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语境理解词汇意义
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
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摘要】在学习新词汇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停留在词汇的记忆上,却缺乏在实际语境中灵活运用的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词汇,提供实际案例和练习,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和演练,从而加深词汇的印象和理解。
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方法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的应用。
最重要的是强调语境对于词汇理解和记忆的重要性,只有在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词汇。
通过这些方法和策略的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在词汇应用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
【关键词】关键词:语境,学生,词汇,运用,教师,案例,活动,演练,学习资源,方法,记忆,理解,进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学生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的重要性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关键环节之一。
当学生学习新词汇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记忆词汇的意思和拼写,而不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应用,那么这些词汇很可能无法真正被掌握和运用。
通过在语境中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含义、用法以及语境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更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语境中的应用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词汇,因为通过在真实情境中的运用,学生更容易将词汇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从而增强记忆和理解。
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深度。
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全面、深入地掌握词汇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1.2 解释本文的目的和意义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如何有效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词汇的正确运用是构建成功沟通的基础,而仅仅掌握单词的定义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词汇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相联系,让学生有条件、尽可能地自主思考,要避免学习问题过多、过杂,因为漫画的赏析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因此,漫画赏析教学课堂提问要以启发学生思维为出发点,要问在关键处,重点的地方。
提问的类型很多,有各种提问如:理解性提问、点拨性提问、等,提出的问题要起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作用,合理地设计好解决好各种学生学习问题能使我们的漫画赏析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再认识和漫画赏析知识的巩固。
如在《漫画花和树赏析》一课时,课后我设计了一些唤起学生回忆的问题,“能不能给大家谈你在学校看到的树和花的品种?”“你最喜欢《漫画花和树赏析》一课中哪一棵树?最喜欢什么漫画的花,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花和树、表现对用漫画画花和树的赏析兴趣及表述。
四、树立学生自信评价语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青少年好好学习的愿望。
”在漫画赏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的鼓励性质的语言是不可或缺的,表扬和鼓励性质的评价语言不仅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真棒!”“你表述得真好!”看似简单的语言,学生会把它当作是对自己成功的肯定,学生在课堂上受到鼓励、赞赏,积极性会更高,学习兴趣会更浓厚。
五、课堂小结语课堂小结是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教师对所教漫画赏析知识进行的归纳总结和转化提升的方式行为。
漫画赏析课结尾完美的小结用语,可以使赏析知识得以深化概括,可以让整个漫画赏析课堂教学浑然一体结构严谨,体现出漫画赏析课堂教学的生动和完美,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漫画赏析学习探究。
如果美术教师的课堂小结没有或者不以为然,那会给学生一种漫画赏析课堂教学不完整随随便便的感觉。
有教学经验的美术教师在漫画赏析课堂小结时会将教学过程中零散的赏析知识概括成有条理、系统的知识,帮助学生把握漫画赏析教学重点,储存漫画赏析知识,从而可提高漫画赏析的教学效果。
浅析语境对词义的作用
换 ,语境 可 以为 词义 的使 用恰 当与否 提供 前提 和 条件 。在 言语 交
我 们 可 以根 据语 境 所 涉及到 的 各种 因素 对词 义进 行理 解 ,从 而得 际 中 ,说话 人和 听话 人 正是 根据 言语 交 际 中的具 体上 下 文和行 为 出正确 的选择 。 环境 来判 断 言语 中使 用词 语 的意 义 的。如 “ 子 没有 锁 ” ,在 不 箱 关键 词 :词 义 ;语境 ;影 响
定 具体 词汇 意义 的先 决条件 。 2 语 境常 使言 语产 生 言外 之意 ,起 到 “ 内意 外 ”的表 达 效 . 言
果
在 人们 的 言语 交 际活 动 中,原 来字 面 上没 有 的意义 ,有时 也 会 因为语 境 的存在 而 能够 为听 者所 理解 和 接受 。如 杜牧 《 秋夕 》
、
同语 境之 中表 示 的是 不 同意 思 ,可 能 是箱 子有 锁但 是 没有 把锁 锁 住 ,也有 可能 是箱子 本身 不带 某 一类 现 实现 象 ,也
的 目的 。任 何 一种 语 言交 际活 动都 是具 体 的 ,语义 内容 则是 通过 可 以变 成单 一 结构 。多 义词 只有 在特 定 的语 境 中才 能确 定它 的具 兵 兵 词 语 的组 合 来 实 现 的 ,是 在 一 定 的 时 间和 空 间里 进 行 的 ,对 谁 体 意义 ,如 “ ”有很 多个 义项 ,我 们 只有 知道 “ ”所 出现 的 说 ,在什 么 时间 、场合 以及 说 什么 事情 等都 会 影响 到人 的言 语 行 具 体语 境才 能够 分 析 出 “ ”的具 体意 义 。 比如 , “ 器 ”的 意 兵 兵 为 和 表 达 方 式 ,人 们 只 有 合 起 来才 能很 好 地 表 达 思 想 , 传递 信 思 是武 器 ,成 语 “ 短兵 相接 ”至 今仍 保 留着 这个 意 思 ; “ 士兵 ” 息 。人 们把使 用语 言 时的这 些环境 ,称 作语 境 。 则 一般 被用 作对 军 士和 兵 的泛称 ; “ 用兵 ”指 使 用武 力 ,进行 战 兵 战争 ” 、 “ 军事 ” 的意 思。 正是借 助 了语 语 境 的概 念 ,源于 人类 语 言学 家马 林诺 夫 斯基 。他 认为 语 言 争 , “ ”在这 里 有 “ 不是 一套 完备 的体 系 ,语 言 的意义 不可 能完 全 由它 自身 的语 境 来 境 的帮 助 ,我们 才 能够 分辨 出 “ ”在 不 同句 子中 的不 同意 义 。 兵 决定 。学 术界 对 “ 语境 ”的理 解和 使用 有较 大 的分 歧 ,对语 境 因 由此可 见 ,语境 对确 定 词语 的确 切 意义 有十 分重 要 的作 用 ,是确
高中如何运用词汇语境推测生词的意思
高中如何运用词汇语境推测生词的意思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掌握词汇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
在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生词,即不认识的词汇。
而准确理解生词的意思对于语言学习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高中学生有效地推测生词的意思,本文将介绍几种运用词汇语境推测生词意义的方法。
一、词汇周边词语推测法当我们遇到生词时,可以观察其前后的词语,尤其是与之相似或相关的词语,从中推测生词的大致意思。
例如,在一篇文章中遇到了生词"obscure",我们可以注意到该词后面的名词"meaning",通过观察周边词语,我们可以推测"obscure"的意思可能是"不清楚的,模糊的"。
二、句子结构推测法有时候,生词所在的句子结构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帮助我们推测生词的意思。
比如,在一句话中出现了生词"elaborate",而该词前后的句子结构为"His speech was so long and detailed that it bored everyone.",通过观察句子结构我们可以推测"elaborate"的意思是"详细的,复杂的"。
三、词根与词缀推测法许多单词都有词根和词缀构成,因此,了解常见的词根和词缀对于推测生词的意思非常有帮助。
例如,生词"geology"由词根"geo-"(地球)和词缀"-logy"(学科)组成,我们可以推测"geology"的意思为"地质学"。
四、上下文推测法除了观察周边词语和句子结构外,通过阅读上下文,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生词的意义。
通过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我们可以推测生词在文中的角色和含义。
例如,在一篇文章中出现了生词"prosper",通过理解文章的意思,我们可以推测"prosper"的意思是"繁荣,成功"。
语境与词汇语义
语境化的词汇教学
