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的简介。
中秋节的简介。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
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同时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中秋节庆祝始于商朝,当时人们会在农作物丰收的时候举行祭祀仪式,以感谢天地赐予的丰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统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中秋节。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是赏月。
这一天的晚上,人们会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月、品尝月饼。
月亮在中秋节这天特别明亮圆满,被视为象征团圆和幸福的象征。
人们会在户外或窗前摆放桌椅,赏月、赏月饼、品尝美食,互相分享快乐。
除了赏月,中秋节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
各地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例如广东地区的舞狮、舞龙表演,福建地区的打花灯,湖南地区的剪纸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传承了民族文化。
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象征物品,就是月饼。
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有着多种口味和形状。
传统的月饼通常由皮和馅料组成,常见的馅料有莲蓉、五仁、豆沙等。
现代的月饼则有更多创新的口味和包装,如冰皮月饼、巧克力月饼等,各种风味的月饼让人们在中秋节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展示了传统与时尚的结合。
中秋节也是一个传递思念之情的时刻。
在这一天,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会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
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人们会通过电话、短信、视频等方式与亲友联系,表达对彼此的思念之情。
虽然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但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节日。
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也有许多华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们一起庆祝中秋节。
这一节日跨越了国界和文化差异,成为了人们心灵的纽带。
中秋节是一个富有传统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节日。
它不仅代表着团圆和幸福,也传承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无论是在家人身边还是在异乡,中秋节都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在这一天,让我们一起庆祝中秋节,感受团圆的温暖和幸福的滋味。
中秋节的简介资料
中秋节的简介资料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据史料记载,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
中秋之夜,有仰观天文、望月怀古之情趣。
在汉代,每年八月十五日的月亮比其他三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古人认为在八月十五的晚上看月亮能够带来好运和吉祥。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民间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慢慢形成了祈求团圆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八月十五夜,月色皎洁,古人谓之‘中秋’。
凡有海宁镇所属州县之人,不论贫富,皆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中秋节是一个传统的民俗大节。
早在西汉时期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唐代,这种习俗更加盛行;到了宋代,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祭拜月神,而开始向嫦娥祈求团圆;到了明代时中秋节已经和春节一样重要了;到了清代时已经开始有了赏月、拜月、吃月饼等习俗。
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
—— 1 —1 —。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也就是秋季的中心月圆之夜,人们欢聚一堂,庆祝丰收和团圆。
本文将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和传统风俗。
一、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月神嫦娥传说。
相传,古时候世界有十个太阳,导致地球生灾害,人民苦不堪言。
于是,神箭手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仅剩一个太阳照亮世界。
人们对后羿心生感激和崇敬,纷纷向他祭拜。
后羿娶了嫦娥为妻,两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后羿的徒弟冀诣贪婪不满足现状,想夺取后羿的神仙草药。
为了保护草药不落入冀诣手中,嫦娥决定吞下这颗神奇的草药并飞向天空。
最终,她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成为月宫中的仙女。
人们为了表达对后羿和嫦娥的崇敬之情,以及思念故乡的情感,便在每年的中秋之夜举行祭拜活动,并赏月庆祝。
这便是中秋节的起源。
二、中秋节的传统风俗1. 赏月: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是赏月。
人们在这个夜晚,尽情欣赏皎洁的明月,寄托对家人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赏月时,家庭成员会一起围坐在一起,品尝月饼、瓜子、柚子等传统食品,共同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
2. 吃月饼:中秋节的主要食品之一便是月饼。
月饼的外皮金黄酥脆,内陷多种口味,如豆沙、莲蓉、五仁等。
人们通常会将月饼送给亲朋好友,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祝福。
3. 点灯笼: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增添节日的氛围。
传统的灯笼多为红色,上面绘有精美的图案和祝福语。
