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模拟基元反应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实验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学时:96/64课程学分:2适用专业(专业类):化学化工类-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一、实验的目的和任务物理化学实验包括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性质与胶体化学四部分。

1、学习并了解物理化学实验基本知识,正确掌握并熟练应用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通过一学年的物理化学实验学习,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正确理解。

3、训练学生归纳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和书写科学实验报告的能力。

4、通过研究性、综合型实验,使学生得到科学实验的综合训练,培养研究和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本领及科研能力。

5、通过实验培养以下能力:(1)学会正确地使用手册、工具书,培养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能力。

(2)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取得正确可靠的实验结果,获得用实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3)观察现象,分析判断,逻辑推理的能力。

(4)选择试剂、仪器、实验方法和初步具有设计实验的能力。

6、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三、教材及参考资料教科书:《物理化学实验》,孙尔康、徐维清、邱金恒,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参考书:1、《物理化学》(第四版),付献彩、沈文霞、姚天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物理化学实验》顾良证、武船昌、岳瑛、孙尔康、徐维清,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化学实验基础》孙尔康、吴琴媛、周以泉、陆婉芳等,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4、《物理化学实验》,蔡显鄂、项一非、刘衍光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物理化学实验(修订本)》,北京大学化学第物理化学教研室,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6、《物理化学实验》(第二版),罗澄源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7、《物理化学实验》,J. M. 怀特著,钱三鸿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四、说明1.本教学大纲从2005级学生开始使用。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一二参考模板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一二参考模板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一二参考模板一、实验目的计算机基础实验一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二则侧重于加深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实验环境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每台计算机均安装了 Windows 操作系统,并配备了常用的办公软件、编程工具和网络浏览器等。

实验室还提供了稳定的网络环境,以便进行网络相关的实验操作。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实验一1、计算机硬件的认识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观察主板、CPU、内存、硬盘、显卡等硬件设备的外观和接口。

了解各硬件设备的主要功能和性能指标。

2、操作系统的安装与设置使用安装光盘或 U 盘启动盘,安装 Windows 操作系统。

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如用户名、密码、日期时间等。

安装驱动程序,确保硬件设备正常工作。

3、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打开 Word 软件,进行文档的创建、编辑、排版和保存。

使用 Excel 软件进行表格的制作、数据计算和图表绘制。

利用 PowerPoint 软件创建演示文稿,添加文字、图片、动画等元素。

(二)实验二1、计算机网络基础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分类和拓扑结构。

学习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和 DNS 的概念和设置方法。

通过命令提示符(CMD)窗口,使用 Ping 命令检测网络连通性。

2、网络服务与应用配置 Web 服务器和 FTP 服务器,实现网页的发布和文件的上传下载。

学会使用浏览器访问网页、搜索信息和下载文件。

了解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注册邮箱并进行邮件的收发。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实验一1、硬件认识方面,学生能够准确识别计算机的主要硬件设备,并对其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对于一些较新的硬件技术和性能参数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2、操作系统的安装和设置过程较为顺利,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但在驱动程序的安装过程中,少数学生遇到了兼容性问题,需要通过更新驱动或寻求技术支持解决。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范本)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范本)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篇一‎:‎‎‎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1)‎X X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导论‎项目‎名称‎操作系‎统与工‎具软件‎学‎院专‎业‎无指‎导教师‎报‎告人‎学号‎实验‎时间‎提交时‎间‎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i nd‎s或L‎i nu‎x的基‎本操作‎;‎ 2‎.掌握‎文件管‎理、磁‎盘管理‎以及控‎制面板‎设置;‎‎3.‎熟悉汉‎字输入‎法以及‎金山打‎字软件‎的使用‎;‎ 4‎.了解‎i nd‎s注册‎表管理‎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5.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验内容‎与方法‎‎1.‎了解i‎n ds‎的启动‎和关闭‎,桌面‎的组成‎,窗口‎的组成‎和操作‎,鼠标‎及其操‎作,菜‎单与对‎话框,‎应用程‎序的切‎换,任‎务栏和‎?开始‎?菜单‎。

‎ 2‎.了解‎?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懂得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会磁盘‎清理,‎格式化‎磁盘,‎会备份‎和系统‎还原以‎及虚拟‎内存的‎设置和‎控制面‎板的鼠‎标设置‎、系统‎日期和‎时间、‎桌面背‎景及屏‎幕保护‎的设置‎、会安‎装与卸‎载应用‎程序、‎多用户‎环境的‎设置、‎文件夹‎共享的‎设置、‎汉字输‎入法的‎设置。

‎‎3.‎了解安‎装汉字‎输入法‎,添加‎或删除‎汉字输‎入法,‎输入法‎的选择‎,输入‎法的快‎捷键设‎置以及‎智能A‎B C输‎入法的‎使用和‎了解金‎山打字‎软件的‎启动及‎其窗口‎,打字‎教程,‎英文打‎字,拼‎音打字‎,速度‎测试,‎个人管‎理。

