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的技术变迁研究综述
演化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_一个文献综述
一、 理论源起
( 一) 历史渊源 《经济学季刊》 “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 老制度学派 ①的代表人物凡勃伦( Veblen) 于 1898 年就在 上提出 ② 演化的科学” 的宣言, 倡导借鉴演化论方法研究经济学 。 而演化经济学的奠基之作是博尔丁 ( Bouding ) 在 1981 年出版的 《演化经济学》 以及纳尔逊 ( Nelson ) 和温特 ( Winter ) 在 1982 年合作出版的《经济变迁的演化 “演化政治经济学协会 ( EAEPE ) ” 、 理论》 两书。随着 1988 年在欧洲成立 在 1991 年创刊《演化经济学 》 杂志 “演化经济学会” 以及 1997 年在日本成立 等重要事件的发生, 演化经济学流派不断涌现, 其理论被广泛应用 于技术创新、 制度变迁以及产业演化等领域。而国内对演化经济学的引入和研究较晚 , 第一篇论文是贾根良
* 于斌斌, 东南大学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 210096 , 电子信箱: bxybby@ 163. com。
“我国专业市场分化重构机制与转型提升研究 ” ( 项目编号: 71173196 ) 的资助。 作者感谢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文责自负。 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且细致的意见, “演化” 至少有六种文献使用过 术语, 分别是老制度学派、 新熊彼特学派、 奥地利学派、 斯密、 马克思 ①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 演化理论、 自组织理论及复杂适应系 和马歇尔。而多普非( Dopfer) 和波茨( Potts) 则将演化经济学分为西方经济学异端学派, 统等在自然科学中产生的新理论, 以及演化博弈论和基于主题计算的计算方法等数学方法三类 。 休谟( Hume) 、 孟德维尔( Mandeville) 和斯密( Smith) 等为首的苏格兰道德 ② 演化经济学可以追溯到以弗格森( Ferguson) 、 哲学中。随后, 在德国历史学派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 演化思想也被广泛运用于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 在达尔文主义的 进一步推动下, 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演化思想在经济学中广泛流传, 并成为当时经济学的主流语言范式 。
熊彼特以来的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上)
熊彼特以来的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上)引言演化经济学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主要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演化过程。
熊彼特是演化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创新者的利润”和“创新者的租金”等概念,对经济学理论的演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熊彼特以来的角度,综述演化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熊彼特的贡献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对经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熊彼特提出了创新者的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者能够通过创造新产品和生产方式获取额外的利润和租金。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它会打破原有的经济平衡,引发经济的不稳定和变革。
他将创新者比作“企业家”,并提出了“创新者的利润”和“创新者的租金”的概念。
熊彼特认为,创新者通过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和租金,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演化经济学的兴起熊彼特的贡献使得人们开始关注经济学的演化过程,并逐渐形成了演化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
演化经济学试图通过对经济系统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适应性行为的研究,来解释经济现象的演化和变化。
演化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系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化的系统,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适应性行为会产生经济结构的演化。
演化经济学主张将经济系统视为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个体的选择行为和制度的演化是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
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个体在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时,会通过学习和适应的方式来进行行动。
个体的选择行为是基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他们会根据对环境的认知和经验进行选择,以期达到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目标。
演化经济学将个体的选择行为视为一种“进化”过程,个体通过不断的试错和学习,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行为策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演化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遗传算法”,它模拟了生物进化中的“变异、选择、复制”过程,用于解决经济系统中的优化问题。
演化经济学综述
演化经济学综述(杨秋宝,06113093,产业经济学)0.引言演化(Evolutionary,亦称进化)一词经常被应用于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
从普遍意义来说,演化主要是指事物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或从一种事物变为另一种事物的动态变化过程,特指生物从较低级、较简单的状态向较高级、较复杂的状态变化。
演化经济学(Evolutionary Economics)中“演化”不仅包含动态变化过程的意义,而且包含复杂、不确定和非均衡的意义,是指利用演化思想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把技术变迁以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借鉴生物演化思想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动态的、演化的理念来分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盛昭翰,蒋德鹏,2002)。
1982年,纳尔逊和温特合著的《经济变迁中的演化理论》由哈佛大学出版,标志着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形成。