语境化的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词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构建语言的基础,是语言使用者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关键。
然而,孤立地教授词汇往往效率低下,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难以有效地将词汇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言语使用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词汇教学更加语境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提高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
语境化词汇教学是一种将词汇教学与语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教师通过创造真实的或模拟的语境,将词汇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汇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以下优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将词汇学习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语境化词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词汇学习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
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在具体语境中学习词汇,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词汇的含义和使用方式,从而增强他们的记忆效果。
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通过在语境中学习和使用词汇,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词汇的语义和语用,提高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
创造真实的语境: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或模拟的真实场景来创造语境。
例如,在教授购物相关的词汇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商品,让学生在模拟的购物场景中使用这些词汇进行交流。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音频等来创造语境。
例如,在教授动物相关的词汇时,教师可以展示动物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来理解词汇的含义。
运用语言游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语言游戏,如猜词游戏、填空游戏等来创造语境。
这些游戏不仅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记忆词汇。
语境化词汇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语言教学方法。
通过将词汇学习与具体语境相结合,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
在实施语境化词汇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来选择合适的创造语境的方式。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语境化词汇教学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试析语境的限制功能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试析语境的限制功能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试析语境的限制功能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一、引言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语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境即指言语行为的背景信息,包括时间、地点、社交关系等诸多因素。
语境能够对语言的意义进行解释、限制和补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语境的限制功能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二、语境的限制功能1. 解释功能语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语言的意义。
词汇的意义常常依赖于其所处的语境。
例如,单词"bat"可以是指蝙蝠,也可以是指棒球棍,取决于它所在的句子和上下文。
通过理解语境,学习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单词的意义,并避免产生歧义。
2. 限制功能语境可以限制词汇和语法结构的使用范围。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词汇只能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
例如,"allow"(允许)与"enable"(使能)两个单词的意义很相似,但它们的使用却存在差异。
"allow"后接动词原形,表示允许某人做某事;"enable"后接名词或动名词,表示使某人能够做某事。
通过学习语境,学习者能够准确掌握单词的使用方法。
3. 补充功能语境可以帮助人们推断信息和填补信息的空白。
有时候,句子中的某些信息可能并不完整,但通过依赖于语境信息,学习者可以推断出缺失的信息并有效地理解句子。
这在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中尤为重要。
三、语境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 词汇教学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语境信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词汇。
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实际场景并引导学习者使用新词汇进行对话或写作,让学习者在实际语境中感知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 句子构建语境在句子构建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给学习者提供合适的语境,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记忆和运用句子结构。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些常用句型的例句,并引导他们进行改编和模仿,从而培养学习者运用句子结构的能力。
英语词汇应该这样教、这样学之“词汇的意义”
英语词汇应该这样教、这样学之“词汇的意义”不少老师在教授新词时,倾向于做很多的扩充,既有词性变化的扩充,也有搭配用法的扩充,还有词义变化的扩充,等等。
一般来说,英语大部分词汇在词性变化上相对较少,大部分单词一般只具备两种词性变化,而且意义变化也不多。
比如book,作为名词表示“书”,作为动词表示“预订”。
老师在教授book一词时,只需讲到这两种词性及其相关用法即可。
但是,英语中词汇的意义,往往由语境决定,也就是说,一个英语单词,如果离开语境,是没有意义可言的。
一旦单词被用于某种语境,其意义往往会超出词典里给出的释义。
为此,在英语的教与学中,我们要考虑英语词汇的意义到底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教授或学习。
一个单词,如果撇开其语法意义(比如word和words语法意义的区别在于单复数形式不同,但意义是一样的)不讲,从其词汇本身的意义角度来看,可以分为概念意义和关联意义两大类。
所谓概念意义是指词汇所直接、明确表达的字面意义,它往往相对稳定,不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其关联意义则是指该词汇所附带的情感色彩、文体意义等。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把词汇的意义分为七大类: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文体意义(stylistic meaning)、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联想意义(reflected 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和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
我们权且把Leech 所说的七类意义分为概念意义和关联意义两大类,内涵意义、文体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都划归关联意义。
下面小编就从这两大方面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词汇的概念意义前面已经说过,词汇的概念意义主要是指词典里给出的定义。
其中,科技术语等专有名词大多只有概念意义。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一、什么是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主要指:①表明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反映文章深层内容的词语;④体现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⑤在结构上起过渡或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有指代意义的词语;⑦有比喻、反语、仿词等修辞意义的词语。
