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https://img.taocdn.com/s3/m/4c4eeb5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8.png)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2.胃家实包括阳明热证与阳明实证两证。 ⑴阳明热证是燥热之邪未与有形积滞相结合,而弥漫全身,为有热无 积之无形实邪。 ⑵阳明实证是燥热之邪与宿食等相结合,形成燥屎,而阻塞于肠道, 为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 3.作为提纲的意义。 ⑴揭示了阳明病里热实的证候特征,反映了阳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即“胃家实”。 ⑵本篇中凡称“阳明病”者,多属胃家实;凡称“胃家实”者,则必 属阳明病。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 本证
概要 阳明病概说
1.阳明生理 阳明,是指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而言,且与手太阴
肺、足太阴脾互为表里。手阳明经脉,从示指(原称食指) 外侧循臂,上颈至面部。足阳明经脉,起于鼻梁凹陷处两 侧,络于目,从缺盆下循胸腹至足。二者经脉相连,其腑 相通,生理功能十分密切。
胃主燥、主降、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湿、主升、 主运化转输。大肠主传导糟粕,有赖肺气的肃降和津液的 输布。阳明、太阴彼此协调,相济为用,共同完成水谷的 受纳、腐熟、运化、吸收功能。如此则水谷精微物质得以 供养全身,而化生气血。故阳明有“多气多血”之说。
概要 阳明病概说
5.阳明病证治分型 ⑶阳明病变证
①湿热发黄证 湿热并重——茵陈蒿汤证 热重于湿——栀子柏皮汤证 湿热兼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②寒湿发黄证——于寒湿中求之 ③蓄血证——抵当汤证 ⑷阳明病辨证:阳明中寒证——吴茱萸汤证
概要 阳明病概说
6.阳明病治则治法
阳明热证——清法为主。以白虎汤为代表方。 阳明实证——下法为主。以调胃承气汤为代表方。
概要 阳明病概说
2.阳明病理
病邪侵袭阳明,致使胃肠功能失常,邪从燥热之化。 且因邪正相争,其势激烈,邪实而正盛,故阳明病每多见 于外感病的邪热极盛阶段,其病变性质大多属里实热证。
六经辩证之阳明病
![六经辩证之阳明病](https://img.taocdn.com/s3/m/31581e55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3.png)
六经辩证之阳明病一、阳明病定位定性阳明病是三阳的里病系统,人体胃肠系统皆属于里。
阳明病主胃家而统气津。
病位:在三阳之里,此病证反应即病邪引发证候所反应的部位,而不是病变所在的部位。
病性:属于里阳(热)。
病态:属于里实热证,包括里热伴有里实(里热、里结、里燥)的阳明内证和里热而无里实的阳明外证(外热、外结、外燥)。
二、阳明病提纲证条文析义1.条文基本含义《伤寒论》第180条所说的:“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本条是阳明病的提纲,即正阳阳明的主症。
所谓“正阳阳明”,即《伤寒论》第179条所说:“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胃家实:胃家实,就是指里热,既包括阳明腑实证,也包括阳明里热而未结实的阳明外证。
胡希恕先生说:“所谓阳明病就是邪充斥于胃肠之里的这么一种病,这就叫胃家实。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阳明病不仅有因邪入于里伤损津液、胃中干燥而致大便燥结,腹胀腹痛,谵语潮热,盗汗等中下焦的腑实证,即承气汤证;也有邪结上焦的结胸证,即陷胸汤证;还会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燥烦渴的阳明外证,也就是阳明中风证。
胃家实的“实”,是阳明病提纲证的重点。
由《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邪气盛则实”可知,这个胃家“实”就是胃家的邪热盛实。
这个邪热盛实,既指有热而无积滞的无形实热,又指有热而有积滞的有形实热,但不论是无形实热还是有形实热,都会伤耗津液。
所以,阳明病胃家实涉及三焦的阳明实热。
阳明胃家实还可导致脑病症状,如神昏谵语、直视等症。
