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上课讲义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目录: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第三节: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盲人摸象很久以前,几个盲人相约来到王宫求见国王,说他们想亲手摸一摸象,盲人们摸到哪就说哪的特征,以为那就是象,并争执不休。
问:为什么盲人对大象缺乏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呢?案例导入1.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颜色眼睛红色气味鼻子水果香形状皮肤圆的味道味蕾酸甜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还反映机体本身的状况。
如:“我感觉好饿,好渴。
”“我感觉好热。
”等。
分类标准:刺激源感觉外部感觉视觉黑、白、彩色味觉酸甜苦辣咸听觉声音嗅觉气味肤觉冷、痛、温、压、触内部感觉运动觉书写、绘画、手工平衡觉荡秋千、坐过山车、晕船机体觉(内脏感觉)饥、渴、恶心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了感觉的重要性)3.感觉的心理学意义感觉剥夺是指将被试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一段时间后,人的记忆、想象、思维、言语能力都出现不同情况阻碍,甚至出现幻觉、强迫症状,使正常心理活动受到破坏。
由此可见,感觉对于维护人的正常心理、保证人与环境的平衡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二:知觉1.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
从整体上认识到这是个“红色的番茄”知觉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分为以下两种。
物体知觉社会知觉物体知觉空间知觉: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猴子攀登) 时间知觉:个人对时间变化的感受与判断(昼夜更替)运动知觉:人对空间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真动、诱动、似动)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关系的知觉角色知觉2.分类根据知觉过程中起视知觉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肤知觉根据知觉对象不同物体知觉空间知觉: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猴子攀登)时间知觉:个人对时间变化的感受与判断(昼夜更替)运动知觉:人对空间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真动、诱动、似动)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关系的知觉角色知觉错觉有刺激物,刺激物完全不符合刺激本身特征的知觉经验。
【精品】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PPT课件
(4)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 色数,因年龄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 同而有差异。
(5)幼儿辨认色彩发生错误,可能由于辨认颜色的 能力没有很好的发展。也可能由于注意力不集中, 不认真仔细的区分辨别等原因。
(6)幼儿对某些颜色不能辨认或不善于辨认,主要 是因为生活中接触机会少,成人也没有做有意识的 指导。
2、颜色视觉
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1、婴儿的颜色视觉
测定婴儿颜色视觉的方法: 研究方式:注视时记录脑电活动的特点 2、1~6岁儿童的颜色视觉 研究方法:配对——指认——命名 结论: (1)辨色力早于掌握颜色名称能力的发展。
(2)对基本颜色红、橙、黄、绿、蓝的认知早 于中间色、混和色。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 称,如浅绿、紫色等,幼儿同样可以掌握。
(2)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以分为:物 体知觉、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 动知觉
错觉和幻觉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 幻觉:对不存在的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幻听”、“幻视”。 “疑神疑鬼”“风
声鹤唳,草木皆兵”
精神病患者和身体高度虚弱的病人、精神 高度紧张的人容易产生。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 2、激发观察的兴趣 ▪ 3、交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 4、运动多种感官观察
四、教育和训练能促进感知觉的进一步发展
早期的教育,无不把发展其感知能力放在首 位。“耳聪目明”不仅仅是天生的,与出生后的教 育和训练也分不开。
“超早期”教学做法。人为的进行强制性的早期 学习,人为的加速儿童的发展。
人们总是把接近的、相似的、相同的对 象知觉为一个整体。
三章二节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和观察力培养
3个月:嗅觉和味觉继续发展,能辨别不同味道。 4-5个月:喜欢尝试,想把所有东西放到嘴里。 9-12个月:这阶段会表现出对甜味和盐味的爱好。
问题探究
6.学前儿童味觉和嗅觉特点?学前儿童味觉的 训练方法?
6.(1)学前儿童味觉和嗅觉特点? a.味觉:生来就有,酸、甜、苦、咸
5(1)学前儿童触觉的作用? a.触 觉是父母和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基本
途径。 b.触觉是儿童探索世界的一种主要途径。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及其观察力培养
5、(2)学前儿童触觉发展过程? a. 口腔探索:第一年 b. 手的探索 c. 眼耳手协调探索 ----皮亚杰认为,将触觉和视觉联合起来并用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及其观察力培养
9、(2)学前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表现? 幼儿初期已有早晨、下午、晚上的概念, 但会错用
今天、明天、昨天。 幼儿中期有今天、明天、昨天的概念,但会错用前天
、后天。 幼儿晚期能分清以上概念,知道星期几和四季。但对
更短和更远的概念分不清。 教学中注意: 通过图片和故事能帮助儿童掌握时间概念。 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穿衣的变化。
观察导入 看,蜻蜓的身上还有小毛毛呢!
