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成语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1. 瞒天过海。
从前有一个国家,国王听说邻国要进攻自己的国家,于是他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希望他能想出一个对策。
谋士想了一下,告诉国王说,可以派人去邻国投降,然后在敌人的内部进行破坏,煽动内乱,这样就能瞒天过海,化解危机。
2. 围魏救赵。
赵国被强大的魏国围困,形势非常危急。
赵国的国君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君,可以派人去魏国的后方进行破坏,引开魏国的注意力,让他们分兵前往对付,然后赵国就能趁机解围,救赵国于水火之中。
3. 借尸还魂。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借尸还魂,假装自己已经死去,然后派人偷偷地抬着国王的尸体逃出围困,引开敌人的注意力,然后趁机逃脱围困。
4. 连环计。
有一个国家被敌国连续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使用连环计,即在外围设下多个陷阱和诱敌的计策,引诱敌人进入陷阱,然后趁机解围。
5. 假途伐虢。
古代有一个国家要进攻虢国,但是虢国有强大的防御力量,于是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假装要进攻虢国,引诱虢国的军队出来迎战,然后趁虚而入,攻占虢国的要害地带,取得胜利。
6. 声东击西。
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声东击西,即在敌人的东部发起假攻,吸引敌人的主力,然后在敌人的西部发起真正的攻击,取得胜利。
7. 无中生有。
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利用无中生有的计策,即假装自己有强大的援军,吓唬敌人,让敌人望风而逃。
8. 暗渡陈仓。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利用暗渡陈仓的计策,即在夜间偷偷地派兵渡过险要地带,偷袭敌人的后方,取得胜利。
9. 隔岸观火。
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三十六计故事瞒天过海三十六计之第一计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
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瞒天过海庞涓又会见孙膑,说他即使给楚王抄录了兵法,楚王还是不会放过他,不如为他抄写一部兵法,他可以帮助孙膑逃离楚国。
孙膑将计就计答应庞涓的要求。
按照庞涓和孙膑定下的计策,庞涓离开楚国。
庞涓走后,孙膑拜见楚王,说兵法乃兵圣之作,必须找一类似鬼谷的山谷抄写,才可不辱圣灵,否则将受到上天惩罚。
楚人一向宠信鬼神,楚王答应了孙膑的要求。
孙膑选择了靠近楚魏边境的一条山谷,假意不敢前往。
楚王得兵法心切,派军队保护孙膑。
庞涓带兵秘密袭击孙膑所在的山谷,意欲劫持孙膑。
孙膑乘庞涓与楚军混战之机,在钟离春的帮助下,逃离楚国。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之第二计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故事: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
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
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
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死,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
孙膑好言相劝,田国等人不从。
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个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
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
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
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死,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口服心服。
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第三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借刀杀人的故事:齐威王派人监视田忌,孙膑告诉田忌,只有交出兵权才可免去杀身之祸。
三十六计的成语故事
三十六计的成语故事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兵法策略书籍,其中收录了三十六个计谋策略,每个计谋都有一个对应的成语故事。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例子:
1. 瞒天过海:讲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率军渡过渤海时,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命令士兵将船帆和旗帜都藏起来,让敌人误以为他们已经返航,从而成功渡过了渤海。
2. 围魏救赵: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没有直接救援赵国,而是围攻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国回军自救,从而解救了赵国。
3. 借刀杀人: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建议齐桓公借助鲁国的力量来消灭宋国,于是齐桓公派人到鲁国,说服鲁国攻打宋国,最终齐国坐收渔翁之利。
4. 以逸待劳: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将领孙膑在马陵之战中,利用魏军轻敌的心理,让魏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然后在魏军必经之路设下埋伏,最终大败魏军。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策略的智慧,也成为了中
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三十六计典故简介
三⼗六计典故简介三⼗六计典故简介 - 深瞳渊源 - 深瞳渊源,品味经典!!!⼀、瞒天过海:战国末期,卫国⼤商⼈吕不韦与他的庞妾赵姬,共同推动⼀件将政商合⼀、以换取最⼤投机报酬的“企划案”、把被视如敝屣的秦国王孙异⼈,⼀步⼀步推向秦王宝座,合演了⼀出惊⼼动魄的“切⿍切”,并协助秦王赢政统⼀了六国。
⼆、围魏救赵:孙膑与庞涓⽃智的故事。
三、借⼑杀⼈:新兴的⼤清势⼒,为了拔掉袁崇焕这个明王朝的中流砥柱,在谋⼠范⽂程策划下,利⽤乱世危局下的⼈性弱点,挑动崇祯皇帝的猜疑、孤傲⼼理⽽杀害了袁崇焕,导致⼤明江⼭的灭亡。
四、以逸待劳:唐代,安史之乱时,安禄⼭⽓势正盛。
帝王之师李泌为肃宗规划“以逸待劳”的策略,由⼭西出兵,忽东忽西,作势要攻打叛军所占的范阳、洛阳及长安三地,让他们为彼此救援,在数千⾥的军道上疲于奔命……五、趁⽕打劫:五代时期,后唐皇帝李从珂篡位后,便与他的妹婿、河东节度使⽯敬瑭同床异梦、势同⽔⽕。
