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 第4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 第4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 第4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第4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公元220年至581年)

1.魏晋南北朝的美术出现了哪些新面貌?其社会历史原因何在?

答:(1)美术领域的新面貌

①美术创作上题材范围扩大。汉代宣传道德规范的经史、孝子、列女和列士的内容仍占一定比重,反映生活特别是士族生活面貌的作品有所增加。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日趋活跃,山水、花鸟画有脱离人物画而成为独立画种的趋势。

②绘画理论和绘画史性质的著作也开始出现。顾恺之《论画》、宗炳《画山水序》、谢赫《画品》等成为中国画论画史的奠基之作。

③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画家。三国的曹不兴,西晋的卫协,东晋的顾恺之,南北朝的陆探微、张僧繇(yáo)、杨子华、曹仲达等人成就卓著,后世垂范。

④宗教美术出现极端繁荣的景象。在统治阶级提倡支持下,各地纷纷大规模地建造寺庙和开凿石窟。

⑤江南和北方美术创作都非常活跃,各有特点,并在互动中得到发展。西域及北方地区的美术在中原传统艺术与外来美术交流中出现了地域性的特色。

(2)社会历史原因

①政治上战乱频繁、政权纷争,社会矛盾异常激烈;

②经济上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了东晋及南朝经济的繁荣;

③文化上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以及崇尚自然,反对名教的社会风气扭转了社会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的创新。

2.南北朝有哪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分别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答:(1)南朝画家

南朝许多著名画家大都为皇帝所御用,或出身于名门士族,创作题材多限于佛道、贵族生活、时装美女之类。他们的创作注重构思及人物情态的刻画方面,较前代已有明显提高,有些作品还具有风俗画性质。南朝的代表性画家有陆探微、宗炳、谢赫等人。

①陆探微的人物画

陆探微的画曾被谢赫评为“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是公元5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画家。擅画道释及古贤、贵族、名士肖像,也画类似风俗性和花鸟题材的作品。他画人物“秀骨清像”,反映了当时士族赏鉴人物的审美时尚。作画“笔迹劲利”,气势连贯,被称为“一笔画”,画风“精细润媚,新奇妙绝”,和顾恺之同被列为笔迹细密的密体。

②宗炳

精于书画,又擅弹琴。信仰佛教,思想兼有儒、道各家的影响。好山水,将游历过的景物图写于壁上。在其所著《画山水序》中提出“畅神”之说,具体论述了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上画出广阔的山水景物,其经验总结已接近西方透视学之原理。

③谢赫

精于画肖像及丽服靓妆的时装妇女,但主要贡献则在绘画评论方面。谢赫所著的《画品》对魏晋以来27位画家进行评论,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开创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例。谢赫重视绘画的教育感染作用;强调画家对生活深入观察和生动准确地表现对象;重视对人物精神状态特征的挖掘;并提出品评画家优劣的六个方面——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2)北朝画家

①蒋少游

擅长建筑、工艺及书画。蒋少游一生才能主要发挥在“剞劂绳墨之间,围湖城殿之侧”方面。他还精于人物画及雕刻,只是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古文献中保留北魏画家资料极少,著名者仅蒋少游一人。

②杨子华

北齐著名画家。杨子华在当时被尊为“画圣”,受到北齐统治集团的重视,成为御用的宫廷画家。善画贵族人物、车马、宫苑等。

3.试述顾恺之的时代、生平以及重要传世绘画作品的艺术成就和他在理论方面的贡献。

答: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有较多史料、又有作品摹本及理论著述流传至今的最早的画家。他的艺术思想、绘画题材和艺术技巧,都对后来绘画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1)时代生平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完全摆脱了汉代的幼稚水平而进入成熟阶段。有“才绝、画绝、痴绝”的“三绝”之誉。

(2)传世作品

①《女史箴图》

是顾恺之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所写《女史箴》而创作的设色长卷。画卷以故事为例,标榜古代忠于帝王社稷的宫廷后妃,其内容表现了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古代宫廷妇女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

②《洛神赋图》

根据曹植的同名诗篇,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的长卷。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宓妃(洛

神)的形象和对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的描绘,形象地表现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相殊而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

(3)理论贡献

①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满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并且提出了“传神”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在深度。标志着作为画家在艺术表现上进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高度。

②所著《论画》中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悟对通神”等观点,是他艺术理论和美学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4.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处于何种状态?宗炳《画山水序》对山水画提出了哪些重要见解?

答:(1)状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观念在沿袭前代强调社会功用的基础上,开始注重艺术的内在因素。描绘自然风景的山水画从人物画背景下脱离出来,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画科。尤其是南朝时期,经济的繁荣和安定的社会环境给绘画创作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山水画较前代已有明显提高,有些作品还有风俗画性质。

(2)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作出的理论贡献有:

①谈及“含道映物”“澄怀味象”,并提出“畅神”之说。

②论述了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上画出广阔的山水景物,其经验总结已接近西方透视学之原理。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室壁画、砖画和石刻画有哪些重要遗迹被发现?它们对了解当

时美术发展的状况有何价值?

答:(1)重要遗迹

①丁家闸五号墓壁画

酒泉丁家闸五号墓为十六国时期建造,墓中壁画分层布局,全景构图,绘有日月、西王母和东王公、天马、墓主人坐毡、乐舞百戏、庄园劳作、车乘出行等,人物情态丰富,笔意灵动,善于点景铺排。

②魏晋墓砖画

出土于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砖画的设色以赭石和红色为主,兼用石黄、粉白及浅绿。风格质朴明快,描绘时信手挥洒,有的粗犷奔放,有的细密劲利,能抓住生活中生动的细节加以夸张表现,具有浓郁的西北地区农牧生活气息。

③高句丽墓葬的石刻画

石刻壁画内容主要有墓主生前各种生活场面,如宴乐歌舞、狩猎、出行等。题材丰富,设色沉着壮丽,用线缜密劲利,既有中原民族特色,又有本民族特色。

(2)价值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是中国历史上富有变革意义的绘画作品。它以奔放飞动的线描为造型基础,色调鲜明、气韵生动。生动广泛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儒、道、佛三教互融共存的观念特征,表现了真挚的世俗情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6.谢赫《画品》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六法”的内容是什么?在美术评论中有何意义?

