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观点态度专题强化卷

合集下载

专题19 古诗词鉴赏选择题课外编-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学生版)

专题19 古诗词鉴赏选择题课外编-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学生版)

专题19古诗词鉴赏选择题课外编(原卷版)考点穿透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命题实质】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命题设误点的“似是而非”】4大设误角度:形象特点概括不准、语言鉴赏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和效果分析不当、情感分析不当7大设误陷阱: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夸大缩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关系混乱【常见的陷阱设置点】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2.基础知识运用错误3.词句解说曲解原意4.主题情感分析不当5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

【答题技巧】1.基础知识需稳扎稳打,落实积累。

2.关注选项中手法的判定。

尤其关注对手法效果与用意的分析。

3.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等词。

4.关注对意境、氛围、基调的判定。

5.要探究诗人写作意图,抓准情感。

【方法总结】1、细读诗歌是关键(关注标题、作者、注释、关键词等)。

2、审清题目明要求。

3、细读选项划要点(切分关键信息)。

4、正选排除巧妙用。

诗词鉴赏题,无论题型怎么变,都离不开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如果具备了基本的诗歌阅读知识体系,掌握一些解题方法,就能将此题迎刃而解。

典例在线【一、2020年辽宁省丹东市中考】古诗词赏析选出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落日帐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A. 此诗为触最生情之作,主要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愁、思多之情以及生的年华渐老之感。

B. 前两联写诗人客中久滞,归心似箭,现在终于得以回乡,欣喜于能像孤云与归鸟一样,自由快速地回到故园。

C. 颈联写远景,“远烧”,其实就是前一句提到的“微阳”,一个“烧”字,隐隐透露出一种静中有动的感觉D. 尾联中的“不敢照”,是因为唯恐照了给自己增添忧愁,然而不照已知容颜憔悴,不比昔日,更显出诗人愁思深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第2部分第3章 微专题9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第2部分第3章 微专题9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微专题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一、读一读1.归纳内容要点一般是针对一个或几个段落而言,常用的方法是:(1)摘句法。

文章段落的主题句(首领句、总结句)和中心句就是对全段内容的概括,可以直接摘取。

(2)联词法。

在段落中摘出能表达本段内容的中心词语、句子,将其联结在一起,但要注意语句的通顺。

(3)分层归纳抽象法。

即先弄清段落中每句话的意思,再将这些句子切分成合理的层次,确定层次的逻辑关系及作者的表达意图,然后舍次取主,以此为点,再找出各层的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具有涵盖性的简洁的语句。

(4)归纳内容要点也要从文章整体出发,对题干中命题者的提示语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要从以下途径入手:(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这样的句子一般在全文的开头、结尾,或在段落的开头、结尾。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价入手。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价入手,提出精要,做出概括。

二、练一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名单学何满子①古今中外都讲究名单学,要排出个尊卑等次来,古代叫做礼法名分,现在叫做摆平关系。

排得不妥当,就要出麻烦,甚至闹乱子。

所以,各种国际性的集会,以国名的首字母,ABCD来定先后,这样才能不偏不倚,大家没话说。

中国则将三山五岳的英雄一律以姓氏笔画为序,免得有人叽里咕噜,彼此不开心。

其奥妙都基于名单学的原理。

②不少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却常以作者的社会地位、知名度安排其先后,放在显著位置或塞进边边角角,令人感到官场的名单学也侵入了文场。

论资排辈的风习有时诚不可免,似乎也只宜偶尔为之,可权而不可经。

倘一味遵循官场式的名单学,放弃编者的鉴别主张,虽然省心得多,但也不免和势利眼同调了。

③社会地位从来不应作为衡文的标准,可以置之不论。

专题04评价诗歌的思想与情感-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含解析)

专题04评价诗歌的思想与情感-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含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专题4 评价诗歌的思想与情感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其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

高考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要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不能主观臆断。

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诗歌评价题型一评价诗歌的思想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

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解题策略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表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便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常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

