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德治: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仁义理智信 • 人治:重视,关心人在国家统治中的作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政在 人”、“有治人,无治法” 。
牛刀小试
材料1: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 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 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1、孔子所说的“礼”实质是指什么? 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材料2: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
所而众星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
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3: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 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 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
百家争鸣的原因: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
侯争霸;
士
———
阶层活跃;学在民间。
孔子:仁—为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孟子:施—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 。
荀子: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人性本—恶—
老子:
道
———
产生万物;
无
———
为而治;辩证法。
材料4:中国的王道(儒),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 霸道(法)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问2:概括材23目的上的同;方式途径上的异。 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材2主张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材3主张严刑重罚治国 问3:材料4说明什么? 儒法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统治人民的工具。
复习,你记得了吗?
②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基础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
【相关练习】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 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孔子提倡( )
A.因材施教
B.启发诱导
C.学习与思考相结
D.择优而教
2.孟子
(1)政治: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提出“政在 得民”,反对苛政。
(2)民本:提出“民贵君轻”(唐太宗与魏征) (3)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2)“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 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 德治国。”
二、儒学的形成
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
(1)政治思想 A.礼:维护周礼(保守性)
B.“仁”: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道
德观和伦理观)
——核心
C.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文化教育
A.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B.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材料十三: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学七十术有二逐人。渐下移──,司马从迁《“史记学·孔子在世家》
官府”到“学在民间”。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基础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舆论阵地
诸晋。……晋侯使卻至勿敢争。
──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一年》
材料三: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 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 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②商鞅 (变法措施)
经济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变法主要内容 :
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政治措施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推行县制 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变法主要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 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 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 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小雅· 鱼藻之什
大雅· 荡之什 周颂· 闵予小子之什 商颂
小雅· 都人士之什
大雅· 文王之什 周颂· 清庙之什德” ?
(1)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 展。 (2)具有进步性: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 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4、墨家学派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 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 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 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 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 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 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①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②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3.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①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①地位:墨家创始人。
②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学以致用1.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此指出孔子思想中的“仁”的具体体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孟子的主张
•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仁义礼智根于心;人皆可以为尧舜
四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①施政主张:“仁政” ②君民关系:“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 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在唐后成 为儒学经典,位列 “四书之一。”
私人讲学,有教无类
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
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
为政以礼 杏坛说仁 接续文明
《诗》、《书》、《礼》、《乐》、《易》、《春秋》。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 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钱穆
学派 代表
墨家 道家
主要思想 “尚贤” 墨子 “兼爱” “非攻”
老子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 法家 韩非 子
继承老子的学说,相对 主张法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老子 治国本应爱民,统治者不要干预民生、民利, 1、 这叫“无为而治”。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尊卑有序,齐之以礼。 2、 3、 庄子 小国寡民固然好,但我更喜逍遥,与天地万物一, 旁观现实,欣赏自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韩非子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的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人物
伦理观
治国观念
民本思想
历史观
孔子
性相
仁为政以德
强调节用而爱人
克己复礼比较保守
孟子
性善论
认证,施政于民
提出民贵君轻
主张社会进步
荀子
性恶论
强调仁义和王道
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社会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巨变,原来社会地位比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勇智者的重用2.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和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主要表现
1.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流派,这些学者和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2.各个学派互相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道家
老子
1.认为世间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欢2.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得理想社会3.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总在不断变化。有无,难易,贵贱,祸福,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
庄子
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只要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自由
主张社会进步
孟子
1.进一步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进一步提出民为贵杜牧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在伦理道德上主张性本善
孟子寻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总结,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荀子
1.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和王道,以德服人2.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3.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入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巍然大宗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所谓“百家”,就是泛指,即数量多。主 要有十个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 小说家。
所谓“争鸣”,就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 阶层,各派政治力量得学者或思想家,广收 门徒,互相辩论,争相发表自己得看法。
为什么当时中国能孕育出 “百家争鸣”得局面?
——《荀子》
2、孟子得思想 政治:“仁政”、“民贵君轻” 伦理:“性本善”
3、荀子得思想 政治:“仁义”、“君舟民水” 伦理:“性本恶”
4、儒学得发展:战国后期成为蔚然大宗
孔子、孟子、荀子得 思想有何异同
孔子、孟子、荀子得思想异同
思想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得思想
政治思想
异 伦理
孔子、孟子、荀子得思想异同
2、孟子得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得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
您最欣赏哪位思想家得哪个观点?您 在当时会投入谁得门下?为什么?
案例·展示
现在某校得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 知,如果再超过一定得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从儒 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 出解决办法。
儒家:这就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兴诸侯 平民百 姓
尚贤
平民化
完整,但相对保守 没 落 贵 族
积极有为
新兴诸侯
平民百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行,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 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所说 “礼”的实质是什么?
