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里有什么故事
孟子寓言故事
《孟子》寓言1.拔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公孙丑上》翻译: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将每一颗都往上拔了一点。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了。
”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寓意:欲速则不达。
2.月攘一鸡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翻译:从前有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
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行为端正,品德高尚的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就让我改正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
”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寓意:亡羊补牢,犹未晚也.3.校人烹鱼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翻译:从前有人向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子产赠送活鱼,子产命令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养在水池中,小吏把鱼做熟了,复命说:“刚开始那些鱼看起来很疲累的样子,过一会就活泼的了,然后迅速游到深处去了。
”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小吏出来就说:“谁说子产富有智慧我既然已经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对君子可以用恰当有道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却很难用不道的方法来迷惑他。
寓意:善良的人很容易被一些小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
4.弈秋诲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大辩论
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大辩论读完《孟子•告子上》,仿佛听完一场激烈的辩论。
这是一场两个人关于人性的辩论,告子的观点是“人性本无分善恶”,而孟子的观点是“人性本善”。
一开场,告子便抛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人性就像柳条一样,把柳条做成杯盘,它就是杯盘;把柳条编成箩筐,那它就是箩筐。
人性也一样,本来无所谓善恶,后天环境引导的不同,才造成的善恶的不同。
孟子反驳说:“你说把柳条做成什么它就是什么,那么你能不改变柳条的性状把它变成杯盘或箩筐吗?把它做成别的样子,它本来的性状就没有了,它也就不是柳条了。
照你这样说人的天性被引导成了善和恶,不就破坏了人的天性了吗?”于是告子又换了一种说法来陈述自己的观点。
他又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
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
”孟子马上又反驳他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不管你再哪边开个口子,水总是往下流的。
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是必然的,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至于偶尔会出现人性不善的现象,也是形势逼迫所致,就像拿个桶往上泼水,水也会往上流,但这是形势索迫,而非水的天性可以往上流。
”告子被反驳的不知该说什么好,于是他说,咱们现在先不讨论这个问题,咱们先来说说什么是天性,我认为天生的就是天性。
孟子说你这样说,天生的就叫天性,那么白的就叫做白是吗?告子说是,于是孟子举例说,白雪的白,白羽毛的白,白玉的白,都是同一个白是吗?告子仍硬着头皮说是。
孟子继续举例说,那狗的天性、牛的天性和人的天性一样都是一种天性吗?告子抛出了最后一个观点“我认为食欲、性欲,是人的天性。
仁是生自内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义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内心的。
”请问孟子先生对这个观点是否认同?孟子当然还是不认同,“你凭什么说仁是生自内心而义是外因引起的呢,把证据拿来!”告子既然敢这么说当然是有准备的,“比如说有个人比我年长,我便尊敬他,但不是预先就有‘尊敬他’的念头在我心里的;再比如有个人皮肤比我白,我便认为他白,是由于他的白显露在外,并不是我觉得他白他才白的,所以说义是外因引起的。
孟子·告子》
孟子说:‘从最初的动机出发,都可以表现出善良,这就是我 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因于天生的资 质不善。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 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 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 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 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有时人与人之间相差一 倍、五倍甚至无数倍,正是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 《诗经》说:‘天下所有的人,做事都有原则。人们做事的原则就 是追求美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真懂得道啊;做事一定有 原则,所以老百姓做事的原则,崇尚美德。’”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 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时,皆孰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 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於人而疑之? 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 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於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 耆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 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 似也。惟耳亦然。至於声,天下期於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 亦然。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声也,有同听焉;目之於色也, 有同美焉。至於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 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主要思想
• 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 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文言文】学弈文言文翻译出处
【文言文】学弈文言文翻译出处
《学弈》是选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个故事,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
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学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
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翻译: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
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
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
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学弈》出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
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
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
及其相关理论。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
养的问题。
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
全篇共20章。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孟子·告子》(上、下)原文鉴赏
《孟子·告子》(上、下)原文鉴赏11·1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①;义,犹桮棬也②。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 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③? 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注释〕①杞(qǐ)柳:也叫红皮柳,落叶灌木,枝条可编器物。