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词)所属的类型,就可快速地把握该诗(词)的感情基调。

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

“乐景”表示“乐情”,“哀景”表示“哀情”。

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典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4古代诗歌阅读曲含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4古代诗歌阅读曲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曲)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

山坡羊•西湖杂咏春(薛昂夫)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注】面。

扣逋仙,访坡仙,拣西湖好处都游遍。

管甚月明归路远。

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以作画。

1.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逋仙”是林逋,“坡仙”指苏东坡,作者将两人称为“仙”,表现了对二人的崇拜。

B.“扣逋仙,访坡仙”写作者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

C.“船,休放转;杯,休放浅”的意思是虽夜深路远,却不愿划船返回,还劝友人继续饮酒。

D.该曲表达了作者贪恋西湖美景,不想返回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

2. 请分析“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面。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白朴①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②,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①白朴,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字太素,号兰谷。

幼年时蒙古军攻占东京(今开封),父母离散,曾由元好问照料。

蒙古灭金后,终生不仕。

作杂剧16种,今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三种。

②忘机友:淡泊宁静,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叫“忘机友”。

古代诗人认为鸥鹭才没有“机心”,愿与鸥鹭为友。

1.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支曲子的一、二两句,对仗工丽。

作者选取“黄”“白”“绿”“红”四种颜色渲染景物,色彩明艳,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

B.“点秋江白鹭沙鸥”写景美妙生动。

秋江浩淼,江面上白鹭沙鸥自在飞翔,点面结合,动静相宜,展现出一幅生动的鸥鹭秋江图。

C.作者把他的理想投射到“渔夫”身上,“渔夫”“傲杀人间万户侯”,其中的“傲”字表明了作者鄙弃官场,淡泊宁静的高洁志趣。

D.这首小令辞藻华丽,风格雄浑豪放,鲜明表达了备受压抑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生活理想。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读懂诗歌的作用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3、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3、例如: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三、如何读懂诗歌(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

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

(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1)、标题“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专题之题材分类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专题之题材分类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三 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 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 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 精神闲适 渴望摆脱俗 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 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 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 独白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 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 孟浩然为代 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 农村景物以及安逸 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 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诗的中间 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 清新 简洁 质朴
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解读诗歌基本方略
解读标题 明确类别 推断情志
捕捉意象 形成画面 品味意境
识别技法 表现手法 方式与修辞
咏物诗 山水田园诗 惜别送别诗 思乡怀远诗 怀古咏史诗 边塞诗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
咏物诗侧重于托物言志
一 直写物象;表达作者的喜好和 情趣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②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 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 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 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 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 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 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答出诗人 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 即可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七 古代诗歌阅读“情感”强化练 含答案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七  古代诗歌阅读“情感”强化练  含答案