“胃家”指胃肠,《灵枢·本输》篇也有论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阳明胃家邪实热盛,肠腑之气不通,热浊上攻扰乱心神则神昏谵语,阳明热盛伤津,津气不荣于目则直视,如《伤寒论》210条所说:“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有关阳明病胃家实对大脑的影响,现代医学也有类似的论述。
现代医学有脑肠轴理论和脑肠肽概念,对脑与胃肠道相互作用的认识及胃肠道影响脑功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https://img.taocdn.com/s3/m/16398d6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9.png)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什么是阳明病?中医学将疾病分为寒病、热病、温病、燥病、湿病、风病、火病七大类,其中热病是病邪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热病包括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三类。
其中,阳明病源于“夏热而生,病热而成”,其致病因素主要为外邪入侵,内经不调,饮食积热等。
阳明经为一经脉,是人体三经之一,由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构成,主要负责人体的消化和排泄工作,调整体内外部环境的水分代谢平衡。
如果饮食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人体阳明经气血失调,便容易形成阳明病。
常见的阳明病症状包括发热、口渴、失眠多梦、便秘慢性等。
由于阳明经的特殊位置和作用,导致阳明病不仅局部症状明显,全身表现也比其他热病更为严重。
阳明病本证及其病因病机阳明病本证是指阳明病的基本症状和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口渴、便秘、尿黄、大便干结、腹胀等。
阳明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中心,主管机体的水液代谢和温热调节,具有着重要的生命力学意义。
阳明病本证的病因主要为饮食积热和清阳上亢,病机为阳明经气血流失、盛火妄行。
临床表现为烦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
阳明病实证是指阳明病在不同季节、不同病程、不同脏腑互动和情志影响下发生的不同表现和病理状态,主要分为表型、腑实型、气滞型、湿盛型和热盛型等。
它们的临床表现各异,但都与阳明病本证病因病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阳明病实证的临床表现表型阳明病实证的表型病因主要与节气、气候和生活习惯有关,临床表现为口渴、发热、汗出、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红目赤、咳嗽等。
表型阳明病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腑实型阳明病实证的腑实型病因主要与阳明经脏腑、五脏六腑不同感染和损伤有关,临床表现为高热、口渴、胸闷、胁痛、腹满、干呕等。
腑实型阳明病治疗以和血滋阴为主。
气滞型阳明病实证的气滞型病因主要与情志不畅、久坐或久卧、饮食不节有关,临床表现为胸胁胀痛、四肢困重、口干不渴、大便秘结、溲赤等。
气滞型阳明病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
湿盛型阳明病实证的湿盛型病因主要与气候潮湿、居住环境不干燥有关,临床表现为胸闷、身重、四肢不爽、大便难行、腥臭味重,湿盛型阳明病治疗以利水渗湿、清热解毒为主。
伤寒论(3.1.3)--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
![伤寒论(3.1.3)--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https://img.taocdn.com/s3/m/4614ad58ff00bed5b8f31d14.png)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1 69 )
无大热——表邪内传,外无大热
主证 口燥渴——热盛津伤
心烦——热扰心神
伤
寒
背微恶寒——热炽伤气,汗多窍
疏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 津
讨论:阳明病恶寒特点与机理
特点
时间:热、渴、汗后 范围:不及全身 程度:一般较轻 特点:不能自罢
机理:热盛肌疏,气阴两伤,不胜风寒