‎‎4.‎了解注‎册表基‎本结构‎,使用‎注册表‎,备份‎与还原‎注册表‎信息和‎会使用‎压缩软‎件、A‎d be‎Ac‎r ba‎t、虚‎拟光驱‎。

电子‎图书浏‎览与制‎作工具‎。

‎三‎、实验‎步骤与‎过程‎一.‎ 1‎.in‎d s的‎启动与‎关闭‎⑴in‎d s的‎启动‎连接计‎算机的‎电源,‎打开电‎源,安‎装了i‎n ds‎的计算‎机就会‎自动启‎动,计‎算机将‎显示欢‎迎的界‎面,之‎后将看‎到in‎d s的‎桌面。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计算机基础实验则是我们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基石。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的运作原理、编程语言的使用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构建。

本文将对我在计算机基础实验中所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分享。

实验内容一: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在第一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实际拆卸和组装了一台计算机,并了解了各个硬件的功能和作用。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如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等。

这使我们对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内容二:Python编程语言在第二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一种常用的编程语言——Python。

通过编写简单的代码,我们熟悉了Python的基本语法和函数。

Python的简洁和易读性使其成为了开发者的首选语言之一。

我们还学习了Python的常用库,如NumPy和Pandas,使我们能够更高效地处理数据和进行科学计算。

实验内容三:计算机网络与网络编程在第三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网络编程的基础知识。

我们了解了常见的网络协议,如TCP/IP和HTTP,以及网络拓扑结构和局域网的设置方法。

通过编写简单的网络程序,我们掌握了网络通信的基本操作和数据传输的原理。

这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互联网的工作原理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实验内容四:Java编程语言最后,我们学习了另一种常用的编程语言——Java。

Java是一种功能强大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级应用和大型系统的开发。

通过实践,我们熟悉了Java的语法、类和对象的概念,以及常用的开发框架和工具。

Java的跨平台特性使其成为了跨平台开发的首选语言。

结语通过计算机基础实验,我们对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MS计算模拟实验报告参考模板

MS计算模拟实验报告参考模板

固体结构及电子态计算模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际操作初步地了解和掌握Materials Studio,特别是其中的Dmol3和Castep模块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步骤。

通过学习Materials Studio软件,能够自己独立地进行简单的固体结构模型的构造和相关电子结构的计算和分析。

二、实验原理第一性原理的理论计算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和相对论效应,在第一性原理的发展过程中,相继提出了变分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Hartree-Fock近似、Slater 矩阵、关联相互能、密度泛函理论以及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等。

其基本思路就是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多原子构成的实际体系理解为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多粒子系统,运用量子力学等基本的物理原理最大限度地对问题进行“非经验”处理。

密度泛函理论现在已经成为计算凝聚态物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并被广泛应用于原子、分子、团簇、固体和表面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的计算。

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使得计算物理成为可能。

依靠高性能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市场上研发出了很多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尤其是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的软件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Materials studio。

其模块中的Dmol3程序是一个先进的密度泛函框架下的量子力学程序,它不仅可以模拟固体、表面、低维体系,而且能够模拟气相和液相。

它可以计算体系的能量,能带结构,态密度,磁性等。

三、实验主要步骤⑴建立α石英晶体:①选择P3221空间群;②确定晶格参数;③加入Si和O原子,确定相关参数;⑵AlAs半导体能带结构及相关计算①导入AlAs半导体结构,并选择单胞;②在Dmol3模块中选择Calculation,设置能带结构计算的相关参数;③计算完毕,选中得到的*.xsd文件;④在Dmol3没款中选择analysis,选择Band structure后点击View,得到能带图;⑤同理可以计算AlAs的电子态密度、电子密度等。

四、数据分析及实验结果展示图为α石英晶体,其中黄色+是硅原子,红色+是氧原子。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二)2024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二)2024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二)引言:本文是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的第二部分,旨在探讨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实验结果的总结。

概述:本报告将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回顾实验的目标和背景。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设计和实施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将分析实验结果以及它们对我们的研究和学习的意义。

正文:1. 实验的目标和背景- 介绍实验的背景,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前人研究成果。

- 解释实验的目标,即我们尝试解决的问题或验证的假设。

2. 设计和实施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详细描述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

- 解释实验中使用的软件和硬件工具。

- 介绍实验的实施过程,包括数据收集和实验参数设置等。

3.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列举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分析这些问题对实验结果的可能影响。

- 提供针对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4. 实验结果的分析及意义- 呈现实验所得到的主要结果。

- 解释这些结果与实验目标之间的关系。

- 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局限性。

5. 总结- 对实验进行全面总结,包括实验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 讨论实验中存在的局限性和可能的改进空间。

-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总结:通过实验过程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 (在这里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果)。

此外,对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我们认为...... (在这里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改进空间)。

通过本报告的详细阐述,我们深入了解了实验的目标和背景,并详细描述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我们还提出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基本模型机系统实验报告

基本模型机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原理,熟悉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2. 掌握基本模型机的搭建方法和调试技巧。

3. 通过实验加深对计算机指令系统、微程序控制器和存储器等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硬件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软件则是指挥计算机完成各种任务的程序。