专题专项增分练(七)古代诗歌阅读(“情感”强化练)(时间:40分钟满分:88分)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秋望(明)高启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1)“雁行初过客登楼”中,“雁”这个意象起到什么作用?(5分)答:★(2)这首诗的结语中“总是秋”三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6分)答: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念奴娇登建康①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辛弃疾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②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注]①建康:今南京,为六朝古都,历来登临者多有咏叹.②安石:即谢安,早年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后遭谗被疏.(1)请对“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两句进行赏析.(5分)答:★(2)这首词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答:3.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渡太湖登马迹山(清)赵翼[注]元气混茫间,雄观上碧孱.无边天作岸,有力浪攻山.村暗杨梅树,津开苦竹湾.离家才廿里,垂老始跻攀.[注]赵翼,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其诗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即便是一景一咏也往往具有深邃的哲理,颇有新颖思想.(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5分)答:★(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对我们有什么启发?(6分)答: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忆秦娥刘辰翁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髮③.[注]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髮:白发.(1)“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答:★(2)“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髮”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龙潭夜坐(明)王守仁①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答:(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答: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浪淘沙①欧阳修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注]①本词是词人春日与友人旧地重游而作的游宴诗歌.②从容:悠闲舒缓.③紫陌:京城郊外的道路.(1)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阕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答:★(2)结合词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答: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空囊杜甫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①,吾道属艰难.不爨②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注]①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②爨(cuàn):烧火做饭.(1)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句诗有何深层含意?(5分)答:★(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6分)答: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魏野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答:★(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1.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雁”字在诗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结构上说,照应题目;二是从内容上说,引出作者的思乡之情.(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人在诗中没有直接流露感情,而是用“总是秋”说自己看到的都是秋,并没有明说“秋”是什么,而“秋”这一具体意象使诗人的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参考答案:(1)诗人登上高楼,一行大雁掠过.雁远离家乡南徙,既切诗题“秋”字,又自然引出了远离家乡的游子登楼时的怀乡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基调.(2)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的感情融入“秋”中,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2.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应该从内容、形式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内容上看“虎踞龙盘”说明地势之险要,通过设问的方式,暗含对统治者的谴责、质问,表现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文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通过注释可以看出作者暗含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词中“赢得闲愁千斛”“东山岁晚”“长日惟消棋局”可以看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参考答案:(1)这两句运用了设问手法.作者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从建康的险要形势入手,对比六朝兴亡的历史遗迹,隐含着对南宋朝廷软弱的谴责.勾画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义愤填膺的词人形象.(2)①对国家前途的忧虑;②对成就伟业的渴望;③对报国无门的苦闷;④对议和派排斥爱国志士的激愤.(答出任意三点即可)3.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古代诗歌的结构的能力.分析诗人的写作思路,可以在概括诗歌各诗句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尾联阐述了离家仅有廿里的马迹山,直到自己老了才开始攀登.其中的关键词“才”“始”“廿里”“垂老”,表现了作者没有及早去攀登的遗憾之情.参考答案:(1)首联写渡湖登山;中间两联写登山所见,写景由远而近;尾联含蓄地抒发了意味深长的感叹.(2)尾联写马迹山离家很近,但作者直到老了才来攀登,流露出未能及早攀登的遗憾之情.启发: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②贵远贱近,有可能会错过周围值得珍惜的东西.③人生如怪圈,年轻时苦苦追求,远走高飞,到老又回到起点.4.(1)描绘了一幅风雪载途、朝京人绝的画面,(1分)渲染了悲凉的氛围,(1分)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1分)烘托了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1分)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1分)(2)“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2分)“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2分)词人借“梅髮”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2分)5.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前三联写野外之景,多清凄,表现作者不得志的心境,也反映当时时政的萧条不如意,但是最后一联的“无限情”则表现作者的积极态势,并不会因失意而消沉,会继续努力,因为这片山河寄托着他太多的感情.(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列举本诗中出现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然后分条讲述,要结合诗句的内容,点出这一手法使用的特点和表达效果等.参考答案:(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的情怀.(2)①衬托.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②拟人.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以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任选三种即可)6.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开头二句出自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对东风言,不仅是爱惜好风,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赏之意;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第三句中的“洛城东”点出地点,说明此行是故地重游.“垂杨”和“东风”合看,可想见其暖风吹拂,垂杨飞舞,天气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赏的好时节.这为下文抒情做好了充分的铺垫.(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上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二是与上阕“当时”相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分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末两句更进一层,写想象之景: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此词意在惜别,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而别情之重,亦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参考答案:(1)词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2)“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阕“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7.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诗人紧扣诗题,意在言外,写出两层意思.一层是说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这是明意.除此之外,还有另一层言外之意.在古人看来,明霞翠柏均非凡俗之物,杜甫此语出自《列仙传》“赤松子好食柏实”和司马相如《大人赋》“呼吸沆瀣餐朝霞”.这表现杜甫虽生于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杜甫的身世及其时代背景可知,杜甫生活的时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艰难.作者通过这首诗,写自己的空囊,以小见大,反映当时的社会境况和诗人自身的思想、遭遇.参考答案:(1)双关手法(象征或托物言志).这两句诗具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诗人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另一层意思是说,明霞翠柏非凡俗之物,诗人借此表现自己虽生于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高尚的志向.(2)前四句表达了世道艰难,诗人穷困潦倒,无以为继的惆怅与无奈,也表达了诗人虽身处乱世,贫寒至极,但仍持道守节,绝不苟且偷安的坚定信念.后四句诗人以幽默诙谐之笔,具体写自己一贫如洗的生活状况,貌似轻松的言语背后,实则难以掩饰自己沉重悲苦的情绪.8.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在这首诗中,诗人展现了“暮日”“雁”“塞角”“泾河”等意象,表现了一幅西北边陲天寒地冻、塞角呜咽的荒凉图景.分析意象可以从感官和动静两个角度来入手.(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即可分析出诗人的情感.如“异乡”“独上”“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贫官”“客”“离恨”分别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凄苦、人生不如意的愁绪.参考答案:(1)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冰,不再流淌.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2)“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及解析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田园作(唐)孟浩然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①,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②,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③。