猪苓汤的禁例( 224 )
证候:汗出多而渴——里热迫津,引水自救(小便 必少) 阳 明 治禁:不可以与汗猪多苓胃汤中—燥——虽—能多滋汗阴伤,津利,水胃力燥强渴饮 病 原因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津液已亏,不能再
利
五苓散证
脉浮,微热,为太阳表证未解 小便不利,消渴,由膀胱气化失职所致 为寒,兼表,治以温阳化气,佐以解表
腹满——邪热内盛,热壅气滞 证见
身重,难转侧——热邪伤津耗气
三
口不仁,面垢——热势上蒸,津液被灼
阳
合
谵语,遗尿——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病
自汗出——邪重,但津未竭
病机: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内外
治疗:白虎汤主之——独清阳明里热
发汗则谵语(甚)——重伤津液,里热愈炽
误治后 果
下之 额上生汗——阴竭,阳气上越 手足逆冷——阳虚不达四肢
猪苓汤证
脉浮,发热,为热盛 渴欲饮水,为阴伤 小便不利,为水热互结 为热,兼阴伤,治以清热养阴利水
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及禁例( 170 )
证见:脉浮、发热、无汗——伤寒表实证
治禁:不可与白虎汤——邪未入里,仍当解表
伤 寒
证
渴欲饮水
邪已入里,热炽津
见
无表证者
什么是阳明病证
![什么是阳明病证](https://img.taocdn.com/s3/m/feffed26376baf1ffc4fad54.png)
什么是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其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本证多因太阳经证不解,内传阳明化热而成。
或因少阳病失治,邪热传入阳明而成;或因素体阳盛,初感外邪便入里化热所致。
【临床表现】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
阳明的生理和病理阳明,有阳气旺盛的涵义,是少阳、太阳阳气发展的高峰阶段。
可见,阳明是阳热之气旺盛到了极点的恶象征。
实际上"阳明"只是一个代名词,其内容所指是包括脏腑(胃、肠、脾、肺)、经络(手足阳明、手足太阴)、气化等在内的高度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的主要生理是:保证气血精微的生化,协调全身气机的升降,发挥"后天之本"的作用,以维持人的生命功能。
阳明病的成因有三:一为太阳或少阳病失治,耗伤津液,邪热传于阳明;二为肠胃素热,燥热之邪以从其气,直反阳明;三为三阴病阳复太过,热邪亢盛,化燥成实而转属阳明。
其发病的根据是素蕴燥热,发病的条件是失治或误治,伤津化燥,邪热内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阳明以燥气为本,在太阴湿气的制约下,相济为用,不致太过。
如果脾湿不足,或伤津化燥,都可导致燥气亢盛(胃肠燥热)而为阳明病。
若燥热之邪未于肠中糟粕搏结,而充斥于全身者,称
为阳明经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则称为阳明腑证。
二者证侯性质均属里、热、实。
17阳明病本证热证72时精品PPT课件
![17阳明病本证热证72时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3dd5c2a2161479171128d6.png)
手足逆冷 (一说:邪陷阳郁。)
【原文】(350)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 主之。
【提要】 里热炽盛致厥的证治。
【释义】 脉滑 ——主里热(真热) 厥 ——热邪郁遏于里,阳气不达四末(假寒)
当见胸腹灼热、口干舌燥、烦渴引饮、舌红 苔黄、小便黄赤等里热证。
【提要】 论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证治。
【释义】
浮 ——热盛于表
脉 滑 ——热炽于里
表里俱热,气血浮盛。
其证当有身大热、汗大出、不恶寒、反恶热、 心烦、口渴、脉洪大等证。
身大热 ——里热蒸达于外。 汗大出 ——热蒸津泄。 主证 不恶寒、反恶热 ——外无表邪,里热炽盛。 心烦 ——热扰神明。 口渴 ——热盛伤津。 脉洪大 ——正盛邪实,热蒸气腾。
【提要】 论三阳合病,邪热偏重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释义】
主证: 腹满 ——热壅气滞。
身重
热盛伤津耗气,经气壅滞。
难以转侧
三阳合病 口不仁 ——胃热灼津耗气。
面垢 ——热蒸汗浊。
谵语 ——邪热上扰神明。
