形地貌、地震、火山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2.学会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如大陆漂移、山脉形成、地震分布等。
3.掌握地壳运动监测方法,了解我国地壳运动监测现状和主要监测手段。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壳运动的奥秘。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原因、影响等方面内容。
2.设想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GIS、遥感技术等,直观展示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过程。通过动画、图像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地壳运动理论。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b.板块构造理论如何解释地理现象?
c.地壳运动监测方法有哪些?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有何优缺点?
d.地壳运动和变化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
2.讨论要求:小组成员积极发言,记录讨论成果,为课堂汇报做好准备。
2.提出问题:地球表面为何会有高山、大海、峡谷等地貌?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地壳运动和变化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流水地貌》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环节教学【课题】《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流水地貌》教学设计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流水地貌 【教学目标】1、通过课堂研讨及模拟实验,能够识别流水沉积地貌冲积扇。
2、根据对石灰岩的认识,能够设计野外采集石灰岩标本的方案。
3、经过实地观察,识别喀斯特山、谷、洞穴,通过和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进行对比,能正确描述济南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4、通过对流水地貌的学习,理解地貌和其它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和谐人地关系理念,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验模拟流水沉积地貌冲积扇的形成过程,描述其地貌特点。
2、通过资料收集和野外考察,识别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并描述其景观特点。
【教学方法】模拟实验、野外实践、对比分析 【教学手段】人人通平台互动课堂、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课内研讨2、能完整的模拟冲积扇的形成条件:强烈的构造运动; 冲积扇的地貌特点:形态:扇形、锥形 颗粒:大的先沉积 数量:单个或群 面积:依赖于构 片中长江三峡、黄果树 三角洲、昌马冲积扇为流 林山水为流水侵蚀地貌; 环节第 三小组模 拟实 验环节 实 验 第总一结小组第 二小展组 示图 瀑布、桂 长江中下游平原、 黄河 水沉实积验地物貌品。
:本沙节土课、重塑点料识盆别、两水种地貌:流水沉积地貌中的山麓冲积扇和流水侵蚀地貌中的喀斯特地貌。
实验过程:沙土堆积成坡状模拟山体,在沙土中划出一条沟表示山谷,用水实代验表要河求流:。
小组合作设计模拟冲积扇实验方案;演示并说明设计意图;分析冲小积组扇互的评形:成1过、程实和验地更貌真特实点。
,进行小组互评。
出实冲验积扇物的品形:成课过本程、。
大米、白纸实验过程:用课本代表山体,课本缝隙代表山谷,大米自上而下沉积模拟冲积扇。
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山口外突然变缓的地形。
小组互评:1、模拟地貌轮廓扇形明显。
、楔形,2小、的沉后积沉物积(组厚成度均变匀化,大太)理想。
体出现实验物品:课本、各种豆子、大枣造、气候和物源演示过程:沉积物从高到低沿书本缝隙下落, 模拟冲积扇。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五篇范例)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五篇范例)第一篇: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学生能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并利用地质构造的特点指导生产实践;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近几年各地频发的自然灾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判断方法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作用2.教学难点读图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区分褶皱和断层、背斜成山和向斜成谷。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法运用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问导学法。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教师提问: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一、地质作用[探究活动1] 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地表形态图片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貌的成因。
概念地质作用: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火山喷发:内力作用黄土高原:风蚀和水蚀地震灾害:内力作用虎跳峡:水蚀,切割石钟乳:水的侵蚀沙丘:风蚀 [思考与讨论] 你知道刚才图片中的那些地表形态的直接成因吗?请将讨论后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讲课方案考试纲领展望考向1.以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景观图或表示图等为背景考地表形态变化的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2.依靠景观图、剖面图、地域图等资料察看褶皱山、断内、外力要素块山或火山,联合矿产开发和工程建设等特色,察看地质作用、地貌成因及地质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联合地域图文资料察看地质、地形对交通线路区位选择的影响以及地形、河流对城市里位选择的影响等【讲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经过学习认识地质作用及其分类,初步认识板块结构学说的相关内容,掌握地质结构种类及其形成的结构地貌,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2、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本内容和插图,察看课件演示以及与同学合作达成基本知识学习;可以联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要素;可以运用板块结构理论解说一些简单的地质地貌现象。
3、感神情度与价值观:以运动的、变化的看法对待地表形态,建立辩证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经过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形成正确的、科学的环境观。
【要点难点】1、地质结构与结构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2、地质结构的鉴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能量根源:来自地球内部,主假如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运动垂直运动惹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结果: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1.能量根源:来自地球外面,主假如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要素作用第1页/共5页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裂;为其余外力作用创办了条件伤害作用流水、冰川、风等对地表岩石及其分化产物进行损坏;常使被伤害掉的物质走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伤害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挪动风化或伤害的产物;为聚集地貌的发育输送大批物质聚集作用外力减弱或碰到阻拦被搬运的物质聚集下来物3.结果: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情况趋于缓和。
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高一地理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1)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3.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4.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3.小组合作:本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共同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这种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程度、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等,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5.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详细且具有逻辑性,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知,再到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条理清晰。教师运用人性化的语言,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此外,教师还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涵和外在表现。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概念及其组成。
2.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3. 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壳的概念及其组成2. 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3. 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产生的原因及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实例。
2.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地壳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3.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地壳运动的兴趣。
2. 讲解地壳的概念及其组成:介绍地壳的定义,解释地壳的组成和结构。
3. 讲解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介绍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如断裂、挤压、拉伸等)和特点。
4. 分析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壳运动对地形、气候、生物等方面的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地壳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壳概念和组成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以改进教学方法。
2. 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解方式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地球仪:用于展示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
3. 参考书籍:提供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详细信息。
九、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必修一“地壳的运动和变化郑长伟案例教学是一种将某些概念、原理、观念和事实等学习内容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中开展教学的方式。
因为案例的本质是创设学习情境,所以教学案例应该尽量包括实际状况的各个方面,如遇到的问题、人们的困惑、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明确案例选取原则,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下面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
当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
本章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地质作用中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所以在教学时,选择了学生熟知的图片和例子,以及精选的视频材料来演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以更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而今天要讲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总论,全面剖析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