【注】①三径:原指庭中小路,引申为隐士居住之所。

②金马门:汉代宫门。

汉武帝时,曾命学士东方朔、主父偃等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

③扬雄:汉代学者,善作赋。

客有荐扬雄文似相如者,帝令待诏承明殿,后随帝郊祀甘泉宫,还,奏上《甘泉赋》。

(1)本诗前四句暗引________的典故,描写作者过着一种________的生活。

(2)本诗题目的《田园作》,内容却反其道而行之。

请简要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兔丝元稹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

翳荟①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

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

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注】①翳荟:草木茂盛可供障蔽之处。

(1)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①孟浩然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蓬阁②友,寂寞滞扬云③。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怀才不遇被迫离开长安时。

关,潼关。

王大校书,王昌龄,排行一,中进士后任秘书省校书郎。

②蓬阁:指秘书省。

③扬云:扬雄。

字子云,终生不得志。

(1)诗歌的前三联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孤寂之情的?情作简要赏析。

(2)有人说,末句“寂寞滞”同时说了扬雄、王昌龄和孟浩然三人,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复习(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复习(专题训练)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⑵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⑴“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⑵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点评】⑴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系列之考点类别(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教案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系列之考点类别(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教案

诗歌鉴赏系列之考点类别(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对诗歌鉴赏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掌握这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思路3、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学习过程一、分析考试大纲:①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在高考中,这几乎是必考点!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切入点古诗思想内容大致有九种: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想怀人、离情别绪、伤春悲秋、怀才不遇、隐逸之趣、山水之情、吊古伤今。

三、熟悉提问方式:1、整体问感情或态度,须结合全诗来回答。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与政治态度?这首曲子表现了作者对社会怎样的态度与情绪?这首诗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愿望?表现出什么样的主X?试分析这首诗中作者表露出来的对“官家〞的态度是怎样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信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表达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2、就其中的某一句或某一联或某几句问感情或态度。

需结合具体诗句来答。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浮某某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贬谪诗”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贬谪诗”

二、历史渊源
出现政治窘境:或性情刚直,直言谏君;或缔结 党派,互相排挤;或期望过高,时事不容……于 是,贬谪流放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这是理想与 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 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在这种冲 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 剧意识。体现在贬谪诗人作品中的悲剧感主要是 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自我生命的悲叹,是在对命 运的观照、把握和感怀中形成的深沉的悲伤和孤 愤。当生命被放逐到家园以外的遥远地方,当年 华被消磨在被抛弃的时光中,时空的错杂更加深 了他们对命运的悲痛之感。
篇目
写了什么
怎样写的 为什么写(情感)
(手法)
追忆早年抗金部 表达作者杀敌报国、
《破阵子• 队豪壮的阵容、 收复失地的理想,抒 虚实结合
为陈同甫赋
气势以及自己的 发壮志难酬、英雄迟
壮词以寄之》
沙场生涯
暮的悲愤心情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评价归纳】——【常用手法】:
3.用典(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 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 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 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 悲伤,和期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对照。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 贬官文学多用对照手法。如“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朝”奏 “夕”贬,一日之 间命运产生急剧变化。一封奏和路八千形成鲜明 对照,悲愤之情寓含其中。 5.直抒胸臆。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 胸臆。
【评价归纳】——【常见思想内容】: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观点态度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观点态度一、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1)要知人论世。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