新兴诸侯
没落贵族
平民百姓
儒家
法家
墨家
墨子 兼爱 非攻
节俭
道家
老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仁” “仁政” “仁义” 克己 主要 复礼 民贵君轻 “王道” 以法治国 思想 以德 治民 “性本善 君舟民水 加强君权 有教 ” 无类 性恶论
间”。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上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 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 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 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 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1988年1月,全球若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 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到: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 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 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 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互相诘 难、批驳的现象。
诸子百家
周游列国
收徒讲学
孔子修订《诗》、 《书》、《礼》、《乐》、 《易》、《春秋》等书 籍, 统称“六经”。孔子死 后, 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 成书, 曰《论语》。这成 为儒家 思想的基础。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道家
1、代表人物
老子:姓李名耳,东周典藏史官,非常博学智慧,他 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五千字的《道德经》一书中。 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大小、生死、 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思想
1、探讨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道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用“道”来解释宇 宙的起源和演变,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 说,“道”产生了原初世界的元气,元气生出阴、阳,阴阳又生出了天、地 、人,天地人又生出了世间万物。 同时,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道是世间万 物的规律,人们要把握道,遵道而行,顺其自然。所以,老子劝导孔子“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
2、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 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所伏” 。 ——《道德经》 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老子运用“道法自然”和辩证法的思想,形成了充满哲 理和智慧的政治、军事思想。《道德经》分《道经》和 《德经》:《道经》主要讲哲学,《德经》主要讲政治 和军事。在治国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主张 君主要“无事取天下”。他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 就是说治理天下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使用权谋 ,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经典诵读
老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还有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 领略一下 以柔克刚 以德抱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欲取先予 欲擒故纵 遇弱示强 遇强示弱 善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道德经》 所以,中国人民大学冷成金教授在他的专著《读史 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 ,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 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 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则是最聪明的一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引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出了多种学派和思想流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
然而,在儒家思想形成之前,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时期,即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思想交流和争论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探寻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的学术盛景,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家。
在这个时期,各个学派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争论和竞争。
主要的学派包括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名家等。
这些学派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
百家争鸣的重要性在于,它促进了各个学派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借鉴。
学派之间的思想交流激发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百家争鸣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也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想土壤。
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百家争鸣的学派中,儒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仁爱、礼仪和孝道为基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传统中国社会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了这种和谐的重要性。
其次,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影响。
儒子孔子的思想主张受到了许多当时学者和政治领袖的赞赏,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了一种主流的学派。
儒家思想的形成还受到了其他学派的影响。
在与其他学派的辩论中,儒家学者不仅加强了自身的观点,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优点。
例如,在与墨家的辩论中,儒家学者吸取了墨子的关爱广泛人群的理念,并将之融合到儒家思想中。
这种吸收和融合也是儒家思想最终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教版⾼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标1.知识与能⼒: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法:适度引⼊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化⽅⾯的材料,启发学⽣思考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情境材料的⽅式,指导学⽣归纳和理解孔⼦、孟⼦和荀⼦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的⼈⽂关怀精神;了解儒家⽂化是我国传统⽂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正确对待儒家传统⽂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孟⼦、荀⼦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学⽣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学⽣从时代背景出发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与不同学派的⽐较;中国古代传统⽂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过程⼀、图⽚导⼊:课件展⽰:《孔⼦讲学图》⽼师:⼤家观察这幅图,孔⼦是坐着讲学还是站着讲学?学⽣:(回答)⽼师:孔⼦坐着讲学说明他以⼀种朴素温暖的⽅式⾔传⾝教,他坐着的这个地⽅⼜叫什么呢?学⽣:(思考、回答)⽼师:“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
孔⼦⾸创私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哪些社会问题?⼆、问题导学,构建⽹络1、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2、列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物及其主张。
(学⽣提前预习建构知识⽹络,⽼师上课检查并梳理)“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社会背景(社会经历重⼤变⾰、重⼤转型)1.经济:铁器、⽜耕的使⽤推⼴,井⽥制⽡解。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B、老子的思想
1、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2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 在不停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 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 战国时期
思想主张:
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小 结:
一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一种局面: “百家争鸣”
四大学派: 儒、道、法、墨 各派代表主张 孔子、孟子、 荀子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 ( )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 1 足3 )、足兵 (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 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 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1分) “ 民贵君轻”的观点。( 1 分)“施仁政于民,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省刑罚,薄税敛”。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性信任是立不住 脚的。)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性的拥护)而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性。 (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 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人 为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 (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 民本思想。 条是什么?( 2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 民力量的巨大。( 2分)唐太宗时君臣 夫。 ……” —— 《孟子 · 尽心章句下》 ( 1 )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水之喻”?( 2 分)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 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1 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治”。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举出以个典型事例。(1分)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出现的社会原因(历史背景)