灯笼挂在窗户、庭院等地方,给家中增添了温馨和喜庆。
4. 赛诗会:中秋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赛诗会的活动。
参与者可以即兴吟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这一传统活动既促进文化交流,也丰富了节日的气氛。
5. 玩兔子灯:兔子是中秋节的象征动物之一。
人们会用玉米叶或纸制作兔子的灯笼,并将其放在窗台或户外。
兔子灯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祥。
三、中秋节在不同地区的风俗特色1. 南方:在南方地区,中秋节期间人们吃的是莲蓉月饼。
此外,南方还有一项独特的活动叫做“掷柚子”。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篇1中秋节的来历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正中,所以称中秋,所以这是中秋节的来历素因之一。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日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一说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秋祀——敬土地神。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大关系,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播种还是收获,人们往往祈祷土地神:播种时祭土地神,祈求丰收——叫“春祈”(春祀);八月中旬稻子成熟,向土地神报告丰收——叫“秋报”(秋祀)。
中秋节是秋报的遗俗。
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割之际,一年汗水抛洒在土地上,收获在即,因此家家拜祭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围绕“秋报”出现了一系列仪式和风俗活动。
第二种中秋节的来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月崇拜——祭月亮神。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中秋之夜,月最亮最圆,月色最美好,温柔、圆润、恬静,给人以神秘感,致使崇月甚于崇日。
正因为古代人们重视月亮,许多习俗都与月亮有关。
我国古代就有祭月、拜月的习俗。
中秋节的简介习俗
中秋节的简介习俗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你知道中秋节的简介吗?今天店铺特意准备了一些中秋节的简介,希望你能喜欢。
中秋节的简介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
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
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
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
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习俗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简介中秋节简介中秋节,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四。
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前,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喻为中秋。
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五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私人企业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赏桂花、猜灯谜等多种习俗。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是东亚民间的民营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
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庆,应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营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十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祭为节日的关键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
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祭祀得心应手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礼俗极盛,许多诗人的诗句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游山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省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除夕夜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文艺活动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传统节日的另一习俗。
月饼象征着团圆。
汤圆的制作从制作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
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当时的汤圆月饼和现在已尤为相近了。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优秀6篇】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优秀6篇】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很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中秋节的来历简洁介绍【优秀6篇】,假如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共享给最好的挚友。
篇一:中秋节的来历简洁介绍篇一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自古就有祭祀月亮的礼制,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中秋夜迎寒”的活动。
中秋季节正逢秋粮收获,古人答谢神灵护佑庆祝活动,称为“秋报”。
中秋月朗中天,秋高气爽,正是赏月的绝佳时令。
后来祭月便渐渐为赏月所代替,节庆持续下来,并被给予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化过程中,不乏诸多漂亮的神话,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一系列传闻使中秋节充溢浪漫色调。