本实验通过搭建一个基本模型机,模拟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原理。

三、实验环境1. 实验设备:基本模型机实验箱、连接线、电源、计算机等。

2. 实验软件:Dais-CMH/CMH计算器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

四、实验内容1. 搭建基本模型机(1)根据实验箱的说明,将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硬件连接好。

(2)连接好电源,确保各部分电路正常工作。

(3)使用Dais-CMH/CMH计算器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编写控制程序,实现基本模型机的运行。

2. 调试基本模型机(1)检查硬件连接是否正确,确保电路无短路、断路等问题。

(2)编写控制程序,实现基本模型机的指令系统。

(3)通过调试,使基本模型机能够按照预期的工作流程运行。

3. 实验步骤(1)搭建基本模型机1)将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硬件连接好。

2)连接好电源,确保各部分电路正常工作。

3)使用Dais-CMH/CMH计算器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编写控制程序,实现基本模型机的运行。

(2)调试基本模型机1)检查硬件连接是否正确,确保电路无短路、断路等问题。

2)编写控制程序,实现基本模型机的指令系统。

3)通过调试,使基本模型机能够按照预期的工作流程运行。

4. 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通过搭建和调试基本模型机,成功实现了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过程,包括取指、译码、执行、存储等步骤。

(2)实验分析1)通过实验,加深了对计算机基本组成和原理的理解,认识到硬件和软件的紧密关系。

2)掌握了基本模型机的搭建方法和调试技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模拟实训计算机实验报告

模拟实训计算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模拟实训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景,帮助学生熟悉计算机应用环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1. 实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工具。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本实验模拟了一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场景,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登录企业信息管理系统;(2)完成信息录入、查询、修改、删除等基本操作;(3)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4)进行系统设置和优化。

2. 实验环境(1)操作系统:Windows 10;(2)浏览器:Chrome;(3)实验软件: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模拟)。

3. 实验步骤(1)登录企业信息管理系统1)打开浏览器,输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地址;2)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3)进入系统主界面。

(2)信息录入1)在主界面左侧导航栏选择“信息录入”模块;2)根据提示填写相关信息,如姓名、性别、部门、职位等;3)点击“保存”按钮,完成信息录入。

(3)信息查询1)在主界面左侧导航栏选择“信息查询”模块;2)根据需要输入查询条件,如姓名、部门等;3)点击“查询”按钮,查看查询结果。

(4)信息修改1)在查询结果中找到需要修改的信息;2)点击“修改”按钮,进入修改页面;3)修改相关信息,点击“保存”按钮。

(5)信息删除1)在查询结果中找到需要删除的信息;2)点击“删除”按钮,确认删除。

(6)数据统计和分析1)在主界面左侧导航栏选择“数据统计”模块;2)根据需要选择统计指标,如部门人数、职位分布等;3)查看统计结果。

(7)系统设置和优化1)在主界面左侧导航栏选择“系统设置”模块;2)根据需要调整系统参数,如用户权限、界面风格等;3)优化系统性能。

4.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模拟实训实验,我们掌握了以下技能:(1)熟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2)提高了信息录入、查询、修改、删除等基本操作能力;(3)学会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4)了解了系统设置和优化方法。

计算机模拟基元反应数据处理

计算机模拟基元反应数据处理
60 50 40 平均产物 30 能量/ev 20 10 0 0 1 2 v 3 4 平均产物平动 能<Et> /eV 平均产物转动 能<Er>/ eV 平均产物振动 能<Ev>/ eV
产物能态分布—v 图像
100% 90% 80% 70% 60% 各能量所占 50% 比例 /eV 40% 30% 20% 10% 0% 0 1 v 2 3
4
产物能态分布—J 图像
100% 90% 80% 70% 60% 各能量所占 50% 比例 /eV 40% 30% 20% 10% 0% 0 1 J 2 3
平均产物振动能<Ev> 平均产物转动能<Er> 平均产物平动能<Et>
6. 振动能对反应几率的影响
Et(0)=0,J=0时,产物能量—v 图像
1
R—t 曲线
1. A 与 BC 发生有效碰撞,生成 AC 和 B
2. A 与 BC 发生碰撞,但不是有效碰撞,没有反应
3. A 与 BC 未发生碰撞,没有反应
2
作图
1. 相对平动能对反应几率的影响
相对平动能—反应几率图像
0.6 0.5 0.4 反应几率Pr 0.3 0.2 0.1 0 0 1 2 3 4 5 6 7 Et(0)/eV
3
4. 相对平动能对反应几率的影响
产物能量—反应物平动能 图像
35 30 25 平均产物能量 /eV 20 15 10 5 0 0 2 4 Et(0)/eV 6 8 平均产物平动能 <Et> 平均产物转动能 <Er>
产物能态分布—Et(0) 图像
100% 90% 80% 70% 60% 各能量所占 50% 比例 /eV 40% 30% 20% 10% 0% 2 4 Et(0)/eV 6