答:南朝谢赫的《画品》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

(1)内容

六法的内容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气韵生动,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

骨法用笔,是指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谢赫之后,骨法成为历代评画的重要标准。

应物象形,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随类赋彩,是指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

经营位置,是指绘画的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

传模移写,是指临摹作品。

其中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使作品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气韵生动”列为首要准则,其次为用笔及形、色、构图、临摹技术等绘画造形基础和技巧。

(2)意义

在美术评论中的意义在于,“六法”的提出具有绘画实践及理论探讨的总结性意义,对后来绘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7.竹林七贤及荣启期模印砖画的时代、艺术特色以及在南北朝绘画史上的意义。

答:竹林七贤及荣启期模印砖画创作于南朝

(1)艺术特色

①此砖画改变了汉画像砖剪影式、画幅较小的风格,大力创新,制作过程更为复杂。

②凸起的线条优美流畅,表现力强,人物比例匀称,秀骨清朗,神情生动,准确而概括地把创作对象的形象特征和内心世界刻画出来,为相当成熟高妙的人物画作品。

③画中采用的散点透视法,对称的构图方式,匀称和谐、情调统一。

④在阳线塑造人物的基础上,填绘色彩,有机地把绘画、雕刻、设色三者结合起来,很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 第2单元 夏商周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第2单元夏商周时期美术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 1.什么是青铜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哪些品种? 答:(1)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称青铜。 (2)三代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其形制名称多为今人所不熟悉。依其用途,大体可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类。 2.试述夏商周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答:(1)夏代青铜器还处于初期阶段,种类不多,造型稚拙,体态较薄,装饰花纹也很少。 (2)商代青铜器品种增多,以酒器和食器最为突出,已有鼎、鬲、甗、簋、爵、斝、觚、罍、尊、卣等诸多品种。以铸鼎最为突出,鼎有方圆大小等不同的形制,大多庄重威严,具有非凡的气势。装饰纹样图案多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及云雷纹。商代青铜器有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期青铜器胎壁薄,造型规整,花纹铸造较浅,且无底纹,风格简洁疏朗,以河南郑州二里冈和杜岭、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为代表。后期青铜器形制凝重,装饰趋向繁缛华美,浮雕的主体纹饰下布满繁密的底纹,具有威严、狞厉和神秘的特色,以河南安阳殷墟、安徽阜南、湖南宁乡、江西新干大洋洲等地出土的为代表。 (3)周代青铜器器型进一步增多,鼎、尊、卣等器下腹部膨出,有倾垂的特点。纹饰流行饕餮纹、夔纹、不分尾鸟纹、蚕纹、乳钉纹等。不少器物有突起的扉棱和大角兽首作装

饰,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夔龙等纹样逐渐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铭文开始逐渐增多。从周穆王前后的西周中期起,酒器明显减少,组合性的鼎与簋多见。鼎的柱足演变为蹄足,鼎腹呈长方扁形;簋多鼓腹有盖。盘、匜、壶等新器种出现。造型风格趋向典雅和简朴。 3.列出商周青铜器常见的纹饰并分析其装饰意匠。 答:(1)商周青铜器纹饰 ①商朝前期兽面纹主要是单层装饰。纹饰以动物纹为主,如饕餮、夔龙等纹样,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朝中后期尤其是迁殷后,开始出现双层装饰。兽面纹下面出现了回纹。 ②到了周代,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夔龙等纹样逐渐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等几何纹样。纹饰较前有很大变化,一反前一时期简明、质朴,趋于细腻繁茂、灵巧新颖。怪异的饕餮纹因不适于装饰日常生活用器,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无角小蛇互相穿插重叠,以四方连续形式展开的蟠螭纹。 (2)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装饰意匠 ①商代以狞厉怪异的动物纹饰为主,表现了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在青铜器上用狞厉怪异的纹饰来“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此外,也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如饕餮纹,其意在于号召节俭,劝贪婪。 ②周代,纹饰更为复杂,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纠结蟠绕。这一时期频仍的战争,也使得人们由关注自然转向关注人类社会及其自身命运,在青铜器纹饰上出现了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夏商周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2.2 课后习题及详解 1.什么是青铜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哪些品种? 答:(1)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称青铜。 (2)三代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其形制名称多为今人所不熟悉。依其用途,大体可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类。 2.试述夏商周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答:(1)夏代青铜器还处于初期阶段,种类不多,造型稚拙,体态较薄,装饰花纹也很少。 (2)商代青铜器品种增多,以酒器和食器最为突出,已有鼎、鬲、甗、簋、爵、斝、觚、罍、尊、卣等诸多品种。以铸鼎最为突出,鼎有方圆大小等不同的形制,大多庄重威严,具有非凡的气势。装饰纹样图案多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及云雷纹。商代青铜器有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期青铜器胎壁薄,造型规整,花纹铸造较浅,且无底纹,风格简洁疏朗,以河南郑州二里冈和杜岭、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为代表。后期青铜器形制凝重,装饰趋向繁缛华美,浮雕的主体纹饰下布满繁密的底纹,具有威严、狞厉和神秘的特色,以河南安阳殷墟、安徽阜南、湖南宁乡、江西新干大洋洲等地出土的为代表。 (3)周代青铜器器型进一步增多,鼎、尊、卣等器下腹部膨出,有倾垂的特点。纹饰流行饕餮纹、夔纹、不分尾鸟纹、蚕纹、乳钉纹等。不少器物有突起的扉棱和大角兽首作装饰,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夔龙等纹样逐渐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铭文开始逐

