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七章马原知识总结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入门课程,也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
其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现代工业社会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诞生背景下产生的,是在人类思想史、哲学史、经济学史和政治史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中,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革命的根本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
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体,是一种无产阶级的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推动的,并且,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崩溃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等内容。
其中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剥削和压迫的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内在矛盾和其崩溃的不可避免性。
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探讨在资产阶级文明的基础上,人民群众自觉地、创造地地从现实出发形成的一系列科学的和原则性的社会理想;二是发展共产主义事业的总体科学规划和战略、战术。
本着与现实相符合的原则,人民所学到的修正主义、投降主义和机会主义等错误思想是无可开交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必修的内容。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基本内涵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创立背景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创新成就3. 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和理论内涵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唯物主义的理论倾向和基本原则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3.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结论4.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2. 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经济危机周期性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4. 当代中国经济的阶级状况和发展趋势第四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1. 科学社会主义的学派与范畴2. 社会主义政治和政治体制的结构、原则和方法3.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观点和方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架构和国家建设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相关知识点和每章的重点总结。
马原知识点分章总结
马原知识点分章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和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第二章辩证法辩证法的哲学根源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发展规律辩证法的方法论第三章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起源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活动第四章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物质的范畴物质运动的规律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与实践第五章人的实践和社会历史人的实践的哲学范畴社会历史的起源和发展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第六章根本问题和非根本问题哲学范畴的根本问题和非根本问题关于哲学问题的原则性问题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第七章人的自由和解放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哲学根源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基本范畴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哲学路径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实践活动第八章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哲学起源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本质和基本范畴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规律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实践活动第九章真理和认识真理和认识的哲学根源真理的本质和基本范畴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真理和认识的实践活动第十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和实践与真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哲学范畴实践与真理的关系的哲学范畴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和实践与真理的关系的实践活动第十一章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哲学基础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本质和基本范畴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规律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实践活动第十二章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哲学起源唯物史观的本质和基本范畴唯物史观的运动规律唯物史观与实践活动第十三章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的关系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实践活动结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推动社会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发展哲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构建哲学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推进哲学科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培养哲学专门人才以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主要知识点所做的分章总结。
第五六七章马原知识总结
思维导图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以集中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垄断产生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2)企业规模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3)激烈的竞争会给各方带来严重损失,为避免两败俱伤,企业间联合实行垄断1,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巩固和扩大垄断地(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2,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3,竞争更加激烈,破坏性大4,竞争的领域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真正统治者(四)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操作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1、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这个体系曾经对战后恢复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它是维护美国霸权的一个体系,造成了内部矛盾激化。
)70年代,这个体系瓦解后,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2、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他推动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不断提高。
分析:这一点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较大的优越性,也就是说西方国家要求离开美国的控制,希望金融自由化。
3、金融资本快速发展的表现:这里简单概括。
第一: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二:金融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比例越来越大。
第三: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实体经济把一部分利润投向金融领域,金融资本膨胀。
第四:制造业人数逐步减少,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
第五: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
4.金融垄断资本的影响:第一,正面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负面影响,造成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金融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造成灾难。
最新最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完整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进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 世纪40 岁月中期;2,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3,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 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觉,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供应了坚决的自然科学基础;5,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状》;《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就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其次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如何正确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殊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公平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需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样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规律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基础,处于核心位置的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完全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动身点和归宿;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第三节学习,运用和进展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 把握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宏大工具;3. 全面提高人的素养;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我国今日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需反对体会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实际工作中的体会主义片面夸大感性体会的作用,轻视理论,把局部体会当作普遍真理,处处搬用;轻视感性体会一切从本本动身,把理论当成万古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学问的作用,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进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其次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近代哲维能否熟悉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行以熟悉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熟悉论问题;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打算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打算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4,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进展的,进展的根本缘由在于事物的内部冲突;形而上学就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冲突的存在;5,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6,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体会,“心”等)夸大为唯独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确定精神,天理)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如:“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7,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进展,经受了三种基本形状:古代的朴实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实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详细的物质形状;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位置的原子论为依据,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性, 2 形而上学性, 3 直观性,4 不完全性;古代朴把原子看成是1 