②桮棬(bēi quān):桮,同“杯”;棬,木制的饮器。
泛指杯盘类的容器。
③戕贼:残害,损害。
11·2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①,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②。
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③,可使过颡④;激而行之⑤,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①湍水:急流。
②信:的确,确实。
③搏:拍打。
④颡(sǎng):额头。
⑤激:用戽(hù)斗抽水。
11·3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11·4 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①,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②,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 且谓长者义乎? 长之者义乎?”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
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③,无以异于耆吾炙。
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注释〕①第一个“长”指年长,第二个“长”指将其看作长者来尊敬。
孟子三章注释
孟子三章注释一、背景介绍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第二代圣人”。
他的言论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这本书被视为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分为十八篇,其中最有名且影响最深远的是“孟子三章”。
这三章包括《离娄上》、《告子上》和《告子下》。
二、孟子三章注释1. 离娄上这一章主要描述了孟子与离娄之间的对话。
离娄是一个道德修养高深的人,他认为自己没有做到像孟子那样做好事,因此感到自卑。
孟子告诉离娄,做好事并不需要完美,只要起初是出于好意,后来是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这一章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无论做得多少,都比不做要好。
2. 告子上这一章是孟子与学生告子的对话。
孟子问告子是否愿意为官和为人民服务,告子却表示他不愿意。
孟子向告子解释,为官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为了使人民受益。
他告诫告子要舍己为人,放弃一些个人权益,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这一章强调了为官者的责任和担当。
3. 告子下这一章延续了前一章的讨论,孟子再次与告子对话。
这次,孟子向告子提出了四个条件,用以衡量一个人是否适合为官。
这四个条件分别是:仁德、智慧、勇气和坚持。
孟子认为,一个合格的官员必须具备这四项品质,才能为人民做出实际的贡献。
这一章深入探讨了官员的品质和责任。
三、孟子三章的意义孟子三章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离娄上强调了行为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尽可能为他人做好事。
孟子认为,道德行为不需要完美,只要起初出于好意,后来尽力而为,即可算作好事。
这一理念启发了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成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
其次,告子上和告子下讨论了为官者的责任和担当。
孟子认为,一个合格的官员应该为民族和社会的利益而工作,而不是为了个人的权益或私利。
他提出了制约官员的四个条件,为后来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官员选拔提供了借鉴。
最后,孟子三章强调了人性的善性。
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只有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下才能发展出来。
孟子道性善:水与性
孟子道性善:水与性在《杞柳与桮棬》篇中,告子吃瘪。
但告子并不服输,他又以水为喻,驳斥孟子人性向善的观点:“人性就像流水,在东边开个口子就向东流,向西边开个口子就向西流。
人性没有善于不善的区分,就像水没有向东、向西的区分一样。
”高山流水在告子这段话中,水向东流还是向西流,取决于外力,外力向东决口子,水就向东,外力向西决口子,水就向西。
人性无善无恶,人的善恶行为,决定于外在的力量。
孟子辨才无碍,马上说:“水是没有向东、向西的区别,但是没有上、下的区别吗?人性向善就如水之就下,人性没有不善的,就如水性没有不向下流的。
如果用手击打水,它可以高过你的额头,如果你高筑堤坝,阻拦水流,可以把它引上高山。
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当然不是,这是形势造成的,人,可以让他做不善的事,这时他的状况也是象这样的。
”孟子这段话明确的说明了人性是向善的,它是一个趋向,一种力量,就象水向下流一样。
人为什么会有不善的行为呢?是因为外在的原因,这个原因,孟子说是“势所然也”,是形势逼迫他做的,这个形势是什么?权力、名声、财富的引诱,或是暴力的威逼。
这说明,人是有向善的动力,但也容易失去,所以呢,要向完美的人格进步,必须把这向善之心存养扩充也。
有人会说,为什么说是人性向善呢?人性本善也没错。
因为人性本善,本善的心受外物的引诱或压迫,才做出不善的行为。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如果本善,就如一颗无缝的蛋,人性向善就是有缝的蛋。
向善代表人有行善的愿望和动力,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会表现出善良的行为,但是,受了外界的引诱和压迫,他就会表现出恶的行为。
因此,儒家才强调修身,修身的目的就是存养扩充这颗向善之心,使之不受外界的干扰。
《大学》的宗旨,就是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果人性本善,还有什么可修呢,我本来就是一颗无缝的蛋,苍蝇想叮也无从下口,何须修?孔子、孟子口口声声教人做君子,不就多此一举吗?近代以来也有一些学者批评孟子没有逻辑。
他们说,人性善就如水之就下,人性没有不善的,就如水性没有不向下流的。
孟子告子上的故事
孟子告子上的故事
《孟子告子上与我的生活趣事》
大家都知道孟子告子上吧,那里面可是有着很多经典的故事和道理呢。
不过咱今天不单纯讲那些,我要说一件我生活中的事儿,还真和它有点关系。
有一次,我特别想吃巧克力,那简直想得抓心挠肺的。
于是我就缠着妈
妈给我买。
妈妈一开始坚决不同意,说什么吃巧克力容易长胖,还对牙齿不好。
我呢,那时候就是一门心思想要,可劲儿磨妈妈。
就像告子上里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这巧克力对我来说就是那“鱼”啊,而妈妈的拒绝就是那“熊掌”,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妈妈看我不死心的样子,就给我提了个条件,让我先把作业做完,并且保证接下来一周都好好吃饭,不挑食。
没办法,为了我的巧克力,我只能开启疯狂写作业模式。
我坐在桌子前,那认真劲儿,简直前所未有的专注啊。
心里就想着赶紧完成任务好吃巧克力。
写着写着,还时不时地幻想巧克力在我嘴里融化的美妙滋味。
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完成了作业,然后也遵守了和妈妈的约定。
妈妈呢,也很守信用,给我买了巧克力。
我捧着那盒巧克力,就像得到了全世界一样,开心得不得了。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想要得到一些东西,真的不能光靠耍赖或者死缠烂打,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就像孟子告子上里说的其他道理一样,都是那么的有意义。
生活中的小事虽然普通,但仔细想想,真的和那些经典的道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以后我再遇到类似的事情,肯定会更加理智地去对待,就像对待我那心爱的巧克力一样呀!哈哈!。
学弈《孟子·告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学弈《孟子·告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假设之矣。
为是其智弗假设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让弈秋教诲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诲,心里却一心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这两个人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的好。
难道是后一个同学的智商不如别人?答复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与日中,那么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与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文孔子到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远,而到中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篷般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矛与盾《非子》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故?〞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一个卖盾和卖矛的人。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巩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巩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孟子告子上》课件