计算机数值模拟实验报告

计算机数值模拟实验报告

计算机数值模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数值模拟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特定的物理或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深入理解其内在机制,并预测其行为和结果。

二、实验原理计算机数值模拟是基于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来求解问题的一种手段。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利用了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和有限差分方法(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有限元方法将求解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小单元,通过对每个单元的分析和组合,得到整个区域的近似解。

而有限差分方法则是通过对微分方程进行离散化,将其转化为差分方程,然后进行求解。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问题描述本次实验选择了一个热传导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考虑一个长方体金属块,其长、宽、高分别为 L、W、H,初始温度为 T0 。

金属块的一侧保持恒温 T1 ,其余侧面绝热。

我们需要求解在一定时间内金属块内部温度的分布情况。

(二)数学模型根据热传导定律和能量守恒原理,可以建立如下的偏微分方程:∂T/∂t = k(∂²T/∂x² +∂²T/∂y² +∂²T/∂z²)其中,T 为温度,t 为时间,k 为热传导系数。

(三)数值离散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上述偏微分方程进行离散化。

在空间上,将金属块划分为均匀的网格,网格间距为Δx、Δy、Δz 。

在时间上,采用显式或隐式的时间积分方法。

(四)编程实现使用 Python 语言编写数值模拟程序。

定义网格参数、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和热传导系数等参数。

通过循环计算每个网格点在不同时间步的温度值。

(五)结果分析运行程序后,得到不同时间点金属块内部的温度分布数据。

通过绘制温度云图和温度曲线,直观地展示温度的变化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温度分布云图在不同时间点,金属块内部的温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梯度。

靠近恒温侧面的温度逐渐升高,而远离恒温侧面的温度变化相对较慢。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关键概念和组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增强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认识和掌握能力。

具体包括:1、了解计算机内部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

2、熟悉计算机指令的执行流程和数据的传输方式。

3、掌握计算机存储系统的组织和管理方法。

4、培养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硬件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使用的设备包括计算机、逻辑分析仪、示波器以及相关的实验软件和工具。

三、实验内容1、运算器实验进行了简单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如加法、减法、与、或等操作。

观察运算结果在寄存器中的存储和变化情况。

2、控制器实验模拟了指令的取指、译码和执行过程。

分析不同指令对计算机状态的影响。

3、存储系统实验研究了内存的读写操作和地址映射方式。

考察了缓存的工作原理和命中率的计算。

4、总线实验观察数据在总线上的传输过程和时序。

分析总线竞争和仲裁的机制。

四、实验步骤1、运算器实验步骤连接实验设备,将运算器模块与计算机主机相连。

打开实验软件,设置运算类型和操作数。

启动运算,通过逻辑分析仪观察运算过程中的信号变化。

记录运算结果,并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

2、控制器实验步骤连接控制器模块到计算机。

输入指令序列,使用示波器监测控制信号的产生和变化。

分析指令执行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状态转换。

3、存储系统实验步骤搭建存储系统实验电路。

进行内存读写操作,改变地址和数据,观察存储单元的内容变化。

分析缓存的替换策略和命中率的影响因素。

4、总线实验步骤连接总线模块,配置总线参数。

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观察总线的仲裁过程。

测量数据传输的时序和带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运算器实验结果加法、减法等运算结果准确,符合预期。

逻辑运算的结果也正确无误。

观察到在运算过程中,寄存器的值按照预定的规则进行更新。

分析:运算器的功能正常,能够准确执行各种运算操作,其内部的电路和逻辑设计合理。

2、控制器实验结果指令能够正确取指、译码和执行,控制信号的产生和时序符合指令的要求。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文件的复制、移动、删除;2.掌握文件的重命名、属*的设置;3.掌握文件的查找;4.掌握文件夹选项*作。

5.通过控制面板查看和修改主要输入/输出设备的设置;6.查看和修改系统基本配置信息。

7.通过用户管理设置,使计算机为多人合用,同时管理员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其它用户的*作权限;8.通过对计算机的环境设置,优化计算机的*能,加强用户的计算机安全意识,提高计算机病毒应对能力。

二、实验任务1.查找文件“notepad.exe”,在D盘上以自己的学号为名建立一个新的文件夹,在此文件夹内建一名为“记事本”的文件夹,将文件“notepad.exe”复制到“记事本”文件夹下面,属*修改为“只读”,然后在桌面上创建“notepad.exe”文件的快捷方式。

2.显示“我的文档”文件夹下所有文件的扩展名。

3.修改鼠标、显示器、输入法的设置。

4.显示系统硬件配置信息。

5.添加/删除程序。

6.添加、删除用户,修改用户信息。

7.修改虚拟内存设置,优化计算机*能三、实验检查内容1.是否在E区建立以自己学号为名的文件夹2.是否在学号文件夹中创建名为“记事本”的文件夹3.是否将“notepad.exe”文件复制到“记事本”文件夹中4.“notepad.exe”文件的属*是否修改为“只读”5.是否在桌面上创建“notepad.exe”文件的快捷方式6.是否显示文件的扩展名7.修改鼠标处于“正常选择”状态的显示图形8.修改显示器的分辨率9.设置CTRL+SHIFT+1为某种中文输入法的热键10.设置Windows系统在“关闭程序”事件时的声音11.查找本机CPU的频率12.写出本机网络适配器的名称13.添加一个以自己学号为名的用户14.将虚拟内存设置到D区,最大值为1GB。