(2)体悟要深入。

作者写诗歌一般不是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

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前提条件。

(3)分析要细致。

第一,要紧扣诗歌的内容。

对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诗歌中的相关语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诗歌泛泛而谈。

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

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4)归纳要全面。

有的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考生在分析概括时要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5)评价要恰当。

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

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狭隘。

二、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陶渊明其一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一、二句连用两组叠字,两个典型意象,既描写出居所环境的优美,也寓指两人之间感情的纯洁和深厚。

B.诗歌三、四句写别离的憧憬,上承一、二句的情感,下与九、十句形成强烈对比,抒发了抒情主人公的伤感。

C.诗歌七、八句通过想象“君”与嘉友不需交谈,也不需借助外物,自然沉醉,侧面表现了“嘉友”的魅力。

中考专题19诗词赏析(难点)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原卷版)

中考专题19诗词赏析(难点)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原卷版)

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划重点专题19 诗词赏析(难点)专题概述和解题方法指导一、理解诗词意境意象的解题方法。

1.掌握物象中心语的特殊含义。

如刘禹锡《乌衣巷》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其中“燕”作为动物意象,具有特定含义。

只有掌握了其具体含义——暗寓时事变迁、昔盛今衰、人事代谢,才能正确把握诗旨。

2.揣摩物象修饰语的情感色彩。

如李白《送友人》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其中“浮云”“落日”是理解诗歌主旨的重要意象,而一“浮”一“落”又是意象中浸染着强烈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修饰语,其彰显的情感意蕴与比兴意义不可忽略。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归纳二、分析诗词内容的解题方法。

1.根据注释骚情诗意障碍,意译诗词。

2.根据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词的主旨。

3.反复品读关键诗(词)句,理解诗词的主旨。

4.根据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

5.分析句子的作用,要准确、全面。

三、把握情感的解题方法。

1.从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2.从作者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简约、含蓄等)入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入手,分析概括并解答。

4.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入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5.从诗词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如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感情。

6.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要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点。

四、赏析句子的解题方法。

名句赏析题主要从关键词语、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蕴含哲理等角度进行分析。

1.抓关键词语进行赏析。

主要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入手,品味赏析。

2.抓写作手法进行赏析。

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赏析。

3.抓思想感情进行赏析。

抓住诗句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或表明的观点来赏析。

4.抓蕴含的哲理进行赏析。

赏析诗句,还可以从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的角度入手。

答题步骤为:首先品读诗句,抓住赏析点;其次分析其作用,概括内容;最后体会作者的情感。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的情感】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的情感】
途中写的诗。
情感
表现了作者去官归家途中的怅惘之情。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云观间岳连阳下尽榻,,川天迥上洞接(庭3行)开关杯情。注。感燕“醉的引作后把愁者凉握心”风:去—起,—,山吹衔人好舞袖月回来。。
这首诗表达了诗个人生怎平样、的思思想想、感情?
情感
风格……
参考答案:①“落叶何心定流水”句撷选“落叶”和“流水”两 个意象。“流水”喻指时代大势,“落叶”是自喻,喻指个人力 量。诗人用“何心定”串联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难以阻挡这一 历史趋势的悲痛之情。②“黄花无主更西风”撷选“黄花”和 “西风”两个意象。“黄花”,即黄菊,素有生命力顽强、品格 高贵的寓意。“西风”,即秋风,常寄予肃杀之意。“黄花”无 主却更胜肃杀的“西风”,诗人以勇立“西风”中的无主“黄花” 自喻,表达了自己坚守理想和民族大义、绝不屈服的决心。
己素来万里的远大胸怀,如今却包含在一幅画之中了。首
联是对画面的描绘,而本联却转而对画作进行评价了。
这一联的难点是如何理解“一窗”:理解一,诗人隔窗
而 ;理解二,诗人隔窗而 ;理解三,代指 。
跟据上下文,只有第三种理解文脉才是贯通一气的。
颈联“众木俱含晚,孤云独去闲”两句,从 颔联对画作的评价又回到对画作的描绘了。
3、陷贼为官时期(755-759)45~48岁: “三吏” “三别” 《月夜》《春望》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8~58岁: 《蜀相》《客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草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咏怀古迹》《登高》《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例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 张辑

