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pdf陈金水
中医学概论pdf陈金水摘要:一、引言二、中医学的基本概念1.中医学的定义2.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3.中医学的学科体系三、中医学的理论基础1.阴阳五行学说2.藏象学说3.经络学说4.病因病机学说四、中医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1.诊断方法2.治疗方法五、中医学的临床应用1.内科疾病治疗2.外科疾病治疗3.妇产科疾病治疗4.儿科疾病治疗5.老年病科疾病治疗六、中医学的现代研究1.中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2.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3.中医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七、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1.中医学的传承2.中医学的创新八、结语正文:一、引言中医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学科,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它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学仍然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诊断与治疗方法、临床应用、现代研究、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个全面的中医学认识。
二、中医学的基本概念1.中医学的定义中医学是指中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和总结出来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的医学。
它以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为基础,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对病因、病理、病机进行探讨,以达到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如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等,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医学著作和代表性人物。
中医学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创新,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3.中医学的学科体系中医学学科体系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老年病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这些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医学学科体系。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复杂的医学体系,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循证经验为基础,注重维持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节以治疗疾病。
本文将全面介绍中医学的概念、理论和应用。
中医学概念中医学是指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代谢学说、脏腑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为基础,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和诊断、治疗的学科。
中医学将健康视为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状态,而疾病则是这种协调被打破所致。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这种联系与平衡受到干扰时,疾病就会出现。
中医学理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认为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矛盾但不可分割的方面。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五行学说将宇宙的变化与人体生理联系起来,分别象征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气血通过经络在体内传导。
气血津液学说强调人体内的气血、津液平衡对于维持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学应用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和食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使用从植物、动物和矿物中提取的天然物质来调理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激来调节气血流动,以治疗疾病。
推拿是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的某些部位,以调节气血流动,消除疼痛。
气功强调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调节身体的能量流动,以达到平衡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食疗则是通过调理饮食来滋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学的现代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重视。
许多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了中医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
例如,针灸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缓解疼痛。
中药治疗也得到广泛应用,许多中药被用于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等。
中医学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争议。
中医学概论四
中医学概论四中医学概论是指对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讲解的一门学科。
在这个系列的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中医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
本文主要介绍中医的四大基本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总结,形成了阴阳学说。
阴阳是一对相对而言的概念,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贯穿始终,包括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阐述,以及对药物和治疗方法的运用等方面。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通过对人体脏器、经络、病理等的归类和研究,揭示了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联系。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学提出了五行对应脏腑的观念,如心属火、肺属金等。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在人体内循环不息,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
中医学通过气血理论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并以此作为调理和治疗的依据。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的又一重要理论。
中医将人体内的脏器分为五脏和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五腑。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通过脏腑学说,中医学认为脏腑之间相互沟通,而出现疾病时也是整个人体系统的紊乱。
中医学的四个基本理论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对于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医学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但它并非万能的,也有其应用的范围和局限性。
在实践过程中,中医和西医可以相辅相成,互相借鉴,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中医学概论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调平衡。
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平衡。
人体各个部分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
因此,中医认为,人体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
诊断时,可以通过外在的变化,判断内脏的病变。
