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戏 (中西文化)

合集下载

中外戏剧的鉴赏

中外戏剧的鉴赏

一、中外戏剧的异同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戏剧多由古代的宗教礼仪、巫术扮演、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组成的综合艺术。

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悲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

中国传统戏曲在理论上并没有悲剧与喜剧的分类,但为世人熟知的戏曲中仍不乏接近于西方悲剧与喜剧特性的优秀作品。

在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但其精神却在失败和毁灭中获得了肯定。

古希腊悲剧发源于祭祀酒神仪式,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以充分的激情表达了人文主义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愿望;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悲剧大多直接描写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着重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并打破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19世纪产生了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社会悲剧。

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

喜剧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人发出不同含义的笑,来嘲笑丑恶、滑稽的现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

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

由于描写的对象和手法的差别,一般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闹剧等样式。

欧洲最早的喜剧是古希腊喜剧;19世纪俄国的果戈理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喜剧作品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现代西方有些作家在创作喜剧作品时则常把世界、人生、历史、自我作为嘲弄对象,刻意表现整体性的荒诞和滑稽。

正剧的特征是不受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束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兼有悲、喜剧因素,能更真实、更直接地表现普通的社会生活形态。

中西戏剧的差异浅说

中西戏剧的差异浅说

作者 简介 :雷霖 ( 1 9 8 1 一) ,女 ,四川岳 池人 ,讲师 ,从 事汉语 言文学 研究 。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 N H U A 圈
雷 霖
( 广安职业技术学 院,四川 广中西戏剧差异 的产生主要源于各 自的历史文化 ,风俗 习惯 ,生存环境 ,宗教信仰等 因素 ,一 定程
度上反 映了中西审美观理想的差异。对中西戏剧 的产 生时间、地位、结构、爱情悲剧等各方面进行比较 ,探讨 中西文化的差异,. - q - e A 提升我们对世界文化的认识 ,从 而推动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 :时间 ;社会地位 ;结构模 式;爱情悲剧 ;文化差异
戏剧 在西 方社会 历史 上有重 要 的地 位 ,而中 国 戏剧则因产生于 民间而地位卑微。 中西戏剧 在各 自不 同的 “ 土 壤 ”上 生 长 ,也就 注定 了两者 地位 的不 同。古希腊 是欧洲 文 明的发祥
收 稿 日期 :2 0 1 3 0 9 . 0 1
地 ,也 是孕育 西方戏剧 的 “ 母体” 。在公元 前 1 2世 纪 ,古希腊进 入 了由氏族公社 制 向奴 隶社会 过渡 的 时期 。到 了公元 前 6世 纪末 ,氏族制 度 正式 消亡 , 希 腊在 一场 民主 改革 运动 中也 建 立 了奴隶 民主制 , 而在一场场运动中 ,未来 的奴隶 主们为 了得到拥 护 ,就会制定 一些讨好 农 民的政策 。因为在 那个 时 期 人们 都很 尊敬 和崇 拜 “ 酒神” ,有 些奴 隶 主就 创 办 “ 酒神大节” ,举行全 民庆典。雅典此时又正好 是众多城邦的盟主 ,文化、经济发展迅速 ,民主政 治者倡导全 民性的集体活动 ,因此就会举办史诗和 抒 情诗 的 比赛 ,群众性 很强 的戏剧 也很受 重视 ,领 导 者不 但修 建 了专 门进 行表 演 的 “ 剧场” ,还会 给 百 姓发放 “ 津 贴” ,让 每个 人都 能去 观看戏 剧表 演 。 可 见 ,西方 统治者一直 都很重 视戏剧 的发 展 ,这就 使 得西方戏剧得 以产生 ,发展 繁荣 。 在那 时的 中国 ,经 济上 自给 自足 ,文 学 的发展 多 以感 物抒 情 为 主 ,思 想 上 又受 到 儒 家 思 想 的 禁 锢 ,对很 早 就 发展 起 来 的 “ 百 戏 ”等 艺 术 并 不 重 视 。 中国的戏 剧源 于民问 ,也 在 民间繁荣 ,但 始终 难登 “ 大雅 之 堂 ” 。在朝 廷方 面 ,每 年 的科举 考 试 也都 是关于 “ 四书五经 ”类 的文 字考试 ,统 治者 绝 不 会考关于 戏剧 的内容 。南北 朝时期 ,民间 出现 了 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 “ 歌舞戏” ,有了很浓的表演 成份,如 咨 摇娘》等。此时的南戏是中国戏剧最 早 的表现形式 。唐 代 出现 了由先 秦时期 的优伶 表 演 发 展 来的 以滑稽 表演 为特 色 的 “ 参军戏” 。到 了宋 代 ,社 会经济 、政 治都开 始繁荣 ,出现 了很 多 的百 姓 娱乐场所 。在元代 ,蒙 古人人 侵 中 国 ,人 们各 方 面思 想也 因此 发生 了变 化 ,戏 剧才得 到一些 发展 的 机会。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开始往一个方向汇 合 ,就此 出现 “ 元杂剧” ,它的表演显示出戏曲在 形成时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元杂剧是 中国戏