机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状,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完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其次,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进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详细的物质形状的局限性;(二)物质是不依靠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1,物质的唯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靠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其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熟悉的,同不行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3,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见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见没有物质的运动;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肯定条件下,肯定范畴内处于临时稳固和平稳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其次,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固性;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懂得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其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熟悉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懂得确定运动;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确定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连续性,次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进展;既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具有不行逆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究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1,实践主体是处于肯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才能的人;实践主体三种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类主体;2,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客体的三种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试验;(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分化,即分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化为悠闲自然和人化自然;其次,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制造的;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进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打算性环节;其次,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进展的动力;其次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进展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定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2,进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进展的必定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进展前途;3,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进展的辩证本性打算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进展的必定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进展前途,而旧事物就不符合事物进展的必定趋势,丢失了其存在的必定性;其次,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制造力的人们制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它必定战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胜旧事物;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进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其次,进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冲突和否认事物内部冲突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冲突是事物进展的动力;5,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进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提示了事物进展的状态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就揭示了事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进展的趋势和道路;物联系和进展的基本环节;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由于: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进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懂得它们的钥匙;第三,冲突分析法是最根本的熟悉方法;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冲突是事物进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7,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 )对立统一规律亦称冲突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冲突,冲突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进展;(2 )冲突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打算了冲突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冲突的同一性是指冲突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冲突双方相互依存;这是冲突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冲突的一方必需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冲突双方相互贯穿;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冲突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冲突双方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冲突双方在肯定条年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例如,福与祸,安与危,先进与落后,成功与失败等等,无不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冲突的斗争性是指冲突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 )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结的;①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冲突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冲突运动中所处的位置冲突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是不同的;冲突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冲突的斗争性是确定的;条件性;冲突斗争性的确定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②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行分别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8,冲突是事物进展的动力;事物进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冲突;冲突的同一性在事物进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 )冲突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固性,为事物的存在和进展供应必要的前提;(2 )冲突双方相互从对方吸取有利用自身的因素而得到进展;(3 )冲突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进展的基本趋势;9,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冲突;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冲突;(2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进展变化的依据,是第一位的缘由;事物进展变化的根本缘由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其次,外因是事物进展变化的条件,是其次位的缘由;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进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需第一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个才能建立起富强强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进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化进展,各国经济技术联系特别亲密,在这种情形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行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需从我国的实际动身,积极地借鉴和吸取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加我国自力更生的才能,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10,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冲突的普遍性是指冲突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进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进展过程的始终;冲突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冲突各有其特点;其次,同一事物的冲突在不同进展过程和进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位置和作用;冲突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冲突以及每一冲突的不分析冲突的特殊性就是坚持详细问题详细分析;一方面,分析冲突的特殊性是正确熟悉事物的基础;确解决冲突的关键;详细问题详细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另一方面,分析冲突的特殊性是正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冲突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其次,冲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分的;第三,冲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冲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冲突的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详细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11,冲突进展的不平稳性冲突进展的不平稳主要表现为:方面的不平稳;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的不平稳;冲突的主要方面和次要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的关系是:第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次,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冲突转化为次要冲突,次要冲突上升为主要冲突;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冲突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12,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畴,幅度),它表达着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对于熟悉和实践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熟悉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留意打算质的数量限度,才能精确地熟悉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就,坚持适度原就,防止“过”或“不及”;13,事物的进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辩证的否定,由确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进展经过两次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进展表现为螺旋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的进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进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进展的详细道路是曲折的;意义;1,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布满必胜的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旗帜,主义道路;坚决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2,要预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预备;14,缘由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缘由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缘由和结果是对立的;其次,缘由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缘由和结果相互依存;其次,缘由和结果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缘由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意义:第一,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缘由,才能熟悉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后的行动;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体会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15,必定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必定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