问题探究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10、观察力的含义?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表
现? 10、(1)观察力的含义? 观察力是指一个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
的能感知能力。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及其观察力培养
10、(2)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表现? a.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识向有意识发展 b.观察的精确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准确的知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讲义 第三章
第三章托管机构中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第一节学前儿童的精神压力一、精神压力状态与学前儿童的身心适应(一)精神压力状态的概念(识记)1.不同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对精神压力状态的定义,常因研究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有差异。
塞里、阿克斯。
2.交互作用理论(1)拉扎鲁斯的定义拉扎鲁斯等人从交互作用理论出发,曾给精神压力状态下了这样的定义:“精神压力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特殊关系,它取决于人对加重或超出其负荷的危机及其完好状态的评估。
(2)交互作用理论的核心人对生理和心理需要的满足的知觉,以及对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的知觉,是形成精神压力状态的根源,知觉到的要求同人对自己满足要求能力之间出现不平衡,就会产生精神压力。
(二)精神压力与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领会)1.生理指标的变化(1)梅耶的链球菌感染的研究儿童对链球菌感染的情况与情绪紧张事件的增加的水平明显相关,并与上呼吸道疾病的临床表现明显相关。
(2)与精神压力有关的其他疾病精神压力与儿童期的许多躯体疾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之间存在着联系。
2.心身疾病是躯体疾病或一种综合症,它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的,可能有器质的倾向,与也个体特征和其所处的环境有关,但更多的是与个体遭受过过度或过强的精神压力刺激有关。
(三)精神压力与学前儿童的心理适应1.适应的定义适应,指的是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既包括个体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也包括个体作用于环境。
心理适应不良的学前儿童,其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及生活能力都会出现障碍,行为表现超出了对心理刺激的正常和应有的反应范围。
2.科温的研究科温等人的研究证实了精神压力与儿童的一般心理适应与情绪失调和与行为障碍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说,学前儿童经历较多的心理紧张,可能会导致其心理适应不良。
(四)对学前儿童精神压力状态的评估1.社会性重新调整计量表50-60年代,以霍姆斯等人为首的一批学者精心修订了能直接和定量地测定人的精神压力的“社会性重新调整计量表”(识记)2.科亭顿生活事件计量表70年代,科亭顿依据了“社会性重新调整计量表”的样式和计分方法发展了适用儿童的“科亭顿生活事件记录表”,用以直接和定量地测定儿童的精神压力状态。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讲课稿
思考与练习
1.掌握以下概念: 知觉 视敏度 听觉感受器 方位知觉
2.如何利用感知觉的适应和对比规律合理组织幼儿 的活动?