9 高考语文专题九 语言表达的简明、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含语言表达应用)

9 高考语文专题九 语言表达的简明、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含语言表达应用)
答案:(1)极高 (2)奉送 拨冗 一定(或“务必”)
栏目 导引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应用
(二)明白 “明白”要求语言表达明晰,没有歧义。 下面几句话都有歧义,请分别为其续写一句话,使 歧义消除。 (1)记得我们认识他的时候, 还只是七八岁的小孩子, 天真烂 漫,无拘无束。 答:
栏目 导引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
为此,我们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 文明乘车, 从我做起! 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城市增光添彩! ××中学学生会 ×年×月×日
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得体的能力。 本题取材于现实生活,有时代特点和现实意义,注重对写应用文 的能力的考查。根据倡议书中已有的信息可知,第一处补写的内 容应该是文明乘车的意义, 第二处补写的内容应该是倡议的具体 内容。文明乘车的意义可从安全、省时、个人素养的体现等方面 去展开。倡议的内容要紧紧围绕文明乘车展开,要有可行性,语 言表达要准确、鲜明。
栏目 导引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应用
5.(2018· 高考全国卷Ⅰ)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 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 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 7 月 15 日开始施工。施工期 间正遇上暑假, 为安全起见, 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 望大家配合。 答: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应用
1. (2016· 高考浙江卷 )在空格处分别补写出倡议的理由和具 体内容。(两处字数各不超过 40 个字) 倡 议 书 各位同学: 乘坐公交是很多市民日常出行的选择。众所周知,
。可是,我市不文明乘车现象时 有发生,甚至发生老人被人群挤倒而摔成粉碎性骨折的悲剧。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内容主旨分析评价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内容主旨分析评价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内容主旨分析评价【考向阐释】“诗歌的内容主旨”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是作者写作的主要用意或目的。

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清歌,领会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分析评价的技巧1.知人论世,理解文字“人即作者,也就是与所写诗歌有关的作者的一些情况。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

在此基础上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同时,由于作家的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等,熟知作家气质的人有时仅看诗词本身,就能判断它的作者。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作家特别是著名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等方面注意积累,这就为鉴赏诗歌准备了条件。

“知人论世,了解风格流派”作为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在诗歌鉴赏里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观象取意,理解诗境诗歌的描写、抒情、议论,表达了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

把握诗歌主旨,应抓住诗人所描绘的意象,体察诗人所展示的诗境,体悟诗人所抒发的真情,综合总结出诗歌主旨。

3.分析评价,诗本为重(1)分析评价的“助手”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

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多是间接的。

抓住标题、序言、注解,理解关键语句,体味出省略的、含蓄的内容部分,对理解诗歌主旨会更如鱼得水。

(2)分析评价的角度----人事、景、物(以上从属于“写作内容”角度),情、理趣(以上从属于“写作目的"角度)。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诗歌鉴赏专题--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诗歌鉴赏专题--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诗歌鉴赏专题--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高三2012-12-27 22:42诗歌鉴赏专题--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诗歌中的常见的思想内容;2、熟练掌握该考点的解题技巧。

【复习重点】梳理诗歌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考点阐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更要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课前自习室】一、评价主旨类常见术语术语解释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义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言在意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委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言表达得含蓄,耐人寻味。

二、常见古诗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感情按诗歌体裁分类(一)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常用术语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动静结合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淡泊、浅淡、闲逸、深远、冲和、清明、朗润、清朗、幽深、幽静、恬淡……鉴赏重点景物特征(一切景语皆情语)(二)边塞征战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专题09 诗歌阅读(古诗)- 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学生卷)