浅谈中西戏剧戏曲艺术比较

浅谈中西戏剧戏曲艺术比较

调 。曲词是配曲的唱词 ; 宾白是 指古代戏曲中的道 白 ; 科范
是指戏曲程式动作 ; 宫调即乐曲曲调 。
西方戏剧起源 于公元六世纪 的古希腊祭酒仪式 ,而 中 国戏剧的形成较之古希腊戏剧要晚几个世纪。

h i l a s t te mp id e t ei v l e .Alo h s o a io w l g t e h c au s s t i c mp r n i e s l b e k h o g n C i e e d a s w i tt n a d ef c r a t r u h i h n s r ma ’o n l ai n p r t mi o e
一般而言戏剧舞台演出要求限制在三小时以内人物角色不宜过多情节不宜太复杂场所不宜太变化而应高度集中在有限的时空容量中充分展示人物的行动交代事件的始末完整地揭示戏剧冲突
浅谈 中西 戏剧 戏 曲艺 术 比较

凸 :

( 州旅 游职业 学 院 河 南 ・ 州 郑 郑
中图分类号 :8 JO
摘 要
样, 常见的包括话剧 、 歌剧 、 舞剧 、 音乐剧 、 木偶戏等。是 由演 员扮演 角色在 舞台上 当众表演故 事情节 的一种 综合艺术 。
逼真 的房屋 、 教堂 、 塔楼 、 园等透视布景。 花
到逼真。文艺复兴时期 , 西方开始出现以绘 画艺术及完善的 透视技巧再现时空变换的舞台设 计概念 ,舞台上开始有了
戏剧 , 以语言 、 指 动作 、 舞蹈 、 音乐 , 木偶等 形式达到叙 事 目的的舞 台表演艺术 的总称 。文学上 的戏剧概念是 指为 戏剧表演所创作 的脚本 ,即剧本 。戏剧 的表演形式多种多

景物与季候的描绘 即戏剧 中的景物变换与季候更

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一朵奇葩——杂议话剧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

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一朵奇葩——杂议话剧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

关键 词 :话 剧 ;高第 ;威廉 ・ 普森 ;圣 约翰 书 院 ;晏 摩 氏女 学 ;之 江 大 学 ;周 象 贤 ;毛 准 辛
中 图分类 号 :G 2 l5 文献 标识 码 :A
On t e Orgn a d Ea l v lp n fM o e a n Ch n h ii n ry De eo me to d m Dr ma i ia
S e n h n Ho g
Ab t c : Mo e d a n i o td atfr o ii ae o W e tr rmai a i o T ee ae a sr t a d m rma i a s mp r r om r n td f m s n d a t t dt n. h r r e g r e cr i lt f rma cso e b u o i t d c d t C ia h e es r si u t t ec l rl d at — o a t tr s o t w i W t i r u e h n .T s ti l s aet ut a r s o d i i a h t l n o 8 o o e l r h u a n i t ea o sa d e c a g s b t e n C i a a d te W e t i rlt n x h e e w e h n s .Ne e tee s d e t e fc a e e w r c i n n n h v r l s , u o t a tt tt r e h h h h e
tb o fa a e c r s a ̄ n man a d Chn n te p s ,t e p b i n w ey lt e a o tt i a t u- a o s o c d mi e l h i i l i a i a t h u lck o v r i l b u sp ri e n h t h c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中国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作为表演艺术,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习俗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剧种与剧目,以及各种技术和表演方式。

一、发展历程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祭祀仪式。

到了唐代,戏剧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成为宫廷文化并吸收了宫廷诗歌和音乐的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基础。

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戏曲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北京、秦腔、豫剧、昆曲和评剧等地方戏的剧种。

二、剧种与剧目1. 京剧京剧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粹。

它源自北京皇家宫廷戏曲,并融合了徽班、昆曲、秦腔、河南坠子等汉族戏的表演艺术。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依照唱腔、角色、剧情和音乐等特征,又可分为四大类:青衣、花旦、生、净。

京剧的代表剧目有《红楼梦》、《长生殿》、《霸王别姬》等。

2. 昆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昆曲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特别注重形体动作和腔调。

昆曲剧目以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为主要题材。

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汉宫秋》、《西施牵牛》等。

3. 豫剧豫剧是中国豫剧的代表之一,其发源于河南省中部地区。

豫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它的特点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作。

豫剧的主要剧目是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题材剧,如《洛阳才子》、《红灯记》、《沙家浜》等。

4. 秦腔秦腔是安徽、河南、陕西三地的地方戏剧。

秦腔的表演技巧特点是强调唱腔、技艺、舞蹈和动作的运用。

秦腔的主要题材是历史、传说和小说。

典型的秦腔剧目有《汉宫秋》、《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空城计》等。

三、技术和表演方式1. 脸谱脸谱是戏曲的重要特色之一。

它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性格,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戏曲角色。

