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1840年庚子年,2011年是什么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如: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农历十月)

(三)、古代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

2、天干地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姚鼐《登泰山记》

3、月相纪日法。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行称谓。如: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胐(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四)、纪时法

今天我们要想知道几点了,只需看一下表即可,这是科技给了我们方便,古代特别是秦汉以前,无表,但人们也不是完全生活一混沌中,他们也有自己的“计时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的“计时器”都有哪些?

1、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对应现在两个小时,具体如下: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五更报鼓纪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如: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

通过对“纪年纪日”的梳理与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入的阅读文言文。

三、姓名字号

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都有那些主要称谓。

(一)、名与字

名和字间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有时候我们看不出来这种联系,主要是因为语义变迁的缘故。大致来说,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可分为以下几类:(1)同义互训。名与字的意义相同,可以互相解释。

(2)相辅相关。名与字的意义相互关联,具有联系。

(3)反义相对。名与字的意义相反,两者对立相应。这是希望人不要过与不及,取其制衡之意。

(4)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经史载记,使用典故。

练:1:根据古人的名与字的相关原则,解析下列作家的名字关系。

(1)班固,字孟坚(2)曹操,字孟德

(3)韩愈,字退之(4)刘禹锡,字梦得

(5)李商隐,字义山(6)秦观,字少游

(7)陆游,字务观(8)姜夔,字尧章

班固,字孟坚:孟,表示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

曹操,字孟德:孟,表示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

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超出,“退”为约束、退守。

刘禹锡,字梦得“锡”为“赐”之意,“禹锡”即“大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得”。

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商末,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故李商隐字“义山”与名呼应。

秦观,字少游:“观”与“游”同义。

陆游,字务观: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的字为名。又取《列子·仲尼》“务外游不如务内观”之意。

姜夔,字尧章:传说“夔”是上古帝王尧的乐官,“章”即“乐章”

(二)号之别号

别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和字在应用上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有人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也有人以旨趣抱负自号:如欧阳修被贬蔡州知县时,改号“六一居士”——“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老翁,老于此五物之间”。

还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三)号之绰号

(四)号之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据说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其实,这往往是虚伪的,不符合事实的。但一个人有了谥号,就等于在名字之外有多了一个别名了。

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

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

属于批评的有:炀、厉、灵等;

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五)避讳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空字等办法来回避。如《捕蛇者说》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中“人”本应为“民”,这是在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除了避君讳外,文人还避家讳,有的还避圣讳。

(1)避君讳

阴历一月古时叫“政月”,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以后就把“政月”改为“正月”。

汉光帝名叫刘秀,曾一度把秀才改称为“茂才”。

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

王嫱字昭君,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

(2)避家讳

家讳,又称私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

司马迁的父亲名“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

袁德师因为父亲名高,便不吃糕这种食物。

徐积父因为父亲名石,从来不用石器,不踩石子,遇上非过不可的石桥,便让人背着他跑过去。

(3)避圣讳

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推祟的圣人贤者的名讳。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

宋代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而姓丘的则因为犯了孔子的讳而写作“邱”。

从宋代一直到清代,对“丘”字写起来或缺一笔,或写作“某”,或用朱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