契丹明主耶律德光在策略家韩延徽的规划下,逐步离间了李从珂、⽯敬瑭,促使两⼈鹬蚌相争……六、声东击西:汉明帝时,将军窦固、东平王刘苍,与班超共同似定“声东击西”策略,由班超前往西域经营,以谋取整个西域。
然后再以西域诸国之⼒量牵制匈奴,扰其后⽅,乱其阵脚。
汉朝远征军乘虚征伐,终于⼀举扫平匈奴,奠定汉朝对西域的长远影响。
七、暗渡陈仓:楚霸王项⽻强势作为,分封诸王。
策略家张量在刘邦前往封地途中,将悬崖上的栈道烧毁。
这⼀招等于宣⽰刘邦⼀⼊汉中便不再回头,使项⽻失去戒⼼。
后⼜以“明休栈道”蒙蔽敌⼈,以“暗渡陈仓”突袭三秦,扭转了楚汉的竞争态势,改写了历史。
⼋、隔岸观⽕:北宋赵普与赵光义、⾼怀德等内讧,纷争四起。
正当这些恩怨情仇⼀波⼀波地流过之时,“后周”符皇后利⽤形势,让赵光义的⼉⼦们陷⼊互相残杀境地使赵光义江⼭坐⽽不稳……九、李代桃僵:春秋时期晋国“赵⽒孤⼉”的故事。
⼗、顺⼿牵⽺:周世宗驾崩不久,“陈桥兵变,黄袍加⾝”,赵匡胤摇⾝⼀变,顺⼿牵⽺坐上龙椅,取⾛了⼤⼒栽培他的柴荣的天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国姓爷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他利用了瞒天过海的计策,让敌人措手不及,最终成功收复了台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隐忍和谋略,才能在困难的局面中取得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
齐国国君派出了大军攻打魏国的都城,魏国不得不放弃围攻,转而回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力打力,才能解决自身的困境。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在战场上被敌人杀死,赵国军队为了振奋士气,将赵奢的尸体放在战车上,冒充他还活着,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助虚实,才能战胜强敌。
第四计,以逸待劳。
古代战争中,有一次晋国和楚国的军队对峙,晋国军队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劳,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等待时机,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国的都城被燃烧,赵国趁乱打劫,最终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抓住机会,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六计,声东击西。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韩国军队攻打赵国,赵国军队利用了声东击西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韩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七计,无中生有。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利用了无中生有的计策,制造了一场假战,最终成功打败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八计,暗渡陈仓。
相传战国时期,秦国军队利用了暗渡陈仓的计策,成功攻占了敌人的都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隐秘的方式,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九计,隔岸观火。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发生了一场战争,晋国军队利用了隔岸观火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齐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观察敌人的动向,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古时候,有位将军名叫孙膑,他的谋略非常高超。
在一次战斗中,敌军设下埋伏,孙膑便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命令士兵们将战马和粮草都藏起来,然后让士兵们穿上敌人的服装,冒充敌人。
这样一来,敌军便无法分辨出哪是真正的敌人,哪是冒充的。
孙膑还让士兵们在敌人必经之路上设置障碍,使得敌人无法顺利前进。
最终,敌军陷入了困境,孙膑趁机发动攻击,大获全胜。
第二计:围魏救赵战国时期,赵国被魏国包围,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向各国求援,但其他国家都不愿意出兵相助。
此时,齐国的大臣孙膑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建议齐国出兵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国撤军救援。
魏国果然中计,撤军回防,赵国得以解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才能取得胜利。
第三计:借刀杀人古代,有位官员名叫庞涓,他嫉妒同僚孙膑的才能,便想方设法陷害他。
庞涓向魏王进谗言,说孙膑想要谋反。
魏王信以为真,将孙膑投入监狱。
庞涓趁机篡夺了孙膑的职位。
然而,庞涓并没有料到,孙膑在监狱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设法向齐国求援。
齐国派兵攻入魏国,庞涓被俘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力量,才能保护自己。
第四计:以逸待劳在古代战争中,以逸待劳是一种常见的战术。
有一次,齐国和楚国交战,齐国的将领田忌便采用了这种策略。
田忌命令士兵们在战场上休息,不主动出击,而是等待楚国的士兵疲惫不堪时再发动攻击。
楚国士兵连续几天攻打齐国阵地,但却始终无法突破齐国的防线。
最终,楚国士兵疲惫不堪,田忌趁机发动攻击,楚国士兵无法抵挡,齐国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耐心等待,以逸待劳,也是一种取胜的策略。
第五计:趁火打劫古代,有位官员名叫曹操,他善于利用敌人的困境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有一次,曹操得知袁绍的军队在官渡之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曹操趁机发动攻击,攻占了袁绍的城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趁火打劫,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三十六计小故事
三十六计小故事
1. 瞒天过海:战国时期,赵国将军廉颇率领军队围攻魏国卫国城。
卫国城守将想出了一个计策,将城门打开,出城欢迎进攻的赵军。
赵军大胜后,发现城中空无一人,原来魏国卫国城守将已带领精兵潜至敌后夺取了赵军的主帅。
2. 围魏救赵:春秋时期,晋国面临着强敌齐国的围攻。
晋国国君姜子牙想出一计:袭击魏国都城手牵手,将手中的火炬放到城门处燃烧,齐兵看到烟火以为晋国援军已经来到,最终成功围魏救赵。
3. 调虎离山:三国时期,诸葛亮和魏国将领马谡在街亭阵地作战。
诸葛亮利用马谡自负的脾气,将他带走。
魏国主帅司马懿看到马谡不在,以为街亭已经攻克,率领兵力过度,最终被晋军大败。
4. 走为上策:春秋时期,孟子来到晋国应邀进谏,请晋国国君尽快修行,减少军备,以实现和平。
但是晋国国君不听劝,对孟子采取恶言相待。