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保护和发展幼儿的视觉和听觉。
To DO:
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 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 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 物,并对其进行精确的观 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 人之上。 ——【英】达尔文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 →5岁是视觉敏锐度发展的转折期 2.颜色视觉 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辨色能力) →注意指导幼儿掌握明确颜色名称;通过近似色的对比指导幼
儿辨色;使幼儿多接触各种颜色,并经常教育幼儿作精确辨 认。 (二)听觉 1.听觉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幼儿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幼儿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2.言语听觉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 ★及时发现幼儿在听觉方面的缺陷和重听现象。 (三)触觉 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 比较复杂的知觉,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联合活 动的结果。 1.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知觉→“镜面”示范。 2.形状知觉:对物体几何形体的知觉。 3.距离知觉: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
四、 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定义: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
2.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的相互作用:各种感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同感 觉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2)感觉的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 化(感受性的提高、降低、消失)。 (3)感觉的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 变化→(同时对比、相继对比)。 (4)感受性的训练: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训练得到提高。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主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2)对象的活动性; (3)对象的特征。 ★客观因素:(1)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2)已有的知识经 验的丰富程度;(3)个人的兴趣;(4)爱好与情感状态等。
第三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PPT课件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
2、知觉的分类,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以分为: (1)空间知觉:对物体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
的知觉。 (2)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4)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
-
14
-
15
-
26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
❖
弱视的特征及其治疗:治疗最佳期3-5岁。
❖ 要注意到幼儿期儿童视敏度发展的特点,来为他们创造
合适的学习条件。例如:在制作教具和图片时对于年龄小的
幼儿,文字图片要大些。
3、颜色视觉:指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
新生儿最愿意听母亲的声音;新生儿爱听柔和的声音,爱听 高音调的声音。
-
30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听觉
❖保护婴幼儿的听力是很重要的。学前教育机构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减少噪声,保护儿童的健康。 (2)及时发现孩子听力方面问题。
-
31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皮肤觉
三、皮肤觉的发展:包括触觉、温度觉和痛觉。 (一)儿童触觉的发展 ❖儿童从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天生的无条件反射,也都有触觉参加,
的鸟儿正在吱吱地叫个不停。她打开窗户,一阵微风
吹来,使她感到凉爽极了。她尽情地吸了几口清新的
空气,似乎嗅到了一股花香,便猜想这花香大概是从
不远处的花园里吹来的。她还记得,花园里有许多花,
现在也许已开花儿了。今天休息,她很高兴,便在脑
子里盘算着今天如果去花园玩儿,该多么惬意啊!她
很喜欢花,已有好多天没有去花园了,应该去一下。
学前儿童发展,讲义第三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三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感知觉的作用及其研究方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第四节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第一节感知觉的作用及其研究方法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动觉和平衡觉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一、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无论从比较心理学发生的角度,还是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感知觉都是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感觉和知觉是一切比较复杂、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
(二)感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感知觉是2岁以前儿童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幼儿期,儿童对于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二、研究婴儿感知觉经验的方法(一)视觉偏好法视觉偏好法采用一个很简单的测验程序: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至少两种制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种更感兴趣。
视觉偏好实验一个很大的缺点在于,如果婴儿没有表现出对某一个图案有明显的偏好,研究者便无法确认婴儿是不能分辨图案的不同,还是对所有图案都同样感兴趣。
(二)习惯化方法习惯化方法是测量婴儿感知觉能力最普遍的方法,它是对婴儿反复呈现刺激物,使得婴儿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直到不再对刺激物做出反应的方法。
习惯化的研究提供了三方面的信息:一是婴儿的认知知觉识别能力;二是婴儿注意的倾向性;三是婴儿对刺激物的再认能力。
(三)诱发电位法诱发电位法是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记录他们看到刺激时脑电波的变化。
具体的做法是对应处理不同刺激的脑区,在婴儿的头部接上一些微电极。
(四)高振幅吮吸法高振幅吮吸法,即让婴儿吮吸一个里边镶嵌有电路的特殊奶嘴,研究者通过分析婴儿的吸吮动作,研究他们对感知环境的反应。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一)视觉集中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第一章感觉和知觉概述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是感觉的源泉和反映的对象。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
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离开了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感觉与知觉。
区别:对个别属性的反映对整体(事物全貌)的反映联系: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人总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感觉称为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二、感觉和知觉的功用(1)感知觉是人值得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感知觉开始。
人类的认识无论来自自身经历的直接经验,或是通过阅读书本得到的间接经验,都是先通过感知获得的。
人类的知识无论多么复杂,也都是建立在通过感知而获得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
(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
通过感觉,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知道身体内部的状况与变化,而且还能够进行复杂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
感觉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如果把感觉剥夺就会使人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由加拿大吉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贝克斯顿(B e x to n)等人于l 9 5 4年进行的。
感觉剥夺实验是让被试躺在一张舒适的床上,眼睛蒙上眼罩,耳朵被堵住,手也被套上,这样就将被试的感觉基本剥夺了。
感知觉是比较简单的心理过程,但它却给高级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提供了必要基础,没有感知觉,外部刺激就不可能进入人脑中,因此,人就不可能产生记忆、想象、思维等高级的心理过程。
感知觉不仅为记忆、思维、想象等提供了材料,也是动机、情绪、个性特征等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最新第三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直觉的发展PPT课件
* 3-4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听清稍响的声 音或妈妈的呼叫声,并会用眼睛寻找声源 。
* 4个月以上的婴儿听力发育完全
• 1、让宝宝接触丰富的居家声音环境
家人的正常活动会产生各种声音,如走路 声、关开门声、水龙头的流水声、刷洗声 、扫地声、说话声等等,所有来自环境的 声音对宝宝都是十分有益的刺激,因此, 父母要让宝宝有机会常常听到这些声音, 接受来自外界的这些刺激,而不是将宝宝 封闭在一个幽静的环境里。
• 根据研究指出,四大基本色:红黄蓝绿, 及黑白对比强烈的玩具,最能吸引小朋友 的注意,而粉红、粉蓝、自然色等色彩刺 激不足且区分不易,不适合于视觉启蒙初 期使用。而6、7个月大的孩子,看别人的 五官越来越清楚,不像之前只能感觉到模 糊的轮廓,因此爸妈应增加和孩子互动的 机会,提供视觉刺激的机会!
