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白底黑字适合打印)

合集下载

简谈《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印本(三)

简谈《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印本(三)

简谈《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印本(三)作者:鲁大东来源:《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2013年第01期翻了翻这两年来写的书评,吓一跳,主要是震惊于前面的鄙陋和无知。

人的眼界是有限的,这两年来最大的收获是发现自己看到的字帖太少。

举个例子:上一期谈到的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藏本,认为黑白印本以陕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的胶印本为最佳,应该没有更好的了。

结果发了稿就在旧书肆买到1987年日本NHK学园发行、藤原印刷株式会社印制的《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是当时陕西省博物馆和陕西人民出版社供稿的非卖品。

(见图1)纸张和印刷质量犹胜于前者。

还有一个发现是本来想要写成简述,后来就越来越琐碎和自说自话,背离了书评的初衷,这使我几乎失去了继续连载下去的信心,是时候告一段落了。

然而终于还是厚着脸皮再写一段,起码把《集王圣教序》交代得差不多才行。

谈一下日本的藏本和印本。

前两期我一直在强调《集王圣教序》宋拓本的存世数量无敌,这从大名鼎鼎的三井文库的收藏就可以体现出来,根据1998年日本便利堂出版的《三井文库别馆藏品图录:听冰阁旧藏碑拓名帖撰》和公开的《三井文库别馆收藏拓本目录》(见图2),光其所藏的《集王圣教序》宋拓本(包括一个所谓的五代拓本)就达到13本之多,令人发指。

二玄社划时代的彩印字帖“原色法帖选”系列,出过两本《集王圣教序》:一本是第3册,昭和六十年(公元1985年)初版,用的却不是三井文库的藏本,而是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朱卧庵本”,来自高岛菊次郎的旧藏。

这个乌金拓本印得清晰洁净,一颗颗朱红印章颇为醒目。

(见图3)另一本是第二批的第39册,这次用的是三井文库的王铎、刘铁云(鹗)藏本,也称为内库藏北宋本,就拓本的质量而言,虽然笔画比朱卧庵本细一点,但锋芒毕露,使转清晰,对临摹更有帮助。

(见图4)刘铁云本民国时有正书局的有石印本,印刷自然与彩印本有霄壤之别。

(见图5)二玄社本国内也有翻印,稍好的是西泠印社的《王羲之书法全集》第八卷,纸张厚,不反光,只不过为了开本的方便,每页五行改作四行。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羲之圣教序曰:“夫大王之道,一言以蔽之曰明德。

明德,慎始也;知人,惠其所之也;和其所不能也;行是非之大者也。

所以莅人而不用兵也。

言其戒也。

故曰:‘明乎哉!圣人之道也。

’王羲之圣教序译文:《王羲之圣教序》中说:“君王治国的道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明德。

明德,意味着谨慎地开始;了解人民,善待他们所需要的;怜惜他们所不能做到的;处理是非大事。

这样就可以治理人民而不需要使用兵器。

这是在规劝人们要懂得谨慎。

所以说,‘哇,何等明智啊!这就是圣人的道理!’”序号标注后的文章内容如下:1.《王羲之圣教序》是古代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的文章之一,其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书法著称于世。

这篇文章以简练的文字深刻阐述了君主治理国家的道理,被后人视为经典之作。

2.在这篇文章中,王羲之提出了“明德”是君王治国的要义。

他认为,明德包括谨慎地开始、了解人民需求并善待他们、怜惜他们所不能做到的、处理是非大事。

这些要求有力地呼吁君王要具备谨慎、仁慈、公正和智慧等品德,以谨慎处理政事、爱护民生,从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3.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所创造的行书风格,深受后世书法家的推崇和研究。

王羲之的书法以“气韵生动、刚柔相济”为特点,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文章除了内容精辟之外,书法艺术也成为后人学习的对象。

4.在《王羲之圣教序》中,王羲之以简练清晰的语言,深刻阐述了君主治国的道理。

他提出的“明德”理念,对当时的君主和后世的统治者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治国之道,对于悉心体会和领会其内在精神意义,对于君主和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必定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

5.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具有跨世纪的辐射力。

《王羲之圣教序》作为我国文学遗产中的重要作品,不仅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且至今仍然在为现代社会提供着丰富的哲理和警示。