脸谱的类型种类多样,如红脸、黑脸、青脸、白脸等。

中西文化比较一隅-中国古代戏曲“虚拟化”特色谈

中西文化比较一隅-中国古代戏曲“虚拟化”特色谈
言 和 动 作 来 “ 拟 ” 出 时 空 环 境 ,故 舞 台 的 时 虚 空 均 是 假 定 的 。 既 然 时 空 假 定 ,那 么 其 时 空 就
关 于 “ 拟 化 ” ,有 人 认 为 “ , 即 虚 掉 虚 虚 与 角色 有 关的 环境 ( 山、水 ) 实物 对 象 f 如 和 如 船、马) ;拟 , 则 再 用 艺 术 化 的 生 活 动 作 把 虚 掉 的 东 西 模 拟 出来 。 ” ( 《 国 戏 剧 比较 教 见 中 程 > ,饶 凡子 主 编 ) 样 把 “ ” 与 “ ” 截 这 虚 拟


时 空 虚 拟 。 和 西 方 用 “ 一 律 ” 将 同 三
幕 的 时 空 限 制 和 固定 死 不 同 , 中 国 传 统 戏 曲
雄师 ”。 这种虚 拟化 的表 演 ,在古剧 里 比比 皆
是 。这 也 是 中 国 戏 曲 区 别 于 外 国 戏 剧 的 一 个 特
点。
的时 空环境 是 由演员 “ ”上 场的 ,演 员用语 带

“ ” ,我认 为是 不够 全面 的。 “ 拟 虚拟 化 ”是
个 完 整 的 概 念 , 在 中 国 戏 曲 的 美 学 范 畴 里
面 , 它 实 际 是 指 舞 台 艺 术 的 ” 定 性 ” 。 具 体 假
说 来 ,它 有 以 下 几 种 表 现 :

戏 曲 舞 台 上 , “ 一 个 慢 板 五 更 天 , 走 一 个 圆 唱 场 百 十 里 ” , “ 六 步 走 遍 天 下 ,七 八 人 百 万 五
维普资讯
与 西 方 戏 剧 的 “ 实 ”和 “ 现 性 艺 术 ” 写 再 不 同 , 中国 古 代 戏 曲 的 很 大 一 个 民 族 特 色 是 “ 意 ” 的 “ 现 性 艺 术 ” 。 而 虚 拟 化 , 又 是 写 表

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

如何传承传统戏曲?
自上世纪50年代戏改之后,大
部分戏曲班社转制成国营剧团,
其一切开支基本上都由政府承
担,使得戏曲的演出与市场完
全脱节。戏改的好处是提升了
艺人的社会地位,他们不再因
生存的压力做迎合低级趣味的
表演,而是一心一意地在 “艺
术”上下功夫。因此,戏改之 后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戏曲 舞台上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剧 目和优秀的演员。
如何传承传统戏曲?
有鉴于此,戏曲若要和时代同步,其 所表现的思想必须要同传统文化与现 代观念相融合的进程合拍,并和融合 后的新生体一致。
今日的戏曲虽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但作为真正的民族 艺术,作为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戏曲无处不体现着我们民 族的观念与审美趣味,早已与我们这个民族建立了无法割舍的 感情,成了民族生命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增强戏曲艺 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帮助其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找到适合自 己的生存之路,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特别是戏曲工作者们共同 思考。
世界遗产(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
古迹及自然景观)
• 自然遗产 • 文化遗产 • 自然与文化复合遗产 • 文化景观
世界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
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 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 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 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 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二.对中国优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剧中对中国古代榫卯(sǔn mǎo)结构进行 了很多的展示和描绘,但是剧中似乎暗暗交 代了当时工艺传承之难,让我们在观剧之余 也在思考,如何将这种优秀工艺更好的传承 下去。
国粹——京剧
戏曲分很多种类,其中 戏曲方面的中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有两项:

中西文化在戏剧中碰撞与交融--中国现代戏剧的跨文化改编的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在戏剧中碰撞与交融--中国现代戏剧的跨文化改编的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在戏剧中碰撞与交融--中国现代戏剧的跨文
化改编的开题报告
题目:中西文化在戏剧中碰撞与交融--中国现代戏剧的跨文化改编
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方文化在各个领域的碰撞和交融不断加剧。

在戏剧领域中,中国的现代戏剧作品多次被改编成西方语言的戏剧,同时,一些西方经典戏剧也被中国剧作家改编成了中文剧本。

这种跨文化改编的现象不断发展,也使得戏剧真正成为了世界文化的瑰宝。

当前,随着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实力的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和艺术。

因此,探究中西文化在戏剧中的碰撞和交融,及中国现代戏剧的跨文化改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戏剧作品的实例,研究中西文化在戏剧中的碰撞和交融,以及中国现代戏剧的跨文化改编现象,探究中西文化交流在戏剧领域带来的启示和影响。