必定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进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其次,必定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必定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创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定性;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匿着必定性并受其支配,三,必定性和偶然性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次,偶然性是必定性的表现没有脱离必定性的纯粹偶然性;第必定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打算论和唯心主义的非打算论的错误观点;意义:①由于偶然性是受必定性支配的,必定性打算着事物进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需通过科学讨论发觉必定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按必定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困惑;②由于必定性偶然性是必定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供应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匿的必定性;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③偶然性对事物的进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16,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冲突以及由这些冲突所打算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进展的趋势等的总和;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17,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的外部联系;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分,相互对立的;其次,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2 )意义:①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熟悉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化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进展过程中本质的,必定的,稳固的联系;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其次,普遍性;2,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打算性的作用;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进展到人类意识的打算性力气;3,意识的本质包括:(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4,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3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打算意识,物质第一生,意识其次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打算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打算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确定物质对意识的打算作用,但它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5,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 2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制造性;( 3 )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肯定影响作用;( 4 )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6,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敬重客观规律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需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能动性;其次,熟悉和利用规律又必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意义:(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需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敬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忱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制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2)既要充分发3)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4)我们既要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其次章熟悉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熟悉的产生及本质1,实践是熟悉的基础:(1)实践是熟悉的来源;(2)实践是熟悉进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熟悉真理性的唯独标准;(4)实践是熟悉的目的;2,熟悉主体是指熟悉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肯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详细的人;熟悉主体的突出特点是:熟悉主体具有能动性;熟悉主体的结构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熟悉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熟悉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熟悉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熟悉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同一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详细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其次,主体和客体的熟悉关系;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熟悉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3,熟悉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熟悉论的对立;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熟悉路线:一条是从物理学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熟悉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熟悉路线;其次,可知论与不行知论的对立;哲学上的不行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行熟悉或不能完全熟悉的哲学熟悉论;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是不行知论的典型代表;第三,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是机械的;在熟悉上,唯物论都是反映论,但在马克思主义其次节熟悉的辩证运动1,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熟悉,感性熟悉是熟悉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详细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感性熟悉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熟悉包括概念,判定和推理三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六、七、八章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六、七、八章复习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六、七、八章复习重点1.简述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
答:(1)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2)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不同地块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
(3)级差地租Ⅱ的形成条件是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即追加投资所生产的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
(4)级差地租的本质: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2.简述垄断的形成及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答:(1)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
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2)垄断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实现的。
最初的垄断组织形式是通过一些临时的、短期的垄断协议。
随着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垄断势力的增强,垄断组织也逐步发展、规范和完善起来。
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又有较大发展,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
(3)垄断的实质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3.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及基本形式。
答:(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的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其基本的、主要的形式有三种类型:①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②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③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答: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主要包括:(1)生产的全球化;(2)贸易的全球化;(3)资本的全球化。
5.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
答:(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①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必备 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6、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及其启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用以解释世界的科学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运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意识是超结构,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重从整体、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问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有机整体,强调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包括辩证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认为事物是多面的,矛盾的,发展的,要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社会的根本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第四章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对立和斗争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力量。
第五章党和革命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党和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是阶级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和手段,是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六章民主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权力,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要以人民民主为出发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体制。
第七章国家和国际问题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和国际问题的理论。
2018马原概论第五六七章思维导图
2018马原概论第五六七章思维导图第五章思维导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问题与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问题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主要有: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一定的差别等。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
•要坚持党的先导作用,推进人民民主的广泛、多层次、制度化发展。
•要加强人民民主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全体人民的主心骨。
第六章思维导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历史时期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历史时期指的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期的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党的基本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历史时期的深刻理论阐述。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形成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总和。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邓小平理论强调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