尽管在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中,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大卫·休谟(David Hume)为代表的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由凡勃伦(Veblen)和康芒斯(Commons)开创的旧制度经济学派和以门格尔为代表,包括熊彼特和哈耶克在内的奥地利学派等都曾拥有自己的经济演化理论,并对后来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狭义上的演化经济学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之后经济演化思想的现代形态,主要包括变异—选择理论(以纳尔逊和温特为代表)、以非线性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的演化理论(包括混沌理论等)和演化博弈论。
根据纳尔逊的说法,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共同特征有以下两点:首先,在分析中关注的是经济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不仅要看到均衡,更为重要地是说明均衡是如何达到的;其次,承认“路径依赖”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Nelson,2001)。
正是由于这种动态的、非均衡的思想方法与主流经济学相互抵触,因此演化经济学成为“异端”经济学的重要流派。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演化经济学的“动态观”正是主流经济学的软肋,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成功解释了以往主流经济学无法解释或故意忽视的现象,所以也就不难理解《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在AER的引用次数达到2020次,远远超过位于第二位文章的引用次数484次这一情况。
演化经济理论视角下转型经济研究轨迹
演化经济理论视角下转型经济研究轨迹在众多经济理论流派中,演化经济学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支。
说它古老是因为这一思想的起源非常早,早在1898年凡勃伦就在其经典论文《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演化的科学》中主张运用演化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
说它年轻则是因为演化经济学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才逐渐被西方经济学界认可,温特和纳尔逊在其著作《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中,以满意为假说,提出了遗传选择-变异创新的分析框架,恢复了老制度主义、奥地利学派和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传统,彻底地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与上述二人同期的研究还包括博尔丁和史密斯,虽然他们关注的角度和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是都可以视为演化经济思想复兴的标志。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演化经济学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研究日益系统深入,新成果不断涌现,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多西、魏特、安德森、梅特卡夫、杨格、霍奇逊和多普菲。
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不同学者对于演化经济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其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就是开始着手建立自身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体系的构建决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而是需要对大量历史案例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来不断形成和完善。
因此,一批从事演化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开始构建这一理论并运用该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
其中成果很多,较为活跃的一个领域就是对转型经济的研究。
与此同时,还有一批长期从事转型经济研究的学者也开始吸收借鉴演化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之中。
一、基于演化经济理论的转型经济研究的有关成果及其核心观点初步梳理转型经济领域研究的有关情况,可得出以下研究成果及其核心观点。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就是转型理论界对于“转型”,概念的理解一直存在着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转型是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持有这种观点的组织和学者包括世界银行、斯蒂格利茨和罗兰。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转型是指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包括萨克斯、胡永泰、杨小凯和科尔内。
基于演化视角的技术创新相关研究综述
之 间 不 存 在 比例关 系 , 是 呈 现 出非 线 性 特 征 , 是 这 而 正
种 特 征 导 致 了 创 新 发 展 的 复 杂 性 。而 有 的 学 者 从 演 j
化 经 济 的 视 角 指 出 , 业 技 术 创 新 的 演 化 之 所 以 具 有 企
一
面 的 研究 现 状 进 行 了 回顾 和 评 述 , 期 深 化 人 们 对 技 以
中图分 类号 :O13 4 F 9 . 5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7 4 ( 0 1O 一 1 3O 10 —3 8 2 1 ) 1O新 是 管 理 学 中 的 重 大 课 题 , 随 着 对 创 新 伴
理 论 和 实 践 研 究 的 不 断 更 新 与 深 入 , 者 们 发 现 , 代 学 当
有的学者通过研 究生 产 函数发 现 , 新 的投入 与产 出 创
创 新 相关 研 究 较 为 分 散 , 者 对 技 术 创 新 演 化 的特 性 、 笔
技 术 创 新 演 化 的 轨 迹 、 术 创 新 集 群 的 演 化 3个 方 面 技
的 国 内外 文 献 进 行 了 归 纳 和 梳 理 , 分 别 对 这 3个 方 并
它 可 以理 解 为 事 物 发 展 、 步 的 过 程 , 可 以 理 解 为 前 进 也 进 性 变 化 的 结 果 l 。 目前 , 2 ] 已有 的基 于 演 化 视 角 的技 术
还 有 一 些 学 者 关 注 技 术 创 新 演 化 的不 确 定 性 特 征 的 形 成 原 因 , 们从 不 同 的 角 度 人 手 进 行 了深 入 研 究 。 他
在 此 基 础 上 , 些 学 者 专 注 于 对 这 种 不 确 定 性 特 一
国际传媒产业转移趋势与理论构建——基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
了雁行形态理论 .主张在投 资国与被投 资国之间实
施动态 的产业转 移 。雁行形 态理论认为本 国产业发 展与 国际市 场密切相关 .产业 在不 同发展 层次 的国
E模式 。资本 直 接 出 口是产 业 转移 中较 容 易 的方 l
7 I 汉 论坛 6 江
家之 间存 在一个 动态 的梯 度转移和传递 过程 ,一 国
1 传媒产业 的内涵 与特征 .