遗尿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 ——热迫津泄。
病机:里热炽盛,充斥上下内外。
【治法】清解里热——白虎汤
【提要】 论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变证及下 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释义】 1、原有脉证
阳明病
脉浮紧 ——邪热亢盛。
咽燥口苦 ——里热上攻,灼伤津液。
腹满而喘 ——热壅气逆。
发热汗出
邪热炽盛,蒸达于外。
不恶寒反恶热
身重 ——热壅气滞。
2、误治变证及热扰胸膈的证治
烦躁 误汗 心愦愦 伤津胃燥,邪热上扰。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ad7d64f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29.png)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阳明病讲稿第1节:概述,纲要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讲阳明病这个章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要求,首先需要掌握阳明病提纲证,阳明病热证、实证的主要证候表现、病机、治法及方药。
熟悉阳明的生理特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治禁,以及阳明发黄证的证候表现、病机、治法、方药等等,学习内容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概述,纲要,本证以及变证。
何谓阳明现在我们来看阳明病的概述部分,阳明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
黄帝问: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两阳合明故曰明”。
这里的两阳指的是太阳与少阳,两阳相合故曰明,明指的是明亮,强大,蕃盛,光明,上一张我们谈到的太阳病当中的太阳,称为巨阳,又称为三阳,《内经》说“言其大也”,今天我们谈到的阳明,又称为二阳,《内经》说“言其强也”。
太阳“言其大”指的是太阳经脉为人体的藩篱,分布于人体的整个后脑、后项、后背、下肢后部等部位,其经脉分布之广,故言其大。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黄帝内经》又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阳明经气血旺盛,抗邪有力,感邪之后疾病多从燥化、从热化,因此说阳明“言其强”。
阳明的生理阳明是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互为表里。
六经的实质向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历代注家对于六经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见仁见智,有经络说,有脏腑说,有经界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机升降说,有证候群说等等,我们这本教材所认为六经的实质属于脏腑经络说,这种观点目前为较多医家赞同,但是归根到底这只是一种学说,而非定论。
对于初学者,我们选择尊重教材,等大家将来对《伤寒论》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吸取其他学说的内容和优点。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经脉比较短。
足阳明胃经经脉,从头走足,经脉非常长,行于人体的正面,有4支支脉和1支直脉。
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的循行是由头走足,行于头、面、胸、腹,络脾属胃,经别上通于心,在这里呢,我们要重点看一下它的经别走向,因为经别与后面的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17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
![17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https://img.taocdn.com/s3/m/a13e34d63186bceb19e8bbf9.png)
三阳合病, 三阳合病,偏重于阳明的白虎汤重证的证治及 禁例( 禁例(219) )
