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十年来汉语阅读障碍研究回顾与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4):596~60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我国近十年来汉语阅读障碍研究回顾与展望
王艳碧 余 林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 400715)
摘要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 DD)是一种严重的学习障碍。文章回顾了l996~2006年间中国内地作者发表的有关汉语DD的实证性文章,发现我国学者近十年来对汉语DD的研究主要包括DD 的诊断筛选、亚型分析、认知特点和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教育干预等几个方面。文章同时探讨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如诊断标准不统一;研究领域比较狭窄;缺乏有效的干预模式和实证研究等,最后提出了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回顾与展望。
分类号 B842;R395
1 引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3)ICD-10的定义标准,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 DD)是指个体在一般智力、动机、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等方面与其他个体没有差异,也没有明显的视力、听力、神经系统障碍,但其阅读成绩明显低于相应年龄的应有水平,处于阅读困难的状态中。
20世纪80年代之前,学者普遍认为汉语阅读中不存在阅读障碍。1992年Stevenson等人的跨语言研究发现中文DD发生率并不低于英文,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才引起了心理学、认知神经学等领域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从1996年到2006年,中国内地对汉语阅读障碍的研究,在数量和研究水平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诊断标准不统一;研究领域比较狭窄;缺乏有效的干预模式和实证研究等。为了解当前汉语DD的研究状况,笔者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词为“阅读障碍”、“阅读不良”、“阅读困难”等;同时以“developmental dyslexia and Chinese”“acquired dyslexia and Chinese”“reading disabilities and Chinese”等为检索词,检索PsyARTICLES数据库上的相关文章,选取了l996~2006年间中国内地作者发表的有关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实证性文章(凡实验研究,调查统计,个案研究、实地访谈等都归入“实证研究”之列),进行统计分析。本文拟从文献的年度变化趋势和研究内容上对汉语阅读障碍的研究进行客观描述,并对其发展趋势和不足进行初步分析。
2 文献量的年度变化趋势
本文检索到11年来有关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实证性文章共83篇,其中一般学术文章62篇,硕博论文21篇。文献具体的年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1996~2006 文献量分布表
合计
3 4 5 8 6 4 6 12 19 9 7 83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献量的变化有起伏,但总的来说是呈上升趋势,前6年公开发表的文章有30篇;后五年有53篇,接近前者的两倍。
收稿日期:2006-11-10
通讯作者:余林,Email-Yulin@
80年代前汉语阅读障碍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阶段。90年代后关于阅读障碍研究逐渐增多,研究内容不断丰富,问题也越来越深入。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同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新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如一些新的智力理论给阅
第15卷第4期我国近十年来汉语阅读障碍研究回顾与展望 -597-
读障碍的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PASS认知历程模式就是这种新理论的代表之一,它不仅从动态“过程”的角度考察人类的认知,实现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突破;而且还根据基本的认知过程对阅读障碍等各类特殊儿童的缺陷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深入了解障碍儿童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其次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它从脑机制和神经生理机制的角度为阅读障碍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此外,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对汉语DD研究也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90年代中国内地特殊教育快速发展,政府一方面立法使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获得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扩大特殊教育的规模,改善办学条件。随着对提高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科学研究是解决教育质量问题的根本所在,从而也带动了阅读障碍研究的蓬勃发展。
3 研究内容的分析
从1996到2006年,汉语DD的研究不仅数量增长显著,而且研究内容也由单一变得更加多样化。主要涉及五个方面:(1)阅读障碍的诊断与筛选;(2)阅读障碍的出现率和亚型的研究;(3)阅读障碍儿童认知特点的研究;(4)阅读障碍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5)阅读障碍的教学干预。
3.1阅读障碍的诊断与筛选
对于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诊断和筛选,研究者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陆续编修了一系列诊断量表。
早期的研究者主要是从语文教学实践出发,侧重对DD儿童进行阅读技能诊断。如杨志伟在1997年根据认知心理语言学与神经语言学理论,结合DD 症状学特点,编制了《汉语阅读技能诊断测验》[1]。其分半信度为0.77~0.81;重测信度为0.90 (0.67~0.94);A系数为0.90;因素分析所获三因子模型(字识别、词句理解、记忆- 把握)可解释64.4%的变异,符合汉语失读症的神经语言学层级理论。此外刘靖(1997)等根据大陆的教学情况,修订了台湾徐澄清教授等所用的阅读测验,修订后的测试结果表明:四、五年级阅读测验有较好的信度(评定者间项目评分一致率为100%;分半信度0.514~0.66, p< 0.001;重测信度0.612~0.789,p< 0.05),同时能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的阅读水平,具有良好的效度[2]。
吴汉荣认为,如果单纯使用这些从语文教学实践出发而编制的量表,会造成测试难度难以统一,测验内容难以标准化,以及对DD的诊断和分型都难以获得合理的、可操作性的结构[3]。他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和《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4版对阅读障碍的描述和诊断标准,结合儿童阅读障碍临床表现和行为特点,自编了《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DCCC)。DCCC共包括58个检测条目和8个分量表,各条目因子负荷平均值为0.644,共通性为0.583,因素分析所获8因子模型可解释56.32%的变异,符合汉语DD的神经语言学层次理论。此外,有的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自编了一些量表。这些编修的量表在阅读障碍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汉语DD的研究中,由于研究内容和目的有所不同,用于筛选阅读障碍儿童的标准也就存在差异。但总的来说研究者一般会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1)智力中等或中等以上,(2)排除感觉、情绪和文化等不利因素造成的阅读障碍,(3)阅读能力表现落后。对于(1)(2)两点争议不是很大,主要争议来自于各研究对“阅读落后”界定不同。有的研究者采用年级标准,如落后2个或2个以上年级水平就存在阅读障碍[4];有的采用智力成就与阅读成就的差距标准:如两者差异达到2个标准差则认为存在阅读障碍;还有研究者从认知过程入手,采用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差异模式进行评估[5]。
3.2 阅读障碍的检出率和亚型的研究
3.2.1 阅读障碍的检出率
早期研究者普遍认为使用汉语的儿童不存在阅读障碍问题,对儿童的阅读不良只是简单的归因于儿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存在智力问题等因素。但Stevenson等人的一项研究改变了以前的看法,1982年他们的一项跨国研究发现:日、中、美的阅读障碍出现比率分别为 5.4%、7.5%、6.3%,三国儿童阅读障碍出现率没有显著差异。这意味着汉语中同样存在严重的阅读障碍问题。
为此,国内的一些研究者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张承芬等人选取了济南市9所小学5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编的阅读能力测验(包括词汇、朗读和理解三个部分)进行测试[4]。结果指出,采用低成就定义法时,阅读成绩在30分(低于平均数2个标准差)以下者44人,占总数的4.55%;采用不一致截点法时,有77名学生被鉴定为阅读困难,占总体被试的7.96%,支持了Stevenson等人的研究结果。舒华等采用调查与个案研究也发现了阅读困难儿童的客观存在[6]。此外,有研究发现,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