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人格塑造
孟子强调的“仁、义、礼、智” 对于现代人的人格塑造有着重要 的指导意义。这些品质能够帮助 我们成为更有道德、更有责任感
的人。
自我反省
孟子提倡自我反省,这有助于我 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
,从而实现个人成长。
坚持原则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 原则和立场,不应轻易妥协。这 对现代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时,保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提供
文化交流
《孟子告子上》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外文化交流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历代评价
儒家学者赞誉
历代儒家学者对《孟子告子上》评价极高,认为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对儒家思 想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政治家重视
政治家们也高度重视《孟子告子上》的思想,认为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道德秩序具有重 要意义。
性论、道德观等方面。
孟子在《告子上》中提出了性善论的观 点,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后天的教化
和环境影响才能实现人的善良本性。
告子则持不同观点,他认为人性无善恶 之分,人的行为取决于环境和教育等因 素。两人在这篇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 论,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来源等
问题。
02
《孟子告子上》的主要思想
国家发展。
教育方法
孟子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 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 考能力和创造力。
教育内容
孟子认为教育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 育、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等多个方 面,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
03
《孟子告子上》的现代意义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①畎(quan)亩:田间,田地。
②傅说(yue):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
③版筑:一种筑墙工作,在两块墙版中,填人泥土夯实。
④胶鬲(ge):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
⑤管夷吾:管仲。
士:此处指狱囚管理者。
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一起逃到鲁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
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
(6)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宰相)。
(7)百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
(8)曾:同“增”。
(9)衡:通“横”,指横塞。
(10)征:表征,表现。
(11)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译文】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傅说从筑 墙工作中被 举用。
傅 说 举 于 版 筑 之 间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舜从田野之中 被任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从狱 官手里释放后被 举用为相。
胶鬲从贩卖鱼盐的 工作中被举用 。
管夷吾举于士
春秋第一相 管仲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 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春 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 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 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 齐语》。
作者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 此而亡国的例子? (商纣王、隋炀帝等)
商 纣:商朝最后一任君王。名辛, 为帝乙的儿子,史称为纣王。筷 子的发明者,曾平定东夷,使中 原文化逐渐传播到长江、淮河流 域,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虽材 力过人,然拒谏饰非、耽于酒色、 暴敛重刑,遂导致民怨四起。周 武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商者八 百;战于牧野,纣军败,自焚于 鹿台。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 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 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 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 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 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 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 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 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 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 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 胜矣。
《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原文及翻译译文1、《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原文】宋牼①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②,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③,我将见楚王说④而罢之。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二王我将有所遇⑤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6)。
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7)则不可。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
何必曰利?”【解释】①宋牼(keng):战国时宋国著名学者,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②石丘:地名,其址不详。
③构兵:交战。
④说(shui):劝说。
⑤遇:说而相合。
(6)指:同“旨”,大概,大意。
(7)号:提法。
【译文】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上了他。
孟子问:“先生准备到哪里去?”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准备去见越王,劝说他罢兵。
如果楚王不听,我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罢兵。
在两个国王中,我总会劝说通一个。
”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呢?”宋牼说:“我将告诉他们,交战是很不利的。
”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
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
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问、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
2021高考考素材:孟子的八则历史典故_高考作文素材
2021高考考素材:孟子的八则历史典故孟子的典故:孟母三迁【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
”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故事梗概】: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
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儿子的严加管教。
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难成大器的。
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
【原文】: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
孟子告子上赏析
孟子告子上赏析《孟子·告子上》赏析如下:孟子在这一篇中用了大量篇幅讨论“性善”的问题。