孟子不为所动,离开晋国。
后来,晋国不断内乱,外被侵略,而孟子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5. 敌战千里:三国时期,曹操派军攻打东吴,孙权派出诸葛亮墨家兵器大师鲁肃去向刘备求援。
鲁肃劝刘备趁机夺取荆州,屯兵南阳。
军队千里反攻东吴,成功扰乱曹操的后方,给孙权争取了时间。
三十六计故事简写
三十六计故事简写1. 瞒天过海。
战国时期,楚国和齐国交战,楚国军队将要攻打齐国,齐国大臣田忌想出了一个计策。
他派出自己的骏马与楚国的马比赛,先输后赢,最终取得了胜利。
2.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赵国被魏国围困,韩国派出精兵突围,吸引了魏国的注意,赵国趁机解围。
3. 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与晋国国君晋景公共猎,田忌借用马的体力与晋国的马比赛,先输后赢,以此疲惫了晋国的马。
4. 关门捉贼。
战国时期,韩国与赵国交战,韩国国君派出大军攻打赵国,赵国国君关闭城门,韩国军队无法攻城,最终失败。
5. 连环计。
三国时期,曹操攻打徐州,刘备与关羽在城中,曹操派人传书给刘备,称愿意放他离开,刘备却不信,最终脱困。
6. 走为上计。
三国时期,曹操攻打关羽,关羽在濮阳城中,曹操派人传书称要投降,关羽却不信,最终脱困。
7. 假道伐虢。
春秋时期,晋国攻打虢国,晋国国君派出精兵攻打虢国,虢国国君却派出使者送给晋国国君一匹瘦马,晋国国君不信,最终失败。
8. 借刀杀人。
三国时期,曹操派人暗中杀死袁术,袁术的手下袁绍却不知情,最终袁术被曹操消灭。
9. 以逸待劳。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与楚国国君公输般共猎,田忌派出自己的骏马与楚国的马比赛,先输后赢,最终取得了胜利。
10. 欲擒故纵。
三国时期,周瑜派出陆逊攻打刘备,刘备故意退兵,吸引了陆逊的注意,最终取得了胜利。
11. 抛砖引玉。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派出精兵攻打齐国,齐国国君派出自己的骏马与晋国的马比赛,先输后赢,最终取得了胜利。
12. 擒贼擒王。
三国时期,刘备攻打曹操,曹操派出使者送给刘备一匹瘦马,刘备不信,最终取得了胜利。
13.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韩国与赵国交战,韩国国君派出大军攻打赵国,赵国国君关闭城门,韩国军队无法攻城,最终失败。
14. 假痴不癫。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派出精兵攻打宋国,宋国国君装疯卖傻,吸引了楚国的注意,最终取得了胜利。
15. 上屋抽梯。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与齐国国君共猎,晋国国君派出自己的骏马与齐国的马比赛,先输后赢,最终取得了胜利。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犨在齐国任职,他带着晋国的军队,准备回国。
可是,齐国不放他回去,他只好带着军队在齐国边境等待。
郤犨想了一个计策,他让士兵们在河边挖了一个大坑,然后把坑里的泥土运到河对岸,慢慢地把坑填满。
齐国人看到这一幕,以为晋国要在河对岸修筑营垒,便不再阻拦郤犨,让他顺利回国。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遣了名将孙膑前去相助。
孙膑利用魏国内部的矛盾,向魏国宰相廉颇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说服魏国国君,让他相信魏国内部有人勾结赵国,于是魏国国君下令撤军。
魏国宰相廉颇得知孙膑的计策后,非常愤怒,他说,“孙膑是个奸诈的小人,我们应该坚持围攻!”可是魏国国君已经下令撤军,于是魏军撤退了,赵国得以解围。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率领齐国军队与楚国军队进行战争。
田忌派遣骑兵与楚国军队交战,然后故意让部下的马跑得很慢,引诱楚国军队追击。
当楚国军队追上齐国军队时,田忌派出精锐部队夹击楚国军队,取得了胜利。
这个计策被称为“借尸还魂”,意为借用敌方的力量来反击。
第四计,以逸待劳。
公元前208年,刘邦与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刘邦率领的汉军被项羽困在巨鹿城中。
刘邦派遣使者向项羽求和,项羽得知刘邦军中缺乏粮草,便放松了戒备。
刘邦趁机派出精兵夜袭项羽军营,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就是“以逸待劳”的典型案例,利用敌方的疏忽大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三十六计历史故事的一些案例,这些故事充分展现了三十六计的智慧和策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这些历史故事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努力奋斗。
三十六计全部历史经典故事
三十六计全部历史经典故事三十六计故事三十六计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故事】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
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
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
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
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
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
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三十六计故事第二计围魏救赵【故事】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大大削弱了军队的力量。
公元1860年,清军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
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讨对策,但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为洪秀全献上一计。
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
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州。
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抗州。
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
”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也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作战。
诸王全将都认为这是“围魏救赵”之计,有两位王爷亲率精兵突围,胜利是有把握的。
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欢猜疑,以为天京被围,形势险恶,怀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机脱逃,所以迟疑不决,没有吭声。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泪如泉涌,说道:“天王,天国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对得起天王和全军将士吗?”石达开也跪在天王面前,恳求洪秀全下令发兵。