渐增多。从周穆王前后的西周中期起,酒器明显减少,组合性的鼎与簋多见。鼎的柱足演变为蹄足,鼎腹呈长方扁形;簋多鼓腹有盖。盘、匜、壶等新器种出现。造型风格趋向典雅和简朴。 3.列出商周青铜器常见的纹饰并分析其装饰意匠。 答:(1)商周青铜器纹饰 ①商朝前期兽面纹主要是单层装饰。纹饰以动物纹为主,如饕餮、夔龙等纹样,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朝中后期尤其是迁殷后,开始出现双层装饰。兽面纹下面出现了回纹。 ②到了周代,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夔龙等纹样逐渐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等几何纹样。纹饰较前有很大变化,一反前一时期简明、质朴,趋于细腻繁茂、灵巧新颖。怪异的饕餮纹因不适于装饰日常生活用器,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无角小蛇互相穿插重叠,以四方连续形式展开的蟠螭纹。 (2)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装饰意匠 ①商代以狞厉怪异的动物纹饰为主,表现了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在青铜器上用狞厉怪异的纹饰来“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此外,也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如饕餮纹,其意在于号召节俭,劝贪婪。 ②周代,纹饰更为复杂,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纠结蟠绕。这一时期频仍的战争,也使得人们由关注自然转向关注人类社会及其自身命运,在青铜器纹饰上出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成绩 题目: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美术自身的各个方面都有划时代的意义的进步。下面,我将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为主,来分析该时期美术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为政治文化变动剧烈的时期,区别与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这次变动是社会文化整体上结构性的变动。主要的变动包括∶统一政权打破,并开始出现胡人政策;儒学衰微,崇尚玄学与自然;宗教活动兴盛,佛教信仰普及;士族阶级的形成。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美术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一、出现艺术的自觉。在魏晋之前,文艺注重实用性,为表达思想或概念的工具,而这时期开始强调情感的价值,文艺活动本身被视为目的。“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①------虽然为政教服务仍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但审美情趣已不仅仅局限于此。南北朝时期的山书画大家宗炳曾言“……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②他在这里不仅强调了“神思”,即情景交融的艺术想象活动,还进而把山水画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归结为“畅神”,反映出对艺术创作中的主题情感表现的高度重视。艺术的自觉并不局限于绘画,也可见于当时的文学、书法活动。以书法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与实用价值兼备的行书不断发展成熟,极难辨认、但能够很好表达书写者个性特征和思想感情的草书备受推崇。各种书法交相发展,追求精神自由的杰出书法家不断涌现,书法,由此走向自觉。 二、观者及画论文字的出现。这时候的的画家开始注重观者的心理活动,伴随这个现象的是书画收藏活动以及层出不穷的画论。南齐的谢赫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③而任性放达,不拘礼法,不拘形迹,简略玄澹的魏晋风度,又使美术理想的追求从“错彩镂金”转变为“初发芙蓉”。 三、士人在美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书法与绘画成为士族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士人参与并重视美术创造活动,不仅使美术从单纯的“匠”转变为具有更为 ①引自谢赫《古画品论》 ②引自宗炳《画山水序》 ③谢赫《古画品论?序》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 第4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第4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公元220年至581年) 1.魏晋南北朝的美术出现了哪些新面貌?其社会历史原因何在? 答:(1)美术领域的新面貌 ①美术创作上题材范围扩大。汉代宣传道德规范的经史、孝子、列女和列士的内容仍占一定比重,反映生活特别是士族生活面貌的作品有所增加。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日趋活跃,山水、花鸟画有脱离人物画而成为独立画种的趋势。 ②绘画理论和绘画史性质的著作也开始出现。顾恺之《论画》、宗炳《画山水序》、谢赫《画品》等成为中国画论画史的奠基之作。 ③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画家。三国的曹不兴,西晋的卫协,东晋的顾恺之,南北朝的陆探微、张僧繇(yáo)、杨子华、曹仲达等人成就卓著,后世垂范。 ④宗教美术出现极端繁荣的景象。在统治阶级提倡支持下,各地纷纷大规模地建造寺庙和开凿石窟。 ⑤江南和北方美术创作都非常活跃,各有特点,并在互动中得到发展。西域及北方地区的美术在中原传统艺术与外来美术交流中出现了地域性的特色。 (2)社会历史原因 ①政治上战乱频繁、政权纷争,社会矛盾异常激烈; ②经济上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了东晋及南朝经济的繁荣; ③文化上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以及崇尚自然,反对名教的社会风气扭转了社会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的创新。

2.南北朝有哪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分别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答:(1)南朝画家 南朝许多著名画家大都为皇帝所御用,或出身于名门士族,创作题材多限于佛道、贵族生活、时装美女之类。他们的创作注重构思及人物情态的刻画方面,较前代已有明显提高,有些作品还具有风俗画性质。南朝的代表性画家有陆探微、宗炳、谢赫等人。 ①陆探微的人物画 陆探微的画曾被谢赫评为“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是公元5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画家。擅画道释及古贤、贵族、名士肖像,也画类似风俗性和花鸟题材的作品。他画人物“秀骨清像”,反映了当时士族赏鉴人物的审美时尚。作画“笔迹劲利”,气势连贯,被称为“一笔画”,画风“精细润媚,新奇妙绝”,和顾恺之同被列为笔迹细密的密体。 ②宗炳 精于书画,又擅弹琴。信仰佛教,思想兼有儒、道各家的影响。好山水,将游历过的景物图写于壁上。在其所著《画山水序》中提出“畅神”之说,具体论述了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上画出广阔的山水景物,其经验总结已接近西方透视学之原理。 ③谢赫 精于画肖像及丽服靓妆的时装妇女,但主要贡献则在绘画评论方面。谢赫所著的《画品》对魏晋以来27位画家进行评论,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开创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例。谢赫重视绘画的教育感染作用;强调画家对生活深入观察和生动准确地表现对象;重视对人物精神状态特征的挖掘;并提出品评画家优劣的六个方面——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复习笔记 元代美术)【圣才出品】

7.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1.社会背景 (1)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各部,被尊为成吉思汗。 (2)公元1260年,铁木真之孙忽必烈自立为大汗,公元1271年定国号为元。 (3)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元兵攻陷,恭帝投降。 (4)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形成的几个政权并立的对峙局面,政治上实现了空前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5)元朝统治期间,其逐渐接受先进的汉族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出现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的现象。 2.元朝绘画综述 (1)前期 ①元代前期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馆阁士大夫画家,如赵孟頫(fǔ)、高克恭、李衎(kàn)、商琦等,都有很大影响; ②还有一些宋朝遗民,如郑所南、龚开等,他们在绘画中寄托对先朝的怀念,并以曲折的方式表露自己的政治态度。 (2)中后期 ①元代中后期在画坛上显露才华的多是遭遇落魄、经历坎坷的文人,创作上以山水花鸟及墨竹、墨梅最为盛行,用画笔表现隐逸遁世或游乐闲适的生活态度。 ②他们强调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趣味,重视笔墨性能的发挥,以诗文题画作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书法、文学与绘画结合为一体。他们特别注重主观意趣抒发,作画“聊以