•
• 视觉的精辨能力,深深影响孩子的发展。 像是要妥善的学习,或处理生活中的大小 琐事,都需要精辨力来帮忙。值得庆幸的 是,视觉的灵敏度不只和先天构造有关, 能否看得更快、更精准,后天的练习绝对 是关键,而这都需仰赖家长带着孩子一同 进行。
• STEP6 认识文字符号 • 认识文字符号,是l岁半~3岁孩子视觉
• 2、人为地创造声音刺激的环境
* 录制母亲的心跳声、咕噜咕噜的节奏声( 因胎儿就是在羊水咕噜咕噜声中发育长大 的)、沉静舒缓的声音以及婴儿自身发出的 声音给宝宝听。
* 在婴儿面前放半盆清水,父母用一支 玻璃管向水里吹气,人工创造出咕噜咕噜 的声音。
*
• * 父母要多和宝宝轻声说话、哼唱,或者播 放一些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经典音乐, 播放的时间要适度,不宜过长。 * 给宝宝买一些打开开关或者上紧发条 就能发出各种柔美电子音乐,或者捏一捏 摇一摇就能发出叫声的玩具,比如拨浪鼓 、八音盒等。用这些玩具在不同的方位摇 一摇、捏一捏,通过训练让宝宝对声音更 加敏感。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
2、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 起来的。
“录音机”------------〉“播放机” 在幼儿的语言教育中,家长和教师应特别注意幼 儿是否对别人的话听的不清楚,应及时地发现幼儿 在听觉方面的缺陷和重听现象。 幼儿有时在听的不清楚和不完全的情况下,也能 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动作和说话的情景, 猜出说话的内容,这种现象不易被觉察,但对幼儿 的听觉、语言和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应引起重 视。
3、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我们总是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 的对象,而把其他对象作为背景。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越醒目 (2)对象的活动性。“流星”、“霓虹灯”。 (3)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鹤立鸡群”。兴趣、
爱好、情绪状态、个人知识经验。
2)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 的部分,而总是把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 体。
(一)视觉
1、视觉敏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 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 的视力。“公共汽车”。
试验:研究者在一白色的背景上画有缺口的 圆圈,测量幼儿看出缺口的距离。
4-5岁 207mm, 5-6 岁270 ,6-7岁 303。 儿童5岁左右是视觉敏度发展的关键期。
我们要注意到幼儿期儿童视觉敏度发展 的特点,来为他们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
3、距离知觉: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
儿童能分辨熟悉的物体和场所的远近,但 对广阔的空间距离,不能正确认识。不懂透 视的原理,在绘画时,不能把实物的距离、 位置、大小正确表现出来。
4、深度知觉
吉布森(Gibson)和沃克(Walk,1960, 1961) “视崖”试验。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知识讲解PPT66页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知识讲解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知识讲解共66页文档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知识讲解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
觉和知觉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教学目标与要求1、掌握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二者的联系
2、了解感知觉的种类、
3、理解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和知觉特性
4、了解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
5、掌握学前儿童观察力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感觉与知觉的概念学前儿童感觉、知
觉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和知觉特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课件
作业或思考题1、什么是感觉与知觉
2、如何理解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
教学后记
由于本章普通心理学这部分材料丰富,
比较直观,学生学习起来有热情,学习
不能只停留在兴趣层面,要让学生懂得
如何培养和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观察
能力,这是作为学前专业学生必须掌握
的专业知识
第一章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是感觉的源泉和反映的对象。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
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离开了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感觉与知觉。
区别:对个别属性的反映对整体(事物全貌)的反映
联系: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人总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感觉称为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
二、感觉和知觉的功用
(1)感知觉是人值得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感知觉开始。
人类的认识无论来自自身经历的直接经验,或是通过阅读书本得到的间接经验,都是先通过感知获得的。
人类的知识无论多么复杂,也都是建立在通过感知而获得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
(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
通过感觉,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知道身体内部的状况与变化,而且还能够进行复杂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
感觉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如果把感觉剥夺就会使人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由加拿大吉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贝克斯顿(B e x to n)等人于l 9 5 4年进行的。
感觉剥夺实验是让被试躺在一张舒适的床上,眼睛蒙上眼罩,耳朵被堵住,手也被套上,这样就将被试的感觉基本剥夺了。