《三十六计 成语故事》
三十六计成语故事1、上屋抽梯:送上高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
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立,小国被鱼肉,大国争霸权。
在中原的鬼谷,有一个既知天时地理,又知兵法战阵的奇人,人称鬼谷子。
鬼谷子手下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是孙子(孙武)的后世子孙--孙膑,另一个是庞涓。
庞涓应魏国之邀,先于孙膑出山,鬼谷子将失传的《孙子兵法》独自传于孙膑一人。
庞涓当了魏国的元帅,与魏王一同率军进攻楚国,在方城楚国军队相持不下,若拖下去,对魏国十分不利。
庞涓派谋士公孙阅请鬼谷子为其出一良策,鬼谷子将此事推于孙膑,孙膑引用《孙子兵法》,向公孙阅献"上屋抽梯"之计,庞涓用孙膑之计,引诱城内楚军出击,然后截断后路,消灭了楚军,楚国被迫割城认败。
2、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庞涓请孙膑出山,孙膑推辞不过,告别鬼谷子来到魏国。
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但为得到《孙子兵法》,表面上笑脸相迎,派美女钟离秋照顾孙膑。
钟离秋钟情于孙膑,庞涓利用孙膑的思乡之情,设下圈套,栽脏孙膑。
魏惠王听信庞涓,欲杀孙膑,庞涓出面为孙膑说情,孙膑死罪免除,被处以膑刊。
庞涓将受伤的孙膑接回家中,请来最好的医师为他医腿,并让钟离秋继续照看孙膑,孙膑十分感激,答应将所知道的《孙子兵法》为庞涓抄录下来。
3、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公孙阅早就看中了钟离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有意将庞涓陷害孙膑的事实悄悄告诉孙膑。
孙膑对庞涓所为气愤之极,但无计可施,情急这中想到临别之时鬼谷子送给他的锦囊秘计,他依据鬼谷子之计,装疯卖傻,将抄录的部分兵法全部烧毁。
庞涓不相信孙膑真疯,多次试探,都没看出破绽,庞涓还是放心不下。
钟离秋盼望孙膑不是真疯,向孙膑倾吐真情,以期打动孙膑,孙膑无动于衷,仍疯疯癫癫。
钟离秋痛苦万分,当着孙膑的面拨剑自杀,孙膑见死不救,钟离秋彻底失望。
暗中监视孙膑的庞涓因此也信以为真。
4、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
三十六计的故事
1、瞒天过海自认为军事防备十分周密,别人不会轻易进犯时,其斗志就会容易放松,从而麻痹轻敌;平时常见的事物,看惯了不容易起疑心;暗藏深机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并不相互矛盾,相反,它常常暗含在公开张扬的行为之中。
这就是易理中阴阳互相为用的道理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率三十万大军准备平定东土。
一日,行至大海边,只见眼前白海滔天,茫茫无际,唐太宗内心惧怕,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传报有一个近居海边的富户请求见驾,并声称已经准备好了三十万大军的过海军粮。
太宗大喜,急忙率百官随富户来到“屋”内,百官也纷纷入座,开怀畅饮。
谁也没有注意,这件神气的房子已经渐渐移动开来了。
不久风声四起,涛声如雷,良久不止。
太宗惊起。
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禁愕然,目之所及皆是茫茫海水,原来大军已经航行***之上了!这正是薛仁贵策划的“瞒天过海”之计。
唐军征东,军队的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大因素。
如果士兵因渡海不适应,导致心惊胆颤和体力下降。
那么,不用敌人攻击,整个部队的战斗力也就丧失的差不多了。
2、围魏救赵攻击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分散它后再打,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令田忌为将,并起用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大军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他说:“目前魏国的军队已经把邯郸围上了,现在去救已经晚了,现在魏国精兵顷国而出,若我们直攻魏国,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于是田忌率军队直接向魏国都城冲去。
魏国主力全被派往围攻邯郸去了,国内军力空虚,根本无法阻挡齐军。
魏惠王急令庞涓撤军回国。
庞涓接令后,日夜行军向回赶。
在路上中了齐军的埋伏。
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3、借刀杀人当敌人的动向已经明了时,而盟友却举棋不定,观望的时候,应该诱导自己一方盟友攻击敌方,自己尽量不出兵或少出兵。
这样势必使盟友受到了损失,但却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三十六计趣味故事
三十六计趣味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话说唐太宗李世民要御驾亲征高句丽。
大军浩浩荡荡来到海边,那大海波涛汹涌,可把将士们愁坏了。
这时候啊,薛仁贵想出了一个妙招。
他找来了很多大船,然后把船都伪装成了大房子的样子,周围还弄上了好多幕布。
他跟唐太宗说:“陛下啊,咱们这有个大院子,里面有好多美景呢,您去看看解解闷呗。
”唐太宗就这么被忽悠着走进了这个“大院子”,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在船上,船都开到海中央啦。
这薛仁贵啊,就是用瞒天过海这一招,让唐太宗不知不觉就过了海。
第二计: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派庞涓攻打赵国。
赵国那是节节败退,最后只能向齐国求救。
齐国的军师孙膑就出了个主意。
他没有直接去赵国和庞涓硬刚,而是带着大军直奔魏国的都城大梁。
这庞涓一听,可就慌了神儿了。
为啥呢?因为都城要是被攻破了,那魏国可就完了。
于是庞涓只能放弃攻打赵国,带着军队往回赶。
这时候啊,孙膑就在庞涓回国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
庞涓的军队一路奔波,又累又慌,结果就中了孙膑的埋伏,被打得屁滚尿流。
这就是围魏救赵,不直接救赵国,而是通过攻打魏国的要害,来解赵国之围。
第三计:借刀杀人东汉末年,有个叫祢衡的人,那是才华横溢,但是性格特别高傲。
曹操想收拾他,可是又不想落个杀害贤才的名声。
于是曹操就想了个借刀杀人的法子。
他把祢衡送到了刘表那里。
祢衡到了刘表那儿啊,还是老样子,整天对刘表冷嘲热讽的。
刘表心里那个气啊,可也不想自己担这个骂名。
后来刘表又把祢衡送到了黄祖那儿。
黄祖可没那么多心眼儿,祢衡一惹他,他就直接把祢衡给杀了。
曹操这一招借刀杀人,既除掉了祢衡,还保全了自己爱才的名声。
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打仗。
越国被吴国打得很惨,越王勾践都被迫去吴国当奴隶了。
后来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努力发展越国。
这时候的吴国呢,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之后啊,就开始变得骄傲自大了。
他还去攻打齐国,虽然打赢了,但是自己的兵力也损耗不少。