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内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实例具体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知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两个层次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第一个层次: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牵涉的内、外力作用。
第二个层次:各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地壳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起伏。
按照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必修一“地壳的运动和变化郑长伟案例教学是一种将某些概念、原理、观念和事实等学习内容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中开展教学的方式。
因为案例的本质是创设学习情境,所以教学案例应该尽量包括实际状况的各个方面,如遇到的问题、人们的困惑、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明确案例选取原则,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下面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
当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
本章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地质作用中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所以在教学时,选择了学生熟知的图片和例子,以及精选的视频材料来演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以更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而今天要讲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总论,全面剖析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
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内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实例具体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知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两个层次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第一个层次: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牵涉的内、外力作用。
第二个层次:各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地壳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起伏。
按照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是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
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就没有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是举例加以分析。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
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②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③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所形成的地貌;④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重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教学难点]:①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②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方法]: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讨论法;二是结合课本的探究与活动,加深对地壳运动特征的理解;三是结合景观图片以及视频材料分析地貌的成因,注重学生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通过这个三维模拟动画,让学生看出:地表形态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而是经历了漫长时间,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学生在动态的感知中,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运用视频材料,生动、形象和直观,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件还展示喜马拉雅山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案例: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很久之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一片**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
教师提问:地壳为何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以此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教师讲解: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B大寨梯田C岩层的断裂、错位D荷兰的围海造田教师讲解: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主要的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接下来,让学生分析两个案例,分析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1)2000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8844.43米,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外力作用就不停地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渤海地区地壳不断下沉的结果。
教师总结: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作用一般起主导作用。
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使知识变的鲜活、有趣。
教师讲解:课件展示一些有关火山活动的图片或视频片断,让学生感受岩浆活动的特点。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1)岩浆活动与火山喷发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2)岩浆活动的结果形成了哪种岩石?(岩浆岩)(3)根据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以及我们的经验,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样的影响?(火山湖、火山岛、火山锥地形)课件展示下面的案例:(1)有句成语叫“稳如泰山”。
其实泰山并不稳,泰山每年都在以极小的速度上升。
(2)“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是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产生新大洋的序幕。
这里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使得地壳水平张裂而形成为裂谷。
它的张裂速度似乎很慢,近200万年以来的平均扩张速度每年2厘米~5厘米。
尽管如此,它的北段已经裂开了一道窄的海道(红海)。
照此下去,1亿年以后新的大洋将会在这里产生。
教师提问:上面两个例子说明了内力作用的哪种形式?两个例子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地壳运动;其中,第一个案例是指地壳运动中的升降运动;第二个案例是指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
教师讲解:地壳运动常常在地壳中留下“足迹”,叫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褶皱(背斜、向斜)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
但有时会出现地形倒置的形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可以动画演示地形倒置形象)(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断层(地垒、地堑)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在地貌上,地垒常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等;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渭河、汾河谷地等。
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讨论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学生自学教材,教师作简要说明: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如我们家庭装修用的大理岩即为一种典型的变质岩。
课件展示一些地震造成的危害图片、地震分布图,引入地震教学。
教师提问: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地震主要有哪些类型?教师提问:从地震分布图上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分布?我国的地震多吗?教师补充:世界上大部分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
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不稳定,容易出现地震,从图上可以看出,地震带正是处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
我国由于靠近板块交界处,所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承转:有人说,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而外力作用则是一位雕塑家,不断地把“粗毛坯”精雕细刻成千姿百态的形状。
为什么这样说呢?课件展示:“外力作用的杰作”系列图片。
在播放每幅图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每幅图片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
结果是: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
(2)流水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3)风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之后,启发提问学生: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在学生们讨论后,让他们派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全的话,让其他学生补充。
知识拓展、应用: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外力作用的特点,达到知识的深化与活学活用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设计如下案例让学生讨论:1.黄河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1.5千米~3千米,每年新造陆23平方千米~28平方千米。
“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实现。
试解释这种现象。
2.埃及开罗附近有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了。
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原塔高146.58米,而现在只有138米。
那么,是谁有那么大的能耐把金字塔削低了呢?3.我们知道,我国的桂林山水有“甲天下”之说,那么,你知道桂林山水这种地貌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吗?这种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联系化学知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各种外力作用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用多媒体给学生显示各种地貌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对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进行归纳总结。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的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要注意说明的是,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他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结合在一起,一般来说,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