论文结构:
第一篇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第二章:中西文化在戏剧中的碰撞和交融
2.1 中西方戏剧的历史发展
2.2 中西方戏剧的文化差异和相通之处
2.3 中西方戏剧作品的对比分析
第三章:中国现代戏剧的跨文化改编
3.1 中国现代戏剧的创作背景
3.2 西方经典戏剧作品在中国的改编
3.3 中国现代戏剧作品在西方的改编
第四章:中西文化在戏剧领域的启示和影响4.1 中西文化交流在戏剧领域的启示
4.2 原创和改编在戏剧创作中的意义
4.3 中西文化交流对于戏剧创作的推动和促进第五章:结论和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中西戏剧ppt课件

中西戏剧ppt课件
中西戏剧ppt课件
目 录
• 中西戏剧概述 • 中西戏剧的表演艺术 • 中西戏剧的剧本创作 • 中西戏剧的主题与思想 • 中西戏剧的经典作品赏析
01 中西戏剧概述
中西戏剧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西戏剧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的 戏剧艺术形式,包括话剧、戏曲 、歌剧、舞剧等。
特点
中西戏剧在表现形式、主题内容 、审美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 都强调演员的表演和舞台呈现, 追求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03 中西戏剧的剧本 创作
中西戏剧的剧本结构
西方戏剧的剧本结构
西方戏剧通常遵循严格的剧本结构,包括开头、发展和高潮,以及结尾。这种结构有助于保持剧情的 紧凑和逻辑性。
中国戏剧的剧本结构
中国戏剧的剧本结构相对较为灵活,通常不遵循固定的三幕式结构。剧情发展过程中,情节和冲突的 展开往往更加注重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中西戏剧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戏剧起源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 过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 演变,逐渐形成了以京剧、昆曲、地 方戏曲等为代表的戏剧形式。
西方戏剧起源
西方戏剧起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仪 式,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 动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以话剧、歌 剧、舞剧等为代表的戏剧形式。
《玩偶之家》、《群鬼 》等
《天边外》、《安娜·克 里斯蒂》等
中西戏剧作品的比较与交流
01Βιβλιοθήκη 020304
文化背景
比较中西戏剧作品背后的文化 背景,探讨不同文化对戏剧创
作的影响。
主题内容
分析中西戏剧作品的主题内容 ,探讨不同文化对戏剧主题的
关注点。
艺术形式
比较中西戏剧作品的艺术形式 ,探讨不同艺术形式对戏剧表

中西戏剧比较

中西戏剧比较

戏剧艺术源远流长。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戏剧创作的繁盛时期,出现了莎士比亚等多位伟大的戏剧家。

我国戏剧的出现虽然比希腊、印度晚一些,但在13 世纪也已进入成熟期;元代杂剧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这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光耀百代的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人,其中,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厢记》,在元杂剧中可以说是一项辉煌的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的重要审美特征是讲究创造含蓄深远的艺术意境,文学作品要能做到其美在“言意之表”,不同于西方讲究“形”的写实艺术风格,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西方很不同的民族传统特点。

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西戏剧艺术各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各具魅力。

例如,西方戏剧讲求场景效果,戏剧与剧场有着血肉关系;中国的传统戏剧并没有西方的剧场概念,只有戏台,而戏台是在“牵索为坪”,“随地作场”的广场上产生的。

“中国的戏曲舞台,基本上是一个空台,台上没有任何背景和道具,它除了一面做后台,其他三面都处于观众的包围之中。

因此,从根本上说,它只不过是表演场所的提高而已,实质上仍保留了民间戏乐即时即地演出的特征。

”(高琦华《中国戏台》)而西方戏剧从古希腊起就有巨大的石头舞台建筑,还有复杂的舞台机械装置,剧场建立在山坡上(而不是广场上),从而决定了西方戏剧的剧场性。

虽然后来的古罗马剧场是建造在平地上,但它四周围绕着长长的石砌围墙说明了它的剧场性;虽然它与中国戏台都是露天演出,却体现了中西戏剧本质差别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的戏剧虽然没有布景,大都采用虚拟的方法,但却能起到比实的布景更使人感到真实的效果。

中国戏剧特别强调抒情、传神、整体美,其含蓄不露的艺术风格,使观众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使艺术美得到最完美充分的体现,这正是中国戏剧的魅力所在。

王实甫的《西厢记》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表现青年的爱情故事,两者都非常富于抒情性,但两剧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出中西方戏剧有明显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论文从戏剧文化看中西方差异

跨文化交际论文从戏剧文化看中西方差异

从戏剧文化看中西方差异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姓名学号【摘要】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中国戏剧是话剧、割据、秧歌具、以及京剧、越剧、评剧、沪剧、黄梅戏等一切地方戏的总称。

而西方戏剧则由话剧、歌剧和芭蕾舞剧组成。

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最根本的、最有决定性的差异,是戏剧观念上的差异。

【关键词】程式化非写实背景障碍1.西方戏剧与东方戏剧1.1话剧(Dramma)、歌剧(Opera)和芭蕾舞剧(Ballet)是西方戏剧的三大支柱(其他还有哑剧、木偶剧、音乐剧等)。