唐朝初年,中秋节已成为固定节日,宴饮赏月颇为盛行。
当时的中秋节仅停留在贵族赏月与玩月阶段,没在民间流行。
宋代以后,中秋节始盛行民间。
明清时期,中秋成为仅次于春节的其次大传统节日,并形成了很多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烧斗香”等,使中秋节具有了更多文化内涵。
2015年5月,中秋节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5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篇二:中秋节的来历简洁介绍篇二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
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聚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聚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资料简介
中秋节的资料简介中秋节,又称为月亮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举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而月饼则是这个节日的最大特色之一。
下面是对中秋节的资料简介,包括其历史渊源、传统习俗以及庆祝方式。
一、历史渊源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据传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将农耕和自然神话相结合,用八月十五这个日期来祭祀月亮,希望能获得丰收和幸福。
后来,这个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中秋节的主要内容。
二、传统习俗1. 赏月:中秋节的最大特色是赏月。
这天晚上,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观赏明亮的月亮。
月亮是中秋节最重要的象征之一,因此,赏月成为这个节日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2. 吃月饼:中秋节的另一大习俗是吃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糕点,里面常常包裹着果仁、豆沙和咸鸭蛋黄等馅料。
人们会互相赠送月饼,以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团圆之情。
3. 玩花灯: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玩花灯。
花灯是一种用纸、布等材料做成的手工艺品,其形状多样且色彩鲜艳,常常代表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4. 翘首期盼:中秋节期间,人们会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
在这天,无论是否能相聚,无论身在何处,都会翘首以待,用心祝福彼此。
三、庆祝方式中秋节的庆祝方式多种多样,随着地域的不同,习俗也有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庆祝方式:1. 赏月晚会:在一些城市,人们会组织盛大的赏月晚会。
届时,人们可以观赏精彩的文艺表演,品尝各种特色美食,并且共同欣赏到最美的月亮。
2. 举办家庭聚会:中秋节也是一家团圆的时刻。
很多人会利用这个节日,返回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
家庭聚餐成为这一天的重要活动,家人会一起品尝月饼、赏月,并相互送上祝福。
3. 举行传统活动:一些地区还会举行一些传统的庆祝活动,如绕月亮走、舞龙舞狮等等。
这些活动既能传承中国文化,又能增添节日的气氛。
总结: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庆祝方式。
人们通过赏月、吃月饼、玩花灯等活动,表达对团圆和幸福的追求。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简介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简介中秋节,又称为八月十五、月夕、追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月活动。
相传古时候人们崇拜太阳和月亮,认为月亮是女娲娘娘的化身,具有神秘的力量。
后来,月亮被赋予了团圆、和谐和美好的寓意,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主要包括赏月、吃月饼和猜灯谜。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这一天晚上聚集在一起,观赏皎洁的明月,同时也寄托着对家人团圆的期望。
在赏月的时候,人们还会点亮各种彩灯,营造出浪漫而温馨的氛围。
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它的外皮酥脆,内馅丰富多样,有豆沙、莲蓉、五仁等多种口味。
在中秋节这一天,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月饼,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同时,也会互赠月饼,作为祝福和感恩的表达。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猜灯谜也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中秋节期间贴上各种灯谜,通过猜谜来增加节日的乐趣。
灯谜通常是一种文字游戏,谜底隐藏在文字的巧妙之处。
猜灯谜不仅考验智力,也增加了人们的娱乐性和互动性。
中秋节还有其他一些地方的特色习俗,如舞龙灯、放天灯等。
舞龙灯是一种传统舞蹈形式,人们手持着灯笼,通过舞动的动作表达祈福和祝福的心愿。
放天灯则是一种祈福的仪式,人们将写有愿望的纸灯放飞到天空,希望愿望能够实现。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一个寄托着人们思念和祝福的节日。
无论在家人团聚的温馨中,还是在朋友交流的欢乐中,人们都能感受到节日的喜悦和温暖。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人们会利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通过视频通话和微信红包等方式与远在他乡的亲人共度中秋佳节。
同时,也会有各种中秋节文化活动,如灯光秀、演出和展览等,为人们带来了更多欢乐和惊喜。
中秋节由来简介
中秋节由来简介中秋节,又称为月圆节、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的固定日期,因此也被称为八月节。
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庆祝的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常常在这一天欣赏明亮的月亮,赏月成为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
在古代中国,人们以农耕为生,秋天是他们最忙碌的季节。