证 三 阳 合 病 —— 重, 重, , , —— 病 治 治 (禁治) 禁治) 阳明 白虎汤 —— —— —— 重, 重, , —— 阳明 ( )——重 重 , —— ,阳 ——阳 阳 , , ,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病热证
(一)栀子豉汤证
阳明热证误治的各种变证及下后热留胸膈证治( 阳明热证误治的各种变证及下后热留胸膈证治(221) )
—— 证 阳 明 病 热 —— —— 热 热 热 ( ( 热——热 热 热 (阳明 ——热 热 误 变 证 误 误下 —— —— 证 膈 治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 胸膈 热 热 证) 证) ( 阳) 阳) ) 阳) 阳)
脉浮,微热, 脉浮,微热,为太阳表证未解 五苓散证 小便不利,消渴, 小便不利,消渴,由膀胱气化失职所致 为寒,兼表,治以温阳化气, 为寒,兼表,治以温阳化气,佐以解表
脉浮,发热, 脉浮,发热,为热盛 渴欲饮水, 渴欲饮水,为阴伤 猪苓汤证 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为水热互结 为热,兼阴伤, 为热,兼阴伤,治以清热养阴利水
案例录像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169) )
无大热——表邪内传,外无大热 表邪内传, 无大热 表邪内传 主证 伤 寒 口燥渴——热盛津伤 口燥渴 热盛津伤 心烦——热扰心神 热扰心神 心烦 背微恶寒——热炽伤气,汗多窍疏 热炽伤气, 背微恶寒 热炽伤气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清热益气生津
阳明病下后余热未除,留扰胸膈的证治( 阳明病下后余热未除,留扰胸膈的证治(228) )
治疗经过:下之 燥结虽通, 治疗经过:下之——燥结虽通,余热未尽 燥结虽通 其外有热——余热残留,反映于外 余热残留, 其外有热 余热残留 证候 阳 明 病 手足温——热势不盛,手足温暧 热势不盛, 手足温 热势不盛 不结胸——邪未与水结 邪未与水结 不结胸 心中懊恼——余热上扰胸膈 余热上扰胸膈 心中懊恼 饥不能食——余热上扰胃脘 余热上扰胃脘 饥不能食 但头汗出——郁热蒸腾于上 郁热蒸腾于上 但头汗出 治疗:栀子豉汤主之 治疗:栀子豉汤主之——清宣郁热 清宣郁热
19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寒证和热证
![19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寒证和热证](https://img.taocdn.com/s3/m/be7d03eb19e8b8f67c1cb9f9.png)
原有证:反无汗 中寒阳虚 中寒阳虚, 原有证:反无汗----中寒阳虚,鼓邪无力 小便利---水停中脘, 小便利 水停中脘,下焦无碍 水停中脘 二三日: 二三日:呕---水邪犯胃 水邪犯胃 咳---水气射肺 水气射肺 ----阳 阳 --: 咳 气上逆
阳 明 病
呕---水邪 呕 水邪 ---阳 阳 --阳 -----中阳 中阳 ,水饮
三、阳明病寒证
以能食与否辨阳明中寒与阳明中风 (原文190/P240) ) 原文
阳 明 病 能食 病 寒化 能食 病 化 阳 风 能 寒 中寒 中风
辨阳明中寒欲作固瘕证
(原文191/P240) 原文 )
中寒 ---阳 ---中 中 寒 寒 阳 瘕 ---中阳 中阳 中 ---中 中 寒 固 阳 寒
(原文243/P241) 原文 ) 证: 食谷欲呕 胃气虚寒,浊阴上逆 食谷欲呕---胃气虚寒 胃气虚寒, 属阳明----病在中焦 属阳明 病在中焦 : ---- 中 虚, 逆 呕 虚, 证: 证: ---- 热 热, 热, 属上焦---上焦有热 属上焦 上焦有热
病 人
辨阳明中寒饮邪上逆证
四、阳明病虚证
辨津液久虚之人患阳明病无汗证
(原文196/P243) 原文 ) 阳 明 病
热盛于里, 证:法多汗----热盛于里,迫津外泄,本应多汗 法多汗 热盛于里 迫津外泄, 反无汗----久病正虚,虽燥热盛,而化源不充 反无汗 久病正虚,虽燥热盛, 久病正虚 其身如虫行皮中状---热无所达, 其身如虫行皮中状 热无所达,郁于肌表 热无所达 病因:此以久虚故也 津液久虚 津液久虚, 病因:此以久虚故也----津液久虚,不能化汗达邪
阳 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病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课件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1dd4d0f242336c1eb95edd.png)
PPT学习交流