结尾发现:文章所涉及的主题为《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而在对该主题的思考中,我们涉及了《王羲之圣教序》的背景介绍、内容阐述、艺术特点以及作品的历史意义等方面。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中国历代经典碑帖鉴赏: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中国历代经典碑帖鉴赏: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读书笔记
书法真让人羡慕,看了让人忍不住想亲近,好像古代人的书法都很好,付出的精力和汗水终会让人有所收获。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作者介绍
这是《中国历代经典碑帖鉴赏: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中国历代经典碑帖鉴赏: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中国历代经典碑帖鉴赏:怀仁集王羲 之圣教序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怀仁
王羲之
怀仁
西域
鉴赏
圣教序

正文
碑帖
内容摘要
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 子李治(唐高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 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 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墨本欣赏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墨本欣赏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墨本欣赏《王羲之集字圣教序》墨本欣赏日本二玄社顶级印刷法帖最清晰逼真的《集王圣教序》版本版本:朱卧庵本价格:1280元“原色法帖选”共49种,是二玄社的主流精品系列,顾名思义为全彩制版印刷,序注跋尽录(有些品种跋文缩印于手册之中),全部采用册页装订,有的可以整册展平,有的则只可对页展开,册页封面为实绫装裱,外有白色硬纸质书套加彩印封套,一般均附讲解手册一本,除原装本外,册内各页帖旁有原文对照,损字均注出,标点断句齐全,日本人在细致处的用心确实令人钦佩。

只是时间上毕竟是二十年前的出版物了,纯粹从印刷技术上去评判也不太公平。

此系列如今有些品种已绝版,有些有多印次。

系列尺寸并不统一,本就按照原帖不同有两、三种尺寸模板,而五种原装本又完全依原帖尺寸复制,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出版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前后可分为两阶段:前30余册采各家所藏名帖,很多出自日本藏馆与藏家的善本,封套封面统一为黄底云龙纹,册题为村上三岛统一书写;后10余册为“听冰阁墨宝”子系列,全部为三井家藏本,中田勇次郎监修,封套封面统一为绿色底稻纹,册题书者各异。

49种法帖(有两种为日本平安时期书作),选帖截止至唐,可说件件均为珍品。

从特色论,5册原装本最为让人心动,更接近真迹复制;从原帖版本价值论,其中收选了13本墨迹和4件海内孤拓,余者又有半数以上为海内最善拓本,阵容之强大,可谓空前。

原色法帖选的设色很别致,并未像很多彩印本一样加重色彩饱和或明暗对比,而是复旧为旧,整体显得较冷。

“原色”在特种纸上峻然自持,原味翩然乃现。

事无完美,除原装本外,这种册页装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手卷就必须经过切割,影响了一气呵成的章法连贯,即使原本是册页,由于要在每页加注原文,两侧要留白,对于连贯的一些墨迹册页(如《中秋》、《伯远》等帖)也要割断分页,实在可惜。

所以这个系列还原效果最好的其实都是经割裱的碑拓册页。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译文《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

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

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其主要特点是:(1)字数多。

全碑共1,900余字,字字精雅飘逸,款款相映成趣,可供学习和临摹的余地很宽。

(2)字体多。

全碑将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杂糅其间,大胆地搭配、组合、集成,动静结合,挥洒自如,对后世书法尤其是当代书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变化多。

一是笔法十分丰富,楷、行、草、隶、篆各种笔法无不用之其中;二是结字新颖生动,平中见奇,开合有度,欹正相依,灵动多姿;三是重复的字、偏旁部首无不体现变化翻新。

据载,怀仁为收集《圣教序》上的碑字,用时长达18年之久,可见其用心之良苦。

在书法史上,可以说“集字”是从怀仁开始的。

《圣教序》全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

显复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

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

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

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

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

以其有像也。

阴阳处乎天地。

而难穷者。

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而微。

虽愚不或。

形谮莫覩。

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

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

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

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

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

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

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

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

区区庸鄙。

抆其旨趣。

能无疑或者焉。

然则大教之兴。

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

照东城而流慈。

昔者。

分形分迹之时。

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虚。

及乎晦影归真。

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

不镜三千之光。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全碑及分页高清学习帖(一)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全碑及分页高清学习帖(一)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全碑及分页高清学习帖(一)现位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二陈列室中的怀仁集王圣教序碑全貌。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全称《唐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附心经)》。

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立于长安大慈恩寺,碑题《大唐三藏圣教序》。

螭首方座,碑身上小下大,碑高三百五十厘米,宽一百厘米。

行书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文字,是由初唐时期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经过24年的努力从王羲之的若干墨迹中辑集出来的碑刻。

