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研究范式
简述科学研究的第一,二,三,四范式
第一范式:实证主义1.实证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科学研究范式,其核心理念是建立在经验和实证观察的基础之上,认为唯有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获取可靠的知识。
实证主义强调客观、可重复的科学方法,强调科学必须基于客观事实和可验证的数据,反对主观假设和信念的干扰。
2.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哲学家康德、波普尔等,他们强调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理和事实观察之上,强调理论的测试和修正,以验证其有效性和真实性。
实证主义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对现代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3.实证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其过分强调客观事实和可验证性,忽视了科学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理论、观念和假设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实证主义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和批评,因为这些领域的研究对象较为复杂多样,难以仅仅依靠客观观察和实验来完全解释。
第二范式:解释主义1.解释主义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强调科学研究应该关注人类行为的意义和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客观事实的观察和实验。
解释主义认为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复杂多样的内在意义和规律,需要通过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来解释和理解。
2.解释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等,他们强调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现象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是受到文化、历史、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解释主义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对于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3.解释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其过分强调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忽视了客观现实和普遍规律。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时,解释主义方法可能会受到各种主观偏见和误导因素的影响,导致研究结论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
第三范式:批判理论1.批判理论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新型科学研究范式,其核心理念是对科学方法和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强调对权力、压制、不平等等社会问题进行挑战和改变。
社会学复习资料
三、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范式概念是由库恩首先提出来的,用来表达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所谓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
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社会学的范式大体可概括为三大类型:
实证范式、解释范式和批判范式。
社会研究范式案例
一、《自杀论》(1898)是实证研究范式的典范,是自然科学的因果分析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
研究步骤:第一步——界定概念、确定问题、提出假设。
第二步——收集资料、对各种解释进行验证。
社会因素
自杀行为各类人的自杀率
气候……
第三步:运用假设检验法选择符合调查资料的、较好的解释
最后上升到理论概念一社会整合(社会支持),一种共性解释。
社会整合低的群体的自杀率高于社会整合高的群体。
社会研究范式案例
二、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是20世纪初社会学研究的典范(理解社会学、社会定义范式)。
韦伯针对当时经济决定论和历史决定论:设想精神因素、价值观念对社会历史现象有很大影响。
韦伯认为17、18世纪,新教观念与资本主义关系密切,他用资料证明了他的观点,用历史文献方法,从文本中阐释意义、用富兰克林等信笺自传中反映新教观念和资本主义精神。
三、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研究、米尔斯的权力精英研究以及许多社会工作研究。
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
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
一、第一种是解释性研究范式,它侧重于理解和解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因素。
它主要分析和说明行为的起源和发展背景以及受影响的因素,并提出分析和发展这些行为的潜在机制。
解释性研究可以采用质性或定性的方法,利用根据调查、观察等形式的数据、文献、档案进行研究。
二、第二种是评价性研究范式,它侧重于评价教学所实现的目标或教学效果。
它涉及对教学结果、教学条件和教学活动的评价工作。
评价性研究可以采用定量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教育评估中。
常用的类型有系统性评估、诊断性评估、学习水平测定、调查性评估和能力性评估等。
三、第三种是提高性研究范式,它注重在以往的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原因,对现象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以改善现状或解决问题。
提高性研究通常使用实验设计,从基础上研究具体教学活动的多种情境,比较不同教学活动的结果,结合经验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
三大研究范式
三大研究范式解读教育研究三大范式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潘茂明内容摘要在教育研究的发展进程中,研究范式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革,同时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它的发展。
不可否认,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和解释主义这当今教育研究三大范式所着眼于教育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它们各自擅长于解决不同的问题。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三大范式的特点,理顺它们的共性,旨在于使读者能理解并合理使用这三大范式。