自娱”,“写胸中逸气”,不言“画”而名为“写”,以表现自己的特殊追求。 ③汉族地主官僚集中的江浙一带成为文人画创作的活跃地区,并对明清文人画发展具有直接和重大的影响。 3.元代美术发展的原因 (1)元王朝对各种宗教都采取保护和支持态度,宗教美术在这个时期又得以发展,造像活动盛极一时,出现了中国美术史上的最后一次高潮; (2)元代政府成立了众多的官方手工业机构,承担奢侈的工艺美术品的制作。元代的海外贸易规模超过前代,工艺品在出口的商品中占有重要比重; (3)汉族先进的文化对其他民族也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涌现出一批少数民族书画家; (4)元代版图广阔,中西交通畅通无阻,与欧亚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联系紧密。 二、绘画 1.元初绘画 (1)遗民画 ①含义 蒙古人推翻宋室征服全国,在一些汉族文人的思想上引起极大的悲愤。他们多以隐居的政治态度表现对故国的忠贞,成为前朝的遗民,并从书画中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富有特色的“遗民画”。 ②代表人物 A.龚开(1221~?)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复习笔记 明清时期美术(下))【圣才出品】

9.1 复习笔记 一、版画和年画 1.概述 (1)盛行原因 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文化领域中通俗文学和戏曲创作的活跃,对刻书出版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书籍重要组成部分的版画也随之取得辉煌成就,进入了鼎盛时期。 (2)发展状况 ①明代雕版印刷的范围和内容广泛,刻印技术精良,新老刻书中心各自形成独特的刻印风格。 ②书商注意利用精美的版画吸引读者,多数书中附有插图,绘刻相当讲究,形式风格多种多样,构图活泼巧妙,人物生动传神。此外还注重装帧的美观,字体、版式、扉页、书牌、封面、书套等方面也务求雅致。 ③到明代万历年间,书籍版画出现群采纷呈的局面,涌现出不同的流派和众多技艺高超的优秀刻工,产生出不少优秀的作品。 2.群彩纷呈的书籍版画 (1)建阳版画 ①简介 A.建阳位于福建中部的武夷山区,该地文风隆盛,手工业发达,又盛产竹木,为雕刻书版和造纸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B.宋元时建阳刻书业就已相当发达,出版书籍除儒家经典及科举用书外,生活日用

书及通俗文学占据大宗,而且多附有插图。建阳书肆兼编选、刻印、销售于一体。 ②特点 A.建阳书籍插图数量多,刻版风格古朴刚健,明快清新,布景简洁,人物形象概括并注意捕捉动态。 B.书籍插图中以上图下文的版式最有代表性,图画旁常附有简短诗句或文字说明,如嘉靖年间刻印的《日记故事》。 C.明代后期,建阳多数书籍版画的刻版还保持着粗简明快的风格,但也有的已开始向徽派版画细密富丽的方向靠拢。 ③代表作品 A.《水浒志传评林》 万历年间余象斗三台馆书林刻印,插图多达1300多幅,具有连环画性质。 B.《西厢记》 刘龙田乔山堂书肆刻印,随剧中场次每折一图,以表现人物情节为主,加强了神情性格的描绘,背景尽量简略,使主体形象突出,图上端有四字标题,两旁配以联语作说明。变狭长式上图下文为整页大图,大大拓展了众多人物形象的铺排和复杂情节的刻画空间。 (2)金陵版画 ①简介 南京旧称金陵,南京刻书业在明代特别发达,书坊集中在三山街一带,以富春堂、世德堂、继志斋、文林阁等书肆最为著名。所刊戏曲传奇及小说书籍都附有大量版画插图。 ②富春堂、世德堂版画 A.特点 (a)富春堂、世德堂所刻印的戏曲书籍插图具有朴素明快、刚健清新的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设计

1、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瓷器时代的形成期?瓷器设计的特色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兴起、佛教输入、道教兴盛及波斯、希腊文化羼入。上述诸多新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此时期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长期的社会的动乱导致了经济的空前衰落,商业趋于停顿,自然经济几乎淹没了商品经济。除官府垄断手工纺织业外,私营手工业普遍低迷。除家庭手工纺织业外,一般手工业多为官府垄断。由于官营手工业与政权的存亡有密切联系,因而备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些发展,生产技术也有所提高,这对当时的艺术设计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也使得这一时期艺术设计在曲折中有所发展。 瓷器设计特点:1、青瓷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瓷器品种。工艺方面:制瓷原料含有一定量的铁的成分,含铁的坯釉经过还原焰烧成便会呈现青色。设计方面:造型、胎质、釉色等方面南北两地有较大区别。南方秀丽,北方浑朴;南方釉色青翠,北方青中泛黄。社会风尚方面:当时以玉为贵,青瓷色调泛青,质感如玉,深受喜爱。由于此时受玄学影响,瓷器造型大多高挑而雅致,富于审美性。2、黑瓷始创于汉代,到晋代更趋成熟。其中,以浙江德清黑瓷最负盛名。特点:黑瓷胎色呈砖红,或浅褐或紫色。釉色乌黑发亮,滋润如漆。着色剂主要是含铁量较高的氧化铁。3、北齐发明的白瓷,是使用低含铁量的胎釉烧制而成。经过烧制的白瓷,胎料较为细腻,釉薄而滋润,呈乳白色,釉厚处则泛青,此为北齐白瓷的特征。是陶瓷史上的一大创造,从此,瓷分青、白两大体系。4、此时期的陶器南北两地有所不同。南方的日用陶以缸为大宗,“釉陶大缸”名闻遐迩。南京发

中国美术史教程 薄松年

中国美术史教程薄松年 第一单元原始美术时期 1 原始人的石器制造发展中对我们理解美术的起源有哪些启示? 2原始社会的美术有哪些特征?新石器时代美术已出现了那些门类?叙述其成就。3例举新石器时代的物件雕塑作品,讲述他们艺术上有何特色。 4、对下列作品简要分析介绍 人面鱼纹彩陶盆 鹤鱼石斧纹彩陶盆 舞蹈纹彩陶盆 龙山文化黑陶 泥塑女神头像 红山文化碧玉龙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美术 1、什么是青铜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哪些品种? 2、试述商周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3、列出商周青铜器常见的纹饰并分析其装饰的意匠 4、列举论证商周雕塑艺术的艺术特色 5、列举说明战国时期美术的新发展 6、论述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图的时代、主题和艺术特色 7、对下列作品作简要分析介绍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三星堆青铜人像 毛公鼎 立鹤方壶 宴乐攻战纹铜壶 石鼓文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美术 1、秦汉美术有哪些重要发展,试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简要论述