24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三)阳明病脉证
2.本条所述四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反映了阳 明病里热炽盛,化燥化热的本质。无论阳明热证,还是阳明实 证,都必然具有此证候。 3.本条可作为阳明病提纲证的补充说明。
习交流
25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三)阳明病脉证
主运化转输。大肠主传导糟粕,有赖肺气的肃降和津液的
输布。阳明、太阴彼此协调,相济为用,共同完成水谷的
受纳、腐熟、运化、吸收功能。如此则水谷精微物质得以
供养全身,而化生气血。故阳明有“多气多血”之说。
PPT学习交流
2
概要阳明病概说
2.阳明病理
病邪侵袭阳明,致使胃肠功能失常,邪从燥热之化。 且因邪正相争,其势激烈,邪实而正盛,故阳明病每多见 于外感病的邪热极盛阶段,其病变性质大多属里实热证。
PPT学习交流
20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词解】 ①二阳并病:太阳病未解、继而出现阳明病证。 ②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③怫郁:郁遏或抑郁之意。 ④解之熏之:解之,指对病人发汗以解表。熏之,指对病人用药物熏 蒸发汗。 ⑤不足言:不值得一提。此处意为发汗量之少,不值一提。 ⑥坐:此处可解为“责”或“归咎”。
【提要】阳明病的成因。
PPT学习交流
12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解析】1.阳明病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⑴太阳阳明:是由太阳病转变而来。多因太阳病发汗太过,或误用吐、 下、利小便等法,损伤津液,外邪入里,化热化燥,胃肠燥热,约束 脾的转输功能,而致大便秘结的,称为脾约。 ⑵正阳阳明:是外邪入里,直犯阳明而形成。多因胃肠素有内热,或 挟有宿食,邪气入里,化燥成实,腑气不通者,名胃家实。 ⑶少阳阳明:由少阳病转变而来。多因少阳病误用发汗、吐下、利小 便等法,耗伤津液,以致邪归阳明,化燥成实,而大便坚涩难解者, 谓之大便难。
六经辨证:阳明病
![六经辨证:阳明病](https://img.taocdn.com/s3/m/7f8eeb9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5.png)
六经辨证:阳明病
阳明病症是外感热病邪正斗争最激烈的阶段,病邪已由寒化热,病位也由表入里,主要在阳明经及肠胃,主要临床表现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但恶热,不大便,腹胀痛等。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阳明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阳明腑证:本证是里热炽盛,肠胃有实热之邪结聚所致的病症。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里实热证,抓住主要临床表现,尤以日哺潮热,大便不通为主要见症。
阳明病为邪正斗争最激烈的阶段,随着病程的进展,若正气出现不足,病邪亦逐步消退,可向少阳病发展。
2)阳明经证:本证是里热炽盛,热邪充斥阳明经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壮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烦渴,脉洪大,舌红,苔薄白或薄黄。
也有归纳为“四大症”的,即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
病机分析:本证以热邪充斥阳明经为特征。
里热炽盛,热邪充斥阳明经故壮热;热盛迫津外泄则汗出;病邪已由寒化热,由表入里且里热炽盛,故不恶寒反恶热,不恶寒是区别太阳表证与阳明里证的主要标志;热盛伤津则烦渴;里热炽盛,邪正斗争激烈,故脉洪大,表示病还在继续发展;舌红,苔薄白或薄黄,均为邪在气分,里热炽盛的征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
本证当与太阳中风证辨别,两者均有发热、汗出等症状,其主要区别是有无恶寒这一症状,恶寒者为表证未解属太阳中风证,不恶寒而反恶热者为本证。
辨证注意点:本证属里实热证,抓住主要临床表现“四大症”,在排除表证的前提下即可诊断。
[医学]阳明病(七)
![[医学]阳明病(七)](https://img.taocdn.com/s3/m/df2687326bd97f192279e95c.png)
表里俱热
阳明病 27
白虎汤证