秋天的硕果满园,收获丰收,人们为了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于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举行祭月的仪式,以祈求明年的丰收。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中秋节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当时,中秋节被称为“夕月”,据说一年一度的夕月是帝王祭祀的日子,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开始了“拜月”的传统。
夏、商、周三代相继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将其发展成中秋节的形式。
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召集家人团聚,共度团圆之夜。
家里会准备丰盛的饭菜,有的地方还会准备传统的中秋月饼。
月饼有很多种类和口味,但最具代表性的是传统的传统月饼。
它通常是圆形,象征团圆和完整,内里常常有各种馅料,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人们会一起品尝月饼,并祝愿家人幸福安康。
在中秋节的晚上,家人们会一起外出赏月。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准备好月饼、柚子、瓜子等小吃,一起去户外的公园或广场欣赏明亮的月亮。
人们常常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享受家人团聚的快乐。
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游戏和民俗活动与中秋节相关,如猜灯谜、打秋千等。
除了家人团聚,中秋节还有其他的意义和象征。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视为吉祥、圆满和团结的象征。
相传,中秋节的夜晚月亮最圆,人们相聚在一起赏月,寓意团圆和完整。
根据华夏传统文化的理念,中秋节也是一种思乡情节。
因为在农耕社会,农民经常要离开家园到外地务工,中秋节是他们思念故乡、祈福家人的重要时刻。
中秋节的赏月活动也成为了他们自我寻找亲情和家乡记忆的温馨场景。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以团聚、感恩和欣赏月亮为主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纽带。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介绍
【导语】中国的传统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化的⼀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的形成过程,是⼀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列举的这些节⽇,⽆⼀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今的节⽇风俗⾥,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民社会⽣活的精彩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中秋节频道!1.中国传统节⽇中秋节介绍 每年农历⼋⽉⼗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早在唐时中秋就正式成为节⽇,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传统节⽇,⾄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中秋节的命名来源于中国的农历,农历中⼀年分为四季,每季⼜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为它的节期在⼋⽉⼗五,所以称为“⼋⽉节”、“⼋⽉半”;⼜因⼋⽉⼗五的⽉亮要⽐其他⼏个⽉的满⽉更圆、更亮,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以“⽉”为内容的,所以⼜叫做“⽉⼣”、“秋节”、“仲秋节”、“⼋⽉会”、“追⽉节”、“玩⽉节”、“拜⽉节”等等。
中秋节这⼀天的⽉亮格外晶亮、圆润,被⼈们看成是合家团圆的象征,因此,⼜被⼈们叫做“团圆节”。
据说此夜⽉球距地球最近,⽉亮最亮,所以从古⾄今都有饮宴赏⽉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将中秋节定在⼋⽉⼗六,如宁波、台州、⾈⼭,这与⽅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的袭击⽽改“正⽉⼗四为元宵、⼋⽉⼗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六夜再狂欢⼀次,名为“追⽉”。
“中秋”⼀词,最早见于《周礼》⼀书,⽽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是在唐代。
我国⼈民在古代就有“秋暮⼣⽉”的习俗。
⼣⽉,即祭拜⽉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迎寒和祭⽉。
设⼤⾹案,摆上⽉饼、西⽠、苹果、红枣、李⼦、葡萄等祭品,其中⽉饼和西⽠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下,将⽉亮神像放在⽉亮的那个⽅向,红烛⾼燃,全家⼈依次拜祭⽉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饼。
关于中秋节的简介
关于中秋节的简介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月夕、秋节、仲秋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华人世界共同的传统节日之一。
农历八月十五日,因为此时月圆人团圆,所以被赋予了团圆的寓意,成为节日主题。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祭月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月亮被看作是人们的守护神,因此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月亮带来丰收和福运。
后来,中秋节逐渐演变成家庭团聚、赏月、祭祖和祈福的节日。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非常丰富。
人们喜欢赏月,家人团聚一起在户外品尝月饼、瓜果和茶水,同时也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民俗表演。
在有些地方,还会举办舞狮、舞龙、灯笼展等活动,营造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
中秋节的月饼是这个节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外皮酥软,内馅丰富多样,如豆沙、莲蓉、五仁等。
人们在中秋节时品尝月饼,并将月饼赠送给亲友表示祝福和思念。
中秋节也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与之相关,最著名的是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