2、简要说明秦代兵马俑出土地点、规模。创作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 3、简介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4、何谓画像石画像砖?他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举例分析器内容和艺术成就 5、说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年代、艺术风格及其历史意义 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1、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较之汉代有哪些重大发展?其实会历史原因何在? 2、魏晋南北朝有哪些具有重大影响的画家?分别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3、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出于何种状态?宗炳《画山水序》对山水画提出了哪些重要见解? 4、魏晋南北朝石器的墓室壁画、砖画和石刻画有哪些重要遗迹被发现?他们对了解当时美 术发展的状况有何价值? 5、谢赫《画品》是一部怎样的的著作?“六法”的内容是什么?在美术评论中有何意义? 6、王羲之的书法主要作品及其在书法中的贡献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 第3单元 秦汉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第3单元秦汉时期美术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1.秦汉美术有哪些重要发展?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简要论述。 答:(1)秦汉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我们民族艺术风格的确立与发展时期。在春秋战国美术摆脱奴隶社会神秘气息并进行崭新创造的基础上,秦汉美术开创了新的局面。 (2)秦汉经济的发展给美术创作以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驱动之下,无数劳动工匠创作出一大批划时代的美术作品,他们所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又紧密地同秦汉时期大一统的政治伟业联系在一起,如秦始皇陵陪葬坑中的兵马俑揭示了秦代美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3)秦汉统治者运用美术夸耀其富有和权势,绘画中对出行车骑、宴饮、百戏、庖厨及各种生产活动的描绘,墓室放置大量的侍从、劳作、乐舞俑,塑造下层人物形象的绘画和雕型作品大量涌现。 (4)由于当时的美术创作者大多是地位卑下的工匠,因此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也从中融入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不仅题材内容较前代扩大了,而且造型也生动具体,丰富感人。 (5)秦汉作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其疆域广阔,对外交流活跃,边地各民族在美术上的创造为这个时代增添了光彩。随着佛教入传中国,东汉后期,佛教美术已见端倪,为美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简要说明秦陵兵马俑出土地点、规模、创作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及历史价值。 答:(1)秦陵兵马俑出土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 (2)目前秦始皇陵区共发现共四个俑坑,总面积达25380平方米。兵马俑坑原为土木结构,最大的一号坑面宽九间,四周围绕回廊,前有五个门道,总面积约12600平方米。 (3)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其阵容庞大,组织严整,巨大的规模和恢宏的气势,是秦王朝强盛国力的展现,是对秦始皇丰功伟业的赞颂。 (4)秦兵马俑形象多种多样,不仅真实地刻画了人物的外貌,精神气质也有成功的表现。将军俑头戴双卷尾长冠,穿战袍著铠甲,手按宝剑,面相刻画生动传神,脸盘饱满,剑眉隆鼻,双唇紧闭,神态威武刚毅;武官俑头戴单卷长冠,披铠甲,有的一手握武器,一手作指挥状,神态风度与将军俑类似;骑士俑戴圆形介帻,穿窄袖短袍,着齐腰铠甲,精神抖擞立于战马旁边;武士俑或戴帽,或挽髻,或披甲,或仅穿褐袍,或握弓执箭,身材魁梧,振奋昂扬,从外形可推想他们的不同年龄、性格和经历,不同人物、不同身份有着不同的装束打扮,少有雷同。战马昂首直立,竖耳,张口,双目圆睁,仿佛正待命出击,寓动于静,展现雄健的风貌。 (5)兵马俑高超的陶器工艺制作和雕塑写实水平,体现出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在中国雕塑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典范的意义。 3.古文献资料中记载了汉代哪些重大绘画创作活动?其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答:(1)古代文献资料中记载了汉代重大的绘画创作活动有:汉文帝时曾于未央宫承明殿画壁画,表现皇帝乐于纳谏,听取臣子意见;汉武帝时曾于甘泉宫图绘降附汉朝的匈奴休屠太子金日磾之母的肖像,以褒扬她对金日磾的教悔之功;汉宣帝诏匈奴单于入朝,为表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4.2 课后习题及详解 1.魏晋南北朝的美术出现了哪些新面貌?其社会历史原因何在? 答:(1)美术领域的新面貌 ①美术创作上题材范围扩大。汉代宣传道德规范的经史、孝子、列女和列士的内容仍占一定比重,反映生活特别是士族生活面貌的作品有所增加。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日趋活跃,山水、花鸟画有脱离人物画而成为独立画种的趋势。 ②绘画理论和绘画史性质的著作也开始出现。顾恺之《论画》、宗炳《画山水序》、谢赫《画品》等成为中国画论画史的奠基之作。 ③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画家。三国的曹不兴,西晋的卫协,东晋的顾恺之,南北朝的陆探微、张僧繇、杨子华、曹仲达等人成就卓著,后世垂范。 ④宗教美术出现极端繁荣的景象。在统治阶级提倡支持下,各地纷纷大规模地建造寺庙和开凿石窟。 ⑤江南和北方美术创作都非常活跃,各有特点,并在互动中得到发展。西域及北方地区的美术在中原传统艺术与外来美术交流中出现了地域性的特色。 (2)社会历史原因 ①政治上战乱频繁、政权纷争,社会矛盾异常激烈; ②经济上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了东晋及南朝经济的繁荣; ③文化上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以及崇尚自然,反对名教的社会风气扭转了社会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的创新。 2.南北朝有哪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分别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答:(1)南朝画家 南朝许多著名画家大都为皇帝所御用,或出身于名门士族,创作题材多限于佛道、贵族生活、时装美女之类。他们的创作注重构思及人物情态的刻画方面,较前代已有明显提高,有些作品还具有风俗画性质。南朝的代表性画家有陆探微、宗炳、谢赫等人。 ①陆探微的人物画 陆探微的画曾被谢赫评为“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是公元5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画家。擅画道释及古贤、贵族、名士肖像,也画类似风俗性和花鸟题材的作品。他画人物“秀骨清像”,反映了当时士族赏鉴人物的审美时尚。作画“笔迹劲利”,气势连贯,被称为“一笔画”,画风“精细润媚,新奇妙绝”,和顾恺之同被列为笔迹细密的密体。 ②宗炳 精于书画,又擅弹琴。信仰佛教,思想兼有儒、道各家的影响。好山水,将游历过的景物图写于壁上。在其所著《画山水序》中提出“畅神”之说,具体论述了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上画出广阔的山水景物,其经验总结已接近西方透视学之原理。 ③谢赫 精于画肖像及丽服靓妆的时装妇女,但主要贡献则在绘画评论方面。谢赫所著的《画品》对魏晋以来27位画家进行评论,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开创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例。谢赫重视绘画的教育感染作用;强调画家对生活深入观察和生动准确地表现对象;重视对人物精神状态特征的挖掘;并提出品评画家优劣的六个方面——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2)北朝画家 ①蒋少游