治疗时,对于局部的病变,也从整体出发,确定治疗方法。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
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
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
在治疗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重要原则。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第二章(一)整体观念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
中医学概论考试重点
中医学概论考试重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则包括援物比类和司外揣内。
中医四大经典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XXX四大家包括“寒凉派”XXX。
“攻下派”XXX。
“补土派”XXX和“养阴派”XXX。
温病四大家则是XXX、XXX、XXX和XXX。
整体观念是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而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的证不同,可采用不同治法;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同一性质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
气机则是指人体内部的生命能量和生命活动,其基本形式包括气血、津液、精神和形体。
答:肝肾有密切的关系。
肝主疏泄,肾主排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
肝肾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肝藏血,肾主纳气,肝气疏泄,肾气固摄等方面来体现。
脾肾也有密切的关系。
脾主运化,肾主水液代谢,两者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
脾肾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脾主升清,肾主纳气,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排泄水液等方面来体现。
答:中医治则是指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其含义是指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根据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以达到治疗目的。
其内容包括辨证论治、治疗原则、治疗方法、药物运用等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则的核心,是根据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对疾病进行辨证分型,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疗原则是指针对不同的证型,根据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如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
药物运用是指根据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中药或中成药进行治疗。
中医学概论四
中医学概论四中医学概论是研究中医学科学体系、基础理论及其演变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在中医学概论中,我们将学习中医学的历史沿革、基本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等内容。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学中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与脏腑学说以及经络学说。
一、阴阳学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
阴阳学说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认为事物之间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并由此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个相对对立的因素构成,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中医学中,阴阳学说被应用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通过平衡人体的阴阳,来达到调节人体健康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的另一个基础理论。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元素互相作用、相互制约以及相生相克。
在中医学中,通过分析五行的相互关系,可以推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气血津液与脏腑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多种物质,包括气、血、津液等。
其中,气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它包含了人体的功能与活力。
血则主要负责携带养分与氧气,保证人体各部分的正常功能运行。
而津液则是调节和润滑人体各部分的重要物质。
脏腑学说则是将人体内脏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将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调节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经络学说强调了人体的整体性,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系统被广泛运用于诊断和治疗,包括针灸、推拿等疗法。
综上所述,中医学概论是中医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其中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与脏腑学说以及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为中医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医学概论
第一章历史纵览1.医药的起源是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既非圣人,也非本能,也非巫。
2.传说中的医家:伏羲,神农,黄帝3.春秋战国(萌芽期)医家:伊尹,扁鹊4.秦汉(体系形成时期)《黄帝内经》:分为《灵枢》《素问》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其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难经》:奇经八脉,三焦,脉门《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全书共二十五篇,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妇科,作者张仲景,其被称为万方之祖医家:淳于意(中医诊籍的创始人),华佗,张仲景另: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葛洪与《肘后救卒方》孙思邈与《千金翼方》,《千金要方》王焘与《外台秘要》6.宋辽金元(发展创新时期)宋朝: 校正医书局官办药厂药店太医局《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医局著,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宋慈《苏沈良方》苏轼沈括著《三因极·病症方论》陈言金:《注释伤寒论》:现存的最早的《伤寒论》的全注本医家学派:《本草纲目》——中国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巨著。
被达尔文称作“中国的百科全书”《普救方》——中国古代最大的方书其他医家:吴有性《瘟疫论》、叶桂《温热论》、薛雪《温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第二章理论基础一、基本范畴p25——p28二、哲学基础A、阴阳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双方对立统一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表示两个事物,也可以表示一个事物内部的两个部分。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中一方对另一方起到制约作用,从而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2、阴阳的互根作用:阴阳双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消阳涨,阳消阴涨):阴和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永远处于一销一涨的动态平衡。
4、阴阳的转化:阴或阳的一方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向其对立方向转化。
中医学概论总结