传 媒产业是 指传播各类 信息 、知 识 的传媒 实体 所构成 的产业群 ,它是生产 、传播各 种 以文字 、图 形 、艺术 、语 言 、影像 、声 音 、数码 、符号等 形式 存 在 的 信息 产 品 以及 提供 各 种 增值 服 务 的特 殊 产
业 。传媒 产业 作 为公共 资源 和国家 的战 略性 资源 ,
康姆在跨 国的市场扩张 和转移 中并购 MT V、V I N 和
儿童频道 ( i e do )就属 于这种经 营模式 。 Nc l en ko
传媒产业实 现国际转移带来 的一个重要作 用就 是 实现 风 险共 担 、成本 降 低 ,促 进企 业 的 良性 发 展 。例如 ,电影拍 摄 中的国际合 作 ,传媒集 团主题
传媒 产业跨 国转移 的实践证 明 ,先转移 过去的部 分传 媒企 业机 构在新 区域 的市场环境 中实现 了较
高的适应度 ,生存 和发 展状 况较好 ,为 尚未转 移的个体 企业提 供 了良好的 示范效应 ,吸 引了这 些
企 业继续 向新 区域 迁移 ,形成 了一 个 良性路径依 赖 。但是 ,区域 内的产业集聚度是 有 限度的 ,如
规模扩张和 国际化转移的。
目前 ,国际传 媒产业跨 国转 移的模式 主要 有三 种 文化 特性 ,在进入其他 国家和地 区的时候
科技金融发展基于演化视角的分析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广州科技金融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 集中在科技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前景等方面。综合来看,学者们认为广州科 技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融资难、风险高等。此外,学 者们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产学研合作等。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对广州科技金融相关 文献的梳理,总结出现状、问题和前景。其次,结合文献综述,对广州科技金 融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最后,采用统计方法和可视化工具对数据进行处 理和展示。
1、起步阶段(1970年代末-1980年代):在此阶段,科技金融主要表现为银 行信贷和风险投资。由于受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世界各国都在探索 科技金融的发展模式。
2、发展阶段(1990年代-201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 展,科技金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风险投资、创业板市场、科技担保等新兴业 态不断涌现,科技金融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体系。
广州科技金融企业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科技创新和政府支持的不断加强,广州科技金融的发展前景广阔。未来, 广州科技金融企业将更多地参与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环节中,为 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应用,科 技金融行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广州科技金融企业的案例分析,总结出其发展现状、问题和前 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产学研合作和完善融资体系等 解决方案。展望未来,广州科技金融行业有望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局面。
谢谢观看
3、转型升级阶段(2010年代至今):在新科技革命和金融创新的推动下,科 技金融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深 刻改变了科技金融的模式和业态。
演化经济学研究综述
Vo 0 No 5 L1 .
Se 2 0 p. 01
演 化 经 济 学 研 究 综 述
孙 晓华 ,邵 珊 ,孙 笑 竹
( 连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系 ,辽 宁 大连 1 6 2 ) 大 1 04
摘
要 :演 化 经济 学 借 鉴 生 物 进 化 的 思 想 方 法 和 自然 科 学 多 领 域 的研 究 成 果 ,从 动 态 、演 化 的 视 角 分 析 和 理 解 经 济 系统 的运 行 与 发 展 。演 化 经 济 学 以 惯 例 、新 奇 和 选 择 为 核 心 范 畴 ,在 有 限 理 性 、多 样 性 和 时 间 不 可逆 的假 设 前 提 下 ,利用 自组 织 理 论 和 演 化 博 弈 论 等 分 析 框 架 及 工 具 , 在 技 术 创 新 与 产 业 演 化 、 制 度 变迁 和经 济 增 长 等 研 究 领 域 进 行 了 应 用 。
对惯例 的破坏 ,现 实 中经 受 的挫败 推 动了对新奇 或 变异 的搜寻 , “ 寻 ” 与评 价 现 有惯 例有 关 ,搜 寻 搜
过程可 以看作企 业发 生变 异 的过程 。搜 寻产生 的变
导致 行 为的变 化 。经 济 系统 内的新 奇事先是 不可 预
在 大 量运用 生物 隐喻与生 物进 化论思 想后 ,演
化经济 学逐 渐完 善 了以惯 例 、新 奇 与搜 寻 、选 择过 程为核 心范 畴 的理 论基础 。
( ) 惯 例 一
测 的 ,在 经济 系统 内不 断产生 ,不仅是 经济 系统演
关 键 词 :演 化 经 济 学 ;惯 例 ;有 限理 性 ; 自组 织
中 图 分 类 号 :F 6 . 0 99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1 9 2 1 ) 5 0 1 - 6 6 10 6 ( 0 0 0 — 1 9 0
进化经济理论评述
经济学 建立 之初就 已经存在于 经济理论 之
中 , 即便是 在 以静 态 分析 为 主的 新古 典 经 济
学 盛行的年 代 , 演 化 思 想也 仍 然 在经 济学 中 占有代席 之地 。 进化 经济学 作为 一个独立 的
理论 分支 而出现 应归 功于熊彼 特对 创新过 程
的研 究 , 熊 彼 特 由此 也被 认 为 是进 化 经 济 学 的 主要奠 基人 之 一 。 现代进 化经 济理论 的形