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答:中国画术语。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 第二部分:简答题 1.试述顾恺之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答: (1):克服前代限于说教内容的缺点,广泛采用多样性题材。 (2):明确提出“传神”的重要性。 (3):加强平列构图的变化,依靠画面人物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以显示人物的情思。(4):揉和汉画与西域的线条,创造“春蚕吐丝”般得线描风格。 (5):在画法画理诸方面,体现出朴素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2.简述顾恺之绘画的艺术特点? 答:顾恺之是东晋画家,理论家,其人物画强调传神,注重点睛。风格精细,笔迹周密,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将源于战国时期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境地。 (1)特别重视眼神的刻画,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2)借助人物细节传神,画裴楷,脸上加三毫。 (3)用环境背景衬托表现人物性格,画谢幼舆,安置于丘壑中。 (4)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巧妙处理人物情感,如《洛神赋图》。 3.顾恺之的绘画成就和绘画理论有哪些? 答: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刻画,作画数年不点眼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同时也擅长以绘画艺术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面貌。他一反汉魏古拙之风,专重传神,点睛之妙。顾恺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淡漠晕染增强质感,运用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人物五官描绘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其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微加点缀,而神采飘然,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4.简要解析《洛神赋图》 答: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取材曹植的诗篇,创造人神相恋的梦幻境界,抒发作者失恋的感伤;绘画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展开画卷,人物之间的情思依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出来;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表达渴望不可及的惆怅情意,是“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 5.写出谢赫“六法”,并逐一加以简要解释。 答: (1)气韵生动: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2):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3)应物象形:准确的描绘对象的形状。 (4)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 (5)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 (6)传模移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6.从“曹衣出水”看曹仲达的绘画风格。

中国美术史教程答案

[原始时期美术] 1.从原始人的石器制造发展中对我们理解美术的起源有那些启示? 原始人从石器开始发展到制造装饰品,说明了人类的发展是从制造劳动工具开始的,劳动不仅改造了自然世界也创造了人自身。原始人从劳动的实用出发,对物质的形体感受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造型手段,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有了精神财富的创造。这个过程启示我们,美术作为精神产品是从劳动实践和生产发展中分化出来的,美术起源于劳动。 2.原始社会的美术有那些特征? 原始社会美术特征有: 1.生活实用工艺品为主; 2.造型和装饰达到了实用和美的统一; 3.表现手法多样,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显露出淳朴天真的情趣和动人的生活热情。 3.新石器时代美术已出现了那些门类?试叙述其成就 新石器时代美术出现的门类有陶器、绘画、雕塑和其它工艺制作等四大类。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陶器上的彩绘装饰和龙山文化的黑陶,表现出制陶工艺的成就;彩陶上的装饰画、以及地画、岩画和其他画迹大量出现,表现了绘画的成就;陶塑动物和陶、泥塑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玉石雕刻制作的兴盛,表现了雕塑的成就;染织和骨器加工制作等的进步也反映出了其它工艺制作方面的成就。 4.试列出原始社会彩陶各种类型,并分别叙述其时代年限、造型及装饰。 早期以象生性花纹为主的半坡类型彩陶,年代距今6000年左右,圆底或平底较多,造型风格朴实厚重,纹饰有人面纹、鱼纹、鹿纹等较写实的形象,少量几何纹,单纯而富有装饰效果。 中期以象征性花纹为主的庙底沟类型彩陶,年代距今6000年,代表性器形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盆较大,口部有折沿。碗较小,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纹饰以写实的鸟纹为主,较多几何纹。虚实相生,构思巧妙。 晚期以几何形花纹为主的马家窑类型彩陶,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马家窑类型距今5000年左右,造型有瓮、壶、罐、盆、钵、碗等多种多样,纹饰以黑色和黑红相间的波状纹、垂幛纹和旋涡纹为主,动感强烈。半山类型距今4500年左右,代表器型有长颈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造型丰富,稳重大方,纹释以黑色为主,黑红兼用的螺旋纹、锯齿纹、菱格纹等为多,有阴阳双关的效果。马厂类型距今4000多年,代表器型小口折沿宽肩罐,造型高耸稳重,纹饰以四大圆圈纹,方格线纹和蛙形纹为多,风格粗狂简率。 5.列举新石器时代的四件雕塑作品,讲述它们艺术上有何特色。 1.狗形陶鬹(山东宁阳-大汶口文化) 造型作张口吠叫状的狗形陶鬹,是上抓 住了狗吠叫瞬间的生动形象而塑造的,体现了原始先民对狗的形态性情的理解和浓厚的兴致。 2. 陶鸮鼎(陕西华县-仰韶文化)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明清时期美术(下))【圣才出品】