它们都诞生于欧洲,广泛流行于全世界。

1.2东方戏剧包括了中国的京剧、昆剧和三百多个地方剧种;包括了日本的能乐、狂言、歌舞伎和古典傀儡剧“文乐”;包括了朝鲜的唱剧,越南的嘲剧、改良戏;包括了印度的卡塔卡利舞(一种传统舞剧)和失传已久的梵剧;此外,还有泰国的“孔”剧,印度尼西亚的格多柏拉戏和鲁德鹿戏。

以上这些东方戏剧有的相互接近(一般东亚的与东亚的接近,南亚的与南亚的接近),有的相互差异较大,但差异再大也大不过东方戏剧与西方戏剧间的差异。

东方戏剧有两大特征:一是表演的程式化,一是高度的综合性。

所谓表演的程式化,就是把形形色色的人和人们的语言、行为、思想、情感加以分类,再以种种被提炼过的,更加简练和规范话的角色形象与语言、动作、旋律、去表现那种种特定的分类。

而在西方戏剧中,除了芭蕾舞剧的舞蹈动作有一定的程式外,其他表演都是写实的、非程式化的。

1.3东方戏剧的另一特征是它高度的综合性。

早期的西方戏剧是希腊的悲剧和戏剧,它们表现的都是希腊神话和史诗所提供的故事,只要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这些故事里的角色,就被承认是戏剧了。

而东方的戏剧的原始形态多以歌舞为主体,在发展中有陆续把武打、杂技等特技表演融会进去。

虽然西方的歌剧也综合了歌唱和表演,芭蕾舞剧则综合了音乐舞蹈和哑剧,但都不如东方戏剧综合得广泛。

1.4唯一一个和东方戏剧比较接近的西方剧种是形成时间不长,但现时在欧美许多国家流行颇广的“音乐剧”,它有说话但不是话剧,有歌唱但不是歌剧,有舞蹈但不是芭蕾。

从浅谈话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到中西方文化融合

从浅谈话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到中西方文化融合

从浅谈话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到中西方文化融合话剧的“前身”——文明戏“文明戏”是中国话剧的早期形式,最早在上海形成演剧风潮。

它不仅仅是早期的京剧改革。

文明戏的表演,和中国传统戏曲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以“对话”为主要的表现手段,“唱段”还部分地存在,但表演和唱腔已经不再要求程式化了。

因为对演员的要求不高,又可以即时将时事入戏,因此最初很受欢迎。

但到了后来,由于表演乏善可陈,内容也不新鲜了,慢慢地,随着革命热情的消退,文明戏被观众冷落了。

文明戏全凭演员即兴发挥,因演员都有文化,可以临时编词,张嘴就唱。

这也是观众喜欢的,场场有新创造,还可练本事。

(一)家庭剧的泛滥家庭戏,一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玩男女私情,如《雌老虎》、《贪色报》、《妻妾争风》之类纷纷登场。

新剧从业人员增多,表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降低了素质。

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反倒失去了观众(二)幕表制的局限导致文明戏衰落的原因,除了思想的贫乏,还有演出的粗疏。

许多剧团在商业演出中,多采取幕表制的方式。

所谓幕表制,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演出组织者只是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次序、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便由演员自行排演,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条上,张贴于后台,供演员上场前看上几眼。

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那全凭临场发挥了。

显然,这种“台上见”的做法,根本无法保证艺术质量,甚至也无法保障戏剧情节的整一性。

一些“言论正生”的即兴演说,常常是天马行空,信口道来,而一些丑角则是插科打诨,卖弄噱头,总之皆为片面追求剧场效果文明戏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要想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必然要经历一个磨合、适应的过程。

在其初期,它既要面对本土文化的排异性,又必然寻求一定的依托物,作为立足之点;但是,它又要防止被民族文化所消融,丧失其独立的品性。

因此,我们看到,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文明戏的形态成为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揉混合的过渡形态。

中西戏剧异同

中西戏剧异同

中西方戏剧比较中国京剧与西方戏剧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例如都具有很高的文学性,都是现实生活中人民的思考,生活,喜怒哀乐的反映,都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整体代表,但在创作上又有其不同之处。

整体来说,西方认为实实在在要好,而中国喜欢意境美。

中西方戏剧语言都有很强的格律性,两者多多少少都受到诗的影响,这算得上是相似之处。

中国京剧的唱词是诗中隐含了故事,故事借用唱调而出,观众不需多想,在欣赏和回味唱调中就可对该戏一目了然,而西方戏剧以故事为主,语言可以次之,她所追求的是故事完整表现,一段爱情分手戏,《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处理上就很简单,《梁祝》中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那段戏就很长,两者可说是同一类形和题裁的戏,在结局处理上不一样,却都一样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影响。

这要提到一个不同之处:西方偏向写实,中国宜于审美。

西方戏剧背景、道具极其音乐,复杂、全面,接近现实。

西方戏剧具有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布鲁克说:"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

而中国京剧舞台空间有限,只提供很少的象征性的道具,只使用很少的民族乐器和打击乐,所以她借用创造出那种若有若无的虚幻情景,给观众留有联想的余地,从而填充了京剧产生美感的空白空间,因此中国京剧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美的世界,宜于审美。