第一章1、中医学理论形成时期、条件和客观标志是什么?(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战国至两汉时期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部经典:①<<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②<<难经>>:成书于汉代以前,托名秦越人,医学理论难题问答③<<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四诊辨证治法④<<神农本草经>>:东汉时期,托名神农著,最早的药物专著(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两晋隋唐时期(充实和系统化阶段)①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②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③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④《新修本草》——我国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2.宋金元时期(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突破性进展阶段)①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②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现存第一部验舌专著③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脏腑辨证④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3.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阶段)①命门学说——藏象理论②王清任《医林改错》——瘀血致病理论③温病学派——吴有性——创“戾气”说④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⑤吴瑭——创立三焦辨证⑥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之大成4.近代与现代:继续和整理,中西医汇通和结合①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有哪些?①整体观念②恒动观念③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⒈生理上⑴形体结构整体性“内联脏腑,外络肢节”⑵基本物质同一性“精、气、血、津液”⑶机能活动统一性“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相反相成”⒉病理上⑴内脏→形体官窍⑵体表组织器官→脏腑⑶脏腑间相互影响⒊诊断上以外测内⒋治疗上整体调治(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⒈生理病理⑴季节气候(四季、天气)⑵昼夜晨昏(时辰变化)⑶地区方域环境(南方、北方)⒉诊断治疗⑴诊断:综合致病内外因素⑵治疗: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属性健康:社会安定,丰衣足食.关系融洽,进步文明.疾病:社会大乱,饥饱无常.精神压抑,环境污染.医学模式的转变: 生物医学模式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二、恒动观念——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
大一基础中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大一基础中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与喜爱。
大一基础中医学概论课程作为中医学专业的开端,为学生们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下面将对大一基础中医学概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主要分支,它以人体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和谐。
中医学主要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其防治的方法。
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哲学理论,描述了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
阴阳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保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健康。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另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将万物按照五个基本元素分类,即金、木、水、火、土。
这五个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反映了人体内部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二、体质理论体质是人体先天的特性和脏腑功能状态的综合表现。
中医学中有四种体质分类方法: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和阴虚体质。
平和体质是指人体各方面功能正常、相对平衡的状态;气虚体质是指气血不足、抵抗力较弱的体质;阳虚体质是指阳气不足、寒凉喜热、抵抗力下降的体质;阴虚体质是指阴血不足、干燥热痒、抵抗力较弱的体质。
对于不同体质的人,中医学会采取不同的调理方法,以达到平衡和健康。
三、中药学基础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草药的种植、收获、质量控制、药效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的药材种类繁多,每一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用途。
中药主要通过药物成分的作用发挥其治疗作用。
中药性味归经是中药学中的重要概念,即中药的性质、味道和作用分布于人体的经络之中。
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中药会有不同的治疗效果,这取决于中药的性味和归经特点。
四、针灸基础知识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机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主要研究经络、穴位和针刺技术。
中医学概论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 中医学的辨证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
• 中医学的辨证方法强调辨证与论治的关系,即根据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等
结果进行论治
• 中医学的辨证方法强调通过分析病状,找出病因,进行
•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包括辨证的准确性、论治的针对性等
治疗
中医学的论治原则
中医学的论治原则
论治原则的应用
• 中医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了中医学的国际化发展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的产生与恢复与整体环境密
切相关
•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强调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
•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强调辨证,即分析病状,找出病因
• 养生方法强调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04
脏腑功能
• 中医学的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
• 中医学的脏腑学说强调脏腑的功能,即脏腑之间的相互
•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六腑包括胆、胃、小
关系
肠、大肠、膀胱、三焦
• 脏腑功能包括五脏的藏神、六腑的传导等功能
• 中医学的未来发展展望强调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CREATE TOGETHER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DOCS
• 中医学的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中
研究等
药的新药研发、针灸的机理研究等
• 中医学的现代科学研究强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中
医学的奥秘
中医学的教育与传承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它凭借着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治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学。
一、中医学的发展历程中医学起源于古代的中华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医学文献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它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学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宋代的《伤寒杂病论》、明代的《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中医学继承和发扬了传统中医学的精华,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形成了一个更加完善的学科体系。