二、考查重点:理解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指代义和表达效果【知识链接】三、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主要有四种:(1)理解与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2)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派生出的新义;(3)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4)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殊隐含义;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例如:(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
(3)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4)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白天的时间很久。
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例如:(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
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
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
理解、分析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要紧密联系词语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或句子,或段落,或全篇,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推断词语的含义1)分析词语的表现作用。
有些词语本身并没有深刻的含义,但用词精当,对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深刻的表现作用,对事物的形状特征表现得充分而又生动,应作为重点体味的对象。
(2)分析词语的特殊含义。
有些词语褒义贬用或者贬义褒用,有些词语正话反说,或者具有潜台词等,由于作者采用了特殊的表意手法,因此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或者表达出了某种特殊的意味,从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语体特点、风格特点等方面理解瑞靡,重视词语的活用、感情色彩的反用、修辞手法的使用等附加意义。
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技巧
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
1.了解上下文:在确定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
来进行推测和判断。
通过了解句子或段落的语境,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分析词语的构成: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构词法来推测其含义。
例如,词根、前缀、后缀等的含义和作用可以帮助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3.寻找类似词语:通过寻找类似的词语或近义词,可以帮助推
测目标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对于生僻词或专业术语,可以通过查找相关的词汇来辅助理解。
4.利用语境暗示:作者在写作中通常会使用语境暗示词语的含
义和作用。
例如,通过提供对比、解释、举例等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5.参考词语搭配:有些词语通常会与特定的搭配或固定搭配使用,通过查找常见的搭配可以推测其含义和作用。
例如,固定搭配中的形容词+名词或动词+名词的组合。
6.查阅词典:作为最后的手段,可以查阅字典或资料来获取确
切的词语含义和作用。
词典通常会提供词语的解释、例句和用法说明,有助于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答题技巧,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提高答题准确率。
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义的词语,举例
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义的词语,举例题目: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不同语义的词语举例引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之一,通过词语的具体表达,我们可以传递思想和情感。
然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赋予不同的语义。
这种语义的转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也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语境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具体举例,探讨不同语境中赋予不同语义的词语,以增进我们对语言的理解。
一、"鲁莽"在不同语境中,"鲁莽"这个词语可以有不同的语义。
例如:1.在一个警察局的审讯室中,当一名嫌疑犯被询问时,如果他回答问题时过于激动、冲动、丧失理智,我们可以形容他是"鲁莽"的。
这里的"鲁莽"意味着行为不明智,缺乏冷静和理性。
2.在一个登山队的训练营地,当有人在没有充分考虑安全因素的情况下冒险攀登陡峭的山峰时,我们可能会说他是"鲁莽"的。
这里的"鲁莽"意味着冒险和不顾后果的行为。
二、"坚定""坚定"是另一个在不同语境中拥有不同语义的词语。
例如:1.在战争中,一个军队领导者的坚定意味着他对目标的坚定信念和不向困难屈服的决心。
这里的"坚定"意味着信念的坚固和决心的坚强。
2.在一个公司的董事会会议上,当一名高级经理向其他人解释一个重要决策时,我们可能会说他表现得"坚定"。
这里的"坚定"意味着对决策的信心和坚决。
三、"无辜""无辜"是一个在不同语境中语义不同的词汇。
例如:1.在法庭上,当一名被告被判决无罪时,我们可以形容他是"无辜"的。
这里的"无辜"意味着没有犯罪或责任。
2.在家庭中,当一个小孩被误认为偷了糖果而被责备时,如果他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我们可以说他是"无辜"的。
探究语境对词汇意义的影响
探究语境对词汇意义的影响所谓语境,就是语言环境的简称,既可指词、短语、句子、语段或篇章的前后关系,是语言内部诸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制约而形成的语境,也指使用某个语言项目时的广阔的社会背景,由于语言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因而更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言语的意义,问题是怎样通过语境作出判断呢?语境在哪在方面影响词义呢?本文将作如下阐述。
第一,对于多义词的理解。
第二,对于指示词不达意的理解依赖于语境。
第三,对于省略部分的理解依赖于语境。
第四,语境有助于对话语的模糊性的理解。
最后,语境有利于会话的含义。
本文将通过论述找出:语境是如何影响人们对话语的理解。
1多义词的理解多义词在英语中太普通了。
许多的单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义或词类。
词典中的释义是孤立的,语境是千变万化的。
我们依赖于语境选出最符合语境的词义。
例如:Can you help me with this heavy box?在这儿help 是“帮助”基本词义。
再看,l,I couldnt help crying.2,Can I help you to some more meat?在这两句中可不一样呢,1中的help与could连用表示阻止、避免。
2中的help与can连用表示取用(食物)。
总之,我们可以从文章中的一个词在词形上的变化,它与一些起什么功能的词语联系在一起以至它在整个句子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等来判断词义。
2指示词的理解在一句话语里,语境的特征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指示的系统,也就是一套根据交谈者时空的关系识别物品、人物和事件的方法。
人称代词用于识别另一方的交谈者。
地点指示词,例如“这里”和“这个”用于表明说话者和所提及物品之间在所处地点的空间关系。
时间指示词例如“now”和“tomorrow”“last week”或“next month”。
这些词的特点:要完全理解它们必须根据它们所处的特定的语境。
如果我们不知道话语的产生时间就不可确定“tomorrow”或“next month”确切日期。
读书遇到不理解的词语的五种方法
读书遇到不理解的词语的五种方法摘要:一、问题阐述: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的常见问题二、方法一:利用上下文语境理解词语含义三、方法二:借助词典工具查询词语意义四、方法三:结合同义词或反义词辅助理解五、方法四:从多角度分析词语背景和来源六、方法五:寻求他人帮助或参与讨论七、总结:灵活运用五种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正文:阅读是丰富知识、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是家常便饭。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效果,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五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利用上下文语境理解词语含义。
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词语所在句子的结构、意义以及与前后文的关联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上下文往往会对生词进行解释或提供暗示,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含义。
其次,借助词典工具查询词语意义。
词典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工具,通过查阅词典,我们可以迅速获取词语的准确含义。
此外,一些在线词典和翻译工具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了解生词。
第三,结合同义词或反义词辅助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寻找与生词具有相似或相反意义的词语,从而推断生词的意义。
