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179
《核舟记》教案设计
《核舟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核舟工艺的赞叹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能够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核舟的雕刻技艺。
(2)通过观察核舟的图片或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核舟记》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态度。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描述,如“核舟”、“雕刻技艺”等。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形象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核舟记》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核舟的图片或实物,以便进行观察和欣赏。
(3)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核舟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
(2)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核舟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形象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核舟艺术特点的分析报告。
核舟记教案优秀篇
《核舟记》教案优秀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魏学洢的写作意图。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3)能够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倡导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核舟记》的主要内容及其写作背景。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3. 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
3. 深入挖掘核舟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核舟记》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绘和独特艺术手法。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欣赏与评价:引导学生欣赏核舟的象征意义,探讨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6.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核舟记》的理解。
2. 搜集有关核舟的资料,了解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清代作家魏学洢的同名文章。
文章详细记述了核舟的雕刻过程和雕刻家王叔远精湛的技艺。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核舟的寓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以及体会作者通过核舟这个小物品表达的对工匠精神的赞美。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核舟这样的微雕艺术可能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的帮助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反复阅读和翻译,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并能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课文,理解核舟的寓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通过上下文和词语的搭配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核舟记,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欣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课文,理解核舟的寓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核舟这个小物品表达的对工匠精神的赞美,学会通过上下文和词语的搭配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要词语和句式。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翻译和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翻译和理解课文的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课文图片和视频资料3.课文翻译和解释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形状和雕刻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翻译和理解课文的任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让学生进行翻译和造句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核舟记》教案(精选15篇)
《核舟记》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核舟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设想一、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
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
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核舟记》教案 新人教版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优生约占3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25%,中等生占大部分。
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学方法】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最新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核舟记》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核舟记》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空间说明顺序。
3、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解读课文内容。
2、了解结构形式,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把握结构。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
举两个例子: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让我们今天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2、唐代,能在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路;(屏幕欣赏《孙子兵法》竹筒微雕、鸡蛋微雕)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雕艺术,读来令人惊喜(屏幕显示课题)二、题解(屏幕显示核舟形象)核舟:根据课文内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题意:介绍说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三、识记下列词语的读音、字形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 奇(jī)诎右臂支船(qū)四、听录音范读,学生朗读课文五、理清文章结构提问: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全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明确:结构形式:总分总(第1段) (第2~5段) (第6段)六、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本课时讲解分析前两段)具体方法:请学生参照注释和老师的提示,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分别讲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后老师释疑并明确意思。
第1段(总说):1、重要词语:⑴奇巧;⑵为;⑶罔不因势象形;⑷尝:曾经;⑸贻;⑹核舟一:用桃核刻成的小船。
2、根据以上词语,学生讨论译出大意,老师再明确意思。
3、概括文段大意: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4、朗读:第2~5段(分说)提问:根据方位词语,这几段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各段介绍的重点是什么?明确:⑴空间顺序;⑵各段介绍的重点:第2段(船的结构)第3段(船头游览者苏轼、鲁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二人) 第5段(船的顶部,题名、篆章)疏通第2段文意:具体方法:同第1段相似。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1《核舟记》【教案】
11.《核舟记》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重点难点:1.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
(板书文题、作者)介绍作者二、疏通文句,把握文意(一)听范读,找难点。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课文。
(教师提示学生标注易错字音和句子停顿)1.学生展示自己勾画的易错字音,教师补充。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qū)右臂倚(yǐ)2.学生展示自己发现的容易停顿错误的句子,教师补充。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二)读课文,译句子。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3.教师出示重点句子,学生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盖大苏泛赤壁云。
刻的是苏东坡泛游赤壁的故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核舟记》,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核舟的外形特点和创作过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 作业点评:在作业中,对学生的亮点和进步给予表扬和肯定,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同时,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引导学生进行改进。
3. 作业反馈:及时将作业评价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积极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三)改进措施
1. 提高学生参与度:可以通过设置激励机制,如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前期,可以加入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为学习《核舟记》打下基础。
3. 创设真实情境: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如VR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核舟制作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 理解《核舟记》的内容,掌握核舟的外形特点和创作过程。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核舟的外形特点,了解核舟的创作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核舟的艺术价值。