而且啊,吴国国内还发生了饥荒。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文字版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文字版1.瞒天过海,曹操借东风,假装要渡江攻打南方,实际上却趁机袭击了刘备的荆州。
2.围魏救赵,韩信设法引诱赵国的敌人魏国,使他们放松对赵国的围剿,最终成功解救了国家。
3.借刀杀人,刘备借刀杀了黄巾军领袖张角,借此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4.以逸待劳,诸葛亮设伏,故意让曹操追击,最终曹操部队疲惫不堪,被诸葛亮一举击败。
5.趁火打劫,刘备在火灾之后,趁机夺取了荆州。
6.声东击西,刘备派关羽攻打曹操的西边,以分散曹操的注意力,自己则趁机夺取了荆州。
7.无中生有,诸葛亮借助草人木马计,让敌人误以为自己有大军,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
8.暗渡陈仓,刘备派关羽夜渡陈仓,出其不意地攻击了曹操的后方。
9.隔岸观火,刘备不参与争斗,只观望敌人内部自相残杀,最终取得了胜利。
10.笑里藏刀,曹操借机杀死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
11.李代桃僵,刘备派赵云代替自己去迎娶孙尚香,成功化解了孙刘之间的矛盾。
12.顺手牵羊,曹操趁袁绍大军出征时,派人偷袭袁绍的后方,夺取了粮草。
13.打草惊蛇,刘备假装要进攻曹操,以震慑敌人,实际上却暂时退兵,等待时机。
14.借尸还魂,刘备借尸还魂,将自己的名义借给已故的刘璋,以便取得益州。
15.调虎离山,刘备借助诸葛亮的计策,成功引诱了张飞,使敌人失去了重要的将领。
16.欲擒故纵,曹操故意放走了被围困的敌人,使敌人产生松懈,最终实现了擒敌。
17.抛砖引玉,曹操故意放出一些虚假情报,引诱敌人洩露真实情报。
18.擒贼擒王,刘备设伏擒住了曹操派来的间谍,从中获得了对曹操的情报。
19.釜底抽薪,刘备派关羽袭击曹操的后方,破坏了曹操的粮草供应。
20.混水摸鱼,刘备在战乱中混水摸鱼,逃过了敌人的追捕。
21.金蝉脱壳,曹操借机杀死了袁绍的谋士逢纪,瓦解了袁绍的军事力量。
22.关门捉贼,刘备设伏在城门口,等待敌人进城后才出击,最终成功捉拿了敌人。
23.远交近攻,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24.假痴不癫,刘备装疯卖傻,使敌人对他不加防备。
36计故事简便版
三十六计故事简便版第一计:瞒天过海【解释】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
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30万大军直指高丽。
一天,大军到海边见白浪滔天,芒芒无际,太宗不免泛起愁来,心生退兵之意。
前部总管张士贵的下属薛仁贵胸有成竹的说“这有何难,此处有一位仙人,可让三岳让路、江海开道。
”后来张士贵按照薛仁贵的计谋,将太宗引到一个由帷幔遮蔽的通道,来到一处华丽的小殿堂,殿堂内,大臣们已经在里面等候着,太宗十分高兴的召见了这位仙人,赐宴群臣,并与仙人共饮。
一段时间后,突然狂风四起,殿堂也摇摇晃晃的,大宗一脸茫然,这个时候张士贵如实向太宗说了薛仁贵的计谋,用帷幔遮住了船,现在他们已经航行到大海上了,并将要安全靠岸。
第二计:围魏救赵【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将领庞涓奉魏惠王的命令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急忙向齐国求助,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带兵救赵国。
孙膑给田忌献策说,如今魏国精兵包围邯郸,自己国内肯定只剩老弱残兵,我们不如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庞涓收到消息必定会急急忙忙回救大梁,我们可以在半路伏击,这样既解了邯郸之围,又能乘魏军疲惫的时候将他们打败。
田忌用了孙膑的计谋,庞涓果然中计,在桂陵(今河南长坦西北)遭到齐军伏击,溃不成军,大败而归。
第三计:借刀杀人【解释】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春秋末期,齐国的田常准备作乱,为了让群臣信服,准备去讨伐鲁国,来获取名声,得到支持。
子贡为了救鲁国,奔走齐、吴、越、晋齐国:子贡来到齐国,用“忧患在内部应该进攻强国,忧患在外部则应该进攻弱国”的格言,说服田常转攻吴国,田常认为他已对外说攻打鲁国了,转攻吴国不合适,子贡说他会去说服吴国出兵帮助鲁国攻打齐国。
吴国:子贡来到吴国,跟吴王说齐国攻打鲁国是公然与吴国争强,吴国出兵救鲁,可以名显诸侯,讨伐齐国又可获得大利。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中国古代的兵法总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策略。
这些计谋不仅可以用于军事战争,也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合,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化解危机,取得成功。
《三十六计》一书中,每一计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背景,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计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三十六计》中的一些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
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大将项羽率领大军攻打秦国,秦国的将领白起在城墙上高喊,“项羽,你的兵马已经被我军歼灭了!”项羽听后大笑,他知道白起这是要迷惑自己,于是继续实施他的渡江计划,最终成功地瞒过了秦军,取得了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楚国求救。
楚国的将领春申君率军前往救援,他派出假装要攻打楚国的假冒军队,成功地吓退了魏国的军队,最终救了赵国。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的文公想要除掉叛逆的贵族,于是他派人去找齐国的大夫田恒,借刀杀了叛逆的贵族,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第四计,以逸待劳。
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白起在攻打楚国的过程中,采用了以逸待劳的策略,等待楚国军队疲惫后再出其不意地攻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
故事发生在宋朝,岳飞在对金国作战时,金国的粮仓起火了,岳飞趁机派出部队趁火打劫,夺取了大量粮食,为宋军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保障。
第六计,声东击西。
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廉颇采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制造假象,声称要攻打齐国,实际上却突袭了魏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七计,无中生有。
故事发生在秦朝,秦始皇派出大臣李斯去韩国,李斯在韩国制造了一封假信,声称韩国的将领要叛变,最终成功地挑起了韩国内部的纷争。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都有其独特的智慧和策略,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计谋的运用方法,也可以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第一计,瞒天过海。