这种方法既有助于扩大词汇量,又能加深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第四,从多角度分析词语背景和来源。
了解词语的背景、来源及发展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词语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成语、俗语、专业术语等,提高阅读理解的深度。
最后,寻求他人帮助或参与讨论。
当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时,我们可以向老师、同学或其他读者请教。
与他人讨论生词的意义,既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又能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以上五种方法,深入挖掘词语意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如何根据语境理解英文单词的词义
如何根据语境理解英文单词的词义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遇到过单词的疑惑。
有时候看到一个单词,我们没有办法准确地知道它的意思。
这时候,我们需要学会根据语境来理解这个单词的词义。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英文单词的词义。
一、理解上下文理解上下文是理解单词意义的重要方法。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单词往往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单词一起构成了一个意义完整的语句、段落或篇章。
因此,我们需要把单词所处的上下文,尤其是其前面和后面的内容,都仔细地读一遍。
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了解单词的实际含义。
例如:The boy was very _________ when he received a gift from his friend.这个示例中,我们不知道这个单词是什么,但当我们仔细读完它前后的内容时,就能知道它的意思是“高兴”。
二、掌握词缀和词根词缀和词根在英语单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是单词的构成要素,有着一定的规律和含义。
比如,“auto”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自动的”,而“bi”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两个”。
当我们掌握了这些词缀或词根的含义后,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一些与之相关的单词的意思。
例如:Automobile是“自动车”的意思。
Auto-表示“自动的”,而-mobile 表示“车”。
Bilingual表示“双语的”。
Bi-表示“两个”,lingual表示“语言”。
三、去除干扰有时候,在文本中的一个单词不会带来太多关键信息。
这时候我们要学会去除这些词的干扰,聚焦主要的关键词汇。
比如,介词、冠词等,通常是文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但它们对了解主要信息并不是十分重要。
例如:My friend gave me a book on my birthday.在这个例句中,介词on并不是非常重要的词汇,而是为了表示生日这个时间点。
因此,它对了解主要信息的不是十分必要。
总之,在学习英语时,掌握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单词的词义需要我们在理解语境方面下大力气。
语境理论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语境理论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语境理论是由语言学家巴斯卡尔·波爱特于1913年提出的,它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语言形式和语境共同决定的。
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语境理论被广泛运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单词的意义和用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语境理论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语境理论强调将词汇放入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听音乐、看视频、观看图片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具体的语境,使学生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和学习词汇。
在教授“apple”这个单词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苹果的图片,并用简单的英语句子描述苹果的颜色、形状和味道等信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领会到这个单词的意义和用法。
语境理论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单词的意义。
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段简短的对话或故事来引导他们根据上下文推测词汇的意义。
在教授“cat”这个单词时,可以设计一段对话,“Mike: Look! There is a cat on the tree. Jenny: Wow! It’s so cute. Can I touch it?”通过对话的上下文,学生可以猜测出“cat”是指一种动物,而不需要直接查询词典或老师的解释。
语境理论也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化教学法。
情境化教学法是指将单词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创造一个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单词。
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实物、图片、游戏等教学材料,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词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授“bed”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带一张床的图片,并通过游戏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的内容描述床的颜色、大小和用途等。
通过这种情境化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个单词。
语境理论还强调词汇的重复和复习。
根据语境理论,词汇的记忆需要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复习来巩固。
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游戏,如卡片配对游戏、抢答游戏等,来帮助学生不断复习和巩固所学的词汇。
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
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我们表达意思的基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但仅仅是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所学词汇。
本文将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灵活运用所学词汇,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一、注重语境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新词汇时,应该注重词汇的语境。
语境是指词语所处的周围环境,包括句子、段落甚至是对话整体。
只有了解词汇所处的具体语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例句、段落等方式呈现词汇的语境,引导学生从中领悟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二、培养语感语感是指说话的感觉和表达的节奏。
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时,良好的语感会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自然。
培养语感需要学生多接触语言环境,如听力、阅读等,从而积累语言的表达模式和韵律。
老师可以通过朗读、歌曲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在语境中更加自如地运用所学词汇。
三、活学活用学生在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后,需要通过实际运用来巩固所学知识。
活学活用可以包括词汇测验、口语练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灵活运用所学词汇。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对话、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交际中使用所学词汇,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四、创设真实语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词汇,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其中进行语言实践。
比如可以通过模拟购物、旅游、工作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实际情境中进行语言表达,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真实的语言交流活动,如英语角、辩论赛等,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词汇。