计算机实训实验报告范文

计算机实训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习时间20XX年X月X日到20XX年X月X日二、实习地点XX大学计算机实验室三、实习目的1. 通过本次实训,加深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 学习并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故障检测与排除、BIOS系统设置、硬盘分区与格式化、系统安装与备份、软件安装与调试、系统维护等基本技能。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实习内容1. 计算机硬件工作原理的了解2. 计算机硬件组装3. 故障检测与排除4. BIOS系统设置5. 硬盘的分区与格式化6. 系统的安装、备份、还原7. 常用软件的安装与调试8. 系统维护五、实习过程1. 计算机硬件工作原理的了解在实训初期,我们首先学习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各部件的功能。

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际操作,我们了解了CPU、内存、主板、显卡、硬盘等硬件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计算机硬件组装在掌握了硬件知识后,我们开始了计算机硬件组装的实训。

在组装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准备所需工具:螺丝刀、防静电手套、防静电工作台等;(2)按照主板说明书,将CPU、内存、显卡、硬盘等硬件部件安装到主板上;(3)连接电源线、数据线等;(4)检查各部件是否安装牢固,确保无短路、接触不良等情况。

3. 故障检测与排除在组装完成后,我们学习了如何检测计算机硬件故障。

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故障检测:(1)观察硬件外观是否有损坏;(2)检查连接线是否松动;(3)使用检测软件进行硬件检测;(4)分析故障原因,进行排除。

4. BIOS系统设置在故障检测与排除后,我们学习了BIOS系统的设置。

通过设置BIOS,我们可以调整计算机启动顺序、CPU频率、内存频率等参数,以达到优化性能的目的。

5. 硬盘的分区与格式化在了解了BIOS系统设置后,我们学习了硬盘的分区与格式化。

通过分区和格式化,我们可以将硬盘划分为多个分区,并为操作系统提供存储空间。

6. 系统的安装、备份、还原接下来,我们学习了如何安装操作系统、备份和还原系统。

计算机基础实验实训报告

计算机基础实验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和加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计算机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 熟悉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3. 学习并掌握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4. 培养良好的计算机安全意识和数据备份习惯。

二、实验内容1. 计算机硬件组装与拆解(1)实验目的: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掌握组装和拆解计算机的基本方法。

(2)实验步骤:①观察计算机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硬件设备;②学习各硬件设备的功能和作用;③学习组装计算机的基本步骤,包括安装主板、CPU、内存、硬盘、光驱等;④学习拆解计算机的基本步骤,包括拆卸硬件设备、检查硬件状态等。

2. 操作系统基本操作(1)实验目的: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

(2)实验步骤:①启动计算机,熟悉Windows桌面布局;②学习任务栏、开始菜单、桌面图标等基本操作;③学习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复制、移动、删除等;④学习磁盘管理,包括格式化、分区、查看磁盘空间等。

3. 常用软件操作(1)实验目的:掌握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2)实验步骤:①学习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文档、编辑文字、设置格式、插入图片等;②学习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工作表、输入数据、设置公式、创建图表等;③学习演示文稿软件(如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演示文稿、添加幻灯片、设置动画、放映演示文稿等。

4. 计算机安全与数据备份(1)实验目的:培养计算机安全意识和数据备份习惯。

(2)实验步骤:①学习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了解防病毒软件的使用方法;②学习数据备份的基本方法,包括使用备份软件、手动备份等;③学习数据恢复的基本方法,包括从备份文件恢复数据、使用数据恢复软件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组装与拆解计算机,了解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功能,掌握了组装和拆解计算机的基本方法。

计算机模拟实验报告

计算机模拟实验报告

计算机模拟实验报告
(本科)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基础
姓名:
计算机学院
学院:
系:
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XX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类型:分析实验实验项目名称:真实网络环境协议分析
学生姓名:专业:学号:
同组学生姓名:指导老师:
实验地点: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实验日期: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和熟悉常见网络协议的内部通信过程。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安装网络包捕获软件,观察网络中的数据包。

三、主要仪器设备
联网的PC机、Ethereal软件。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安装网络包捕获软件Ethereal
●配置网络包捕获软件,捕获所有机器的数据包
●观察捕获到的数据包,并对照解析结果和原始数据包
●配置网络包捕获软件,只捕获特定IP或特定类型的包
●跟踪一次HTTP会话数据包
●跟踪一次FTP会话的数据包
●跟踪一次SMTP会话的数据包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结合屏幕截图,描述数据链路层数据包首部,描述IP数据包首部,描述TCP数据包首部)
(结合屏幕截图,描述为完成指定捕获任务而输入的捕获条件,以及捕获到的数据包列表、单个典型数据包的解析结果,以及对每个会话的跟踪记录)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结合捕获数据及Ethereal解析结果,针对每个协议(HTTP、FTP、SMTP),进行简单的分析描述,如数据包的构成、交互方式(请求和响应)、数据编码格式等)
七、讨论、心得
(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基金模拟操作实验报告(3篇)