关键词实证主义批判主义解释主义一、前言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的教育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从融于哲学之中到自成体系的风雨历程,在2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研究范式的发展与革新始终是推动教育研究向前迈进的基础动力,而在教育科学日益分化和融合的今天,对教育研究中最基础的构成——研究范式做一番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教育研究范式的界定“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即为学科的科学群体所认同,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须形成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
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研究,它的研究范式即是指教育科学的研究群体对本群体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的共同认识。
需明确的是,本文所涉及的教育研究范式是与教育研究活动相关的范式,不包含与具体学科内容有关的方面,仅对教育研究过程、方法意义上的范式进行探讨。
(二)当今三大研究范式毋庸置疑,自西方教育教育理论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梳理各个时期的关于教育研究范式的观点有很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opkewitz(1984)的教育研究科学研究范式分类:经验分析科学、符号科学与批判科学,这是直接受Hanbermas (1968)的认识兴趣分类的启发的结果。
当代一些学者则主张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实用主义、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研究范式。
Cohan等人建立在人们的“知识的质疑,认识,获得途径,传播方式的研究”这一认识层面上的,等分化出:实证的,规范的,解释的,自然的及批判的这三个进行科学研究的范式。
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
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是经验主义、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
每一种研究范式都有其独特的目标和方法。
经验主义主要着眼于社会和教学实践,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定性方法来理解社会现象,以深入地理解教学行动的结果。
行动研究在参与式、协作性的学习环境中,对认知、动机、行为、学习方法和其他情况等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求在学习过程中增加系统应用。
最后实证研究则是以定量方法来说明教学活动和学习成果之间的关系,以指导实践中的教学。
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是基于观察和参与来探索实践的发展,以反映教学轮番的进展。
研究人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观察以及收集当时的数据,以实现对教学实践的理解。
与定量代码技术不同,经验主义的发现偏向于定性技术,研究人员可以用首先思考,然后用观察视频和叙述来理解和解释教学现象。
另一种教学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它将实践者纳入到研究团队中,它所做的决定将影响研究结果。
行动研究着重于研究者被动参与,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被研究者正确地整合其实践,同时可以在该探究中探索他们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好处。
他们必须及时反思并采取措施,以更新对教学实践的特定好处的理解。
最后,实证研究这一探究方法是基于定量和定性研究之间的结合,以探究学习者、教学实践以及这种实践所培育的影响之间的关系。
鉴于它的重点是揭示研究主题的趋势和逻辑,它以提供可靠的结果来支持实践活动,以指导更好的教学决策。
总之,教学研究的三位范式分别是经验主义、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它们的目的各不相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
教学实践活动的研究
将有助于更加有效地评估和优化学习成果,从而更好地支持教学实践中的实践者。
古典社会学的三种研究范式
古典社会学的三种研究范式
古典社会学的三种研究范式是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和社会冲突论。
1. 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它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社会的运作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
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社会制度、组织和角色来揭示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2. 符号互动主义:符号互动主义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意义的构建。
它认为社会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和符号交流来构建的。
符号互动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来了解个体的经验、意义和交互过程。
3. 社会冲突论:社会冲突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构成的。
它关注社会中的不平等和权力关系,并探讨社会变革和社会变迁的动力。
社会冲突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来揭示社会的变革和转型。
教研组深度教研活动三范式
教研组深度教研活动三范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断在探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本文将介绍一种深度教研活动三范式,帮助教研组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创新,以此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我们需要明确深度教研活动的目的。
教研组通过深入开展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将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深度教研活动的三个范式。
第一范式:主题式教研。
在主题式教研中,教研组围绕一个特定的教学主题展开深入研究。
例如,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我们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观摩教学、学生反馈等方式,全面探讨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范式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然而,主题式教研可能忽略了某些细节问题。
因此,我们提出了第二范式:细节挖掘式教研。