早期 的正 统进 化经济 思想 虽然将 注意 力 从 新古典 理论 的静 态均衡 分析 转 向了动 态的 演 化过程 , 但 是 其 对经 济 过 程 的考 察 是 基 于 群体的 , 其分 析 框 架中仍 然 缺 少群 体 内部 个 体 之间相 互作 用关 系 。 近 年来 一些 被冠之 以 “ 异端 ” 称号的 进化 经济理 论对 正统进 化经 济 学理 论 的观 点提 出 了批评 , 他 们认 为科 斯 提 出的交 易费用 和威 廉姆 森提 出的交 易规制 等
可 以通过 社 会生 态学来 加 以 解释 。 由此 贝克
尔认 为标 准的新 古典经 济分 析可 以 通过 对进
化过 程的 深入理 解而得 到 补充和 完善 。 此外 , 顺沿 阿 尔钦 ( lA hc ia n) 和 弗 里 德 曼
( F ir ed m a n) 的思 想 , 贝 克 尔 还 认 为 , 经 济 进化
一 67 一
概 念在正统 进 化 经济 理 论 中没 有 得 到 体 现 , 而 异端进 化经济学理论 则试 图将新 制度 经济 学所 考察 的交易 费用 、 契约过 程 、 激 励机 制等 问题 综合 到 它 们 的分析 框架 中。
二 、 现代进 化 经 济学理 论观点
演化经济学研究综述_刘阳
2010年10月学术交流Oct ,2010总第199期第10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199No.10[收稿日期]2010-06-10[作者简介]刘阳(1971-),男,黑龙江庆安人,副研究员,从事经济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研究。
演化经济学研究综述刘阳(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哈尔滨150001)[摘要]演化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学科,与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分析相比,它注重对“变化”的研究,强调时间与历史在经济演化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制度变迁。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予以高度的重视。
马克思是现代演化经济学的思想前驱,此后广义的演化经济学源于凡勃伦;狭义的现代演化经济学源于熊彼特和西蒙。
熊彼特对创新过程的研究使演化经济学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西蒙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
演化经济学借此概念批判新古典经济学,并将其视为自身理论框架的重要基点之一。
演化经济学旨在了解经济组织的内部结构,以便更好地了解技术进步以及行业和产品的变迁,理解创新发展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把握经济的演化过程。
[关键词]演化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凡勃伦;熊彼特;西蒙[中图分类号]F069.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0)10-0142-06一、演化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演化经济学是当今国外最热门、最前沿的研究领域。
在当前的经济学中,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创造,而不是新古典主流的资源配置;新奇事物的不断突现要求我们更注重定性研究并与数量分析相结合,而不是脱离现实的数学形式主义;持续的经济转变需要我们把“生生不已”作为“看问题的出发点”,而不是硬把它塞到均衡分析的框架中;“北京共识”的精髓是多样性和创新,而非“华盛顿共识”的最优和机械思维。
演化经济学就是前者的代表,而后者就是所谓的主流经济学。
主流经济学在经济人稳定偏好的条件下,给定技术和制度约束,只是局限于对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如何配置进行研究,这种经济学目标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的要求。
基于演化经济学的技术范式转换研究
第16卷第3期2017年9月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基于演化经济学的技术范式转换研究王京安,何菲(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800)摘要:数码成像技术之于柯达破产、智能手机之于诺基亚衰败等由技术范式转换导致的行业领导 者溃败现象,预示着理解技术范式转换已成为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议题。
因此,从演化经济学视角 出发,对技术范式转换机制和过程特征进行识别与刻画,剖析了技术范式转换过程的内在机理,进而构建 了技术范式转换的理论模型,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出启示。
关键词:技术范式转换;演化经济学;内生机理;技术范式转换模型【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7287(2017)03 0100 09尽管发明了数码成像技术,但由于对不断加快的数码成像技术发展步伐的反应迟缓,曾经的胶卷行业领导者柯达于2012年1月申请破产保护;由于留恋传统功能手机带来的巨大市场成功,忽视了作为市场新导向的手机拓展功能,曾在中国手机市场所占份额超过70%的诺基亚却在2013 年的市场份额沦为0.6%……一系列行业领导者的突然没落,很大程度上缘于其未能预见到技术范式的转换、未能对技术范式转换带来的巨大冲击做出有效应对。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技术范式转换导致“蚂蚁扳倒大象”的现象已越来越普遍,对新技术范式进行深入剖析及有效预见和应对已成为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
对技术范式转换过程的全面剖析,是有效进行技术预见的重要前提。
然而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只有零星展开。
如何对技术范式转换的内生过程和内在机理加以全面的揭示和剖析,进而在其基础上开发出有效的预见方法,仍是迫在眉睫的未解难题。
本文认为,由生物进化论衍生出来的演化经济学以动态、演化的视角诠释技术演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释技术范式转换的合理框架。
