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必修一“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郑长伟
案例教学是一种将某些概念、原理、观念和事实等学习内容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中开展教学的方式。因为案例的本质是创设学习情境,所以教学案例应该尽量包括实际状况的各个方面,如遇到的问题、人们的困惑、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明确案例选取原则,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下面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当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本章通过具
体的案例来说明地质作用中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时,选择了学生熟知的图片和例子,以及精选的视频材料来演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以更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而今天要讲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总论,全面剖析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内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实例具体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知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两个层次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第一个层次: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牵涉的内、外力作用。第二个层次:各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地壳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起伏。按照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
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是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就没有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是举例加以分析。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②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③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所形成的地貌;④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重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①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②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
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讨论法;
二是结合课本的探究与活动,加深对地壳运动特征的理解;
三是结合景观图片以及视频材料分析地貌的成因,注重学生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通过这个三维模拟动画,让学生看出:地表形态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而是经历了漫长时间,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地
壳的运动和变化。学生在动态的感知中,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运用视频材料,生动、形象和直观,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件还展示喜马拉雅山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案例: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很久之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一片**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
教师提问:地壳为何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以此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教师讲解: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
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教师讲解: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地质作用分类能
量
来
源
主要
的表
现形
式
内、外
力作
用的
关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接下来,让学生分析两个案例,分析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
(1)2000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8844.43米,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外力作用就不停地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渤海地区地壳不断下沉的结果。
教师总结: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作用一般起主导作用。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使知识变的鲜活、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