在此范式中,教研组教学中的细节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例如,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很有帮助,但有些教师提问方式不当,可能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
通过细节挖掘式教研,我们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提问技巧和方法,从而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虽然第二范式了细节问题,但可能过于繁琐和冗长。
因此,我们提出了第三范式:创新式教研。
在此范式中,教研组追求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近年来兴起的教育技术手段——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为教研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通过研究和实验,我们将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深度教研活动三范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教研模式,从宏观到微观,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创新引领,逐步深入地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通过不断深入开展教研活动,我们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参与到深度教研活动中来,共同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
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其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范式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分别是实证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和批判主义范式。
实证主义范式是教学研究中最常见的一种范式。
实证主义范式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数据来验证理论或提出假设。
这种范式假设存在着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客观现实,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并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来验证假设的有效性。
实证主义范式的目标是寻求普遍真理和客观事实,以指导教学实践。
实证主义范式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和观察方法等。
解释主义范式强调理解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和情境。
与实证主义范式不同的是,解释主义范式关注的是个体的经验、意义和解释,并试图理解人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解释主义范式的研究方法包括质性研究、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等。
解释主义范式更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和独特情境的解释,相对于实证主义范式更加关注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批判主义范式强调对社会背景和权力关系的批判分析。
这种范式认为教育是社会政治力量的一种表现,教学行为和教育政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问题,还带有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批判主义范式强调对社会不平等、权力关系和教育政策的批判性分析。
批判主义范式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经济分析、社会历史分析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等。
批判主义范式试图通过揭示社会背景和权力关系的影响,推动教育的社会变革和公平发展。
尽管这三种范式在教学研究中都有其独特的贡献,但它们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例如,实证主义范式可能会忽视个体的主观经验和独特情境,解释主义范式可能过于注重个体的经验而忽视了一般性的规律性,批判主义范式可能过于强调社会背景和权力关系而忽视了实际教学过程。
因此,在实际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结合多种范式和方法,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教学问题。
总之,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中,实证主义范式关注普遍真理和客观事实,解释主义范式关注个体的经验和情境,批判主义范式关注社会背景和权力关系。
社会学研究范式
社会学研究范式社会学研究范式是指社会学界在理论和方法上形成的一种共识,它是对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种共同认知和共同行动方向。
社会学研究范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理论范式、方法范式和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主题。
理论范式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它包括结构功能主义、社会行为主义、符号互动主义等。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而形成,通过分析社会机构和其功能来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社会行为主义认为个体行为是社会行为的基础,通过研究个体行为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变迁。
符号互动主义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符号的交互和解释来构建的,通过研究人际互动和社会意义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变迁。
方法范式是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它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
定性研究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方式获取数据,并通过描述、解释和理解来分析社会现象。
定量研究注重对社会现象的统计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并通过统计模型和数学分析来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
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主题是社会结构、社会行动和社会变迁。
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制度,如社会层级、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等。