第七章思维导图中国共产党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些宝贵的历史经验。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第一章、主干知识点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完整版)马原第五章总结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自由竞争: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各商品生产者为了争夺有利生产和销售条件,所进行资本自由转移,不受限制的竞争。
(1)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
(2)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
资本家之间为了追逐剩余价值,展开了你死我活的竞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生产逐渐走向集中。
2.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引起垄断(1)垄断的含义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垄断产生的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3)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3垄断组织形式(1)形式:短期价格协定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国家垄断资本(2)本质:垄断组织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不断发展变化,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即通过联合达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1.垄断与竞争的关系(1)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2)垄断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绝对垄断是不存在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2.垄断阶段的竞争形式(1)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2)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3)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4)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3.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征(1)竞争目的—获得高额垄断利润(2)竞争手段—凭借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3)竞争范围—国内和国际市场并举(4)竞争程度—更为激烈和持久(5)竞争后果—破坏作用严重列宁:“正是竞争和垄断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原则’的结合才是帝国主义的本质。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唯物史观,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
以下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解释。
一、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立场。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二级属性;唯心论则主张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物质是意识的二级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论的立场,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一切,意识具有依赖于物质的属性。
二、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是物质活动的产物。
意识的发展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决定意识,反映物质世界是意识的根本属性。
三、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方法论基础,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揭示了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四、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张历史是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意识对它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的推动。
五、人的融入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类的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又是自然界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人的实践活动是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六、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历史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阶级斗争将消亡。
七、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实现了人民的解放和全体人民的共同繁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范文(通用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范文(通用4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灵魂,它是指导马克思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
以下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包括实事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的体现,是党的行动指南。
3.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景,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
4. 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和革命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5.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等基本原理,它关注的是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变革。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每章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教材,共分为十章,下面是每章的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此章重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包括对唯物主义、辩证法、实践观等的分析和阐述。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此章重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理,以及对物质世界、意识世界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此章重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
马原知识点总结4篇
马原知识点总结马原知识点总结4篇马原知识点总结1(1)规律及其客观性①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创造或者消灭物质,也就不可能创造或消灭规律,只能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自然和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实现的。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条件就可以反复出现;而社会规律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不会重复出现的,即历史事件不可重复。
(3)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③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方法论: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要认识到规律的重要性,既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
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马原知识点总结2一、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一)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
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
(二)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
马原知识点整理
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分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狭义广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近期是人民当家做主,远期则是实现共产主义,达到按需分配!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1.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观;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
二者内在的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内容
共18页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资本的原始积累①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②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是: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有制)。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两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②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价值或者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③交换价值和价值第一,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第二,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价值是本质,是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④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者同一劳动过程中表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共18页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①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的决定第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第二,商品的价值量是部门内部生产同类商品的生产者在竞争中实现的。
②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劳动的生产率和单个商品的价值量变化成反比,和使用价值量的变化成正比。
马原著知识点总结
马原著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等若干基本内容构成的。
其内容包括: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世界的研究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其方法论包括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第二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范畴的研究,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等。
3.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三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偶然的、盲目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4.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四部分是对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5.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五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和政治学说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
6.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艺术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六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观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和艺术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学生要认真学习课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其次,要积极参加讨论,提问和发言,使自己的思想得到锻炼。
再次,要多做笔记,总结,思考,反思。
最后,要多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通过深入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研究视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学科,研究视角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进行一系列研究,通过对讨论、研究、交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复习要点
20 年 月 日
A4打印 / 可编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导论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第1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2.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第2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认识与实践
2.真理与价值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4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5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2.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第6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1.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2.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3.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第7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1.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2.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参考书目:
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最新马原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绪论(绪论)-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什么⏹正确世界观⏹错误世界观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第一章)-世界存在状态问题:世界怎么样?⏹辩证法⏹形而上学第四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章)-世界是否可认知问题:世界怎样认知⏹反映论⏹先验论⏹可知论⏹不可知论第五部分: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三章)-社会、人的问题:人是什么⏹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第六部分:资本主义论(第四、五章)-社会制度问题:资本主义永恒吗?⏹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第七部分: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两级分化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第一章物质观-所谓物质观,就是在哲学上,人们对物质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态度。
A.哲学物质概念的特点:a)最大共同性b)最大普适性c)最高抽象度B.列宁的物质定义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客观实在性;2.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物质不是意识派生的;3.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独立于一是之外;4.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可以认识的。
C.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1.在唯物论方面: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从根本上与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2.在认识论方面:坚持了威武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从根本上与唯心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3.在历史观方面: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4.在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上:揭示出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X.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物质的具体形态具有多样性、不可穷尽性;各种物质形态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Y.物质范畴与物质结构理论I.区别:A.哲学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和关系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的认识;物质结构理论是自然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B.哲学物质范畴所反应的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是绝对的;物质结构理论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是相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导图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以集中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垄断产生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2)企业规模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3)激烈的竞争会给各方带来严重损失,为避免两败俱伤,企业间联合实行垄断1,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巩固和扩大垄断地(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2,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3,竞争更加激烈,破坏性大4,竞争的领域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真正统治者(四)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操作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作用1)积极作用:第一,国有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参与和协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国家作为消费者,为私人垄断企业的产品销售提供了有保障的市场,改善了商品的实现条件。
第四,国家推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的进程,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2)消极作用: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难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干预使70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陷入“滞胀”困境。
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状况,反而会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1、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这个体系曾经对战后恢复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它是维护美国霸权的一个体系,造成了内部矛盾激化。
)70年代,这个体系瓦解后,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2、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他推动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不断提高。
分析:这一点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较大的优越性,也就是说西方国家要求离开美国的控制,希望金融自由化。
3、金融资本快速发展的表现:这里简单概括。
第一: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二:金融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比例越来越大。
第三: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实体经济把一部分利润投向金融领域,金融资本膨胀。
第四:制造业人数逐步减少,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
第五: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
4.金融垄断资本的影响:第一,正面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负面影响,造成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金融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造成灾难。
(三)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2.垄断资本向世界扩展的经济动因一是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二是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三是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四是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3.垄断资本向世界扩展的经济社会后果(1)对资本输出国的影响:资本输出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带动和扩大了商品输出,大大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控制。
(2)对资本输入国的影响:一方面资本输入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管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对资本输入国的产业调整和出口、就业规模的扩大产生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和环境资源代价,冲击本国民族工业,债务加重,对国际资本依赖性增强等。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1.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主义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2.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全球化的表现包括: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
(三)经济全球化的影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二是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主要表现是三是各国原有的体制、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全球化的冲击。
四是各国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一)新变化的表现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②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
③股份公司增加,企业普通职工拥有股票,出现“人民资本主义”。
④“经营者革命”应运而生,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
⑤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高科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本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规律第一节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1.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2.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1.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2.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的社会主义,而不是以历史唯心主义或人道主义为基石的社会主义;第二,科学社会主义是“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而不是主观构想出来的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体系;第三,科学社会主义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并能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在小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农业社会主义;第四,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工人阶级为物质实现力量、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起来的,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而不是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的产物;第五,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贫穷、平均主义或两极分化;第六,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形成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而不是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第七,科学社会主义是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分阶段实现的一个发展过程,而不是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地就能实现的理想社会;第八,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在不断变革中不断完善的社会,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社会。
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1.社会主义的六项基本原则为:(1)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历史进程;(2)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3)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4)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5)人类社会要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掌握政权;(6)人类社会要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后,还要经历几个历史阶段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2.如何坚持(1)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错误倾向(2)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结合(3)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1.生产力的制约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4.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第一,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
2.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1)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2)必学从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做自己的道路(3)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1.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必然要求2.以自信担当,开拓前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科学地展望共产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