9.2 课后习题及详解 1.简要介绍明代书籍版画的发展概况。列举代表性作品说明小说戏曲插图方面的艺术成就。 答:(1)明代雕版印刷的范围和内容广泛,刻印技术精良,新老刻书中心各自形成独特的刻印风格。书商注意利用精美的版画吸引读者,多数书中附有插图,绘刻相当讲究,形式风格多种多样,构图活泼巧妙,人物生动传神。到明代万历年间,书籍版画出现群采纷呈的局面,涌现出不同的流派和众多技艺高超的优秀刻工,产生出不少优秀作品,并出现建阳版画、金陵版画、徽州版画以及武林版画等著名版画流派。 (2)如建阳版画中《水浒志传评林》与《西厢记》。《水浒志传评林》万历年间由余象斗三台馆书林刻印,插图多达1300多幅,具有连环画性质。《西厢记》由刘龙田乔山堂书肆刻印,随剧中场次每折一图,以表现人物情节为主,加强了神情性格的描绘,背景尽量简略,使主体形象突出,图上端有四字标题,两旁配以联语作说明。变狭长式上图下文为整页大图,大大拓展了众多人物形象的铺排和复杂情节的刻画空间。 2.试述清代木版年画的发展面貌及其艺术特色。 答:清代年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有不少作品在表现社会生活面貌、反映群众思想感情和愿望以及结合群众新春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代表了这一时期年画艺术发展的新成就。 (1)驱邪纳福的神祇仍占一定比重,但内容已有变化和发展。神祇在年画中迷信成分极重,但有的作品为适应群众要求而能突破其固定的内容和格式,其中以门画的表现比较显著,这些变化与发展给我们批判继承传统年画艺术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2)在明清人物画显著衰颓下,年画中的风俗画却展现了异常发达的局面。清代年画较广泛地反映了市民、农民及各行各业的面貌,超过了宋以来年画中的货郎、婴戏、田家乐之类的题材。 (3)小说戏曲题材在年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小说戏曲年画适应群众的娱乐要求,更多地熔铸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审美判断。反映出人们对争取自由幸福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美。 (4)美女、娃娃、风景、花鸟等作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赞美出现于年画,构成吉祥欢快的主题思想。美女年画除古装人物外,时装仕女也占相当比重。娃娃年画则大多与吉祥寓意相联系。风景年画表现人们对家乡的热爱感情。花卉则通过形象和寓意谐音等手法表现美好的生活理想。 (5)清末年画中出现了描绘时事新闻的年画,反映了人们对国家命运及时事的关切。这些年画对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有所表现。 (6)讽刺年画清末问世,反映了人们对腐败统治者的不满。 3.何谓书法中的台阁体?它在艺术风格上有何特色? 答:(1)明代初期,有的皇帝对书法也有偏好,曾下诏求四方能书者书写皇家的制诰文书,这种为宫廷利用的书风被称为台阁体。 (2)台阁体大多有婉丽端庄秀雅的特色,但书写中不重抒发性情,缺少个性,后期形成刻板僵化或圆熟俗媚的流弊,缺少有水平的书家。到成化弘治以后,书法家们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台阁体的影响,书法风格才逐渐发生明显变化。 4.明代书法中的吴门三家都是谁?他们艺术上有何成就?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复习笔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4.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1.社会背景 (1)政治上,战乱频繁、政权纷争,社会矛盾异常激烈; (2)经济上,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了东晋及南朝经济的繁荣; (3)文化上,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以及崇尚自然、反对名教的社会风气扭转了社会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的创新。 2.美术领域的新面貌 (1)美术创作上题材范围扩大 汉代宣传道德规范的经史、孝子、列女和列士的内容仍占一定比重,反映生活特别是士族生活面貌的作品有所增加。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日趋活跃,山水、花鸟画有脱离人物画而成为独立画种的趋势。 (2)绘画理论和绘画史性质的著作开始出现 顾恺之《论画》、宗炳《画山水序》、谢赫《画品》等成为中国画论画史的奠基之作。 (3)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画家 三国的曹不兴,西晋的卫协,东晋的顾恺之,南北朝的陆探微、张僧繇(yáo)、杨子华、曹仲达等人成就卓著,后世垂范。 (4)宗教美术出现极端繁荣的景象 在统治阶级提倡支持下,各地纷纷大规模地建造寺庙和开凿石窟。 (5)江南和北方美术创作都非常活跃,各有特点,并在互动中得到发展 西域及北方地区的美术在中原传统艺术与外来美术交流中表现出地域性特色。各民族

匠师的辛勤实践,共同推动中国美术走进历史的新阶段。 二、绘画 1.魏晋时期绘画 魏晋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 (1)曹不兴与卫协 ①曹不兴 三国时吴人,以绘画技艺卓越被列为“八绝”之一。擅画人物与佛像,被称为“佛画之祖”,还以画龙虎题材著称画坛。 ②卫协 西晋画家,师法曹不兴而青出于蓝,其画注重人物的气韵风范,具有为表现内容而注重经营构思的艺术造诣。 ③张墨 西晋画家,谢赫评其画曰:“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旨法。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奥;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并把他与卫协并列第一品。代表作品有《维摩变相图》,著录于《贞观公私画史》;《捣练图》,著录于《历代名画记》。 (2)顾恺之 ①简介 顾恺之(约348~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有才绝、画绝、痴绝的“三绝”之誉。 ②艺术特色 A.创作了不少魏晋以来名士的生活和肖像作品,体现了他对敢于蔑视封建伦理名士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 第8单元 明清时期美术(上))【圣才出品】

第8单元明清时期美术(上) (公元1368年至1911年) 1.简要论述明清美术发展的特点。 答:(1)明清时期的绘画 ①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绘画仍占有主导地位,画家众多,画派林立,盛况超过前代,绘画在社会上有了很大普及。 ②民间绘画也非常活跃,年画和版画的成就十分突出。 ③宫廷绘画创作虽不及宋代,但也曾一度表现出振兴的局面。宫廷画家多是社会上职业画家中的高手,也有一些文人作为词臣供奉为皇帝作画。 ④宫廷、民间和文人绘画艺术有一定的互相渗透和交流。 (2)明清时期的宗教美术 ①明清两代佛教和道教仍然受到统治集团的支持,但宗教艺术却明显地趋于衰落之势。 ②案头陈设的小型雕塑特别得到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水平的民间匠师。 (3)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 ①工商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扩大刺激着工艺美术的发展。 ②工艺美术品的样式丰富,品种繁多,技术上也有不少创新,其中以陶瓷、丝织、牙角雕刻、漆器、金属珐琅器尤为突出。 2.何谓浙派?有哪些代表性画家?试举出几件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成就。 答:(1)浙派绘画是明代前期中期中国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浙派绘画由于其开创者