(1)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主,社会生产力 显著提高,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 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和新的统治阶级尚未有绝对的权 威,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为诸子百家思想的 传播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备受重用。 各诸侯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纷 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礼贤下士,养“士”蔚 然成风 ,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⒉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 ①倡导“仁政”,提出“民贵君 轻”; ②性善论 ③倡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⒊荀子(战国时期思想家)
①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 道” (治国方式,以礼教为主,提出礼法 并施,王霸兼用,王道为主) ②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③性恶论 ④“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 “ 天行有常” (物质运动有规律,尊重客观规律, 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⑤
“执其两端而用乎中” 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 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倒好处。
⑥
“敬鬼神而远之”
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 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务实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 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 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 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 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 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 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用尊贵 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 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 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 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圣墨王不子作—,—诸平侯放民恣思,想处家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 杨氏量为腹我而,食是,无度君也身;而墨衣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
“兽日也夜。不” 休,以自苦为极”
——《孟子·滕文公下》
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明鬼”。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 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墨子正是一个对 感性经验抱有非常天真的信赖的朴素经验论者。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战国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性恶论”、“礼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明鬼;
道家
老子 庄子
春秋 宇宙的本原为“道”;辩证法;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战国 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结合树立君主权威;变法革新;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代
(1)经济:“井田制”瓦解; (2)政治: 周王室衰微,战乱频繁; (3)阶级:“士”阶层活跃; (4)教育: 民间私学兴起;
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为政以德,譬如述北而辰不,作居,其信所而而好众古星共(拱)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朱熹注君:君“、述臣,臣传、旧父而父已、,子作子则创始”)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单元综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主要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儒家思想应运而生(兴起);战国时期,发展为蔚然大宗。
(2)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宋明时期:两宋程朱理学形成,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明朝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明清时期: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悄然滋长。
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二、说课内容
专题第一单元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时4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与设计思想适当补充资料,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通史基础薄弱的现象,在讲专题史时,可以把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解,使学生思维开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注意知识整合,避免使学生感到生硬割裂,掌握的只是一个个的知识碎片。
复习时以新课标为依据,牢牢打好基础。
同时要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
代表人物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
墨家
墨子
合作探究: 百家争鸣对中国有何重大历史影响?
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 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 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 化发展的基础。
合作探究: “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
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 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 学兴起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 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 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 黄仁宇认为,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 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 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 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 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 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二、孔子和早期 Nhomakorabea学 1、孔子
你对孔子知多少?
孔子(前551-前479) 姓孔,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3岁丧父,17岁丧母,从小虚心好学。 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吏。 30岁开始私人讲学。 50多岁又从政,担任司寇。55岁仕途 失意。 晚年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到处碰壁。 68岁返鲁,晚年潜心办学和整理文献。 享年73岁。后被尊为“至圣”。
世界文化遗产 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
孔庙大成殿
杏坛
杏坛是传说 中孔子讲学 的地方,后 人在孔庙大 成殿前筑坛 以示纪念。
孔府 大门
孔林中的孔子墓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 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 书立说。著有《孟子》一 书。有“亚圣”之称。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2)孟子的思想主张
①主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 本思想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 (1)荀子的生平
荀子(约前313-前238)
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 著《荀子》一书,系统阐 述了他的学术思想。
3、荀子 (1)荀子的生平 (2)荀子的思想主张
(1)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3)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孔子说:“性相近也。” ——《论语·阳货》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孟子·告子上》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 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 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 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 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 性,还有社会属性。
•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 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 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 “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 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导入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 的活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 民族的精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 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 民族的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它的理论 思维的最高发展。
——冯友兰(我国著名哲学家)
请思考: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思 想是什么?[来源:学科网ZXXK]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论语·为政》
1、孔子 (1)孔子的生平 (2)孔子的思想主张
阅读下列材料, 归纳孔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篇》
——《论语·卫灵公》
1、孔子 (1)孔子的生平 (2)孔子的思想主张
①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 ②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 政和任意刑杀 ③行为规范上,主张“克己复礼” ④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 张“有教无类”,整理古代典籍
综合探究: 孔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
为什么到处碰壁,不受重用?
材料二: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 哀……“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 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 “无苛政。”夫了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 虎也!”
材料三:—“—克《己礼复记礼·为檀仁弓。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论 语 材·料颜四渊:》子曰:“有教无类。”
单元线索: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学派——老庄之学
老子 春秋晚期人 创立道家学派 著《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主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①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要顺应自 “然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