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力量组成,而人体也是如此。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五行学说则是通过观察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它们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以揭示人体的机能活动。
气血理论认为气和血是人体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理论基础的建立为中医学的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闻诊则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腹音等来获取诊断信息。
问诊是医生与患者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情况。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中医学诊断方法以辨证论治为特点,即通过分析病人整体的病理变化来确定治疗方案。
四、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中医学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调摄阴阳。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辩证特点,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进行治疗。
中医学强调治疗的个体化和整体化,即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调摄阴阳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恢复身体的健康。
中医学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护身体的健康。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人民在生活、生产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的经验总结。
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容。
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和中华名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章历史沿革一.药学据医史学家研究,人类最先发现的应该是植物,在长期生活中发现某些植物的特殊反应,如服用大黄泄泻、服瓜蒂后呕吐……;然后,随着渔猎经济的兴起,逐步认识到动物的作用。
所以,早在《淮南子·修务训》中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的记载。
到汉代,中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问世;唐显庆4年(公元659年)苏敬等编写由政府标注的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出版,比欧洲最早的《纽伦堡药典》(公元1546年)早800余年;唐武德开元二年间(公元621~714)孟诜《食疗本草》;开宝元年(公元973年)修《开宝本草》983种。
至明永乐4年(公元1406年)由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编著《救荒本草》选可供灾害时食用动植物414年,是一部药、食同用的植物学著作:明万历6年(公元1578年)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述广泛、影响深远的巨著,载药1892种,并翻译成日本、朝鲜、拉丁、英、法、德等国文字广泛流传;清乾隆30年(公元1765年)赵学敏着《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
(如西洋参、冬虫夏草)。
直至1999年《中华本草》更是收集8980种药物,在全面继承本草学成就的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学成分,药理制剂,药材鉴定等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以往的本草文献,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药学发展水平的综合本草巨著。
二.基础理论我国人民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与疾病抗争中不断总结,特别是经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养生中、脏象,经络、病因、病理等学说。
《黄帝内经》一书的出现,标志着在以往医药实践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进入了理论总结阶段,是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思想方法,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以及病因诊断、治则等作了系统的阐述,初步奠定了基础理论。
第一章中医学概论0
中医学概论一、名词解释题1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即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白然界存在着统一的思想2.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3阴阳:是对自然养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二)填空题1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
,肝为:2中医学病理总纲是: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虚则热、;阳虚则寒2.(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在内:阳之守也_,阳在外”:阴之使也.3.(类经附翼。
医号)提出:”动极者镇之以:_静;__,阴亢者胜之以:__阳__.4.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应是:损其有余_,或:实者泻之.5.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应是:补其不足_,或:虚者补之.6.(尚书。
洪范)概括五行的抽象特征:”木日:_ 曲直;,火日:_ 炎上, 土爰: 稼穑,金日: 从革_,水日:_ 润下”7五行相生顺序是:_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__,循环往复.7.五行相克顺序是:.木克土, 土克水, 氷克火, 火克金, 金克水,循环往复.8.五行相克顺序与:相克, 一致:五行相侮的顺序与:相克, 相反.因此,相侮又称”:反克_”或称”:反悔”.9.心火之气有余,既可乘袭:肺金,又可反侮:肾水, 心火之气不足,既可导致:肾水, 相乘,又为:肺金, 所侮.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土关系.11.用五行学说,说明脏腑之间的病理关系:脾病传肾是影响心是: 孑病及母_;影响肝是: 土侮木_,;影响肺是: 母病及孑12.(难经。
六十九难)指出:”虚则补其实则泻其13.:上半身属:腹部属:四肢外侧属:四肢内侧属_:15.16.“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证, (黄帝内经)称为”:17.18.对阴阳偏衰的治疗,的原证,提出了阴中求:的治法.19.20..21.阴阳互根中,有阴无阳谓之”:有阳无阴谓之”22.2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弧阴不生,独阴不表”属于阴阳24.五味的五行归类,其中属于味,属于味,味.25.,其中属于属于的是:属于”土”26..27.“肝火犯肺”关系,即_关系,又称”:28.(素问。
中医学概论知识点框架总结
中医学概论知识点框架总结一、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1. 中国古代医学的起源2. 中医学的发展历程3. 中医学的传承与继承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学说2. 五脏六腑理论3. 气血津液理论4. 病机辨证5. 经络学说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1. 四诊法2. 脉诊3. 舌诊4. 闻诊5. 问诊四、中医学的治疗方法1. 针灸疗法2. 中药治疗3. 推拿按摩疗法4. 气功疗法5. 食疗疗法五、中医学的疾病分类与诊疗特点1. 内科疾病2. 外科疾病3. 五官科疾病4. 妇产科疾病5. 儿科疾病6. 针灸与中药治疗的特点六、中医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1. 中医药在临床的应用2. 中医药在预防保健的作用3. 中医药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4.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七、中医学的发展前景与挑战1. 中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2. 中医学面临的挑战与困境3. 中医学的发展前景与发展方向总结: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独特系统,包括阴阳五行学说、五脏六腑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病机辨证、经络学说等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四诊法、脉诊、舌诊、闻诊和问诊。