春秋时期,吴国大将伍子胥被姬昌所害,伍子胥的儿子伍被率领百余人,乘小船到了楚国。
楚国国君认为伍子胥是个奸细,于是将他囚禁起来。
伍被知道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于是便用计谋,派人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送到楚国,请求楚国国君放他一马。
楚国国君见到伍子胥的妻子和儿子,心生怜悯,便答应了伍子胥的请求。
伍子胥得以脱困,继续为吴国效力,最终报了父仇。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赵国遭到强大的魏国的围攻,赵国国君派遣了援军前去救援。
但是援军的兵力实在是太少了,根本无法对抗魏国的强大军队。
于是,智将廉颇便想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他派遣一支小部队前去魏国的另一处城市攻打,引开了魏国的主力军队,同时,他自己则率领大军突袭魏国的都城,成功解救了赵国。
第三计,借刀杀人。
战国时期,楚国和齐国发生了一场战争。
楚国国君派遣了大将
项羽率领大军前去攻打齐国。
齐国国君想出了一个计策,他派遣使
者前去楚国,向楚国国君说,“我国有一个名叫田文的人,他是个
叛逆之徒,如果楚国愿意出兵帮助我们,我们愿意将他交给楚国。
”楚国国君听后大喜,便出兵前去帮助齐国。
在战争中,楚国的大将
项羽将田文杀死,最终帮助了齐国。
这些历史故事都展现了古代智者们的智慧和谋略,他们在战争
中运用各种计策,最终取得了胜利。
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都蕴含着
丰富的智慧,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
活中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智慧,化解各种困难和挑战。
三十六计的故事
三十六计的故事三十六计是一种古老而深奥的智慧,可应用于各种战略和应对策略中。
它源自中国古代,其灵活性和实用性使得它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三十六计的故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智慧。
计一:瞒天过海在春秋战国时期,智者孟尝君曾与斗智斗勇的聪明人墨子进行过对决。
孟尝君为了取得胜利,他针对墨子是一个善于预测敌人动向的计谋家这一情况,他决定用瞒天过海的策略。
他故意散发出一个虚假的消息,让墨子误以为自己要进攻墨子所在地。
墨子因此调兵防御,最终却被孟尝君成功困住,失去了战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聪明而预测能力强的对手时,我们可以利用虚假的信息来迷惑对手,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计二:围魏救赵战国时期,赵国被强大的魏国围攻。
魏国的主将是贾将军, 他引兵进攻赵国首都邯郸,并已打到了城下。
相对而言魏国强大的兵力使赵国陷入了绝境。
赵国面临巨大困境的时候,国君派遣智者苏秦前往与魏国合作,既保护了赵国利益,也使得魏国放弃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临强敌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势力的合作来反制对手,实现自身的利益。
计三:美人计相传在战国时期,一位美貌的女性名叫西施,她的美丽使得她成为了各国争夺的对象。
为了自保,她从容不迫地用美人计迷惑了王权,分化国家,最终使得战争变得错综复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美人计并非只是女性可以使用的手段,而是一种智慧和策略。
它教导我们在面对强大势力时,我们可以利用弱点和人性的弱点来避免争斗。
计四:借刀杀人借刀杀人是一个古老而富有智慧的计策,即利用他人的力量来对抗自身的敌人。
在春秋时期,智者子胥就曾利用借刀杀人来消除齐桓公对吴国的威胁。
他煽动了晋国与齐国的战争,并借助晋国的力量来对抗齐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弱者也可以通过利用外部势力来对抗强者,从而扭转局势。
计五:声东击西在战国时期,孟尝君再次展现了他出众的智慧。
当时,他的敌人越国攻打他的邻国韩国,越国的国王完全没有防备。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大将项羽在与秦国作战时,因兵力不足,便选择了瞒天过海的计策。
项羽派遣大批船只在夜晚悄悄渡过了长江,向秦国的后方发动进攻,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采取出其不意的策略,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与赵国交战,赵国处境危急。
魏国派兵包围了赵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派遣使者前往齐国求援,齐国国君听闻后,便派兵前去攻打魏国的都城,迫使魏国撤军救援,最终赵国得以解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以退为进,以弱胜强,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第三计,借刀杀人。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与晋国国君进行军事对抗,田忌采取
了借刀杀人的计策。
他派遣使者前去晋国,向晋国国君借用名将郭开,然后利用郭开的力量打败了晋国的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有时候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四计,以逸待劳。
三国时期,孙权与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孙权采取了以逸待劳的
计策。
他在赤壁一战中,利用风势和火攻,将曹操的船队尽数摧毁,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充分利用
自然条件和地利之便,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古代战
争中的智慧和谋略,更是对于人生处世的启示和指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些智慧,灵活运用,取得成功。
希望大家能
够从中受益,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春秋时期,晋国攻打楚国,楚国大将军庄襄王派遣大军前去迎战。
晋国军队知道自己实力不如楚国,于是采取了瞒天过海的计策。
他们在夜间偷偷地撤退,并留下了一些假装被俘的士兵,以迷惑楚军。
楚军误以为晋军已经被俘,便不再追击。
最终,晋国军队成功脱离了楚国的包围。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国君田忌派遣大将孙膑前去救援。
孙膑采取了围魏救赵的计策,他在魏国与赵国的交界处设下埋伏,引诱魏国军队出来迎战。
在战斗中,孙膑派出精锐部队袭击魏国军队的后方,魏国军队大败而逃,赵国得以解围。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军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
刘邦的大将韩信被项羽围困在乌江之畔,陷入绝境。