因此,本文拟从演化经济学视角出发,揭示技术范式转换的内生过程,构建技术范式转换的理论模型,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出启示和建议。
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变迁综述
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变迁综述内容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关注技术创新的演变过程,认为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以技术上的突破为基础的,由于各个时期的主导技术是不同的,因而技术创新的形式及与其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也是不同的。
关键词:技术创新经济结构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理论,为了论证价格是社会经济唯一有效的协调机制,新古典经济学是给定技术和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情况下,分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
传统经济学把技术和生产组织的变革看作是经济进程中偶然发生的干扰因素,注意到了它们的影响但忽视了它们的出现。
最早研究技术创新如何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并做出初步理论解释的是熊彼特(Schumpeter,1921,1942)。
熊彼特力图把握历史进程的脉搏,把技术变革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看作是经济生活内部的创新活动,探讨了不断实现这种创新的发展机制。
发展是经济生活中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
基于历史视角的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变迁(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征与社会经济范式变革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
随着1733年飞梭的问世和1764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工业革命揭开了序幕。
1785年,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
同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19世纪40年代,整个欧洲和美国都普遍使用了蒸汽机。
蒸汽机带动着纺织机、鼓风机、抽水机、磨粉机,造成了纺织、印染、冶金、采矿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人们以前难以想象的技术奇迹。
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由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煤炭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特别是18世纪30年明了用焦煤冶铁的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以木炭为燃料进行冶炼的落后工艺。
60年代,出现了巨大的熔铁炉,此后又研究出了精炼法。
炼铁技术的革新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煤炭工业的发展。
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创新模式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变迁,创新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经济发展动力。
然而,传统的创新研究模式已经逐渐显露出一些瓶颈和限制,因此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创新模式逐渐引起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关注和兴趣。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创新模式,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演化经济学着重强调经济系统内的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积累。
在传统的创新模式中,创新主要通过个体或团队的努力产生,但在演化经济学的模式中,创新是通过群体的互动和学习来实现的。
这个群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
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调整和适应,演化经济学认为经济体能够自适应地创新,并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这种模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能够更好地应对外界的风险和挑战。
其次,演化经济学关注经济系统的非线性和路径依赖性。
在传统的创新模式中,创新的路径往往是线性的,可以通过预测和规划来实现。
然而,演化经济学提出,经济系统的发展往往是非线性的,创新的路径很难预测和规划。
创新可能发生在各个层面和方向,而且不同的创新路径会相互影响和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因此,在演化经济学的模式中,创新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演化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试错和学习来适应和发展。
最后,演化经济学提倡多样性和竞争。
在传统的创新模式中,创新往往被视为一种竞争的手段,通过创新来获得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