治疗方法包括针灸疗法、中药治疗、推拿按摩疗法、气功疗法和食疗疗法。
中医学的疾病分类与诊疗特点包括内科疾病、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儿科疾病等。
现代研究与应用方面,中医药在临床、预防保健和康复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现代医学结合的趋势也逐渐明显。
最后,中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中医学的发展仍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但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发扬中医学的传统,让它在全球医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专业词汇:1:奇恒之府答: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合称奇恒之府。
奇者异也,恒者常也。
奇恒之府,形多中空,与腑相近,内藏精气,又类于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之为“奇恒之府”。
2:经络答:是经和络的总称。
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
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3:奇经八脉答: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蹻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者,异也。
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
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
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4:气答:是构成与宇宙的最基本物质。
气在宇宙中有两种形态:一是弥漫而剧烈运动的状态,由于细小、弥散,加上不停的运动,难以直接察知,故称“无形”。
二是凝聚状态,细小而弥散的气集中地凝聚在一起,就成为看的见,摸得着的实体,故称“有形”。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5:血答:中医学的血是运行于脉中,并循环流注于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6:津液答: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
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中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中医学概论复习资料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关于中医学概论的复习资料,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
一、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它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核心,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揭示人体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组成的。
在人体中,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基础。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
人体的器官、组织和生理功能都与五行有关,通过调节五行的相互关系来治疗疾病。
3. 精气血津液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五种基本物质,即精、气、血、津、液。
这些物质在人体内的平衡与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4. 脏腑学说:中医学将人体内的脏器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具有特定的功能与疾病相关。
通过调节脏器的功能来治疗疾病。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有独特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1.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获取病情的信息。
2. 闻诊:通过闻病人的呼吸、声音、体味等来判断病情。
3.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来获取病情。
4. 切诊:通过切脉,即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四、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1. 药物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式,中药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和临床经验,通过中药的配方和煎煮来治疗疾病。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特有的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疗法:推拿是中医学中常用的物理疗法,通过推、拿、揉、捏等手法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健康。
4. 气功疗法:气功是一种运用意念、呼吸、动作等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活动的方法,通过练习气功可以强身健体。
中医学概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学概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针灸五大部分,注意保持中医理论架构的体系, 诸如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气血津液等,以体现中医学术的特质所在,是一本供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护 理学、中药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类等专业学生和对中医药感兴趣者入门学习的实用教材。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第九章针灸推拿基本知识
第一节腧穴学总论 第二节十二经脉及其常用腧穴 第三节奇经八脉及其常用腧穴 第四节常用经外奇穴 第五节针灸治疗概述 第六节推拿知识概述
(一)中医学类专业
(二)针灸推拿学专 业
(三)中西医临床医 学专业
(四)中药学类专业
(五)护理学专业 (六)公共课
Hale Waihona Puke (七)中医骨伤科学 专业(八)中医养生学专 业
中医学概论(全国中医药行业 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专业
气血
行业
类 管理
病 专业
中医药
中医
学生 中医学
方剂
全国
针灸
类专业
中药
基本知识
中医
方法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医瑰宝,国之传承。
目录分析
1
绪论
2
第一章中医学 的哲学基础
3
第二章中医学 的生理观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概论导论一、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内伤病)(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3)恒动观念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的生命过程、气升降出入、血循环不息)“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如生、长、壮、老、已是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四、中医学体系的主要构建方法(一)取象比类(运用形象思维);(二)司外揣内;(三)揆度奇恒(对比);(四)推演络绎;(五)试探与反证;(六)心法与顿悟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气一元论一、气的基本概念“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的极微细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1)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2)气具运动、变化的特征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宇宙中的各种变化。