第二点,中国注重意境,而西方强调情节。

中国戏曲的矛盾,戏剧的冲突首先不是围绕剧情,而是因为剧中人微妙的相互关系而发生的。

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

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

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

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

国粹与西方戏剧艺术的交汇与碰撞

国粹与西方戏剧艺术的交汇与碰撞

国粹与西方戏剧艺术的交汇与碰撞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一直是一个历史上的重要话题。

其中,国粹与西方戏剧艺术的交汇与碰撞更是引人注目。

国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而西方戏剧艺术作为西方文化的瑰宝,同样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

两者的交汇与碰撞,既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也推动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国粹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代表,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

这些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戏曲艺术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观众缺失、传承困难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国粹戏曲,中国开始与西方戏剧艺术进行对话与交流。

西方戏剧艺术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发展历史。

从古希腊的悲剧到现代的现实主义戏剧,西方戏剧艺术一直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西方戏剧注重个体的情感和内心的冲突,强调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推进。

这与中国国粹戏曲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有所不同,但也给中国戏曲艺术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在国粹与西方戏剧艺术的交汇与碰撞中,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逐渐崭露头角,那就是“中西合璧”的戏剧作品。

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又融入了西方戏剧的创新元素。

例如,中国京剧与西方音乐剧的结合,既保留了京剧的唱腔和动作,又加入了西方音乐和舞蹈的元素,使得剧目更加丰富多样。

这种“中西合璧”的戏剧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热烈欢迎,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除了戏剧作品的创作,国粹与西方戏剧艺术的交汇与碰撞还体现在演员的培养和表演技巧的交流上。

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需要有专业的演员来承担,而西方戏剧注重演员的个人表演能力和情感的传递。

因此,中国的戏曲演员开始学习西方戏剧的表演技巧,西方演员也对中国国粹戏曲进行学习和研究。

这种交流与碰撞不仅丰富了演员的表演技巧,也促进了两种文化的相互理解与融合。

然而,国粹与西方戏剧艺术的交汇与碰撞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惑。

一方面,中国国粹戏曲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中西戏剧比较

中西戏剧比较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 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 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 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 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 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 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 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中西戏剧比较研究
(一)中西戏剧的起源 和形成 中西戏剧都起源于民 间,与原始人祭祀神 灵、欢庆节日的仪式 联系在一起;但中西 戏剧是在不同的文化 背景中逐步发展起来 的。
一般认为,南宋温州杂剧的兴起,《赵 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等戏文的 出现,是中国戏剧形成的标志。
高则诚《琵琶记》
王玉峰《焚香记》
中西戏剧起源和形成相同之处:
①都起源于生活和劳动,其基础都在农村, 但其形成和发展却在城市;
②它们很早都是即兴表演,没有剧本,经 历了一个从无剧情到有剧情的过程。
思考: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根源?
以“和”为重,以“和”为美的民 族性格;
儒道两家对情感节制的宣教;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对君王歌功颂德的心理; 家庭演出场所的限制。
(二)不同的悲剧冲突。西方悲剧往往表现人与异己的 力量的抗争与冲突,这种冲突表现得十分激烈。中国 的戏剧表现人物悲惨的命运,人物缺乏抗争精神,而 且戏曲悲剧冲突往往带有伦理评判的性质,道德化色 彩比较浓重。
(三)不同的悲剧结局。西方的主人公往往死亡,而中国的则往往 以喜剧结局。就是大团圆。《琵琶记》、《赵氏孤儿》等。
➢ 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中国传统戏 剧是“写意”的戏剧。即表现客观生活 对象的本质,而不是其表面形态。在 “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它更关注 的是后者,即通过虚拟的手法来传人物 之“神”。
➢ 这种虚拟性的写意特征,是在中国绘画 艺术影响下形成的。

中西戏剧文化的融汇

中西戏剧文化的融汇

中西戏剧文化的融汇摘要:作者简析了布莱希特的戏剧观——陌生化效果。

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是吸收中国戏曲的表现方法形成的新的戏剧体系,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中西戏剧文化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一戏剧艺术发展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开始出现集大成的体系化的代表流派,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兰芳、布莱希特这三位戏剧大师就代表了三个具有世界影响的现实主义流派。

其中,布莱希特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的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这一流派是中西文化的融汇。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戏剧家。

自1918年至1956年短短三十八年的戏剧创作与舞台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戏剧流派——陌生化效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布莱希特的戏剧观被黄佐临等介绍到中国,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初,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布莱希特热”。

他的剧作《伽利略传》、《胆大妈妈和他的儿子们》被搬上中国话剧舞台,其中《四川好人》还被改编成川剧上演。

一时间无论话剧、戏曲甚至歌剧,都运用这一流派的手法进行创作、演出,至今盛行不衰。

陌生化效果(也有译“间离方法”的)是布莱希特叙事剧的独创术语,作为叙事剧独特的表演方法,其特征是推倒舞台“第四堵墙”,“破除生活幻觉”,即表明我们在演戏,保持演员的客观性。