韩信采取了借尸还魂的计策,他派人偷偷地将江边漂浮的尸体捞上岸,然后将尸体装扮成自己的模样,制造了自己已经被杀的假象。
项羽见到尸体后大喜,认为韩信已经死了,便大意疏忽。
韩信趁机突围,最终成功脱离了险境。
第四计,声东击西。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大将赵奢采取了声东击西的计策。
他在赵国西部边境上张贴告示,宣称将在某日发动大举进攻。
而实际上,赵奢率领大军偷偷地趁夜间从东部边境进攻秦国。
秦国大将白起听到了西部的消息后,便将大部分兵力调到西部抵御,而东部的防守却被削弱了。
赵奢趁机攻占了秦国的重要城市,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以上就是三十六计故事的一部分,这些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策略。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到宝贵的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自认为军事防备十分周密,别人不会轻易进犯时,其斗志就会容易放松,从而麻痹轻敌;平时常见的事物,看惯了不容易起疑心;暗藏深机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并不相互矛盾,相反,它常常暗含在公开张扬的行为之中。
这就是易理中阴阳互相为用的道理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率三十万大军准备平定东土。
一日,行至大海边,只见眼前白海滔天,茫茫无际,唐太宗内心惧怕,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传报有一个近居海边的富户请求见驾,并声称已经准备好了三十万大军的过海军粮。
太宗大喜,急忙率百官随富户来到“屋”内,百官也纷纷入座,开怀畅饮。
谁也没有注意,这件神气的房子已经渐渐移动开来了。
不久风声四起,涛声如雷,良久不止。
太宗惊起。
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禁愕然,目之所及皆是茫茫海水,原来大军已经航行***之上了!这正是薛仁贵策划的“瞒天过海”之计。
唐军征东,军队的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大因素。
如果士兵因渡海不适应,导致心惊胆颤和体力下降。
那么,不用敌人攻击,整个部队的战斗力也就丧失的差不多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攻击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分散它后再打,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令田忌为将,并起用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大军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他说:“目前魏国的军队已经把邯郸围上了,现在去救已经晚了,现在魏国精兵顷国而出,若我们直攻魏国,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于是田忌率军队直接向魏国都城冲去。
魏国主力全被派往围攻邯郸去了,国内军力空虚,根本无法阻挡齐军。
魏惠王急令庞涓撤军回国。
庞涓接令后,日夜行军向回赶。
在路上中了齐军的埋伏。
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借刀杀人当敌人的动向已经明了时,而盟友却举棋不定,观望的时候,应该诱导自己一方盟友攻击敌方,自己尽量不出兵或少出兵。
这样势必使盟友受到了损失,但却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
满军攻打明朝,但被袁崇焕击退。
皇太极为此日夜难安。
为除掉袁崇焕,皇太极定下了“借刀杀人”之计。
他深知崇祯皇帝疑心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朝官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洲订下密约,放满军深入内地。
崇祯大怒,将袁崇焕斩首。
这样一来,明朝再无可用的大将之才了,而袁崇焕十几年来辛苦建立起来的防线土崩瓦解。
他手下的将士也被此事伤透了心,纷纷解甲归田,明朝军队的士气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皇太极借崇祯之手,除掉心腹之患,为满军入关,实现霸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要使敌人处于绝境,不可以派兵与敌人发生正面交锋,而是逐步的削弱敌人尚存力量,使敌人逐渐变弱。
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奉命驻守雁门关,以防匈奴入侵。
李牧每天训练战士骑马射箭,天天杀牛镐赏战士,把收入全用来做战士的粮饷,又教人认真看守烽火台,派人贞察匈奴的活动。
经过几年的功夫,李牧训练了一支精壮的队伍。
所有的备战工作都完善以后,李牧叫人把大批牛赶到城外放牧。
匈奴出兵来抢,李牧出兵迎战,洋装失败。
匈奴打了胜仗,认为赵国守边的李牧软弱可欺,手下的将士也胆小怕事。
而边境的牛羊又多,所以匈奴许多部落贵族都带兵来抢,连他们的头领单于都亲自带大兵来了。
李牧设了多处埋伏,摆开左右俩路军队包抄敌人,这一次李牧拿出了多年训练的真本领,而将士们也为了报答李牧多年来的奖赏,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杀敌,大败匈奴,杀死匈奴骑兵数万,大大开拓了赵国北方的边疆。
匈奴受到了这次重创之后,一连十几年也不敢侵犯赵国边境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当敌方身处困难,危险的境地时,就应该利用这一绝好的时机获取自己一方的利益,就要乘机出兵打击敌人从而取得胜利。
战国时期,为了对付秦国的扩张,魏,韩,齐,楚,燕,赵等六国常常联合抗秦,这种联合,历史上称为合纵。
这时魏国和韩国之间发生了战争。
秦惠王见机会难得,便打算以出兵援助某一方为借口打击另一方。
策士陈轸对秦惠王说:“魏韩俩国战争时间不长,次数不太多,主力均未伤,秦如出兵,俩国必联合抗秦,则秦无异引火烧身。
而如果待他们俩败俱伤,秦趁火打劫,不费吹灰之力便能降服韩,魏俩国。
”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没有急于出兵。
果然不出陈轸所料,魏,韩俩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双方的战争上,早就忘了背后有个虎视眈眈的秦国。
后来,秦惠王出兵征伐韩,魏俩国,一举就征服了他们,秦国因而成了一方霸主。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当敌方神志混乱而且疲惫不堪的时候,我军应该抓住地方失去控制的有利时机而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等战争谋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使敌人不能正确地判断事物的取向,然后乘机消灭敌人。
东汉时期,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贵附匈奴,反对汉朝。
为了平定西域的战乱,汉朝派班超出使,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国。
莎车国王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国。
班超兵力也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惟有智取。