基金模拟操作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基金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工具,越来越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关注。

为了提高投资者的基金投资技能和风险意识,我们开展了本次基金模拟操作实验。

通过模拟实际操作,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基金投资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风险控制。

二、实验目的1. 帮助投资者了解基金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投资策略;2. 提高投资者在基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3. 培养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合理配置资产、分散风险的能力;4. 通过模拟操作,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基金投资技巧。

三、实验内容1. 实验时间:2021年9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2. 实验对象:全体参与实验的投资者3. 实验工具:模拟投资平台4. 实验流程:(1)投资者在模拟投资平台注册账号,并充值一定金额的虚拟资金;(2)投资者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进行投资;(3)投资者关注市场动态,了解各类基金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情况;(4)投资者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投资策略,适时调整基金持仓;(5)实验结束后,统计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和风险控制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投资收益情况在本次实验中,共有100名投资者参与,平均投资收益为8.5%。

其中,收益最高的投资者实现了15%的收益,而收益最低的投资者亏损了5%。

这表明,投资者在基金投资过程中,合理配置资产、分散风险是获得较高收益的关键。

2. 风险控制情况在实验过程中,投资者普遍关注风险控制,对基金产品进行了风险评估和筛选。

结果显示,90%的投资者能够较好地控制投资风险,避免了重大亏损。

3. 投资策略分析(1)长期持有策略:部分投资者采用长期持有策略,通过分散投资、降低交易成本,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收益。

(2)波段操作策略:部分投资者采用波段操作策略,关注市场动态,适时调整基金持仓,实现了较高的收益。

(3)组合投资策略:部分投资者采用组合投资策略,将不同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进行搭配,降低了整体投资风险。

基元反应实验报告

基元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基元反应的概念及其特征。

2. 通过实验观察基元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3. 学习使用反应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来描述基元反应。

二、实验原理基元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直接转化为生成物,没有中间体的参与。

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可以表示为:\[ v = k[A]^m[B]^n \]其中,\( v \) 为反应速率,\( k \) 为速率常数,\( [A] \) 和 \( [B] \) 为反应物的浓度,\( m \) 和 \( n \) 为反应物的反应级数。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酚酞指示剂、蒸馏水。

2. 实验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移液管、电子天平、秒表。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溶液:准确称取一定量的NaOH固体,溶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

同时,配制一定浓度的HCl溶液。

2. 设置实验装置:将锥形瓶放在电子天平上,准确称量锥形瓶和NaOH溶液的总质量。

然后,用移液管准确移取一定体积的NaOH溶液于锥形瓶中,记录初始质量。

3. 开始滴定:用酸式滴定管缓慢滴加HCl溶液至锥形瓶中,同时不断搅拌溶液,使反应充分进行。

当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时,停止滴定,记录所用HCl溶液的体积。

4. 重复实验:为了减小误差,重复上述实验步骤3次,并记录每次实验所用HCl 溶液的体积。

五、实验结果与处理1. 计算反应物浓度:根据实验数据,计算NaOH和HCl溶液的浓度。

2. 计算反应速率: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每次实验的反应速率。

3. 绘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图,分析反应级数。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图,发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呈线性关系,说明该反应为基元反应。

2. 通过线性拟合,得到反应速率方程为 \( v = k[A]^m[B]^n \),其中 \( m = 1 \),\( n = 1 \),说明该反应是一级反应。

实验二十四 计算机模拟基元反应

实验二十四 计算机模拟基元反应

实验二十四 计算机模拟基元反应【目的要求】1. 了解分子反应动态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

2. 掌握准经典轨线法的基本思想及其结果所代表的物理涵义。

3. 了解宏观反应和微观基元反应之间的统计联系。

【实验原理】分子反应动态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水平上观察和研究化学反应的最基本过程——分子碰撞;从中揭示出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使人们能从微观角度直接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

本实验所介绍的准经典轨线法是一种常用的以经典散射理论为基础的分子反应动态学计算方法。

设想一个简单的反应体系,A+BC ,当A 原子和BC 分子发生碰撞时,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发生A+BC(non-reactive collision) B+AC(reactive collision)A+BC →C+AB(reactive collision)ABC(complex)A+B+C(dissociation)准经典轨线法的基本思想是,将A 、B 、C 三个原子都近似看作是经典力学的质点,通过考察它们的坐标和动量(广义坐标和广义动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就能知道原子之间是否发生了重新组合,即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以及碰撞前后各原子或分子所处的能量状态,这相当于用计算机来模拟碰撞过程,所以准经典轨线法又称计算机模拟基元反应。