布莱希特认为,戏剧艺术的目的不是复制生活,让观众进入故事当中,而是启发观众,使他们受到教育。

要启发观众就要让观众意识到他是在看戏,要做到这一点,演员自己就必须意识到他是在演戏,不是在现实生活中。

这就是布莱希特要推倒舞台第四堵墙的理由,也是陌生化效果的出发点,下面摘录两部戏以窥其貌。

《常规与例外》(创作于1930年):一个欧洲商人到蒙古推销货品,在沙漠里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水喝。

仆人见商人口渴,好意将自己的水袋给他。

商人却以为仆人有意加害自己,掏出手枪击毙仆人。

法庭裁决:商人正确,因为仆人是一定要攻击他的主人的,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规。

传统现代并举中西音乐相融——从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北方片)展演看戏曲音乐的发展历程

传统现代并举中西音乐相融——从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北方片)展演看戏曲音乐的发展历程

戏 曲 音 乐 在 继 承 传 统 音 乐
编历史戏
现代戏。这些戏
适应了现代经 济基础
满 足
精 华 的 同 时 必 须 创 立 新 的 音 乐 元 素 注 ^ 时 代 音 调 才能 引
起 当 代 观 众 的 共 鸣 。从 北 方 片 展 演 来 看 其 戏 曲 音 乐 主 要
而 又 简 单 的 民 间 艺 ^ 自已 制 作 的 拉 弦 粗 陋 打 击 乐 器 配 合 到 起 发 出 的 原 始 而 又 纯 朴 的 声 音 当 中 也 夹 杂 着 如 电 影 近 年来 对 于 戏 曲音 乐 的 发 展 问 题 众 口不一 有 的
《 高 梁 》 里 那 黄 土 高 原 上 嘹 亮 的 唢 呐 声 红
通 观 众 其 外 在 表 现 是 积 极 的 但 内 部 心 理 状 态 是 消 极 的 他 们 的 戏 曲 音 乐 知 识 视 野 狭 窄 只 是被 动 地 接 受 戏 曲
音 乐 当戏 曲 音 乐 本 体 符 台 太 多 数 人 的 内心 的 范 式 时
^ 认 为 戏 曲音 乐 单 调 乏 味
白系 统与他 们的 内在接受 系统基 本吻台 。但对 于 中 低 龄 群 的观 众 来 说 就 产 生 了一 定 的 偏 差 。 对 此
部 分 戏 曲
音 乐 创 作 者 应 全 面 考 虑 观 众 的需 求 和 地 域 性 增 加 一 些 具 有 地 方 特 色 及 时代 感 的 语 言 素 材 息 声 腔 系 统 。 是 文 学 f 歌 ) 音 乐 的 综 台 即 指 词 曲 结 诗 与 合 演员演唱的部分 是 中 国 戏 曲音 乐 {唱 韵白 伴 奏} 赋 予 戏 曲 音 乐 以 时 代 气
传 统现代 并举 中西音乐相 融

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中西交流——名家访谈之一

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中西交流——名家访谈之一
象 的批 判 ,使 我 感 受戏 曲领 域 也 存 在 着 “ 知 并 非 熟
真知 ” 的问题。大家都 知道 我们 的京剧、 昆曲好 , 但为什么不喜欢 昕呢?就是 因为不 了解。京 剧、昆
曲到底 美 在那里 ? 因为 不知道 ,所 以听不 下 去。
个太难说啦 ! ”我说 : “ 那我换个问题,您最后一次 看戏 ,不管 是什 么剧 种 ,是 什 么时候。 ”她 想 了一

第2 5卷第 3期・0 1 9月 21 年
me 贵州大学学报 ・ 艺术版 J UR A FG I HO NI E S T r d t R O N LO U Z U U V R I Y A tE i i O

V l 5No 3 S p 2 1 o・ ・ e ・ 0 1 2
龙 :您 好 J 院长 。有 幸采 访您 真 是很 高 兴 J我 吴
问我是 做什 么的 ,我 说 : “ 书做 研 究 。 “ 教 ” 教什 么 呀? 我说 :“ 戏 剧 。 “ ,还 有教 戏 剧 的? 戏剧 ” 教 ” 啊 早就 危机 了 ,您怎 么还 教戏 剧 还 研 究 戏剧 ? 后 来我 ” 想 了一下说 :“ 我们 萍 水 相 逢 ,不 好意 思 ,我 问您一
您都不知道戏剧发展到什么程度 ,却大谈戏剧危机 , 是不是稍稍有点跟现实错位? ”她说 : “ 听您这么一 说 ,有 点儿 。那 您说 现 在戏 剧 怎 么 样? “ 果 您 是 ” 如
收稿 日期 :0 1— 8— 0 21 0 2 作者简介 : 吴卫 民(9 8一) 男பைடு நூலகம்。 15 , 云南艺术学院院长 。 教授 . 主要研究方 向: 戏剧理论。
间的戏剧 生存状况也好 ,那样 ,您就 知道您的判断 是人云亦云的。 ”她说 :“ ,您今天给我上了一课 , 哎