班超先派人在军中散布对自己的不满言论,制造准备撤退的迹象,并且故意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当日黄昏,班超命令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慌乱之际,故意让俘虏趁机脱逃。
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
龟兹王大喜,立刻下令兵分俩路,追击逃敌人。
班超趁夜幕笼罩大漠,只撤退了十里地,部队就地隐蔽。
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
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
莎车王和军营上下正在饮酒作乐。
班超的部队天降神兵,莎车军猝不及防,顷刻间土崩瓦解。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无中生有用假象去欺骗敌人,但并非是弄假到底,而是让敌人把受骗的假象当做真相,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相。
利用对方已经产生的错觉,假象就能够掩护真相。
按照易卦的道理,就是利用小的家乡,继而用大的家乡,最有突然变为真相。
战国末期,六国为了仰制秦国的对外扩张,都互相建立攻守同盟,尤其是秦国边上的齐楚俩个大国当时关系非常密切,对秦国构成极大威胁。
秦王派张仪使楚国。
张仪知道楚怀王是个贪图小便宜的人,并且没有什么雄心大志,关键时刻就会见利忘义,于是就想了一个“无中生有”的计谋,并很快实现了诺言。
张仪带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把商于之地六百里送给楚国,但要楚国绝齐之盟。
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痛快地答应了。
楚怀王向秦国要土地。
张仪却说:“秦国的土地全是凭着打仗得来的,哪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我自己的六里俸邑,大概楚王听错了吧!”楚怀王大怒,发兵攻秦,但此时秦,齐已结盟,楚国昔日的盟友非但没有出兵援助楚国,反而响应秦国的号召,从侧面配合秦军反攻楚国。
在俩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最后楚怀王只有割地求和。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暗度陈仓表面上让敌方知道我军的军事动向,利用敌方静下心来关注我方的表面行动时,我军悄悄地迂回到其他有利地点乘此攻击,一定能货得胜利,这就是易卦原理的演用。
楚汉相争,西魏王豹投靠项羽,联楚反汉。
大将军韩信举兵攻打西魏,兵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
西魏王豹派重兵把守临晋关对岸的铺板(今山西永济西),凭借黄河天险,紧守渡口。
当时黄河上还有一处夏阳的渡口,只不过夏阳河流非常急,不适宜大军渡河,所以西魏王豹并未派重兵把守。
韩信深知,如果从临晋关渡河,损失太大,难已成功,于是他决定再施“暗度陈仓”的计谋。
一面命大军向夏阳调集,一面佯装从临晋关渡河。
汉军主力已在韩信率领下从夏阳渡河,直取魏都平阳(今山西临汾)。
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截汉军,已经来不及了。
汉军势如破竹从后面猛攻魏军。
西魏王豹甩率军抵抗不住,只能不断后退,但退到黄河边上时,自已反而因为受黄河天险所阻,无处可逃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隔岸观火当敌方内部矛盾激化,秩序混乱之时,我方应该静观其变,等待地方出现进一步为难的局面,好让对方相互内讧。
我军则坐收鱼翁之利,顺应着时间变化而消灭敌人。
东汉末年,袁沼兵败身亡,袁尚。
袁熙兄弟投奔乌恒,曹操进兵击败了乌恒,袁氏兄弟没法只有去投奔以前有过过节的辽东太守公孙康。
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定辽东,捉拿二袁。
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
”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听说二袁来降,心生疑虑。
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
于是预设伏兵,招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
众将见此,不由打心眼里佩服曹操的深谋远虑。
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适吞并他,二袁上门,他们必定猜疑。
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而促成他们的合力抗拒。
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
我们隔岸观火,不费一兵一卒就除掉了俩个大敌,既保存了我们的实力,又为下一步消灭公孙康打下好的基础。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笑里藏刀在做事的时候要从表面上让人十分地相信你,而不至于产生疑心,你从而能够在暗地里算计他:凡事要准备好再决定行动,而千万不要让对方猜测到你的真实想法。
要装做表面柔顺,一切顺从对方的心愿,而内心要刚强,做到实质强硬。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吴城,可吴城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很难奏效。
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计。
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有过交往的公子印,心中大喜。
他马上修书一封,陈述了俩人往日的交情,并切说虽然俩人现在各为其主,但是为了避免伤害双方的感情,应该建议俩国罢兵,议和大事,并且假装向后撤退了一段距离,欺骗了公子印。
公子印是个重情重义的人,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
会谈气氛十分融洽,俩人畅叙昔日友情。
公孙鞅还设宴款待公子印。
公子印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保卫过来,公子印和三百随从猝不及防,束手就擒。
公子印这才知道上了老朋友的当,内心后悔不应该轻信敌人这笑里藏刀的阴险计谋,可后悔已来不及了。
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打开吴城城门,占领了吴城。
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李代桃僵如果被形式所迫,当战剧发展到必然会有损失时,则应牺牲局部的利益,而去争取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
战国中期,秦惠文王派张仪出使韩国,策动联韩击楚。
韩玄惠王决定在俩强中间严守中立,没有答应与秦联合攻楚。
秦王为此非常恼火,认为韩国这是有意保存势力,要坐山观虎斗。
于是,秦国在公元前317年出兵征伐韩国。
韩军节节败退,韩王异常焦虑。
这时韩国宰相韩月出了一个“李代桃僵”的计策,亲自出使秦国,以割让一座名城给秦国为代价,换取秦国同意联韩攻楚。
楚怀王听到韩国要与秦国联合攻楚,采纳了策士称轸的建议,先是调兵谴将,充实边防,然后又派了一位能言善辨的特使去韩国,带了许多贵重礼物送给韩宣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