感知觉是比较简单的心理过程,但它却给高级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提供了必要基础,没有感知觉,外部刺激就不可能进入人脑中,因此,人就不可能产生记忆、想象、思维等高级的心理过程。
感知觉不仅为记忆、思维、想象等提供了材料,也是动机、情绪、个性特征等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没有感知觉也就没有人的心理。
当人的感觉被剥夺或感知觉缺损不能感知时,人的心理就会出
现异常,人们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难以生存。
“感觉剥夺”实验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感觉剥夺实验中,人在感觉完全隔绝的情况下,记忆、思维、言语能力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甚至还产生了幻觉与强迫症状,使正常的心理活动受到破坏。
由此可见,感知觉对于维护人的正常心理,保证人与环境的平衡起着极为总要的作用。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
感觉的种类是根据分析器的特点以及它所反映的是最适宜刺激物的不同而划分,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的感受器位于人体的表面或接近表面的地方,主要接受来自体外的适宜刺激,反映体外事物的个别属性,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内部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肌体的内部,主要接受肌体内部的适宜刺激,反映自身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肌体觉。
(2)知觉的种类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把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肤知觉等。
2、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好社会知觉,物体知觉主要是对物的知觉,主要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主要是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和人际关系的知觉。
四、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1)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定义: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
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不同,反之,同一个人对不同刺激的感受性也不尽相同。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的相互作用:
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制约的,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或者提高,或者降低。
例如:餐馆里看见端上来的食物颜色很好,你会觉得这道菜特别好吃
微软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能降低色觉得差别感受性(2)感觉的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视觉适应是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3)感觉的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同时对比: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例如“月明星稀”明暗同时对比图
相继对比:当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例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水很甜。
研究对比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现象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4)感觉性的训练
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提高,一方面由于职业的训练或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作长期、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地提高。
例如:品一口茶,就知道茶的产地、等级、品质等,染色工人辨认40多种黑色。
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代偿某种丧失的感觉能力,会使其他感觉能力得到发展。
如聋哑人视觉特别好,盲人听觉、触觉特别发达。
(2)知觉的特性
1、知觉选择性
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不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2)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的刺激容易被感知(3)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易被感知
主观因素:目的性、任务、知识经验、个人需要、兴趣、情感状态等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它知觉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会把之知觉为一个正方体,这是因为人们在知觉对象时,把过去的知识经验参与其中,大脑对来自各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对刺激物中缺失的部分加以主观上的整合与补充,把客观事物知觉为整体。
尽管图形中没有一个立方体,人们却会主观地把它知觉为一个立方体。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即物体各部分的关系,对物体各部分关系的反映则是知觉整体性的基础。
一首歌不同的人唱人能知觉为同一首歌;而四条直线不同的组合则构成不同的图形。
3、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即为知觉的理解性。
有一天,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一同去春游,但是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哲学家看到的是万物复苏,想的是一年复始,万象更新,大自然在永恒的运动中保持着和谐;诗人看到的是风和日丽,潺潺流水;植物学家看到的是路旁栽的是什么树,河边长的是什么草,墙上开的是什么花。
为什么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人的知识经验的不同)
4、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条件,如距离、角度、光亮等的变化而改变,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主要表现在大小、亮度、形状和颜色等方面。
1、大小知觉恒常性a. 观察者不受投射在视网膜上的物体映象大小的
影响。
b. 观察者不受物体与视网膜视象距离的影响。
2、明度与颜色恒常性(黑白系列,彩色系列)
知觉恒常性是人适应环境极其重要的能力人类长期生活时间活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