然而,演化经济学认为,创新不应该局限于竞争,而应该追求多样性和协作。
多样性可以让经济系统更有弹性和创新能力,而协作可以促进知识和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在演化经济学的模式中,创新可以通过不同组织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来实现,形成一个共同学习和进化的过程。
总的来说,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创新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它突破了传统创新模式的限制,更加强调经济系统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通过对群体的互动和学习,经济体可以实现自适应创新,并取得竞争优势。
同时,演化经济学的模式也关注经济系统的非线性和路径依赖性,认为创新应该是一个演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尝试和学习。
【推荐下载】从演进经济学的视角简述技术能力
从演进经济学的视角简述技术能力 近些年来,将跨国公司作为技术转移和创新的主体,同生产国际化相联系的理论研究不断增多。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从演进经济学的视角简述技术能力。
其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说明了,企业如何通过自身技术创新活动来拓展国际市场。
弗农理论研究的第一个层面,从国家的角度,及内向和外向FDI的角度解释了FDI和技术发展的共同演进(co-evolution)[3];其研究的另一层面主要集中于企业如何通过其自身的研发国际化,来实现技术创新的国际化。
我们认为,就研发国际化的一系列历史层面和跨国层面的证据上而言,产品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原始假设还是很好地被遵守了。
其二,邓宁曾研究,享有技术能力优势,同时又拥有更高生产率的国外企业,对当地企业内部技术能力的影响。
随后的许多研究都致力于技术能力对一国的国民经济的影响。
且理论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国外企业所带来的技术外溢,以及国外子公司自身知识资源的当地化上。
而由上述研究所引致的当地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问题也成为新的更受关注的热点,因为当地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有效的技术外溢是否能够发生。
其三,与邓宁和弗农的理论相联系的关键领域是,FDI与国别技术能力差距的关系,以及FDI是如何来缩小这一差距甚至实现所谓的赶超。
Cantwell主要研究欧洲国家企业的内部消化、吸收能力对欧洲当地技术能力的影响。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欧洲国家的众多传统产业依赖其过去较强的技术优势,通过有效地利用内向化FDI使得欧洲企业的内部能力得以复兴,并缩小了与美国技术能力的差距。
然而,技术能力的变迁是一个当地化的、特异性(context-specific)的过程,因此国际技术转移的模式选择,必须考虑上述两种因素。
此外,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的可能性,并不是完全依赖于现存当地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还依赖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给当地企业的有效程度,也就是说跨国公司的技术,不是仅仅只能在该跨国公司的内部使用和开发,还能有效地且有价值地转移给外部的当地企业。
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的技术变迁研究综述
金融经济FINANCIAL AND ECONOMIC214演化一词译自英文单词“Evolution ”,国内也有译作进化、天演等。
我国著名科技哲学专家吕乃基(2009)指出演化不是进化,演化不仅包括进化还包括退化,这里的退化不是消极和被动的,而是演化不可或缺的部分[1]。
当通过“创新”这一名词把多个学科比如经济学、管理学、生物学、组织行为学等之间类似但是不同的范畴联接起来时,就会将这几种不同的知识体系进行交互,围绕着“创新”产生新的语义,从而为创新研究产生新的方法论,乃至突破、加快创新研究进展。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本质是概念性的。
因此来自于其他学科的隐喻为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些新生概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该隐喻路线用于技术变迁一般过程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条:一是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关于S 曲线的隐喻;二是进化生物学隐喻;三是复杂系统演化的隐喻。
一、基于S型增长曲线的隐喻(一)S 型增长曲线的缘起一般认为,S 型增长曲线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abriel Tarde)提出,他在《模仿律》一书中描述了关于新思想的采纳率与时间的关系,即:新思想起初进展较慢,接下来以急速和匀加速扩散,然后发展趋于减慢,直至最后停止[2]。
在塔尔德之后,S 曲线被引申到许多领域,如生态学中关于人口增长速度与密度的关系、城市化率和时间的关系等。
在经济管理领域,毋庸置疑,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应用S 曲线众所周知最成功的例子。
S 曲线现如今成为技术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Foster(1986)利用S 曲线解释一个通用的现象:根本性的技术创新通常由新进入者研发及引进,而不是由当前产业的渐进技术领先者所为,他认为技术领先者趋于强化成熟技术而未能及时发现利用新的、颠覆性的技术,因此导致其丧失该产业的主导地位[3]。
但是S 曲线有很多缺陷,比如不能判断何时到达技术极限、决定技术命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进行新技术预言以及难以处理新技术和成熟技术等。