据说,嫦娥喝下了长生不老药后飞上了月亮,并成为月宫中的仙女。
因此,中秋节也成为了祈求长寿、团聚和幸福的节日。
中秋节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庆祝,如香
港、台湾、新加坡等。
这个节日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是华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的情感纽带和文化认同。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简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也被称为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
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的月神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中秋节的起源与历史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月神崇拜,早在春秋时代就有“祭月”的习俗。
根据《礼记》记载,古人认为月亮是太阴星君所掌管,而太阴星君是女神,因此祭月也称为“祭太阴”。
汉代以后,人们开始把祭月与中秋联系起来,形成了“祭月节”。
唐宋时期,中秋赏月之风逐渐盛行,而“团圆”的概念也逐渐成为中秋节的重要寓意。
明清时期,中秋节的规模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二、中秋节的重要传统习俗1. 祭月:中秋节的夜晚,家人会在院子里放置供桌,上面放上月饼、水果等供品,向月亮行礼祈祷,以求家庭团圆和幸福。
2. 赏月:中秋之夜,人们会到户外赏月,观赏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赏月时,人们还会吟诗作画,表达对月亮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3. 吃月饼:中秋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月饼是中秋节的必备食品,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和口味。
三、中秋节的特色食品和饮食文化1. 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性食品,也是我国传统点心之一。
根据历史记载,月饼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是一种点心,被称为“胡饼”。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的制作工艺和口味不断变化,形成了广式、苏式、京式等不同派系的月饼。
月饼的口味繁多,有甜、咸、荤、素等多种口味,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2. 团圆饭:中秋节晚上,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传统意义上的团圆饭是家人亲手烹制的各种美食,包括鱼、肉、蔬菜等。
而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则选择在外就餐或者购买食品回家聚餐。
四、中秋节与月亮的关系及赏月活动中秋节与月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古代,人们认为月亮是天地之间的神秘力量,能够影响人们的命运和情感。
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月亮节”。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简介中秋节简介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秋节简介,欢迎阅览。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
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
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
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
中秋节资料简介
中秋节资料简介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欢聚在一起,共度欢乐时光。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秋节的资料简介。
一、源起传说中秋节的起源与长久以来的传说息息相关。
最有名的传说是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十的太阳同时出现,使人间燥热异常,威胁到人们的生存。
于是,大禹治水之后就决定射下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
石破天惊,英雄豪杰们纷纷前往协助,最终由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
后羿得到了桃木仙人的赠送的神箭,还有一丸长生不老药。
他为了保护这两件宝物,把它藏在家中。
但是他妻子嫦娥偷偷喝下了药丸,飞上了月亮,最后成为了月宫中的仙女,也成为了中秋的象征。
二、月饼和赏月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有着团圆的情感,不仅仅是与家人团聚,还与亲朋好友一起欢度。
而在这个节日里最重要的食品就是月饼了。
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性食品,现如今有各种各样的口味,但最受欢迎的还是传统的莲蓉、豆沙、五仁等口味。
此外,月饼的制作过程也是一项独特的技艺,从面皮的制作到馅料的包裹,每一步都需要细心和耐心。
品尝着月饼,人们共同分享着团圆的喜悦,传递着深情厚意。
除了品尝美味的月饼,赏月也是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这一天的夜晚,金灿灿的明月高挂在天空,洒下柔和的光辉。
人们会一起走到户外或者楼顶,观赏明月,感叹自然之美。
同时,中秋节也是一个民间传统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花灯等。
这些活动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也让人们更加融入其中。
三、亲友团聚与文化传承中秋节是一个全家团聚的时刻,不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家住在一起的亲人,都会在这一天早早地回家。
亲情、友情和亲和力在中秋节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家人们会一起准备丰盛的晚餐,并且一同欢度这个难得的欢聚时光。
中秋节也被视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具体体现。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通过与亲友团聚,传递着亲情和友情;通过亲手制作月饼、赏月,感受着传统技艺和美妙纷呈的自然景观;通过传统庆祝活动,把文化习俗传承下去,使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代代相传。