通过计算各种不同碰撞条件下原子间的组合情况,并对所有结果作统计平均,就可以获得能够和宏观实验数据相比较的理论动力学参数。

1. 哈密顿运动方程设一个反应有N 个原子,它们的运动情况可以用3N 个广义坐标q i 和3N 个广义动量p i来描述。

若体系的总能量计作H (是q i 和p i 的函数),按照经典力学,动量和坐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符合下列规律()()iN N i i N N i p q q q p p p H t q q q q q p p p H t p ∂∂=∂∂-=321321321321,,,,,,,d d ,,,,,,,d d对于A 原子和BC 分子所构成的反应体系,应当有9个广义坐标和9个广义动量,构成9组哈密顿运动方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要求】1. 了解分子反应动态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

2. 掌握准经典轨线法的基本思想及其结果所代表的物理涵义。

3. 了解宏观反应和微观基元反应之间的统计联系。

【实验原理】利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反应中分子或原子之间碰撞并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或原子的过程,模拟出碰撞规律,发生反应的概率等,将真实的反应过程在计算机上模拟出来。

本实验采用准经典轨线法,以经典散射理论为基础的分子反应动态学计算方法。

设一个简单的反应体系,A+BC ,二者碰撞时,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发生A+BC(non-reactive collision)B+AC(reactive collision)A+BC →C+AB(reactive collision)ABC(complex)A+B+C(dissociation)本法将A 、B 、C 三个原子都近似看作是经典力学的质点,通过考察它们的坐标和动量(广义坐标和广义动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就能知道原子之间是否发生了重新组合,即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以及碰撞前后各原子或分子所处的能量状态,这相当于用计算机来模拟碰撞过程,所以准经典轨线法又称计算机模拟基元反应。

通过计算各种不同碰撞条件下原子间的组合情况,并对所有结果作统计平均,就可以获得能够和宏观实验数据相比较的理论动力学参数。

1. 哈密顿运动方程设一个反应有N 个原子,它们的运动情况可以用3N 个广义坐标q i 和3N 个广义动量p i来描述。

若体系的总能量计作H (是q i 和p i 的函数),按照经典力学,动量和坐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符合下列规律()()i N N i iN N i p q q q p p p H t q q q q q p p p H t p ∂∂=∂∂-=321321321321,,,,,,,d d ,,,,,,,d d对于A 原子和BC 分子所构成的反应体系,应当有9个广义坐标和9个广义动量,构成9组哈密顿运动方程。

根据经典力学知识,当一个体系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整个体系的质心应当以一恒速运动,并且这一运动和体系内部所发生的反应无关。

所以在考察孤立体系内部反应状况时,可以将体系的质心运动扣除。

同时体系的势能在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是由体系中所有原子的静电作用引起的,所以它只和体系中原子的相对位置有关,和整个体系的空间位置无关,因此只要选取适当的坐标系,就可以扣除体系质心位置的三个坐标,将A +BC 三个原子体系的9组哈密顿方程简化为6组方程,大大减少计算工作量。

若选取正则坐标系,有三组方程描述质心运动的可以略去,还剩6组12个方程。

以正则坐标表示的哈密顿能量函数表达式是()∑∑==++=31i 621642BC 2BC A,,,,2121q q q V P p H i i i μμ式中,μA ,BC 是A 和BC 体系的折合质量;μBC 是BC 分子的折合质量。

若能知道V 就得到哈密顿方程的具体表达式。

出数值解,然后拟合出LEPS 解析表达式。

3. 初值的确定V 确定之后,方程就确定。

只要知道初始p i (0),q i (0),就可以求得任一时间的p i (t ),q i (t )。

()()()()⎰⎰⎪⎪⎭⎫ ⎝⎛∂∂+=⎪⎪⎭⎫ ⎝⎛∂∂-+=t i i i t i i i t p H q t q t q H p t p 0 0 d 0d 0计算机模拟计算总是以一定的实验事实为依据,根据现有的分子束实验水平,可以控制A和BC 分子的能态、速度,计算时可以设定。

但是碰撞时,BC 分子在不停地转动和振动,BC 的取向、振动位相、碰撞参数等无法控制,让计算机随机设定,这种方法称为Monte-Carlo法。

(设定BC 分子初态时,给予了振动量子数v 和转动量子数J ,这是经典力学不可能出现的,故该方法称为准经典的)。

4. 数值积分初值确定后,就可以求任一时刻的p i (t )、q i (t ),计算机积分得到的是坐标和动量的数值解。

程序中我们采用的是Lunge-Kutta 数值积分法,其计算思想实质上是将积分化为求和。

()()⎰∑==∆=2121 d x x x x x x x x f x x f选择适当的积分步长Δx 是必要的,步长太小,耗时太多,增大步长虽可以缩短时间,但有可能带来较大误差。

5. 终态分析确定一次碰撞是否已经完成,只要考察A 、B 、C 的坐标,当任一原子离开其它原子的质心足够远时(>5.0a.u.),碰撞就已经完成。

然后通过分析R AB 、R BC 、R CA 的大小,确定最终产物,根据终态各原子的动量,推出分子所处的能量状态,这样就完成了一次模拟。

6.统计平均由于初值随机设定,导致每次碰撞结果不同。

为了正确反映出真实情况,需对大量不同随机碰撞的结果进行统计平均。

如对同一条件下的A+BC 反应模拟了N 次,其中有N r次发生了反应,则反应几率P r 为NN P r r = 7. 计算程序框图如下:2.改变实验参数,考察各个参数对反应几率的影响。