(3)气是天地感应的中介(天人合一)三、气一元论对中医学的影响(1)说明人体生命的物质性(人是天地精气交感的产物);(2)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4)知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知道养生与康复(“精气神学说”)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交感(阴阳关系的基本前提):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2)阴阳对立制约(阴阳最普遍的规律,并决定消长平衡)“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3)阴阳互根互用(是对立制约、消长转化的前提)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4)阴阳消长平衡(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此长彼消,此消彼长(5)阴阳相互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从功能: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从部位: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4)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5)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的特征引申意义木曰曲直(肝)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心)温热、升腾、向上土爰稼穑(脾)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肺)肃杀、沉降、收敛、清洁水曰润下(肾)寒凉、滋润、向下、闭藏人体自然界五行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二、五行的生克制化(1)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的事物对另一行的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等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母子关系)(2)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的事物对另一行的事物具有克制、制约作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三、五行的生克异常(1)相生异常:母病及子,子病犯母(2)相克异常相乘: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指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进行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相生治法益火补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相克治法培土制水法——补脾利水培土生金法——健脾气以补肺气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金水相生法——养肺阴以滋肾阴泻南补北法——泄心火滋肾阴第二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述一、藏象的概念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二、脏腑的分类及特性五脏:心、肝、脾、肺、肾(特点:化生、贮藏精气)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特点:受盛、传化水谷)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主藏阴精)第二节五脏系统三、心系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体功能: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联署功能: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的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心为阳脏而恶热四、脾系统(脾为仓廪之官)主运化: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运化水谷运化水液(汗、尿)主体功能主升清①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②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防止内脏下垂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开窍于口,在体合肌(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为后天之本燥湿相济: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调畅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暴怒伤肝”)疏利三焦水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月经来潮(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为女子先天”,“女子以血为用”联署功能: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胆:中正之官六、肺系统(相傅之官)主体功能:1、主气司呼吸(肺为气之主):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2、主宣发肃降:通过宣发,排出体内浊气,将津液、卫气宣散输布至皮毛,将代谢后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通过肃降,将津液向下向内布散,促进尿液的生成,使全身的血液汇聚于肺。
3、主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治节,治理调节。
联署功能: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导之官,主传导、燥化糟粕七、肾系统(作强之官,肾为先天之本)主体功能: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作用:化生肾阴肾阳、化血);2、主水液(肾阳的气化功能关系到尿液的生成);3、主纳气:是肾主封藏功能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表现联署功能: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第三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气为血之帅二、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三、心与肝:血液的运行和情志活动;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条畅情志。
四、心与肾:表现为上下、阴阳、水火之间平衡协调、互制互用的关系五、脾与肺: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肺主气,通调水道;脾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液六、肺与肝:肺主肃降,肝主升发,表现在气机的升降方面七、肺与肾:肺主气,通调水道;肾主水,主纳气,表现在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
八、肝与脾: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表现在水谷运化和血的贮藏、运行两方面九、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表现在精和血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十、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第三章气血津液第一节气1、气的概念: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原始材料。
2、气的生成:①先天精气(肾藏精);②自然界清气(肺主呼吸);③水谷精气(脾胃运化)3、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4、气的生理功能: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固摄作用;④防御作用;⑤气化作用5、气的分类①元气:通过三焦循行全身。
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②宗气:积聚于胸中。
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
③营气:运行于脉内。
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④卫气:运行于脉外。
温养脏腑组织;调节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抗御外邪。
第二节血1、血的循行:推动力和固摄力,动力是气的推动,体现在心主血脉,肺主气而助心行血,肝的疏泄;气的固摄体现在脾统血与肝藏血方面。
2、血的生理功能:营养和滋润全身;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第三节津液1、津液的概念: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
2、津与液的区别:3、津液的生成:水饮入胃,胃主受纳,精微降于小肠,“小肠主液”泌别清浊,上输于脾,下送至大肠,“大肠主液”。
4、津液的输布:①脾主运化;②肺通调水道;③肾主水;④肝主疏泄;⑤三焦决读5、津液的功能:①滋润和濡养作用;②化生血液;③载气宁气;④调和阴阳;⑤运载与排泄代谢产物第四节气血津液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指血对气的滋养与运载作用)2、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3、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相互化生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官窍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