2.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核舟艺术美的技巧。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作者在文中使用的细节描写技巧,如对核舟上人物的描绘、景物的描绘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进行自己的写作。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核舟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核舟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第三单元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核舟记》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精读《核舟记》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分析课文内容,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通过对核舟的描述,学会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事物的特点;探讨作者魏学洢在文中所表达的艺术审美观及人文精神。具体内容包括:核舟的背景介绍、课文朗读与翻译、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结构与修辞手法分析、课文内容探讨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核舟记》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言文,提高古文阅读与翻译技能,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文化自信;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内容,提高思维品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培养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促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汇含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和现代汉语的比较来帮助.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核舟相关的文化或艺术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描绘活动,让学生尝试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一个简单的物体,体验文言文中细节描写的方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描绘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核舟记》中的文化寓意及其在当代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179
11.?核舟记? 文章题目核舟记课时安排2课时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 ,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 ,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 ,领悟文章内容 ,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 ,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中学生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理 .?核舟记?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华精美的传统工艺技术 .自成篇以来 ,受到无数人士的喜爱 .当然也能很容易吸引中学生的目光 ,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心理 .中学生学习能力强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快 ,通过学习本文也能够培养他们热爱华夏传统艺术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练习诵读 ,培养语感2.品味、积累语言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 ,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 .难点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朗读教学法:这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通过朗读 ,了解课文大意 ,感知内涵 .然后在理解课文的根底上 ,再进行朗读 ,这时的朗读才能传情达意 ,对文章思想感情理解得会更透彻 .实践表演法:学生在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 ,根据自己的理解 ,进行表演 ,由学生读、说、演 ,把课堂交给学生 .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导入语: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人诬陷,次年被贬官到黄州 ,此时他写了很多著名诗文 ,以寄托他谪居时的心情 ,而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 ,再加之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 ,雕刻出核舟 ,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 "大苏泛赤壁〞 .这节课 ,我们就共同来欣赏一下这件工艺品 .学生了解苏轼 ,进而了解核舟的大概情况 .介绍这件工艺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印象 .2.整体感知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感知文本内容 .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器皿 (mǐn ) 罔不 (wǎng )轩敞 (xuān chǎng )箬篷 (ruò )糁之 (sǎn ) 峨冠 (é )多髯 (rán ) 衣褶 (zhě )矫首|| (jiǎo ) 椎髻 (zhuī jì )右趾 (zhǐ ) 壬戌 (rénxū )虞山 (yú ) 篆章 (zhuàn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 )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重点句子: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原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八分有奇:八分多一点 .盖大苏泛赤壁云: (刻的 )应当是苏轼游赤壁 (的情景 ) .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局部是船舱 .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石青糁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如有所语:好似在说什么似的 .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中 .假设听茶声然:好似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2.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 "总 -分 -总〞 .第|一局部 (1 ):概说核舟之奇巧 ,点明主题 .第二局部 (2 -5 ):详述核舟之精妙 .第三局部(6):总括核舟 ,发出赞叹 .3.实践表演1.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 ?2.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文中五人的造型 . (学生演示、纠错 ,教师引导 . )学生开展活动 ,并讨论得出结论 .1.点拨:描写的人物有苏东坡、佛印、鲁直、两个舟子 .2.根据课文内容准备表演:①找来白胡子 ,精心制作 "峨冠〞 "手卷〞 ,装扮成苏东坡;②用班里现成材料做道具扮演佛印、鲁直;③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椎髻 ,脱鞋和袜子 ,以更好地表现 "右手攀右趾〞;用水桶倒置做炉 ,茶缸做壶 ,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 ,只能用折扇代替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4.动手制作1.每人发一张8k白纸 ,按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 ,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 , "题〞上字 .2.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 ,要求为东坡1.每位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动手做 "船〞和 "人形〞 .2.举手说明自己做的 "核舟〞 .3.同学之间互评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书面及画上胡须 ,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 . (注意方位 )3.根据译文将课文主体内容改成"解说词〞 .要求通俗、形象 ,抓住核舟的特点 ,并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 . 口头表达能力,同时熟悉课文的说明顺序 .5.总结全文1.核舟有什么特点 ?2.作者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3.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学生讨论探究,最||后明确:1.核舟的特点:体积小、容量大 .2.作者依次介绍了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 ,共四个方面的内容 .3.作者的写作目的: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 .全面掌握课文内容 .6.布置作业仔细观察你身边的某一件工艺品 ,然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绍出来 .。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核舟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想1、教材根据《核舟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也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
2、指导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目的和内容中“阅读”第9条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进步自己的欣赏品位。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这个要求是我们教学的理论根据。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课程标准修订后〔20xx年〕的人教统编教材,已经使用至第5学年。
这套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构造,阅读教学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理论中获得语文才能,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
3、单元目的和课文目的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妙生活(《桃花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
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核舟记》是一篇自读课文,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按照今天的观念是一篇说明性文字,应重点关注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的顺序等。
其内容并不艰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根本内容,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
4、班级学情从语文才能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才能,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其次,要继续训练诵读。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第11课核舟记教案
(1)学习生字词:熟识、雕梁画栋、奇巧、罅隙等。
(2)理解课文:分析核舟的形状、结构、雕刻技艺及所表现的主题。
(3)了解核舟文化:探讨核舟在我国的民间艺术地位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4)审美鉴赏:从艺术角度评价核舟的雕刻技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拓展延伸:搜集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了解其特点及文化价值,进行交流分享。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核舟记》的文学价值、核舟的艺术特点和它在文化中的地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核舟工艺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生活中发现和欣赏更多类似的民间艺术。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第11课《核舟记》教案: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核舟的雕刻艺术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4.核心素养目标:
-阅读理解素养: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理解核舟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
-语言表达素养:学生能够运用古文中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核舟的雕刻技艺,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思维发展素养: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评价核舟的艺术特色,提出自己的见解。
-文化认同素养:学生能够认识到核舟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
核舟记教案(4篇)
核舟记教案(4篇)《核舟记》教案篇一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介绍一件精致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深厚的文学颜色。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纳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把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育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根据空间挨次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超群技艺和才智,增加民族骄傲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其次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