知识的经济学分析:一个文献综述——基于范式演进的视点(下)的论文
知识的经济学分析:一个文献综述——基于范式演进的视点(下)的论文五、演进经济学范式:知识的经济学研究的深化(一)关于演进经济学及其范式的一个理论说明演进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研究经济行为演化的学科,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关于存在的学科(贾根良,1999)。
演进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当代高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经济结构处于一种高度不确定的创新变迁状态,主流经济学无力解释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实践的变迁势态;另一方面,20世纪中叶以来认知科学、生物基因科学以及现代物理学中的不确定性理论、非平衡系统热力学和耗散结构理论等自然科学理论的革命性进展,为一门新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以及分析工具。
演进经济学由此出现和成熟。
沿着schumpeter(1912)开辟的研究方向,15近几年来演进经济学在技术创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以及制度变迁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颇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相比主流经济学,演进经济学还缺乏精致和清晰的数学推演以及严整的理论体系,但我们同样可以归纳出其独具一格的研究范式。
演进经济学的内核可概括为:社会经济本质上是一个动态非均衡的演进状态。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时间不可逆。
演进作为一种过程首先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流逝的时间本质上是不可逆的,是单向的,是无法重复与试验的。
时间不可逆决定了经济系统演进的路径依赖特征;(2)非最优与多样性。
在各种高度不确定的随机因素扰动下,经济演进过程是非均衡状态,演进过程无法实现最优解。
另外,路径依赖以及随机因素扰动决定了系统中个体之间的期望、偏好、能力、知识存量和认知模式等都将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别,从而出现个体行为的多样性;(3)群体协同演进(coevolution)。
生物学新的研究发展表明,施加选择压力并被生物所适应的“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概念,既包括变化着的非生命方面,也包括变化着的生命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的技术变迁研究综述
演化一词译自英文单词“Evolution”,国内也有译作进化、天演等。
我国著名科技哲学专家吕乃基(2009)指出演化不是进化,演化不仅包括进化还包括退化,这里的退化不是消极和被动的,而是演化不可或缺的部分[1]。
当通过“创新”这一名词把多个学科比如经济学、管理学、生物学、组织行为学等之间类似但是不同的范畴联接起来时,就会将这几种不同的知识体系进行交互,围绕着“创新”产生新的语义,从而为创新研究产生新的方法论,乃至突破、加快创新研究进展。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本质是概念性的。
因此来自于其他学科的隐喻为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些新生概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该隐喻路线用于技术变迁一般过程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条:一是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关于S曲线的隐喻;二是进化生物学隐喻;三是复杂系统演化的隐喻。
一、基于S型增长曲线的隐喻
(一)S型增长曲线的缘起
一般认为,S型增长曲线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abriel Tarde)提出,他在《模仿律》一书中描述了关于新思想的采纳率与时间的关系,即:新思想起初进展较慢,接下来以急速和匀加速扩散,然后发展趋于减慢,直至最后停止[2]。
在塔尔德之后,S曲线被引申
到许多领域,如生态学中关于人口增长速度与密度的关系、城市化率和时间的关系等。
在经济管理领域,毋庸置疑,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应用S曲线众所周知最成功的例子。
S曲线现如今成为技术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Foster(1986)利用S曲线解释一个通用的现象:根本性的技术创新通常由新进入者研发及引进,而不是由当前产业的渐进技术领先者所为,他认为技术领先者趋于强化成熟技术而未能及时发现利用新的、颠覆性的技术,因此导致其丧失该产业的主导地位[3]。
但是S曲线有很多缺陷,比如不能判断何时到达技术极限、决定技术命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进行新技术预言以及难以处理新技术和成熟技术等。
(二)A—U模型
在技术变迁领域厄特巴克(Utterback)利用S曲线提出他与合作者埃伯纳西(Abernathy)共同命名的工业创新动态模型A—U模型[4]。
在该模型中,他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而将产品周期分为流动阶段、转换阶段和特性阶段。
在流动阶段,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均处于上升趋势,但是产品创新比工艺创新更强;在转换阶段,产品创新逐渐减少,而工艺创新持续增加直至超越产品创新,创新活动步入
主导设计阶段;在特性阶段,工艺创新多于产品创新,主导设计使得产品设计、生产程序和工艺标准化。
A-U创新模型解释了产业发展与创新模式之间的演化关系,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然而该创新模型没有考虑到行业以及国家的差异性,当产品生命周期较长时,产品的变化较小,创新活动侧重于工艺创新,则不能使用该模型来进行解释;同时,该模型在对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中以技术转移等方式开始的创新活动进行解释时,也不能反映该产业发展演变规律。