【病机】胃热炽盛,充斥内外 【治则】辛寒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汤方
生石膏、知母——清胃热,养胃津 清气泄热
炙草、粳米——益气、护津、和药 生津止渴
阳明病 28
(219)三阳合病,热归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三阳合病 胃气受阻,气机壅滞——腹满 邪热归 伤津耗气——身重难以转侧 并阳明 津液被灼——口不仁
过汗、误下、妄利 太阳病 发汗不彻,外邪入里 津伤胃燥
未治,素体胃阳亢盛 转属阳明
阳明病 13
(188)伤寒转属阳明的主要证候
伤寒(广义)—— 泛指外感疾病 邪气内犯,转系阳明
胃肠燥热蒸腾津液——濈然微汗出 伴:不恶寒、反恶热、 潮热、谵语、腹满硬痛、不大便、 脉沉实有力
阳明病 14
(182)阳明病外证
阳明胃热炽盛 热浊之气熏蒸于上——面垢 热邪上扰神明——谵语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遗尿 里热炽盛,迫津外泄——自汗出
阳明病 29
(219)三阳合病,热归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妄发其汗——津液外泄,里热愈炽
三阳合病
——谵语更甚
热归阳明 妄用攻下——阴竭于下,阳浮上越
——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阳明病 30
里热蒸腾于外——身 热 热盛迫津外泄——汗自出 表解里热独盛——不恶寒 阳明里热炽盛——反恶热
阳明病 外证
阳明病 15
发热汗出鉴别表
证型
主
证
太阳中风 阳明病
身热 汗出
翕翕发热,汗出不畅, 恶风寒,脉浮缓
蒸蒸发热,汗出连绵不 断,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病 16
(183)阳明初感外邪的见证与机理
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2736ad4f2af90242a895e59e.png)
白虎汤禁忌症
• 170条第一段讲白虎汤的禁忌症。白虎汤是清热之 重剂,适于阳明病里有大热者。表证误用白虎汤, 每可冰伏邪气,徒伤中阳,并可发生阴寒内盛及 邪气内陷等变证。
• 要知阳明热盛证,忌用辛温发汗法;同样太阳表 寒证,也忌用清泄里热剂。因为其性反也。启示 我们,有其证,方能立其法,才能用其方,即辨 证要精,用药需准
●病机——无形泄热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 升,日三服。
方解:
石膏:辛白大寒,色白入肺;辛凉透邪,清气分邪热,甘
寒生津止渴
知母:苦寒助泄热,质润助生津
粳米、甘草:养胃生津,护胃调和诸药
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 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170)
【原文】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 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
(4)乙脑病人出现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博不见 或微弱时,是“热深厥亦深证变寒万人无一” 的经验。
掌握使用该方的重要指征:
阳明经热证概括为“四大证”:大热,大渴,大 汗出,脉洪大。但有人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渴、 汗是用运白虎汤的重要体征(中医杂志6: 29.1963)。他列举一高热病人,表现有高热, 恶寒,口渴,脉洪数有力,但无汗出,投白虎汤 效不显,认为“汗”是最主要的指征。
舌淡苔白滑为特征 ●阳明发黄证——热邪与湿相合,或胃阳不足、寒
中医~阳明病发热,发热加燥,也是高热
![中医~阳明病发热,发热加燥,也是高热](https://img.taocdn.com/s3/m/98e8d64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7f.png)
中医~阳明病发热,发热加燥,也是高热
阳明病
阳明叫两阳合明,能量是很足的。
阳明经是人体很热的一条经,它一旦发起了热,往往就是高热。
它也是一种主动的发热,阳明四大证就是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和脉洪大,一派的热象。
阳明病还牵扯到一个什么问题呢?
阳明病往往还兼燥。
我们说它是主动发的热,也就是里边儿比较热,但如果津液还很虚的话,就会因为津液虚产生一种高热,这叫阳明兼燥证。
我们这时需要在阳明病的方子里边加什么?