五、多角度、多渠道的词汇学习在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多角度、多渠道的词汇学习,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习和掌握词汇。
可以通过阅读、听力、写作、口语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词汇,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词汇。
英语背单词小技巧之利用语境理解通过上下文推测单词的意思
英语背单词小技巧之利用语境理解通过上下文推测单词的意思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背单词是非常常见的任务。
然而,单纯地记忆单词的拼写和意义并不足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单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利用语境,通过上下文推测单词的意思。
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巧,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了解上下文是理解单词意义的关键。
当我们在阅读一篇英语文章或者听一段英语对话时,可以通过前后文的暗示来猜测生词的意思。
比如,在下面这个句子中:"The patient showed symptoms of high fever, cough, and fatigue."我们可能不清楚"symptoms"这个词的具体含义,但是通过前后文中提到的"high fever, cough, and fatigue"可以推测出"symptoms"是指某种病征或症状。
这样,即使我们不知道单词的确切含义,也能够理解句子的整体意思。
其次,注意词汇的词根和词缀。
英语中有很多单词都有独特的词根和词缀,通过了解这些词根和词缀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单词的意思。
比如,如果我们遇到一个以"bio-"开头的单词,我们可以猜测它与生命、生物学有关。
同样地,如果我们遇到一个以"-logy"结尾的单词,我们可以猜测它与某种学科或者学术领域有关。
通过对词根和词缀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推测单词的意思。
此外,上下文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也是我们推测单词意思的重要线索。
有时候,作者会在文章中使用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词汇来描述某个事物或者概念。
比如,在下面这个句子中:"The company experienced a surge in profits last year."我们可能不清楚"surge"这个词的具体意思,但是通过同一个句子中的"profits"这个词,我们可以猜测"surge"可能是指某种增长或者上升的状态。
现代汉语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现代汉语词义和语境的关系现代汉语的词义与语境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词义是指在语言中所固定并被广泛接受的词汇单位所包含的意义,而语境则是指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产生的意义。
词义和语境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语义系统。
一、词义与语境的互动关系词义和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义的多义性:许多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比如,“银行”一词在日常生活中指的是金融机构,而在河流两岸指的是河堤。
这说明词义的具体含义需要根据语境来确定。
2. 词义的歧义解决:当同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产生歧义时,需要通过语境的补充来解决。
比如,“他很毒”这句话,如果没有特定的语境,很难确定是指他有毒还是他很厉害。
3. 语境的限制和扩展:语境可以限制词义的范围,也可以扩展词义的含义。
比如,“牛”这个词在口语中常用来形容某人很厉害,而在农业领域中则指牲畜。
这说明词义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扩展或者限制。
二、词义和语境的相互影响词义和语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义的丰富性:语境可以丰富词义的内涵,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例如,“夏天来了,万物复苏”,语境中的夏天和万物复苏这两个词相互作用,使得整句话的意义更加细腻。
2. 语境的推测:通过语境可以推测出一些词义的暗示或者隐含含义。
比如,“他一副朝气蓬勃的样子”,通过描述语境中的“朝气蓬勃”,我们可以推测出“他”这个词的具体情感态度。
3. 语境对词义的解读:在理解词义时,需要考虑它所处的具体语境,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比如,“树”一词可以表示植物的一类,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树”的含义可能指的是一棵具体的树木。
三、词义和语境的运用策略为了正确理解和运用词义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注重词义的多样性:对于同一个词,要注意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可能含义,避免武断理解。
只有充分考虑语境,才能准确把握词义。
2. 注意语境的暗示意义:在阅读和交流中,要注重语境的暗示意义。
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二)
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语境的主要功能是对语言的制约作用。
一切语言的应用和言语的交际总是限定在一定的语境范围之内,因此,语境对语言的语义、词语、结构形式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一)语境对语义的制约在任何语言交际中,语境总是决定着交际的内容。
常言说“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此情此境决定着双方谈话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具体的语境对交际双方的每句话的语义都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每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所传达的信息不同。
语境对语义的制约有以下几种情况:(1)同样一句话,不同身份的人所表达的语义不同。
例如:一位教师说:“明天上午八点我去上课。
” 一个学生说:“明天上午八点我去上课。
” 上面的两个例句中,教师和学生虽然都说同样的话,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职务身份不同而决定了同样一句话的语义不同,教师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去讲课”,而学生说句话的意思是“去听课”。
(2)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就有不同的语义。
例如:“都八点了!” 如果这句话是在早晨,并且在家里正睡觉的孩子的床头说的,那么,这句话的语义是在催促孩子快起床上学。
如果是上午八点在学校里或在教室里说的,那么这句话的语义是指上课的时间到了。
如果是在假日的或晚上的公园里说这句话,那么这句话的意义则指朋友间约定的会面时间。
(3)语境的潜在语义要正确理解一个句子的全部意义,单单了解句子内部各词的组合意义是不够的。
因为对句子结构本身的理解只是表层意义,是第一步;要想理解句子的全部意义还必须进一步理解句子本身外的潜在语义,也就是深层意义。
因为一个句子给予人的全部意义,往往是由句子本身及其潜在信息共同提供的。
而句子的潜在信息的两个主要来源则是句子的上下文和背景知识。
因此有些句子离开上下文就很难理解。
如《阿Q正传》中阿Q大喊“天门两块!”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就不知所云,若结合作品中的前后情节才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原来是阿Q 在天门的牌位上押了两块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语境理解词汇意义(Context in Interpretation of Word Meaning)湖北省荆门市掇刀石中学刘艳红何庆华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context. A number of typical examples are cited to demonstrate the role of context in eliminating ambiguities, removing vagueness, indicating referring meanings. The mastery of contextual knowledg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re proposed as the keys to 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word meaning.Key words: context linguistic context non-linguistic context word meaningI IntroductionThe interpretation of word meaning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for a non-native learner both in read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meanings of most words are dependent on context because the meanings are influenced immediately by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and in many cases by the whole speech situation as well. Without context, there is no way to determine the