他巧妙地将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玄奘法师和王羲之这些当时及后世人们耳熟能详的重要历史人物勾连起来,制作出真正具有纪念性的作品。

碑文内容包括: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作的序文,序文叙述玄奘赴印度取经和回国译经的史实,并有皇太子李治(即高宗)作的记,与太宗答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五个部分,最后将译经润色文字的大臣衔名也附刻于石碑后,此碑通称三藏圣教序碑,因碑头上横刻七尊佛像,也叫《七佛头圣教序》碑。

由于是唐代怀仁和尚倾数年之功,花千金之巨,遍收全国王羲之书法,集成此碑,故民间称“三绝碑”“千金碑”,是世人学习王羲之书法的经典范本。

怀仁集王圣教序碑原立于长安修德坊弘福寺,唐末天祐元年,朱温胁迫昭宗东迁洛阳,毁长安宫室民居,怀仁集王圣教序碑也和其他许多名碑一样,散落于长安郊野,至北宋初期,才被移到京兆城中的孔庙保护起来,成为组成“碑林”的最早名碑之一。

碑体现留有在关中大地震中断裂并被后人修复的痕迹,碑体上的个别字迹已经模糊,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它的名气。

一、《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全拓片《怀仁集王圣教序》拓片二、《怀仁集王圣教序》分页学习帖(刘铁云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刘铁云本)第1页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刘铁云本)第2页释文:盖闻二仪有像。

显复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

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

高清碑帖丨王羲之《圣教序》

高清碑帖丨王羲之《圣教序》
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高清碑帖丨王羲之《圣教序》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

简谈《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印本·题外话

简谈《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印本·题外话

简谈《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印本·题外话作者:鲁大东来源:《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2013年第04期关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各种印刷版本的介绍,本来已经煞尾,可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有兴趣再说些多余的话:3月11日,我的微博好友青年书法家、评论家薛明辉发了一条新浪微博(见图1):学生说,圣教序后的心经有一字是颠倒的,至字。

我一看,还真是。

以前我临过,但真没发现。

不知道你发现了吗?网络的信息反馈是如此之快,马上有博友回应:回家查了下,文物出版社1984年《历代碑帖法书选》北宋拓本“至”颠倒。

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中国碑帖名品》朵云轩藏北宋拓本“至”为正。

老薛的图片,采自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蓝皮本《宋拓集王羲之圣教序碑》。

前面介绍过,这个版本和文物出版社1963年的珂罗版、1978年的8开凹印本、1984年的16开“历代碑帖法书选”本,还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本,采用的都是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宋拓剪裱本(见图2)。

全部翻检一遍,果然都是颠倒的,只有一个神奇的例外:文物2010第二版的“历代碑帖法书选”本,竟然是正的。

(见图3)再索捡其它版本的印本,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传世最佳本”(见图4),国家图书馆本(见图5),天津“墨皇本”(见图6),二玄社印“三井文库本”(见图7)、刘铁云本(见图8)和朵云轩本等等等等,发现无一例外,都是正的,唯一的区别是:“至”字和上面“乃”字的距离各有不同。

最后看西安碑林发现的金代整拓本的印本,“至”是正的,与上下字之间的距离超过了平均字距(见图9)。

那么似乎答案明确了:裱工为了调整册页的字距,把“至”的上下都剪去一部分,结果只顾了空间,没注意字的正反。

没想到第二天,老薛贴出了“私人藏宋拓未断整拓本”(见图10):宋拓圣教序,原拓未断本,“至”字是反的。

原碑都这样,何来装裱错误之说?按照《走近科学》的说法,案情扑朔迷离了。

其实破案的办法很简单:2013年4月我借故去了西安碑林,在原碑前直接取证。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经典欣赏丨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版本横式全碑

经典欣赏丨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版本横式全碑

经典欣赏丨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版本横式全碑
《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故为世所重。

碑文选自王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评者以为”天衣无缝,胜于自运“,且勒石、镌刻皆当时高手,故此册成为历代书家学习王字的最佳范本。

刘熙载《书概》评曰:“《怀仁集圣教序》古雅有渊致。

”康有为则赞曰“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尽管有“结体无别构,偏旁多假借”之疵,但微疵不足以伤其大雅,在王氏书迹流传稀少的情况下,此册弥足珍贵。

《圣教序》欣赏
横式全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