戴进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因此得名。 (2)其代表画家有戴进、吴伟等人。 (3)我代表作品如戴进的《春山积翠图》《风雨归舟图》和吴伟的《林和靖诗意图》《踏雪寻梅图》《松风高士图》等作品,这些作品在笔墨风格上崇尚马、夏,山水多用大斧劈皴,构图亦善于经营。这些作品里都是山水兼人物,这在明代文人画家中是少见的。 3.明代宫廷绘画的活动状况如何?有哪些代表性画家?他们在艺术上有何成就? 答:(1)明代政府为了鼓励宫廷画家的创作,采取了优礼画家的政策。明初,特设仁智殿以处画士。历朝的宫廷画家分别值仁智、武英、文华三殿。朝廷根据每人的具体条件授予不同的官职,职业画家多授锦衣卫千户、百户、镇抚等职,所以形成了明代宫廷画风格多样的盛状。 (2)代表画家有刘俊、倪端、商喜等人。 (3)他们的宫廷画借历史故事描绘了理想的君臣关系和贤君良吏形象,为之后的宫廷画创作提供了模板,宫廷画中的人物画技巧由于承继了前几代的成就而达到很高的水平,他们在解决人物故实画的立意结构和人物衣冠制度、宫室规模、城郭山川形势的历史具体性等方面,是游刃有余的,这对后来人物画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 4.简要论述吴门画派的形成发展及其艺术特色。 答:(1)苏州远在唐代就是繁荣的都市之一,为各种艺术活动的集中地区。明中期以后的吴门画派便是在此兴起。吴门画派或简称吴派,一般认为,其创始于沈周,形成于文徵明,再加上唐寅和仇英,被称为吴门四家或明四家。 (2)沈、文、唐、仇的出现不仅仅打破了“院体”和“浙派”垄断画坛的局面,而标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元代美术)【圣才出品】

7.2 课后习题及详解 1.试将元代美术与宋代美术加以比较,扼要论述其发展和变化。 答:(1)宋代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职业画家活跃,宫廷绘画繁荣,士大夫绘画潮流涌起,题材风格多样化,画史和绘画著录取得新的成就。 (2)元代没有像宋代那样建立宫廷画院,社会上的职业画家也失去了宋时的活跃局面。士大夫绘画在宋、金基础上有着明显的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他们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注重笔墨性能的发挥,江浙一带成为文人画创作的活跃地区,宗教造像活动盛极一时,出现了中国美术史上最后一次高潮。 2.元代初年有哪些遗民画家?试结合作品论述他们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答:(1)蒙古人推翻宋室征服全国,在一些汉族文人的思想上引起极大的悲愤。他们多以隐居的政治态度表现对故国的忠贞,成为前朝的遗民,并从书画中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富有特色的“遗民画”,其代表画家有龚开、郑所南、钱选等人。 (2)三位遗民画家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分别是: ①龚开,字圣予,号翠岩,淮阴人。曾画瘦马、钟馗以及宋江等三十六人画像等,并于其上题诗以明志。《中山出游图》画钟馗携带其妹出游,随从皆奇形怪状之鬼卒,此图却以幽默的手法画钟馗统领群鬼的情状,有的鬼怪被捕捉缚绑挑在竿上,似有借以表达驱除异族的观念。 ②郑所南,字忆翁,号所南,福州人,擅作墨兰,画兰多不画根,更无坡地。郑所南画兰完全是借物抒情言志,所画兰多疏花简叶,不求甚工,而自由挥洒,更觉天真烂漫,清气袭人。

③钱选,字舜举,号玉潭,别号霅溪翁,吴兴人。作品有《柴桑翁图》《归去来辞图》等,表现陶渊明乘坐扁舟归隐田里的情景,以宁静的田园风光衬托诗人不甘同流合污的高雅情怀。他的画具有生拙细致而雅洁的风格,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能;人物多画历史故事,陶渊明归田隐居是他常画的题材;他的山水继承唐宋山水画技巧而自出新意,笔墨苍秀而不过分追求形象真实,具有独特的风格。 3.赵孟頫在书画上提出了哪些见解?其艺术成就及影响如何? 答:(1)赵孟頫在书画上提出的见解有: ①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 ②他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 ③他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 ④他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2)其艺术成就有: ①他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皆有成就,画艺全面,并有创新; ②他的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 ③他在南北一统、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势下,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 ④他能团结包括高克恭、康里子山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美术家,共同繁荣中华文化。

中国美术史教程薄松年考研笔记重点之青铜器的发展与演变

青铜器的发展与演变 一、二里头文化青铜器 豫西、晋南的二里头文化,早于商代早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戈、戚、铃、斝[jiǎ]、爵和兽面纹牌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爵和兽面纹牌饰。青铜工艺处于初期阶段,种类不多,造型稚拙,体态较薄,装饰花纹也很少。 二、商代青铜器 商代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其品种相当丰富,以酒器和食器最为突出。装饰图案多为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以及云雷纹。 商代前期,以河南郑州二里岗与杜岭、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者为代表,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花纹铸造较浅,且无底纹,风格简洁疏朗。 商代后期,器种很多,形质凝重,装饰趋向繁缛华美,浮雕的主体纹饰下布满繁密的底纹,具有威严、狞厉和神秘特色。后期以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虎耳四足大铜甗等为代表。 ☆司母戊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为商代后期王室所铸的祭器。此鼎高133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在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身为长方形,四个柱形足的外侧有突起的饕餮;鼎腹中间光洁,四周皆饰以龙纹组成的兽面装饰带;直立的鼎耳上铸有双虎相向而立,中间夹有一浮雕的人头形象。鼎由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整体的。司母戊方鼎以其超重、超大、超强的体量感,和谐。匀称的比例关系以及具有神秘、狞厉的装饰风格,表现出雄伟庄严之美,给人精神以巨大的震撼,从而成为最高统治者政权与神权合一的象征。 ☆四羊方尊: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商代晚期的重要青铜器。高58.3厘米,重34.5公斤,器口张开,口沿下饰以开放的蕉叶纹,器身遍布云纹、夔龙纹和兽面纹,四角以立雕形式各雕出一羊,羊头犄角卷曲,神态安详,四脚挺立,支持者尊体,将动物形象与器形巧妙结合起来。四羊方尊设计新颖,结构复杂,制造精巧, 是商代青铜器乃至铸铜雕塑中的成功之作。杜岭方鼎商河南郑州司母戊鼎商河南安阳虎耳方鼎商江西新干四羊方尊商湖南宁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