社会行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如社会心理、社会网络、社会动因等。
社会变迁研究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过程,如社会进步、社会变革、社会革命等。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形成是社会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社会学界对社会现象的共同认知和共同行动方向。
通过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社会学研究范式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本质问题,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依据。
同时,社会学研究范式也面临着挑战和变革,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社会学研究范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中。
研究范式的类型
研究范式的类型
研究范式是研究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模式或总体方法,它包括了研究的目标、方法、程序、标准等各个方面。
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和用途,研究范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实证研究范式:以实证数据为基础,通过量化方法对事实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
这种研究范式通常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2. 现象学研究范式:以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和解释现象的本质和特征,揭示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研究范式通常用于人文学科和哲学领域。
3. 解释研究范式:以解释为目的,通过对事实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揭示其内在的原因和规律。
这种研究范式通常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
4. 批判研究范式:以批判思维和社会变革为导向,对社会现象和制度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提出改革和革命的方案和策略。
这种研究范式通常用于社会科学和政治学领域。
5. 实践研究范式: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反思和总结实践经验,推进实践的深化和创新。
这种研究范式通常用于教育学和职业教育领域。
不同的研究范式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实践策略,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选择适合的研究范式来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
简析国际问题研究的三种范式
东方学的研究对象与现今国际问题研究最为接近,当年西方人依靠坚船利炮征服了世界,但它并没有进一步发展出扎实的学科基础,后来西方国家有切实的对外战略需要时,反而是其他学科起到更为重要的研究助推作用。
不同国家间的交往与纷争,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后,主权国家面临的最为重要的课题。
然而,我们现今熟悉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学科,没有任何一门学科(一级学科)是专为解决国际问题而设置的。
根据成型于19世纪末的学科分类系统,西方人对不同文明发展水平国家的研究有所区别。
西方认为,西方社会是最高级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以探寻西方社会内部的普遍规律为宗旨,而历史学主要研究它的“过去”,具有人文性质;东方古文明是第二个等级,如波斯、印度、中国、日本等,它们曾发展出辉煌的历史,但又不如西方那么先进,西方的东方学研究者学习它们的语言,关注文学与经典古籍的知识;最低等级的是原始部落,如美洲、澳洲或太平洋小岛等地的原始民族,西方人类学主要研究它们相对落后的原因。
这些学科中,东方学的研究对象与现今国际问题研究最为接近,当年西方人依靠坚船利炮征服了世界,但它并没有进一步发展出扎实的学科基础,后来西方国家有切实的对外战略需要时,反而是其他学科起到更为重要的研究助推作用。
那么,西方国家是如何利用这些学科来解决国际问题的呢?根据它们的路径,大约可分为三种范式,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国际问题研究的既有路径及其局限。
整体主义范式整体主义(holism)范式是指从人类学发展出来的范式。
“完整的文化”(a culture)是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核心理念。
这门学科从诞生初始,研究者便以勾勒原始部落的整体文化面貌为职志;后来人类学跨入现代文明国家进行研究,研究者仍试图从整体角度考察人的行为,没有改变其整体主义的主张,故称其为整体主义范式。
在20世纪初期,人类学依靠对异民族行为的解释能力,在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殖民地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时,研究人员被称为政府人类学家。
语文(心得)之三大范式:语文教学研究的新视角
语文(心得)之三大范式:语文教学研究的新视角在语文教学研究中,三大范式是指语言学范式、认知科学范式和社会语言学范式。
这三大范式从不同角度拓展了语文教学研究的视野,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研究方法。
语言学范式是研究语文教学中语言本质和语言规律的范式。
语言学研究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
在语言学范式下,我们可以从语音、语法、词汇等多个层面对语文教学进行研究。
例如,通过语音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语音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发音;通过语法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提升写作能力;通过词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认知科学范式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的范式。
认知科学通过研究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探索人们如何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法。
在认知科学范式下,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发现,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采用概念图等认知工具,帮助学生组织和整合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社会语言学范式是研究语言在社会交际中意义和功能的范式。
社会语言学研究帮助我们理解语言和社会的密切关系,通过探索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应用和变化,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