因此,A-U模型适合于反映发达国家以原创性技术活动推动的、产品相对比较单一的产业演化规律。
(三)逆A—U模型
A—U模型是基于欧美发达国家以原始创新为主的背景下提出的,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开始的创新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逆A—U模型被提出[5]。
该模型与A—U模型观点相悖,认为工艺创新先于产品创新处于优势地位,然后产品创新才扭转情势超越工艺创新。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起步较晚,在技术创新方面积累较少,初期只能以引进技术为主,生产标准化、无差异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吸收、消化技术,以此为基础开展渐进性创新乃至突破性创新,此时产品创新被不断激发直至逐步超越工艺创新,进入产业稳定发展阶段。
(四)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
Dosi(1982)通过与库恩(Kuhh)科学范式(科学研究程序)相类比,提出“技术范式”(技术研究程序)的概念,将技术范式定义为基于自然科学和材料科学引申出来的一种解决技术问题的模型和模式。
而技术轨道是在技术范式的基础上解决一般问题活动的模式。
技术轨道是由范式决定的“一般”问题解决活动,可以看作是由相关范式定义的技术变量中的多个均衡的移动。
技术进步可以定义为这些均衡的提高。
技术轨道包括一系列的可能技术方向,其外部边界由技术范式自身本质确定[6]。
将技术轨道理论用于解释不发达国家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后发优势”以及应用于技术跟随和技术超越等领域问题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基于生物进化理论隐喻
基于S曲线的技术创新演化还基本停留在线性思维层次,而通过隐喻进化生物学的诸如竞争、选择、淘汰、突变等概念,催生了演化经济学的形成,一些崭新的演化分析方法如自组织理论、复杂系统、演化博弈等对于技术创新这类不能由主流经济学所解释的现象进行解释。
在技术系统中有无数个我们熟知的类似于生物进化的现象。
大
量不同的变种(产品或技术等)被投入环境(市场)中,经过其他竞争者或环境(竞争对手、市场、顾客)等的严格选择。
幸存者被保留下来并通过种群被复制、扩散,并逐渐成为优势种群[7]。
技术系统中还有大量诸如此类的类比、映射,但是将整个生物进化全盘隐喻为技术进化的不可取性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技术创新演化是具有拉马克式的特征,这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却被认为是异端。
纳尔逊和温特被认为是熊彼特主义的回归的同时,还创造性借用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自然选择”的基本思想以及西蒙“有限理性”学说,形成了演化经济学独具一派的“新熊彼特主义学派”。
纳尔逊和温特的研究中突出了技术创新是一个长期演进的历史过程的思想。
纳尔逊和温特的演化学说主要是考察经济变迁,不是将技术变迁一般过程作为研究对象。
因此,他们对技术变迁一般过程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具体。
乔治˙巴萨拉(George Basalla)在其专著《技术发展简史》中构建技术发展的进化假说,他同样隐喻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人工制品作为研究基本单位,技术进化的结果是人工制品的多样性,新人工制品是旧人工制品的继承和发展,类似于生物界的遗传、变异和选择等进化现象[8]。
齐曼(2002)同样以人工制品作为基因类似物构建基于生物进化论的技术变迁过程,他认为新奇的人工制品以新物种的变异和选择一样的方式涌现,技术的变化如同基因那样发生变化,社会环境以拉马克式或达尔文式对技术基因的变化起选择作用[9]。
三、基于复杂系统演化的隐喻
复杂系统是由大量的以非线性关系联接的模块组成,除了具有层级性、可分解性及快速演化[10]的特点之外,还具有突发特性[11]。
美国技术史专家休斯(Hughes)认为:“技术系统包含着那些混乱的、复杂的、解决问题的成份,他们是被社会建构起来的,也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因此,可以说技术系统是一种复杂系统,可以用复杂系统的思维来研究技术系统
复杂系统是模块的集合,而系统架构是复杂系统中模块间组合的方式。
系统架构会影响复杂系统的结构、功能等,因此系统架构理论有助于复杂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并且架构理论通过形成主导设计影响复杂系统的演化[12]。
架构理论目前不仅应用于产品领域,在组织、产业等层次的架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Henderson和Clark(1990)最早提出架构创新的理念[13]。
他们认为对于创新传统分类方式(即将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是不完全的且易引起误导。
他提出了架构创新,即不改变产品的部件而改变部件联接方式的创新方式。
他们将创新通过两种维度进行分类。
纵向维度基于产品组件(模块)之间联接方式的创新,而横向基于组件内部的创新。
因此,创新将被分别被归为四种方式:渐进性创新、模块创新、架构创新以及突破性创新。
突破性创新建立一种新的主导设
计,在新的架构中组件联接的核心设计理念。
渐进性创新是在原有的设计基础上的加强和拓展。
模块创新是个体模块的发展和进化,但是核心设计理念以及模块间的联接方式未曾改变。
架构创新改变模块间联接方式但是核心设计理念没有改变。
架构创新对于我们从复杂系统角度理解突破性创新、渐进性创新等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技术变迁过程中,架构创新如何进行以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等实证研究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亟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