人性的善恶,在中国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课题。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礼记·礼运》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
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对人性的理解还是比较客观的。
但也有一些人,要对人性的善恶分出个究竟来,比如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公孙子认为人性无善无恶。
作为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至今也没有人能给出个定论。
但正因为如此,却使得对于人性的探讨和论争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丰富多彩的一章。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
但若是将性善作为一种学说,并期望通过性善达到仁义教化的可能,孟子就必须解释人性何以为善,并说明在人性本善的前提下为何还会有恶行产生,于是他提出了“四端说”来作为论证。
他认为有四种心理是人所共有的,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理分别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出发点,所以称为“四端”。
而“四端”虽是人所共有的,但又如何说明它们也是人们生而固有的呢?孟子举了“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来说明人都有“恻隐之心”——“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上》),孟子认为面对“孺子将入于井”,人自然会产生恐惧怜悯之心,且并非出于任何功利,只是因为人皆有同情之心,假若人没有同情之心,就不能算是人了。
孟子的这种先天本善的人性说,给人人可以向善提供了可能性。
这种人皆尧舜的可能性,为孟子所主张的道德教化和修养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就这点来说,孟子可谓用心良苦。
《孟子·告子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告子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12·1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①:“礼与食孰重?”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②,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③,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④。
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⑤?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⑥? 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⑦,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⑧,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注释〕①任:周初诸侯国名,故地在今山东省济宁市。
屋庐子:孟子的弟子,名连。
②亲迎:古代婚姻制度“六礼”之一,新郎必须亲迎新娘。
③揣:衡量。
④岑楼:尖顶的高楼。
⑤一钩金:意谓一丁点金子。
⑥翅:同“啻”,仅,只。
⑦紾(zhěn):扭转。
⑧处子:处女。
12·2 曹交问曰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 亦为之而已矣。
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②,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③,则为有力人矣。
然则举乌获之任④,是亦为乌获而已矣。
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 弗为耳。
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⑤,愿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 人病不求耳。
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注释〕①曹交:曹国国君的弟弟,名交。
②雏:小鸡。
③ 百钧:一钧为三十斤,百钧为三千斤。
④乌获:古时候的大力士,能举千钧。
⑤假馆:借住处。
假,借。
馆,住处。
孟子的故事关于孟子的故事
孟子的故事-关于孟子的故事关于孟子的故事1、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的故事”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孟子的故事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孟子中的故事
孟子中的故事孟子,名轲,字子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亚圣”。
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政治改革,提出了“性善论”、“性恶论”等重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一书中,不仅有他的思想观点,还有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既展现了孟子的风采,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孟子》中,有一则关于“梁惠王问曰”和“孟子对曰”的故事。
梁惠王问孟子说,“古之君子,其言也善,其行也善,其容顏也善,其所好也善,其所惡也善,其所畏也善,其所欲也善。
今君子之言也善,其行也善,其容顏也善,其所好也善,其所惡也善,其所畏也善,其所欲也善,而民不顺者,何也?”孟子对曰,“主也欲善而民不顺者,何也?不好古之善也。
君子言善而民不听者,何也?不好古之善也。
主也欲善而民不顺者,何也?主也好利而民好生也。
主也欲善而民不顺者,何也?主也好安而民好利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君子不仅要自己做到善,还要引导民众向善,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好的表率。
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人们往往在利益、安逸和生存之间徘徊,难以做到完全向善。
另外,在《孟子》中还有一则关于“孟子见梁惠王”和“孟子见梁惠王”的故事。
梁惠王问孟子说,“古之人,其言有之,其行有之,其将有之,其政有之。
今之时也,其言有之,其行有之,其将有之,其政有之,而民不从也,何也?”孟子对曰,“主欲民之从也,何也?民之所好也,主之所好也。
今主之所好也,利也;民之所好也,利也。
主之所恶也,害也;民之所恶也,害也。
主之所畏也,危也;民之所畏也,危也。
主之所欲也,安也;民之所欲也,安也。
主欲民之从也,何也?民之所好也,主之所好也,利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君主要想让民众顺从自己,首先要让自己的行为和言论符合民众的利益和愿望,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同时也反映了领导者对民众的引导和影响力,只有真正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拥护。
总的来说,《孟子》中的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孟子的风采和智慧,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道理。
孟子 告子里有什么故事
(8) 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孟子 告子里有什么故事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
(28)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告子里有什么故事孟子告子里有什么故事.txt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在听到某些歌的时候会忽然想到自己的往事_______如果我能回到从前,我会选择不认识你。
不是我后悔,是我不能面对没有你的结局。
孟子告子里有什么故事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1、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1、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
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2)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
”这真是不能。
(6)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
(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10)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7)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
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0)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1)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23)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4)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