在社会语言学范式下,我们可以关注语言使用者的身份、角色和话语特点,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交际能力。
例如,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方言和口音特点,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通过研究社交语言规范,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意识和礼貌用语,提高交际能力。
三大范式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指导语文教学。
语言学范式帮助我们把握语言本质和规律,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认知科学范式关注学习和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社会语言学范式关注语言使用和社交意义,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交际能力。
三种法学研究范式
三种法学研究范式
在法学研究中,存在着不同的研究范式,这些范式有助于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探究法律问题。
下面介绍三种常见的法学研究范式。
一、传统法学研究范式
传统法学研究范式是指以法律规范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强调对法律文件、法律条款、案例等法律规范形式的研究。
这种研究范式注重法律规范的逻辑分析和解释,通过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和运用,推导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
这种研究方法侧重于对法律现象的描写,对于法律规则的制定和应用具有指导性。
二、比较法学研究范式
比较法学研究范式是指以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法律制度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等因素。
比较法学研究范式注重对不同法律制度的比较,寻找其背后的共性和差异,这种研究方法可以为改进和完善本国法律制度提供参考。
三、法律社会学研究范式
法律社会学研究范式是指以社会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法律规范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和效果。
这种研究范式注重对法律规范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进行探讨,通过对社会实践中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法律规范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探讨法律规范如何影响社会变革和发展。
总之,不同的法学研究范式各有侧重,可以为法学的发展提供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也可以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多种途径。
四种研究范式
四种研究范式
研究范式是指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和方式。
四种研究范
式包括:
1.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基于经验观察和实证分析的研究
范式。
它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方法所获得的可观察的数据才是可靠的,
而其他形式的知识则不可信。
研究者在实证主义范式下,通常会进行
量化研究和实验研究。
2. 解释主义:解释主义是一种基于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研究范式。
它认为人类思维和行为背后存在着各种文化、社会和历史因素影响,
而这些因素不容易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
因此,研究者在解释主义
范式下,通常会进行质性研究和案例研究。
3.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研究范式。
它认为
人是社会的核心,所有社会问题和现象都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去研究。
因此,研究者在人本主义范式下,通常会进行人文研究和实证研究。
4. 批判主义:批判主义是一种批判社会现象和权力关系的研究
范式。
它认为社会存在着权力和不平等,需要对这些不公平现象进行
揭露和剖析。
因此,研究者在批判主义范式下,通常会进行文化批判
研究和政治经济学研究。
胡适常用的研究范式
胡适常用的研究范式介绍胡适(1891-1962),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和改革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胡适在自己的研究中常常运用一些特定的研究范式,以帮助自己整理思路、加深理解并产生新的见解。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个胡适常用的研究范式。
一、归纳法1. 概念介绍归纳法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特定的个别现象,总结出一般规律性的结论,以此推断和解释更为广泛的现象。
在胡适的研究中,归纳法常常被用来整理分类和归纳复杂的事物。
2. 过程描述归纳法常常包括以下步骤: 1. 收集个别现象的数据和信息。
2. 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
3. 总结出一般规律性的结论。
4. 验证规律性结论的普适性。
3. 例子以胡适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为例,他通过收集大量古代文化的例子,整理和分类这些例子,发现了一些普遍的文化规律,如儒家文化的崇尚中庸、道家文化的追求自然等。
通过这些归纳,胡适得出了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一般结论,并运用这些结论进行文化改革和现代化的推进。
二、演绎法1. 概念介绍演绎法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通过已知的一般原理和规则,推导出适用于具体情况的结论。
在胡适的研究中,演绎法常常用来分析和解释特定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过程描述演绎法常常包括以下步骤: 1. 确定一般原理和规则。
2. 已知条件和前提。
3. 通过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结论。
3. 例子以胡适对教育改革的研究为例,他首先确定了一般原理,如追求自由、促进个性发展等。
然后,他分析了中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如僵化、死板等。
最后,通过演绎法的推理,胡适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如推崇实用主义教育、倡导个性发展等,以提高中国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比较法1. 概念介绍比较法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以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事物的方法。