meaning that the speaker intends to convey, whereas with the context there is generally no danger of misinterpretation, for meaning lives in context and the context throws light on meaning (Zhang, 1997, P:210). In order to interpret meaning correctly,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context and research on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The emphasis of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ole of context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II Context and Its DefinitionThe anthropologist Bronislow Malinowski first raised “Context of situation” in the 1920s. According to him, the meaning of an utterance does not come from the idea of the words comprising it but from its relation to the situational context in which the utterance occurs. He (1923) writes, “When we pass from a modern civilized language…to a primitive tongue… there it should be clear at once that conception of meaning as contained in utterance is false and futile …, utterances and situation are bound up inextricably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contest of situation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s.” In the 1930s,J.R.Firth advanced the theory of context. According to J.R.Firth, context consists of two parts; one is inter-language, the other is extra-language, namely, the special situation and condition in which the speech occurs. After 1970s, as many new linguistic branches such a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ppeared, more and more linguists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J. Lyons holds that context is a notion of theory. J.Lyons interprets context according to knowledge. He concludes that contest is composed of the knowledge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⑴Each of the participants must know his role and status.⑵The participants must know where they are in space and time.⑶The participants must be able to categorize the situation in terms of its degree of formality.⑷The participants must know what medium is appropriate to the situation.⑸The participants must know how to make their utterances appropriate to the subject-matters, and the importance of subject-matter as a determinant in the selection of one dialect or one language rather than another in bilingual or multilingual communities has beenstressed by such writers as Haugen (1953), Weinreich (1953) and Fishman(1965).⑹The participants must know how to make their utterance appropriate to the province or domain to which the situation belongs. (Lyons, 1977.P: 574)These expositions are given by foreign linguists. Chinese linguists also give us some definitions about context. Mr. Zhang Yunfei makes a conclusion about context that can make us understand it better. Context refers to the lexical items that precede or follow a given word in its traditional sense. Modern linguistic have broaden its scope to include both linguistic and extra-linguistic contexts. Linguistic context is composed of lexical, grammatical and verbal context in its broad sense. Extra-linguistic context refers not only to the actual speech situation in which a word (or an utterance or a speech event) is used but also to the entire cultural background against which a word or an utterance or a speech event is set.The definitions about context are give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but they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In a word, meaning is closely tied to context.III The Role of Context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No context, no meaning”, “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 These two sentences have been chosen as the mottos by people when they read or communicate. Maybe we can’t completely take them for granted. But we must agree that meaning lives in context and the context throws light on mean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 will show the role of context.3.1 Eliminating ambiguitiesAmbiguity refers to a word, phrase, sentence or group of sentences with more than one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or meaning. (ZhangYunfei and Zhou Xiqing, 1986,P:241). There are several types of ambiguities. Here we mainly talk about two types of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inguistic context and non-linguistic context. One is lexical ambiguity due to 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words or homonym. A word that has multiple meanings will be discussed. Only when a word is used in an adequate context, people can understand its real meaning, For example:(1)John did not turn up because he was engaged.The word engaged in this context can mean both “(of a person) busy; occupied” and “to be married”. The context fails to narrow down the meaning so that the reader may find it difficult to decide what exactly the speaker means. But there would be no misunderstanding if the original sentence is changed as “John did not turn up because he was engaged in his office”.The non-linguistic context---the actual speech situation also plays a role in eliminating ambiguities. People can easily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meaning