中秋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通用8篇)
中秋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通用8篇)中秋节的来历意义和风俗篇一中秋节的起源篇二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传统习俗篇三中秋节传统习俗:观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中秋节传统习俗:燃灯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8月15日,是人们在团月之时庆祝的一种习俗。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祭月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与家人团圆、赏月并欣赏月饼的传统盛会。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一、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嫦娥奔月传说。
相传古代中国有十个太阳,每天轮流出来照耀大地,但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为了拯救人民,英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使世界恢复宁静。
然而,后羿之妻嫦娥无意间误饮了仙药,飞上了月亮。
为了怀念妻子,后羿每年在这个时候拜月,并将这个习俗传承下来,形成了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
二、中秋节的风俗习惯1. 赏月: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赏月。
人们在这天通常会找一个宽敞的地方,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观赏明亮的月亮。
月亮的圆形代表着团圆,所以赏月也象征着亲人团聚的愿望。
2. 吃月饼:在中秋节期间,人们都会赠送和品尝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其制作过程繁琐,口感丰富多样。
里面的馅料有豆沙、莲蓉、红豆等多种口味。
传统的月饼上还会印上花纹,如兔子、莲花等寓意吉祥的图案。
3. 赏花灯: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南方城市,中秋节还有赏花灯的习俗。
人们会沿街散步,欣赏五彩缤纷的花灯,这些花灯造型各异,如龙、凤、兔子等,灯光明亮,给人们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
4. 玩游戏:中秋节也是家庭聚会的时候,人们会一起玩各种传统游戏。
其中最流行的游戏是“猜灯谜”。
人们在花灯下贴上谜语,其他人则猜谜语的答案,猜对了可以获得小奖品。
5. 龙舟竞渡:在一些地方,中秋节还有一项传统的活动,那就是龙舟竞渡。
人们组成龙舟队,在河流或湖泊中竞渡划船比赛,船上的队员有节奏地划着船桨,船尾有人敲鼓助威,气氛热烈而喜庆。
三、结语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瑰宝,是人们表达思念和祝福的重要时刻。
通过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习俗,人们在这一天共同感受团圆和温馨。
无论身在何方,中秋节都是人们心中的一个节日,一个可以与亲人团聚、祈福家庭和美好未来的时刻。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是指农历八月十五,即农历秋季的第三个月的第十五天,又叫月夕、秋节、追月节、玩月节等。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节和祭月仙的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家庭团圆和感恩的节日。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是赏月。
人们会在这一天点亮明亮的灯笼,让满月的光芒照亮整个夜空。
人们也会聚在一起,共同观赏明亮的月亮。
中秋节的月亮被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无论是远离家乡的人还是分散在外地的家人都会在中秋节时思念家人和亲人。
此外,中秋节也是一种联谊的方式。
许多地方都会组织和举办各种各样的中秋节联欢活动,如赏月联欢会、民间舞蹈和歌曲表演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庆祝方式,还让人们有机会结交新朋友和增进亲情。
中秋节期间,人们还会吃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之一,以其圆状和浓郁的馅料闻名。
在中国,人们会互相赠送月饼,作为团圆的象征和表达感恩的方式。
吃月饼也成为了中秋节一种重要的传统习俗。
相传,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说,即嫦娥奔月的故事。
故事中,嫦娥是一个仙女,因为误食了长生不老药而被送到了月亮上。
从此以后,她被称为月宫中的仙女。
中国人相信,在中秋节的这一天,能够通过祈祷向嫦娥传递自己的心愿。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一个团圆、感恩和庆祝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举办各种各样的联欢活动,并通过祈祷向嫦娥祈愿。
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中秋节都是一个相聚的时刻,让人们能够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这个传统节日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简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中秋节的由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
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
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
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
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
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中秋赏月中秋赏月,是人生的一大美景。
一年中,有十二次圆月,而唯独有中秋节的月亮,牵动着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
那么,为什么在一年中,唯有中秋节的月亮如此呢?我想,这至少与中秋时节的气候多少有点关系。
年到中秋,天高云淡,金风送爽,空气变的透明起来,正是赏月的好时节。
在我国古代,中秋赏月这一风俗源于何时呢?我翻阅了许多古书,最早的可能算是《礼记。
祭义》篇里所说:“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以别幽明,以制上下。
祭日于东,祭月于西。