(1) 根据程序提供的参数(v=0、J=0、初始平动能=2.0、积分步长=10)计算20条F+H2反应轨迹。

从中选出一条反应轨迹和一条非反应轨迹,通过结果菜单观察R AB、R BC、R CA 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 计算100条v=0、J=0时,积分步长为5,初始平动能为2.0、4.0、6.0时的反应轨线,记录反应几率、反应截面及产物的能态分布。

(3) 计算100条初始平动能为2.0,积分步长为5的条件下,v和J分别为0、1、2、3的反应轨线,记录碰撞结果。

【数据处理】1.选择一条反应轨迹和一条非反应轨迹,描绘出R AB、R BC、R CA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根据所绘曲线,说明在反应碰撞和非反应碰撞过程中,R AB、R BC、R CA的在非反应碰撞中,所有碰撞属简单碰撞,总反应时间很短,虽然某时氯原子较靠近氢分子,但很快离去,不可能形成碰撞络合物,也没有明显的能量交换,终态分子振动的振幅与始态的十分接近。

图二:反应轨迹反应碰撞轨线,同非反应碰撞类似之处是反,总应时间短,碰撞简单,但是与图一最显著的差别是,在图二中,反应碰撞确实发生了,氯氢核间距更小,且内部能量交换发生,如图二,各曲线振幅的变化说明有碰撞发生,且产生了能量交换,同时从碰撞运动中,可以形成反应络合物。

2. 将前面实验内容(2)~(5)的结果填入下表,计算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反应几率并进行比较,讨论对于F+H2反应,增加平动能、转动能或振动能,哪个对HF的形成更为有利?振动能Et(0)/eV ⅤJ Pr 反应截面/a u <Et>产物/eV <Ev>产物/eV <Er>产物/eV 0.0098811 2.0 0 0 0.24 3.014694 4.410683 29.882902 2.778351 0.0098811 4.0 0 0 0.31 3.89398 5.723863 29.737774 3.586999 0.0098811 6.0 0 0 0.47 5.903776 7.339097 29.429228 4.292478 0.0104300 2.0 0 1 0.18 2.261021 4.717843 29.576778 3.081883 0.0115228 2.0 0 2 0.11 1.381735 6.425172 28.552654 3.086446 0.0131495 2.0 0 3 0.09 1.13051 5.001528 30.687239 3.378092 0.0287797 2.0 1 0 0.48 6.029388 4.703664 39.232155 4.446290 0.0293286 2.0 1 1 0.4 5.02449 6.366584 38.09745 4.793548 0.0300421 2.0 1 2 0.33 4.145205 5.564498 37.678032 6.699362 0.0320481 2.0 1 3 0.23 2.889082 6.398795 37.864395 6.669096 0.0465271 2.0 2 0 0.57 7.159898 7.224545 45.084412 7.735757 0.0470759 2.0 2 1 0.6 7.536736 4.222657 50.363197 5.79943300 0.0481687 2.0 2 2 0.51 6.406225 6.379005 46.406036 8.2791670 0.0497953 2.0 2 3 0.64 8.039184 6.70128 44.847176 10.541008 0.0631230 2.0 3 0 0.65 8.164796 6.662141 53.410843 10.364678 0.0636719 2.0 3 1 0.72 9.044083 6.492547 57.301739 6.972212 0.0647647 2.0 3 2 0.66 8.290409 6.056102 54.8554 10.553448 0.0663913 2.0 3 3 0.69 8.667245 8.742998 53.035126 10.710155【注意事项】★严格按操作步骤进行,防止误操作。

★模拟基元反应计算过程中,严禁中间停机,防止数据丢失。

★若模拟过程中,软件出现错误,则直接将工作窗口关闭重新打开软件。

【思考题】1. 准经典轨线法的基本物理思想与量子力学以及经典力学概念相比较各有哪些不同?准经典轨线法用经典力学方法加上随机统计计算,来描述核与核之间相对平动和振动,而在起始条件中应用了若干量子化条件(如动量是量子化的)。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

经典力学是研究宏观物体做低速机械运动的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宏观是相对于原子等微观粒子而言的;低速是相对于光速而言的。

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人们日常生活直接接触到的并首先加以研究的都是宏观低速的机械运动。

准经典轨线法是将ABC三个原子都近似看做是经典力学的质点,通过考察他们的坐标的动量,判断是否发生了反应,而在量子力学中这是不可能的。

准经典轨线法设定分子初态时,给予了振动量子数r和转动量子数J,这在经典力学中不可能出现。

2. 使用准经典轨线法首先必须具备什么先决条件?一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确定初值Pi(0)、qi(0)以求得任意时间的Pi(0)、qi(0),采用Monte-Carlo 法让计算机随机设定分子的取向、振动相位,碰撞参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