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资源配置;稀缺性;外部性;产权;公共产品)

案例1.①争水的游乐场和纺织厂

假设一条小河的流域内只存在一个游乐场和一个纺织厂,并且纺织厂处于河流的上游,而游乐场处于河流的下游。河流的流量很小,其纳污能力或水环境净化容量几乎为零。纺织厂和游乐场都想利用河流水资源,纺织厂把小河作为纳污体,将未经处理的印染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游乐场则想利用河水来吸引旅客休闲娱乐(如游泳、垂钓和划船等)。如果这两家企业或公司不由同一个主人或主管单位所有,那么该河流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1)纺织厂不承担废水处理费用;(2)纺织厂不承担由于它向河流排放废水引起游乐场收入减少的补偿;(3)纺织厂生产的产品消费者不是游乐场;(4)游乐场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除了一般的资本、劳动和土地外,还有取自于河流的水量和水质;(5)河流水资源既不为纺织厂所有,也不为游乐场所有。在这种情况下,游乐场收入减少完全不能反映于纺织厂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费用或成本核算之中,其结果是纺织厂产量越高,排放废水量越大,河流污染也越严重,游乐场的收入也越少,最后招致娱乐场所的关闭或另寻水源。我们称这种纺织厂给游乐场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为外部性,确切地说,这是一种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性。

案例2. 圈地运动与公地的悲剧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公地的悲剧是产权不明导致的经济后果。一种资源在产权归属不清晰的情况下,会因使用者大量甚至过度利用而耗竭;由于缺乏产权保护,使用者不愿为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一定的专用性投资或补偿,最终导致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和利用。只有当资源的产权明晰后,为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资源的所有者才会对资源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

①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圈地运动”在道德与正义上是反动的,但由于产权的私有化消除了公地悲剧,提高了经济效率,推动了英国的经济增长。

案例3. 对非持续性发展进行补贴?

1997年,地球理事会发表了题为《对非持续性发展进行补贴》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旨在说明政府对危害环境的活动给予补贴的情况。报告列举了为数惊人的事例,这种补贴每年涉及至少达7 000亿美元的巨款。报告的作者指出:“世界每年要花数万亿美元对毁灭它自己的活动给予补贴,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

实际上,各国政府每年要花纳税人7 000亿美元来鼓励用水,鼓励烧化石燃料,鼓励使用农药、捕鱼和开车。报告列举了无数地下水位正在下降的国家纳税人补贴用水的事例。现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水平和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担心都在增长,但各国政府每年还要花几十亿美元鼓励使用化石燃料。捕鱼船队现在的捕捞能力已经比可持续的捕获量超过近一倍,可人们还用几十亿美元来扩大船队。在这个案例中什么出现了失灵,后果是什么?请分析资源耗竭和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并进一步分析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途径。

案例4.西部生态农业的外部性①

农业的外部性是指农业部门的活动,给他人主要是非农业部门带来了额外的收益(外部经济),或者造成了额外的损害(外部非经济),其中它人(包括非农业部门)对得自于农业部门的收益不需要作对等的给付,对来自于农业部门的额外损害也不要求做相应的赔偿。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我国西部生态农业具有较为明显的外部经济性特征。

(一)西部生态农业的外部经济性

第一,植物多样性与林草覆盖率的增加可以有效防护我国江河上游的泥沙下流量,减少大江、大河中下游河床的泥沙淤积,有利大江、大河的河道畅通,可以避免中下游地区河水泛滥,减少河道疏通的经济成本,对于河道航运业的发展创造便利的条件。

第二,植物覆盖率的提高,也可以有效增加江河上游地区的蓄水能力,对江河水流起到自动调节作用,不致于造成雨季的河水泛滥。在淡雨季,丰富的植被蓄水,也可以避免河道水流枯竭,确保中下游流域有充分的水源供应。

第三,森林植被的增加,特别是三北防护林工程,既可以防沙固沙,又可以在西部地区形成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有效减缓内陆冷气流向中、东部地区的扩展速度,促成冷热气流的平稳对接,减少大风、雪、雹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

第四,近年来出现的多沙尘天气,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农业对植被的维护和培养,可以有效预防沙尘向中、东部地区扩散,避免在中、东部地区形成沙尘天气,给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

第五,西部有机生态农业的发展,既可以为西部地区人民提供绿色无公害农业产品,又可以减少化

①黄河,李永宁.西部生态农业的外部性损害与国家补偿法律制度论.法律科学.2004年地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