of a word when it is used in different time or place. Take the sentence “Pass the port” for example, pass can mean “go across” or “give by hand”, port has the meaning “harbor” or “a kind of wine”, So what is the real meaning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But in our daily life, this kind of sentence does not create any misunderstanding because the word can be interpreted by the place. If we say it at table, it obviously means “Hand me the wine”. If the captain orders to the navigator in the process of navigation, it mu st mean “Go across the harbor”.Another type is structural ambiguity that arises from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a sentence or a phrase. For example:(2)“I am an associate editor and professor”. After the addressee hears this sentence, he can’t make sure whether he is an associate and professor or associate editor and professor.3.2 Removing vaguenessVagueness refers to the meaning of a word that is not clear. Whether a word is vague or not isrelative. For example:(3) It is a beast.(4) This is a good strawberry.(5) This is a good lemon.In Sentence (3), beast is a vague notion. It is vaguer than elephant, but it is more concrete than animal. Nevertheless, people have no idea of what kind of beast it is. But in Sentence (4) and (5),although good is a vague word, its meaning is clear in a definite context. In Sentence (4), strawberry determines the meaning of good. As the sweeter the strawberry is, the better it is. So good must be “sweet” not “sour”. By the same token the sourer the lemon is, the better it is. So “a good lemon” means “a sour lemon”.3.3 Indicating referentsThe mastery of deictic information is the key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 Deixis is dependent on context and its reference lies in context. Deictic expressions are pronouns, demonstratives (this/that, these/those), certain time and place adverbs (e,g. here and now), some verbs of motion (e.g. come /go ) and even tenses. In order to avoid repletion, deixis is widely used in books and in communication. If we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context, there is no way to understand the referents. The following dialogue is written by the well-known linguist, Firth:(6)Do you think he will ?I do not know. He might.I suppose he ought to, but perhaps he feels he can’t.Well, his brothers have. They perhaps think he needn’t.Perhaps eventually he may. I think he should, and I very much hope he will.Because there is no context, it is difficult to guess what the participants are talking. In fact, the modal verb will, might and ought to in the above dialogue are used in place of the verb phrase “join the army,”Person deixis is frequently used in a speech event. In communication, the addressee must change certain person deixis which is used by the addressers Here is a humor about the false use of person deixis.(7) Voice on phone:“ John Smith is sick and can not attend class today. He requested me to notify you.”Professor: All right, who is this speaking?”V oice on the phone:“ This is my roommate.”If the student pays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person deixis and uses “his” instead of “my ”, then he will successfully play truant. Other deixis also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 There is no need to repeat,3.4 Supplying information omitted through ellipsisEllipsis is a kind of rhetorical features. It is also a kind of tendencies of Modern English, For example:(8)John drinks far too much.(9) When shall we eat?(10) Bacon’s figures of speech are forensic, intend to convince and confound.(11) Janet! Donkeys!(12) Janet! Wine!In these five sentences, (8)—(10) omit the objects. The conventional grammarians call it “deletion”. In fact, if we are familiar with the collocation of English words, we can determine theomitted words: drink refers to “drink wine”, eat means “have the meal”, convince means “make people believe”, confound means “defeat the opponent”. Sentence (11) and (12) omit verbs, but we can infer the predicates from its objects. Donkeys means ‘”Drive away donkeys” or “”be careful of donkeys”, wine means “bring wine or “Pour wine.”3.5 Inferring meanings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oles of context is provision of clues for inference of meaning. As words are always used in a definite context, there must be some hints. So we can infer their meanings.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will indicate how context influences the meaning of words.(13) Unlike her gregarious sister, Jane is a shy, unsociable person.