专题09 诗歌阅读(古诗)- 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学生卷)
城中闲游 (唐)刘禹锡 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
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
竹径萦纡入,花林【注】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
12.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1 分)
A.《古诗源》B.《乐府诗集》 C.《唐宋近体诗集》 D.《万首唐人绝句》
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2 分)
(2021 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儿子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 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 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 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16.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020 年】 (2020·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 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考点21表达技巧 5颗星考点22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5颗星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说明:请将题目的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独孤及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①。

【注】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1.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两项是( )( )A.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

“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在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E.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2.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王赞①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

昔往鸧鹒②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③久不奏,谁能宣我心!【注】①王赞,西晋文人。

②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

③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第六句“殊隔过商参”写征夫奔赴战场,途经商参,离家越来越远,旅途凄苦。

D.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E.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

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4.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吴文英②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

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浪淘沙"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称《卖花声》,南唐李煜变为长短句,为中调,长调。

B.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C.西厢,就是指西厢房。

传统四合院中一般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

东西南北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

D.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E."秋色""雁声"和"斜阳"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人生感慨,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南定楼遇急雨①陆游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②逢峒獠③,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①诗人入蜀,奔走八年,奉召自成都东归,途经泸州,写下此诗。

②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

③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首诗首联交代了作者在四川的行踪以及沿江东下情景。

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

B.颔联中抓住了最能体现情景的形象来渲染,一个争字,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时的景象,可谓传神。

C.“人语朱离逢峒獠”,隐写喜爱此地淳朴的民风。

再写棹歌欸乃下吴舟,同时描述行旅,饱含着作者不少的乡情。

D.陆游久居蜀地,对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旦离去,惜别之情顿起,正所谓惯住天涯,归心倦懒,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之情。

E.这首诗所写景象变化极快,忽写行役之苦,忽写江山之胜,忽写风雨之狂,忽写土俗之陋,忽写归心之切,忽写登览之愁。

2.本诗以“愁”字作结,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①贾岛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

莫嫌滴沥红斑②少,恰是湘妃泪尽时。

【注】①诗人以一枝斑竹赠给友人作手杖,这首诗写于其间。

②“红斑”事见《博物志史补》,云:“舜之二妃,日湘夫人。

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尽斑。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前两句写斑竹拄杖之由来,“拣得林中”语出平淡,但却反映了诗人找遍竹林的过程。

B.首句“得”字和“最”字写出了诗人找竹之艰辛,表现了诗人注重诗句锤炼,刻意求工的才能。

C.作者借此竹“结根石上”,说明此竹生命力顽强,生长的环境是很贫瘠的,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

D.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说此竹是“最细枝”的,后用“恰是湘妃泪尽时”传递出深层意蕴。

E.这首诗写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之事,言简意深,体现出了“近事浅语,出于天然”的特点。

2.诗中运用湘夫人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登岳阳楼望君山①【明】杨基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

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注】①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岛。

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即湘妃、湘女)游此,故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全诗以岳阳楼为聚焦点,生动描绘了暮色笼罩下的洞庭湖独特美丽的景观,取材颇有新意,可谓别具一格。

B.首联直写诗人登临岳阳楼远望洞庭所见的景象:暮色降临,夜朗风定,湖水清澈,如练铺开,水波不兴。

C.第二、三联,着力描绘君山的美丽景色。

“一点”表明是远望,“青”是指君山的颜色。

诗人已完全陶醉于悠悠的青山绿水之中。

D.尾联写清澈的洞庭湖水能够涤荡清除巴陵万古愁,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春水的喜爱赞美之情,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E.题目“登岳阳楼望君山”点明了事件,“望君山”三字统领全诗:前三联写望中景色,第四联写望中所感。

2.本诗运用了比喻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试对这两种表达技巧各举两例加以赏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列小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人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白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B.《南浦别》中“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C.李诗的颈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D.李诗的尾联写第二天又眼睁睁地看着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的重山间的巴陵道上奔波。

E.两诗主题虽同为伤离别,但语言特色不同,白诗语言朴素清淡,李诗语言奇特典雅。

2.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请结合原诗分析两首诗主要表现手法的异同。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雁①杜牧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浸,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

因写下此诗。

②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的铜铸仙人承露盘。

这里代指唐时长安宫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