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的摇篮---读《国富论》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家的摇篮—读《国富论》有感每一本书,就像一粒种子,不经意间在你的心灵深处被播种,逐渐的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或许在多年之后你才晃过神来,原来是那本书对自己的人生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曾记得,有日去图书馆借书,无意间看到《国富论》。想起王娟老师在贸易经济学课上曾经提及过“斯密定理”。就顺手借回去看看吧,这本书与我的渊源就是这样的。此书虽有点厚,但是我一口气在图书馆看了一天,还是没看完几章。从此,一有时间便翻看几页,以至于书中的很多思想渐渐的对我看待经济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之后,我又借过另一个版本的,同时,看了王福重对《国
富论》讲解的视频课程。(通过这次之后,我便产生了只读经典的这个观念,每一个领域有N多本书,人一生不可能读完,所以只要把顶尖级的读懂就足够了。)
亚当·斯密,因他的书,我也对斯密本人有了一种深深的崇敬之情。在他的墓碑上,没有和平常一样的描述,只有简简单单这样一句话“《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仅此而已。就因为这本书而流芳百世,并哺育了许许多多后世的经济学家们,真可谓是经济学家的摇篮。在最新20英镑的纸币上,他和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同时出现。可见,后世对斯密的认可。
1776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美国通过了《独立宣言》,第二,英国出版了斯密的《The wealth of Nations》。而此书正式进入我国则是在100多年后了,由原北大校长严复先生翻译,上海南洋公学译书院出版,书名为《原富》。然而,当时这本书只在很窄的上流社会流通,很多人并没有受过其思想的启蒙。
此书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让每一个读过的人都赞叹不已。虽没有现代经济学的数理模型实证分析,但全书在不断的思辨中给每位读者一种思想上的启迪。因此,我肯定也只是粗浅的理解而已,即使翻过两遍了,错误之处也在所难免,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斯密写此书的背景是英国的工厂制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时期,美国独立之后各国对自由贸易产生了强烈要求。重商主义被斯密的这本书在理论层面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此书中斯密解释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国家因何而富有?同时,这本书真正让现代经济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并建立了整体理论框架,奠定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其中,包括分工理论、货币理论、价值理论、分配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赋税理论等。由于本书涵盖内容广阔且深刻,所以接下来我只就自己最感兴趣和熟悉的分工理论来谈谈个人的
理解。
分工思想的提出?
其实,写这一段只是想说明,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伟大而优秀的民族。
在我国,分工思想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管仲就已经有提及,他“四民分业”的思想振兴了当时齐国的经济。到了唐代,《唐六典》明确记载“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等等。可以看出,唐代的手工业者是被强制性分工了,而且世代世袭。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我国的民间手工艺品是那麽的精美和令人赞叹,这与分工不无关系。
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分工并没有被大量运用到工业化生产,而是在农业、手工业里面打转转,所以财富的原始积累就被没有催生出资本主义来。因有很多原因,这里不予累赘了。
分工何以致富?
斯密在《国富论》开篇第一章便讲分工,可见其对国民财富增加的重要性。同时,分工理论是支撑《西方经济学》这座大厦不会崩塌的基石。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甚至单独的一个人,只有通过提高生产力才能创造财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生产力的提高依靠劳动效率的提高。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而言,当人类掌握了更高级的科技工具,便可使劳动效率大幅提升。从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互联网,人类每一次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重大的技术突破。而斯密的分工理论则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去解释生产关系是如何适应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通过改变人类从事生产的方式,进而提高劳动效率,这是一种组织形式的变革,更像是管理思想的进步与跨越。斯密认为,分工之所以提高劳动效率,原因有三点: 第一,分工可以使人从复杂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而从事单一且
专业化的工作。
第二,分工可以减少复杂劳动中不同工种之间的转换时间,因为时间本就是一种不可挽回的沉没成本,节省时间便是提高了效率。
第三,长久的从事单一且专业化的工作有助于工作者改进生产工具,改善生产方式。俗话说,熟能生巧,便是此意。
在那个时代,斯密通过大量观察指针过程而发现分工的优势,实属不易。之后,福特通过流水线生产T型车,使得汽车成本大幅下降,效率快速提升,汽车得以迅速普及,更加反映了分工拥有的巨大力量。
我国从78年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分工的思想便渗透到各个地方,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进行产业分工,建设农业高科技产业园(杨凌农科城),电子高科技产业园(中关村)等等。各地区自发形成了很多专业化的服装生产基地,电器生产基地,食品生产基地。以及各类从事贸易活动的大型销售园区(义务小商品)。可以看到,分工专业化的结果让产业聚集效应明显,规模的外部性得以体现。反过来,不断的聚集让专业化程度更加提升,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
分工使得个人从事的工作更加专业化。城乡工作者的分工使得农民为城市提供农产品,城市工作者为农村提供工业品。每个人都专注在自己的领域,通过交换获得自己不能够生产的产品或服务。这里就引出了斯密分工理论接下来的问题,分工必然需要交换,交换如何进行,交易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如何形成?“看不见的手”是如何自动调节市场的?交易会出现不公平吗?产业链上游的生产者,具有高溢价能力的个人或企业,会造成不平等交换的贫富差距吗?等等问题的拓展和深入研究,让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脱颖而出,著书立说成为某一理论的代表。所以说,《国富论》是经济学家的
摇篮一点都不夸张。
分工理论的局限性在哪?
按照斯密所言,只有当对某一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专业化的生产者才能实际出现和存在。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反过来说,如果市场范围没有扩大到一定程度,即需求没有多到使专业生产者的剩余产品能够全部卖掉时,专业生产者不会实际存在,也就是说市场规模限制了分工。
但当市场规模足够大的时候,专业分工的最终结果就会出现垄断,但现实并不是这样,同样还会有竞争的存在。那么,这就有点否定著名的“斯密定理”。
然而,斯密毕竟是生活历史时代中,有其局限性。在那个时代资本主义并没有出现垄断的情况,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垄断企业的不断出现,斯密定理便很难解释这一现象,只能发展并改进这一定理。所以在马歇尔奠定《微观经济学》之后,凯恩斯便为解决资本主义危机而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他们与时俱进,在斯密的理论基础上发展改进,不断推进者经济学这门学科越来越丰富和发达。
分工如何影响现代人生活?
到了21世纪,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分工带来的繁华与冷漠。在这个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像一个螺丝钉,在这个社会大机器中运转,单调而略显乏味。同时让工作之外的生活却更加丰富和美好。但分工的差异,导致交换不平等出现,占据产业链上游让其具有更多控制权,获得更多的收益。所以,工作之外的繁华并不是属于大多数人的。同时,加上长久的资本积累,使这种差异呈几何式的扩大。在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之下,打破了我国历代治国者追求的“均贫富”理念。小平同志的现付带后富并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