以别内外,以端其位。
”孔颖达疏云:“祭日于坛谓春分也;祭月于坎谓秋分也。
”“祭日于东,周朝旦之时,是为外;祭月于西,乡夕之时,是为内。
”可知古人在秋分时节于西方祭月之礼俗。
《周礼。
春官》中说:“中秋,夜迎寒(阴)”。
秋天迎接的是寒,是阴,所以仪式举行在“夜”。
故在中秋之夜举行的这种“迎寒”礼俗,不正是《礼记》所言“秋分祭月”的原因?不正是相沿至今的中秋赏月风俗的起源吗?中秋节做为我国的传统节日由来已久。
为什么叫中秋呢,据宋朝人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八月十五日,三秋恰半,故谓中秋。
”又说:“此夜月亮倍明于常时,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
”面对这良夜美景,历代诗人学者曾引发过多少感慨啊?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一首《月出》的情诗。
每一章头一句分别以“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来描写在皎洁的月光下,一个轻柔缥缈的美人引起了一位男子的强烈倾慕与不安。
比起太阳来,月亮变的含蓄,皎洁,充满温柔,它一直是光明、纯洁、美好的象征。
然而,同样是一轮圆月,由于人的心境不同,千百年来,人们曾谱写过许多动人的篇章。
唐朝王建的“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充满了深切的怀念友人之情。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真切地点出了游子思乡的情思。
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通过对明月的描写,引发了对历史的回忆。
江山已旧,人事已非。
只有明月多情,穿过女墙仍旧照着这古老苍凉的故都,抚今思昔,能不伤感。
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写出一个月夜花间独酌者的寂静气氛。
反映出诗人被宦官权臣排斥打击的孤寂苦闷的心情。
还有明朝李攀龙的“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望。
”则描写出了一轮边塞明月和征人思乡的情结。
一轮皎洁的中秋皓月,在人们尽情地享受尽了其独特的诗情画意外,不免也会从心底里涌起一股淡淡的伤感。
这到使我想起了那个月宫孤栖的嫦娥,那一个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神话传说。
据说在上古时期,天上有着十个太阳,灼热的阳光把土地都烤焦了。
人们无法生活。
爱民如子的尧祈求天帝帝俊救民于水火。
可这十个太阳都是帝俊的儿子,帝俊当然不愿意处治他们。
但他看到如果再这样让这些儿子胡闹下去,地球上的生物从此就会全部绝种,权衡再三,还是派神箭手羿到人间去解决这些问题。
羿接到命令后,就带着妻子嫦娥一同下凡,并把九个太阳射了下来,解决了人间的疾苦。
但这也同时惹怒了太阳的父皇帝俊,结果是将羿贬到人间,不许再返天庭。
美丽女神嫦娥也受了无故的牵连,陪同羿经历着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
羿为了阻止死神的脚步和消除对嫦娥歉疚的心理,历尽千辛万苦,到西方的昆仑山上找到西王母,求的不死之药,并带回家让嫦娥保管,待到规定的良辰吉日夫妇同吃后再返天庭。
但嫦娥因受羿牵连而不能回到天庭,所以对丈夫多少产生了些怨恨,后来又听说羿与河伯的妻子宓妃有过不正当的关系,一气之下,在中秋月夜,趁羿不在家时独自把灵药吃掉。
此时,嫦娥就觉着她的身体轻盈无比,而且如生着翅膀般地离开地面向天上飞去。
暗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往下望是灰白色的田野,幽暗的山谷,四周寂静极了。
嫦娥经不住这一轮圆月的诱惑,情不自禁地奔向了月宫。
但是她错了,在月宫落脚之后,她发现月宫里出奇地冷清和孤寂,除了一只常年捣药的月兔和一株桂树外,什么也没有。
而只有在此时,那个自作聪明而又多少带着点报复心理的嫦娥,其悔恨无比的心情象这片浩瀚的夜空一样“绵绵无绝期”。
这便有了后人李白的“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和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悲凄的诗句。
孤栖月宫的嫦娥,随着年复一年的秋去春来,于碧海青天之中夜夜悔恨无比。
也许人们对嫦娥的悲惨处境不胜同情,后来清冷的月宫里又添了一个因“学仙有过”而被罚到月宫伐桂的吴刚。
可是那棵高达五百丈的砍一刀,缺一块,可等把斧头拔出来创口又合上的桂树,使的吴刚年复一年地永不休止地砍着这棵永远也不会砍倒的桂树,嫦娥虽有万端悔恨,但也无人能诉说,这仍多少带着些不可言状的悲剧色彩。
也许这一则略带悲剧色彩的传说于流传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人,古人也把自己的感情带进了这一轮中秋皓月。
但是,在古代文人浩如烟海的咏月诗句中。
我更感兴趣的还是李商隐在《霜月》中的那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这里的“青女”据《淮南子。
天文训》中说,是为青霄玉女,是主霜雪的女神。
而“素娥”即为“嫦娥”。
这种在严峻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的精神到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也许是今生有幸的缘由吧,我见过好多地方的中秋月。
第一次是在峨眉山,于郁郁葱葱之中,柔和的月光笼罩着雾霭中若隐若现的群山,伴随着金顶大殿里传出的僧人有节奏的诵经声,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第二次是在新加坡的圣淘沙岛上,我特意远离岛上旅游闹区,静静地躺在海滨沙滩的几株椰子树下,遥望夜空那一轮“外国的月亮”,激起的是一股思乡的情思。
第三次是在泰山,于庙宇石刻之中,仰首一轮中秋皓月,更使你感到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第四次是在福建的眉州湾,靠在那耸立云霄的妈祖象前,眼前是碧波荡漾的台湾海峡,头顶是一轮海上明月,给人感觉更多的到是张九龄的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第五次是在内蒙古的四子王旗草原,一轮皓月把青辉洒向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远处不知什么地方偶尔传来马的一声嘶鸣或牧羊犬的吠声,给这幽静的草原之夜更增添了莫测的神秘色彩。
遥想当年成吉思汗在这块疆域上纵横驶骋的情形,使人的情绪久久难已平静。
第六次是在新疆的吉木萨尔,这也是我当今印象最深的一次。
那一天,太阳的残辉还历历可见,如镜般的皓月就已早早地挂在了天山上空了。
皎洁的月光雾丝般倾洒在天山的雪峰之上,脚下这片粗旷豪放的天地变得冷静而又圣洁,伟岸而又深沉。
独自一人置身于这轮塞外的天山中秋月下,用心去体会她那种博大而精深的气氛,人会纯洁的象个孩子。
身居闹市那些烦恼此时会全部融化在那皎洁浩瀚的月光之中。
给人的感慨更多的,是这轮明月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远古走来,还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朝未来走去。
远古时期的人们对月亮的敬仰也罢,历代文人对月亮咏颂也算,还有那则源渊流长的美丽神话,在这轮圆月走来又即将走去的连接的时空点上,望月抒怀,我到是感觉诗人李白一首《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