加一些润燥的药来补充津液,一方面把阳明病的热给它去掉;另一方面把津液给他添上,也叫去热存阴。
所以说阳明病一方面大几率存在主动发热;另一方面当兼燥时,就是津液虚损的话,也存在被动发热。
你看,那种被动的发热都和津液损有关系。
六经病中的三阳病几乎都是主动发热占主导地位,而被动发热占小比例。
我们只要把主动发热的这部分给他解决了,稍微加一点生津液的药就够了,如知母、栝蒌根都可以。
大家记住,经方里润燥效果最好的是栝蒌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白虎汤——清热保津 案例录像
医学ppt
4
三阳合病,偏重于阳明的白虎汤重证的证治及 禁例(219)
证见 三 阳 合 病
腹满——邪热内盛,热壅气滞 身重,难转侧——热邪伤津耗气 口不仁,面垢——热势上蒸,津液被灼 谵语,遗尿——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邪重,但津未竭
主证 口燥渴——热盛津伤
心烦——热扰心神
伤
寒
背微恶寒——热炽伤气,汗多窍疏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医学ppt
8
讨论:阳明病恶寒特点与机理
特点
时间:热、渴、汗后 范围:不及全身 程度:一般较轻 特点:不能自罢
机理:热盛肌疏,气阴两伤,不胜风寒
医学ppt
9
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及禁例(170)
若吐若下后——吐下伤津,均属误治
七八日不解——误治表邪内传,其病不愈
伤
寒
诊断: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汗多肌疏,微恶风寒
变
证
大渴,舌上干燥——热盛津伤
心烦——热邪上扰,神志不安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案例录像
医学ppt
7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169)
无大热——表邪内传,外无大热
病机: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内外
治疗:白虎汤主之——独清阳明里热
发汗则谵语(甚)——重伤津液,里热愈炽
误后果
下之
额上生汗——阴竭,阳气上越
医学ppt
5
(禁治)
手足逆冷——阳虚不达四肢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伤寒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证治 (168)
医学ppt
6
伤寒——伤寒表证,法当汗解
误 治
手足温——热势不盛,手足温暧 不结胸——邪未与水结 心中懊恼——余热上扰胸膈 饥不能食——余热上扰胃脘
但头汗出——郁热蒸腾于上
治疗:栀子豉汤主之——清宣郁热
医学ppt
3
(二)白虎汤证
邪热炽盛,表里俱热的证治(176)
脉:
浮——热盛于表 滑——热炽于里
伤寒
病机 主证
表有热——里热蒸腾于外, 恶热汗多
鉴别:
白虎汤——驱邪为主——用于邪实正盛者——极期 白虎加人参汤——驱邪佐以扶正——用于邪实而正稍虚——中期
医学ppt
11
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证治(223)
脉浮发热——里热外蒸
渴欲饮水——胃津不足,且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证候 水便不利——阴虚内热,且水热互结,膀胱气化
阳
明
不利
病
治疗:猪苓汤主之——育阴润燥,清热利水
猪苓汤证
脉浮,发热,为热盛 渴欲饮水,为阴伤 小便不利,为水热互结 为热,兼阴伤,治以清热养阴利水
医学ppt
14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病热证
医学ppt
1
(一)栀子豉汤证
阳明热证误治的各种变证及下后热留胸膈证治(221)
脉浮而紧——经热外达则浮,邪气成实则紧(似太阳)
咽燥口苦——胃热上冲,胃失和降(似少阳) 原证
腹满而喘——实热阻滞,肺气不降(似腑实)
阳 明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热盛于里,迫津外
病
泄(阳明经证)
身重——热盛伤气,筋骨反为热困
误汗——烦躁,心愦愦,反谵语
变 误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证 误下 证:心中懊恼,舌上生苔
病机: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医学ppt
2
阳明病下后余热未除,留扰胸膈的证治(228)
治疗经过:下之——燥结虽通,余热未尽
其外有热——余热残留,反映于外
证候
阳 明 病
证见:脉浮、发热、无汗——伤寒表实证
治禁:不可与白虎汤——邪未入里,仍当解表 伤 寒
证
渴欲饮水
邪已入里,热炽津伤
见
无表证者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医学ppt
10
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 221 )
渴欲饮水——热盛津伤
阳
证候 口干舌燥——胃燥,津不上承
明
病
治疗: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清热益气生津
医学ppt
12
猪苓汤的禁例(224)
证候:汗出多而渴——里热迫津,引水自救(小便必少)
阳 治禁:不可与猪苓汤——虽能滋阴,利水力强
明
以汗多胃中燥——多汗伤津,胃燥渴饮
病 原因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津液已亏,不能再利
医学ppt
13
五苓散证
脉浮,微热,为太阳表证未解 小便不利,消渴,由膀胱气化失职所致 为寒,兼表,治以温阳化气,佐以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