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现。
(板书课题)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根本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留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简介。
2.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例如:①罔(wǎng)、贻(yí)、轩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 éng)、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 àn)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思索以下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毕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奇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三、巡察课堂,把握学生自学状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供应材料和依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状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订正其断句不当,或赞扬其胜利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
留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超;奇巧,技艺高超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依据;具,具有。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3单元第11课《核舟记》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模拟核舟制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核舟制作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处理上,我尽力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物展示来突破难点,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难点仍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来巩固。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设计一些更有针对性的练习,如角色扮演、模拟翻译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此外,我也在思考如何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自然地融入到教学中。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仅仅通过讲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未来,我计划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采访手工艺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核舟记》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与魅力。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文化和民间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明显感受到了他们在文言文阅读和理解上的难度。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我认为将核舟的制作技艺与课文紧密结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实物图片和模拟制作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核舟艺术的精妙,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文言文断句和翻译时,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未来我需要考虑如何更加生动、具体地讲解这些知识点,或许可以通过更多有趣的例句和情境模拟来帮助学生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描述了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其精细之处,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了解古代工匠的精神品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有所了解。
但本文篇幅较长,生僻字词较多,学生可能会在阅读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重点词语的理解。
2.难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课文长难句的翻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的学习环境。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资料,提高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3.生僻字词的解释4.课堂练习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核舟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美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介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共同翻译课文中的长难句,讨论课文内容。
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和解释。
教案《核舟记》
优秀教案《核舟记》ppt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意义。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3)能够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文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把握。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生字词。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腻描写和独特表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解析核舟的象征意义。
(2)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之美。
4. 合作探究:(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
(2)让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绍这件工艺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印象。
2.整体感知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器皿(mǐn)罔不(wǎng)
轩敞(xuān chǎng)箬篷(ruò)
糁之(sǎn)峨冠(é)
多髯(rán)衣褶(zhě)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理。 《核舟记》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华精美的传统工艺技术。自成篇以来,受到无数人士的喜爱。当然也能很容易吸引中学生的目光,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心理。中学生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快,通过学习本文也能够培养他们热爱华夏传统艺术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1.每位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动手做“船”和“人形”。2.举手说明自己做的“核来自”。3.同学之间 互 评。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熟悉课文的说明顺序。
5.总结全文
1.核舟有什么特点?
2.作者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3.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 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实践表演法:学生在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导入 语: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人诬陷,次年被贬官到黄州,此时他写了很多著名诗文,以寄托他谪居时的心情,而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再加之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雕刻出核舟,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欣赏一下这件工艺品。
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
第一部分(1):概说核舟之奇巧,点明主 题。
第二部分(2—5):详述核舟之精妙。
第三部分(6):总括核舟,发出赞叹。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实践表演
1.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
2.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文中五人的造型。(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导。)
学生开展活动,并讨论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4.动手制作
1.每人发一张8k白纸,按课文介绍的内容折 一只 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
2.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3.根据译文将课文主体内容改成“解说词”。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点,并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
11.《核舟记》
文章题目
核舟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 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
难点
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朗读教学法:这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感知内涵。然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这时的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文章思想感情理解得会更透彻。
1.点拨:描写的人物有苏东坡、佛印、鲁直、两个舟子。
2.根据课文内容准备表演:①找来白胡子,精心制作“峨冠 ”“手卷”,装扮成苏东坡;②用班里现成材料做道具扮演佛印、鲁直;③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椎髻,脱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
矫首(jiǎo)椎髻(zhuījì)
右趾(zhǐ) 壬戌(rén xū)
虞山(yú)篆章(zhuàn)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重点句子:
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原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八分有奇:八分多一点。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学生讨论探究,最后明确:
1.核舟的特点:体积小、容量大。
2 .作者依次介绍了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共四个方面的内容。
3.作者的写作目的: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
全面掌握课文内容。
6.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你身边的某一件工艺品,然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绍出来。
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石青糁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如有所语:好像在 说什么似的。
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中。
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