前西方的中国戏曲接受与研究

前西方的中国戏曲接受与研究

接受机制的研究现状
2、不同类型中国艺术的接受机制。例如,西方观众对现代中国艺术和传统中 国艺术的接受程度比较,以及东西方艺术元素融合的作品的接受情况等。
接受机制的研究现状
3、接受过程中文化差异的影响。如前所述,文化差异是影响西方受众接受中 国艺术的重要因素,研究分析了如何通过加深文化理解和交流,提高西方观众对 中国艺术的接受程度。
中国对西方文论的接受、现代性认同与反思
中国对西方文论的接受与现代性认同之间有着密切的。现代性认同意味着对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论的双重认可,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具体来 说,中国对西方文论的现代性认同表现在对新文学、新文化的接受和追求上。
中国对西方文论的接受、现代性认同与反思
新文学和新文化是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对西方文论进 行现代性认同的重要体现。新文学和新文化倡导文学和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鼓励创新和反叛精神,这些都是西方文论的影响下形成的现代性认同的具体表现。
基本内容
当然,本次演示的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首先,尽管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 法,但仍然可能存在某些未涉及的文献和史料。其次,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口述 史料可能不够准确或存在偏差,需要进一步考据和校正。此外,尽管我们努力探 寻这一时期西方
基本内容
对中国戏曲的接受情况,但毕竟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可能涉及到更多 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
从历史、文化和艺术角度来看,1840年前西方对中国戏曲的研究具有以下价 值:首先,这些研究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 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其次,对中国戏曲的接受和研究推动了西方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基本内容
,有助于消除文化误解和偏见;最后,中国戏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丰富了西方戏剧舞台的多样性,为全球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cal Opera
Besides Peking Opera, known as the "national opera," China boasts more than 360 local styles of operas, of which about 50 enjoy great popularity.
A foreign visitor can enjoy at least one style of local opera wherever he travels in China. Though local opera is strongly challenged by film, TV, disco and other kinds of entertainment these days, it will attracts regular audiences and companies are trying by every means to compete in the fast-changing entertainment world.
World history has been three ancient dramas: Greek tragedy and comedy; Indian Sanskrit drama; and Chinese opera (xiqu). The first two have become historical and only Chinese opera has survived.
Chinese opera took shape in the 12th century. After developing for more than 800 years, it is still full of vitality. At present, the country has more than 2,000 local opera troupes, which stage thousands of pieces. Last year, from December 1 to 7, the Chinese Dramatists Association and the Chinese Centre of the International Theatre Institute held the 199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sian Traditional Dramas, in Beijing. Those attending were amazed by the brilliance of Peking Opera and other local forms of the art.
In China, a local opera form is usually popular in several provinces, while one province sees several local operas. For example, Ping Opera is popular in Beijing, Tianjin, Inner Mongolia, North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 In the Beijing area, not only Peking Opera but also Ping Opera, Hebei Bangzi Opera, Beijing Qu Opera and Northern Kun Opera enjoy acclaim. In this section, we have listed representative pieces of dozens of local opera styles and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of 15 major local operas. It is our hope that foreign readers might get from this a general idea of existing local operas.
A prime example illustrating the general problem of translating technical terms the use of the very word "opera." In English this can be defined as a musical drama "in which the actors sing some or all of their parts" and "a union of music, drama and spectacle." A local Chinese opera does fit these descriptions but in fact the term "opera" conjures up in the mind of an English speaker something very different indeed. So it is arguable that the term "opera" is an inappropriat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word xiqu.
Chinese opera is a traditional dramatic form synthesizing music, literature, fine arts, martial arts and acrobatics. The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two local operas is changqiang (music for voices). Peking Opera and some other local operas stress singing, acting, recitation and acrobatics and their standard roles a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 sheng, dan, jing, chou - representing the male, the female, the painted face and the clown. Compared with Peking Opera, most local operas are more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common people's everyday life and have less stereotyped patterns of performing. They have deep roots in the soil of real life and are will received among the people, especially the farmers.
How to evaluate traditional operas is a very complicated question. Some critics hold that most traditional operas are more or less linked with feudal ideas such as zhong (blind loyalty to the emperor), xiao(filial obedience to parents), jie (chastity and virginity for women) and yi (code of brotherhood to friends).
Some critics insist that we should discard the dross and select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operas because many are anti-feudal and reflect the ancient people's desire for equality, freedom and a happy life. But even in zhong, xiao, jie, yi, there i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Chinese nation.
For example, the Yu Opera "Mu Guiing Takes Command" lauds patriotism; the Shaoxing Opera "The Butterfly Lovers" praises the pure love of young men and women; and the Kun Opera "Fifteen Strings of Coins" honours a sharp-sighted official who redresses a mishandled case.
In order to cater for contemporary theatre audiences, many dramatists have devoted their efforts to the reform of local operas and have written many excellent pieces that reflect real life. They borrow the best from other art forms to improve local opera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