(14) Europe, an ice-covered moon of the planet Jupitor, may be able to support life, spaceagency scientists believe.In Sentence (13), the meaning of gregarious is reflected exactly by the antonym unsociable.In Sentence (14), Europa is a new word, but we can infer its meaning from its appositive “an ice-covered moon of the planet Jupitor”. Hence Europ a must be “a satellite belonging to Jupitor”.The above example show that we can determine the word meaning from the word meaning from the words or sentences which precede or follow.IV Knowledge of Context in Interpretation of Word MeaningHaving specifying the role of context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word meaning, the next paragraphs will emphasize the knowledge of context in interpretation of word meaning.4.1 The mastery of 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xtIn order to understand word meaning in context, first of all, one must grasp the basic knowledge of vocabulary in the target language such as word structure, word formation, word collocation and types of meaning, etc. What’s more, he must remem ber the common meanings of words. All these are essential in the interpret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vocabulary knowledge, one has to analyze the context which refers to analyze the context which refers to the linguistic context and context, word-meaning can be understood from relative words, sentences, passage or even the whole book, In the light of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one has to make sure of the role and status of the participants, time and place of the speech and the situation (formal or informal).4.2 Analyzing the stylistic featuresThe context can eliminate ambiguities, but in some articles, the writer intentionally devices certain context to create ambiguity so as to achieve humor. So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stylistic features. The next example is a good illustration.(15) The clerk (entering): Are you engaged?Augustus: What business is that of yours? However, if you will take the trouble to read the society papers for this week, you will see that I am engaged to the Honorable LucyPopham, youngest daughter of.The Clerk: That is not what I mean. Can you see a female?Augustus: Of course I can see a female as easily as a male. Do you suppose I am blind?The Clerk: You do not seem to follow me, somehow. There is a female downstairs: What you might call a lady. She wants to know can you see her if I let her up.The humor comes from the polysemants engaged and see. Engaged means “busy” when it is used by the clerk, while it refers to “to be married” when A ugustus says it. See is also a pun. What the clerk means is “v i sit somebody”, but what Augustus understands is “become aware of (sb/sth)by using the eyes”.4.3 The understanding of background knowledgeBackground knowledge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is confined to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Every language is part of a culture and also the carrier of culture, so language must serve and reflect culture. Since words are the main part of language, most of them must be strongly tied to culture. Then, 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words presupposes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cul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is a broad view of context. Malinowski, a well-known anthropologist, writes;“The conception of context must burst the bonds of mere linguis tics and be carried over into the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conditions under which a language id spoken… The study of any language, spoken by a people who live under conditions different from our own and possess a different culture, must be carried out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tudy of their culture and of their environ ment.”The same lexical item may have the same designative meaning in different countries. But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ir connotative meaning is quite different. Take the common word dog for example. Dog in English is associated with “loyalty”, “faithfulness”, “a close companion” and all pos itive qualities. It is a favorable word. If you call an Englishman “old dog” or “lucky dog”, he will be glad; whereas to Chinese, dog takes on neg ative associations such as wicked” or “disgusting”. If a person is compared to a dog, he must be looked down on by others.V ConclusionTo sum up, the contents of the context are abundant. Context not only refers to the linguistic context which is lexical, grammatical and verbal context in its broad sense, but also the non0linguistic context which covers the actual speech situation and the entire cultural background. As non-native speaker, one has to remember the basic meaning of word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m in concrete context. The context can eliminate ambiguities, remove vagueness, indicate referents, supply information omitted through ellipsis and infer meanings in the process of word-understanding.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ontext and its role, the mastery of linguistic knowledge, the analysis of stylistic features, the grasping of cultural background are essential factor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word meaning.BibliographyHatch, Evelyn. (1992 ) D iscouse and Language Edu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yons, J(1977)Semantics Vo1.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eech, GN.(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gmanHopper, Jane, et al. (1988)The Language of Learning: Vocabulary for College Succes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张维友(1997)《英语词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