在胡适的研究中,比较法常常用来探讨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等之间的异同,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2:教育科研的三大范式
“她就是美神维纳斯的化身,符合所有美的 标准” “她确实很美,但是应该还有其它类型的 美女” “在我心中,我的女朋友才是最美的” “她的美是媒体操作的结果,反映了时下 的流行消费文化”
本体论: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认识论: 研究者与被研究的关系 价值论:研究有什么价值 语言修辞:研究报告语言是怎样的? 方法(演绎的,还是归纳的?)
2.研究者的角色
价值中立 研究人员应尽可能把自我意识排除在收集资料和报告研究成果的 过程之外。
3.研究的焦点
科学验证
后实证主义——卡尔· 波普尔(Karl Popper) 科学知识是一种猜想。 科学陈述不能被证实而只可能被证伪。
二、建构主义或诠释学
事實是多元、主觀的,是主客体互动建构起来的 狄尔泰“我们对自然进行说明,对精神进行理解” 海德格尔:理解作为一种本体论的活动。他提出了“解释学循环”这一著名 理论,认为解释者对被解释对象的“认识预期”是待解释的意义的一个 部分,理解活动的完成因而依赖于理解的“前结构”,即一组在理解之 前业已存在的决定理解的因素。于是,这一基本“循环性”始终存在于 “前结构”与解释者的“情境”之间。 伽达默尔:人的存在局限于传统之中,其认识会有不可避免的"偏见"。人类 历史由传统的各种力量积累而成,他称之为"效果史"。
美的觀點
她就是美神的化 身,符合永恆美 的標準
她確實很美,但是 應該還有其他類型 的美女
她的美是媒體操作 的結果,反映了時 下的流行消費文化
在我心中,我的 老婆/女友最美
關心的面向
檢驗林志玲是否 符合永恆、客觀 美的標準與定義
發現林志玲之外, 其他美的類型
三种研究范式
三种研究范式
三种研究范式一般指的是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
定量研究: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学和统计学的工具来分析和解释数据,从而得出研究结果。
定量研究通常注重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以此来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趋势。
定性研究: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深入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手段来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态度和经验。
定性研究注重对研究对象的主观感受和观点的深入了解。
混合研究:这种方法是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运用两种方法来获取更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结果。
混合研究可以同时考虑定量和定性的角度,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研究问题。
这三种研究范式各有其优缺点,选择哪种范式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者的需求。
教育研究应该有三种范式
教育研究应该有三种范式在与科学学科教师、技术学科教师交流学科教学课题方案、学校校本拓展课程设计和实施时,讨论到了“设计思维”和“工程思维”的问题,让我联想到了科研研究的三种范式:理论思维范式的研究、技术思维范式的研究、工艺思维范式的研究。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中,应该是可以而且也应该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有必要区分理论思维(理论设想)、技术思维(技术方案)、工艺思维(具体工艺,)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
而当前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我认为与我们的教育科学研究中以理论思维取代了技术思维、工艺思维有关。
理论思维范式的重点在是理论设想,是以纯粹的逻辑过程对现实的一种观念性的推测和构建,它有着很强的理想化倾向。
虽然非常的美好、美妙,但是却是很难实施的。
因为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理论思维中所构想的理想化的条件的。
技术思维范式或是技术方案,往往是根据理论设想,对理论转化为具体操作方案作的一种设想,它在理论与现实条件之是架起了一座桥梁,从操作的角度讨论理论指导下的“怎么做”的思路和方法,它具有了实施的可能性。
但是还不可能对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偶然因素、具体困难作出非常完整的考虑,所以,它还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操作的东西。
工艺思维范式或是具体执行方案,是在理论思维指导下,把技术方案与当下场景中的现实条件结合起来以后,形成的当下的在场的操作方案和模式,是一种具有设计思维和工程思维的特点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这才是实践者可以直接运用于实践过程的东西,可以迁移理论和技术,形成真正的产品的“做法”。
在目前的教育研究和其他人文学科研究中,理论设想是研究得比较充分的,而后两者是相对缺乏的,工艺思维范式几乎没有,这就影响了理论的运用,影响了理论成果、研究结论的实际效用。
要改进这一现象,我觉得教育研究应该借鉴心理咨询研究和实践的方法,加强技术性的、工艺性的研究,用工艺思维的范式去完成教育研究中的“最后一公理”的任务。
教育研究的三种理论范式
解释或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世界是个体社会性建构的实在。 2、教育研究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双向互动的 过程。 3、教育研究不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客观反 映,而是研究者主动建构甚至是创造的结果。 4、研究者的价值涉入(重负)是显性的,实 际存在的。 5、教育研究是理解的过程。 6、教育研究是意义探寻的过程。
后实证主义关于实证观点的修正: 1、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完善的、有局限的。 2、研究者的理论、假设、知识背景难以脱离被 研究者的影响,难以保持价值中立。 3、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直接用于社会现象的研 究。 4、科学研究是一种渐近的过程,不能完全认识 客观世界。 5、实证研究是有效的,但不是唯一的,也不一 定是最佳的。
解放主义的基本观点: 1、研究是为压迫者获解放的事业。 2、教育研究作为男性者的事业,需从女性者 的观点,或女性者的体验中重新审视。 3、关注弱者,走向边缘是每一个研究者的道 德责任。 4、教育中的性别、种族、阶级方面的差异是 人为造成的,而不是本身固有的。 5、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6、被研究者理应成为研究的合理参与者。
教育研究的范式有必要区分理论范式 和操作范式。理论范式是指研究的前提 性设定;操作范式是指研究共同体实际 的操作规程。 理论范式是方法论性质的。 操作范式是具体研究方法层次的。
事实上理论范式是操作范式的前提性 承诺,有可能的是:研究者在操作时, 缺乏理论前提 的意识,这也是缺乏方法 论或元方法反思的表现,然而操作范式 的前提性承诺是本体性的,即理论范式 先在地预设于操作范式之中。
Emancipatory/Critical Action research Feminist research Transformative research field experiment intervention study nonobstrusive stud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教育研究三大范式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潘茂明内容摘要在教育研究的发展进程中,研究范式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革,同时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它的发展。
不可否认,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和解释主义这当今教育研究三大范式所着眼于教育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它们各自擅长于解决不同的问题。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三大范式的特点,理顺它们的共性,旨在于使读者能理解并合理使用这三大范式。
关键词实证主义批判主义解释主义一、前言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的教育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从融于哲学之中到自成体系的风雨历程,在2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研究范式的发展与革新始终是推动教育研究向前迈进的基础动力,而在教育科学日益分化和融合的今天,对教育研究中最基础的构成——研究范式做一番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教育研究范式的界定“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即为学科的科学群体所认同,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须形成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
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研究,它的研究范式即是指教育科学的研究群体对本群体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的共同认识。
需明确的是,本文所涉及的教育研究范式是与教育研究活动相关的范式,不包含与具体学科内容有关的方面,仅对教育研究过程、方法意义上的范式进行探讨。
(二)当今三大研究范式毋庸置疑,自西方教育教育理论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梳理各个时期的关于教育研究范式的观点有很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opkewitz(1984)的教育研究科学研究范式分类:经验分析科学、符号科学与批判科学,这是直接受Hanbermas(1968)的认识兴趣分类的启发的结果。
当代一些学者则主张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实用主义、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研究范式。
Cohan等人建立在人们的“知识的质疑,认识,获得途径,传播方式的研究”这一认识层面上的,等分化出:实证的,规范的,解释的,自然的及批判的这三个进行科学研究的范式。
但若从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及影响范围来看,笔者认为教育研究范式形成至今主要有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三个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
二、教育研究三大范式的特点(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圣西门的学生兼秘书孔德。
孔德不仅建立了实证哲学体系,而且致力于将实证的科学精神贯彻到一切知识领域之中。
他主张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诸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等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认为只有将实证精神贯彻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才能为社会改造和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实证主义的推动下,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也开始引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把自己的理论看成是统摄一切科学的“科学哲学”,主张用实证方法取代抽象思辨,认为可观察的事实是唯一不证自明的知识。
这种以追求自然科学化为特征,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范式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一大批学者投身于教育实验、教育测量,使得传统的哲学——思辩的理论教育学改变为科学的教育学。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在本体论上,坚持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各种教育现象,作为事实可做抽离式研究。
在认识论上,表现出机械的客体中心论或机械的反映论,认为认识就是对客体的直观和机械的反映。
它强调客观事实独立于认识主体之外,主体、客体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实体,主体可以通过对一定工具的操作而获得对客体的认识。
在对客体的认识上,实证主义认为,现象必须是可以被经验地感知的,一切概念必须还原为直接的经验,理论的真理性必须由经验来检验。
对事物的研究就是要寻求事物间因果关系,以建立规律性的知识体系。
在方法论上,则设定方法可以独立于对象,具有普遍性,同时强调量化的必要。
实证主义在教育研究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活动的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是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合理性的前提。
教育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它虽然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意识的活动,但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所制约,表现出普遍性,这就要求教育研究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论,研究教育活动中普遍的规律和共同使用的操作技术、方法和模式。
2.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是以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程序。
尤其以量化来处理教育现象。
教育研究的量化过程与自然科学的程序基本一致,一般有三个步骤:一是以观察、调查、实验等为手段收集可信度较高的研究数据;二是依据所获得的数据资料,对假设进行检验;三是根据假设检验的结果提出并构建新的理论。
3.坚持教育研究中的价值中立。
实证主义认为,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排除先入为主的判断或已有的价值取向,只对客观事物进行“纯客观”的描述,只有这样才能不偏不倚地揭示事实(或变量)之间的关系。
4.教育研究的任务是建立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把教育当作客观事实来考察,回答教育“是什么”,通过调查、归纳、实验、统计等方法形成规律性知识。
因此,教育科学对教育活动只具有解释和说明的性质,不具有规范、指导的功能。
(二)解释主义研究范式l9世纪中叶,面对自然科学对人文科学的侵袭,德国的文化哲学家狄尔泰、历史学家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等一批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开始和自然科学斗争,为人文科学争取独立的地位。
他们认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着巨大的差异,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自然是僵死的、无意识的;而人文科学研究人、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创造物。
所以,狄尔泰指出人文科学不能“套用”和“移植”自然科学的方法论。
这样,“理解”构成了不同于自然科学“说明”的人文科学独特的方法论的核心。
狄尔泰提出的“我们对自然进行说明,而对精神生活进行理解”的旗帜,奠定了理解作为人文科学方法论的根基。
到后期,随着胡塞尔现象学的形成,经海德格尔、加达默尔进一步的扬弃,不仅把理解当作一种思维方式,而且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把它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强调“理解”不只是对文本的理解,具有普遍性。
“理解”成为解释学的核心方法。
理解不是对客观知识的说明,而是人生经验的表达方式,它卷入了人的情感、态度和体验,把握生命表现中的意义,是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文本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
与实证主义相反,在本体论上,解释主义研究范式反对实证主义的原子论。
反对对人及其生活进行孤立的考察,而强调一种整体观和相互联系的观点。
它假定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为,研究不是只看行为的表现,而要揭示行为背后的意义,形成共识性的理解,而不是揭示行为发生的刺激一反应关系。
在认识论上,认为研究主体与客体分离是不可能的,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互为主体、相互渗透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体和客体在互动的关系中对客体的重新解读和建构。
因此,在方法论上,它特别强调研究者深入到现场,在尽可能自然的环境下和被研究者一起生活,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对他们自己所使用的方法进行深刻的反省,注意自己和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对被研究者的意义解释系统进行再现和建构。
在教育研究中,二战后兴起的德国文化教育学流派继承了狄尔泰的思想,他们反对那种不顾“人的整体事实”,不从“整体的人”出发的所谓教育研究的科学性,认为这无异于以一种僵化的尺度去测量充满生命活力的对象。
他们主张从人的历史和存在分析人手,去对人的精神、心灵等内在世界加以体验、理解和诠释。
本世纪2O年代以后,以斯普朗格、李特、福利特纳、鲍勒诺夫为代表的文化教育学派坚持了解释主义研究范式。
成为了继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之后的又一影响较大的研究范式。
解释主义研究范式在教育研究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活动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人为活动,具有主观性和价值性。
教育活动因主观价值和客观条件不同而千差万别,难以重复,具有情境性和复杂性。
教育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物质世界,而是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教育活动是自为人的活动,因而教育的世界是主观的世界,人文的世界,意义的世界。
教育研究任务就是要揭示世界中的意义,通过体验、表达、理解这种“解释学的循环”把生命推向更丰富、更深刻的发展阶段。
2.解释主义研究范式反对实证主义研究把整体的教育现象加以肢解、分析。
而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把教育现象中人的行为和事件同所处的各种关系结合起来加以考察。
以揭示教育行为背后所蕴涵的价值和意义。
3.解释主义研究范式对教育研究中人种志研究、质的研究、叙事研究、田野研究、现象学方法等产生重大影响。
解释主义研究范式所关注的通常是学校内部微观环境中的问题,是教育情境中的特殊性,研究者本人常常作为研究的工具,发挥研究者的“前见”在研究中的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带着自己的“前见”积极参与其中,与被研究者和文本积极进行对话、交流,形成研究者的阐释意图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循环互动,追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达到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视域融合”,形成新的交融的视域。
4.教育研究的主题不在于外显的教育行为和现象,而在于教育行为所蕴涵的生命意义。
重视被研究者的生活史和环境对它的影响,重视教育行为的个体性和情境性。
解释主义研究范式是不同于哲学思辩研究自上而下的研究,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
它不同于实证主义冷冰冰的“纯客观研究”,而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研究。
5.教育研究的目的。
不只是要从客观量化的研究中来了解事实,它更重要的在于了解和解释这些事实背后的意义。
以此作为批判、改进和超越不合理的教育现象的基础。
(三)批判主义研究范式批判理论本身是在对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
批判主义的社会学理论来源于黑格尔的辨证哲学、马克思的批判哲学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姆、卢卡奇、葛兰西、科尔什。
批判理论并不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社会学理论, 而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社会哲学或是社会理论。
批判理论认为,实证主义把一切现存的东西都当成事实加以接受,排除了思维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实际上起着维护现实的消极作用。
解释主义虽然强调了人的主体意识,但只是着眼于重现或体验过去的情景,而没有着眼于批判。
和解释主义一样,批判理论也认为主体和客体不可分离,但和解释主义不同的是,它不认为主体只是在互动关系中了解和认识客体,而认为由于主客体双方都有可能受到社会不公正意识形态的压抑,研究应该是一个主客体共同演化成长,摆脱虚假意识,达到知识领悟的过程。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它肯定“理解”的意义和价值,但又不至于此,而要以批判的反省来代替生命经验的重构。
因此研究者不仅仅只是尊重被研究者的意见,而且应该让被研究者参与到研究之中,为双方自身的解放乃至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努力。
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上, 批判理论认为, 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实践, 而社会实践是对社会中不合理现象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